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幸福感测量技术的发展也是不同的。国外提及对幸福的测量,西方思想家边沁的幸福论最早开始探索对幸福的度量方法。在幸福论中,采用数量的方法对苦乐加以计算,边沁之前的学者们,大多数都认为快乐只有质的区别,没有量的区别。边沁则提出了计算和评价人幸福的7种量度:强度、持续性、确实程度、远近程度、继生性、纯粹性、范围。这对对现今幸福感测量起到了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首先是单维度量表,这种量表大多是从总体上对幸福感进行测评,早期的单维量表一般只有一个项目,要求被试从总体上对自己的幸福或是快乐感受进行评判,然后选择出适合的等级。最早的单维幸福问卷可追溯到密执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SRC)和芝加哥大学国民意见研究中心(NORC)所采用的调查问题,即“从总体上看,近几天来你的感觉如何—非常幸福、相当幸福还是不幸福?”。Inglehart和Rabier编制了欧洲晴雨表式量表,同样也是一个项目:“总得来说,你对自己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相当满意、不太满意或一点也不满意?”。Fordyce编制的单维量表有两个项目,一个是“有多么幸福和不幸福?”,用10级回答,极其不幸福是0分,还有一个题是“平均起来你百分之多少的时间觉得幸福?”。此外,学者们还开发出了一些非言语性的评定量表,如Cantril编制的的自我标定梯形量表(self-anchoring scales Scale)。此量表是一个梯子的示意图,有10个阶梯,在阶梯上下的空挡里有分别是0至10共11个数字。最高一级即梯子的顶部表示“你可能过上的最美好的生活”,最低一级即梯子的底部表示“你可能过上的最糟糕的生活”,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目前的状况选择处在梯子的哪一级。Andrews和Withey(1980)编制的“人脸量表”和“高兴一可怕量表”,前者是画了几个表情各异的人脸,从非常高兴到非常难过,每幅人脸的表情不一。要被试选出哪幅人脸最接近自己的生活。后者则包含一个“总得来说,你觉得你的生活怎么样?”的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在7点量表上进行回答。
多项目的单维度量表有Campbell等(1976)编制的总体情感指数量表。量表包括两个部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情感的内涵,后者只有1项。计算总分时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平均得分与生活满意度问卷得分(权重为 1.1)相加。其范围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间。
总的来说,单维度量表非常简洁,对总体幸福感进行测量也还比较有效,尤其是在大规模瞭解人们生活质量的调查中比较实用。不过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单维量表的信息含量相对较少,而且容易受个体在测评时心境的影响,一些误差因素也不好控制,于是学者们进一步开发测量技术,希望能通过多维量表来更准确、细致、全面地测评幸福。
在比较描述领域和理论建构领域中,对幸福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使得学者们对主观幸福感的维度认识越来越全面,加上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单维度量表自身的缺憾与局限,对测评技术感兴趣的研究者们又开始以不同群体、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为对象编制多维度量表。
首先是针对老年人的多维量表。在老年人幸福感的测量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 Neugarten等(1961)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LSI),此量表包括三个独立的分量表,其中一个是他评量表,另外两个是自评量表,即生活满意度 A(LSIA)和生活满意度 B(LSIB)。该量表涉及的5个维度:分别是生活热情与冷漠,毅力,所达到目标与期望目标的一致程度,身体、心理、社会方面良好的自我评价,和愉快乐观的心境。Lawton(1978)修订的费城老年人医学中心(PGC)的士气量表包含三个维度:孤独不满、对自己年龄的态度和激越。后来,Kozma(1991)又针对上述量表中存在的不足,编制了纽芬兰纪念大学快乐感量表(MUNSH)。该量表包含了24个项目,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和负性体验4个分量表,试图从短期情感反应和长期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全面地把握被测者的幸福感状况。
其次是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多维量表。Adelman等(1989)编制的感知生活满意度量表,包括19个项目,测查儿童、青少年对其物质生活条件、身体、与朋友和家人的关系、家庭和学校环境、个人发展、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满意程度。Huebner(1991)在SWLS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SLSS)。该量表专门针对儿童青少年所编制的,共有7个项目,四级评分,要求学生对其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做出评价。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2 左右,两周后的重测系数为 0.74,效度指标比较理想 。Huebner对PLSS的应用则发现其心理测量学指标不是很理想,因素分析结果也与作者原来的单因素结构不一致,另外它只适用于进入青少年期的儿童,对于更小的儿童则不是很适用。因此,Huebner又专门编制了多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量(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MSLSS),共有40 个项目,主要测查中小学生对自己的家庭、学校、朋友、自我、生活环境的生活满意度水平,信度效度指标一直得以不断的验证和积累。该量表是目前青少年满意度研究领域中相对比较成熟的一个量表,但目前还没有常模资料。
最后是针对一般群体的多维量表。Bradburn(1969)年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用于测查一般人群的心理满意程度,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其10个项目是一系列描述“过去几周”感受的是非题。如对正性情感项目回答“是”则记1分;对负性情感项目回答“否”也记1分。情感平衡的计算的方法是以正性情感分减负性情感分,再加一个系数5,因此其得分为1至9分。Fazio(1978)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Psychological General Well Being Schedule, PGWB),共3个题项,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此量表除了评价受试者对幸福的陈述外,还通过6个分量表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这6个因子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Kammann和Flett(2011)编制的情感量表,该量表有20个项目,采用5级计分制。Joseph等(2004)编制了对幸福进行快速而有效评估的简短沮丧——快乐量表(SDHS),要求受测者在4点量表上回答在过去一周内的情况,该量表共25个题项,其中12个题目是有关积极思想、情感和身体体验的内容,另外13个题目是有关消极思想、情感和身体体验的内容。
而国内对幸福感测量的发展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着利用翻译的量表或者是在引进基础上修订一些国外量表,我们称之为引进加修订模式的本土化研究。其中郭晋武(1992)较早报告了采用生活满意感指数量表对我国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感方面的研究成果。
段建华对Fazio(1978)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了修订,并初步应用于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对原量表删除了不适合我国大学生的条目23个,新增加25个项目,修改后的量表共有48项,七点记分,重测信度为0.873,具有比较好的临床效度,但基本属于引用为主,修订为辅的研究(1996)。但因为是在引用基础上的修订,数据的来源仍是国外的大学生群体。
北京大学心理系的李靖、赵郁金利用翻译的Campbell(1976)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对中国大学生进行试测,为该量表建立中国大学生样本的基本测试指标体系做出了初步探讨(李靖 & 赵郁金, 2000)。
郑雪等(2011)使用由Diener等(1995)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于2001-2006年间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很多研究。此调查分A卷和B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等)和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等,采用9点量表作答。郑雪等在他们的相关研究中,对幸福感的成分、结构、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本土化的思考与探讨。
另外国内也有一些学者自编幸福感量表进行调查研究。程灶火,高北陵等编制了儿童主观生活质量问卷,该问卷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认知维度又划分为家庭生活、同伴关系、学校生活、生活环境和自我认知;情感维度包括抑郁体验、焦虑体验和躯体情感。
邢占军(2003)编制了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涉及的维度是目标价值体验、身体健康体验、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成长进步体验、心态平衡体验、社会信心体验、人际关系体验、自我接受体验和家庭氛围体验。
苗元江编制了综合幸福问卷(MHQ),分为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两大维度,心理幸福感包括健康关注、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友好关系龢利他行为,而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苗元江, 2003)。
张兴贵等(2004)参照Huebner的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LSS)编制了中国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分为自我满意和环境满意两个大维度,自我满意又包括友谊、家庭、自由和学业;环境满意包括学校和环境。尽管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最近的20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注意。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本土化问题。的确,国外对SWB的研究颇多,硕果累累,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国外的理论、量表及方法并不能直接套用到国内的研究中,这就必须要有个本土化的过程,我们需要自己的测量幸福的技术。目前在这一领域国内依然存在很大的欠缺,这一任务十分艰巨,但却很有意义,应该需要更多的相继研究来不断充实幸福感的研究,使之不断地完善。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