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节 岁时礼俗概要

  人类瞭解自己的历史,不能忽略岁时节日。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节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不仅记载着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显示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民众那种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规律。

  永定客家人的岁时节日,展示了岁时节日作为平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体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平民文化。

  一、岁时节日的文化特质

  岁时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时间表述,岁是年度周期,时是年度的季节段落。中国民众的岁时观念起源于他们的谋生活动和生活感受,因此岁时既有自然属性又具有人文属性。

  岁时节日主要是适应天象、物候自然界的产物,对自然神崇拜与追求和谐,敬鬼神而宠万物。

  第一,天人合一的万物圆融。岁时节日主要是适应天象、物候自然界的产物,对自然神崇拜与追求和谐,敬鬼神而宠万物。节日中信仰的神很多,如门神、喜神、财神、天神、太阳神、月神、星神、土地神、龙神、仓神、谷神、灶神等等,祭祀神灵有一定的仪式。

  古人还盛行节日验占,如立春、上元、中秋等节日用多种方式卜问;用迷信方法却病辟邪也是古人习惯,如上元节走百病,“上巳”折柳辟邪,端午节门插蒲艾、悬门符,身佩艾虎、香囊,儿童戴续命缕等等;许多节日有禁忌,如大年初一禁倒秽物于地,二月二妇女忌针线活等。

  宗教也影响到节日,如四月八日吃结缘豆,天贶节有翻经会;还有乞巧节等特殊仪式,充满了万物有灵的神秘性。人们主动适应自然是为了顺利生活。所进行的禳灾、求吉活动,早期信仰成分重,逐渐演变成一种形式,后世主要是传承,神秘性让位于娱乐性,遂使岁时节日充满了生活情趣。

  娱神活动很早也表现出娱人的强烈色彩。观社火、看烟花、赏龙灯、踏青、竞渡、放风筝、打秋千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年节工艺美术品更是琳琅满目,春联、剪纸、年画等等美不胜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对生活的热爱。

  第二,祖先崇拜的人文倾向。岁时节日风俗具有浓重的崇祖色彩,很多节日以崇祖为主要事项,元旦、清明、中元、寒食诸节的特点都是崇祖,其他不少节日也有程度不同的崇祖内容。崇祖与生殖崇拜也密切相关,“上巳”春游,中秋节的摸秋、送瓜,上元节北京正阳门摸钉的祈子行为,实际上是为了祖先的香火。中国的节日可以说是“每逢佳节倍思祖”,人们“抚时序之代兴,感吾亲之长往,为人子者,能无风木之悲乎!”(福格《听雨丛谈》卷六)

  于是为祖先“解炎热”,“送寒衣”,焚香化楮,时享不断,家里供神牌,野外祭坟墓,定时间,有仪式,毕恭毕敬。永定客家人聚族而居,祖先崇拜更为强烈,祭祀的祖先世代远,无论是祠祭还是墓祭,大祭祖先均要择日进行。对于死去祖先的尊崇,也表现在对存世尊长的敬重,重要节日照例要行跪拜礼。

  祖先崇拜还表现在重视人际关系的调适,团圆、拜年、串亲加强亲族联系,邻里互相友爱。重视人际关系也就是看重现实,对于神的信仰和崇拜是为现实生活服务,节俗洋溢着入世的精神。实际上,节俗的崇祖特色是孝道伦理观念的体现。

  再者,节日习俗中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经验与信仰。如五月五日端午节,被古人视为恶月恶日,“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对付恶月恶日的方法是以药克毒,所以有端午采药、制药、曝药、焚药等俗。客家人端午节要洗“午时水”,用草药熬水沐浴(即“药浴”),其实古人早已有端午采药煎汤沐浴的习俗,可谓源远流长。

  最后,节日习俗中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立春日,贴“迎春接福”的春联。正月初三的“送穷”,寓意驱除贫困;正月十五上元节吃的元宵,形状仿月亮为圆形,寓意家人团圆。正月十六的“走百病”、晦日二月二的“迎富”等习俗,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惊蛰日,农家炒豆子(黄荳、黑豆或南瓜子),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说,“炒虫炒刍,炒到江西”,意为把春天萌动的害虫炒死,期盼农作物不受害虫侵食,获得丰收。

  总之,岁时节日,中国人力求顺应自然及把握人际关系的差序,表现出平和、含蓄的民族精神。

  二、岁时节日的形成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岁时节日的形成是各种复杂文化因素互动的结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稳定的农耕经济结构与家族组织积淀出岁时节日文化,使岁时节日得以发挥其功能。

  岁时节日的形成,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是有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节期的选择、节俗活动的形成与发展,显示出自然规律对人类生活的制约及人对自然的适应与把握。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岁时节日的由来。

  1. 节期的最初选择

  我国的岁时节日系列,节期的最初选择与确立,是以天文、历法的知识为基础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产生要求掌握准确的农事季节。而在上古时代,人们还没有完善的历法与计时工具,只能依靠对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观察来决定农时、指导生产、安排生活,即所谓“观象授时”。所以我国古代天文知识发达甚早。

  对天象的观测及记録,使人对天象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有了认识。日月运行的规律,形成了人们对时间的量度观念。

  历法发明以后,人们继续以天象、物候来检验历法的准确度,不断地充实、完善它。

  2. 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节俗活动产生的最初根源,是一个简单而又永恒的推动力:即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从某种意义上说,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

  一是自然崇拜。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对土地及土地神的崇拜等。

  二是灵魂崇拜。古人相信人有灵魂,人死之后,肉体不复存在,灵魂却不消失,灵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可以变化形态,暗中对人起作用。

  三是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古人相信征兆,认为吉凶祸福,必有前兆。日、月、星、风、雨、云、雪、雷等诸般自然现象均被当作征兆对象。古人根据各种兆象,预测未来事物,于是产生了占卜。为了消灾远祸,防患于未然,古人有很浓的禁忌观念,体现在节日中,便形成许多禁忌习俗。

  由此可见,岁时风俗源自上古。如果说,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和温床,那么祈望人寿年丰则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是节俗形成的原发动因。

  三、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1. 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期选择本身,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响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夏伏、秋报、冬腊的岁时性生活节律。

  新岁开春,万物复苏;但冬土乍开,农事无多,农家生活相对闲适。人们祭天敬祖、鞭春劝农、拜大年、赏花灯、闹社火、过花朝、感应春气萌动,踏青郊游。通过一个个春的节日,频频种下希望的种子,祈盼着秋天的好收成。

  入夏,农事渐忙,少有闲暇;且冬谷既尽,宿麦未登,青黄不接,更兼炎夏暑热,疾病易生。故端午习俗主要以驱邪避瘟、除恶去毒为生。盛夏酷暑,更有“曝暑”“伏闭”等驱、避之俗。

  金秋时节,新谷登场、瓜果成熟。人们怀着丰收的喜悦,秋社报赛、荐新祭祖、拯孤照冥、团聚赏月、饮酒登高。既是报答神明,也是慰劳自己。

  秋去冬来,大田农事告竣。仓廪丰足,猪羊满圈。人们整米磨面、酿酒烧肉、“送寒衣”、“履尊长”、“数九”、消寒、饮酒“扶阳”。直至喝完“腊八粥”,又开始准备“忙年”——新一轮的循环又开始。

  2. 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传统节日中的诸多节俗,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人们通过各种节日祝祭活动,表达后辈的孝思,反过来,这种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岁节礼俗又不断地强化和巩固着人们的家族意识、血缘亲情。

  3. 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节日丰富的缘起,与各种原始信仰有关。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祛灾、避邪,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前,禁忌、迷信、禳解等观念及活动在节俗中依然占主导地位。

  到后来,节日就逐渐从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人神共欢的日子。隋唐以后,节日习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岁时节日虽已基本失却了早先的信仰内核,但许多传统节俗却依然存活在民众之中,幷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深刻多样。

  四、岁时节日文化阐释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身份的标志。我们的传统节日同其他一些国家以宗教纪念日为核心的节日体系有极大的不同。这种历史积淀的群体性的庆祝活动,其核心功能在于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亲族团结、社会和谐,培育人们美好情操、发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这些节日在一年的周期中具有严整的分布,循环往替,成为错落有致的体系,而且内涵丰富、多彩多姿。无论是在植物符号方面(春节的梅花、水仙,清明的柳枝,端午的菖蒲、艾蒿,中秋的丹桂,重阳的菊花……),食物符号方面(春节的饺子、年糕,上元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以及居室装饰和衣物配饰符号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在不同节日里还伴随着各自特有的色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诸多竞技和游艺项目(旱船、秧歌、龙灯、高跷、拔河、划龙舟)。严整的体系,丰富的内涵和无与伦比的多姿多彩,使得具有悠久历史而延续至今的民族传统节日历久而常新,装点着、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是广大民众心中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欢乐之歌。

  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处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比如,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曾经是一个时间的节点;唐代以后,清明节成为集扫墓祭奠已故亲人和踏青春季郊游两者于一身的盛大活动时间;到了今天,它更增加了民族的和国家的内容。

  我们的传统节日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元素之一。这里包含着我们群体的价值观,它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使我们在情感上产生一种向心力。我们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身份的标志,是我们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有益贡献。

  现代,这些节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或是在某种历史背景下,赋予了特定的活动内容,因而具有了“节日”的新形态,展示着人们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敬老爱幼、尊重妇女、保护环境、造福后人的新的时代风尚。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