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县山清水秀,树木葱茏,竹木资源尤为丰富,为雕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原料物质条件。
一、栩栩如生的木雕艺术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群欣赏、实用、把玩、装饰、建筑等各种不同的需求,永定客家土楼的木雕极具本土民风特色且丰富多彩。雕刻手法充分表现了线条流畅、细腻繁杂,人物造型端庄、形态活泼之美。
(一)建筑雕刻
明清时期,木雕艺术是辉煌时期。在漫长的客家土楼建筑史中,建筑雕刻区别于“木工匠”,形成有专业雕刻和“木工匠”结合的一种风格独特的雕刻艺术,成为客家土楼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木工工匠分“大木制作工匠”和“小木制作工匠”两类。古时,“大木工匠”或“小木工匠”要“出师(学艺毕业)”,必须两类都精通,所以土楼建筑雕刻工艺中往往“大木”、“小木”都能雕凿、雕刻。而民国以后的雕刻技师,大部分以“大木”“小木”分类出来,逐而自成一派。有的木工工匠为了炫耀自己的手艺,传扬名声,特别注重对架柱、拕架、梁桁、斗拱、随梁、弯枋、雀替等构件进行精致雕刻,在楼中厅堂左右两梁架开展竞赛,比试雕工技艺。因而无论是方形楼还是圆形楼,中轴线上的门厅、中厅、正厅建构虽然都大体相同,而雕刻手法却出现了派别的不同、图案的不同。
永定客家土楼,“大木”制作的雕凿、雕刻,体现在门厅、中厅,其中的椽柱、柁梁、梁枋、斗拱、木瓜、昂、桁舌、雀替、垛头、兜肚、垂花、飞罩等构件中,大都粗犷、做工精细、雄健。人物、花鸟、花草图案吉祥,寓意深刻。
1.雕梁画栋金漆木雕
大溪天恒庵仰梁雕(民国三年),浅浮雕,作品以红漆贴金为装饰,图为“五福临门”。图案设计檏实、典雅、庄重,雕刻精致,美观大方。
2.垂花
垂花是土楼正厅或门厅,两侧的建筑雕刻构件,体现雕刻图案美,造型美及文化寓意的地方,也是木雕师大展才艺的主要部位。垂花实际是垂柱下端的一个柱子截面,显得粗糙而不美观,于是工匠们将它们加工成方形、圆形、六角、八角形的柱头。楼层下一排垂柱,一个柱头一个样,有的还加工成花朵形,所以称它们为“垂花”。下洋永康楼、洪坑奎聚楼、南溪衍香楼、大溪关帝庙内的垂柱被雕成宫灯、花灯、莲花等多种样式,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形态。
3.彩绘梁架
梁架除了用雕刻外也有用彩绘作装饰的。木梁架和木柱子一样,为了减少空气中潮气对木材的侵蚀,多在梁架上涂刷油漆,由单色的油漆发展到用彩色油漆在梁架上作画,形成古建筑特有的“彩画”装饰。这种彩绘梁架在永定客家土楼名楼和一些豪华庙祠、凉亭中都有呈现。
4.雀替雕刻
雀替宋代称之为“角替”,清代后称为“雀替”,民间雕匠俗称为“角花”。雀替是永定客家土楼建筑中的特色雕刻构件之一,通常被置于梁枋与竖柱相交处侧于承载梁枋,亦有柱上交托兰额的一根拱形横木。此件各式各样,寓意深刻、吉祥,意义深远,大都采用图雕、镂空透雕,结合彩绘制成,造型美观,雕技高超,身法细致、优美,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雀替有八大特点。
1.一是宿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坊的荷载力,艺术上的过渡。
2.二是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箭力或减小净距。
3.三是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倾斜。
4.四是美观梁枋与柱头间的单调,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各种雕刻造型和五彩、彩金结合,是一种风格独特,富有装饰趣味的客家土楼建筑构件,既是建筑构件又是美学结构。
5.五是形式多种,有的成对翅膀在柱头两边伸出,有的亦枋下面装饰,生动的形式随构件间的尺寸宽度而改变。
6.六是雕刻手法独特,圆雕、浮雕、透雕相结合,粗中有细,灵活变化。
7.七是雀替也常用于日常生活用品雕,由于位置不同,风格有各异的雀替,大体上又可归纳为七大类。
(1)大雀替:用大块整木制成,上部宽、逐步向下收分后,在底部还加一大斗,然后再整体地放置于柱头或木瓜(狮瓜)之上。
(2)雀替:置于柱与梁枋交接处的下部,向左或右及下发展,不似大雀替有二度空间上,多向发展,有时还在雀替下加了一拱一斗。
(3)小雀替:此类雀替主要用于室内,因体积小,本身造型没变化,但雕刻有各种不同的图案造型和吉祥意义。
(4)通雀替:此类雀替的外形与雀替相比,没有多大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结构,柱子两侧的雀替是分别扦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则是柱子两侧的雀替为一个整体,它是穿过柱身而成立的。
(5)骑马雀替:当二柱距离近,并在梁柱交接即梢间、尽间或廊子等处,所要用雀替;而两个雀替因距离过近产生相碰相连接的现象,用雕饰物衔接,有的直接用一枋雕花牙,此类雀替一般美观起装饰作用。
(6)龙门雀替:此类雀替雕刻,一般用于牌楼、亭阁、回廊的柱头两侧,造型格外美观华丽,造型样式有云墩、梓框、麻叶头,三福云等,特色所在,是使原本在水平方向发展的雀替形象,转移到了向垂直方向发展,在观感上使柱增高,在土楼建筑中较为少用,常见于石牌楼石雕的龙门雀替。
(7)花牙子雀:无力学上的使用价值,纯粹起美观装饰作用,又称挂落,但变化万千;有的为了增加建筑中梁坊周边的美观,雕刻较为简洁、轻盈、灵巧、通透的花牙子;有的在花牙子雀替中雕刻“八吉祥”“暗八仙”“琴棋书画”等吉祥物,装饰效果强烈;有的花牙子雀替的整个图案用较小的棂条拼成。
八是特殊雀替 客家方形土楼建筑中,屋檐周的“幕风枋”四个角及屋顶两侧“幕风枋”交接的正中处,雕有似“双人”的饰物,既有加固“幕风枋”的衔接,又具有观赏性;有的雀替是雕刻大师们,根据需要雕刻成各种形样。
(1)卷草纹雀替:(凤城“日子好”雕刻轩藏品)
(2)形雀替鱼:土楼建筑中,正脊处和歇山、悬山建筑的山花处,正脊处饰“鳌鱼”、山花处悬叠称“悬鱼”,而这类雀替,永康楼则用于门厅、中厅的梁。
(3)回纹云纹雀替:在雀替雕刻纹样中,回纹雀替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它近似于方形的折线纹样。回纹连续绵长不断,象征幸福喜事等绵延不絶。这类雀替整个都雕作回纹。
(4)梅竹纹雀替:梅、兰、菊、竹是花中四君子,古代建筑装饰极为常用的题材,梅花耐寒,剪雪载冰,一身傲骨。兰花空谷幽香,与世无争,象征谦虚君子。竹緑常青,清雅高格,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恬然自处。以“花中四君子”雀替,既是自然清新,更显高雅不俗。
(5)牡丹花雀替:牡丹与凤凰结合为“凤朝牡丹”或“丹凤朝阳”。牡丹与花瓶结合有“富贵平安”之吉祥意,而单独作为雀替雕刻或配以喜鹊,富丽典雅,在雕刻手法上,花茎还大多采用柔美曲折的线条,看似卷草非常动人。
永康楼中厅厅檐,柱里侧雕“双龙戏珠雀替”,“双狮戏珠雀替”而左边外侧雀替,雕花瓶配文盔状元帽、佛手、金鸡尾,寓意为官者不趋炎付势,积极向上,恬然自行,福寿平安;右边外侧雀替,雕牡丹花瓶配武盔、帅旗、凤尾、柿子,寓意为将帅者,旗开得胜,尽忠职守,柿柿(事事)平安。
(6)蔓草回纹雀替:(凤城“日子好”雕刻轩木雕藏品)
(7)葫芦纹雀替:(图略)
(8)草龙雀替:(凤城“日子好”雕刻轩藏品)
(9)福寿雀替:(图略)
(10)步步高升雀替:(凤城“日子好”雕刻轩藏品)
(11)龙头鱼尾雀替:(永康楼木雕雀替)
(12)双龙戏珠雀替:
双狮戏球雀替:
丹凤朝阳雀替:
(13)戏曲故事雀替:(永康楼木雕雀替)
(14)文武(书剑)雀替:
(15)鹤雀替:
(16)如意猴雀替:(图略)
5.垂梁雕
10.华拱雕(图略)
11.弯枋雕(图略)
12.屏风雕(后节详述)、门窗雕
(二)日常生活用品雕刻
永定的木雕工艺除了上述运用于土楼建筑外,还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木雕家具,如花床,雕花木箱、衣橱、衣架、桌椅、果品盒等;木雕摆件,如观音、弥勒、财神、福禄寿、飞禽走兽、松柏等等。雕刻题材多为功名利禄、延年益寿、八仙过海、梅兰菊竹等图案,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期盼和祝福,反映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
金漆木雕果盒(层盒):
客家婚礼、祭祀用(图略)
太师椅(图略)
托盘雕:
根雕(图略)
梳妆盒(图略)
镜台雕:
笔筒雕:(图略)
牌匾、楹联、商号雕
富岭“覃恩敇封”圣旨匾
永定高陂富岭的著名土楼——中隆楼(府第式加围垄层),藏有干隆二十六年的“覃恩敇封”木雕匾额。据民国版《富岭王氏家谱》载,此匾额是高陂富岭人王之机任台湾训导时“敇封”的圣旨匾。该匾额是康干时期,闽台文化交流,教育发展和客家迁台等历史的见证,是永定弥足珍贵的涉台文化,历史悠久,品相完全,雕刻图案、文字十分清晰。
圣旨匾外框边,浮雕八龙。匾的框上边——“双龙戏珠”两龙身朝中间,两龙首朝中间的宝珠,珠火球状,尾朝外(即左右两侧),宝珠与龙头间,及尾部空隙处,雕有祥云;匾下框边龙身朝外,龙尾在内而往外卷,龙头在外(即左右侧)而转向中间,朝火球,空隙处亦雕有祥云;匾左右框边,各雕竖龙,尾朝上而往里卷下,头朝下而转回往里向上。此八龙皆有小框边与四角如意角花相连,组合成整体匾的外框边,匾的内框以凸线同圣旨文相接。匾额中央“覃恩敇封”,左右有两竖龙,尾朝上而往里卷下,头朝下而转回往里向“覃恩敇封”四字,“封”字下方,有“火焰”云相连成整体。
该匾美观独特,雕刻手法与众不同,虽浅浮雕,未雕出细的龙鳞,但龙雕粗中有细,鳞骐忽左忽右,有如腾云飞状,极其生动。圣旨全部文字,字体行楷繁体,浅浮雕,刻划流畅清晰,为永定客家土楼匾额雕刻中佼佼者。
(一)宗教道具雕刻
(1)佛像雕刻
二、雅俗共赏的竹刻艺术
永定客家人称竹雕为竹刻,即在竹的茎节上面雕刻各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者用竹根雕刻成各种人物或器皿的造型等。竹刻是雕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竹刻艺术品品类繁多,风格既有简练、古檏大方,又有精致典雅、变化多端;既可为日常生活所用,又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可谓雅俗共赏,备受人们青睐。永定竹资源非常丰富,竹文化也源远流长,竹雕艺人们,在竹文化长河里,处处闪烁着他们执着和智慧的光芒。永定的竹刻艺术品大多传承中原古风,题材多半为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神佛故事、儒者、贤士、汉字书法及各种吉祥图案,雕刻技艺精湛、构思巧妙、造型优美的作品存于民间不少。
(一)竹刻工艺术语及技法
(1)竹雕从作品来分可分为:平面雕刻和立体圆雕两类。
平面雕刻作品 是以竹节为原材料,先做成笔筒或插屏等原物,再在这些原物上施以各种雕刻技法后而做出的作品。以楹联、笔筒、挂屏、竹凳、筷子笼为代表。
立体圆雕作品 是以竹根为原材料,根据它的象形之处,扩张写意,结合各种雕刻技巧,刻成的人物或器物作品。立体圆雕作品的制作,有三分雕七分巧之说。
(2)从雕刻技法来分,可分为阴文和阳文两类。
阴文和阳文属于篆刻的术语。阴文就是把文字或图案凹刻到竹节表面上,使文字和图案低于竹平面。阳文就是让所刻的文字或图案凸现在竹节的平面之外。
阴文里面依据刻的深浅又分为毛雕、浅刻、深刻、陷地深刻等。
毛雕 即在竹表面上作凹刻,以刻线条为主,刻痕带有毛刺。刻字画均宜,具有很强的书画表现力。
浅刻 刻痕很浅,往往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的一种刻法,是凹刻中最浅的,以表现画的笔墨意趣为主。凹刻,刻书法作品,有碑刻的韵味,是一般竹制工艺品常用的方法。
陷地深刻 是凹刻中最深的一种,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实际上是凹刻的浮雕,大多以雕刻蔬菜、瓜果、荷花以及龙拐花纹等为主。
阳文里依据突起的程度又分为留青刻、浅浮雕(薄地阳文),高浮雕、透雕等。
留青刻 又名皮雕,是皮雕中的凸刻法,把有图案文字覆盖的竹青保留,将其余的竹青全部铲去的雕刻方法。
浅浮雕 又名薄地阳文,略有立体感的层次。
高浮雕 不作镂空的具有相当立体感的浮雕。
透雕 画面以外空白处镂空,或层次之间透空,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竹刻的技法有很多种,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以某一技法为主,同时施用其他技法,这样雕刻的作品韵味更加丰富,艺术的效果才会更强烈。
(3)竹雕使用刀具的种类
刀具是雕刻者最亲密的助手和伴侣。在竹雕过程中,它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雕刻出一件完整的作品来,没有功能不同的刻刀,是不可能成功完成的。竹雕的大小用刀一共有五十把之多,一般要选用强度高、刀刃锋利、不易卷缺高碳工具钢、白锋钢做材料。刻竹用的刀具按其形状可分为平刀、圆刀、三角刀、弯锄刀、斜口刀。这些刀具,个个都要正确磨锋利,才能让它好好的听从使唤,而且还要相当熟练操刀之功。
(4)熟悉竹性,瞭解竹体构造。
竹体分里、中、外三层,即:竹黄、竹肌、竹青皮,它们的构造不同,坚韧的程度也不一样。外层竹青皮质地坚韧,表面光滑,易滑刀或跑刀;里层竹簧,质地脆弱,不经刻;中层竹肌的维管束构造为纵向排列,纵向切削则夹刀,易造成撕裂,横向硬度大,抗切削。越往里去组织越疏松,湿水后软如泥。雕刻时行刀手法及运刀的力度应恰当把握。
(5)熟练技艺
雕竹是作者的情思驰骋于竹,用刀来传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全凭自己的悟性,恰当地运用各种竹雕方法。使用什么技法,技法与技法之间怎样互变,往往因人而异,各有千秋。既是作者艺术涵养、技巧、风格的体现,也是作者技艺的熟练程度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使行刀运凿清晰流畅,进而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二)客家土楼竹刻主要作品制作工艺
在众多的竹刻作品中,凳椅、楹联、笔筒和竹根是雕刻者喜欢去创作的物件。下面就以这几类作品为代表,具体介绍一下笔筒、楹联和竹根刻制过程和作品的做旧以及养护的一般方法。
(1)笔筒的刻制
制作笔筒坯时,首先保护好竹筒的外形不受破坏,在工作中,把竹筒底部朝上,用铁刨把底部刨平,不要直推,握刨子的两手要水平的一前一后,斜着下刨,从一边向另一边推,因为竹筒壁里外的硬度、疏密程度不同,阻力也不相同。这样可以避免将筒壁刨坏。底部刨平后,把笔筒的上口也刨平。
做上口 上口一般处理成凸出的指甲圆形,即内外低中间高,呈圆弧状。做指甲圆时,除要斜着下刨之外,两手还要一高一低,将竹筒口的里外棱刨光滑,中间留圆。然后,把笔筒底部竹节处刨光,但不要完全刨平,留出一条凸起的线来,看起来会更真实、好看。
刮竹青 刮竹青时,要用木工铁刨顺着竹的纹理来刮,幅度要大,尽量每一下都推、拉到头。用力要均匀,下刀要轻,不能有撞竹的声响,以免表面留下刀痕。这样才能刮得均匀、乾净、平整。为了让笔筒的底部看起来更好看些,通常要做出三个底足来。
做底足 做底足时,先量出笔筒底部的圆周长,把圆周等分为三份,在等分点处画出三个相同的底足,大小不限,以美观为主,用圆刀留出底足,其余部分用平刀把它们铲去,下平刀时,也要斜着下,三个凹处也要铲得形状、高低一致,使三个底足凸出来。为了把底足做得更精美,还要用圆刀、平刀、刨子等仔细的修出底足的样子来。有的不做底足直接象做上口那样,刨平呈指甲圆弧状。
打磨 当底足做好之后,用600号砂布把底足、整个笔筒表面、筒口统统都打磨好,把粗糙、高低不平的地方打磨平,用软布把灰尘擦去。这时就可以在笔筒壁上绘图了。
图样临摹 由于筒壁光滑,采用图样临摹的方法在竹筒上绘图,更方便一些。当然,如果美术功底好的话,也可以直接在筒壁上绘图。图样临摹时,拿来事先选好的图纸,在它的背面,附上复写纸,复写纸的尺寸与画稿大小一致,图画在最表面。然后将它们一起用橡皮筋固定在竹筒表面上。
刻画稿 用铅笔沿着图案的轮廓线,仔细地把整幅画稿复写在竹筒上。然后,拿掉图纸,在筒壁上,就印上了一幅完整的图画。为了避免图案磨损,看不清楚,通常要用三角刀沿筒壁上的图案线条,再细细地刻上一遍。
打孔 画稿刻完之后,重新固定笔筒,把花鸟虫鱼人物等关键部位留出,用钻子在有空白的地方,一钻挨着一钻打上一条条的洞孔。洞孔的深度以画面所需的立体效果而定,可深可浅。钻孔的目的是为了切断一些表皮纤维,防止雕刻时,桶壁开裂。
打坯 打坯时,要用打坯刀,沿图案的轮廓,先横向斩断竹子的纤维,这样也是为了避免竖敲使筒壁开裂。打有洞孔的地方,下刀时,刀自然地打入洞眼线中,不滑刀,不裂竹,很安全。弧线用圆刀,直线用平刀,根据弧度和线条的长短选用不同的型号。之后,再敲竖向的轮廓。由于竹雕刻出来的画是立体的画,有高有低,层次要区分开来。这样,敲轮廓时,先把最外的一层敲出即可,哪些放在第一层,哪些放在第二层、第三层,要考虑周密,设计合理,符合审美及客观规律。之后,用平刀把空白处,即底子铲出,若要留圆凹底子,要换用圆刀。有时,也要把欲在第二层或第三层表现的部分先铲去,大致敲出第一层人物树木的立体效果。由于笔筒属于精细的制作,坯打得不多,比较细微的地方,若需打坯,一般将笔筒放在腿上,用身体和工作台将笔筒扺紧,然后打坯。并随时拿到工作台上细刻,进一步塑出物体的形状、层次来。
粗处理 细雕时要一层一层地刻,例如做竹林,竹林的层次感很强,在做竹林时,至少要做出三层来,在做第一层时,只挑选出几根竹子,将其做出来。其余的先铲掉。但如何布局其他的竹子,要胸有成竹。第一层竹子要做得稀疏些,为的是可以透出第二、三层的竹子,这样,也更符合我们的视觉规律。第一层刻出后,要把铲去的图案再补充上去。在捣圆、镂空第一层竹子的同时,第二层竹子退后一步,正好出现在第一层的空隙中。用小平刀把它周围的部分铲出,镂空,然后,再在合适的地方小心地凿出第三层竹子,在凿挖第三层竹子时,由于部位较深,一般的刀子不好用,要用弯杆圆刀深入到竹子之间进行掏挖。
细刻与修光 竹子要做得苍劲、挺拔,作竹节是关键,竹杆捣圆后,按下密上稀在竹子上画好竹节,用平刀在竹节处刻出阴线,阴线上下作成骨头状突起,节间过渡要自然,这样做出的竹子才有生命力。
刻人物五官时,先要把脸形修好,脸形与人物的表情,五官的形状有很大的关系,脸形确定下来后,表情自然也就有了。先在脸坯上打一下草稿,这样可以从整体上布局好五官的位置,然后,用小圆刀或小平刀,刻画出眉、眼、口、鼻来,几刀下来,一个生动的面孔就跃然而出了。要刻出形神俱佳的人物来,一方面要有悟性,另一方面要多学多练。刻上等深浮雕竹刻笔筒,是一件长工细活,这也是竹刻的难关,最能锻炼雕竹人的耐心、修养与功底。
做松针、松树皮等细部处理,一般都放在最后。刻松针,要先在松球上点一个点,然后向四周画上射线,之后,用三角刀从中心点向外刻出发散的、细密的线条来,个个如此,这样,一顶顶形如小伞的松冠就刻好了。做松树皮时,要先在树干上画出一个挨一个的大小不等的圆圈圈,之后,用不同型号的小圆刀,将这些小圈圈刻出,把圈圈之外的部分铲掉,让小圈圈凸出在树表上,并耐心地修出小圈圈之间的交叠、层次效果来。需要注意的是竹子表皮和竹肌纤维的美要留得恰到好处。每一处都刻好后,便可以对笔筒进行打磨了。
打磨时要备好不同型号的砂布,如:240号、400号、600号等,型号越大,砂越细。在打磨时要按花草人物的条纹来打磨,要做到用砂纸如运刀,这样不至于把细节部分磨平。先用240号砂纸对作品进行一遍粗打。要打磨出细腻光滑的效果来,通常还要再用400号、600号砂纸各打一遍。打磨镂空的竹杆时,要将砂纸撕成小条,将小条穿进空隙中,左右摆动着将竹杆的一圈都打磨上。大空隙用宽条,小空隙用窄条。打磨较深的部位时,要把砂条缠在一个细细的签子上,伸进内部来磨。作品要做精细,每一处都不能忽略。打磨好后,把笔筒检查一遍,没有缺憾后,这样一件作品就雕刻完成了。为了防蛀,通常要给作品刷一些油。一般使用核桃油。上油时,要准备两个盘子,一大一小,把油倒于小的盘中,大盘用来放作品及接作品上淋下的多余的油,在上油时,里、外、边、角,每个地方都要上到,而且要上得均匀。刷较深的部位时,要使用长毛刷子。油上好后,要晾上一个小时,再把多余的挂在作品之上的油刷去,就可以拿到陈列柜,存放起来了。
(2)竹楹联刻制
竹楹联是客家土楼工艺里较为普遍的挂件。文人雅士或普通百姓,为了抒怀励志,将诗句用书法刻于竹件上,挂于书房内;有的将神佛对联刻竹于神龛的两边;有的将增广贤文刻于竹上,挂于厅堂,表达对子孙的厚望,鼓励后辈“忠孝守义、勤劳俭檏、积极进取……”这类作品一般采用凹刻、陷地深刻结合的技法。
(3)竹根雕的制作
用老竹根作材料,雕成各种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称为竹根雕。这种雕法,以圆雕和透雕技法为主。由于竹根品种多,有色竹根,緑竹根,台湾竹根,而且形态各异,个体与个体之间差异大,所以,做竹根雕时,要依竹根的自然形状,进行构思和设计,经过精心的雕镂,从而形成浑然天成的艺术品。竹根雕的特点,须雕镂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及深刻的独创性,以及高超的雕刻艺术。
高头大岭下永盛楼雕刻师江育龙先生,祖传师傅雕刻手艺,緑竹根雕絶活,曾在1996年中国艺术博览会获银奬,而且作品被中国艺术博物馆收藏。下面就以“寿星”作品为例,简单介绍竹根雕制作过程。
竹根的粗处理
有缘发现了一緑竹头,去掉杂余部分,到头回来。底部整平后竖立起来,像一穿长衫袖手且驼背的老者,头部根须刻巧做人物的须发用,于是就雕成构思喜闻乐见的吉祥人物“寿星”。
“寿星”竹根雕。用打坯用的大手刀,把头部多余须茬,粗略铲样,铲时要用铲刀,从茬子两边向中间铲,而成“寿瘤”状,顶部成“寿星”的发髻状。
绘图。竹根铲好后,根据造型用铅笔在竹根表面进行简单勾画,“寿星”竹根雕,十分形象,只要雕头部就完成。绘图时,要勾勒出“寿星”头部的“三停五眼”比例、粗须茬共留的布局,巧妙运用竹根须茬的天然美,扩张写意,创造生发。这就要求作者要具有高深的绘画功力,综合运用各种技法和对作品进行全局把握的能力。
打坯。粗处理将绘好竹根,用大耳刀、大弧线圆刀、小弧线圆刀等,粗雕出“寿星”鼻、眼、嘴、寿瘤。俗话说“一锤胜过一刀”,在粗处理时,处理得到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要特别注意保留“寿星”眉毛、胡子和头发,不能雕去。
打磨上漆。经细雕之后的“寿星”作品,要打磨光滑并上油漆。方法和技巧与制作笔筒相同。
竹根的雕制
由于竹根,各具形态,个体与个体之间差异很大,这也正是竹根的价值所在。做竹根雕时,要对竹根材料的造型反复地观视,依据它的天然形态,在脑海中对它进行艺术性的想象,结合自己想要创作的作品的造型,挑选出合适的竹根来,例如要制作“寿星”作品,就要挑选一个“寿瘤”状,有须茬,根瘤突起似凸肩的竹根。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寿星”竹根雕的制作过程。
一是竹根的粗处理:竹根选好后,先在底部做一下标记,将底部锯平,使整个竹根立起来的形态更符合要刻人物的形态。然后将竹根坯上没铲掉的须茬用打坯用的大平刀铲掉,铲时也要斜着下刀,从茬子的两边向中间铲。再把竹根尖上多余的部分去掉。
二是绘图:竹根铲好后,即可根据竹根的造型在竹根表面进行简单的勾画。在竹根上勾画时,比例、布局要安排得当,图是雕刻的依据,图若画的不合理,便很难作出合理的作品来。做圆雕不象做平面雕,有图纸可临摹,这就要求制作者要有很深的绘画功力,及综合运用各种技法和对作品进行全局把握的能力。会巧妙的利用竹根的天然象形之美,并进行扩张写意,创造生发。
三是打坯:画好后,把竹根在台虎钳上固定好,用打坯刀,沿轮廓线,先大刀阔斧地敲出主要部位的轮廓来,如:先将人物的头和脖颈出敲出,将手、袖的立体效果凿出等,这样,竹根便初步显出了人物的比例和造型来。接着,再把人物服饰的褶皱、线条,配饰等一一敲出。刀具的选择和使用,一方面取决于轮廓的形状,一方面也和雕刻者的喜好有关。一般情况下,长的直线条用大平刀,短的直线用小平刀,大弧线用大圆刀,小弧线用小圆刀。如:刻人物的头发时,巧用根的须茬,要用大圆刀将头发的自然弯曲刻出。轮廓之外没用的部分要铲掉,铲时多用平刀,弧沟部位如人的颈部要用圆刀来铲。这时用的圆刀,刀口不带角,带角不容易向前推动,而且有可能铲掉有用的地方。圆雕属于立体雕刻,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来处理,打坯很费时。打坯雕刻的深浅要撑握好,只有正确地挑拨判断竹纤维的肌理,才能在雕刻时减少作品的报废率。俗话说:一锤剩过十刀。在粗处理时,处理得到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坯打好后,人物的初步造型便出来了。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要花费作者很多的时间与心血,接着进行细雕和修光及打磨、上油等工作,方法和技巧与制作笔筒时相同。
历经百锤千刀之后,一件“寿星”作品才能制作完成。制作者若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及勇攀竹雕艺术高峰的信念,是很难制作出上等的竹刻作品来的。当我们赞叹竹刻作品时,我们更是在赞叹作品的制作者。制作一件竹刻作品,无论是小的掌中把玩之物,还是大如屏风之类,无论是立体人物、器物雕刻,还是平面的臂搁、笔筒之类,都要经过选材、材料整理、防腐处理、毛坯加工、图案绘制、制作粗坯、细部雕刻、砂磨打光、上油、打腊、染色、乾燥等多道工序,非一朝一夕可得。
(4)竹雕作品的做旧与保养
由于有人喜欢清水出芙蓉般肌肤、纤维清晰可辨的原色作品,有人喜欢色调古檏,带有远古遗风的作品,所以,有时会对原色的作品进行一些简单的做旧处理。做旧不是为了以新充古,只是换一种方式展示竹刻作品的艺术之美。
竹刻作品做旧方法:
煮:对作品进行做旧处理时,要先往一只装有适量水的锅里,分别加入两勺黑纳粉、两勺黄纳粉、两勺紫红粉、两勺大红粉色料,盖上锅盖,把水烧到大约50度左右时,把笔筒放入锅内,锅中的水要高出笔筒3公分,以免锅中水分蒸发,笔筒露出水面,使着色不匀。等锅中水煮沸后,再用小火煮上7到8小时,让作品吃透颜料,然后熄火,让水慢慢冷却到40°—50°左右,带上塑胶手套把笔筒取出。煮好的笔筒色如琥珀,润泽通透,很是好看。
清刷:把笔筒放入乾净的温水之中用棕刷洗刷一遍,刷时要把每个地方都要刷到。放到一边把水晾干。再放置阴凉之处慢慢阴乾。在阴乾期间,不要让作品遇水、吹风。
打磨:作品阴乾后,用600号砂布和1500号砂纸打磨抛光,用长毛刷刷去灰尘。
打蜡:由于刚上过油的作品不能立刻放入锦盒中。如果欲将作品放入锦盒中收藏,最好给作品打上蜡。打蜡的方法与上油的方法相同,不同的是,油是液体,蜡是固体。作用和效果也与上油相同。这样,在盒里放些樟脑丸就可以收藏起来了。
作品的保养
随着时间岁月的流逝,保存环境的变化,竹雕作品会出现一些瑕疵,如:开裂、发霉发硬、虫蛀等,为了更好地保存竹雕作品,让作品愈久远愈古香。日常中要注意对作品进行保养,将作品存放在温度20℃左右,空气的相对湿度60%左右的地方。而且平时要多观察,及时发现问题,防止蛀虫危害。当发现作品的表面产生污垢时,应该用柔软的绒布轻轻地把它擦掉,如果发现作品乾裂,要给作品上一些油或打上蜡。霉雨季节勿上油,要经常用毛刷去霉,乾燥季节以半月上一次为好,经过反复地上油保养,抚玩后,竹色会加速转深,神采焕然,仿佛得人之精气。
存放和取拿笔筒时,要防止坚硬之物摩擦或碰撞到作品表面。
平时取拿、摆放或移动作品时,要注意取拿的方法,正确的取拿方法应该是一只手握持上端,另一只手托住底部,轻提轻放。
(三)竹刻工艺品鉴赏
龙柱香筒(凤城“日子好”雕塑轩藏品)
雕刻“云龙戏珠”,龙身向下而转上,龙头朝下吐水戏珠,其间还雕山石、海浪、一条在浪上跳跃的鲤鱼,还雕一火焰珠,又有“鲤跃龙门”“龙戏双珠”之寓意。
该品,明末清初作品,采用镂雕、高浮雕、浅雕的手法,四层工艺,整体构思紧凑,疏密相间,虚实相应。龙头、龙须、龙鳞、龙尾、祥云、鲤鱼、小石水浪、火焰珠等,均雕得十分精细。把龙雕得似从海面腾起一般,逼真生动,立体感强,而且刀法简练,流畅有力,为上乘之作。
书法笔筒(凤城“日子好”雕塑轩藏品)
这件竹雕笔筒是以书法为题材,留青浮雕平刀雕为主的作品。这种雕刻法,将肉地雕去较多,使所要雕的书法留取青筠高出地面,然后整平地面,下刀较深,刀法婉转圆润流畅,立体感强,虽未做底足,但打磨光滑,透亮,古色古香,富有韵味。
双口连体笔筒(凤城“日子好”雕塑轩藏品)
该笔筒双口连体状,正面雕刻“喜上眉梢”行书四字,作者不知是否觉得两孔像人眼而生发此语词。整件作品造型奇特又浑然天成,用阴雕技法,书法行书线条流畅活泼。
海角天涯笔架(“日子好”雕塑轩藏品)
该作品,圆月形,前低后高,实用性强,既是多峰双重笔架,又是墨池盘。下部刻翻滚海浪,有“海角天涯”之寓意,留青阴刻,以朱砂染色仿古,有辟邪之意和达山海共色之效。
竹椅线条雕(晚清作品,高头大岭下永盛楼藏品)
这件作品出自农村民间竹器刻匠之手,阴文浅刻,先书后刻(有的直接以刀代笔刻于竹条上),制作线条简练,造型美观,凹刻字体,内容为“万里长江漂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干隆诗句),刻在竹椅靠背上,面积虽小,却很显眼,有以小见大的感触。
八角形竹盒罐雕(晚清作品,陈鸿宁藏品)
此件作品高24厘米,直径为13厘米,整体削青八角形,上部1/4处为盒盖,四足着地。盒罐身每角均阳刻以梅花图案,上下各横刻两道凹槽,足部沿边浅阴刻细线纹,刀法繁简结合,线条流畅。构制精妙、古色古香,是少见的竹刻精品。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