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人概莫能外。“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孝经》)养老送终是晚辈应尽的责任。生死是人生的两个极端,都是人生大事,但死亡丧礼是人生礼仪中最为庄严肃穆、最为独特的礼仪。传统丧礼主要有送终、幠敛、复魂、小殓、沐浴、饭含、报丧、吊丧、取铭置重、大殓,葬仪式是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其中既有儒家伦理的礼仪,又有民俗信仰的成分。永定县内各乡镇习俗大致相同,只是各地在实际操作中略有变化而已。题谥法、布置灵堂、盖棺、成服、开吊和堂奠、做忏。
一、送终
送终又称“送死”。《孟子·离娄下》云:“养生者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老人弥留之际,子孙们要守候床前。送终是生与死的诀别,永定客家人对此非常重视,出门在外的亲属,都要千方百计赶回家为老人送终,俗称“奔丧”。死者的子女若不能在临终前见上一面,会被视为不孝。老人临终前,子孙们守候床前,听其最后遗嘱,看着他断气,被认为是老人最大的福气。另外,能有子女等亲属守护其侧,在老人心理上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使其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安然离开人世。老人断气前,守候者不能放声大哭。出嫁女儿奔丧,到了村口就要放声哭,一直哭到丧家,再边哭边行大礼。
临终时要把老人从房间里移到厅堂,男左女右,头朝内脚朝外。民间风俗习惯,当病人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能握住男性逝者的手足,丈夫儿子也不能握着女性逝者的手,否则不吉利。在病者还有一口气时,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标志气已断絶。要开中厅门,男丧谓“寿终正寝”,遗体放在中厅门前;女丧谓“寿终内寝”,遗体放在中厅门内。永定金丰一带则在老人咽气后,将遗体放在大门厅。老人辞世,全家乃至至亲好友便为其后事忙碌。所谓“后事”,就是为死者“送行”、“安灵”一套仪规,办理后事费力费财,丧家既发自亲情,也囿于俗规,更崇于鬼神。葬前仪规中,送终、殡殓、道场、停柩、祭奠等,莫不如此。
老人刚断气叫做“初终”。初终之时,要放铳、放鞭炮,点3根香插在香炉上放在丧者的床头,眷属、儿女自然是呼天抢地,悲声痛哭。
“放铳”的“铳”,是用铸铁浇铸成的、高约25厘米、底座直径约10厘米,内装土硝(即古老的黑火药),旁有小洞插引线的一种土铳。放铳时将此种土铳充进火药、引线后放置于楼外门坪地板上,点燃引线爆炸时,响声震天动地,全村可闻,其目的是告知村邻,家中有老人归世,以便亲房前来协助料理丧事。
永定金丰片一带对放铳还有特别规矩,死者上了60岁纔可放铳,如果死者还有上代亲人在世,即使已达60岁也不能放铳。对于可以放铳的死者,为其放第一铳,必须是他的子孙燃放。同时,老年夫妇如果还有一人在世,则放铳只能放两响;如果夫妻有一人均已先辞世,则要连放3响。永定也有部分乡村使用俗称为“三把连”的铳,即3管铁铳连在一起,安装了长木柄,可以执在手中燃爆。
二、殃榜
殃榜是丧葬活动中用于记载死者生卒时辰、生肖冲克及有关殡殓活动的榜文。民间认为人死后有殃(魂灵为崇),魂灵飘荡空中,谁冲谁要倒霉。因此,在人亡故之后,就要请道士或风水先生按死者生肖及死亡时辰的月令干支,以五行说法,择定入殓、发引、出殡、破土、下葬的日时,推算出犯冲的生肖和忌讳事项,并张榜公布。这种文书,也称“批殃榜”、“开殃榜”、“批书”等。在殡殓等活动中,凡生肖冲犯者,均要逥避,以免不祥。丧葬的起源与原始人的灵魂观和灵魂不死的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丧葬礼仪中的许多仪式和做法也与灵魂观念直接相关。“批殃榜”杂以阴阳五行、吉神恶煞之说,民间对此甚为谨慎,认为老人归世要趋吉避凶,唯恐有什么不测,如出殡日期应避开重丧日、三丧日、杨公忌日、四絶日等,何日净宅免灾,何时使犯冲者逥避免灾等。
三、小殓
死亡絶气之后,进行小殓。这是汉族人的丧葬风俗,指给死者沐浴、更衣、整容、包裹尸体。这一习俗起源很早。《礼记·丧大记》云:“小殓于户内。大殓于阼,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士以苇席。小殓,布绞,缩者一,横者三,君锦衾,大夫缟衾,士缁衾,皆一衾十有九称。”
所谓沐浴,不能用家里的水,而是要到就近的溪河边(或水井里)去“买水”。所谓买水,就是临时由亲属提着水桶、水勺和线香、冥纸等到河溪(或水井)边向河神“买水”,要先焚香、烧纸(冥币或一般草纸)。金砂乡群众给过世的老人买水时,用的是硬币,也就是将硬币投入溪河或水井中,同时敬告河神或土地神,丧家要“买水”为死者沐浴,然后取水。歧岭乡一带,舀水还有规矩:水勺或水桶口要先顺水流方向舀3次、逆流方向舀3次,均不装水,然后才真正舀水入桶中。如果近处无小溪流,要在井中取水,则将硬币投入井中,同样祷告土地神,然后提水回家中为死者沐浴,让死者干乾净净地到达阴间去拜见已故祖先。
所谓沐浴只是象征性的动作,就是用浸水拧干后的毛巾,在死者的面部、胸部、背部、两手、两脚共7个部位各抹一下,就算完成。
接着就为死者穿寿衣(寿衣也叫“装衣”,如果是女人的寿衣,也叫“老行嫁”衣裳),不少老人会在生前给自己准备好寿衣。旧时,装衣数字要男双女单,一般男人6衣4裤,女人2裤1裙,配衣6或8件,因为女人要比男人多穿一条裙,所以成单数。男戴礼帽,女戴凤冠,男人内层一身白,面上是青衣,女人内层衣白色,面上一套红色衣,如果是原配夫妻白头到老,则面上加一条红裙,否则面上加青色裙。有“念佛”的妇女,其“寿衣”就是“佛衣”,是“点珠”(入佛界的一种仪式)时穿着的那一套新衣(包括緑色外衣和白色内衣)。所有衣服都不用扣子而是系带子,民间认为如果用扣子扣紧了,会使亡灵难以投胎转世,同理,系带子也必须系活套结。寿衣忌用毛衣和带毛的皮衣,也忌穿绸缎料子制作的衣裳。穿寿衣须事先将几重寿衣全部套好,并须趁死者身体尚未僵化之前抓紧时间给死者穿上。穿衣袖时,男人先穿左手,女人先穿右手,而且不可由操作人从衣袖外伸手进衣袖内去接死者的手,把其拖出来,简单说就是生人与死人不可手接手,其意是怕被死者拖着走,致使操作人会有灾难临身,总之,这被认为是极不吉利的事情。
穿好寿衣后,应简单为亡者整容(剃头、刮脸、盘头发)。一切操作完毕,才用白布或黄布盖住亡者身体(面部不要盖)。接下来,将“口含珠”(丧事店有售的一种小粒珠子)放进丧者的口中,还要把若干硬币放在丧者手中,并将其手握好,然后用麻绳将丧者的身体捆绑3度(即胸部、腰部及两脚。也有说4度,此麻绳在大殓时可取下,供儿孙作为腰带)。然后连尸带席抬放在地面席垫上,拆除床铺,谓之“下榻”。有些乡村还要在死者的脚底放个小凳子,并用麻绳将凳子缚在死者脚上,也是防止尸体会突然手脚乱动的意思。
老人尸首安放厅堂之后,焚香烧纸,在尸脚距离尺余的地方,设置油灯一盏,叫“脚尾灯”或“长明灯”。在死者脚下,放一碗饭,上插筷子,叫“脚尾饭”。据说这些都是为死者照冥路以及免饥饿的意思。儿孙须用一“火盆”置于死者床前,将纸钱烧于盆中,一边向死者进行祷告,有的还请和尚念经文,希望其顺利通过鬼门关。接下去是子孙后代都要守灵(晚上可以轮流守夜),还要不断地烧纸,直到大殓埋葬后为止,其实际意义主要是怕晚上有老鼠、猫、犬之类咬损尸体。万一出了此类问题,就是子孙的大不孝,要受到严重的责难。有些乡村的规矩是,初终当晚,儿孙不能洗脚。民间传说是当晚儿孙的洗脚水要被死者吞食,其实际意义,大概就是要求儿孙当晚要守灵、不能上床睡觉之意。
以上所述,谓之“下榻”,旧时称“小殓”,也就是“初终”该做的种种事项。
附带说明:如果不是在家“寿终正寝(或内寝)”,而是在外遭车祸、凶杀、水火灾或医院抢救无效等死亡的人,其尸体就不能入楼摆放厅堂,而是在楼外的门坪上临时架搭简易竹木寮供其停尸设灵堂之用。
四、报丧
俗称“报生”。亲人死后,家人即要发丧。发丧形式,主要用讣闻和口头二种。向内戚报丧,必须由死者儿孙亲自上门报告,报告时必须下跪说“△△多谢你们了”。向族人、本村邻居、好友报丧只需用讣闻。讣闻贴在门口或村口、巷口。
“讣闻”就是将死讯通知有关人员,包括亲戚朋友以及死者生前工作过的单位等等,所以也称《讣告》。一般采取专人送《讣闻》帖和将《讣闻》公告两种形式。对重要亲戚必须有专门的帖式,并派专人送达,如母亲和祖母的娘家(老舅公)等就必须专送,以表尊重。
永定民间俗称“天上有雷公,世上有舅公”,就是指如果死者后代对老人有不孝行为,老舅公有权力用孝杖棍打那些不孝的后辈。有些媳妇在婆婆生前曾经有过虐待婆婆的行为,则婆婆出丧时,其外家要让媳妇跪碎瓦片或碎瓷片,以示惩罚。
永定民间称送报丧帖为“报生”,可能是“报死”不好听,或者是在古汉语中“丧”与“生”音比较接近的缘故。送报丧帖还有一个规矩,报丧信封面上写收信人的名址,必须先写于红纸条,再贴在信封面上,内面的帖式用纸,是“男青女黄”。其次是递送人不可以进入该亲友家的大门,只能将报丧帖放置于大门外。收到报丧帖的人家要回礼,一般是给送报贴人染红的鸭蛋2个,现在基本用红包替代了。嫁出去的女儿,接到讣告,随即回家。其在进村后的沿途号哭称之为“哭路头”,由娘家人接进家中,随之哀号更为凄絶。
另一种是公告式的《讣闻》,用大张白纸书写好之后,贴于大块木板(如木门板),放置于丧家楼屋外的大路旁,让来往行人都能看到,并互相转告。讣告内容必须包含死者的郡望、生卒年月,享寿或享年若干岁,并写明设灵堂、大殓、成服、遗体告别(或追悼会和堂奠)、出殡等有关事项的具体时间、地点,以便亲友等人按时前来吊唁和送葬。因此,老人辞世后,必须尽快请风水先生拣选好“入殓”、“出殡”等的具体时间,以便写入《讣闻》中。下为讣告格式:
讣告文字从右到左,直行书写。其中男女有别、男死称“正寝”,用青纸写,女死称“内寝”,用黄纸写,寓意于“天青地黄”。终年60岁以上称“享寿”,未满60岁称“享年”(传统称未满60岁者算未曾“上寿”,是为短命,丧家为了好看,常常在讣闻上用另一种写法,如死者只有51岁,则写成“享年六八加三”)。《讣闻》的下款首位守孝人自称:
死者简单情况 守孝人自称 死者简单情况 守孝人自称
父死母在 孤子△△△ 母死父在 哀子△△△
父先死今居母丧 孤哀子 母先死今居父丧 哀孤子
养身父在养母死 哀嗣子 母死父丧有继母 孤前哀子
养身母在养父死 孤嗣子 父亡,祖父母死 承重孙(长房孙)
养身父母死 孤哀嗣子 承服孙(其他长孙)
降服子(过房子) 期服孙(其他众孙)
在孤子(女)△△△泣血列后还有
齐衰期服孙△△△
齐五月服曾孙△△△
齐三月服元孙△△△
对死者的称呼。祖父死称先祖父、先祖考,祖母死称先祖母、先祖妣,父亲死称先父、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夫死称先夫、亡夫,妻死称先室、先妻、亡妻,外人称呼的时候要加一个“令”字。
《讣闻》格式。比如丧父的《讣闻》常见的格式为:“不孝男××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郡×姓其第×代府君,距生于公元×年月×日×时,享寿××岁,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公元×年×月×日时寿终正寝,不孝××等随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年×月×日(农历×年×月×日),从俗诵经追荐,×时举行遗体告别,×时开香堂奠,×时发引殡仪馆火化,随即捧主祔祠升座合火后,奉迎骨灰归山安葬。忝属:族、世、友、戚谊哀此讣闻。”最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泣血稽颡,齐期孙××泣血稽首,齐服曾孙××揾泪顿首,期服弟兄××挥泪顿首,期服侄××拭泪顿首,功服侄孙××揾泪顿首,缌服曾侄孙××揾泪顿首”之类的文字。下款的自称,另详前文。
讣闻以及香烛礼包、祭文、孝簿等,一律用白纸或者草纸书写。丧事之谓白事,这也是一个方面,但是,凡先考妣、郡头、姓氏、公元,戚世友族等有关在世者的字均要用红纸书写后贴上《讣闻》,或者用红水直接书写。《讣闻》张贴后,等到有关戚世友族到得差不多了,还要写一张《谢帖》贴在《讣闻》旁边,对戚、世、友、族“赐顾赐礼”,表示泪谢。其下款署名跟《讣闻》相同。
五、题谥法
题谥亦称“赐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平言行业绩,进行高度概括并给予荣誉评价的一种称号,而且显赫地写在铭旌上,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法大多数是两个字,少数人用4个字,此俗来源久远,如历史上有名的曾国藩,被称为“曾文正公”,其中“文正”两字即是其谥法。同样的,左宗棠称左文襄公、胡林翼称胡文忠公等等,其中的“文襄”、“文忠”亦为其谥法。另外是由谁来题赐谥号(含题铭旌等)的问题。如果死者是男人,则必定要请本族辈分最高或最有威望的长辈来题;如果死者是女人,则必须由其娘家选派的代表来题。最好都是有官职或有功名者,因为民间认为此类人的“生辰高”,能压煞,所以铭旌以题赐谥号者落款。
旧时,题谥法还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要在灵堂前的天井摆一张四方桌(俗称“八仙桌”),桌上摆好文房四宝,其中供写谥法的纸条大约近似于今的A4纸,也同样是“男青女黄”。并须先用黄酒煮好2个红蛋,由孝子孝孙或执事人员捧上,请题谥法的长者先吃红蛋酒,同时孝子孝孙要面向题谥法长者跪在桌子的两边,然后该长者才提笔用端楷题写谥法字。题完之后,他会将毛笔往后一丢,表示再不用题谥法了。因为题谥法意味着要死人,是坏事。题过谥法的纸,相当于死者的名片,所以,在大殓之时要放进棺材中,置于死者的胸前。
六、布置灵堂
灵堂是停尸、放柩、供人们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在厅堂正中挂一幅能遮蔽尸床或灵柩的大帐幔,因为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在光天化日之下。帐幔正中书一大“奠”字,帐幔前左右两边悬挂剪有各种图案的条形白纸“吊联”,上书“严父(慈母)养育恩似海,儿孙未报终是憾”等悼语。
帐幔前摆上桌子,桌上正中靠帐幔处供奉着死者的灵位牌或遗像,桌上摆着供品(有些地方还要摆放一碗白米饭并竖直插上一双筷子)、香炉(插上线香)、点上白蜡烛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民间传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桌前糊上白纸桌裙,也书一个大“奠”字。桌面上还要放着白色瓷壶瓷杯,供酹酒祭奠用。桌前要放上“烧纸盆”,供孝子烧纸和来客祭奠时烧纸盛纸灰之用。有的地方,桌子两侧铺上稻草,供孝子孝孙守丧跪卧(男左女右)之用。桌前至房门左右摆列“纸活”(冥屋、金山银山、金童玉女之类)。这种“纸活”是由“纸活匠”用竹篾、色纸扎糊而成,丧主掏钱购买。陈列多少,根据丧家经济状况而定。
在发出《讣闻》到开吊祭奠前一日下午,丧家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门上,都要贴上丧联。所用纸张也是男青女黄。大门的门楣上,常常写的是“当大事”3个大字。
“白事”联语大体都是:“倚门人去三更月,泣杖儿悲五夜寒。”“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常望白云飞。”“三更月冷鹃犹泣,万里云空鹤自飞。”等哀挽死者的联语。但在联语上男女有别。在灵堂和庭院布置上要营造一种庄严、肃穆、哀悼的丧事气氛。出殡之前,灵堂内外一定摆满了花圈和挽联。
挽联的写法,挽男的写千古,挽女的写仙游,出脚(即下款)属婿甥等类的,一定要写“拭泪拜”字样,其他亲可拭泪可不拭泪,朋友及单位则写鞠躬或者敬挽等字样。在培丰镇,挽联全都是用白纸写的,而金丰片的挽联出脚(即下款)用红纸写好再贴上去。
灵位牌,灵堂上必有灵位牌(即神主牌),所以事先就要制作好。古代用樟木或栗木,于今一般用杉木制成高约1.2市尺、宽约3寸的木板,其上书(举例):
故父谥文端讳强华字安邦李公神王。
神主牌上的字数(小字不算)必须合乎“小黄道”(生、老、病、死、苦)中的“生”或“老”两字。
比如此例中的大字共为12字,按照“生老病死苦”来数,是属于“老”,是为可用。
点主,灵位牌上的最后一字,起初先写作“王”字,须待“大殓、成服”之后,请道士或和尚用红笔在“王”字头上加上一点,成为“主”字,才成为真正的“神主牌”。此种步骤称为“点主”。点主时,由孝子或孝孙用红布条背起神主牌,跪在厅堂,面向大门外,神主牌正面向厅内。主点人手执新毛笔沾了银朱并高唱:“天地开张、日吉辰良,点王为主”,即用朱笔在“王”字上点上一点,继唱:“世代永昌”。
灵堂上还要安放一块“铭旌”牌,用木制框架,长约1.7米,宽约45公分。上面糊纸,要写上死者的官位、名号等。字数较多。其格式举例:
恭旌
陈老先生原永定县政协委员谥德清讳定国享阳寿九十有三之灵几
阳居族、戚同敬挽
铭旌字数较多,须合乎“大黄道”。其辞有10个字,曰“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铭旌的中间一行主文,按字数算,必须合乎大黄道中有“走之旁”的字,如“道、远、通、达、遥、还”等。据此,上列“陈老先生”的旌文(小字不算)共25个字,恰好落在有“走之”的“通”字上,故可用。
坟墓碑石上的文字排列,要按“小黄道”。每行合“老”,3行合计总字数,要合“生”,因为墓碑文字一般是分3行竖直书写。如果字数合不上,可以适当增减一些无关紧要的字,或者将某些允许并列的字,如“阳寿”或“廿一世”可以幷排横书,就成为只占一个字位,而可以当作一个字计算。
另外,如果死者年满百岁(或96岁以上,折闰可当百岁算),则灵堂布置等可以当“红事”来办,即对联、讣告等均可用红纸来写。
七、大殓
大殓指将小殓后死者尸体装进棺材并加盖,钉上棺材钉之谓。旧时,其间还有很多繁文缛节的礼仪。
(一)入棺礼俗
死者经小殓后,须点一盏油灯放在床头,在油灯旁置一香炉点上3支香,在床边放一碗糯米八宝饭,中间竖直地插一双筷子,这叫长寿饭。道士来了开场,也叫“起司”,孝子孝孙孝媳妇等要披麻戴孝,长子后腰上要带一把镰刀,开场时要给道士一个红包。“大殓”要移尸入棺,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絶,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收尸盛殓的棺材,都是选用老油杉,生在近根部的一段,尽可能大,上下左右共四块,两头各一块,共六块,每块都是完整不用合并。许多人都在生前就准备好,有的是子孙准备的,有的是自己准备,有的准备长达数十年之久。棺材合成以后,用桐油石灰膏将所有的缝隙填补好,内外用油漆和棉布一层一层贴上,使之滴水不漏。旧时有的停棺三年以上都不见漏气漏汁。棺材外面一般油漆成黑色,也有的地方漆成朱红色。两头画上图案,分别写上“福”和“寿”二字。殀折的,棺材一般不漆颜色。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材内底部铺上生石灰以吸湿防腐,在石灰上铺纸,丧者多少岁就铺多少张纸。
初终尸体移到厅堂时,要先在垫床上铺一块白布,到大殓时,“八仙”就提着白布边沿将尸体移入棺材,所以这块白布就称为“扛帕”。当大殓“移尸殓于棺”的时候,是儿、女、孙、曾们与亲人见最后一面、从此永别亲人的时候,所以儿女等后辈无不捶胸顿足悲痛欲絶。有些乡村在合上棺材盖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陪葬物。有些富裕讲究的家庭放的是金银,一般人家放些铜钱,或当时社会上通用的硬币之类。最不济也得给亡人手里放一块手绢。甚至凡是亡人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东西,比如老年时,脱落的牙齿,以及小殓沐浴时所剪下来的指甲等都应殓入棺内。
尸体放入棺材后,在上面要盖一块布,这块布称为“水被”,要放在居中的位置,但不能盖住丧者的头部。入殓时,要敲锣、放鞭炮,根据道士排好的生相,凡是生肖相冲的人要逥避。入殓之后,停棺柩在堂(此后棺材称为“柩”),直至出殡。
放手尾钱。大殓前有“放手尾钱”之俗。俗谓“放手尾钱,富贵万年”,认为死者身后有钱留存给子孙为吉兆。其方式是,于纳棺前预先在死者袖中存置好钱币或金银饰物,到大殓时将其倒入容器,然后取出分与子孙,装于小袋,分别系于儿孙各人手上,称“结手尾钱”。儿孙对分得的遗物如金饰、钱币等,均极为珍贵。
(二)盖棺礼俗
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下来就是盖棺,或称封棺。遗体放入棺材后,一般不能马一封棺。原因是,落棺的时间偏重于时,而盖棺时偏重于日。棺材准备好了,选个时候就可以入棺,但盖棺就比较复杂,一是要选择日子,如果在三天内出葬,择时便可,若三天外,就得择日。二是必须等待“外家”(女的娘家)或亲属的到来,特别是女人,一定要等“外家”“亲视含殓”,要检验过死因,装殓得如何,并要等他们的褥盖上,“外家”无可挑剔方可盖棺。男人也有上述问题,同时也要等待亲人的到来。因为盖棺后,就意味着不能再看见了,作为亲人,未见上最后一面,实属遗憾。三是要做道场。盖棺时要念“盖棺文”,全家人环跪棺材旁哀号。入殓时禁忌哭泣,盖棺后钉五色布钉,叫“子孙钉”。在钉棺盖之前,先有一个“交钉”仪式,民间称为“镇钉”。如系女丧,做交钉仪式时,主家先请娘家代表(交钉人)吃点心,然后孝家治丧长者手持钉盘(盘子里面放上4枚大钉子、一枚小钉和一个红包,)呈上娘家交钉人。如果他对死者归亡没有意见,则会收取红包,另外换一个红包放到盘子里面,这个红包是娘家人送给大力(俗称鲁班匠人)盖棺的。在永定高头乡,此时一定要请娘家代表说吉利词语,孝子孝孙等人全部跪在棺前。外家代表手执钉盘后,行3鞠躬礼,然后开言说:“跪膝痛心肠,拱手进丁粮。封棺全家福,满门大吉昌。龙行一百步,有劳大师傅,高抬贵手,方方得利。”
盖棺时,娘家代表还要高声喝彩(即朗诵),其词曰:“伏以日吉时良,天地开张,吉星拱照,恶曜潜藏,今乃××公(×孺人)大殓盖棺之辰也,星沉南极(宝婺沉光)驾返仙乡,千秋永别,百世其昌,举盖。”而后由“鲁班匠人”盖棺,娘家代表将钉盘交回主家,由匠人打钉,4枚大钉钉完后,还要用一枚小钉,将连在一起的五小块五色布钉在棺材盖上,称为“子孙钉”,是保佑子孙后代富贵吉祥之意。此后该棺材则应称之为“柩”。
灵柩放于中堂,柩前的神主牌位桌上要陈列祭品:即倒头鸡1只、米饭两碗、一双筷子竖直插在饭中,菜一碗、茶酒各3杯,还有香烛等。孝子日夜守于灵柩旁,以示服孝,叫做“守铺”,俗称“困棺材”。 现在殡葬改革,尸体火化,就不存在交钉仪式了。
附带说明,交钉说吉语内容,各个地方不大相同。如丰田片的吉祥语是朗诵者手捧酒杯高声诵曰:“一杯酒敬天,天官赐福;二杯酒敬地,地灵人杰房房发。三杯酒敬姑姐,懿德流芳大家发。”接着交钉给八仙。继续念:“上帝命我开金言,俾炽俾昌俾富贵,受禄受福受于天。粮米千万斛,子孙万万年。”
八、成服
旧时丧礼大殓之后,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叫“成服”,俗称“披麻戴孝”。旧时丧服,用麻布条披于胸前,“广四寸,长六寸,当心。”丧服分为5等,即:斩衰[音cuī,后写为“缞”]、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各在服之人,按服制分别穿戴上用麻或粗布缝纫的衣裳,称为“遵礼成服”。
五服制度表
五服 服期 丧服 关系
斩衰 3年 以最粗的麻布做,不缉边,断处个露,以示不饰。 儿子对父亲,未嫁之女对父亲,承重孙对祖父,妻、妾对丈夫。
齐衰 3年至
3个月 以粗麻布做,缉边。 儿子、未嫁女为母、为继母(3年),已嫁女为父(1年),孙为祖父母(1年),重孙为曾祖父母(5个月),玄孙为高祖父母(3个月)
大功 9个月 用熟麻布做。 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
小功 5个月 用较细的熟麻布做。 本宗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及未嫁从堂姐妹,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
缌麻 3个月 以细麻布做。 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姐妹,外姓为中表兄弟、岳父母。
(一)斩衰
旧时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左右和下边不缝。服制三年。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为公婆,承重孙为祖父母,妻妾为夫,均服斩衰。幷且,要戴粗麻孝帽子。
(二)齐衰
次等丧服叫做“齐衰”,以其缉边缝齐,故称“齐衰”。服期有三年的,儿子、未嫁女为慈母、继母;有一年的,如孙子、孙女为祖父母,夫为妻;有五个月的,如曾孙子、曾孙女为曾祖父母;有三个月的,如玄孙子女为高祖父母。“齐衰”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自此制以下的丧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
(三)大功
“大功”是轻于“齐衰”的丧服,服期九个月。其服用熟麻布做成,较齐衰稍细,较小功为粗,故称大功。旧时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及众孙、众子妇、侄妇等之丧,都服大功。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也服大功。
(四)小功
五服之第四等。其服以熟麻布制成,视大功为细,较缌麻为粗。服期五个月。凡本宗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祖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及未嫁从堂姊妹;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之。
(五)缌麻
最轻的丧服是“缌麻”,用细麻布制成,服期三个月。凡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等,均服之。
传统礼仪是根据丧服的质料和穿丧服的时间长短,来体现血缘关系的尊与卑、亲与疏的差异的。五服之外,或者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通常戴个白头巾即行,当代,更加简化为在胸前插一朵白纸花就成了。
另外,按旧制,还有孝杖,父死用竹杖,母死用桐杖。制法是上圆以象天,下方以象地,本根在下,扶杖用右手。拜则两手据杖而跪。所以用杖者,表示孝子哭泣无状,身心憔悴,病羸不堪,以杖扶之。杖之长度以心齐,象征孝子哀痛从心所生也。父死用竹者,父之节在外,用竹取其节之外着也。母死用桐者,用桐取其节之内存也。
由于这套丧服制度过于繁琐,现在在农村中仅在丧葬期间,直系亲属服用,而旁系亲属头上戴个白头巾就可以了,丧葬完毕后,至亲者则以臂缠黑纱替代孝服了,时间也大大的缩短了。
九、开吊和堂奠
(一)开吊
开吊,即丧礼进入亲友前来悼念阶段。灵堂布置好后,亲朋来上香,孝子孝孙要面对敬香人,在神主牌桌旁边跪着,丧家要有专人负责发香、接香。如果是女丧,娘家人来了,丧家儿孙要在楼门外门坪上跪接,喇叭、乐队同时吹奏迎接,娘家一般要办牲醴。娘家人看到丧者儿孙跪接,要牵他们起来。过去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悼”字样的纸条,现在基本上用香烛礼金(一般称为“代烛”或称“香仪”)替代了。但是,亲戚是要办牲醴礼仪(3牲、果蔬、香烛、冥币、挽轴等)的。
对于遗体告别,农村人一般不举行这种仪式,要有一定名望的老人才有搞遗体告别式。一般在遗体大殓前一天,有关单位的领导,同事前来吊奠,相当于“追悼会”,其仪式有奏哀乐,三鞠躬,致悼词,家属致谢辞,最后在哀乐声中向遗体告别。吊丧和追悼会的气氛是沉痛肃穆的,穿着要与之适应,穿红或过于鲜艳的服装也是一种失礼行为。遗体告别后,一般人不应长留和长谈,以免影响治丧,家属要把来宾送到大门外,有小车的在车上挂上一块红布,以示吉利,然后放鞭炮送行。
(二)开孝
金丰片习俗,开孝是道士或和尚做佛法事(忏)的第一道程序。道士或和尚在道场上念词,子孙后代、女儿、媳妇以及再下一辈的亲属(直系)男女,(八岁以下免)跪在灵堂前。然后道士开始秤麻衣,边秤边说“很健”。子孙后代从秤过的麻袋里拿麻衣、白衣、白头等穿戴。尔后长子手捧香炉,次子捧神主牌,女人则头戴白布,跟着道士在道场上兜圈,然后把遗像放入灵屋,叫入灵。灵前放有祭品。
哭灵是孝家请来的乐队的重头戏,其唱腔哭词具有相当文化内涵,唱到动情处,孝家儿女、甚至连周围群众都会被感动得流下眼泪,孝家则会一次一次地给她们红包。
(三)哭杖
亦称“哭丧棒”、“孝杖”、“哀杖”。长约一米,外裹白纸。《礼记·问丧》云:“杖者何也?曰:竹桐一也,故为父苴杖,苴杖,竹也;为母削杖,削杖,桐也。”也就是说,父死用竹杖,母死用桐杖。俗称父之节在外,故用竹杖,母爱无节,即意无限,故用桐杖。始用哭杖时,是因孝子丧亲,悲痛过分,身体虚弱,以杖扶持弱体。到后来,孝子在治丧期间,还要按礼规执杖或去杖,并有“杖期”与“不杖期”的分别,如嫡子,众子为庶母服丧,服“杖期”;夫为妻服丧,若父母不在,服“杖期”,父母在,服“不杖期”,所以就变成一种丧具了。
(四)堂奠
堂奠一般是在出殡前一天晚上的酉时开始的,堂奠时要在灵堂摆放猪羊、3牲、菓酒等祭品,祭祀仪式有单献礼、双献礼。
灵堂上要准备脸盆架、脸盆、毛巾和水,地板上放好3个跪垫。至亲者,孝子、孝孙、女婿等是不能用跪垫的,跪垫是给比较疏的亲房、亲戚用的。凡亲朋登门吊唁时,孝子孝孙都要在遗体或棺材旁陪吊。吊唁者下跪,陪吊者也要下跪,礼毕,丧家送一杯桔饼汤给来者喝,以“冲邪”,并祝道:“回去一百岁,龙介健!”(客话,非常健康的意思)。吊唁者除与遗体告别外,还要带“烛礼”。“烛礼”,有送钱的(用白纸包),有送花圈、挽联、被单、毛毡等物,内戚必须送褥。旧时送烛礼,除了表示友好悼念之外,还有互助之意。因旧时丧礼十分繁琐花费,需要一笔很大开支,所以亲友,特别是朋友,以烛礼形式,送一些钱给丧家,资助治丧,丧家得到资助,来日必须偿还。客家人对于丧家仪礼十分看重,有“人情孝下断”的说法,意思是说,家中办丧事时没有来往,以后就不往来了。
堂奠仪式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灵堂上女眷们悲泣哭声,充满着整个灵堂。孝子孝媳自始至终都披麻戴孝跪在灵案边陪祭,来吊唁者都要在哀乐声中向死者跪拜。俗称“先死为大”,所以,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跪拜。现在,跪祭和鞠躬祭相结合,像媳妇的父亲、兄弟,友邻和入了基督或者天主教的人等,不用跪拜,鞠躬就可以了。
吊唁开始,爆仗齐鸣,礼仪程序非常有讲究,吊祭的人都穿着素服,以亲疏尊卑为顺序,由亲到疏,由内到外,由基本亲到附带亲,由上到下,由大到小进行堂奠。第一堂,孝子;第二堂,过继孝子;第三堂,孝孙;第四堂,孝侄;第五堂,孝侄孙;第六堂,娘家亲戚;第七堂,女婿;第八堂,孙女婿;第九堂,侄女婿;第十堂,侄孙女婿;第十一堂,媳妇外家;第十二堂,孙媳妇外家……
撰写祭文,要根据亲疏关系表示对死者生前功绩的颂扬、对死者辞世的哀悼。堂奠时,专门设一礼生(相当于司仪)手持焚香一束,立在东面。另外设一个祝生(负责朗诵祭文)立在西面。堂奠过多时,可以并堂,比如女婿和侄女婿或孙女婿、侄孙女婿,外孙,表兄弟等同一类型的人员可以并堂(即合为一堂)行祭,以节省时间。在亲友们通宵达旦举行堂奠时,和尚、道士也在超度亡灵。最后,要燃放爆竹,以标志祭拜礼仪的结束。
十、做忏(又称做道场)
民间相信人生前倘有罪孽,死后灵魂不得超生,将入地狱受苦,所以家人要请和尚道士为死者设斋供奉、念经,超度亡灵,使之脱离苦海,投生有福人家。道场原是佛、道子弟诵经修炼之地,后来则把和尚、道士为超度亡灵所布置的念经礼拜的场所叫道场。做道场,亦称做忏、做功德、做法事,有做一两日的,有做三四日的,不满一日的,称“做日忏”或叫“三出头”。做忏的仪礼有如下几项:
1. 搭功德厂:“起坛”前夕,在家门露天搭功德厂。厂以竹木搭架,布幕罩顶,竹笪做篱,因搭在通道上,所以必用白纸写上“借路”字样两张,分贴于道路两端,以示礼貌。
2. 起坛:功德厂搭起后,法师把三清图、十殿阎罗图、天堂、地狱图、唐僧西天取经图、人间贫、富、贵、贱、寿、夭、贞、淫、善、恶图等,悬挂起来,朝曦初上,即鸣锣击鼓起坛,村里戚友听之起坛,便陆续送祭品前来祭奠。
3. 朝北斗:中午在附近禾坪摆设七张八仙桌,每桌放一个斗,盛米插香,象征北斗星座,法师数人,都着丝袍黄顶黑靴,手执奏板,一面宣经礼忏,念念有词,一面绕桌奔跑,越快越闹,叫“朝北斗”或“穿午敬”、“走午朝”。其时,鼓乐齐鸣,土铳连放,好不热闹。
4. 诵经礼忏:午饭后,诵经礼忏,法师一面宣读经文,一面敲金击木应和。
5. 招魂:黄昏时招魂,即召唤死者的灵魂。古丧礼谓之复。《仪礼·士丧礼》:“复者一人。”郑玄注:“复者,有司招魂复魄也。”客家有《招魂曲》:
亡魂、亡魂,终魂、终魂,生莫欢来死莫愁,且从生死问因由。
六十花甲从头算,世上几多白了头?也有胎中就殀折,也有对岁离娘休。
青山緑山水莹莹,眼前不见古时人,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孔子孟子也要亡,秦王楚王及霸王,哪个圣贤不会死,终须也到奈江河。
汉高祖、唐太宗,到头也是一场空,孔子造书千万卷,难造长生不老松。
华佗仙师妙药多,自己病死唔奈何,张果老二万七千岁,且看今朝又如何?
对佛离别,直到佛堂,对法离别,直到法堂,对生离别,直到西方,对天离别,日月无光,对地离别,草木衰黄。
山林离别,鸟雀难藏,江河离别,鱼虾遭殃,路途离别,永不行往,朝廷离别,失纳钱粮。
邻舍离别,日久思量。叔侄离别,无商无量。六亲离别,各住村庄。朋友离别,少写书行。父母离别,难保恩养。子女离别,刀割心肠。夫妻离别,撤散鸳鸯。兄弟离别,手足分张,姊妹离别,裙衩分行。子嫂(妯娌)离别,少讲言章。
可惜可惜真可惜,可惜亡魂一炉香,谁人留得亡魂转,愿将黄金用斗量。人则有生也有死,花则有谢也有黄,自古人生谁无死,人有生死月无常。
6. 耍杂技:晚饭后,法师要耍杂技一场,如“穿火圈”、“打油火”、“倒竖蜻蜓”、“翻跟斗”。父死打关灯,母死拜血盆,开佛光,行香……。
《拜血盆歌》:
十月怀胎娘辛苦,三年哺乳在胸前,
娘眠湿渍恩难报,诚心斋戒拜血盆。
十月怀孕在娘胎,食娘血液养大来,
父母还生恩不报,问你恩从何处来?
父母不亲谁是亲?不敬父母敬谁人?
父母就是生前佛,何必灵山拜世尊。
娘眠尿渍子眠干,洗衣换服受风寒,
九冬十月霜雪大,为儿受尽刺骨寒。
手冷缩入袖中藏,十个脚趾都冻僵,
十指尖尖怀中插,一日食娘九次浆。
点点食娘身乳浆,娘今老来面皮黄,
娘乳不是长江水,乃是娘身血液浆。
父母为儿来思量,好比扬子江水长,
子女思量母恩德,算来都有担竿长。
不信且看檐前水,点点落来无差池,
孝顺生来孝顺子,忤逆重来忤逆儿。
生男不知娘辛苦,生女正知苦哩娘,
男人长大须行孝,女人长大拜血盆。
不信且看桃李树,花开能有几时红。
灵鸡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
目连救母寻千里,不知流落在何方?
迢迢腾宝游地府,寻娘不见转家乡,
若得母子重相会,恩恩累代不敢忘。
7. 表演街头剧:法师等扮演师徒向上界取经,徒弟分别叫“清风”、“明月”,随师父登天取经挑回来,由师父把来去沿途经过,用道白唱词曲曲传神,与两徒前后呼应。
8. 引魂过桥:
按照和尚的说法,人死以后,先要过“黄河”,“黄河”又阔又深,没船就过不去(俗语说“唔过黄河心唔死,一过黄河死了心”可能就是指这件事),所以人要祈求得到观音菩萨的慈船,有了慈船就过得去。和尚来到以后,在上厅正面挂上纸画的佛像,桌上也要放上木刻的小佛像,还有香炉、木鱼、佛经、小铜钟、铙钹,侧边架起一面鼓。用布从中厅牵到上厅,作为黄河。和尚把小佛像从桌上慢慢移到布上,每移动一下,就要掷一次珓,若不是信珓,就说明佛主不让死者过“黄河”,死者子孙就要献钱,下跪,直达掷出圣珓,说明佛主愿意带死者灵魂过“黄河”,便可作罢。和尚说,过了黄河还要过好多关隘,狗恶如狼,十分可怕,遇上恶狗,就要抛粄,当狗去抢粄时,就可以过去。第二就要过鬼门关,要念佛,就过得去。然后到“望乡台”,过“奈河桥”,无罪的人就过得去,有罪的人,就有鬼用耙头把他推下河,被恶龙卷紧,不得脱身,这时,做子孙的就要到河边拿河沙回来,和尚用河沙在上厅做出一条沙龙,然后用剑斩其头颅,死者方能脱身。
由法师等人唱道情词,把父母生育之恩,和目连救母、二十四孝、十月怀胎、刘全进瓜、唐僧取经的种种故事,用山歌小调曼声唱来。这时丧家男女和近亲戚族女眷,则接续焚冥镪。人静更深,法师高声曼唱,音义分明,唱到故事动人处,唱得声情并茂,声泪俱下,不要说孝子孝妇荡气逥肠,一般妇人也会被其感染而痛哭流涕,俗叫做“劝世文”。待情词唱完,法师手持引魂帛前导,孝子跟后,鱼贯而行,法师唱白交作,引魂过桥,把望乡台、奈河桥的种种风光,和所见到的种种鬼趣,曲曲传出,令人听来,不禁毛骨悚然。躞蹀往来,经过七次,表示过了七洲桥,亡灵已到阴司,便告结束。”
喇叭、乐队和道士,有做全丁、半丁和五族头的区分。五族头是没有猪羊、喇叭,道士做到半夜就停了。半丁是从下午一直做到第二天天亮。全丁则要做3天3夜。喇叭和乐队轮番吹奏,此起彼伏,而道士则独自表演。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