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老年,首先表现出的是身心变化,这本来应该是最重要方面。然而,作为文化的人,年龄的变化更突出地表现在社会文化方面,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意义。
一、老年界限
人的衰老与否,本来只应该从生理的角度界定,然而,人类创造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反作用于其身,因而,老年的界限就出现了民族、文化、时代的差异。
我国古代礼制也有过退休年龄的明确规定,《礼记·内则》曰:“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逊友视志。四十始仕,方务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七十致事。”致事就是交差、离职,由此可知,古时的退休年龄为七十(仅指男性而言)。而退休年龄也正是老龄界限。同是《礼记·曲礼》云:“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陈皓《集说》解释:“传,谓传家事于子也。”这样看来,退休年龄与老龄界限是统一的,老了就该退休,退休了也就步入老年了。不过,古礼规定七十方始步入老年,而我们今天的中年又特别长。二者和谐默契,颇耐人寻味。
二、年龄称谓
关于年龄的称谓,根据其称呼对象、使用范围的不同,可以约略地分为三类,一是基本称,一是概称,一是特称。基本称是年龄最一般的称呼。适用于任何一个年龄,也就是语言理论讲到的量词。比如汉语里的“岁”,日语里的“才”等。在中国,基本称呼除“岁”之外,还有“年”、“龄”,比如说“年方二八”、“年高八十”,“九龄童”、“八十高龄”。中国人以长寿为生活理想。故而旧时也常有以“寿”标年龄的,如“寿八十”、“寿几何”之类,但大多用于较大年龄,此外,古人以十年为一“秩”,就如同今人称七天为一“周”,“秩”本身是一个基本称谓,30岁可称“三秩”,70岁可称“七秩”,但同时又由此衍化出了一些概指称谓。
概称,顾名思义,是不确定年龄的称谓。它与特殊称一样,具有与基本称呼迥异的旨趣,从根本上来说,它们才算得上称谓,才更具有文化意义,而基本称呼则多为量词,幷且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通的东西多一些。比如“秩”,一秩等于10岁,可以说是一个年龄数量单位,由此衍化出的概称则不同。60以外称“开七秩”,白居易诗:“已开第七秩,饱食仍安眠”,又云:“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当时诗人六十有二。依次而序,自70以外称“开八秩”,又白诗云:“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自注“时俗谓70以上为开第八秩”,80以上叫“开九秩”,司马光作“庆文潞公八十会致语”云:“岁历行看九秩新”。由以上例子可知,概指称谓指称的是年龄的一个段落,而不是特定的年龄,比如“开七秩”指61岁到69岁这一年龄段落。其他年龄概称谓还有:
颜。人的长幼的外部特征比较清晰地体现在容颜和髫发上,故而有从颜、发出发而创作的年龄称谓。由于这种体现不那么精确,因而又多以概称出之。比如以“颜”为基础的有朱颜,指青少年,明王士祯诗有句云:“尚书北阕霜侵鬓,开府江南雪满头。谁识朱颜两少年,王扬州与宋黄州。”此外有童颜,亦指少年,但童颜与鹤发相配,则指年高而气色尚佳的老年人。
以鬓发为基准创造的年龄概称更多,比如:
留头——指女童的年龄。旧时女孩子幼年剃发。年龄稍长,先蓄顶心头发,再蓄全部头发。全部蓄发叫“留头”,又叫“留满头”。
总角——指儿童的年龄。古人不剪发,孩子的头发长了就紧贴着发根扎在一起,垂于脑后,叫“总发”,如果不是把头发扎成一束,而是扎成左右两股,就叫“总角”。
髫。本指儿童头上垂下的短发,引伸而指儿童、儿童的年龄,另外,这些称谓常与副词合用。如前边提到的“才留发”、“才总角”。
牙齿也是年龄识别标志。年龄的“龄”本身与牙齿有关。此外如龆、龀,都指儿童换牙,引伸指儿童、儿童的年龄,有时单用或加副词用。
身体装饰也可以标志年龄,古代的冠、笄就是如此。笄指妇女用簪子将头发簪起来,古时女子15行笄礼,故15—16岁称“笄年”,“及笄”称已经成年、可以嫁人的女子。古代20行冠礼,故20又称“冠年”。《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故有“弱冠”之称,指20岁、成年。好多年龄特称加副词而变为概称、除未冠外,还有未艾、未壮、未耆、踰壮等。这是构成年龄概称常用的方法,后边讲到特殊称时也可举出许多例子来。
特指称谓是特定年龄的称谓,它大多来自古代典籍、诗文,兹举例如下:
花甲——由干支纪年法而来,指60岁,又称“花甲子”。宋范成大诗句:“行年六十旧历日,汗脚尺三新杖藜。祝我剩周花甲子,谢人深劝玉东西。”
古稀——也作“古希”。杜甫“曲江”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又苏轼诗云:“令阁方当而立岁,贤夫已近古希年。”
而立——指30岁,源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例见前引苏轼诗。
不惑——指40岁,语亦源自《论语·为政》。
弱冠——指20岁、成年。方勺《泊宅编·卷二》:“王君仪年弱冠,寓陆农师佃门下,力学工文,至忘寝食。”
壮——指30,《礼记》:“三十曰壮”,《泊宅编·卷一》:“朱行中自右史带假龙山出典数郡,年才踰壮”。
艾——指50,《礼记》曰:“五十曰艾”。“艾老”指50以上的老人,汉桓宽《盐铁论》云:“五十已上曰艾老,杖于家,不从力役。”
耆——指60,《礼记》:“六十曰耆”,后泛指老年。《觚剩·卷二》:“先生耆年硕德,与主人为老友……”。又《柳南随笔·卷三》记有康熙甲戌上已的昆山耆年之会,与会者12人从50到80都有,可见耆年指称之泛。耆与艾合称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老——特指70岁,《礼记》曰:“七十曰老”。
耄——指80—90岁,《礼记》曰“八十九十曰耄”,泛指老年。《左传·隐公四年》:“老夫耄矣。”耋亦指年高,耄、耋又合称老年、年高。
期——指百岁,《礼记》:“百年曰期,颐。”陈皓《集说》解释:“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居处动作,无不待于养,故曰颐。”又期颐合称百岁。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