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客家人向来以耕读为本,就耕而言,即农耕种植水稻为主,在耕作上离不开犁(翻土)、耙(整田)、镰刀(收割)和锄头等工具;日常生活用品则有锅、铲、菜刀、剪刀、门锁、烟刀、手斧、刨刀……等等。这些铁器的生产就少不了锻铸。永定锻铸工艺历史悠久,《永定县志》(清·道光版、干隆版龢民国版)均有记载烟刀、剪刀、锁头等常用铁器的生产。其时铁匠铺遍布乡村,“铁匠执业于漳州、石码、厦门者颇众”。
一、铁器锻造工艺
1.捡料
要打制器具,第一道工序便是挑捡铁料。这道工序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尽量节省烧料用的煤炭和锻打时间。好比说铁匠需要打制一把收割稻子的弯月镰,就先需从铁料堆里捡一块足以打制一把七字锄的铁料喂到火炉去加热。捡料靠目测与手掂,目测就是用眼睛看铁料大小,手掂就是凭手掂量铁料的轻重。
2.烧料
铁料捡好后,喂入炉膛里,立刻来回拉动风箱手柄鼓风烧旺炉火。铁料不断升温,渐渐由褐黑色转而暗红、艳红。铁匠手握长柄钳夹住铁料翻动,使之正反、内外均能充分受热,软化。
3.锻打
铁料在炉里烧到一定温度,铁匠凭目测估计它可以敲打变形时,用钳将铁料夹到铁墩上,举锤敲打。若打制的是小件器具,铁匠一人就可用小锤反复敲打定型。若是大件器具,须得还有一人或两人、三人抡大锤轮流狠打。永定客家人所说“打铁”,也许是从这道程序得名而来。锻打过程中小锤在需要加工的铁料上的敲、拖、点、碰、触等手法,宛如“提示语言”,抡大锤的人看着小锤的动作往铁料上使力气。手起锤落,无论是挥小锤(铁匠称“手锤”,由师把握),还是抡大锤(“吊锤”或“甩锤”,一般由副手或徒弟把握),都要掌握手起锤落的准确度。即一是指力量准——下力轻,对定型无济于事,铁料会快速降温,得重新烧料,下力重,会严重走样;二是指位置准——该该打器具头,莫敲器具尾。等到器具已显模糊形状,大锤就该休息了,小锤轻敲慢打,叮叮当当,有点类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好的铁匠能敲奏出音乐的节奏。
4.定型
经受千锤百炼锻打的铁料逐渐失去火红的的颜色和足够的温度,冷却到任你乱揍也几近于无动于衷时,铁匠将它重新喂入火膛里。再次拉动风箱鼓风,再次烧料。铁匠给器具定型是个反复的动作,取出烧红的铁料,紧敲急打,完善器具的棱角;再加热,烧红,再取出锻打……直至铁钳夹住打制的器具已初具成品模样。
5.抛钢
铁匠手下的器具,只要是刀具之类,都得抛钢。而钢料下在刀具上的多寡与均匀度,往往成为顾客评定该刀具好坏的标准。给成型的铁器抛钢有两种,一曰明钢,一曰暗钢。所谓明钢,是在刀具的关键部位,刀刃上用钢全部包裹铁料;所谓暗钢,是在刀刃部位将钢与铁混杂敲打在一起。抛钢水平的好坏,可看出一个铁匠师傅的水平高低。钢料要在刃上下得匀,抛钢后的刀具要有好看相,大拇指在刃上对锋利程度进行“刮擦测试”时要有“如走钢丝”的感觉,这三点掌握好了,就证明抛钢工序完成得很成功。有句俗语说“好钢要用在刃上”,即从打铁抛钢这一工艺而来。
6.焠火:
打制铁器过程中,定型和抛钢这两道工序都夹杂着焠火这一工序。焠火看似是个简单的冷却铁器的过程,实际上在时间与温度高低上很有讲究。焠火时,常用的冷却介质有盐水、清水和油三种。而最多被采用的是普通的凉水。打好的铁件放入水内,“哧啦”一声,热气腾起,即可将之取出水来。焠火时,须保持铁器的足够温度,高不得,高了,走样变形;温度底了,刃口钝。有些经验丰富的铁匠会在普通水里焠火之后,加温再度放盐水里焠火,以增加抛钢后的铁件的光泽度。
7.回火
铁件焠火后硬度变高了,但脆性大,易变形,甚至出现细小裂纹。可将之重新放回火炉加温来调整硬度,减小脆性,得到所需要的韧性。
8.泽油
这道工序并非必然,有的铁匠会用,有的铁匠则省却了。所谓泽油,就是在打好的铁器回火之后,趁铁器上还保持相当高温,迅疾夹块猪肉(或直接用植物油),甚至猪皮也可,将猪肉猪皮贴到器具上反复摩擦,铁器的高温使猪肉渗出的油涂抹在器具上,这既有助于提高器具的光泽,又能使得该器具即便悬挂在铁铺久久无人问津也不生锈。
二、部分铁器产品简介
烟刀、菜刀 据清干隆版《永定县志》记载,永定烟刀的生产,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高陂的西陂、睦邻和湖坑的洪坑均产烟刀。洪坑烟刀因无后继而停产;高陂烟刀流传至今。烟刀、菜刀、剪刀、铁锁等常用铁器是高陂主要的家庭手工业产品,故高陂有“铁乡”之称。建国合作后,组成铁器社。1964年10月,高陂铁木社的铁器部分并入城关铁木社,成立城关铁木合作工厂,设立烟刀车间。同年3月,福建省五金名牌产品有30种,永定占2种,即高陂铁木社生产的胜利牌烟刀和菜刀。烟刀独占鳌头,菜刀与福州、厦门、南平等地的媲美。烟刀有手切烟刀、机切烟刀,后又创制旋转式机切烟刀,规格品种繁多。
烟刀、菜刀的主要生产者丘守成,永定高陂人,从事生产烟刀50余年。曾在汕头等地专业生产烟刀。合作化时加入厂社后,无私献艺,多次获省、地、县名牌师傅及老艺人称号。1974年,城关成立利器厂,主产烟刀、菜刀,远销华南各省、区,被列为名牌产品。
铁制农具 犁、耙、锄头、铁链、镰刀、田刀、牛链、刨刀、手斧等中小型农具的生产较著名的有坎市郑维元、下洋刘洪喜、湖坑李善南、城关胡纪初等艺人。他们生产的产品行销各地,多次在龙岩地区获奬。永定生产的插秧机,50年代末风行一时。后因技术难度大而停产。1965年以后,拖拉机配件生产兴起,主要有:拖拉机犁刀、油箱盖、铁轮、铁轮叶片、铁轮加强板、粉碎机大小锤片、消声器、烤烟轴流通风机、磨薯机及滚筒等,特别是犁刀、油箱盖等深受用户欢迎。
铁锁、剪刀、剃刀 该类产品是永定手工业传统产品。主产区是高陂的黄田、塘下,坪在、北山、田煅等处,久负盛名,系当时福建省手工业名牌产品。陈金汉生产的汉荣牌铁锁远销广东、江西等省及南洋诸国,享有盛名;张珍芹生产的二昌牌剪刀,吴宏发生产的月利牌剃刀其质量均在省内屈指可数,畅销南方各省。
建国后,随着轻工业的发展,以生产牛头锁、弹子锁、挂锁代替了铁锁。剪刀、剃刀因工艺没有改进,逐步被淘汰。上世纪60年代后期销量甚微,集体企业陆续停止生产,高陂个体户仍有少量生产应市。
三、金丰铸锅工艺
永定铸锅盛于民国。据民国《永定县志》实业卷记载:三区之溪口、四区之培丰、胜运之调虞均开炉鼓铸。古竹溪口生产铸锅畅销县内外。1961年前后,从事铸锅生产人数上百人,年产均在万口左右。除溪口外,尚有调虞、培丰、东中、湖雷、莲塘等地生产铸锅。
永定古竹乡溪口村出产的“金丰铸铁锅”,价廉物美,经久耐用,在铸锅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福建省西南部及广东省梅州、汕头、潮州、大埔等地农村的许多居民都用它来烹饪食物。其制作工艺何时由何人传入,史料尚无确凿的记载。据《吕氏族谱》载,吕氏始祖于元朝庚寅年(1290年)从金陵旌德入闽,迁永定大陂头开基,后裔再迁溪口村定居。祖上以打铁为业,手艺便世代传承下来。又传,一位13世裔孙,曾到湖南浏阳经商,见当地铸锅业兴旺,便留下当学徒,学成返乡,创办起金丰锅铸造厂。另据《吕氏族谱》载,15世吕彩潘(1733—1799)年轻时曾贩运犁头、犁臂、铁锅到台湾彰化县出售,生意甚好,后在台湾彰化县开办铸锅厂。据此推算,溪口的铸锅技术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
(一)铸锅材料设备
1.主要材料
分为三类:一是原材料,主要是废铁锅和其他废铁料;二是燃料,即木炭;三是辅助材料,主要有耐火材料(耐火泥、河沙)、熟碳(浸泡过铁水不会燃烧的木炭)、耐火涂料(乌烟灰)、竹麻丝和草木灰等。
2.主要设备
锅炉 铸锅的主要设备,由炉身、炉底和加料口三部分组成。
炉身 由耐火固定层、炉体殻、炉膛、风嘴、风石、炉嘴构成。耐火固定层用耐火泥拌竹麻丝制成“井圈”状;炉体殻用扁铁锻制成“围栏”状,起固定和保护炉体的作用;炉膛用耐火泥、粗河沙拌熟碳等材料制成,炉膛内圈修筑似花瓶状;风嘴用耐火泥、细河沙拌竹麻丝制成空心锥体,似喇叭状;风石的材料与风嘴相同,形似砖块,因锅炉的该处易受腐蚀,单独放置一块风石方便更换修复;炉嘴是铁水的出口,外置炉嘴帽,封住炉嘴可以减少热量流失。
炉底 主要起支撑炉体和铁水的贮存、保温作用,由炉底板、炉脚、耐火保温层、炉底石构成。炉底板是一口较厚实的普通铁锅;炉脚用铁质材料制成,由三根呈鼎状的支撑脚和一个圆形圈锻接而成;耐火保温层由耐火泥拌熟碳末制成;炉底石用石块制成,石块中间挖一小孔,起固定炉脚的作用。
加料口 由一口无底的锅圈和三块普通砖构成,是往锅炉倒入木炭和铁料等材料的入口。
风箱 压缩空气而产生气流的装置,用来鼓风,使炉火旺盛。由木箱、活塞、活门、手柄等部件构成。木箱一般用整段樟木或楠木挖空心制成圆筒状,长约2.4米,直径50厘米,木厚4厘米。风箱的出风口安装有用竹制成的风管,与锅炉的进风口相连。
锅模 铸锅用的模具,用耐火泥、熟炭拌竹麻丝制成,分上下两层,上层凹形,俗称“殻子”,顶端上留一小孔,作为浇注铁水的入口;下层凸形,俗称“卵子”。锅模有大中小多种规格,时常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定制。
3.主要工具
锅车 车削锅模的刮板,铁质材料,由一根中轴和一块铁板锻接后加工而成。刮板尺寸根据产品的规格和式样而定。
铁水勺 盛装铁水的工具,用铁皮制成,内涂一层耐火材料,柄长约1.5米。分为浇注铁水用的长柄勺和回收铁水用的回水勺两种。
炉钩 头部制成勾状的长铁棍,是护炉、排除炉渣的用具。
锅铲 用铁料制成的铲子,开模后用来修锅和挑起锅头。
竹筛 竹编制而成,有多种规格,用于筛木炭、熟炭和细铁珠等。
烟槽 盛装乌烟的用具。
烟刷 涂刷锅模用具。
此外,还有竹木制作的架子、棍子以及大绳索等,供合模和捆扎锅模用。
(二)铸锅工艺
溪口村的铸锅技术历经数百年,到20世纪60年代仍采用传统手工操作。一座锅炉一般配备5个工人,其中师傅1人、副手(俗称“二师)1人、帮手(俗称“搬手”)3人。师傅是把握生产技术的关键人物,负责校正锅车、锅模精车、修补锅炉,开炉时加料、护炉、倒铁水、起锅头等主要工作;“二师”负责锅模的粗车、刷乌烟、修补锅模等;“搬手”则负责修炉材料和锅模材料的加工准备,开炉时拉风箱、倾斜锅炉出铁水、合锅模、刷洗锅头、补锅头、清理炉渣及工场等。铸锅整个过程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开炉前准备、开炉和下炉后的整理三个阶段。
1.开炉前准备
材料的加工准备 主要包括竹麻丝的加工、熟铁筛选、旧锅模耐火泥的加工、熟铁回收加工等。
锅炉的修补和烘干 炉膛经过一个生产周期的熔炼,有些地方会发生熔化、腐蚀,开炉后需要对其进行修补,更换损坏的风嘴、风石,修筑炉体后座等。
锅模的车制和烘干 用耐火泥拌熟炭末车制锅模粗坯,烘干后再用耐火泥拌细河沙对锅模粗坯表面层进行精细车制。这道工艺要求很高,关系到所出产品厚薄是否均匀及产品的光洁度。
2.开炉
锅模刷乌烟 给锅模涂抹一层乌烟,便于开模时锅与模分离,使锅表面光洁且保护锅模完好,以便重复使用。
合锅模 将上下锅模型腔合在一起,用大绳索扎紧。
炼铁水 熔炼铁水是一道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手工操作由于受条件限制,只能凭经验通过观察炉火的颜色、炉渣及炉渣中铁水的流动性等情况来判断炉中铁料的熔炼状况,及时调整碳、铁比例,并适时打开炉嘴帽排渣或封闭蓄水等措施进行调控,俗称“护炉”。
浇注铁水 停止送风,将锅炉整体倾斜,从炉嘴口倒出适量铁水,覆盖上草木灰,然后快速准确倒入上锅模小孔中。
回铁水 将浇注口中剩余铁水回收到炉中,并用竹(木)棍在浇口中搅拌,加快铁水凝固,使锅底平整。
开模 铁水注入锅模冷却一定时间后,适时打开锅模,刬平锅底的浇口。
刷锅头 铸好的锅头要趁热洗刷,把黑灰洗掉。
3.下炉后的整理
补锅头 有些铸出来的锅头带有小孔,须趁热用铁水把小孔补平整。补锅必须用高碳硅量的好铁水,经过回火软化处理后方能使用。
清理炉渣 回收木炭和小铁块,筛选熟碳。
20世纪80年代后,溪口的铸锅工艺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锅炉被现代锅炉所替代,鼓风机代替瞭风箱,焦炭或煤炭取代了木炭,劳动生产率得到很大的提高。过去炼一炉铁水约需30小时,生产120口锅;现在炼一炉铁水约需20小时,可生产300多口锅。此外,锅头的品种也由原来单一生产传统的铸铁锅,发展到兼生产铝锅、铝合金锅等。式样大至1.2米,小至38厘米不等,品种多达40多种。现在溪口还有吕日光、吕德炎、吕南兴、吕永安4家锅厂,其中吕德炎的锅厂有4座锅炉,年产10多万口锅,产品主要销往广州、深圳、汕头,江西赣州,本省有漳州、泉州、南平、三明等地。但是,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和不锈钢锅的大量使用,人们使用手工铸铁锅日趋减少,铸锅技术也随之面临失传的危机。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