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客家人创建了举世闻名的永定土楼,他们还通过设立烝尝田、建祠堂、修族谱家谱、立牌坊、结社联谊、建设公益事业等形式,让族人知道自己的源流宗支,瞭解祖宗创业发展的经历和业绩,并把姓氏宗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一代地记述下来,流传下去,成为子孙后代的道德规范和人生榜样,让家族不断发展壮大。永定客家人把这当作人生的事业,持之以恒,厥功粲然。
一、烝尝田
烝尝本指秋冬二祭。《诗·小雅·楚茨》:“絜尔牛羊,以往烝尝。”郑玄笺:“冬祭曰烝,秋祭曰尝。”后泛称祭祀。永定客家人每个家族都有烝尝田,其收益用来祭祀祖先。
旧时,永定客家人兄弟分祖上遗下的田产时,先留出一份,作为祭祖的公田,谓之“烝尝田”。也有长辈在世时就确定烝尝田的,永定城区吴姓人上祖吴常镇(淡庵,1433-1516)曾立遗嘱,其《遗嘱》中记载,吴常镇慷慨重义,与父源远在箭滩、湖雷、田心购买田、塘,置儒资烝尝。烝尝田通常是耕地,祖业大的“烝尝田”,除耕地外,还有山林、果园、店铺或校产等。烝尝田属公产,又称“尝产”、“公尝”,不许私人占有。
公尝一般由本房众人推荐办事公正有威望的长辈负责管理,称管理者为“理尝”或“管公尝”。尝产房店出租给人,由管理者收租金。烝尝田多由本房子孙轮流耕种,也可以出租给外人耕种,不论是自耕还是出租,到了收成时,都要将租谷(或租金)交给烝尝田的管理者。每年祭祖时,管理者会公布收支情况。烝尝田的收益除了用于每年的祭祖开销外,盈余的用来修坟、修祠等宗族的公共设施。
永定的许多姓氏还有另外一种公田(公产),叫“儒资田”,也是祖上遗留下来的产业,其收益主要是为本房子弟读书上进提供资助。许多人因家庭困难得到儒资田的资助得以完成学业,不少人因此登上仕途。他们往往因感恩而捐金购田充作儒资,使“儒资田”不断增加。这是永定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一大特色,为永定的文化教育发展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二、建宗祠
民国时期,永定县城有39姓的99座宗祠,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突现永定客家人强烈的宗族观念。
永定各姓的宗祠都采用平房式的建筑,前低后高,主次分明,显得庄严肃穆。大姓的宗祠则建得豪华壮观。宗祠内的祖宗牌位,左昭右穆,宗支派衍一目了然。丰富的宗祠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宗祠如坎市的卢氏宗祠的墙壁上,写着醒目的“忠孝”“廉耻”,让入祠祭拜的子孙们不能不感动。宗祠前立的桅杆,记载着族中先人的业绩功名、爱国爱乡的事迹,成为后辈的榜样。以前,不少姓氏还在汀州、福州建家庙,不仅光宗耀祖,还为本族子弟读书、经商提供食宿方便,开发出宗祠的新功能。
宗祠的建筑在择址、设计方面十分讲究风水,注重“天人合一”的理论。宗祠在装修方面,则追求工艺技术的精美华丽。祠堂大门、功名柱(俗称桅杆),还有祠堂里的梁柱、门窗、屏风、匾额、厅堂、厢房、过道等公共部分或显眼地方,往往都有华丽、精致、细腻的装饰。其形式有木石雕刻、油漆彩绘、书法画屏等,多种多样;内容有花鸟虫鱼、山水楼台、人物故事、名言佳句等,十分丰富,而且往往还带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
抚市社前赖氏家庙为赖月溪在明朝万历年间建成。月溪公(字廷富,1506-1578)是景让公的次孙。一生修德行善,精通泥水、木匠,深研堪舆学,晚年积蓄颇丰。率儿孙齐心协力,盖楼建祠。康熙六年(1667)重修,康熙壬午年(1702)改建,干隆三十年(1765)倒堂重修,1934年大修,1986年再整修。2002年正月二十三日丑时更换木主牌为花岗石碑刻,并将先祖考妣名讳补齐。现今保留的房屋建造风格是清朝康干时代的基调,文化表达也是反映了当时的共识。社前《赖氏族谱》保存设计资料和进士公所撰写的《社前祠记》。
现今保留的建筑,虽然经过多次修建,但是其式样依然是按照族谱所记载的图纸尺寸以及康熙壬午年(1702)江西堪舆家乐以贞的改建建议建造。门安在右边,朝向坎方,称为“侧天机门” ,巳山亥向兼丙,辛巳、辛亥分金,放癸水。“门大四尺七寸五分,门高六尺三寸,门厅齐两檐塍深六尺,门后檐滴水上下高七尺九寸。”家庙门是堪舆家乐以贞在康熙壬午年设计建造的。
康熙六年丁未岁重修祠堂,对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宗祠进行重修,并将图纸尺寸记録在宗谱内。“干隆三十年乙酉岁倒堂重修,仍用巳山亥向兼丙,辛巳、辛亥分金,仍放癸水。栋高一丈五尺七寸,厅比旧式加高三尺。厅阔一丈三尺七寸,厅深墙角至屏二丈零七寸,厅口檐塍大二尺八寸,座背深三尺三寸。屋正身大:左边墙角至右边墙角共计四丈二尺九寸,后檐塍大一丈六尺,后檐沟大二尺。花台坎下层高三尺三寸、阔二尺,上层高一尺七寸。厅口滴水檐齐坪,高九尺四寸。背后围墙比旧式加阔三尺五寸、高仍照旧式四尺四寸,面前屏墙高仍照旧式五尺六寸,厅坪、门坪均照旧式并无加减。正厅比旧式加高三尺,厅堂右边约挖进三尺有余,门楼仍照旧式。查此次重修祠堂无甚更改,山向均照旧,只改过一分金,厅堂老基地脚砖仍存地下外四角,亦埋有火砖为记,以存古迹。”
三、修族谱
族谱、家谱是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永定客家人无论大家小族,大多修谱。至今我们还可以见到一些姓氏明清时期的手写族谱,成了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修家谱、族谱,成为永定家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家谱、族谱连绵续修,可说永恒不断。客家人视族谱如同圣经,谱箱放置于祠堂的礼龛里,轻易不动。
一部较完整的家谱,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恩荣録、世系图、世系表、人物传记、像赞、祠堂、坟茔、家规家训、典制、派语、纂修捐款人名、领谱字号等。
1. 谱名、谱序。谱名是指某姓某支族谱,一般都标明该姓的郡望。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
2. 凡例、谱论和目録。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论一般是摘録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録,也有直接把皇帝的谕民榜、谕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録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
3. 姓氏源流。介绍姓氏的来历,家族渊源,派系分支,传承关系等。
4. 恩荣録。又称恩纶録、褒颂、诰敕、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奬文字,举凡敕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5. 世系图。又称吊线图。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当地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
6. 世系表。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详具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7. 人物传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着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8. 祠堂、坟墓。记载祠堂的名称、位置、四址、建筑、文化等。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
9. 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10. 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11. 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12. 修谱、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机构名单。捐资修谱人名单。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録。
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而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内容。
颁发族谱一般选择在春天,意为春天万物萌发,家族才更人丁兴旺,繁荣昌盛。旧时族谱一般要放在祖祠里,每年春天择吉日焚香点烛祭告祖宗后才能翻阅。
1990年代以后,永定又一次掀起了修谱热潮。
四、立牌坊
牌坊是旧时为表彰某人的德行而设立的一种纪念性建筑物。如贞节牌坊、功德牌坊等。柱间上部为横向匾额,题有文字。1950年代以前,永定乡间可以看到许多牌坊。如抚市的节孝坊、孝子坊、双节坊,高陂、高头、峰市都有贞节牌坊,可惜后来被当作“四旧”毁坏了。目前仅存的是大溪乡的都阃府牌楼。
清道光年间,在歧岭乡湖河村中心靠河边路旁,为湖河村儒林郎雍正进士李章彩原配张氏立一牌坊。张氏长寿(107岁)孝义,教子有方,子孙昌盛,百龄五仪。翰林巫宜福上奏朝廷请旨立牌以表彰。此牌坊在张氏103岁时立,1960年代“文革”中被毁。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牌坊所体现的观念并不值得提倡,但在当时,确实是许多人心中的向往。
五、宗亲会
宗亲会是同姓同宗族人为加强沟通、联络感情、交流经验、谋求福祉建立起来的民间组织。永定的各个姓氏几乎都有宗亲会,有的宗亲会还有专门的会所。宗亲会在祭祀祖宗、对外联谊、修编族谱、处理宗族事务、发展壮大家族、资助学子上学、发展地方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然,旧时,宗亲会在宗族派系的斗争方面也曾起过负面的作用,这是值得引起警惕的。
六、结社
永定民间组织除了宗亲会以外,还有以某种特定的行业、特定的人群构成的组织,如文友会、孝子会、同乡会、同业会,近年还有同学会、战友会等。这些组织由于其性质不同,有不同的功效。
1. 文友会。干隆十七年(1752),王见川受聘在原深渡桥畔的太平文馆设帐讲学,前后共六年时间。他在文馆创立“汲古文会”,经常举行笔会,谈诗论文,切磋科举时文,大大提高了太平里文人学士的学识与水平。“汲古文会”的文化活动一直延续至清末废科举时。
2. 孝子会。旧时农村普遍存在,是某个姓氏(或村庄)以家庭为单位,在老人去世时以财物(或人力)互助解困的民间组织。其形式有二:一是以固定份额的实物(大米几斗或谷子一担、银钱几元)相互资助办理丧事的。凡会员家中老人过世,各会众即自动挑着份额实物(或银钱)来到孝主家中,予以资助。由于每个村庄入会者人数不少,孝主会收到为数可观的谷子或银钱。丧事中大家也帮助料理事务,费用及人力就由众人分担了,孝主负担于是大大减轻。人人皆有父母,所以孝子会大多世代相传。二是出力的,就是会员家里的青壮年后生,主动到孝主家中,帮助扛棺材(做“八仙”),只是吃一餐饭,分文不取。农村习俗,办丧事极为讲究,选日子定时辰,报丧回礼,大殓设祭,一般都需三四天,甚至有一周、十几天才送上山的。由于参加者人数众多,吃喝就是不小的支出,普通农家大多要花几年的收入,方可支撑过去。有此孝子会就可大大减轻一时的大量支出,以免造成家庭经济困难。
3. 扣会。扣会是一种经济上互惠的集资形式。其操作各地不一。有以股份的形式,入会者每人交一定的等额资金,按一定的次序集中给一个会员,如有会员急需用钱,也可以调济。有的为“标会”,出标高者中标。也有“接会”,会首先后接续,而利息高低相对固定,一时可以取得大量的资金(或谷子),是融资的办法之一。
4. 同乡会。永定出外谋生的人很多,他们背井离乡,十分需要同乡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因而在外地建立同乡会。尤其是远渡重洋到异国他乡谋生的永定籍华侨,都有同乡会。如新加坡永定会馆、缅甸(汀州)永定会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永定会馆、印度尼西亚万隆永定会馆、马来西亚霹雳永定同乡会、缅甸仰光永靖同乡会、美国北加州永靖同乡会等。在台湾、香港、澳门,都有永定同乡会组织。同乡会在乡亲联谊、服务同胞、谋求福祉、支持家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现在已经召开了23届。第一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香港崇正会于1971年9月28日在香港召开的。香港崇正会是胡文虎生前创办的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客属组织。
2009年,首届永定同乡恳亲大会在永定县隆重举行。
5. 同学会。是以某个学校,或某个年段、某个班级的同学组织起来的团体。
6. 战友会。是以某一年参军,或以在某个部队服役的退伍军人组成的团体。
同学会和战友会都是新近才兴起的民间组织,主要起团结互助的作用。
七、公益事业
永定客家人有互助友爱精神,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对于公益事业更是热心,慷慨解囊,这有历史的传统。清干隆年间,王见川在高陂镇太平文馆讲学时,就曾募捐建高陂桥。他为此桥撰写的对联“一道彩虹,飞架青云路上;半轮明月,深藏丹桂宫中”被广为传诵。
海外侨胞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建设,不胜枚举。胡子春致力于海外和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先后捐资30多万元,不但在海外创立华侨学校,还在家乡创办永定师范、犹兴学堂等。捐建千所小学和百座医院是举国轰动有口皆碑的胡文虎宏伟奉献。胡文虎对小学教育特别重视,认为这是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基础。1930年代后期,胡文虎宣布捐款350万元,十年内在全国各地建立1000所小学,后来永安堂获利激增,主动将期限缩短为五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两年,福建已建成小学20所,全国共建成小学300余所,用费150万元。抗战开始后,这项计划中断。
游范吾,祖籍永定县大溪乡,1902年生于印尼雅加达,1952年回国。游范吾在家乡创办商业专科学校,建设大溪华侨新街、华侨垦殖场、华侨卫生院、幼儿园、大溪华侨汉剧团、农村华侨水电站等,还捐建一些小学校舍和道路桥梁,在海外产生了积极影响。他的事迹受到了时任全国人大侨委会主任何香凝亲笔题辞褒扬,欣然为大溪华侨新街题写“沟通内外关系,繁荣农村经济,促进物资交流,利便侨乡供应”,充分肯定了游范吾建设家乡的功绩。
1996年8月8日,永定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冲毁了无数的村庄、房屋和道路。灾情发生后,“三胞”闻风而动,慷慨解囊,赈灾捐款达200多万元,以及大批物资。
永定客家人捐助医院、学校,修建道路、桥梁、宗祠、寺庙等,不可胜数。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