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重要精髓是“孝悌”,就是孝顺长辈,友爱兄弟。永定客家人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崇尚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兄弟团结、妯娌和睦,再由家庭扩展到家族、宗族,尊老爱幼、敦宗睦族。由此,永定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形成了真诚团结、互助互爱的优良传统。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永定客家人热情好客,宽恕厚道,能相互包容,以和为贵。因而,整个家族团结一心,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保持家族的兴盛。
一、家族伦理
永定客家人的家庭成员,是指在同一个家庭生活的有血缘关系的人,包括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等。当然也包括收养的过房子、螟蛉子、继子、童养媳、养女等。旧时,大家庭也把仆人、女仆算作成员。
(一)养子
永定客家人收养儿子,一是连续生女儿没有生育儿子的夫妇,为了延续香火,收养儿子;另外是希望家族兴旺的大家庭,即使生育了儿子,却认为兄弟不多,收养儿子。收养的孩子既可以同宗人,也可以外地外姓人。
(二)过房子
兄弟中,有的多子,有的无子,于是无子者将兄弟(或同宗的堂兄弟)的儿子过继来当儿子,称为“过房子”。或者寡妇无儿子而守节,为使这一房的香火不絶,就为其立一个“过房子”继承家业。有的夫妻先生女儿,担心自己以后没儿子,就立一个过房子,以为这样可以让他“招小弟”。“过房子”是血缘关系上最亲近的养子。如近亲中无合适的人选,也可从本族同辈的子嗣、甚至扩大到远族同辈的子嗣中选择“过房子”。
过房又称过继。过继仪式要选择好日子,然后诚备三牲果品,敬拜天神,写上过继神单,当天烧化,以示告知神灵作证。要由本族较有威望的文化人,具过继契书,契书中过继双方签字画押,还要有中见人、在场人作证签字。最后用一口攀楻(打谷用的大木桶),把底脱下成二头通透,放在神灵前,生父从一头抱着小孩,让小孩穿过攀楻,另一头由养父接着抱起小孩,交上一个红包,说吉语:“一个好汉三个帮,长命百岁状元郎。”过继仪式就此结束。从此孩子就到养父家生活,成为继承人。养父百年归老时,过房子要承孝服,捧香炉,每年要扫墓。
永定民间对过房子有如下限定:
1. 某人无亲生儿子,要从亲房中迎立侄子为子,以继承家业和香火,当首先从五服以内的近亲中过房立嗣。同宗族之间的养子,都称为“过房子”。
2. 过房子的亲族关系,和亲生儿子的关系完全相同。长幼的顺序,按年龄大小,过房子年长,而亲生子年幼的,过房子为长房,亲生儿子为次房。
3. 财产的分配,作为祖宗的祭祀产业的,其嗣孙所应分配的一份,往往给亲生儿子。如无亲生儿子,则由过房子承接。
4. 立过房子的年龄,并无一定限制,多半在孩子三四岁到十岁之间。过房子通常都是亲兄弟或叔伯之间的事,不必像螟蛉子那样用钱来买。如果是立远族的过房子,经过协议要出一笔养家费。这种养家费跟身价钱与聘金都不同,给生身父母养老之用。过房子也絶对不是卖断,跟亲生父母的家要保持良好的关系。
5. 养父与过房子的年龄,也有一定的限制。过房子的年龄不得大于养父。通常养父的年龄必须比养子最少大16岁,才有资格收养他人为子。
(三)螟蛉子
“螟蛉子”名称的由来,出自《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蜾蠃常捕螟蛉喂它的幼虫,古人误认为蜾蠃养螟蛉为己子。后以之为养子的代称。
收养螟蛉子很简单,只要双方谈妥条件就可以。年龄越小身价越高,越大身价反而越低。年龄大的男孩,已经记住了生身父母,所以很少有人收养。
(四)分家
俗语说:“树大要分枝,鱼多要分塘。”旧时,一般家庭都多兄弟,他们结婚后都要独立出去。兄弟分居时,原则上财产平均分配,但民间有“长子不离灶,满子座廉窑”的风俗,即长子不离灶(居),厕所则属于满子(最小的儿子)。
兄弟分居也叫分家。分家涉及到家庭财产的分配。家产有不动产和动产之分,不动产主要有田地、房屋、山林等;动产主要指耕畜和农具,还有家具、家禽家畜、金银财宝等。分家时,如果父母健在,由父母主持,或者邀请宗亲参加;如果父母去世了,则请家族尊长主持,除养老、祭田、公物外,兄弟均分。分的方式用抓阄来确定,然后立契约。
田地、耕牛、居宅都属家产的范畴,甚至老婆、孩子也不例行。家产在社会意识与实际行为中占重要的位置,在传统社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产可分动产和不动产两种。不动产主要指田地、房屋、林圃以及坟茔等,是传统社会的人们最为重要的。在传统社会,田地是家庭的命脉,也是国家的命脉,无论是贫民百姓还是贵族大家,保有祖宗留下的田地、增置田产是家庭事业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发了财的人常常不是投资于扩大再生产,而是回老家广置田产,甚至买几块坟茔地。除田产外,人们重视的是被古人称之为安身立命之所的房产。这一点在现代社会表现得也十分突出。
家产是所有家庭成员共有的财产。合族而居的大家庭财产归公,小家庭或个人不得私蓄。
假如家庭成员中有人要独立出去,或者兄弟分家,那就涉及到了财产分配、转移问题。在民间,财产的分配、转移体现为分家的习俗,这种习俗也叫“析产”、“析炊”、“分析”。旧时,“凡析炊,父母在则父母主之,或邀戚族参加、殁则遵遗嘱,并请戚族尊长主之,大率除养老、祭田、公物外,皆兄弟均分,并祭告祖先,即位前拈阄为定。女子无论已嫁未嫁,皆不得预。拈后则立分书或分单。若长子特除,则谓‘长子份’。”从这一则简短的资料可以看出民间分家格产的几条原则来。第一,不分光分净,而要留下一部分公产,客家人称之为“公尝”,其中有田地、财物等,用途为养老,祭祖,以及扶助族中贫者,支持子弟求学,兴办公益事业。第二,女子没有财产继承权,无论已嫁未嫁。假如女子逾婚龄而未嫁、已婚夫殁在娘家守寡,则要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第三是兄弟均分财产,这是一般的原则。由于宗法社会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也因为长子继嗣应酬的客观需要,有时候分给长子的财产要多一些。此外,幼子也可能分得多于兄长的财产,这纯粹是出于抚养幼小的需要。
分家并非只是权利的转移,同时也包含义务的转移,这义务主要是老人的赡养、孩子的抚育以及祭祀、婚嫁丧吊、亲友来往等礼仪活动的施行。分家者获得权利的同时,要接受这些义务。权利、义务都要在契约是写清楚,几方都要签字画押。兄弟分家契约的一般格式为:
兄弟×××、×××,均成家立业,恐生嫌隙,兄弟商量,请到亲族,将祖父遗下以及所置田产、钱财、山林、器具等搭配均分。逐条记载分明,阄分以后,彼此照单管业。各立门户,永无争差,立分单各存一纸为据。
在一些贫困地区,父母在世的时候也有分家立业的,主要民俗形式为:每当家中有子娶妇一二年后,便拟分家。所分动产不动产都有,同样也不分光分尽,幷且可能不是均分。这是分家析产的一种过渡形式。分出去的儿子媳妇自立家业,从此自己管理生计,也不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幼弟弱妹则仍由父母照管。这种情形多在父母尚有生活能力的时候发生,子媳想分去另创好日子,同时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家庭纠纷。
伴随分家立业还有一定的仪俗,主要功能是岳父家携带具有象征意义的礼物来祝贺女婿女儿奠基立业,有的甚至要资助一些财物,以便新家庭能够顺利起飞。在广东客家人那里,当女婿开门户的那天,岳父家清早便在鞭炮声中挑着大米、木柴和一担水桶来了。水桶里装的是锅碗瓢盆和发糕、葱、蒜、芹菜。他们一来帮助女儿女婿开家立业,二来借“芹”与“勤”、“葱”与“聪”、“蒜”与“算”的谐音,勉励他们勤劳、聪明、精打细算,使光景象发糕似的兴旺发达。至于送木柴,则是借“柴”和“财”的谐音,祝贺婿家八方来财、发财致富。
二、家世家风
在传统中国,家庭是一个独特的、重要的社会共同体,它不仅默默地承担着众多的社会职能,也高扬着自己的旗帜,在一些领域鲜亮地打出自己的招牌。它有象征标志,那就是“家号”;各家有各家的道德风范,俗称“家风”、“家训”;又有世代相传的事业、学问,称“世业”、“家学”;家族的源头、世系以及重要人物的行迹被记録下来,成为“家谱”……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里的家规还被称作家仪、家范、家法等等。所有这些,无不在说明家的独特与重要。
家世是家庭、家族的固有形象。具体指社会地位、职业传统等等,表现为家族的世系、世业、门弟、门祚、门阀,大约相当于今天所谓的家庭出身。常言所说的“将门之后”、“官宦人家”、“书香门弟”、“耕读之家”、“祖传名医”、“世代务农”等都是指家世而言的。家世如何,在家族成员的社会地位、社会生活中具有强力的影响。社会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它对家世的兴趣和重视,从官吏遴选、配偶选择等重大问题,到交友、贸易等琐细的问题,都是如此。在唐代以前的世族门阀时代,社会的门阀等级观念极强,世族大家之间相互交往、通婚,决不将女儿嫁给寒门庶族。那里,择偶不重钱财与官职,首重家世。
家世的好坏,直接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或消极的、反面的影响。这些影响的方向如何,当然首先又在于社会对家世的评价。在传统社会以至于现代社会,官一直是居于社会重要地位的,因而官宦之家是受肯定、尊重的家世,世人多愿与它的成员接交,甚至建立实质性的关系。此外,士在传统社会也不容忽视,不只书香门第受人的称赞、尊重,就是耕读之家也为人所肯定、礼待。现在,这种家世还为人所称道。过去,“七十二行,种田为主”,“天大地大,农夫妇大”,农家虽贫寒、艰苦,但也受到了应有的尊重,人们往往将勤劳、质檏、诚实的美德与这样的家世联系起来。此外,某一代祖先的功业、才能、学问、技艺就如具有运动惯性一样,产生久远的影响。相反,权奸、降将、贪官、污吏、恶霸、地痞、庸医以及职业上的下九流等,也象遗传性疾病一样代代相传,受到世人的否定,鄙视。社会对某人家世的态度、会直接影响社会成员与他的交往。认为他有好的家世,他便受到不言而喻的信任、重视,人们愿意与他结识,交往,提供帮助。一个好的家世就如同现代社会的某种合格证书或荣誉证书,走到哪里都是一串緑灯。相反的情况也可想而知。正是因为社会对不同的家世态度的截然不同,那些有荣耀家世的人们不失时机、不遗余力地宣传、张扬,以传承好的家风。
显然,家世的思想基础是家族观念以及血统观念。在这里,世代之间不仅实现了生物遗传,也实现了社会遗传。重家世、重门第的风气在现代社会仍然风行不衰,可以是我们民族的不幸。
家学是只就学问而言,这无疑根源于传统社会士的特殊地位以及人们对读书和读书人的重视。不过,作为世代相传的事业受人注目的还有其他职业以及其他兴趣、爱好和专长,统称“世业”或“家业”、“家传”。从前,一个家庭、家族往往能起到现代社会某种专业协会的作用,它不仅是一时的事业协作单位,更是历时的事业继承集团,它能够将一门特殊的技艺、学问延续下去或发扬光大,我国许多的絶技、絶学多由这一渠道而保存下来。
世业主要是指学问、技艺上的家庭传承及其特点,与之相对而言,家风则指德行、操守、作风方面的家庭传承和特点。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承续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道等等。我国历代小家大族都十分注重家风的培养和维护,《颜氏家训》“风操”篇几乎都是谈论这个方面。永定客家人也十分注重家风,如张鼎丞相……,又如许多姓氏族谱上的家规……,又如土楼楹联……。家风的培养、维护与倡导,对维护家庭、家族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多所裨益。传统家风中提倡的尊老爱幼、互相谦让、家庭和睦、邻里相安、勤俭持家以及戒赌、戒嫖、戒酗酒、戒殴斗等等,在今天社会也是应该倡导的。
永定客家人秉承儒家孝悌伦理观念,极力推崇“百善孝为先”,教育后代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关爱子孙。永定民间有“不孝父母,敬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生时敬他(她)一碗汤,胜过死了祭猪羊”、“家和万事兴”、“家里慈和得富贵”等俗语,就是用最檏素的语言来宣扬孝悌的道理。千百年来,形成良好的家风,由此养成敬祖睦宗的好传统。在好家风的熏陶下,永定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古时候出现过一些五代同堂、人口众多的大家族。
永定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和长辈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至今仍传为佳话。
湖坑镇洪坑村和陈东乡岩太村相距二三十里,两地的始祖都是林茂青的原配詹氏所生。当年兄弟俩为报答老母养育之恩,商定轮流奉养的办法:春节至端午节前夕,在洪坑奉养;从端午节至中元节前夕,由岩太迎养;从中元节至重阳节前夕,复接受洪坑赡养,重阳节起又供养于岩太。因此,洪坑分别于农历五月初四和九月初八日,趁娘亲还在家而提前过端午节和重阳节,而岩太亦仿洪坑之法,于农历七月十四日提前过中元节,多年相沿,成为惯例。
旅居泰国华侨吴锦桂,1912年出生于凤城镇。他4岁那年,被寄养在仙师乡务田村外婆家,一直到12岁。后来,他漂泊泰国谋生,事业有了发展,生活开始富裕。他始终把外婆的养育之恩铭记在心。1991年,他回到故里,特地探望阔别44年的务田村外婆家。虽然外婆早己不在人世,他在村中的溪口拱桥边建起一座“望外婆亭”,以为纪念。
永定客家人把祭祀祖宗当作家族的大事,十分隆重。祭祖活动,不但表达对祖宗的崇敬,而且加强宗亲的联络和团结。特别是祭祀开基始祖,场面更是壮观。如苏姓祭一世祖,分布全县各地的苏姓人各房各支都派代表参加,到一世祖坟前祭拜的不下千人。又如江姓人祭百八郎公,其坟在塔下山,祭祖当天,还要在其坟前演戏,江姓的男女老少前往焚香、看戏的络绎不絶。还有一些很独特的祭祖活动,如坎市卢姓的“打新婚”,成为闻名遐迩的民俗活动。
永定客家人居住大土楼,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平日里,大家和睦相处,高北承启楼内的一副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太分你我;同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法人伦”是最好的诠释。以前,楼内哪家杀了一头猪,都会给各家分送煮熟的猪血。谁家来了客人,全楼人都热情接待。遇上婚丧喜庆,全楼人主动相帮,不用吩咐,不计报酬。哪一家有困难,大家都会出钱出力帮助解决。
尊老爱幼、团结和睦风气的养成从孩提时候就开始了,从最细微之处入手,小孩开始学说话,就要让他懂得“哥是哥,叔是叔”;不能说粗话;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客人到家里来,要懂得礼貌,请坐,敬茶。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下,永定客家人养成了热情好客的传统。不但对长辈有礼貌,对亲戚朋友也热情周到,平日来往,以礼相待,逢年过节,礼尚往来,不敢马虎。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