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五节 两岸同胞社会比较对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经济水平逐渐提高,而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也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政策要求和取向。我国也不例外,在此背景下,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幸福感背后的决定机制和内在因素,已经成为众多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重要研究方向。那么什么影响幸福感呢?虽然大多数可能会有自己的幸福标准,但是总体来说,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和看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多国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将幸福与日常中发生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个体的物质条件、家庭、工作以及日常不同的社会体验等都或重或轻的影响个体的幸福体验。而个体又是嵌人生活的社会之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个体会不知不觉地与他人进行各种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不平等的社会体验会影响到个体的幸福感,自然而然,社会比较成为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的变量和视角。

  通过梳理社会比较与幸福感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社会比较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与中国社会情景紧密结合,一些学者已经以社会比较为视角对我国居民的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在这些研究中,社会比较多充当一个中介或调解变量,探究的是其他因素通过社会比较间接影响个体的幸福感。而直接以个体社会比较对幸福感直接影响并揭示其内在机制即社会比较为何,通过什么影响个体的幸福感的研究较少。因此,未来的研究中,应更聚焦于社会比较对幸福感的直接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此外,是关于社会比较理论的拓展,社会比较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比较的对象、内容、方向、频率等;其二是社会比较影响个体主观感受的内在机制。目前,已有研究对比较的对象和内容上已经有了较多研究但仍待深入研究,而目前在比较方向、频率等方面研究正慢慢深入,在这一方面,多数研究都是在相对剥夺的机制下进行解释的,但也应有其他机制和影响因素,因此,这些都需要在理论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最后,在社会比较的理论和实证方面,有待于与中国的社会情景进行更紧密的结合,中国社会并未形成如西方以阶层、宗教、种族、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群体社会。在理论层面,我们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比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公平观、看重“面子”的文化心理等,这使得社会比较在对象、内容、机制等方面都可能表现出迥异于西方的一面,因此需要在社会比较理论上进行拓展而不是照搬;其次,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群体比较单一,多为大学生群体,而这一群体并不能很好的代表我国所有群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形成了在农村务农的农民、城镇外来务工的农民工和城镇户籍居民这三个最主要的群体,在市场经济持续推进和旧的体制顽固沿袭幷存的情况下,他们之间形成了纠结的利益关系。而对这些群体的研究使得更能代表我国的国情。实证分析应更多地研究这些最重要的群体而非一些细枝末节,这自然而然地需要放置在社会比较的框架之下,更关键地是要充分考虑特殊的制度背景,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