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绪 论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试图定义、量化、构建幸福,以探索通向幸福的路径,中华民族也不例外。纵观历史,在不同的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不同的民族对于幸福状态定义会受到文化、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中国广袤多样的土地上生活着的中华民族对于幸福定义和理解也受到社会变迁与民风民俗的影响,而这些定义和理解也流露于社会变迁与民风民俗的变迁之历史长河中。

  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我国大陆人民的总体幸福感不断提高,对于幸福的追求也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移,从吃饱穿暖逐渐精神丰足转化,幸福的内涵也越发丰富。随着研究开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幸福感是不同的。那么,与大陆一衣带水却又隔海相望的台湾在对幸福感的理解和感悟上是否一致融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絶的状态。台湾与大陆之间在经历了1945年至1949年的短暂统一后再次被人为阻隔。自此,在半个世纪之余的时间中,台湾和大陆两地开始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大陆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昌盛,台湾也在亚洲四小龙的辉煌之中受益匪浅。两岸由于政治文化的影响,都在原有的中华民族文化中进行了自己发展与丰富。文化交流作为两岸同胞的交流纽带,理解对方文化,探悉对方心理又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实现心灵契合,为祖国统一打下牢固基础。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牢把握中国统一大业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把握两岸关系时代变化,就对台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为新时代做好对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特别是携手推动民族复兴,实现和平统一目标;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平统一前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的五项重大政策主张,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刻揭示了台湾前途命运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鲜明昭示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大势,科学回答了在民族复兴新征程中如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时代命题,极大丰富了新时代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基本方略的重要内涵,进一步指明瞭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基本思路、重点任务和前进方向,对坚定信心继续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在关于两岸和平统一的实践探索中,以中华文化为纽带、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是一条重要路径。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心灵契合,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必然要直面两岸在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两支不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是否还有对幸福一致的理解和感知呢?两岸人民幸福感理解和感知的一致性融合性是怎样的?是否存在差异呢?

  近半个世纪以来,台湾地区由于历史政治原因与大陆缺乏频繁、深入的文化交流,两岸的经济文化发展展现出一定的差异化与独特性,加之台湾当局的一系列政治操作,使得文化同宗同源与语言一脉相承的两岸人民隔海相望,台湾青年一代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文化差异性进一步增加。但是,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大陆各地区的文化同属于中华民族文化,是璀璨中华文化中的分支,仍然富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底藴和强大活力。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两岸文化交流开始焕发生机。藉助新媒体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两岸同胞将中华文化、中华精神,更有温度、更有态度地诠释出来。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两岸共同的特色文化,也通过新媒体飞入千家万户,走向全世界。在文化的交流中,党和国家逐渐认识到: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必然要求与必经之路,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必然要求。和平统一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两岸同胞尤其是台湾同胞对统一、对和平统一的认同与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当今台湾已经是一个多元的选举社会,受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影响,一些同胞对祖国和平统一还抱有误解和疑虑,这也是迄今两岸没有实现统一的客观原因之一。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台湾同胞正确认识祖国和平统一的意义与价值,让台湾同胞认识到统一,不仅对国家和中华民族是千秋功业,关系到民族复兴,而且对台湾同胞自身而言,也是好处多多,实至名归。事实上,只有增进台湾同胞对于和平统一的认同,和平统一才能得到絶大多数台湾同胞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做到水到渠成。要增进台湾同胞对于和平统一的认同,推动实现两岸同胞之间的心灵契合是一条可行、而且是必经的有效路径。人是讲究感情的,人之相交,贵在心相交,贵在心灵沟通,贵在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有推动实现两岸同胞与同胞之间的心灵沟通、心灵碰撞、心灵契合,才能有效增进台湾同胞对于和平统一的认同,从而支持和拥护国家的和平统一。

  心灵契合既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也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从微观层面的角度来看,心灵契合强调的是人们心灵之间的默契与配合,相互之间能产生共鸣,最终在行动上达成一致;从宏观层面的角度来看,这自然涉及相关群体、族群的历史文化与时代背景,也就是每一个群体与个体都受到相同历史文化的影响。历史文化是一个较为宏观的符号,对个体认知与行为具有较强的整合与约束力。就两岸同胞而言,两岸有着相同的历史文化与情感认知。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有基本相同的大背景。从历史进程来看,两岸同胞因为“五缘”关系的存在,在心灵契合上具有天然的相近性,在情感、语言、认同等层面呈现出高度的契合性。但是,源于相同历史文化的群体和族群,并不代表能够拥有完全相同的认知、情感与价值观,因为受到所处环境和历史进程的差异,同一群体的心灵文化特征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近代以来,两岸同胞所经受的集体记忆具有相当大的分离性。由于日本对台湾地区的殖民统治,以及后来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政治军事的对峙带来了两岸人为性的隔离,加上两岸政治社会制度的差异,两岸同胞在实现建心灵契合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近些年来,我们的研究与交流中,“同”占主导地位,即多是两岸文化中相同、相似一面的交流。这当然有利于增进两岸文化共同性的认知,有利于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但是,如果只讲“同”,不讲“异”,无视或逥避两岸文化的差异,那就是无视或有意逥避两岸文化的真实,对于两岸同胞的相互理解、文化交流、与推进两岸文化共同体、寻求两岸心灵契合是无益的。台湾知名学者杨开煌曾提出:不要过分强调“同”而忽视“异”。过分强调“同”就把两岸文化存在的“异”看成是两岸交流的负担,这也就成为反对两岸文化交流的人打击“同”的有力证据和藉口。抱着功利心态,迷恋于历史之同,使得两岸文化交流的效果难彰,因此,他强调“要认真研究两岸文化之“异”。两岸对于幸福感的理解与感受的异同不仅是文化龢民风民俗的异同,也是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进一步体现。

  幸福感是继国内生产总值之后,世界各国衡量国民生活质量的又一项重要指标。就幸福感的研究内容而言,包括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指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现实的生活状况与理想目标的比较和感受,它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构成。心理幸福感指个体在对自我生存质量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前者关注生活需要的满足和情感体验,后者强调个人潜能的实现。就幸福感的研究对象而言,包括个体幸福感和群体幸福感。民族幸福感属于群体幸福感的范畴。幸福感源于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也是目前积极心理学领域内最为核心的内容,它代表着人类群体和个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强大的适应力。民族是人类共同体演进的现代形式,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在现实的国家格局中,数以千计的民族归属于近200个国家。这就决定了世界上絶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多民族国家。在一个国家中,民族成分的多样性,展现了文化范畴的差异性。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中,有学者指出:“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可见,民族的多元不仅是民族来源的多元,更是文化、风俗、经济等多方面表现的多元,其本质是民族文化的多元。这些鲜明的民族特征是民族幸福感重要的影响因素。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民族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群体对幸福的理解与感悟。这种理解与感悟正是民族特征,尤其是民族文化,对其群体成员潜移默化施加影响的结果。因此,我国民族的多元存在必将导致民族幸福感的多元呈现,研究民族幸福感的心理结构和影响因素意义重大。从进化论的角度讲,民族幸福感的研究目的决不是用同一种标准对不同民族进行比较,然后从得分的高低来判断孰优孰劣。就民族幸福感的本质而言,是一定地域空间的人们在其历史发展中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以求取生存的心理表现,它的形成基于千百年来本民族世代形成和积淀下来的生存方式,藴含着日常生活合理化的基础与力量源泉,幷且已经转换为每个成员生命存在的深层意识。由此可见,当前的心理学研究模式絶不可能担负起解释民族幸福感内在机制的重任。关于这一点研究者早就有所质疑并明确提出:将源于西方主流文化的心理学引入到非西方文化社会,用以描述、解释和干预本土同胞的心理和社会问题时,就会产生许多契合性的矛盾。因此民族幸福感的深入研究必须依托于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Heelas(1981) 在提出“本土心理学”的概念时曾明确提出应该研究当地同胞内心的自我经验,即与当地文化有密切关系的经验及思想。幸福感的主题一旦涉及到民族特质影响,本土化取向便不可避免,它将引导研究者在探讨民族幸福感时从各民族具体的生活环境入手,探讨该民族环境下幸福感的形成机制,以及在现代化大环境下的全球适应性问题。在广义上,民族幸福感等同于国民幸福感,它是在国家层面上以全体同胞的整体水平作为幸福的主观评价。在狭义上,它是某一民族作为国家内部亚文化群体,基于民族自身的生活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一种心理体验和主观评价。因此,对于拥有不同地域特征和文化风俗的人来说,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尽相同。跨文化范式下,众多研究验证了幸福感在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差异,然而,这类研究通常仅限于对差异进行表象描述并给出简单解释。实际上,无论是在水平上还是在结构上,民族幸福感的差异往往更多地要被归结于构成民族概念的更具体的因素,例如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只有对这些独立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才有可能揭示民族幸福感产生和发展机制的神秘面纱。

  文化的认同是根本的认同,通过加强两岸的中华文化交流,发掘与探索两岸文化的共同点与差异,有助于激发两岸人民的民族意识,形塑两岸人民的共同记忆与价值观,从而实现“心连着心”,达成两岸青年的心灵契合。同时,在两岸的文化碰撞中,有助于弘扬与传承中华文化,幷发挥两岸人民的创造力来发展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与时俱进。两岸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华文化构筑的两岸青年心灵契合更具稳定性与坚韧性,有利于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书拟从幸福感视角探讨两岸同胞心理融合(Psychological Congruence或心灵契合)的社会心理基础。通过梳理两岸心理学家在幸福感领域已有研究文献,基于领域、层次或结构比较,探讨两岸同胞的认知幸福感、情感幸福感、心理幸福感、意义幸福感等水平、层次、结构异同以及原因,为理解两岸文化和两岸同胞心理异同提供一个新视角,进一步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推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本书共包括21个章节,前后分别为绪论与结语。主体部分为19章,内容包括六个部分。第1部分阐述幸福感的哲学基础、界定与测量幸福感的理论,幸福感的意义,为读者展示幸福感研究的起源、发展、现有的理论。第2部分论述影响幸福感的外部影响因素,通过研究整合展示这些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于幸福的理解与构建的;第3部分阐述个体社会活动和生理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第4部分阐述心理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第5部分讨论工作、生活、人际交往、健康休闲活动对幸福感的影响;第6部分讨论幸福感的毕生发展研究。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