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以社会比较、社会比较倾向、向上社会比较、向下社会比较,幸福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正性情绪)、消极情绪(负性情绪)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TWS台湾学术期刊数据库、PubMed、SpringerLink、EBSCOhost、Web of Science中进行检索,检索步骤和要求除大陆被试换为台湾同胞外其他同上一章节。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普遍假设向上的社会比较是以评估自我改善自我为动机的,向下的社会比较是以提升自我为基本动机的;但这两种动机都是反映西方文化下,个体寻求自我认识以及自我实现这一价值观;而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下,个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的每一个社会行动往往都涉及自己、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在中国这种文化下,社会比较能提供多元的功能;如:人们可以通过社会比较来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情景、可以理解自己以及他人、人们还可以通过社会比较来理解双方目前的关系亲密程度等等。社会比较这一心理现象不仅在探讨中国人的行为特征上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幷且它同时也是个人日常生活中及其突出的一部分。因此有必要在中国本土文化下探讨社会比较这一重要的心理现象,台湾学者林以正1999年在台湾特有文化下,通过连续十四天对台湾人民自发性的社会比较的描述的记録和最后的晤谈,来探讨台湾人民社会比较的形态及其背后的动机过程回答社会比较的核心问题即比较什么、与谁比较、如何比较等问题(林以正, 1999)。研究结果表明,台湾大学生社会比较的基本目标是社会信息的寻求,如学业、生活形态、意见和想法等信息;而比较对象任然是生活中最常接近的人物为主,如:最好的朋友以及普通朋友、同学等;在如何比较上(向上比较、向下比较、对等比较)受试者最常进行的社会比较方式是对等比较,其次是向上比较最后才是向下比较,总之,最后研究得出的结论为个体的社会比较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重要的向度,幷且个体的社会比较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个体会因为不同的人际关系而对社会比较的向度和方向有明显的偏好,在与自己人的比价中,中国人特别偏好对等比较厌恶向下比较,而这一模式有别于与外团体的比较。这一结果支持中国人在内团体中会由社会比较的讯息来理解情景的选择性,并由此调节自己的行为表现的基本假设。
在中国以集体主义文化为主的社会中,面子这一概念对中国同胞至关重要,对中国人民来说没面子或丢脸更是一种心理困境,而面子是一种依附于社会情境的自尊是一种与他人相比较产生的结果,比较情景中的相关因素对当事人在该情景中所产生的失面子和情绪感受,会有不同的影响。例如:同样是因为成绩不好而感到没有面子,但当比较情景是自己知道自己表现不好,当事人可能只是难堪地笑笑;相应的,当情景是他人故意比较声张自己不好的成绩,当事人的情绪感受就是非常消极的可能产生愤怒和受伤的感觉。因此有必要探究在不同的社会比较情景中产生的失面子现象时当事人所产生的不同情绪。因此韩贵香学者在2014年进行了一项研究(韩贵香, 2014),其将比较情景分为强迫式比较即个体处于团体中,若团体中的其他成员在对自己而言重要的能力向度上表现优异时,而自己又仅表现平平或差强人意时,个人并不需要进行刻意的社会比较,便会有自己被比下去的感受,这一比较方式被称为强迫式比较,在这种比较情景下外在情景中的他人(包括表现优者)并没有注意到劣者所感受到的压力。而第三者比较即第三者强加给事件当事人的社会比较现象,当我们处于一个和他人进行比较的情景中,自己的表现又不如他人时,这时,不论是他人有意或者无意地涉及“你的表现没有谁谁好”的信息,都将我们不如人的事实,由模糊转为明确且成为了公开检视的难题。研究假设为,劣者在第三者比较中没面子的感受大于在强迫式比较中产生的没面子的感受,且在强迫式比较中劣者在失面子后所产生的情绪主要是沮丧、烦闷与困窘难堪而在第三者比较中劣者在失面子后所产生的情绪除了在强迫式比较情景产生的情绪外还会体验到生气、敌意、被羞辱和受伤害等负面情绪。而研究结果也验证了假设,即在公开指责的社会比较情景下的失面子感受高于私下规劝;私下规劝产生的情绪主要是沮丧、烦闷与困窘难堪、懊悔和罪恶感,公开指责的情景所产生的情绪除了沮丧、烦闷与困窘难堪,生气、受羞辱、受伤害的感觉明显提升,但罪恶感下降。
人的一生从摇篮到人生的终点,是一系列社会比较与自我评价的过程,而青少年阶段由于认知复杂性的提高和同伴影响力、压力的增大,因此在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的作用力最大,而人之所以进行不同类型的社会比较,是因为想要满足自我的某些动机如:自我改善、自我强化、自我评价,但关于目标导向和社会比较的关系尚未有明确的关系。因此,吴永清等学者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探究社会比较方向与目标导向之间的关系(吴永清 & 毛国楠, 2012),研究结果表明,高中学生的目标导向以趋近表现目标的倾向最高,精熟目标的倾向最低;社会比较则以平行比较倾向较多,向下比较的倾向最少;高中学生目标导向和社会比价间有典型的相关关系;目标导向的三个向度均能精确的预测社会比较的方向,其中精熟目标导向最能预测向上的社会比较和平行比较的行为倾向,逃避表现目标导向最能预测向下比较和拒絶比较的行为倾向。
此外,台湾学者张梅凤也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探究青少年的客观表现、社会比较与其自尊的关系(张梅枫, 2009),青少年正处于社会比较的高峰期,社会比较在其成长阶段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社会比较的结果也会影响青少年个体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自尊是这一阶段个体的基本需求,是个体重要的发展任务,而个体评估自尊的方式之一就是与他人的社会比较,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个体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学校和学习情景中,在这一情景中个体不可避免的会与同学和同伴进行社会比较,而这些社会比较会对青少年的自尊产生何种影响,基于此,张梅凤学者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青少年在学业成绩、外表评价、同伴关系、家庭因素等方面的社会比较对其自尊的预测力以及在这些方面的客观表现对其自尊的预测力等。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在学业成绩、外表评价、同伴关系、家庭因素等方面的社会比较均可预测其自尊,此外,社会比较对自尊的预测作用大于客观表现对自尊的预测作用。这与前人研究相一致,即社会比较会影响个人主观的情感,当互动的双方进行社会比较时,可能会突出一方的优势彰显另一方的劣势,处于劣势的个体会经历一种负向的情绪或情感进而影响其自尊。而国外Taylor等学者认为在探究社会比较的方向与情感反应时,自尊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总之,社会比较可能会通过自尊、情绪、情感等进而影响个体的幸福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