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节 大陆同胞社会比较对幸福感研究现状

  首先,以社会比较、社会比较倾向、向上社会比较、向下社会比较,幸福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正性情绪)、消极情绪(负性情绪)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PubMed、SpringerLink、EBSCOhost、Web of Science中进行检索,检索主题词、篇名、关键词、摘要、全文包含上述检索词的文献,文献检索时间截止2022年7月1日。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为:(1)研究对象为中国大陆被试(2)研究必须考察社会比较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且必须包含实证研究,不包含综述类文章(3)文献中所涉及的数据非重复使用,若已发表的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使用相同数据,则选择期刊论文。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白红敏等学者,从社会比较倾向的角度探究大学生社会比较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便更全面地瞭解大学生,为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依据,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白红敏, 许莹, & 张荣华, 2009)。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着差异,具体来说,大二年级的学生的幸福感水平显着高于大三、大四年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另外三个年级的幸福感水平无显着差异即大二的学生幸福感程度最高;此外,研究还发现,社会比较方向即向下比较、平行比较、向上比较对主观幸福感无显着影响,而社会比较倾向对大学生的幸福感产生显着影响。具体来说,高社会比较倾向的大学生,因为越倾向与他人进行比较,就越在意他人的评价,越担忧可能的负面评价,焦虑水平越高,总体幸福感也就越低。总之,高社会比较倾向的人容易产生由于对比而带来的一些不良信息,从而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以及自我评价,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 

  张兴贵学者(2015)以社会比较的角度来解释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具体考察了在社会比较的角度下,具有神经质和内外倾两种人格特质的个体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具体影响,研究中采用实验操纵的手段,分别设置向上和向下的比较目标作为参照点,以瞭解不同的比较方向对神经质水平不同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心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比较充当了神经质人格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向下比较提升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而向上比较则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威胁导致其水平的降低。但无论是向上社会比较还是向下的社会比较,高神经质组比低神经质组对社会比较更敏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更大。就外倾性人格来说,能力和心境的自我评价即主观幸福感均明显受到比较方向的影响,向下比较提升了对能力和心境的自我评价,向上比较降低了对能力和心境的自我评价。社会比较充当了人格影响心境的中介,并没有充当人格影响能力自我评价的中介。

  在中国文化下,“面子文化”盛行,社会比较是自我幸福评价的基础,是关于自我认知最普遍的信息来源。在中国这个特殊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背景以及消费者购买决策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是必不可少的部分(Diener & Diener, 1995),个人与他人的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自我概念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消费者在拥有消费品过程中通过社会比较建立起幸福感。而消费者幸福感建立的本质是面子或者消费尊严的维护。因此王财玉学者在消费者幸福感的心理机制及市场细分这一研究中,立足于中国本土面子文化以社会比较作为切入点,探究了影响消费者幸福感的心理机制及其市场营销意义(王财玉, 2012)。结果表明,高自尊被试倾向于消费品的上行比较是出于自我提高、寻求社会认同的需求,因此,对于此类人群来说,满足消费者的自我认同将提高此类消费者的幸福感水平,而低自尊被试则倾向于与过去的时间比较,时间比较对于低自尊的消费者显得比较重要,这主要是由于社会比较堵住了自尊维护的途径低自尊消费者通过低估时间距离比较远的自我,提高时间距离近的自我来保持良好的自尊,通过这种自我鼓励策略,消费者获得一种满足的感觉。

  王嘉顺学者(2012)在回顾主观幸福感的社会比较理论和期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我比较和自我期望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可能性。他将社会个体在对其自身有意义的方面给自己设定目标期望并努力将其实现的过程称为自我期望,而自我期望的后果与目标期望之间的差距会影响主观幸福感,由此可见,社会比较的主体和对象都是社会成员自身,这扩展了社会比较理论中的参照对象。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比较是个体产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当个人与自身状况相似的重要他人进行比较,个体将从获得心理优势的比较过程中体会自我满足感。而相似的重要他人就是社会学理论所指的参照群体,个人将其作为对自我期望的标准。除此之外,研究表明个体不仅会以他人为参照对象而且个体也会将自身不同阶段的状况作为参照对象,不断为自我期望的实现进行调整和修正,而社会比较对幸福感的影响也会随着自我比较结果的变动而变动,当现阶段的条件优于被比较阶段的条件时,个体会产生自我满足的感觉。

  物质主义价值观是个体追求物质财富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然而,拥有物质是否就拥有幸福?就中国而言,我国在202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6.86万亿美元,是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体,但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我国人民的幸福感却没有因此而提升,而是呈现相对停滞的状态,基于此林巧明学者提出了社会比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即个体拥有的物质资源不同,对应的社会地位和匹配的社会阶层也就不同,附着在个体身上的社会地位系统通过比较给予了各自物质拥有和享用的意义,因此对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幸福感的关系的探讨要加入社会比较这一研究变量,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幸福感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个体的物质主义价值观越高其幸福感越低,但物质财富不是评价幸福的唯一标准,物质主义价值观会通过社会比较间接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即相对幸福的意义大于絶对幸福,社会比较倾向和幸福感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具体来看,观念比较倾向、向下比较倾向、未来比较倾向和过去比较倾向4个维度和幸福感存在正相关关系,能力比较和向上比较这2个社会比较维度与幸福感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因此,林巧明学者提出社会物质富裕的同时还需要兼顾社会比较带来的公平建设问题,创新物质评价体系,提升不同阶层间的相对幸福感(林巧明, 2020)。

  在现代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信息化现代化,其中一个体现就是社交网站和社交媒体的使用,其已成为人们自我表露和交流互动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交网站的广泛使用,许多研究开始探讨社交网站使用对个体心理可能的影响。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对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导致个体产生更多的消极情绪,如妒忌,由此影响情绪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Verduyn et al., 2015)。然而,目前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仍相对缺乏。刘庆奇等学者在2017年的一项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了社交网站使用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内部机制(刘庆奇等, 2017)。被动性使用行为是一种信息浏览行为,在这一行为中个体会获得有关他人的信息,而他人信息是引发社会比较的重要刺激,因此,社交网站成为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他人信息并进行社会比较的重要平台,个体通过社交网站可以浏览读者自我呈现的信息以及好友间交流互动的信息,进而可能引发社会比较。而根据社会比较的理论,向上的社会比较的对比效应会降低个体的自我评价水平,对个体产生负面的影响,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和降低生活的满意度,这两者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成分。研究也表明,向上的社会比较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幸福感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

  自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后,就正朝着深度老龄化社会快速迈进。在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下,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大规模群体,将在我国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幸福作为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政府施政的重要方向,也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关键途径。而主观幸福感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陈鑫等学者,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检验分析了社会比较(与同龄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进行比较)对和时间比较(与过去三年的社会经济地位进行比较)老年人主观幸福的影响(陈鑫 & 杨红燕, 2020),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比较和时间比较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对比效应是解释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心理机制,在下行比较中社会比较、时间比较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呈显着正相关,即与当与社会经济地位比自己低的同龄人进行对比时,老年人的幸福感会得到提升,而与过去相比经济地位提升的老年人的幸福感也会得到提升。

  综上研究发现,在中国这个特殊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背景下,社会比较是比不可少的,人们的幸福或不幸的感受不仅依赖于个人自身的絶对情况,而且取决于周围与之具有重要联系的他人的相关情况。俗语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比人,活不成”就集中概括了社会比较对人们的深刻影响。而在大陆同胞中社会比较对幸福感的影响,却因人因境而异,不同的比较类型、比较方向会对幸福感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个体本身的比较动机以及人格特质等也会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影响,此外,不同的比较情景也会影响社会比较对幸福感产生的影响。因此,在考虑社会比较对幸福感的影响时,我们要考虑多方面原因进行研究。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