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74-294)

  二百七十四、2011年8月—9月,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于2009年开始撰写的《海洋社会学》这部巨著进入了完稿阶段。本书主编范英在《社会学向海洋进军的号角》的文章中写道:

  本书是范英等长期主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的第43部,也是广东学者对20世纪80年代末原创意识社会学的应用及演化而成为当下初创海洋社会学的一次飞跃。

  一

  由中国的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等联合写作,前后历经三年之久,终于完成了《海洋社会学》《海洋社会学》由范英主编,2011年11月底将正式出版。这部新著。

  这部新著写作的起因有五:

  一是21世纪的人们,包括中国在内,面临着陆地社会的密植与挤压,无疑需要向辽阔而又生疏的海洋进军,以拓展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二是以往的海洋权益,多为个别霸主所控,这种很不公平的现象,已引起世界海洋国家的觉醒与抗争,并急起改变现有的痼疾;

  三是人们对于海洋方面的学术理论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发展中状态,尤其从社会学视角探讨海洋奥秘的体系性专著,国内外至今仍为空白;

  四是中国的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于2009年3月成立的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虽属国内外首创,但有这个专业委员会的存在却无现成的学科理论的指导,写作此书确系“逼上梁山”之举;

  五是中国的广东与两会等同仁既汲喝着中华文化尤其是岭南文化敢于天下先的乳汁,又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创设了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等基础上,再试创海洋社会学,有些经验可资借鉴……

  基于上述原因,课题组通过多种方式,反复研讨海洋社会学涉及的相关论题,并于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连续向全国社会学年会相关论坛提交本书的主体观点和全书三级目録,旨在广泛征求意见。

  本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海洋社会学》,其体系构架由22章组成。其中每章三节,每节四目,每目四子目,同时在各章之首以相应的联句为引语,各章之末有相应的参考文献和若干思考题。全书共约60万字。

  这种体系构架及具体形式的安排,试图表明本书既是一部海洋社会学的学科性著作,又是一部海洋社会学的实验性教材。

  这部海洋社会学学科性著作兼实验性教材所设的22章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至第四章;第二部分是第五章至第七章;第三部分是第八章至第十四章;第四分部是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第五部分是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二章。

  二

  本书第一部分即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别指出:时代呼唤使海洋社会学应运而生,海洋社会就是海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共创和谐凸现了海洋社会学的研究意义,兼收并蓄则是海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这一部分的第一章,以“宇宙洪荒,天地混沌,百科不分为一体;干坤运转,大势趋求,崭新学说初长成”为引联,主要论述海洋社会学孕育的国际背景和中国背景,强调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但人们对海洋的认知还很有限,特别是在海洋社会学学科理论上的探索,也只是近10多年来的事情。从中国现状看,始于海洋史、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和海洋人群等的研究,海洋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才被陆续提了出来,海洋社会学的体系构架才被逐步关注起来,海洋社会学相关的研究队伍才被逐步列入议事日程。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杨国桢、庞玉珍、崔凤、张开城、宁波等为代表的学者对海洋社会学的基本界说与体系构架等,都提出过不同程度的见解。这些见解于本书的写作均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这一部分的第二章则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本书最基本的界说——海洋社会学就是研究海洋社会自身及其与人类共进退的一门分支社会学。这一界说意在说明三点:第一点,海洋社会学必须研究海洋社会自身;第二点,海洋社会学必须研究海洋社会与人类共进退的关系;第三点,海洋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也就是说,海洋社会学不仅要研究海洋社会自身(否则就不是海洋社会学),还要研究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依存关系(不然就是孤家寡人的社会学),只有这样的海洋社会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这门分支学科不仅有自己的理论构架与理论体系、相关概念、范畴和规律,也有对这个构架与体系理论的具体应用及其自我完善。范英:《海洋社会学体系之我见》,《文明与社会》,“2010年7月号,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第一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文集。

  以上述基本界说为前提,旋即论述了海洋社会学所要探讨的四大层次:第一大层次主要研究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外在关照和人类属性等及其互动关系;第二大层次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规等及其互动关系;第三大层次主要是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和海洋社区等及其互动关系;第四大层次主要是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和海洋建设等及其互动关系。 范英:《海洋社会学体系之我见》,《文明与社会》,“2010年7月号,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第一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文集。

  与此同时,本书第一部分的第二章,又将海洋社会学的上述研究对象区分为主轴的历史维度、主轴的重心维度、主轴的主体维度和主轴的实用维度,进一步论述海洋社会学四大层次分属的主轴维度及其凸现的客观规律。

  此外,在本书第一部分的第二章中,还从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总体上,提出和论证海洋社会学总体时空的无限性、总体领域的广袤性、总体人际的趋利性和总体平衡的根本性等全新的概念与范畴,以深化人们对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基本界说的立体和平面、纵横与实质的认知和把握。正所谓:“俯察鱼龙,阔论水域,东南西北收眼底;细品珍奇,宏观海图,经纬纵横布全局。”

  本书第一部分的第三章,主要对海洋社会学的研究意义作出初步的论述,指出研究海洋社会学,一有利于强化社会学对海洋社会领域的研究力度,力求从以往对海洋社会开展零散的社会学研究逐步走向比较系统的社会学研究,把强化海洋社会学研究看成是自觉迎接海洋世纪的重大责任;二有利于充实人们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视野和海洋理论;三是有利于人们深入探索海洋社会、深入发现海洋社会、深入把握海洋社会和深入建设海洋社会。在这里,本书对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视野和海洋理论等基本概念作了一家之言的界定,同时提出了探索、发现、把握与建设和谐海洋社会的基本用语。正所谓:“汹涌激荡,万源归宗,恶浪过后复平和;浅酌酣饮,仰天长笑,歆风拂处沐春青。”这就是说,海洋社会尽管复杂多变,但人是可以逐步认识它的,认识它的目的、研究它的目的,就是要寻求海洋社会的和谐状态。

  本书这一部分的第四章,讲的是海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一要注重植入社会学研究的适用方法;二要广泛吸纳众学科的有用方法;三要逐步形成有海洋社会学自身特色的致用方法。概而言之,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研究海洋社会学是项新的课题。这并不排斥社会学研究和其他学科研究的适用方法和有用方法。也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社会学研究等方法有机地沟通起来,并在海洋社会学的长期研究实践中不断探索,有自身特色的致用方法才能逐步形成。在这里,搬弄社会学原有的某些洋教条,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海洋社会学并没有多少用处。一句话:兼收并蓄是唯一的出路。在这里,本书提出的海洋社会学的致用方法——宏观、中观、微观和综观等四大层面的研究方法,也只是一种尝试。正所谓:“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有容其大,必纳其细,学科方祈创新风。”

  三

  本书第二部分即第五章至第七章,分别论述了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海洋社会的外在关照和海洋社会的人类属性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这是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的四大层次中的第一大层次、研究对象主轴的四大维度中的第一大维度——历史维度。

  这一部分的第五章,专门阐析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海洋社会现象与海洋社会结构等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结果。海洋社会发生的自然图像、社会背景、史前遗迹以及奇异史例,海洋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重要史实、所具特色以及重大功效,海洋社会当代的经济看点、海权搏弈、生态需求以及领跑未来的责任,本章均作了力所能及的论说,正所谓:“长空漠漠,星转斗移,嫦娥吴刚觅奥秘;史河绵绵,浪起波复,沧海桑田说巨变。”当然,对于源远流长的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史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研究非常必要,但本书的责任仅限于上。

  这一部分的第六章,专门阐析海洋社会的外在关照——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这一外在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其结果。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关系,实际上是兄弟之间的手足关系:其生同源——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身同责——同是分担人类社会的责任;其成同道——同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成长;其谊同胞——同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存在。这种兄弟之间的手足关系唇齿相依,互存、互补、互促、互进与互荣,对此均作了初步的论述。正所谓:“兄弟缘分,荣辱与共,水陆何曾分彼此?日月同辉,唇齿相依,山海原本为一家。”当然,对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关系史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研究非常必要,但本书的责任仅限于上。

  这一部分的第七章,专门阐析海洋社会的人类属性——海洋社会同陆地社会一样具有人类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两性的合一。人是社会的主体。海洋社会如同陆地社会一样,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都有它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两性合一的根本质点。这是本书首次提出的看法。同时认为,海洋社会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类在海洋社会中,以海洋作为其主要生活资源并以此生存的本能的特性。这种特性与海洋的自然地理形态、人化自然形态以及自然规律的影响息息相关。而海洋社会的社会属性则是指海洋社会中人与人通过劳动建立起来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关系,以及由海洋崇拜、海洋文化等组成的意识范畴。正所谓:“四面八方,劳心劳力,海人共具社会性;七情六欲,为食为渴,世间同类天使然。”本章在分析海洋社会人类属性中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基础上,认为海洋社会的人类属性之美,就在于它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交合升华。

  这一部分的上述三章表明:研究海洋社会,必须大致瞭解海洋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和在当代的状况,同时要大致瞭解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之间与时俱来的共存共荣的相互关系,还要大致瞭解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共有的人类属性,这种属性虽有不同的、具体的表现形态,但从本质上讲,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论海洋社会还是陆地社会,都是相通相连的。

  在以往许多人眼中,地球上只有陆地社会的存在,陆地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和在当代的状况完全代替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和在当代的状况,人类属性似乎也只是陆地社会的专利与特权。但在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的第一大层次和在主轴的第一大维度中,可说是完全颠覆了上述观点。地球不只可称为“地球”,也可称为“水球”,陆地社会的内在变迁及其人类属性是不能代替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与人类属性的,从而还原了人类社会的整体构成和海洋社会相对独立的地位。本书就是以这样的认知来论说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外在关照与人类属性的。也因此,海洋社会才能作为社会学专门研究的对象之一,才能在这一前提下,对海洋社会的各种构成元素作出相应的探讨,并形成海洋社会学必须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

  本书第三部分即第八章至第十四章,分别研究了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规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这是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的第二大层次和主轴的第二大维度——重心维度。

  这一部分的第八章,专门论述海洋环境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海洋社会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每个因素的特性都表现着海洋社会的共性。从这个角度上说,海洋社会就是海洋环境的社会。海洋环境就是海洋社会的生力摇篮。正所谓:“摇橹作笔,玄机映日,画成生猛新世界;把海为家,极目苍天,铸就历代弄潮儿。”关于海洋环境的基本类型,我们认为主要包括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社会环境和海洋人工环境。这三种类型各有自己的具体展示,呈现出各自的个性特色,并对海洋社会产生基本功用、延伸功用、高级功用和深层功用等。

  这一部分的第九章,专门论述海洋经济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可以说,海洋社会就是海洋经济的社会。由海洋经济的主要地位决定,世界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对海洋经济这一概念已有过相当的研究。我们认为,海洋经济是海洋社会的物力根基,是海洋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经济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类型可分为历史发展形态、空间地理形态和研究范围形态等三种。海洋经济对海洋社会的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功用是相当巨大的。正所谓:“耕牧蓝緑,变咸为甜,收获财富养人类;经略水天,化弊成利,积聚能量强物基”,是人们研究海洋经济的经济权益所在。

  这一部分的第十章,专门论述海洋政治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我们认为,海洋社会就是海洋政治的社会。海洋政治就是海洋社会的权力指向,即世界海洋国家之间有关海洋权益的决策及执行并相互影响的政治活动的总和。本章对海洋政治的形成、海洋政治的核心和海洋政治的争斗作了简述之后,把海洋政治大致分为古代海洋政治和近现代海洋政治两大基本类型和若干基本特征,同时指出海洋政治在影响整个人类生存空间、影响具体国家以及普及海洋意识等方面对海洋社会均具巨大的社会功用。正所谓:“飞龙翔空,游鱼潜渊,无边海疆作舞台;执政行权,保民安邦,运筹帷幄定干坤”,是人们研究海洋政治的政治权益所在。

  这一部分的第十一章,专门论述海洋文化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我们认为,海洋社会就是海洋文化的社会。海洋文化就是海洋社会的智力聚焦,即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海关系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本章在论述海洋文化的发生、嬗变之后,将海洋文化分为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精神文化和海洋行为文化等基本类型,同时提出海洋文化是由海洋文化元素、海洋文化丛、海洋文化层、海洋文化圈等大致组成,并各具相应的特征和对海洋社会发生重要的社会功用。正所谓:“云蒸霞蔚,五彩斑斓,虹浪连地开艳葩;风奇俗异,渔歌悠扬,信仰精神寄海魂”,是人们研究海洋文化的文化权益所在。

  这一部分的第十二章,专门论述海洋军事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我们认为,海洋社会就是海洋军事的社会。海洋军事就是海洋社会的武力后盾。本章概述了世界及中国的海洋军事历史与战略,就海防是海洋国家的长城、海权是海洋军事的核心、海战是海洋军事的搏斗这些重要命题作了初步探讨,同时将海洋军事分为全球型国家海洋军事、亚球型国家海洋军事、地区型国家海洋军事、区域型国家海洋军事等基本类型,并对这些类型的主要特征作了概说,强调了海洋军事对海洋社会具有的维护海上政治安全、维护海上经济安全、维护海上公共安全和维护海上军事安全等的独特功用。正所谓:“曾几何时,逞强凌弱,血战原本争是非;如今备武,应作后盾,唯和才算真本心”,是人们研究海洋军事的军事权益所在。

  这一部分的第十三章,专门论述了海洋外交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我们认为,海洋社会就是海洋外交的社会。海洋外交就是海洋社会的和力桥梁,即通过外交手段和途径处理国家间海洋事务、开展海洋事务各领域的沟通交流等活动的总和。本章对世界及中国海洋外交史作了概说,把海洋外交划分为主体维度、内容维度、目的维度和特殊维度等基本类型。其中主体维度的海洋外交主要指官方、半官方、民间的海洋外交;内容维度的海洋外交主要指海洋经济、政治、文化的外交;目的维度的海洋外交主要指友好型、合作型、防预型海洋外交;特殊维度的海洋外交主要指军事方面的海洋外交。这些类型各具相对的主要特征与重要的海洋社会功用。正所谓:“海水引路,传递情谊,南天北地友多怜;海船下聘,播撒文明,东成西就桥益坚”,是人们研究海洋外交的外交权益所在。

  这一部分的第十四章,专门论述海洋法规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我们认为,海洋社会就是海洋法规的社会。海洋法规就是海洋社会的制力天平,既包括国际海洋法规,又包括各国国内制约海洋社会的相关法规在内。本章对国际海洋法规和中国海洋法规及其演进均作了初步概说,从立法机构、立法层面、立法内容和立法动机等方面分别划分和阐析海洋法规的基本类型与主要特征,并论述了海洋法规对海洋社会在维护国际和平、捍卫海洋权益、保卫海洋安全、解决海洋争端方面的政治功用,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维护海洋经济秩序、护卫海洋各种资源、保卫海洋生态环境方面的经济功用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功用。正所谓:“设定方圆,制海衡洋,万邦乐见升平景;扶桑旭日,朗月疏桐,法规终显艳阳天”,是人们研究海洋法规的法规权益所在。

  从上可知,这一部分的第八章至第十四章,作为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的第二大层次和研究对象主轴的重心维度,包括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规等,是海洋社会的主要范畴和主要领域,是支撑海洋社会大厦的主要骨架。海洋社会的诸多现象都与它们息息相关。离开这些海洋社会的主要现象,不深入到这些社会现象之中,海洋社会学的研究便是非常贫乏无力的。这如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大作《资本论》,“它虽然讲的是社会资本,但陆地社会、海洋社会的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法规等无不综纳其内而合为大成,因有世人称其又是社会学巨著之谓。”范英:《海洋社会学体系之我见》,《文明与社会》,“2010年7月号,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第一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文集。]

  前述海洋社会的主要范畴和领域,不仅支撑起海洋社会学的大厦,成为海洋社会学研究主轴的重心维度,而且还以母体之责,为孕育海洋环境社会学、海洋经济社会学、海洋政治社会学、海洋文化社会学、海洋军事社会学、海洋外交社会学和海洋法规社会学等子学科预留了广阔的空间。正如海洋社会学不能跳过社会学一样,海洋环境社会学等也絶不可能跳过海洋社会学。在海洋社会学尚未成形之前,谈论任何海洋环境社会学等都只是一种臆想。

  不过现有的一些社会学者,他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却常常丢掉社会的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法规等这些构成社会的主要骨架和重要范畴领域,而停留在某些所谓社会学权威既定的框框里。这实在不是社会学的前进而是社会学的后退,起码是对作为社会学巨著的《资本论》问世之后的后退。有鉴于此,在海洋社会学研究之始,把被一些社会学者们丢弃的主要骨架和主要范畴领域重拾与归位,是完全必要的。不然,既不可能充分发挥社会学在海洋社会学中更好的指导作用,更不可能发挥海洋社会学对海洋社会更好的指导作用。

  五

  本书第四部分即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分别对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和海洋社区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作了探讨。这是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的第三大层次和主轴的第三大维度——主体维度。

  这一部分的第十五章,专门探讨海洋个体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正所谓:“巍巍高山,茫茫大海,抔土杯水成伟岸;粒粒细沙,株株小草,滴浪只鱼竞自由。”我们认为,海洋社会就是海洋个体的社会。海洋个体就是海洋社会的有机细胞,即在海洋社会中实际生活着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人。本章对海洋个体的形成发展、海洋个体的本质属性作出初步阐析之后,把海洋个体分为依赖型、实用型和征服型三大个性类型,各大个性类型又细分为若干方面。这些类型既有各自的特征又有共同的特征。同时指出海洋个体对海洋社会的功用方面,一表现为海洋个体是海洋社会存在的前提;二表现为海洋个体创造了海洋社会的历史;三表现为海洋个体影响着海洋社会的现实;四表现为海洋个体造就着海洋社会的文化等。

  这一部分的第十六章,专门探讨海洋群体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正所谓:“血缘地缘,友缘业缘,无缘岂能聚众群;海阔洋阔,力阔智阔,舍我其谁主沉浮?!”我们认为,海洋社会就是海洋群体的社会。海洋群体就是海洋社会的天然主宰,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海谋生的人群。本章对海洋群体在远古、中古、近代和当代的历史行程与四维张力——群体的认同力、凝聚力、爆发力和探索力等作出初步论析后,即对海洋群体的类型之一——疍民家庭与直系血亲、渔民村落与旁系血缘、海洋社区与旁系血缘、海洋族群与混血血统;类型之二——地中海海洋族群、阿拉伯海洋族群、南洋海洋之族群、东海海洋之族群;类型之三——第一产业群体、第二产业群体,第三产业群体、第四产业群体及其基本特征等展开探讨。同时论述了海洋群体在创造丰富的海洋物质财富、斑斓的海洋精神文化和推进海洋世界的文明交流等重大的社会功用。

  这一部分的第十七章,专门探讨海洋组织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正所谓:“织网捕鱼,宏开利路,战风斗浪作底藴;习俗传统,拥爱神器,漂洋过海达和昌。”我们认为,海洋社会就是海洋组织的社会。海洋组织就是海洋社会的公共用器,是涉海人群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的社会团体的总和。本章初步阐析海洋组织形成发展的历程。研究了海洋组织的基本类型之一的功能目标型——经济生产型、政治目标型、社会整合型、模式维持型;之二的受惠对象型——互惠型、服务型、经营型、公益型;之三的权力控制型——强制型、功利型、道德型、神明型等及其主要特征。论述了海洋组织的基本功能——实现组织整合、体现效率追求、满足成员需求、实现组织目标;拓展功能——强化认同、应对挑战、完善制度、协商矛盾;潜在功能和发展走向等。

  这一部分的第十八章,专门探讨海洋社区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正所谓:“红日沉西,满船丰喜,渔翁戴月舞归途;炊烟漫户,鼎铛飘香,百鸟敛翅暖爱巢。”我们认为,海洋社会就是海洋社区的社会。海洋社区就是海洋社会的栖息家园,是依托于海洋的社会共同体,是海洋社会的核心表征和缩影。本章探讨了世界或中国陆地社区与海洋社区的异同,探讨了海洋社区的基本类型之一的功能差异型——海洋渔业社区、海洋旅游社区、海洋工业社区、海洋军事社区;之二的发展程度型——发展状况、人口状况、组织状况、环境状况;之三的地理位置型——沿海社区、海岛社区、渔村社区,轮艇社区,以及这些类型的基本特征。探讨了海洋社区激发海洋社会各业繁荣、夯实海洋社会基础工程、维护海洋社会民生权益、迎接海洋社会美好明天等重大功用。

  从上可知,这一部分的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所论的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和海洋社区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即海洋社会与研究对象界定的第三大层次与研究对象主轴的主体维度,是以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的第二大层次与研究对象主轴的重心维度作基础的。也就是说,人是离不开海的,要探讨海洋社会学关于人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人海互动关系,必须对人所置身的自然与社会状况包括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法规等方面先行认知,才更有利于对人的研究、对主体——海洋个体、群体、组织和社区方面的探讨。因此,这两大层次的先后安排不能随意颠倒,是由其人海关系的内在逻辑使然。

  同时还可看到,这两大层次又是相互勾连的。特别表现在本书对海洋社会这一基本概念的表述无疑使这两大层次连成一体。在第二大层次中,本书认为海洋社会就是海洋环境的社会、海洋经济的社会、海洋政治的社会、海洋文化的社会、海洋军事的社会、海洋外交的社会和海洋法规的社会等,而在第三大层次中,本书并未停留地指出海洋社会就是海洋个体的社会、海洋群体的社会、海洋组织的社会和海洋社区的社会等。这可从个别到一般、从分散到总体地认知海洋社会这一基本概念。借此也无疑使第二大层次与第三大层次自然地合二为一。

  与此相关,在第二大层次中,本书认为:海洋环境就是海洋社会的生力摇篮、海洋经济就是海洋社会的物力根基,海洋政治就是海洋社会的权力指向,海洋文化就是海洋社会的智力聚焦,海洋军事就是海洋社会的武力后盾,海洋外交就是海洋社会的和力桥梁,海洋法规就是海洋社会的制力天平等,同时在第三大层次中又认为海洋个体就是海洋社会的有机细胞,海洋群体就是海洋社会的天然主宰,海洋组织就是海洋社会的公共用器,海洋社区就是海洋社会的栖息家园等,这也无疑表明:作为海洋个体、群体、组织和社区的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的第三大层次与主轴的主体维度,其有机细胞、天然主宰、公共用器和栖息家园的机理,只有融入到海洋的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法规等所分别标示的生力摇篮、物力根基、权力指向、智力聚焦、武力后盾、和力桥梁与制力天平等氛围中才能凸显。舍此则属缘木求鱼,海洋社会学企想研究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必然落空。

  六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即第五部分包括从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二章,分别对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和海洋建设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论说。这是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四大层次的最后一大层次,也是其主轴四大维度的最后一大维度——实用维度。

  这一部分的第十九章,专述海洋资源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由于丰富多彩的海洋社会潜藏着丰富多彩的海洋资源,因此要研究海洋社会资源体系这一基本内容。我们认为,所谓海洋社会资源体系,是指存在于海洋环境中可被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空间等一切资源的集合体。它既有自然特性,也有社会特性,是两种特性的有机统一。根据已有的研究,本书在综观海洋社会资源体系七大种类的基础上,指出了进一步完善这些分类的若干建议,同时对现有各种类海洋社会资源的主要特点,世界和中国海洋社会资源及其开发的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均作了初步的论介,并提出海洋社会资源全面开发的系统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科技性原则与和谐性原则。总之,丰富多彩的海洋社会资源等待着人们的全面开发,正所谓:“龙子敬茶,龙女送花,龙王折腰迎海客;龙母呈图,龙祖坦言:‘龙宫藏宝献世人’”——这既是种美妙的神话,又是现实与未来的美好希望。

  这一部分的第二十章,专述海洋价值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丰富多彩的海洋社会资源决定着弥足珍贵的海洋社会价值,因而要研究海洋社会价值体系这一基本内容。我们认为,所谓海洋社会价值体系,是指海洋以自有的资源和条件等自身属性为依托并能满足人类一定需要的价值总和。其内容是无所不包的,本书则主要论述它的经济价值、军事价值、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等。时至今天,人们对海洋社会价值的认识尚处初级阶段,对海洋社会价值的利用尚待充分把握。为此而提出对海洋社会价值深化认识和综合利用的基本方略,包括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战略任务等方面的初步设想。正所谓:“珊瑚比肩,巨珠盈握,道不尽价值连城;家国得利,世代获益,数不完综合奇功”,这是人们对海洋社会价值的一种形象比喻和价值的总体评价。

  这一部分的第二十一章,专述海洋生态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如同陆地社会一样,海洋社会也面临人口、环境和资源等这些涉及生态范畴的重大课题,因而要研究海洋社会生态体系这一基本内容。我们认为,所谓海洋社会生态体系,是指海洋生态与海洋社会生态各自平衡和全局平衡的有机系统。海洋社会生态体系大致可分为:基层——海洋社会自然环境要素、自然物质要素、自然生物要素;中层——海洋社会生物群落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表层——海洋社会人文生态要素、生态互存、生态互制与生态互促。从世界总体情况看,海洋自然环境日趋恶化,生态效应严重失衡,社会活动过度频繁,生态管理相当滞后。海洋的社会生态尚未得到充分保护。因此,树立人海和谐共进的生态文明观、维护海洋社会生态系统的综合平衡、构建海洋社会生态保护的运行机制、实现海陆生态的科学协调持续发展是今后世界人们的重任。总之,从“藏污纳垢,赤潮横流,千般无奈伤人海”的状况,到“激浊扬清,生态均衡,万端有志护家园”的结果,海洋生态的根本变化将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福荫。

  这一部分的第二十二章,也即本书的最后一章,专述海洋建设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认识海洋为的是利用、保护和建设海洋。建设海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人为本”是天经地义的。前面已经用了相当多的笔墨来论说认识海洋社会的奥秘,本章则集中地论说海洋社会建设的相关问题。这就必须弄清楚海洋社会建设及其体系的内容。我们认为,人类的社会建设,是由社会主体对自己所处的整个社会及其各个领域的文明状态进行不断更新、促进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即人类对自己所处的整个社会及其各个领域的文明状态进行交错综合的以人为本的实践。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文明主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法制文明和人种文明等六大文明的建设。关于“六大文明”建设的系统观点,是范英从20世纪80年代中起就一直研究、使用的,在他主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的系列著作中均有所论。]而海洋社会建设与陆地社会建设一样,都是人类的社会建设。以此为据,本章分别论述了海洋社会建设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法制文明和人种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同时对上述海洋社会建设中尚未充分为人的主要问题作了疏理后,分析其总体根源——历史根源、现实根源、客观根源和主观根源等。最后强调在海洋社会建设中要以人为本不动摇:一必须坚持海洋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全面性;二必须坚持海洋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系统性;三必须坚持海洋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持续性;四必须坚持海洋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性。本章用“高歌人本,全面建设,社会文明日日新;感恩海洋,和合共处,环球民生处处兴”为意境,寄托了本书作者们对试创海洋社会学这一新兴学科的衷心祝愿。

  从上述这一部分的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二章的大致观点可以看到,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的第四大层次和主轴的第四大维度,都是前面三大层次和三大维度的落脚点和归宿。我们认为,前面三大层次研究对象的界定和三大维度的主轴,分别从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外在关照和人类属性及其展示的历史维度讲起,到海洋社会的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法规这些基本领域及其展示的重心维度,再到海洋社会的个体、群体、组织和社区这些凸现人的因素及其展示的主体维度,归根结底就是要由最后一个层次和展示其实用维度的这一部分为宗旨、为焦点。因此,海洋社会学的初步构建,尽管在学科理论上必然存在许多缺陷,需要今后不断深化、完善,需要中外热心学者的长期共同奋斗,但在注重学科构建以人为本的实用性方面,则是不可随意削弱、不可随意丢弃的终极关怀。

  七

  为方便读者更加一目了然地把握全局,现将上述全书第一章至第二十二章五大部分所论的海洋社会学的基本脉络试作下表所示:

  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简表

  海洋社会学的主轴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它是研究海洋社会自身及其与人类共进退的一门分支社会学海洋社会学的总体

  历史维度第一层次1主要研究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及其互动关系2主要研究海洋社会的外在关照及其互动关系3主要研究海洋社会的人类属性及其互动关系

  重心维度第二层次4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环境及其互动关系5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经济及其互动关系6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政治及其互动关系7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文化及其互动关系8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军事及其互动关系9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外交及其互动关系10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法规及其互动关系

  主体维度第三层次11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个体及其互动关系12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群体及其互动关系13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组织及其互动关系14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社区及其互动关系

  实用维度第四层次15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资源及其互动关系16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价值及其互动关系17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生态及其互动关系18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建设及其互动关系

  时空的无限性·领域的广袤性·人际的趋利性·平衡的根本性

  从上简表可以看到:本书对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探讨特别重视四大层次、18种互动关系。这种系统的、客观的互动关系,有如戴维·波普诺对社会学所下的界说——“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戴维·波普诺着、李强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当然,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四大层次的18种系统的、客观的互动关系是作为主题来看的,此外还有由此形成的犬牙交错的各种细项、专项或延伸范畴的互动关系,也是很系统、很客观的,但只能居于次题。不是说居于次题的东西不重要,而是说居于主题的东西是根本。因为主题明确了、立定了,次题才能有所依附和变通之宜,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海洋社会学自身及其各子孙体系、充分发挥海洋社会学自身及其各子孙体系的功用。所以说,海洋社会学只是研究海洋社会的主题所在、根本所在和一般所在,而不是芝麻緑荳式的、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是必须申明的基本观点。

  总而言之,力求成为具有世界普适意义的、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也成为一部关于海洋社会学的创新专著与创新教材。适合全国中专以上各类院校以及社会科学相关研究单位和从事海洋工作的各级政府部门参考使用。

  二百七十五、2011年9月27日—28日,本会会长范英应邀参加了省社科联在南沙区召开的社会组织负责人研修班,在会上作了《民间学术社团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任务》的经验介绍:

  广东社会学学会经过26年的工作,已从当时30多位理事、70多位会员,发展到今天的600多位理事、2万多位会员。这包括总部和总部先后下设的体育社会学、潜能社会学、殡改社会学、三农社会学、健康社会学、海洋社会学、志愿服务社会学等7个专业委员会和一批重点团体骨干单位在内。已成为国内省级社会学学会参与人数较多、学术活动较频、发展规模较大、服务民生较勤的社会组织,影响力也在逐步提高。

  今天回顾、总结广东社会学学会的成长与发展历程,特别从社会建设中队伍自身建设角度来讲,重点体现在队伍自身学术理论建设和队伍自身服务民生建设两大方面,并有一些工作体会和看法。

  一、在社会建设中,队伍自身学术理论建设是主要任务

  我们认为,社科类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要任务,就是从队伍自身建设出发,咬住所从事的学科,不断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借此夯实该类社会组织总体的学术根底,提升该类社会组织成员的学术品位,丰富所在学科的学术理论,从而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努力。

  从上述主要任务出发,广东社会学学会在社会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所作的集体探索与努力,已显示了它的代表性成果。

  一如近20多年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等共同创立了和逐步完善着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钱学森教授语)。这一新兴学科的创立,具有人类普适意义,凝聚了广东学者们的集体智慧,展示了广东敢为人先的创新气质。仅从社会学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上讲,这一意识社会学无疑是社会学大家庭中的一个新成员,一个子学科或分支学科。其代表性学术著作《精神文明学论纲》于1990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以来,不仅成为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得以成立的学科基础理论的根底,同时也夯实了广东社会学学会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提升了它的成员的学术品位,丰富了它所在学科的学术理论,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强省”与“文化强国”作出了应有的奉献。可见队伍自身学术理论建设是广东社会学学会自强不息的主要任务。

  又如近10多年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等共同创立了和发展着社会学领域又一新的分支学科——殡葬改革社会学。对这一社会学新兴分支学科的研究,起因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生老病死等民生问题更显得突出,尤其往生问题已成为老百姓生死两大难之一。出于对这一尖鋭社会民生大事的关照,广东社会学学会便于1999年成立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一书也同时问世。此书作为本会该专业委员会的基础性指导理论,事实证明它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没有对口的、具体的学科指导,新成立的专业委员会可能会打乱仗,也难于使基础理论扎实起来,更难于为老百姓解决往生大事作出有理论深度的建言。同此道理,本会一向要求,凡新成立的专业委员会,如没有现成学科理论为指导的,都要力求创立该专业委员会相应的基础理论,并努力加以完善。这证明队伍自身学术理论建设是广东社会学学会自强不息的主要任务。

  再如近些年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等又完成了一部学科创新性的基础理论著作——《海洋社会学》。建构这一社会学新兴分支学科的原因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21世纪的人们,包括中国在内,面临着陆地社会的密植与挤压,无疑需要向辽阔而又生疏的海洋进军,以拓宽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二是以往的海洋权益,多为个别霸主所控,这种长期不公平的现象,已引起世界海洋国家的觉醒与抗争,并急起改变现有的痼疾。三是人们对于海洋方面的学术理论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发展中状态,尤其从社会学视角探讨海洋奥秘的体系性专著,国内外至今仍为空白。四是广东社会学学会于2009年3月成立的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虽属国内外首创,但有这个专委会的存在却无现成的学科理论为指导,写作此书确系“迫上梁山”之举。五是广东学者既汲喝着中华文化尤其岭南文化敢于天下先的乳汁,又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创设了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等基础上,再试创海洋社会学,有些经验可资借鉴。出于上述原因,课题组持续弘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多种方式,反复研讨海洋社会学涉及的相关论题,并于2009至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三年向全国社会学年会相关论坛提交本书的总体构架和目録,引起国内社会学界的广泛反响,也得到“海洋教育国际研讨会”的特别邀请并作讲演。这次海洋教育国际研讨会拟由数十个国家的相关学者与会,由中国海洋局等主办,2011年10月底将在中国召开。可见该新兴学科的问世之初,已为国内外相关学者所重视,也说明队伍自身学术理论建设是广东社会学学会自强不息的主要任务。

  除前述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外,本会关于主要任务的其他著述还有20多部以及大批论文调报等。当然,把队伍自身学术理论建设作为社科类社会组织的主要任务,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建设摆在主要地位会涉及到许多具体难题,并不是件容易之事。但作为这样的团体,如果看轻这一主要任务,无视这一主要任务,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国”而提升当地的学术文化水准、强化自身队伍的建设等美好的梦想,是很难兑现的。因此,希望各级哲学社会科学领导部门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为社科类民间学术社团的主要任务鸣锣开道。

  二、在社会建设中,队伍自身服务民生建设是重要任务

  我们认为,社科类社会组织在明确其社会建设中的主要任务的基础上,还必须把社会建设中队伍自身服务民生的建设看成是重要任务。主要任务不去努力为之,是不务正业、名不副实,队伍自身没有学术底气、没有理论品位,更拿不出可以争鸣的学术思想和经得住考问的理论观点,而有可能纯粹是挂羊头、卖狗肉,或者成了争名夺利的场所、骗财骗物的东西。同样的,重要任务不去努力为之,莫说在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国”上留下学术理论的火花,为我省、我国的社会建设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就连自身有无必要存在都成问题。

  从上述认识出发,近20多年来,广东社会学学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等并肩作战,坚定不移地把学科理论的基础研究摆在主要地位的同时,始终不忘为民生服务的重要任务,并在这种服务中强化主要任务,逐步形成主要任务与重要任务互促互进的态势。

  例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本会就社会民生困境中的残疾人特别是大批弱智儿童存在的尖鋭问题,写出了《广州首创的民办儿童教养院》调研报告,发表在《学术研究》1985年第5期,《新华文摘》同年全文转载,既引起全国20多个省市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又以人道主义实践的例证突破当时人道主义理论上的禁区。当改革开放偏重于城市发展而忘却落后农村存在的被动局面时,本会则到老、少、山、边、穷的南雄县进行调研,写作了《南雄特色研究》和《南雄发展之路》两书,分别由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同时举办了全国性专题研讨会,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三农”这一广大弱势群体的关顾,并以南雄县的先进经验为典型,带动“三农”问题的逐步克服。与此同时,为促进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和广东大、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本会在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等作了定点调研,写成《改革中的新型企业》和《中国浪潮:横向经济联合》两书,分别由人民出版社和东方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通过这些实地调研和调研成果说明,队伍自身服务民生建设是广东社会学学会的重要任务,也促进了本会主要任务的提升。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头10年,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等集体写作的近50部论著的2/5,均属直接服务民生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完成这些重要任务中既逐步养成理论紧密结合实际的优良学风,也达到了逐步深化、完善学术理论建设这一主要任务的要求。尤其是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在服务民生建设的重要任务中更能开阔起来,更能进行学术理论的新探索。前面所讲的《海洋社会学》的试创就是一个实例。如果没有多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没有把服务民生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就不会有为新世纪开发海洋社会、吹响向海洋社会进军号角的创新成果。

  此外,本会在服务民生建设这一重要任务中,还取得了相应的科研经费,维持着本会的生存和发展。在中国,现行的哲学社会科学体制和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都是僵化而无活力的(关于这一问题,范英会长曾在2011年3月24日在《向全国政协调研组提供的相关资讯》一文中已有点到,详见本会设在广州市委党校外网:http://www.gzswdx.gov.cn/内设栏目《文明与社会研究》)。它对体制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体系内的哲学社会科学设下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奬励等,不能不说比较重视,但对这一体制外和体系外的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民间学术社团及其研究、创新的理论等,是很少考虑予以实质性权益的,但却有与体制内、体系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同等的各种义务与要求。这当然很不公平。这种很不公平的现象,是前30年改革既得利益集团仍将长期垄断的现象。同时,处于现行哲学社会科学体制和体系外的民间学术社团,除了团体内部或部分社会热心人士的一些实际支持之外,一无财政拨款,二不准搞经营活动,三不能非法自造纸币,四不能靠关系、走后门去生存。以上原因决定民间学术社团如果不以自力更生为主,不通过服务民生建设的重要任务从而取得一些正当的活动经费维持自身,就可能散架,或有名无实,或半死不活。因此,尽管重要任务中一些横向有偿服务项目不是随便可以拿到的,但也能解燃眉之急,总能勉强支撑着生存下去,甚至还可以在没有经费来源而又必须去做的学术研究专题上作些自我扶持。本会和一些同类型的学会就是这样熬下来的。

  近年来,我们在横向项目中,先后与中残联、卫生部、省残联、省卫生厅、省市部分单位合作推出的社会热点、难点和重点民生问题的《寻幽探胜论西关》、《广卫模式:平安和谐社区之创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概论》、《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和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考察与发展战略研究》、《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初探——全国文明先进典型广东省中医院的综合考察》、《机制管理创新模式概论——全国文明先进典型高州市人民医院改革巡礼》和《特色管理创新模式研究——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实事求是地改革的路向》等著作和一批专项调研课题,都可说明“马死落地行”,“车到山前总有路”,“天无絶人之路”,就看你在服务民生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如何运作,就看你是否有一批中坚分子在合力支撑,就看你的服务能力与诚信。

  总而言之,提出民间学术社团在社会建设中主要任务与重要任务的问题,并通过广东社会学学会在社会建设中的实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旨在还原其作为民间学术社团的本来面目和作用。也只有摆正上述主要任务和重要任务的区别与联系,民间学术社团在社会建设中才不会走样或变态,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本会愿为此而努力奋斗。

  二百七十六、2011年10月中旬,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等撰着的《特色管理创新模式研究——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实事求是地改革的路向》一书已完稿。主编范英在前言中写道:

  近些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非常尖鋭、突出。医疗卫生战线深化改革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重点和难点之一。

  有鉴于此,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便将这一问题列入研究视野,在深入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与对策的连续思考,以祈有益于民生问题的逐步解决、社会建设的逐步开展。

  我们有意识地挑选广东省中医院、高州市人民医院等在医疗卫生战线上,敢于深化改革、努力为老百姓服务的医院为典型个案,及时总结、概括其管理模式并加以大力推广,已出版了三部著述。三部著述系指:张寿生、范英、刘小敏、董玉整等着:《和谐医患关系建设概论》,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8年版;范英、刘小敏、董玉整、吕玉波等着:《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初探——全国文明先进典型广东省中医院的综合考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版;范英、刘小敏、董玉整等着:《机制管理创新模式概论——全国文明先进典型高州市人民医院改革巡礼》,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0年版。]本书则是第四部。

  本书所写的是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的管理模式之特色。

  作为市一级医院的管理模式,与省一级的广东省中医院和县一级的高州市人民医院的管理模式,共性之处很多,但关键在于“文化为根,管理创新,患者至上,服务精诚”。

  也就是说,不能离开文化来讲医院的制度管理、科学管理,等等,只有靠文化才能成就先进模式。

  因此,“文化强医”是它们“公开的秘密”。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的管理模式,无疑充满了“文化强医”的总体风貌和基本品格。

  但它所具有的个性特色又是比较鲜明的。这便是本书所要论述的主体内容。

  本书共设二十章。除第一章和第二十章先后论述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近十多年来艰苦创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今后再上新台阶的战略思路外,即以大量的篇幅来展开该院在管理创新中形成的18个特色,包括:

  坚强有力的集体领导;明确有序的价值理念;规范有效的制度建设;不断进取的技术创新;公平合理的利益导向;开放融合的经营法则;透明适宜的设备管理;全面顺畅的信息工程;关系全局的财务调控;运作高效的后勤改革;层次递进的人才培养;结构合理的工作团队;影响广泛的社区服务;立足现实的形象塑造;丰富多彩的医院文化;高雅文明的审美追求;务实勤俭的党群组织等。

  为方便广大读者记住各章尤其是上述18个特色的简要内容,本书试以喜闻乐见的三字经形式,写了共20首、160句、480字的《太医颂》并单列于后,谨供阅读时参考;同时也将各首依次权为每章引语,其旨皆同于上。

  二百七十七、2011年10月25日,范英会长完成了《特色管理创新模式研究》一书各章的三字经写作如下:

  一

  东莞市 鱼米乡 虎门镇 名早扬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属市级医院,但设在东莞市虎门镇。虎门镇因林则徐销鸦片而名扬海内外。

  改革中 求自强 太医人“太医人”系指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全体员工之总称。谱新章

  二

  太医人 谱新章 班子硬 导有方
  众骨干 合力旺 人心齐 泰山让

  三

  太医人 谱新章 价值观 不走样
  精服务 保患康 医院魂 永不忘

  四

  太医人 谱新章 设制度 敢担纲
  重管理 奬惩详 严监督 无不往

  五

  太医人 谱新章 钻技术 决质量
  优专科 扬特长 零缺陷 布全岗

  六

  太医人 谱新章 民为本 公平彰 
  看绩效 事业昌 持盈利 竞相帮

  七

  太医人 谱新章 为公益 经营忙
  时俱进 行开放 带企业 闯市场

  八

  太医人 谱新章 用设备 细减项
  替患者 多着想 系全局 关存亡

  九

  太医人 谱新章 信息化 独研创
  协作顺 流程畅 一条龙 为临床

  十

  太医人 谱新章 严财务 促业煌
  定期晒 明细账 控盈亏 益满堂

  十一

  太医人 谱新章 办后勤 甩背囊
  发外包 壮内膛 社会化 效率涨

  十二

  太医人 谱新章 固院本 人才香
  外纳英 内培养 庸者下 贤者上

  十三

  太医人 谱新章 管理者 似脊梁
  医疗队 坚如钢 服务工 响当当

  十四

  太医人 谱新章 进社区 助农商
  献爱心 救死伤 鱼傍水 浪接浪

  十五

  太医人 谱新章 内和外 树形象
  下苦功 打胜仗 赢口碑 得芬芳

  十六

  太医人 谱新章 兴文化 百事爽
  茁壮成 日可丈 拓民智 开无疆

  十七

  太医人 谱新章 真善美 俱崇尚 
  创文明 重日常 和谐风 暖心房

  十八

  太医人 谱新章 天地宽 引瑞祥

  求幸福 不渺茫 三关爱“三关爱”系指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关爱员工是幸福之基,关爱集体是幸福之本,关爱患者是幸福之源”。福永享

  十九

  太医人 谱新章 举务实 多俭谅
  正党风 齐向党 途虽艰 岂可挡

  二十

  太医人 谱新章 登高处 眺远洋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地处珠水旁、南海边,故有“眺远洋”之句。

  知彼己 惜时光 绘愿景 发新航

  二百七十八、2011年10月29日,本会于在广州医学院举行学会会长和专委会(及筹)负责人扩大会议。该会主题是为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创新社会学术文化工作,就本会及各专委会前段时间运作情况进行交流,并对年底工作进行了部署。本会会长范英研究员,常务副会长刘小敏研究员、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玉整教授,常务副会长王宁教授,常务副会长夏俊杰教授,副会长王家骥、江立平、严建强、吴灿新、李振连、唐孝祥、郭凡、梁国维、谢俊贵、蔡禾,殡葬改革专业委员会、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志愿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等主要负责人或代表,以及学会骨干近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董玉整教授主持。

  范英会长指出,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精神。他认为,《决定》不仅明确地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而且为广东此前开展“文化强省”的实践提供了更加浓烈的社会氛围和更有作为的前进动力。他强调,“强国”和“强省”的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其相对应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等不仅不能与之互斥、脱节、滞后或破落,还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六对主要的互动关系,包括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等。这六对互动关系,以及六对之间和各自内部之间的互动关系絶对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息息相连、环环相扣的有机链条,其中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必然有碍全局和整体文化建设的大发展与大繁荣。他特别讲了六个“不断”:作为社会组织,广东社会学学会全体同仁应深刻领会《决定》精神,不断地发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与密切结合的良好学风,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破除迷信,不断地排除干扰,不断地推动学会学科理论创新,不断地从广东的基地出发,不断地敢于和善于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范会长在向与会代表汇报学会前期工作进展情况(详见《文明与社会》总第340期:《民间学术社团的主要任务与重要任务》)的同时,并对学会年末更好地完成年度任务提出了具体安排和要求。他指出,今年3月份会长会议对全年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以来,各专委会全体同仁同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术研究的质量有所提升,各种公益性社会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详见本期部分专委会工作汇报)。他希望各专委会在年末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圆满完成年初既定的工作任务。

  与会代表就如何学习贯彻《决定》精神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并对更好地开展学会工作提出了建议。会议还讨论了成立新的专委会等事项,并一致同意在时机成熟、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把若干新的专委会办起来。

  最后,刘小敏研究员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会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主题鲜明。与会学者结合工作实际,围遶学习十七届六中全精神进行了深入的研讨,针对我国、我省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二是成效显着。学会和各专委会分别汇报了今年工作的开展情况,各与会学者充分交流分享了办会成果和经验,受益匪浅;三是求真务实。学会和专委会在汇报工作成效的同时,毫不隐晦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更有利于学会和各专委会今后的发展。

  二百七十九、2011年10月29日,范英会长在同日大会上,以《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六对互动关系》为题作了讲演: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明确地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而且为广东此前开展“文化强省”的实践提供了更加浓烈的社会氛围和更有作为的前进动力。我认为,“强国”和“强省”的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其相对应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等不仅不能与之互斥、脱节、滞后或破落,就是文化建设自身也要高度重视如下几对主要的互动关系及其内部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必须高度重视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的互动关系。软件文化主要包括基础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和娱乐;核心文化——理想、道德、情操、纪律和“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审美文化——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欣赏、审美教育和审美践行等。硬件文化即文化的基础设施。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文化的基础、核心和审美等要素与基础设施的互动关系。如果说文化的基础、核心和审美等要素是马儿,那么文化的基础设施就是马儿的草料,要想马儿吃得饱跑得快,同时避免吃饱了草的马儿不想跑、不会跑,就必须重视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必须高度重视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互动关系。事业文化主要指由政府财政拨款支持和保障的社会公益性文化。产业文化则主要指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的经营性文化。此外还有介乎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之间的文化形态。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都是必须重视的。只强调事业文化或产业文化的建设,看不到它们之间存在的互动需求,就很容易走错历史的房间,既不能如期地把公益性的事业文化做大做强,也不能如期地把经营性的产业文化推上高端。

  三、必须高度重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互动关系。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随着经济、政治和法制等社会条件的逐步改善,公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基础文化、核心文化和审美文化等素质的逐步升华,人们对大众文化或精英文化的追求也就日见迫切。因此,真正为大众服务的文化和真正尊重精英人才的文化是关键中的关键。也因此,文化建设不仅要切实地做好大众文化和文化大众的工作,还要切实地做好精英文化和文化精英的工作,并把握好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四、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互动关系。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种种差别,可说是文化中心与文化附围之间的差别。要从根本上改变历史造成的这种差别,需要假以时日。在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程度已很高,许多乡村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乡村,许多文化基本设施也鸟枪换炮、今非昔比,但要真正与城市文化融为一体,也决非一日之功。更何况,许多老、少、山、边、穷的乡村及其文化落后状态,更要城市文化来带动,才能水涨船高、相得溢彰。

  五、必须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动关系。离开传统文化的现代文化,是条无源缺水之干河。中华民族的共同传统文化以及我们的岭南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海外广东人文化,是须臾丢弃不得的。当然,只对传统文化作揖打躬,天上也不会掉下一个“林妹妹”。我们今天建设的是现代文化,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深刻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立人、立业、立家、立国,才能把握“文化强国”与“文化强省”的新目标、新要求、新趋势和新期待。

  六、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关系。不同地域或范围形成的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特色与特长,都是世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不重视本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全盘西化或排斥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将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在文化安全的基础上,要随时随地把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之上,才不会闭目塞听、夜郎自大,或照搬照钞、鹦鹉学舌,才不会谝己谝人、误国误民。

  前述“文化强国”与“文化强省”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这六对主要的互动关系,以及六对之间和各自内部之间的互动关系絶对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息息相连、环环相扣的有机链条,其中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必然有碍全局和整体文化建设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以上是他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其中点明了当今与经济、政治、法制等相对应的“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以及除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这对重要的互动关系外,其他五对互动关系同样是重要的。如果只重视前面一对而不重视后面五对,“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的美好愿望断难实现。

  现在有些文化学者到处讲“文化”,把什么东西都装进“文化”里头,或只讲文化中的艺术,或只讲文化中的学术等,这是不了解十五大以来重要文件所强调的那个“文化”;现在有些文化产业专家到处讲“文化产业”,却不甚瞭解“文化事业”的丰富内涵及对“文化产业”的重要作用,而一味将“文化产业”GDP看成是重中之重。上述种种片面现象,实在令人担忧、令人无所适从,故不得不从正面作些极为简要的厘清。

  二百八十、2011年11月14日,本会范英会长应《南方日报》之约发表的《必须不断完善文化建设的十大机制》,文中指出: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是社会主义文化管理的基本体制。这一基本体制内含着极为丰富的体制机制,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十大方面是必须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的。

  一、必须不断完善党委领导工作机制。社会主义文化治理体制的火车头,无疑是党委领导。社会主义文化体制不断完善的前进路向、所属性质、方针政策和得失成败,都由这一领导工作机制及其体系的是否健全所决定。因此,在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中,加强党委的政治责任、班子的组织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积极性,不断完善领导工作机制及其体系是关键所在。现在有的地方党委领导在文化工作机制上的软弱无力,是当地文化滞后的主观原因之首。

  二、必须不断完善政府治理服务机制。在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中,不断完善治理服务机制及其体系,是各级政府的天然责任。党委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正确路向、既定性质、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须有各级政府的坚决执行和贯彻,并在执行、贯彻中不断改善治理意识、治理观念、治理思路、治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如何从长期习惯于陈旧失效的官僚式治理逐步转向和普行现代服务治理特别是文化治理,各级政府切实亲民、便民、为民的公务员品格方能凸现。

  三、必须不断完善主体自律约束机制。在加快构健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中,主体自律约束机制及其体系面对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所有的公民个体和公民群体、企业事业、党政机关等各种社会组织。主体自律约束机制要运作正常顺当,党员、干部、先进分子和社会精英应为主体自律约束机制及其体系的先知先行者,维护主体自律约束机制及其体系的捍卫者和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者。同时要依靠广大公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尊、文化自爱和文化自信,对其自律约束机制及体系构建的勿左勿右和过与不及都无济于事。

  四、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他律监督机制。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光有主体自律约束机制及其体系的加快构建,必然会产生顾此失彼、独脚跛行的不正常现象,也消融主体自律约束机制及其体系的自觉内化和自觉张扬。因此,在加快构建文化繁荣发展的主体自律约束机制及其体系之同时,加快构建文化繁荣发展的社会他律监督机制及其体系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策。现有不少社会他律监督机制或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或“潜规则”满地飞,正常的社会监督法规形同虚设。这是必须引为警觉的。

  五、必须不断完善事业全民公益机制。当代中国提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一重大课题,源于面临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特别是国内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触动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之需。在此历史变革之际,文化成了“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动力之最,成了广大公民迫切的内在之求,成了全民共享成果的公益之权。因此,不断完善文化全民公益机制及其体系,理所当然地是民族、民权龢民生这一终极目的之旨。如果在文化体制机制中轻视加快其构建,无疑与它的之最、之求、之权和之旨背道而驰。

  六、必须不断完善产业组建经营机制。要加快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就必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组建经营机制及其体系。其中,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用现代科技增强竞争力的核心,扩大文化消费总量和提高文化消费水平等相关内容,都是文化产业组建经营机制及其体系的重心。但在处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互动关系以及产业机制与事业机制的互动关系时,最易出现的种种片面认识和实践应当及时纠正。

  七、必须不断完善人才培育创新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不完善人才培育与人才创新机制及其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基本体制的执行和贯彻只能面对空气。关于人才培育创新机制及其体系的不断完善,首要的是真正地、切实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真正地、切实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造就德才兼备、层次较高的各类领军人物和有一定素质的人才队伍,以及真正地、切实地拿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重要成果。目前我国对人才培养教育的问题较多,文化创新的重要成果较少,有待不断克服。

  八、必须不断完善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如果说,文化人才培育创新机制及其体系重点体现在文化人才资源和文化产品成果方面,那么,文化的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及其体系则是对文化人才及其产品成果的公正鉴定与公正褒扬,尤其是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经得起实践验证和历史验证的优秀成果,无论对自然学科、技术学科和管理学科,还是对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及边缘新兴学科等优秀成果,都应实行公正的绩效评价和激励,给予实至名归的重奬。但长期以来,偏重于自然学科、技术学科与管理学科的作用和地位而忽视社会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等作用和地位的恶习必须根除。

  九、必须不断完善开放交流合作机制。文化的开放交流合作,包括文化个体与他体、文化群体与他体、文化单位与他体,以及区际、省际和国际之间的文化开放交流与合作。这是现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大势所趋,没有谁可以关起国门而自我陶醉。对一个国家、民族而言,不与其他国家龢民族开展正常的、平等的文化开放交流与合作,可能是死路一条。这是人类文化历史运行呈现出来的铁律。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和当代优秀文化,既要加倍努力,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又要虚心吸纳于我有益的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因此,不断地完善文化开放交流合作机制及其体系,絶对不能或缺。

  十、必须不断完善体制综合保障机制。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光要加快构建党委领导工作机制、政府管理服务机制、主体自律约束机制、社会他律监督机制、事业全民公益机制、产业组建经营机制、人才培育创新机制和开放交流合作机制及它们的机制体系,还要加快构建这种体制综合保障机制及其体系,主要是指整个文化体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和社会法制等综合而成的基础与条件,尤其是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物力与财力等保障机制及其体系,所谓文化的功夫在“诗外”是也。

  前述进一步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之十大方面的归纳和理解,只是个人学习《决定》的初步认识与思考,有请方家批评指正。

  二百八十一、2011年11月19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行“文化强国论”研讨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调动和发挥学会骨干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性并承担起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于结合文化强省和文化强会的工作,就如何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和交流。

  本会会长范英研究员、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玉整教授、常务副会长洪旗歌,副会长卢黄熙、刘卓红、严建强、吴灿新、杨松、萧新生、陈芳芳,常务副秘书长唐孝祥、李保平,副秘书长吕志、吴少瑜、李振连、李扬、陈伟、冼美新、林福益、赵建平、霍秀媚,及特邀常务理事、理事和会员代表近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董玉整教授主持。

  范英会长指出,在我省建设文化强省、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本会率先提出“文化强国论”的命题,是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的创新之举。他进一步阐述了“文化强国论”和“文化强国”与《决定》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关联,认为“文化强国论”用“论”的形式将散状的文化强国思想、理论、行为等因素集中、统筹和整合起来,成为一个全新的命题,具有概念界定、主体内容、理论升华和实践诉求等多层要素,值得深入探究,希望大家各抒已见、集思广益。

  范英会长接着回顾了本会等从事精神文明研究30年来的简要历程,介绍了本会关于“文化”概念的独到理解。他强调,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新部署之后,有必要对十五大以来关于“文化”的一整套理论进一步深化、细化、层次化、理论化和系统化,赋予创立于20多年前的精神文明学以新的生命、新的活力和新的发展。他还要求,本会同仁要在率先提出“文化强国论”的基础上,弘扬理论研究和实际研究密切结合的优良学风和会风,凭着长期甘坐冷板凳的心态,秉承文化人宁静而致远的气度,不为名不为利,持之以恒地咬住“文化强国论”不放,逐步完善“文化强国论”的主体内容,进一步弘扬广东民间学者自觉自信、自由自主和敢于担当的学术人格与学术品位。

  范会长还总结了本会今年的主要工作,充分肯定了学会骨干在促进学会发展方面的贡献和作用,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为学会在文化强国进程中再立新功而努力。

  会上,与会者就《决定》精神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他们从不同的层面阐明瞭《决定》相对以往文化发展政策的创新价值,充分肯定了《决定》对于今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意义。吴灿新副会长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历史上首次就文化发展问题作出《决定》,体现了党对文化发展问题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经济和精神的双重价值,必须协同发展,不能偏废。省社科联科普办刘正春副主任认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和幸福广东,物质基础很重要,但文化建设是非抓不可的关键。吴少瑜副秘书长认为,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应通过点—线—面逐步做大做强广东的文化,加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建设的基础,创造更多的条件,持续不断地推进广东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重点研讨“文化强国论”专题时,学者们对范会长提出的“文化强国论”这一命题和六大论共50章的基础开展了极为踊跃的发言。一致认为,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之后提出“文化强国论”的重大命题,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对于广东在建设文化强国征途发挥排头兵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严建强副会长谈到,本会提出“文化强国论”新命题主题好、立意高;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内涵,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陈芳芳副会长建议,“文化强国论”大有文章可做,可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学术研讨。刘卓红副会长认为,“文化强国论”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学会应从文化创新的视角,将“文化强国论”作为未来一段时期的研究重点,为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国建设尽力作出实在而有自见的文化学术理论作品。李振连副秘书长指出,本会提出“文化强国论”大有作为,体现出善抓机遇的敏鋭触角,建议学会写出有关研究报告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岭南学刊》副主编武晟指出,学会应以“文化强国论”为新起点,进一步提升学会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为提升广东文化研究和文化发展在全国的地位作出新贡献。对此,会议作出了探讨“文化强国论”的相关决议,会后将在前段工作基础上,开展这一主题研究的工作部署。

  二百八十二、2012年1月1—2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在广州举办了“新时期弘扬铁道兵精神理论研讨会”。300多代表与会,收到论文近40篇。会上,两会会长、大会主持人范英教授就“新时期铁道兵精神”的命题提出了三大理论研究新观点:一是关于“铁道兵精神”的四个形态说——即原生形态、再生形态、衍生形态和融生形态。二是关于“铁道兵精神”的四个层次说——即铁道兵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铁道兵为国为民吃大苦、耐大劳、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是新时期振兴中华、弘扬铁道兵精神的内在质素。三是关于“铁道兵精神”的四个内核说——即把艰苦留给自己、把青春献给祖国、把幸福带给人民,把爱心传给后代。本次大会的信息由省内外多家媒体持续报导。大会后还进行论文评奬和出版了论文集,收到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百八十三、2012年1月8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在东莞市联合举办“《特色管理创新模式研究》新著首发座谈会”,与会代表100多人。该著作是两会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主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的第42部,也是该丛书中连续探讨“文化强国”中之“文化强医”专题的第四部,即继《和谐医患关系建设概论》、《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初探——全国文明先进典型广东省中医院的综合考察》、《机制管理创新模式概论——全国文明先进典型高州市人民医院改革巡礼》之后,重点总结、提升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实事求是地改革的路向,全书36万字。与会的省卫生厅、东莞市人民政府、市卫生局及相关医院代表对该着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晚会上,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的员工还集体朗诵了该书以新三字经形式写成的《太医颂》。年初,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荣获“三甲”医院称号。该着总结的经验也成了省内医疗卫生行业参考借鉴的热门资讯。

  二百八十四、2012年1月15日,本会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在广东省社科联大楼八楼会议厅举行潜专会年终总结暨学术交流会。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和新老会员代表100多人。与会者高涨的激情,给这个寒意的冬日带来了丝丝的暖意。

  大会分两段举行。上午由潜专会主任委员谭昆智教授汇报了“2011年潜专会工作回顾和展望;副主任委员吴建华讲了“2012年潜专会具体活动和管理工作”。接着进行学术交流,李新异、赵肝茗等作专题主讲。此后,由潜专会主要骨干谭昆智、陈家义、黄海涛、吴建华、何宁、刘廷、温亮辉、卢建红8人撰写的《潜能开发指南》这一新著(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30万字),在本次大会上隆重首发,有关作者作了写作情况的介绍。与此同时,大会还向新会员赠送了第四届(广东)中国潜能开发创新成果展示暨高峰论坛论文集。当天下午是2011年潜专会年终总结表彰大会。1.由“潜能开发研究实验基地”8个先进单位负责人介绍经验,这8个先进单位分别是:(1)春天学堂“红色春天家长茶吧”;(2)心智源教育培训中心;(3)广州五中“科学奇趣园”;(4)关爱教育;(5)奉爱树教育中心;(6)江南中街科普致慧园;(7)普乐谷早教中心实验基地;(8)雅言文化实验推广基地。2.由“潜能开发研究实验基地”优秀联系人刘廷介绍经验。3.颁发潜专会优秀“潜能开发研究实验基地”荣誉证书。4.提交2012年潜专会活动计划。5.会员互动交流。

  大会最后,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教授在讲话中,充分肯定潜专2011年取得的重要成绩,充分肯定专委会主要骨干的带头作用,特别是《潜能开发指南》一书的合力撰写和正式出版,多项实验基地的建立与夯实,表明潜专会在学科理论上的努力方向,在服务基层上的求实普及。他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坚持依法依规办会,坚持探索创新,坚持团结合作,在2011年度被评为本会优秀专委会的基础上,争取新的进展。

  二百八十五、2012年1月17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联合主办、广州市瑞礼高文化活动策划有限公司协办的“广东学术界海洋强国论研讨会”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行。两会会长范英,常务副会长刘小敏、董玉整、夏俊杰,副会长卢黄熙、严建强、萧新生、陈芳芳、唐孝祥、戢斗勇,常务副秘书长李保平、冯仿娅、霍秀媚,副秘书长吕志、陈伟、段华明、谢建社、程潮、王丹怡、张建平、冼美新、李小雾,部分常务理事、理事以及新著《海洋社会学》作者和编务人员等近50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玉整教授主持。

  董玉整教授宣布了会议主要两个议程:一是进一步落实3月份将于深圳召开的“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探索论坛”筹备工作;二是重点就新著《海洋社会学》出版及海洋强国论问题进行初步学术研讨。会长范英研究员对两会等关于“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探索论坛”的筹备进展情况作了汇报后指出,去年7月,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会同广东省发改委正在起草《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决定》等五个配套工作草案,将提交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在这一省情背景下,从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的大方向上,本次会议以“海洋强国论”为主题,与去年11月19日召开的“文化强国论”为主题的会议,都是为前述形势服务的。但时间紧迫,今天不可能对“海洋强国论”的所有内容进行研讨,只集中探讨两会新著《海洋社会学》所及的一些重点问题,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与会者一致认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去年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广东两会等以《海洋社会学》为具体抓手,及时开展“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探索论坛”十分必要,意义重大。与会者纷纷表示,将尽己之力保障论坛的顺利召开。常务副会长刘小敏副院长强调,为办好论坛,一方面要准确理解《海洋社会学》的内涵,深刻把握《海洋社会学》的精髓,切实理解它与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全体同仁要形成共识,把论坛的筹备和举办工作做好。常务副会长夏俊杰教授表示,将紧密配合江立平常务副会长所在的公司,成立专门的接待小组,负责会议接待等后勤工作,确保论坛顺利召开。

  在学术研讨环节,范英会长指出,学会成立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同仁甘坐冷板凳,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兢兢业业搞科研,滴水成河、积沙成塔,同心协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创立的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钱学森教授语),不仅被写进《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之中,成为今后10年我省要不断巩固的“特色学科”、“重点学科”之一,其代表作《精神文明学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被广东省社科联评为50年来10项“优秀理论著作奬”之一,而且近年来两会还通过《海洋社会学》一书的写作,把意识社会学推进到海洋社会的全新领域加以探讨,经过有关方面专家的指导,全体写作、编辑人员历时3年的努力,几易其稿,终于付梓成书,在海洋社会学领域率先推出比较完整、系统、全面的学科体系架构,初步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学科空白。这充分体现了广东两会等学界永不停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学术风貌。对此,需要展开实事求是的回顾、总结和评价,以树立起岭南学派的信心和格调。他还提到,作为一部致力于率先探索建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著作,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许多不足,很需要行家们的批评与指导,以便集思广益地吸纳各方面的意见,进一步推动海洋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完善。这不仅是新兴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所有学术理论不断发展的要求。希望借此机会,在海洋社会学学科创新方面,能收到持续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和学派林立的效应。

  刘小敏常务副会长在发言中指出,《海洋社会学》的学术价值等同于《精神文明学论纲》,具有开创性意义,也是岭南学派的又一种展示。他认为《精神文明学论纲》自1990年出版以来,对精神文明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旗帜和引领作用;而《海洋社会学》则率先于国内外初步建构了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架构,也必然对海洋社会学的发展及海洋社会建设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夏俊杰常务副会长认为,两会在国内外带头推出海洋社会学的学科著作,不仅对于推进海洋社会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海洋强国强省、文化强国强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副会长唐孝祥教授非常赞同刘小敏关于“《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价值等同于《精神文明学论纲》”的论述,指出该书逻辑严密、体系性强,体现出强烈的系统观、整体观和层次感,充满了敢于探索、善于创新的时代精神。陈芳芳副会长、陈家义常务理事等与会学者也先后就海洋社会学专题进行了探讨,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并对进一步完善《海洋社会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在会上,范会长还针对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的学风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他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学界存在“西化”和“细化”两种研究倾向。所谓“西化”,是指开展社会学研究时一切唯西方马首是瞻,动辄西方的思维、理论、方法和技术,认为西方的就是先进的,西方的就是科学的,西方的就是主流的,完全不讲中国的自身特色和优势,不讲本土社会学的自构和开拓。所谓“细化”,是指开展社会学研究时抛弃了综观、宏观或整体的视野,推崇孤立的具体环节、故弄玄虚的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的微细研究,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他指出,“西化”的研究的确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必须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要特别注意发扬中国的传统优势;“细化”的研究也有其独到的优长,但如果没有综观、宏观层面的总体把握,就无法保证研究的真实和正确的方向以及为大众理解的社会学。从总体上讲,“西化”和“细化”两种研究倾向都不甚可取。同时,作为扎根本土研究中国具体社会问题的中国社会学,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讲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范式,实际上却越来越“西化”和“细化”,根本看不出中国自己的东西。《海洋社会学》就是针对“西化”和“细化”的问题所作的初步尝试,意在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学探路,包括相关体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探路。

  刘小敏常务副会长最后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会议开得成功,富有成效。第一,强化了对海洋强国强省重大意义的深刻认识。葡萄牙、西班牙、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先成为海洋强国。中国的海洋面积十分辽阔,海权的维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广东是海洋大省,不仅要研究海洋社会经济,还要研究海洋社会经济之外的重大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先行一步率先探索,两会等责无旁贷。第二,对《海洋社会学》一书的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分析。特别是该书的定位是大社会,而非小社会。所谓大社会,包括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法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等领域在内的宏观范畴。缺少了海洋经济之外其他重要方面的研究,海洋经济断难独立强化,断难如期收效。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及教训已证明这个道理。因此,从大社会学的视角切入海洋社会问题研究是站得住脚的,它保持了大社会的品格,更是马克思系统社会观的真谛所在。同时,它又明确地站在世界人类的方位来考察海洋社会,而不只是局限于“我国”、“我省”来研究海洋社会问题,因而具有世界意义以及人类终极关怀的胸臆。第三,整个研讨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该书虽然是首部先于国内外较完整、系统、全面提出海洋社会学学科建构框架的著作,但对近10多年来各省相关研究成果均作了足够的评价与尊重。因此,它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承继、挖掘和创新,并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这些均有待各界的扶持与关注,这是对文化强国强省、海洋强国强省的实际行动与有力的回应。正如与会者所说,尤其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应当多出一些反映时代特色的边缘交叉新兴学说、能够言之成理的学术理论和经得起长期实践验证的学术观点。

  二百八十六、2012年1月21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会长范英应邀参加省社科联主办的“引导和动员社科类社会组织参与广东文化改革发展”专题座谈会时,以《打造理论粤军 建设理论强省》为题作了重点发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高山之巅,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作为一位文化人,如果没有理论的思维,也同样难于站在高山之巅,甚至有可能失魂落魄、孱弱衰败。因此,在“文化强省”的重大议题中,“理论强省”的建设和“理论粤军”的打造不可或缺。这已逐步成为广东全省上下的共识与共举。

  问题在于,“理论粤军”的打造是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急性病”和“轻视病”是两个片面、两个极端。违背理论研究的相关规律办事,不顾理论研究的天时、地利、人和等主客观条件,“理论粤军”的打造断难成就。笔者从事社会科学几十年工作实践的体会是:打造“理论粤军”必须敬畏相关规律、必具主客观综合条件和对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责任追求等。这无疑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方能逐步兑现。借此着重讲如下几个粗略的观点。

  一、要不断营造理论研究的宽松环境。这里主要指宽松的政治环境。宽松的政治环境是理论研究发展繁荣的根本所在,也是对打造“理论粤军”相关规律的认识。理论研究的学术文化属社会科学范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科学当然是科学;社会科学当然是生产力;发展繁荣社会科学当然就是发展繁荣科学和生产力。固然,社会科学中有一部分属意识形态的政治性工具,但这种意识形态的政治性工具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还是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服务的,它同其他科学和生产力的进步一样,都是以“杠杆”的作用维护和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文明。多少年来,我国之所以强调“科学研究无禁区”,也主要是从上述角度来判定。如果不这样看问题,“科学研究无禁区”的判定则是毫无意义的“忽悠”,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正确方针,在极左和极右思潮的摆弄下便会走样变形。这就根本谈不上人们正常理解的理论研究的宽松环境,“理论粤军”的打造便会偏离相关规律,“理论强省”的口号终究还是口号。

  二、要切实追加理论研究的财力投入。俗话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相对的财力基础是开办任何事业的客观先决条件之一。“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的要求和做法,“理论粤军”的打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或画饼充饥。因此,“理论研究用不着花多少钱”的观点是欠妥的。我们广东近30多年来,已从“经济穷省”变为“经济大省”再变为“经济强省”,2011年的GDP占了全国的1/9,税收占了全国的1/8,但历年用在理论研究规划上的财政投入却相对偏少,甚至比不上一些边远省份,这种“省富文穷”的“广东现象”至今没有多大改观,是讲不过去的。同时,省内各种社科类社会组织的絶大多数,一无上级财政支持,二无正常经费收入,三无经营运作权利,四无资格申报国家和省部级年度规划项目,五无长期的“后台关系”,自身生存都成问题,你叫它怎么“打造”得起、怎么“发展繁荣”?“锦上添花用处小,雪中送炭功劳大”,是众多社会科学类社会组织的共同感受和呼声(详见《文明与社会》2011年3月号拙作:《向全国政协调研组提供的相关资讯》中《关于促进民间学术社团健康发展的五点建议》)。再就是“理论粤军”中,改革前一般文科知识分子工资比同级公务员工资略高,但改革后,他们的工资不仅比公务员低了,而且涨幅也比公务员的相对小。物价飞涨使他们养家糊口的担子越来越重,加上“公务员本位”兴盛之时、“知识本位”冷落之日,他们里头中青年人的研究工作能始终如一地安心下去吗?这些事实表明:广东今后应认真考虑“民生”弱势群体中的“文生”弱势群体,实事求是地对症下药,来些特事特办的倾斜政策,尤其在财力上的切实追加和合理有效的调配,是打造“理论粤军”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要办好这件事,关键还在于进一步认识和评价社会科学体制内和体制外、体系内和体系外的“理论粤军”,在改革开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今后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建设“理论强省”、“文化强省”的艰巨责任。

  三、要及时完善理论研究的体制机制。打造“理论粤军”的前两个客观条件如果说是主要的条件,那么,及时完善理论研究的体制机制则这是重要条件。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是社会主义文化管理的基本体制。这一基本体制内含着极为丰富的体制机制。笔者认为,这种体制机制大致可归纳为十大方面:一是党委领导工作机制,二是政府管理服务机制,三是主体自律约束机制,四是社会他律监督机制,五是事业全民公益机制,六是产业组建经营机制,七是人才培育创新机制,八是绩效评价激励机制,九是开放交流合作机制,十是体制综合保障机制(详见《南方日报》2011年11月14日、《文明与社会》2011年11月25日拙作)。上述十大方面的体制机制又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互动机制。打造“理论粤军”,建设“理论强省”,不仅要营造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切实追加财力投入,还必须在上述十大体制机制的制定、完善和落实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使“理论粤军”的打造和“理论强省”的建设能在配套成龙、强而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下逐步地、顺利地开展起来。

  四、要探索新创理论研究的岭南学派。这里所讲的“探索新创”与“探索创新”是有所区别的。探索新创理论研究的岭南学派,是“理论粤军”探索新创“理论强省”和“文化强省”主观方面的自觉自信与责任追求。过去有人说,广东向来没有什么学术理论文化的贡献。这是与事实不符的看法。在广东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学术理论文化的先驱,并形成特色浓重的岭南学派。尤其是近代的岭南学术理论文化,在提出时代全新课题方面一直处于国内的先进行列。有学者考证,创立洋为中用的拜上帝会者是洪秀全,首先提出资本主义改革纲领者是洪仁轩,最早提出商战理论而导发商办企业者是郑观应,著名的维新变法提出者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者是孙中山……这些岭南的先知先贤,确实使广东人扬眉吐气、脸上有光,也在岭南学术理论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此其时也,岭南学术理论文化便成了国人议论纷纷的主要对象,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扬者不絶于耳,鞭笞者怒发冲冠。但不管怎样,广东人高举了岭南学术理论文化的旗帜,提出了时代的重大课题,谁都否定不了。

  从上世纪的60年代到80年代,广东的经济学家卓炯等执着地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学术理论文化,敢于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写人所未写,因而被世俗看成是“离经叛道”的怪论。但是在今天,他们为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所作的贡献,以及他们在邓小平理论的伟大价值中所得到的应有肯定,是用不着证明的。此外,从上世纪90年代广东如张江明先生等的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范英教授等的精神文明学研究、郑群先生等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魏双凤教授等的综观经济学研究、钟阳胜教授等的追赶型经济学研究、李江帆教授等的第三产业经济学研究等新兴、边缘或交叉学科的涌现(请注意:尚未形成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学科体系的理论不在此列,仅属理论创新或观点创新范围。这个区别,一直以来被许多人所混淆,好象广东到处是学术理论文化“体系”的创新,这是欠妥的,不得不在此点明之),以及一些原有优长学科长期的学术积累,均为现时代岭南学术理论文化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奉献,并在全国享有不同程度的盛誉……

  如此看来,争当时代的“马前卒”总比做时代的“马后炮”要有意义些。广东今后要建设“理论强省”,打造“理论粤军”,自身的责任心和自信力是很关键的因素。这不仅要学习、承继岭南学派以往时期的探索创新精神,更要探索新创岭南学派当今时代的学术理论文化。全省的学术理论文化队伍,各行业学术理论文化的主要骨干,特别是敢于和善于探索新创的学科领军人物,都应立足广东、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深入改革开放、建设“文化强省”这一艰巨而长期的伟大实践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甘坐冷板凳的毅力,接受时间的磨练与验证,努力摈弃无所作为的懈怠自轻、拔苗助长的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重名轻实的文化口号和弄虚作假的文化泡沫等现象,在探索新创当今时代的岭南学派、进军“理论强省”和“文化强省”的征途上发出一份光热。

  二百八十七、2012年1月,两会新著《海洋社会学》出版。主编范英主撰该书各章的联语《蓝色的奥秘》如下:

  一

  宇宙洪荒 天地混沌 百科不分为一体
  干坤运转 大势趋求 崭新学说初长成

  二

  俯察鱼龙 阔论水域 东南西北收眼底
  细品珍奇 宏观海图 经纬纵横布全局

  三

  汹涌激荡 万源归宗 恶浪过后复平和
  浅酌酣饮 仰天长笑 歆风拂处沐春青

  四

  欲善其事 先利其器 磨刀不误砍柴工
  有容其大 必纳其细 学科方祈创新风

  五

  长空漠漠 星转斗移 嫦娥吴刚觅奥秘
  史河绵绵 浪起波复 沧海桑田说巨变

  六

  兄弟缘分 荣辱与共 水陆何曾分彼此
  日月同辉 唇齿相依 山海原本为一家

  七

  四面八方 劳心劳力 海人共具社会性
  七情六欲 为食为渴 世间同类天使然

  八

  摇橹作笔 玄机映日 画成生猛新世界
  把海为家 极目苍天 铸就历代弄潮儿

  九

  耕牧蓝緑 变咸为甜 收获财富养人类
  经略水天 化弊成利 积聚能量强物基

  十

  飞龙翔空 游鱼潜渊 无边海疆作舞台
  执政行权 保民安邦 运筹帷幄定干坤

  十一

  云蒸霞蔚 五彩斑斓 虹浪连地开艳葩
  风奇俗异 渔歌悠扬 信仰精神寄海魂

  十二

  曾几何时 逞强凌弱 血战原本争是非
  如今备武 应作后盾 唯和才算真本心

  十三

  海水引路 传递情谊 南天北地友多怜
  海船下聘 播撒文明 东成西就桥益坚

  十四

  设定方圆 制海衡洋 万邦乐见升平景
  扶桑旭日 朗月疏桐 法规终显艳阳天

  十五

  巍巍高山 茫茫大海 抔土杯水成伟岸
  粒粒细沙 株株小草 滴浪只鱼竞自由

  十六

  血缘地缘 友缘业缘 无缘岂能聚众群
  海阔洋阔 力阔智阔 舍我其谁主沉浮

  十七

  织网捕鱼 宏开利路 战风斗浪作底藴
  习俗传统 拥爱神器 漂洋过海达和昌

  十八

  红日沉西 满船丰喜 渔翁戴月舞归途
  炊烟漫户 鼎铛飘香 百鸟敛翅暖爱巢

  十九

  龙子敬茶 龙女送花 龙王折腰迎海客
  龙母呈图 龙祖坦言 龙宫藏宝献世人

  二十

  珊瑚比肩 巨珠盈握 道不尽价值连城
  家国得利 世代获益 数不完综合奇功

  二十一

  藏污纳垢 赤潮横流 千般无奈伤人海
  激浊扬清 生态均衡 万端有志护家园

  二十二

  高歌人本 全面建设 社会文明日日新
  感恩海洋 和合共处 环球民生处处兴

  二百八十八、2012年3月22日-25日,“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在深圳隆重召开。

  寒流来袭难掩春意盎然,方家汇聚情系海洋社会。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主办,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承办,《光明日报》评论部、求是《小康》杂志社、中国范仲淹研究会、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区人力资源管理协会、戴甘集团香港养生研究有限公司、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等协办的“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在南国鹏城隆重召开。来自省内外的领导、专家、学者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论坛。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对论坛的召开表示了祝贺,《求是》杂志社编委葛洪泽发来贺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副政委、《解放军报》社长范印华中将,《光明日报》评论部包霄林主任,求是《小康》杂志社舒富民社长兼总编辑,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范国强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原社长叶佐英教授,《中国文化报》总编室黎宏河副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田丰研究员,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会长(下称两会)、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范英教授,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丁晋清处长,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发玉研究员等分别作了讲话。两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江立平董事长,两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小敏研究员,两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计划生育委员会董玉整教授,广东省精神文明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洪旗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王宁教授,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主任夏俊杰教授等“两会”领导和骨干分别主持了论坛的召开。范英会长会上作了致词,会后作了总结。

  本次论坛除首发的新著《海洋社会学》(范英、江立平主编,刘小敏、董玉整副主编,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月出版,约66万字)外,共收到论文近60篇,省内外30多名与会专家代表作了发言。参会论文和发言代表就《海洋社会学》的生发机理、学科地位、内容创新、结构特色、价值功能、学术风骨、写作感受以及其他有关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归纳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海洋社会学》的生发机理

  所谓生发机理,即事物产生、发展的缘由、规则、逻辑和原理。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海洋社会学》的诞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一是海洋社会发展的内在迫切需要。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更多的人类社会活动走向海洋,海洋社会逐渐形成,迫切需要建立海洋社会学加强海洋社会问题的研究。二是海洋社会形势发展的外部迫切呼唤。2003年国务院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2010年中共广东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时也对广东作出了“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指示,这些都要求我们强化文化自信,加强海洋社会问题研究,不断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三是广东两会学术团队的文化自觉。广东两会素有推动文化创新的传统,长期以来在没有政府财政支持的情况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学术责任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开展学术文化研究。学者们认为,该书是以范仲淹后人范英先生为核心的广东两会学术团队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学术发展、学术创新历史使命自觉担当的智慧成果;是在提供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谘询方面的一种预见性体现和提供海洋强省方面开展基础理论求索的体现;是承传“范公精神”的精品佳作,体现出领衔主编的范英先生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学者认为,该书的出版体现了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学术基因的传承与超越,是精神文明学学科内在逻辑的必然藴涵。

  二、《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学科地位,是衡量一部学科著作的学科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学者们认为,《海洋社会学》的出版,和1990年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精神文明学论纲》一样,都是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的重大创新性成果,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特别是该书初步创立的较完善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标志着海洋社会学这一新兴学科的诞生,使海洋社会学成为社会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填补了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个领域研究的空白。有学者指出,该书是证明和检验社会学的解释力的一部鸿篇巨制,同时拓展了社会学的学科边界,使社会学的研究边际从陆地社会扩展到了海洋社会。有学者认为,该书从历史维度、重心维度、主体维度、实用维度四大层次对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以及对海洋社会学兼收并蓄的研究方法的探讨,为海洋社会学这样一门分支社会学构建了基本体系,并为海洋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母体学科及其预设的子体学科群的生长奠定了基础,堪称海洋社会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有人指出,该书运用马克思的社会系统观和兼收并蓄的全方位研究方法,论证和捍卫了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合法性,并成为第一部较规范的海洋社会学的学科教材。有学者从东西方比较研究发现,该书填补了西方社会学在海洋这一领域的研究缺口,丰富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开拓了社会学的研究新领域,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在历来较后进的社会学研究上一次较为成功的探索。还有学者从历史学的角度,肯定了《海洋社会学》一书的学科贡献,认为该书除将引导历史学者提高对中华民族开发海洋久远历史的关注度,开辟出历史学研究的一片新天地以外,还在于为其参与这一研究提供学术认同与支撑、研究具体指向,以及激发对诸多学术新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最终有力推进海洋社会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三、《海洋社会学》的内容创新

  许多学者认为,《海洋社会学》研究的内容系统、深入,形成了一系列的创新概念和发展了众多海洋社会学命题,实现了显着的内容创新。特别是通过“五大部分”对海洋社会学进行的全新谋划,充分厘清海洋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学科框架:第一部分即第一至第四章,用足笔墨分别探讨了海洋社会学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既让读者预知全局、进入状态,也为以后各章作了辅垫;第二部分及第五至第七章,分别探讨了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外在关联、人类属性,阐明瞭海洋社会从何而来、与陆地社会是何关系、它有何属性等重大理论问题;第三部分及第八至第十四章,分别探讨了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海洋法规等七大方面,讲明瞭海洋社会的存在必须有生力摇篮、物力根基、权力指向、智力聚焦、武力后盾、和力桥梁和制力天平这些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第四部分及第十五至第十八章,分别探讨了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和海洋社区四大方面,便于理顺其纷繁复杂的现象,找出各自带规律性的东西。第五部分即第十九至二十二章,分别探讨了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和海洋建设四大方面,深究了海洋社会资源体系、海洋社会价值体系、海洋社会生态体系和海洋社会建设体系等重要命题,有效地保证了创立海洋社会学所要达到的功效。学者们普遍认为,该书以上述“五大部分”的创新性谋篇布局,促使该书成为以全新的视野完成的海洋社会学基础理论专著,无疑是言人未言、有胆有识的创新之举。此外,该书对海洋社会系统各构成要素的功能所作的比较准确的定位,表明瞭“南方学派”在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独特视野和基本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视角,凸显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及开阔的理论视野,折射出广东社科界精英们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创新精神。还有学者指出,全书很好地利用神话的素材,很多地方涉及了海洋美学的内容,是其他有关学科元素在海洋社会学中的生动表达和创新运用。

  四、《海洋社会学》的结构特色

  除在内容方面实现了重大创新之外,该书的体系结构也甚具特色。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海洋社会学》全书体系完整,思维缜密,独具匠心,结构特色突出,令读者耳目一新,体现出领衔人在布篇谋局方面功力的深厚。有学者指出,全书章、节、目、子目四级层层递进,章、节、目开头语级级深入,章、节、目、子目标题题题划一,每章结束语语语点睛,每章前设引联诗联联出彩。特别是每章前联句,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各章的主要内容,起到提起要义、画龙点睛、启迪联想、引发互动、增进理解、加强记忆、给予美感、增强读趣等功效,是一个重大的创举,实现了科学(逻辑)与艺术(形象)的完美结合。有学者认为,该书不仅具有层次鲜明、论述独特的体系结构,而且体系之中又有体系,从层次上看至少可以划分出两大级的体系,每一级小体系自成系统,各级小体系又共同构成全书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大系统,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不愧为学科体系性的创新专著,为之鼓与呼,于情于理皆不为过。有人指出,该书还体现出对系统论方法的运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并用,敢于和善于开展探索的并用,基础性与实用性的并用等特征,使其内容既以严紧的逻辑叙述分析为主体,又启迪读者开展广阔的形象思维空间,体现着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有学者明确认为,该书立意方面特点突出,高瞻远瞩的学术视域、深刻而富有创见的概念阐释、至广大而尽精微的体系构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著述方法,呈现出高屋建瓴般的雄浑气势。

  五、《海洋社会学》的价值功能

  《海洋社会学》的价值功能体现在对新学科创立的推动,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层面促进海洋发展的战略功能。许多学者指出,《海洋社会学》构建了海洋社会学学科理论新体系,提升了海洋社会学理论研究服务社会的新境界,成为理论粤军向“文化强国”、“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献礼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有学者指出,该书从人类一般的视野探讨海洋社会学学科建设问题,为世界的海洋社会探索和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思路的借鉴和方法的参考。该书打破了以往社会对海洋社会状态零碎、学科模糊、概念朦胧、方法单一的研究情势,为社会学开辟了另外一个广阔的天地,为改写民族文明、寻找历史变局找到了一个契机,为我国新时期的海洋强国事业做出了理论贡献,对于广东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虽然我国提出了海洋强国的战略,但由于对海洋社会问题研究的深度不够,战略的实施缺乏足够有力的理论支撑。该书的出版,及时为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有学者认为,该书初步构建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及其关注的重点问题,将有助于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进一步科学认识、保护、利用和开发海洋。

  六、《海洋社会学》的学术风骨

  学术风骨是一部著作的灵魂所在。学者们普遍认为,《海洋社会学》的思想内容、体系设计和着写出版,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世界视野、广东风格和中国气派。有学者认为,该书内藴的精神特质,是人类共同拥有、共同遵循、共同追求的价值与精神的折射与再现,呈现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高度重视人道价值、生态价值、幸福价值,极大地丰富了追求环球大同的思想与实践。有学者指出,该书具有中华文化品格和时代特征的理论视野、治学态度、价值取向、实践使命和令人信服的恢宏气概,在全球视野、学科构建、团队历练、写作形式、薪火传承等方面彰显了显着的中国气派;在范式立场的坚守中表达了中国立场和中国视角的本土贡献。还有学者指出,该书彰显了广东人的精神品质,展现了善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广东人精神。在写作文风方面,体现了“岭南学派”的优良学风。

  七、《海洋社会学》的写作感受

  对于作者们而言,参与该书的写作无疑是一种全新的学术体验和十分宝贵的人生经历。作者们纷纷表示,《海洋社会学》为他们学习和提高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收获颇丰。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中,大家深深体会到领军人范英前辈治学严谨、不辞劳苦、甘于奉献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范英前辈不断亲自思考该书的立意,还亲自设计全书的体系架构,多次送往全国社会学年会汇集多方智慧,亲自参与写作并热心指导作者写作,逐字逐句进行修改、润色。该书从酝酿到成书的3年间,除多次调研会、碰头会的发言,以及平时的电话、短信、邮件和书稿1—4稿各章诸多的批改建议等与作者的频繁交流外,范英前辈还直接给作者们写了近百封长短不一的信函,充分体现出老一辈学者“学问为志业”的精神和求真求实的品质。他在信函中对初稿短小精辟的文字分析,展现了老一辈学者的深厚的学术底藴和前瞻的学识眼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喜迎著作出版之后,作者们不仅学术能力得到充分历练和长进,精神境界也得到一次很好的洗礼和提升。许多人醒悟到,要勇于挑战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调整好心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一颗雄心壮志,时刻保持勤奋努力,把困难当成一次成功的机遇,决心用自己的辛勤努力,在曲折坎坷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不断前进。

  除上述其他问题外,还有学者从其他的角度对海洋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有学者通过对上海的海洋渔村的历史检证研究,探讨了海洋社会的形成过程;还有学者探讨了海洋文化产业、海洋休闲产业问题,并指出了海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等。

  在论坛的开幕式致辞和闭幕式总结中,两会会长范英研究员一再指出,本次论坛得到多方面的鼎力支持,是新时期向文化进军和向海洋进军的一次并肩推动的学术盛会。他同时强调,《海洋社会学》体现了新、真、美的本质和和追求,诠释了全新的写作意图和学术主张:作为国内外首部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性专著和实验性教材,是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钱学森语)在当今时代具有突破性理论学术创新的尝试;坚持了马克思的社会系统观,郑重地归复了社会学原有“大社会”的研究范围,以及社会学切入海洋社会形成海洋社会学研究时所持的方法论和“兼收并蓄”的改革和变通,凸显了社会学本土化的构建,凸显了“社会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始终站在人类一般的方位来考察海洋社会及构建海洋社会学,力求使之具有世界普适性,从而填补了中外海洋学领域的学科空白,是对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中国社会科学应打向世界的一种实际回应。他希望,该书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推广,成为全国中专以上各类院校、社会科学相关研究单位和从事海洋工作的各级政府部门参考使用的实验教材。他还指出,《海洋社会学》的出版,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对于一个学科发展而言,还有待有志气、有实力的学者去深挖、去铺开、去推进,起一股海洋社会学研究的热潮,把海洋社会的意识、观念、理论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使海洋社会学从广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认为,西方社会学有很多长处,但我们决不能拜倒在别人的石榴裙下,而应当有志气,有能力,敢于担当,敢于开拓。要实现这些目标,除了学习,除了实干,没有别的出路。他进一步号召,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海洋社会学研究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推进该新兴学科的成熟、发展和完善,推动海洋社会学这一文化海洋的新潮、文化广东的新潮、文化中国的新潮和文化人类的新潮一浪高过一浪,后浪超越前浪!

  二百八十九、2012年3月22日—25日,两会会长范在“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上,以《海洋社会学:文化海洋之新潮》为题的致词如下:

  在这南国阳春、繁花似锦的美好时刻,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山东、陕西与广东等地相关领导、专家学者、新闻传媒和基层单位代表,欢聚在深圳市宝亨达国际大酒店,共同参加“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我谨代表本次论坛主办单位之一——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特向所有与会嘉宾和大会工作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

  女士们、先生们,建设“文化强国”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要决定,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共中央今后的重要方略。与此同时,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也对“文化强省”和“海洋强省”作出了相关规划。可见“文化强国”、“海洋强国”和“文化强省”、“海洋强省”是我中华民族和广东人民面对的艰巨任务。

  在此背景下,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等,历经3年写成的新著《海洋社会学》(范英、江立平主编,刘小敏、董玉整副主编,66万字,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月版),我们认为,既是填补海洋社会学领域国内外空白的创新之作,更与“文化强国”、“海洋强国”和“文化强省”、“海洋强省”艰巨任务的实施有着天然的互动。以《海洋社会学》新著为具体抓手,开展其与“文化强国”、“海洋强国”和“文化强省”、“海洋强省”之间内在奥秘的探讨,将对推动“文化强国”、“海洋强国”和“文化强省”、“海洋强省”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为此,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主办,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承办,《光明日报》评论部、求是《小康》杂志社、中国范仲淹研究会、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区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协办的“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经过近年的筹备,终于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特区隆重举行。本次论坛共有150位相关党政领导、专家学者、新闻传媒和基层单位代表与会,收到60多篇论文和首部《海洋社会学》新著。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向文化进军和向海洋进军一次并肩推动的学术盛会。

  这次论坛的召开,得到全国政协罗富和副主席的热情支持。他在相关的贺件中指出:“海洋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海洋社会学》一书的完成展示了社会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这次论坛的召开,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副政委、《解放军报》原社长范印华中将的热情支持。他不仅亲自到会指导,还将作重要讲话。

  这次论坛的召开,得到《光明日报》评论部包霄林主任、求是《小康》杂志社舒富民社长兼总编、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范国强教授、《中国文化报》总编室黎宏河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原社长叶佐英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报》、广东电视台等的热情支持,还有来自上海、江苏、山东、陕西等地海洋学界、文化学界、神话学界、历史学界和经济学界等专家学者的支持。此外,这次论坛还得到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和深圳市社会科学界等相关领导的热情支持。

  我提议,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向上述领导和省外的协办单位等专家们表示衷心的致谢!

  女士们、先生们,这次论坛的召开,不仅得到上述单位和个人的热情支持,而且还得到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田丰教授的热情支持。他既充分肯定《海洋社会学》是项学科理论体系的创新之作和“两会”的开拓创新精神,又对这次大会的召开给予具体指导。同时,省内作为协办单位的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区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以及戴甘集团香港养生研究有限公司等,也分别对本次论坛的举办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本次论坛的举办,要特别感谢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及该公司董事长江立平先生。他认为:办合作经济、做经济工作,不能没有企业文化,不能不讲文化学术。尤其在当今社会,没有文化的支撑,经济是上不去的。因此,近10年来,他所带领的团队一直在支持着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的学术活动。为了筹备、开好这次论坛,江立平先生及其公司义无反顾地主动承担了大部分经费开支,为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我对他说,如果没有这种切实的、尽力的支持,《海洋社会学》可能写不来、出不来,论坛也可能开不起来呵。

  现在借此机会,我再次提议,请各位以热烈的掌声向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田丰主席、江立平董事长及其公司和省内多家协办单位等表示真诚的感谢!

  女士们、先生们,提交这次论坛的主体著作《海洋社会学》,从总的说来,有四大面的主观意图需要简单讲一下:

  一、《海洋社会学》把广东学者共同创立的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及其后近30年来通过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50多部的持续研究思路,明确而清晰地从陆地社会推及今天的海洋社会,并构建起新兴学科海洋社会学的重大举措,不仅产生了国内外首部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性专著和实验性教材,也自然地提升了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对人类社会(除空中社会之外)总体性的探索功用,是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在当今时代具有突破性理论学术创新的尝试。

  二、《海洋社会学》秉承“双百”方针和学术民主、学术自由精神,从马克思主义“大社会学”的全新立场和全新方法,重点探讨世界性海洋社会的重要构成和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四大层次、研究主轴的四大维度、研究总体的四大特征,并将落脚点放在海洋社会以人为本的全面建设之上,从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系统观,郑重地归复了社会学原有“大社会”的研究范围,以及社会学切入海洋社会形成海洋社会学研究时所持的方法论和“兼收并蓄”的改革和变通,因而凸现了社会学本土化的构建,凸现了“社会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三、《海洋社会学》始终站在人类一般的方位来考察海洋社会及构建海洋社会学,力求使之具有世界普适性,从而填补了中外海洋学领域的学科空白,是对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中国社会科学应打向世界的一种实际回应。同时,该书多以“中国”、“广东”为例,旨在推进中华民族和广东全省为破解“文化强国”、“海洋强国”和“文化强省”、“海洋强省”这些难题而尽一份责任,即在试图构建人类一般的海洋社会学中,也试图为中国的强文与强海、为广东的强文与强海作出一份努力。

  四、希望《海洋社会学》一书,在中国能得到广泛推广。“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活动,是亚细亚各国所没有的。就算他们有更多壮丽的政治建筑,就算他们自己也以大海为界——就象中国便是一个例子。在他们看来,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天限;他们和海洋不发生积极的关系。”这是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之“历史地理基础”一节中诗意般所写的一段话,同时也指出了我们中国百年多来与海洋“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的症结所在。因此,《海洋社会学》的面世有利于强化社会学对海洋社会领域的研究力度,有利于充实人们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视野和海洋理论,有利于深入探索海洋社会、深入发现海洋社会、深入把握海洋社会和深入建设海洋社会,是当今时代不可多得的关于海洋社会学的创新专著和实验教材,特别适合全国中专以上各类院校、社会科学相关研究单位和从事海洋工作的各级政府部门参考使用。

  女士们、先生们,《海洋社会学》一书的问世,仍有不少学术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更希望与会领导、专家学者给予精心的指导,共同来推进该新兴学科的成熟、发展和完善。同时祝愿所有与会代表在论坛期间身体健康,过得愉快!祝愿这次论坛在大家的支持、配合下开得完满成功!祝愿《海洋社会学》这一文化海洋的新潮、文化广东的新潮、文化中国的新潮和文化人类的新潮一浪高过一浪,后浪超越前浪!

  二百九十、2012年3月22日-25日,“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优秀论文获奬名单:

  编号姓名题 目

  1李保平海洋社会学:全新体系之特色

  2严考亮海洋社会学:概念命题之精新

  3程 潮海洋社会学:社会脉络之归真

  4蒋 蓉海洋社会学:总体四性之玄机

  5李开文海洋社会学:体系之中之体系

  6刘俊荣鲁 旭海洋社会学:纵深开拓之实证

  7林福益海洋社会学:创新思维之强光

  8朱 云海洋社会学:高屋建瓴之雄浑

  9陈木朝万 娟海洋社会学:不同凡响之宏论

  10王雨磊海洋社会学:出奇制胜之帷握

  11郑孟煊海洋社会学:章引联句之功用

  12袁 忠海洋社会学:美学视角之抒张

  13刘歌德海洋社会学:专注人类之未来

  14欧 阳海洋社会学:人文关怀之极致

  15刘小龙海洋社会学:学科教材之双行

  16吕 志刘小龙海洋社会学:理论粤军之奉献

  17陈 伟海洋社会学:中国气派之尝试

  18娄君侠海洋社会学:世界普适之取向

  19左伟清窦畅宇海洋社会学:人类共举之价值

  20刘 勤海洋社会学:现有数家之比较

  二百九十一、2012年4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以《蓝色的奥秘 蓝色的新潮——广东推出新著〈海洋社会学〉力促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伟业》为题,用了两大彩版编发了3月22日—25日大会的主体评价:

  最近,全国150多名专家学者云集改革开放前沿深圳特区,出席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主办,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承办,《光明日报》评论部、求是《小康》杂志社、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等协办的“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

  由广东学者范英、江立平主编,刘小敏、董玉整副主编,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月出版的《海洋社会学》,是部善为人先、开放兼容的力作,是历时三年完成的长达66万字的鸿篇巨制,是国内外首部比较全面、系统并有重大创新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专著和学科实验性教材。新著秉承广东学者共同创立的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及其后30年来推出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新著为该丛书的第43部)所形成的研究思路,坚持马克思的社会系统观,回归社会学原有“大社会”研究范围,弘扬学术民主、学术自由精神,为中外海洋学领域、社会学领域增添了学科体系比较完整的新的分支学科,是对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伟业的重要理论贡献。

  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教授在听取论坛筹备情况汇报时指出,海洋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海洋社会学》的完成展示了社会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工作;希望广东学者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广东学术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为广东和我国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现将出席论坛部分代表的发言摘登于下,以飨读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副政委、解放军报社原社长,中将范印华以《时代新潮的重要贡献》为题:新著《海洋社会学》文化内涵相当丰富,与范英主编、1990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精神文明学论纲》一样,是学术研究的重大创新性成果,为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可以说,是领时代之新潮,开风气之先河。新著属于文化精品,研究视角独到新颖,是对文化强国、海洋强国的重要贡献。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迄今为止,不少人仍然缺乏应有的海洋意识和海防观念。例如,中国人发现美洲大陆早于哥伦布70年,郑和是环游世界第一人,中国人发现澳洲和南极洲比库克船长早350年。但是,有些人却简单地否定了这些史实。更为严重的是,现在还有些人只知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承认中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广东是中国的海洋大省,广东的学者不仅关注海洋研究,而且把研究视角聚焦于人们关注较少的海洋社会,其研究内容系统深入,最大特色就在于它从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大社会概念出发,来研究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海洋法规等各类问题及其相互关联,建构起了大社会学基础之上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在国内社会学学科领域独树一帜。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真理性认识的坚持,也是社会学学科领域在新时代条件下因应时势的重大理论创新。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研究员田丰以《历史使命的自觉肩负》为题:三年前,以范英研究员为核心的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本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肩负学术发展和学术创新的历史使命,以敏鋭的学术眼光,开始研讨海洋社会学的相关论题。

  新著既是对30多年前广东原创的意识社会学(精神文明学)的具体应用和移植演化,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论创设社会学领域新兴学科的一次创新性飞跃。

  新著架构宏大,比较全面、深入地论说了海洋社会学诞生的时代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海洋社会学主轴的历史维度、重心维度、主体维度和实用维度,海洋社会学总体时空、总体领域、总体人际和总体平衡的特性,从而初步确证了新兴海洋社会学学科诞生的客观必然性和时代价值。

  新著从社会管理的七大层面分别论述海洋社会与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规的互动关系,从海洋社会的全面开发、综合利用、科学保护和总体建设等来论析海洋强国、强省的战略内容和战略原则等,尤为难能可贵。

  新著内容丰富,结构完整,视野开阔,善于创新,堪称国内外社会学领域的大手笔。新著不仅是具有世界普适意义的学科创新成果,而且对广东社会科学界在海洋社会建设领域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谘询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求是杂志社编委、编审葛洪泽以《拳拳之心的时代壮歌》为题:收到范英先生等寄来的新著《海洋社会学》,但见洋洋洒洒60多万言,不禁为之高兴;初读粗读之后,更觉心潮激荡,即填词一首,曰《望海潮·读〈读海洋社会学〉》,谨贺新著首发和相关论坛的召开:

  云海茫茫,水天无限,自古望洋兴叹。智者乐水,渔歌唱晚,海洋人类家园。丝绸海路艰。船队雾中行,把舵罗盘。郑和壮举往矣,至今留美谈。

  海洋社会学建。赖范英主持,共襄群贤。五部谋篇,四易其稿,拳拳之心可鉴。陆海有主权。看南海风云,时起波澜。方针不变,搁置争议谋发展。壬辰三月。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常务所长、教授范国强以《范公精神的真实写照》为题:所谓范公精神,就是指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范仲淹(世称“范文正公”)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与担当精神。范公精神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作为范仲淹的后人,范英早在30多年前就以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组织一批学者编写《精神文明学论纲》。该著作标志着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在广东的诞生,曾在国内产生强烈反响,现在精神文明学已成为广东文化强省重点培育的特色学科。

  作为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范英现在又睿智地发现海洋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的和全人类的重要利益之所在。他带领广东学者隆重推出的新著《海洋社会学》,不仅立足于中国国家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中国人民的利益,而且能够从宏观的大社会来思考海洋问题,从全人类整体利益的角度来揭示海洋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合理开发和平利用海洋提供理论指导,因而同样堪称传承范公精神的精品佳作。

  值得注意的是,范英组织编写的中国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既没有纳入国家或省部级课题基金,也没有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但却坚持了30多年,推出了近50部著作,为广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理论骨干人才。范英等广东学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无疑也是范公精神真实与生动的写照。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主编、研究员戢斗勇以《海洋强国的有机契合》为题:《海洋社会学》(以下简称“范着”)首先与海洋强国呼唤相契合。但凡要跻身强国俱乐部,通常先要成为海洋强国,尤其在现时代,海洋不仅意味着资源和市场,还代表着开放和希望,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成为海洋强国是现代强国的必由之路。范着抓住了海洋强国呼唤的契机,写出了目前分量厚重、体系完备的鸿篇巨制,反映了中国的崛起催生出海洋意识觉醒和着者站在海洋强国建设时代潮流前列起引领作用的价值所在。

  其次,范着与海洋强国战略相契合。中国海洋强国的建设不仅仅是军事意义上海军的建设,而是以海洋军事为保障、以海洋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走的是和平发展、综合发展之路。范着站在战略高度,其学科体系的创新不仅使得海洋社会学更为科学,而且凸现了海洋社会学实践性本质,客观上为海洋强国的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和理论的服务,起到学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最后,范着与海洋强国地位相契合。范着在海洋社会学形成发展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不仅表现为上述范着创新的一门宏观社会学体系方面,还突出地表现为克服海洋强国建设存在的不足而开出疗救之方。尤其从“大社会”视野出发,不仅可以看出离海洋强国的许多差距,而且还可以发现海洋强国建设上许多新的问题和障碍。可见海洋社会学与海洋强国建设的一路同行,必将成为叱咤风云的显学。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唐孝祥为《海洋强省的理论基石》为题:《海洋社会学》以“俯察鱼龙,阔论水域,东南西北收眼底;细品珍奇,宏观海图,经纬纵横布全局”的学术眼光和理论胆识做了全新的系统论述,堪称海洋强省的理论基石。

  特别是一论生力,指出“海洋环境就是海洋社会的生力摇篮”。二论物力,指出“海洋经济就是海洋社会的物力根基”。三论权力,指出“海洋政治就是海洋社会的权力指向”。四论智力,指出“海洋文化就是海洋社会的智力聚焦”。五论武力,指出“海洋军事就是海洋社会的武力后盾”。六论和力,指出“海洋外交就是海洋社会的和力桥梁”。七论制力,指出“海洋法规就是海洋社会的制力天平”。上述海洋社会管理七种力的全面阐释,表明作者对海洋社会主要范畴和主要领域深刻而清晰的认识。

  此外,《海洋社会学》还在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中,从海洋活动的主体维度分别对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和海洋社区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作了探讨,在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二章,则从海洋活动的实用维度即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和海洋建设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论说,进一步拓展了关于海洋强省建设的理论视野,深化了关于海洋强省建设的战略思路。这些都是广东今后在建设海洋强省中必需高度重视的基础理论。

  中国文化报社总编室副主任黎宏河以《理论前沿的又一巨著》为题:《海洋社会学》不仅切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广东推出的文化强省、海洋经济强省的发展规划,而且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特别是切合岭南文化在本质上是海洋文化的特性。

  《淮南子·人间训》中说:“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这里所说的“陆事寡而水事众”,意味着在同水、陆的关系中,岭南人与水的关系更为密切。岭南上古时代以渔猎为主,大量的贝丘遗址说明以海产为食;中古时期,在吸纳、消融中原文化的同时,海上贸易不断发展并趋向繁荣鼎盛;近代,始有现代意义港口的开辟并作为初步海滨资源的开发,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益加强烈。正是由于岭南居南海之滨,有漫长的海岸线,具有海洋文化善为人先、开放兼容的特质,岭南文化才富有生机与活力,在中国地域文化中独树一帜。

  可见,新著从海洋文化研究入手,显然找准了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切入口,抓住了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要义。因此,广东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就理所当然地抢占了先机,充分表明广东社会科学界又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沿。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丁晋清以《南粤再涌的特色学科》为题:无论从学科前沿,还是从研究基础上讲,广东推出的《海洋社会学》都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很值得学界开拓的学术新空间和新增长点。

  广东作为海洋大省和经济强省,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和条件,把海洋社会学发展成为广东人文社会科学的又一优长学科、特色学科。打造“理论粤军”、建设“学术强省”是我省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省委、省政府今后将大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理论处将根据上级的工作部署,一如既往地积极扶植培育我省特色学科和优长学科,并关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海洋社会学》的创设出版恰逢其时。书中关于海洋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法规和环境等方面及其互动关系的精湛见解,关于海洋个体、群体、组织和社区,关于海洋资源、生态和建设等及其互动关系的全面阐析,为当下的广东海洋问题乃至岭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多维的思路,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重要意义。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教授王宁以《佐证学科的解释之力》为题:如今,各门学科研究对象的区分越来越模糊,相互交叉越来越厉害,而能把研究相同对象的各学科加以区分的,不是研究对象的不同,而是研究视角、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一门学科越是具有解释力,它所能研究的领域就越宽广。现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已经大大超越传统的研究领域介入一些新领域。社会学把研究的触角伸展到新的领域,不但证明它自身在发展,而且也证明它的解释力得到越来越多研究领域的检验。

  新著《海洋社会学》就是证明和检验社会学解释力的一部鸿篇巨制。它把我们社会学传统的研究边际从陆地社会扩展到了海洋社会。可以说,以往的社会学研究往往囿于大陆情结,只关注陆地社会,而忽略了海洋社会的存在。这种对海洋社会的冷漠持续时间之久,不能不让我们反省内心的无意识深处的海洋恐惧症和海洋冷漠症。与海洋自然打交道,同与山地或沙漠等陆地自然打交道,不但在手段和方式上不同,而且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生活方式、组织文化和社区结构。把人类在与海洋的互动和交换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人格、文化、组织和社区的特征进行社会学的研究,就会提供许多囿于陆地社会之视野的研究而难以发现的许多秘密。

  新著《海洋社会学》视野开阔,体系全面,内容丰富,概念严密,命题精新,资料详实,条理清晰,思想深邃。作为首部系统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专著和学科教科书,它直接充当导游的角色,让我们在海洋社会的风景中流连忘返。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社会学系教授谢俊贵以《海洋学科的一朵奇葩》为题:《海洋社会学》是海洋学科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

  一、紧跟了当今海洋世纪的社会发展进程,因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是国家甚至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二、适应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学科支撑需要,因为海洋强国离不开强健的海洋社会和海洋文化;三、表明瞭广东学科发展扎根本土的特色,因为广东是一个沿海大省,海岸线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长期生活在海里或以海为生的人口众多,同时还有很多的辽阔海疆的保卫者和繁荣海疆的建设者;四、反映了当今科学发展的交叉融合特性,因为交叉学科的发展已对人类科学发展产生巨大推进作用,到非交叉元学科进一步走向成熟的21世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已成为知识创新的主战场;五、体现了当今科学研究的协同攻关要求,因为广东组成了庞大的跨学科团队进行协同攻关,形成了横跨海洋学科和社会学学科、甚或可说是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学科建构。

  该着的面世,作为海洋学科的一朵奇葩必将鲜艳夺目、光彩照人。

  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教授李保平以《全新体系的四大特色》为题:《海洋社会学》就体系而言,可用“整体全新”四字概括:

  一是全面性。该着不是建立包罗万象的内容体系,也不是搞成芝麻緑荳、眉毛胡子都可以装的大箩筐,而是着重理论内容的根本性、概念外延的整体性以及主题范畴的延展性。例如书中关于“六大文明”建设的系统观点,是本书主编范英研究员从20世纪末起就一直研究使用的,更为构建博大精深的《海洋社会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系统性。十分注重从结构与层次上,处理好整体内容与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要素)之间的联结和功能的发挥,在强调系统结构性的同时更进一步重视系统的层次性,深入挖掘系统的各部分、层次和维度自身要素的潜能,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登楼望远”的清新感受。

  三是互动性。该着借鉴戴维·波普诺关于社会学的著名定义,将“互动关系”看作核心对象,十分强调互动关系的客观结构特征,并在体系构建上紧紧盯住“互动关系”这一核心不放松,以界定研究对象、厘准概念范畴、甄别关系层次、梳理主轴维度、明确领域问题、统一逻辑历史、结合理论实际、构建体系架构,从而为人们认识海洋社会的奥妙提供了科学认识的理论工具。

  四是持续性。该着最为明显的是在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主轴和总体上,为该学科诸多子学科的孕育与生长预留了相当宽广的空间与领域,从而成为与时俱进、永不枯竭的基础支撑和动力源泉,其学科母体的持续常青便是必然。

  广东警官学院教授严考亮以《概念命题的透彻精新》为题:综览全书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涉及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概念,大都作了一家之言的新颖界定。

  例如对“社会”和“海洋社会学”的界定,突破了西方和中国社会学界一直流行的“小社会”的局限,将“大社会”为其理论创设和发展的逻辑起点,把海洋社会建设中的“社会”看成是处在自然界之中的“人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认为“海洋社会学”就是“研究海洋社会自身及其与人类共进退的一门分支社会学”。基于上述观点,该书说的“社会建设”概念便是指“人类对自己所处的整个社会及其各个领域的文明状态进行交错综合的以人为本的实践”。这一全新概念所讲的“社会建设”,正如作者所指,起码包括社会物质文明、社会精神文明、社会政治文明、社会法制文明、社会人种文明和社会生态文明等六大块的建设。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建设系统的认识。以此来研究和分析海洋社会建设的总体内涵,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准。

  又如,该书还通过各章章名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概念,进一步诠释了海洋社会学的众多命题。其中的“内在变迁——源远流长”,“外在关照——手足情深”,“人类属性——同此凉热”,“海洋环境——生力摇篮”,“海洋经济——物力根基”,“海洋政治——权力指向”,“海洋文化——智力聚焦”,“海洋军事——武力后盾”,“海洋外交——和力桥梁”,“海洋法规——制力天平”,“海洋个体——有机细胞”,“海洋群体——天然主宰”,“海洋组织——公共用器”,“海洋社区——栖息家园”,等等,这些透彻精新的学术概念和理论命题,勾勒了该学科的基本轮廓,充分体现了入木三分和生动活泼的学术表达方式。

  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教授夏俊杰以《言人未言的胆识并美》为题:该着是部言人未言、有胆有识的学科标志性成果。

  第一,具有善于言人未言的胆略与胆量。以往人们对海洋方面的探讨仅用小社会学的有限理论而无法作出微观、中观、宏观、综观并举的解释与预见,该着则从大社会学来构建学科体系,充分表明瞭海洋社会学作为海洋学的特有功用而显示其胆略。同时,它表现为对马克思社会系统观的崭新演绎,以“兼收并蓄”的研究方法建立的学科范式,无疑是一场中外社会学的重大变革,没有胆量决难承当。

  第二,具有善于言人未言的见识与才识。该着基于海洋研究中存在的诸多缺陷与不足而孕育生成,无疑是广东学界同仁远见卓识的证明。其全局构思巧妙精到,体系框架宏大完整,内在逻辑层次严谨,内容编排周密有序,行文表意简明精炼,特别是匠心独运地以四大维度(层次)、18种互动关系(主题)巧妙地规避了很多理论著作及教材常见的缺乏内在主线的弊端。

  第三,是胆与识的相互结合。首先是突破与领先相结合。例如书中第一章对学术界同仁争论的问题均如实作了介绍,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其中一系列全新命题的表述与定位,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美学的意味,完全不是那种生搬硬套、死板僵化的界说和文风所能达到的。其次是实践性与前瞻性相结合。该着特别探讨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等之于海洋社会的实用价值、现存问题和开发、利用、保护的基本方略便很明显。再次,该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自始至终贯穿期间,“高歌人本”,“感恩海洋”,正是该着高度自觉的人本意识和人本心声。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研究》社会学编辑王雨磊以《出奇制胜的运筹帷幄》为题:该书第一个出奇制胜之处是,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人们对海洋社会研究范围不确定,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研究概念不一致,研究方法较单一等一系列问题,逐步从宏观、中观、微观和综观方面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致用方法,为读者别出心裁地展示了海洋社会学应有的学术面目。

  该书第二个出奇制胜之处是,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一个“破筐”理论。但是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社会学并非只是研究剩余领域,而是应该主动出击,寻找广泛的学科视野,建立更为宏大的学科认同。该书可说已经成功地作了尝试,为中外开辟泛舟社会学找到了又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该书第三个出奇制胜之处是,它为我们改写民族文明、寻找历史变局找到了一个契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因为闭关锁国才脱离于海洋文明之外。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我们应该如该书一样,为中国投入海洋文明的怀抱作出应有的贡献。

  该书第四个出奇制胜之处是,它为我国新时期海洋国防事业和海洋发展战略思考作出了理论贡献。保护和开发好我国海洋不仅对于国民经济具有重大作用,对于国防事业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该书从大社会学视角对海洋国防和海洋发展战略等进行了一系列有深度、有广度和历史跨度的综合研究,其理论贡献显而易见。

  中共清远市委党校教授郑孟煊以《章引联句的独特功用》为题:有学者指出,科学(逻辑)与艺术(形象)似一座高山之两侧,各自由底部向上攀登,而在顶峰相互结合。这就形象地说明,只有重视两者的结合才能有高水平的智慧果实。《海洋社会学》专门撰有22章的“章引”联词,正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相互结合的创举。

  一是提起要义,画龙点睛。章引联词简洁优雅,起着对该章要义的先声和概括功效。比如,该书开篇的章引用“干坤运转,大势趋求,崭新学说初长成”之句,恰当地、艺术地表明该章“时代的呼唤——海洋社会学应运而生”的内涵,使读者很快抓准本章的要义与特点。

  二是启迪联想,引发互动。比如第五章阐述海洋社会内在变迁的章引云:“长空漠漠,星转斗移,嫦娥吴刚觅奥秘”,使读者可能会想到海连天,天连海,人类与天海之间源远流长,奥秘无穷,“天人合一”,“人海合一”……

  三是产生美感,增强读趣。该书是部学术专著,加入了中华诗词、对联形式的章引,如对海洋文化论述的“云蒸霞蔚,五彩斑斓,虹浪连地开艳葩;风奇俗异,渔歌悠扬,信仰精神寄海魂”,仅30个字,更能激发起读者对此章阅读的兴趣,从而感到海洋文化的多样与灿烂。《海洋社会学》全书章引联词总共600余字,还不到整部著作字数的千分之一,但它起着提纲掣领、启发思维、引导深读的作用值得称赞。

  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小龙以《专著教材的同步范式》为题:新著《海洋社会学》是学科专著与学科教材之双重典范。

  一是纲举目张,深入浅出,全面丰富的理论内涵与生动活泼的叙述方式相结合。新著从大社会的视角切入,勾勒了内涵全面丰富的学科专著的轮廓;同时对学科重要概念和理论范畴都能以入木三分的词语加以诠释,体现了通俗易懂的教材品格。

  二是体系完善,环环相扣,科学合理的主体架构与层次分明的教材秩序相融合。新著规划了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架构,紧扣研究对象从总论到分论逐步展开,是一部资料翔实、论证充分的学科专著;同时,新著各章、节、目标题字数大致工整,所设的章、节、目及子目统一按照“一、三、四、四制”编排,参考文献标注规范,每章后面都附有提示学习内容的思考题目,与教学的需要高度契合。

  三是主次明确,预留有致,学科母体的学术定位与易于把握的教材风格相辉映。新著揭示研究对象之主轴,构建学科研究的主要骨架,使其得以成为学科之母体,但也为一系列子学科的孕育预留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新著既突出研究海洋社会的主题所在、根本所在和一般所在,又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充分体现了学科专著作为与学科教材并行并重之时所要兼顾的特色。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主任、教授陈伟以《中国气派的开拓尝试为题:新著彰显了具有中华文化品格和时代特征的理论视野、治学态度、价值取向、实践使命,以及令人信服的恢宏气概,其中国气派浓重、鲜明、突出。

  一是具有中国气派之全球视野。例如,新著崇尚世界海洋社会的和平;反对世界海洋社会的霸权;倡导世界海洋社会的互利。

  二是具有中国气派之学科构建。例如,新著着重整体的各部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在原创性探索之中,展示出“中国式创造”的风采,与国人从全局到局部的思维方式相吻合。

  三是具有中国气派之团队历练。新著的创作团队是历经三十多年艰苦磨练形成的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精神的精英团队,各方面已赢得国内同行和社会各界不少的赞赏和肯定。

  四是具有中国气派之写作形式。新著配有昭示各章要义的诗词联句,寓意深刻,充满中国式的灰谐和意象,使人耳目一新,具有中式韵味和浓烈的社会学本土气息。

  五是具有中国气派之薪火传承。新著不仅具有浓厚的根系本土的岭南文化特色,而且体现着圆融东西、兼收并蓄的海洋文化理路,在与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因缘际会”中,通过吸收异质文化精华使岭南文化得到优化、升华与传承,这也是厚实的中国情结的重要表征。

  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负责人、中国海洋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崔凤以《学科建设的高铁之感》为题:《海洋社会学》终于出版了,我首先代表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向范老(范英)以及广东社会学界表示祝贺。

  国内社会学者关注海洋社会学虽有十年之久,但在2006年之前,只有几个人提出和回答为什么要搞海洋社会学等问题,直到2006年和2009年才有一些研究成果出来。2009年7月,由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同年3月成立)发起,广东海洋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在西安召开的中国社会学年会上联合主办了“中国海洋社会变迁与海洋社会学学科建设”论坛。因此,我和范老成了忘年交,并拜读了范老关于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架构初步设想的论文。从2009年到现在,我们在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上连续举办海洋社会学论坛,范老都提交了文章。2010年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上,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正式筹备。但该专业委员会还处于民政部注册阶段,批不下来。

  现在,我们欣喜地迎来了范老等人的这部著作,在民政部注册成功,应该是铁板钉钉的事。我觉得,原来我们坐的是“普列”,后来我们坐了一段“动车”,现在则有坐上了“高铁”的感觉。坐“高铁”就得从广东新著《海洋社会学》开始,这部著作标志着国内海洋社会学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江苏省南通大学文学院历史学教授庄安正以《蓝史新开的一片天地》为题:广东新著《海洋社会学》的出版,将引导历史学者提高对中华民族开发海洋久远历史的关注度,为中国21世纪面临的海洋世纪开辟出历史学研究中的一片新天地。

  人类历史是一部蓝色的历史,近代之前,中国便是一个海洋大国与海洋强国。但是,有些历史学者至今仍喻西方文明为蓝色文明,中国文明则为黄色文明,对当下的海洋社会变迁与转型研究的回应非常有限。从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与海洋强国的久远历史中挖掘出中华先人探索海洋,利用海洋,与海洋和谐相处的历史经验为现实服务,是历史学者现在面临的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广东新著《海洋社会学》对于历史学者还有更重要的启迪。例如,有关海洋社会人类属性方面的论述,为历史学者参与研究提供了学术上的认同与支撑;所构建的学科体系架构,为历史学者参与海洋社会领域研究提供了具体指向;所显示的新兴交叉学科与综合学科的性质,触动历史学者在参与研究过程中思考与解决诸多学术上的新问题。

  21世纪即海洋世纪已经到来,广东学者为迎接新世纪到来在海洋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已经遥遥领先,范英研究团队已成为一支冲锋在前的劲旅。我认为,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都应以此为学习榜样,急起直追,以推进对中国海洋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二百九十二、2012年5月5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在省社科联举行“关于建构南方学派专题座谈会”。与会代表近50人,会议由两会会长范英教授主持。他在讲话中指出:繁荣发展新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在策应方面努力成为决策者的“智囊团”、“思想库”,还要在这一任务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理论,努力创建可以称道的学说体系,乃至于创建以这些学说体系为支撑的相关学派——这是广东省内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学者们多年来反复提出的建议。秉承这些建议和“一个行动胜于一打宣言”的名教,我们两会带头自觉地开展学派方面的专题研究与培植,是项开拓性义务。近二、三十年来,两会吸吮着中华文化、岭南文化的乳汁,又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不仅在国内首创了特色学科“精神文明学”,最近又将这一特色学科扩展到海洋社会,并推出国内外填补空白性的“海洋社会学”,因此,提出建构海洋社会学南方学派的条件已初步形成。大家一致认为,由两会率先尝试这一构建,对“文化强省”、“理论强省”、“学术强省”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特别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海洋社会的认知,海洋意识观念薄弱,抓住这一关键来建构海洋社会学南方学派的意义尤为突出。与会者主要就这一学派建构的重要意义、基本条件和努力方向等作了首次的论析,这些论述比较集中地表现在陈伟教授所撰的《建构海洋社会学南方学派的几点初识》一文中。期后,两会严格挑选了一批中青年理论骨干作为这一新兴学派首批核心传人并为之颁发了相关证书。

  二百九十三、2012年5月,本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编着的《呼唤海洋之回声》正式出版,约27万字,范会长在书中的前言指出: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海洋世纪呼唤着人类社会直面海洋。

  海洋社会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奥秘,迫使人们进行着全方位的探索。

  其中关于海洋社会学的兴起,则是近十年来的文化与学术现象。

  这现象有个很明显的特征——不自西方而从东方特别是中国广东学人较之中外而率先推出《海洋社会学》的壮举健步前行。

  这种壮举开宗明义地表明:

  海洋社会学就是“研究海洋社会自身及其与人类共进退的一门分支社会学。”参阅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月版,《前言:向海洋进军的崭新学科》第002页。]

  “研究海洋社会自身”,无疑要从海洋社会主轴的历史维度、重心维度、主体维度和实用维度入手。

  “研究海洋社会自身”,也无疑要藉助这些主轴维度的研究来揭示海洋社会总体时空的无限性、总体领域的广袤性、总体人际的趋利性和总体平衡的根本性。

  从海洋社会主轴的历史维度看:

  探索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及其互动关系,探索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兄弟缘分及其互动关系,探索海洋社会具有的人类属性及其互动关系等,可知海洋社会如同陆地社会一样,既置身于自然界又同属于人类社会。参阅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月版,第110~204页。]

  从海洋社会主轴的重心维度看:

  探索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规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等,可知海洋社会如同陆地社会一样,是个系统结构,其社会重心的这些主项当仁不让、缺一不可。参阅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月版,第205~428页。]

  从海洋社会主轴的主体维度看:

  探索海洋社会与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和海洋社区及其互动关系等,更加彰显了作为海洋主体的人和由人构成的群体、组织及社区,是如何同自然、社会相融合即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而成为必然的存在。参阅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月版,第429~558页。]

  从海洋社会主轴的实用维度看:

  探索海洋社会与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和海洋建设及其互动关系等,是一切海洋学当然也包括海洋社会学在内的丰厚价值、实际利益和实用追求所在。舍此决无海洋学研究的必要,也决无海洋社会学探索的必要。参阅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月版,第559~696页。]

  而从海洋社会总体时空无限性、总体领域广袤性、总体人际趋利性和总体平衡根本性看:

  它们都与海洋社会主轴的历史维度、重心维度、主体维度和实用维度天然地交融在一起并伴随着人类的进退。

  认识和把握这些机理与规律,海洋社会学的研究必将呈现出极其丰富多彩的图景。

  正是这一丰富多彩的图景磁铁般吸引了中国广东的学者,并怀着敬畏海洋、感恩海洋的一片诚心,通过《海洋社会学》这部著作,初步地描绘了这一图景而化作提高海洋意识与建设和谐海洋的拳拳呼唤。

  仅就主观努力而言,新著《海洋社会学》是在中国广东两会(即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等近30年来持续研究特色学科“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钱学森教授语)的基础上历经三年而成的:

  她具体展示了精神文明学这一意识社会学在海洋社会中的运用与飞跃;

  她填补了中外海洋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空白;

  她以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观凸现了“大社会学”;

  她站在了世界方位来考察崭新的海洋社会;

  她创立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

  她积极地回应了新世纪是海洋世纪的时代诉求;

  她为建设世界(包括中国、广东)和谐海洋作出了理论基础的探索;

  她进行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大变革性实验;

  她引发了社会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她推动了其他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一起投入海洋社会的研究;

  她以打向世界、“产生世界影响”作为致力的指向……

  上述主观方面的努力,已得到2012年3月23—24日于深圳市举办的“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上150位国内专家的相关评价;会后也得到了众多传媒的相关报导。

  这就是说,新著《海洋社会学》发出的海洋呼唤,正在产生着一阵阵回声。

  但愿这回声从中国的广东、中国的南方随风飘扬,随风扩散,随风而远走他乡异国……

  也因此,反映前述论坛成果的文集定名《呼唤海洋之回声》,同时列为范英等长期主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之第44部。

  本书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收入前述论坛联办单位领导或特邀专家的致词或讲话;第二部分主要收入与会学者对新著《海洋社会学》的专题评论;第三部分主要收入《海洋社会学》部分作者写作该书的一些感受;第四部分主要收入上述论坛召开以来传媒单位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报导等。

  此外,本书对大部分文题、作者姓名分别作了英文标示,拟为参与2012年年底或2013年年初的“国际海洋社会学高峰论坛”的世界海洋国家或地区的朋友们、学者们提供批正之便。

  以上前言,思浅文粗,谨作抛砖,不胜嘘唏。

  该书的后记指出:

  由范英等长期主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之第44部——《呼唤海洋之回声》,在众多单位或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及时地出版了。

  本书是2012年3月23—24日“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的直接产物。

  该论坛是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主办,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承办,《光明日报》评论部、求是《小康》杂志社、中国范仲淹研究会、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区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协办,戴甘集团香港养生研究有限公司和广州市方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支持,在改革开放最前沿阵地的深圳市联合召开。

  参与该论坛的国内专家等150人,重点探讨《海洋社会学》与文化强国、海洋强国的内在关系。与会者就填补海洋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国内外首部比较全面系统的《海洋社会学》在该论坛首发时所作的文献,包括此前由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教授发来的贺件,以及论坛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副政委范印华中将、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田丰研究员的重要讲话,国内相关知名专家和广东省内学者的评论等,共收进60篇资讯(除韩兴勇教授、宁波副研究员、舒富民社长和王书明教授分别撰写的海洋社会形成、海洋文化产业、海洋休闲产业与海洋生态文明等四篇非评论性专文外)。其后还有广东电视台、《大公报》、《星岛日报》、光明网、人民网、广东省社科联网、广州市委党校网以及《文明与社会》等多家传媒报导。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报》高度重视、率先编发两大彩版的专题报导及在该报网上的及时推介,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书就是在上述资讯基础上编集而成,由范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会长、研究员)、江立平(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小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常务副会长、研究员)、董玉整(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教授)任主编,夏俊杰(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主任,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教授)、王宁(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教授)、洪旗歌(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副书记,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副务副会长)、严考亮(广东警官学院教授,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常务理事)任副主编。编务人员有:李小雾负责总排,王雨磊、黎明泽负责英译,冼美新、张建平、陆红负责校对,黎明泽、李保平、刘小龙负责推介,徐创新、蔡婷玉、李自坚负责联络。正副主编负责统稿,范英负责前言写作及审定全书。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

  值本书出版之际,特向上述国内相关单位、学者、传媒、论坛工作人员和本书编务人员等致以真诚的感谢;并祈读者们对本书的错谬之处不吝赐教。

  二百九十四、2012年6月3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在省社科联8楼召开常务会长扩大会议。会议由两会会长范英教授主持。他首先向与会者汇报了自2012年3月23—24日于深圳市召开“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以来所做的几项主要工作:

  一、两会以《蓝色的奥秘、蓝色的新潮——广东推出新著〈海洋社会学〉,力促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伟业》为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全力支持,于4月23日编发两大彩版的综合报导。在此前后广东电视台、《光明网》、《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报网》、《广东省社科联网》、《广州市委党校网》等也相继报导或转发4月23日全文。这些报导已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各地纷纷来函来电联系索取相关资讯或书籍。

  二、两会在《文明与社会》上连续编发了四期通讯,分别介绍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教授对新兴《海洋社会学》及首发论坛隆重召开发来的贺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副政委范印华中将、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田丰教授、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范国强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原社长叶佐英教授等与会国内名家的致词、讲话,以及论坛近60篇论文的主要观点综述,为两会内外关心新著《海洋社会学》发首盛况的同仁提供了相应的参考资讯。

  三、两会在上述资讯基础上,特向广东省社科联领导作了书面汇报。在汇报中同时表明两会今后继续开展创新特色学科意识社会学和海洋社会学的近期任务与今后十年的构想,希望能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在道义上、经费上的切实支持。省社科联主席田丰教授在汇报件上及时作了批示:“社会学会、精神文明学会长期以来开展学科研究,做出了突出成绩,请社团部协助其总结经验,并向有关部门推荐,在经费上扶持。”这个批示所指出的几个重点问题,有待跟踪落实。

  四、两会对3月论坛以来的一应资讯花了近两个月时间作了总体编排,形成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之第44部——《呼唤海洋之回声》,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收入前述论坛联办单位领导或特邀专家的致词、讲话;第二部分主要收入与会学者对新著《海洋社会学》的专题评论;第三部分主要收入《海洋社会学》部分作者写作该书的一些感受;第四部分主要收入上述论坛召开以来传媒单位具有代表性的报导等。该书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拟提交2012年7月中旬在银川举办的中国社会学会第三届海洋社会学论坛,为推进中国学者对海洋社会学持续探索奉献一份参考。

  五、两会根据广东一批老学者多来年反复提出的,在建设文化强省、理论强省、学术强省的进程中,应高度重视新时期新创“南方学派”或“岭南学派”的相关建议,经过充分研究,决定以海洋社会学为重点抓手,亮出“海洋社会学南方学派”的牌子,指导小组由范英为首任组长,刘小敏、董玉整、江立平、王宁、夏俊杰、黄紫华、洪旗歌为首任成员;下设的梯队人员均以自愿为原则并相对地长期坚持以海洋社会学为重点研究路向,于2012年5月5日在广州召开了“海洋社会学南方学派首批核心传人颁证会”。今后将逐次吸纳核心成员和核心传人。

  六、两会还就是否在2012年年底或2013年上半年召开“国际海洋社会学高峰论”的问题作了多方面的征询工作等。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重点讨论了前述最后一个问题,综合起来主要有:大家认为,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要走向世界,产生一定的世界影响。因此,两会不妨以《海洋社会学》为契机进行试水,而举办“国际海洋社会学高峰论坛”可谓重要一步,但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支撑:

  (一)要有上级的支持。这种支持很关键。如果不批准就不办了。(二)要有拿得出的硬件。就目前情况看,将《海洋社会学》译成英文可能是硬件中的“硬件”,两会已着手进行,即使开不成论坛也有大用。(三)要有一定的经费。即使上级批准开,经费问题仍然需要自力更生,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和人脉寻求资金。(四)要有多方的配合。国际性会议涉及的问题很多,外交、安全等都需与涉及的各级部门沟通,甚至来什么样的专家均需要仔细斟酌,更需要我们主动地走出去进行必要的联系等。(五)要有严格的定位。主题要严格控制在国际民间社会团体组织之间的文化交流、学术交流上,不是政治、经济、历史的为主,而是社会学中人无我有、站在世界普适、人类共性的价值上的海洋社会学的交流,体现的是建设世界和谐的海洋社会。这既要有主体报告,又要有分论坛研讨等,如“如何共创世界和谐海洋社会”、“如何共创世界和谐海洋社会学”等题目就很有国际性学术文化品位。

  范会长在最后作小结时认为这件大事一定要民主决策、量力而行。如果能办,方方面面的配合一定要到位才行。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