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47-273)

  二百四十七、2010年6月16日,本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总顾问、广东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广东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兼主席张江明教授在广州病逝,享年90岁

  张江明同志1920年3月17日于广东省东莞篁村出生,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解放前,曾任中共连阳中心县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青年部副部长,领导学生运动,发展党组织,坚持抗日统一战线,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参加东江纵队创建罗浮山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建立博罗县民主政权;经东纵政治部指定,主办了七届青干班,为东纵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随东纵北撒后,经华东党校学习,参加华东局干部队接收济南和徐州工作。解放后,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副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等职务。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

  参加革命后,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普及。撰写和主编了70多部著作,300多篇论文,有多部著作和多篇论文获奬。其中《谁养活谁》、《哲学简明教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等著作影响广泛。《谁养活谁》一书在1950年印刷了20万册,在使群众正确理解当时党的政策方面有很大的影响,直到今天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主编的《哲学简明教程》印刷了75万册,当时为广东省的干部职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张江明认为哲学研究不能停留在基本原理的讲述,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原理去研究和解决当前社会主义改革的现实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地研究社会主义辩证法。发表了一系列社会主义辩证法的文章,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辩证法著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研究》,主编了20多部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著作。

  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张江明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广东开展真理标准的大争论中,公开否定广东“反地方主义”,写了两本书,10多篇文章。为方方、古大存、冯白驹等同志的平反作了大量工作,和许多同志一起,为广东“地方主义”平反共同努力。

  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从事哲学研究中,张江明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从事广东历史人物的研究。有对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等历史人物的研究,也有对广东省党史人物的研究,为叶剑英研究花了大量心血;还研究彭湃、杨匏安、阮啸先、方方、古大存、冯白驹、杨康华等党史人物。

  尤其是他在担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期间,想方设法地建起了办公大楼和职工宿舍;四处奔走地为单位研究人员争取到进入职称评定的范围;不辞劳苦地首创广东社会科学大学和《现代哲学》刊物。这些事迹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他的勤政作风创造了省社科联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

  二百四十八、2010年6月26日,“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秘书长联席会议”在暨南大学召开。重点研究会长和秘书长的分工等问题。学会会长范英,常务副会长刘小敏、董玉整、王宁、夏俊杰,副会长吴灿新、张兴杰、李国兴、李振连、杨松、杨红山、唐孝祥、涂争鸣、郭凡、郭伟民、梁国维、谢俊贵、蔡禾、谭建光,常务副秘书长王心旺、霍秀媚、李扬,以及各位副秘书长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范英会长主持。

  会议主要分为三个议程:第一是副会长、暨南大学统战部部长杨松教授致辞;第二是会长范英研究员对学会上半年工作进行简要回顾,对下半年的工作提出设想,并对组织纪律事宜进行了强调;第三是与会会长、秘书长对工作设想进行讨论并确定一些事项。现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杨松副会长首先对与会领导表示欢迎,接着介绍了暨南大学的基本情况。接着范英会长简要回顾了学会上半年的主要工作,并对下半年的工作提出初步设想。范会长指出,通过精心筹备,学会在年初顺利召开了换届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六届理事会。在新一届理事会的共同努力下,学会发扬优良传统,继续稳步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完成了“必须理顺广东社区建设的体制”这一重大课题的调研,并撰写了调研报告报送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有关领导对此充分肯定,并作了批示。有关部门根据我们报告所提出的建议正在开展调研工作,以保证我省社区建设健康有序发展。二是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全国文明先进典型——广东省中医院的经验总结工作,形成了《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初探》一书。三是于3月中旬联合省精神文明学会在广州市委党校召开了两学会常务理事会议,对学会今年的工作计划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四是于4月初联合殡葬改革专业委员会召开了“我国往生业改革现状及其反思”研讨会,就我国往生业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以推动《殡葬法》的早日出台、推进我国殡葬改革的健康发展。五是于5月份顺利完成了省卫生厅委托的“高州医院”项目的调研和书稿写作工作,并多次召开了研讨会。六是于5月底在深圳市成功召开了“社会文明发展”论坛,并研究了学会下半年的总体工作和财务工作。除本会以外,各专委会也在有条不紊地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范会长对学会会长、秘书长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他谈到,学会队伍较大,工作活动较多,各方面均有困难,但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有这样的能力和责任感,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将学会办好,办出风格、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二百四十九、2010年7月初,本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联合调研写作的重点课题《机制管理创新模式概论——全国文明先进典型高州市人民医院发展巡礼》书稿初成。两会会长范英在该书的前言中写道:

  地处粤西的高州市,属千年古郡,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是“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故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源地之一,是教育和“三高(高产、高质、高效)农业”见长的山区县,是近十多年来崛起的,以自力更生闯新路,立足山区为百姓,打造出一所低收费、低成本、高效益,让山区人民“看得起病、治得好病”的“百姓医院”——高州市人民医院的所在地。

  对于这块风水宝地,许多人久已向往之。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等有幸受广东省卫生厅委托,准备为全国文明先进典型高州市人民医院作经验总结。

  我们在接触该院的资讯时,深感其丰富多彩、非常典型,但应从什么角度入手来把握其精髓,却迟迟难于决断。

  直到2010年3月全国人大、政协的两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关于高州市人民医院有很多经验,但最关键的,是形成了“一套机制,可以推广”的精辟见解,才让我们茅塞顿开,即决定从高州市人民医院的丰富经验中提炼出该院管理创新模式的“一套机制”。

  这套机制主要包括:层级责任机制、品牌战略机制、选贤任能机制、诚信服务机制、诊疗规范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奬惩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分配保障机制、文化培育机制、医德廉正机制、审美追求机制、传播随缘机制、院务公开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医患和谐机制和长效发展机制等十七大机制。

  同时,我们对这套机制各自的主要内容、主要特色及其之间的交互作用等进行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阐析,便成为《机制管理创新模式概论——全国文明先进典型高州市人民医院发展巡礼》(以下简称《巡礼》的主体构成。

  此前,我们曾于2007年受广东省卫生厅委托,以完成和出版的《和谐医患关系建设概论》(30多万字,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8年3月版)一书为基础,继于2010年初又完成和出版了《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初探——全国文明先进典型广东省中医院的综合考察》(30多万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7月版)一书。此书是从“文化”视角来阐析的,现在的《巡礼》则是从“机制”的视角来展开。

  我们认为,分别出自广东的大城市和山区县医院的这两大模式可说是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和并肩比美的两朵“姊妹花”,对于新时期如何发扬中医药文化,如何使中西医学、中西医药互补共进,如何为广大老百姓排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重大民生问题提供好的典范,无疑是种有益的尝试。

  在这里,仅就《巡礼》一书共设十九章的主体观点分别简介如次:

  第一章以“机制管理创新激活的丰硕成果”为题,开门见山地总结、概括瞭高州市人民医院近十多年来从落后变先进的主要事实:一是总体实力空前雄厚,二是品牌形象日益突显;继而探讨其腾飞的主要原由,认为客观原因是改革开放的“迫上梁山”,主观原因是爱乡爱民的“仁心仁术”,综合原因则是该院的办院宗旨及在管理创新中形成的“一套机制”。正如序词所说:“高医此处系指高州市人民医院之简称,如下同。各章序词为范英所撰。好,机制管理妙:自力更生勤探路,创新模式已成套,能不兆丰饶?”

  第二章重点讲述该院层级责任机制及其主要内容、院长对层次责任机制的关键作用和各级责任分工合作的机制实践。正如序词所说:“高医好,层级责任妙:各司其位作贡献,和合共事志冲霄,大山都敢挑。”

  第三章重点讲述该院品牌战略机制及其主要内容,突出该院立足山区、面向平民、价廉质优的品牌战略及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治得好病”的仁心仁术。正如序词所说:“高医好,品牌战略妙:立足山区为百姓,回春心术护少老,仁者气自浩。”

  第四章重点讲述该院选贤任能机制及其主要内容,突出该院讲求实际、不拘一格、量才録用以及情感暧人、待遇留人、事业励人的经验。正如序词所说:“高医好,选贤任能妙:千里良驹甘奋蹄,百步家山有芳草,为公是天道。”

  第五章重点讲述该院诚信服务机制及其主要内容,突出该院感动父老乡亲、感动四方百姓、感动患者的诚信服务所激发的连环化效应。正如序词所说:“高医好,诚信服务妙:爱心细心又耐心,山遥水遥都不遥,患者开心笑。”

  第六章重点讲述该院医疗规范机制的主要内容,突出该院把降低医疗费用摆在主要位置上,以形成低费用、低成本与高效益的宝贵经验。正如序词所说:“高医好,诊疗规范妙:顾客用费往下降,科室薄利引多销,效益逐浪高。”

  第七章重点讲述该院绩效考评机制的主要内容,突出该院把提高服务水平看成是唯一准则和在实施中形成的主要经验。正如序词所说:“高医好,绩效考评妙:服务标准似金秤,出力轻重各明瞭,优胜领风骚。”

  第八章重点讲述该院奬惩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突出该院开展星级评选、动态管理的具体实践及其引发的全新风貌。正如序词所说:“高医好,奬惩激励妙:星级评选如轮转,赢来正气争前茅,污浊逐殒消。”

  第九章重点讲述该院资源配置机制的主要内容,突出该院自我发展、勤俭办院、薄利多消的宗旨,因而形成资源综合配置的艺术。正如序词所说:“高医好,资源配置妙:自我发展重勤俭,整合优势定高招,机宜剑出鞘。”

  第十章重点讲述该院分配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突出该院动态评定不同岗位的“年薪制”,让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者得到保障的主要经验。正如序词所说:“高医好,分配保障妙:倡行岗位年薪制,车头领着车箱跑,福利竟相邀。”

  第十一章重点讲述该院文化培育机制的主要内容,突出文化在该院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该院在文化培育方面的主要经验。正如序词所说:“高医好,文化培育妙:学科成群育新秀,人才技术双飞跃,尖子变英豪。”

  第十二章重点讲述该院医德廉正机制的主要内容,突出该院高度重视医风医德建设并形成经得起考验的廉洁清正的院风院德。正如序词所说:“高医好,医德廉正妙:遵纪守则如惜命,洁身自爱拒厘毫,全院絶红包。”

  第十三章重点讲述该院审美追求机制的主要内容,突出该院建设美的院境、美的言行、美的心灵而形成审美追求的主要经验。正如序词所说:“高医好,审美追求妙:美山美水先美心,美在山乡筑高标,风雨乐逍遥。”

  第十四章重点讲述该院传播随缘机制的主要内容,突出该院通过地缘、人缘和业缘的三缘传播从而提升了品牌特效的主要经验。正如序词所说:“高医好,传播随缘妙:缘在酒香天下闻,巷深何惧无人晓,品牌扬特效。”

  第十五章重点讲述该院院务公开机制的主要内容,突出该院的院务公开即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五权”的切实体现,又是该院低成本运作的主要法宝。正如序词所说:“高医好,院务公开妙:午正阳盛无阴影,坦荡光明任劬劳,行政作法宝。”

  第十六章重点讲述该院监督检查机制的主要内容,突出该院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紧密结合并敢于和善于长期坚持监督检查的主要经验。正如序词所说:“高医好,监督检查妙:上下内外抓落实,敢管善管排干扰,才有花枝俏。”

  第十七章重点讲述该院医患和谐机制的主要内容,突出该院成为患者之家、患者之亲、患者之友从而形成医患和谐的主要经验。正如序词所说:“高医好,医患和谐妙:八方来客皆亲友,不看罗衣不取貌,专架连心桥。”

  第十八章重点讲述该院长效发展机制的主要内容,突出该院把战略战术作为长效发展机制的核心、把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作为长效发展机制的根本保证这一主要经验。正如序词所说:“高医好,长效发展妙:战略战术是核心,党的领导须确保,愿景更妖娆。”

  第十九章,也是本书最后的一章,则以“机制管理创新模式今后的自我完善”为题,突出该院不断整合上述十七个有效机制、不断探索各种适宜思路和不断创新各种具体实践的路向。正如序词所说:“高医好,机制创新妙:成套模式待完善,修林不忘栽新桃,攀越路迢迢。”

  从前述《巡礼》主体构架的大致介绍中可以看到:高州市人民医院所形成的“一套机制”即十七个系列性机制,各自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因而是该院管理创新实践总体不同层面的具体展示,并以“机制”为抓手来加以疏理的。

  其实,这套机制中的相关方面,省内外不少医院也都在做,有的甚至做得很有特色、很有成效,只是没有形成如高州市人民医院那样的系列罢了。

  仅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够自觉形成比较完整的一套机制,并由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则是该院的一项创举,一种可贵的奉献。但愿高州市人民医院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管理创新的这套机制,能如汪洋书记所说,可以在省内外广泛而切实地得到推广。

  二百五十、2010年7月中,本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等发起的“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海洋社会学首届论坛”上,范英会长提交了《海洋社会学体系之我见》的论文,首次提出了海洋社会学体系构架的若干难点、重要和热心问题,提出了系列性的一家之言。全文如下:

  从今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的通知中得知,全国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这次年会召开期间正式成立并举办“第一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这是件很有战略眼光的举措。

  只是国内对海洋社会学自身的理论探讨和学科建设的准备工作还相当薄弱,很希望在这个专委会成立之后扎扎实实地把海洋社会学的基本体系构架搭建起来,并善于吸取各家之长,逐步加以完善,专委会的研究才会有较明确的方向、较高些的水准和较明显的初效。

  持此建议,现将笔者在2009年4月初发表在《广东社会学通讯·第九期》和2009年7月中托人带交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社会学年会相关论坛征求意见的《海洋社会学》之目録所及的主体观点简说如下,旨在为全国海洋社会学专委会的学者们于构建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时提供一些参考。

  要构建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首先必须对什么是海洋社会学这一总体概念作出界定。近些年来,国内数位专家有些触及,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也各存商榷之处。纵观其长短,笔者在目録中作了这样的界说:“海洋社会学是研究海洋社会自身及其与人类共进退的一门分支社会学”。

  这一界说意在讲明三点:第一点,海洋社会学必须研究海洋社会自身;第二点,海洋社会学必须研究海洋社会与人类共进退的关系;第三点,海洋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也就是说,海洋社会学不仅要研究海洋社会自身(否则就不是海洋社会学),还要研究海洋社会自身与陆地社会的依存关联(不然就是孤家寡人的社会学)。只有这样的海洋社会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这门社会学分支学科不仅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也有对这个体系理论的具体应用及其自我完善。这看似是多余的解说,实则不然。

  要构建海洋社会学的体系,必须厘清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对此,国内数位专家在近年也略有所议。综观其长短,在前面海洋社会学总体概念的基础上,笔者在目録中作瞭如下四个层次的表述:

  第一个层次:海洋社会学主要研究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外在关联和人类属性等及其互动关系。

  第二个层次:海洋社会学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规等及其互动关系。

  第三个层次:海洋社会学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和海洋社区等及其互动关系。

  第四个层次:海洋社会学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和海洋建设等及其互动关系。

  笔者认为: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源远流长,这就必须对海洋社会的发生、发展和当代的机理进行简探;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外在关联手足情深,这就必须对它们的兄弟缘分、唇齿相依和共存共荣的机理进行简探;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均有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两性合一的人类属性,这就必须对其同此凉热的机理进行简探。这是第一个层次的主旨。

  笔者认为:海洋社会的生力摇篮就是海洋环境;海洋社会的物力根基就是海洋经济;海洋社会的权力指向就是海洋政治;海洋社会的智力聚焦就是海洋文化;海洋社会的武力后盾就是海洋军事;海洋社会的和力桥梁就是海洋外交;海洋社会的制力天平就是海洋法规。

  海洋社会学这两个层次的研究对象表明:人类社会既包括陆地社会,也包括海洋社会。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偏重对陆地社会的研究,甚至用它来代替海洋社会。但把海洋社会排斥在人类社会之外而只讲陆地社会是很片面的、很不科学的。

  同时,凡历史演进中尤其是现代的人类社会,不管是陆地社会还是海洋社会,都有社会的环境、社会的经济、社会的政治、社会的文化、社会的军事、社会的外交、社会的法规等等构成要素。作为海洋社会学,它正如陆地社会学要研究陆地社会的全局关系一样,无疑要研究海洋社会的全局关系。不然,对社会范围、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主要领域认识不清,又谈何社会学或海洋社会学呢?

  这如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大作《资本论》。它虽然讲的是社会资本,但陆地社会、海洋社会的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法规等等无不综纳其内而合为大成,因有世称其又是社会学巨著之谓。但如这样的综合性经典,其后却鲜见了。后人难免有大倒其退之实。

  遗憾的是,有些学者认为,把这些内容都放进去,海洋社会学“就会变成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笔者很不赞同这个观点。该装进去的还得装进去,总比缺胳膊、缺腿要完整。装进去之后,重点在于研究这些主体要素各对海洋社会所分担的责任。没有这些责任作支撑,海洋社会学便似建在沙滩之上的大厦,无疑会片刻瓦解。

  与此同时,装进去之后还可能形成海洋社会学生出的海洋环境社会学、海洋经济社会学、海洋政治社会学、海洋文化社会学、海洋军事社会学、海洋外交社会学、海洋法规社会学等等又次级的分支社会学,真可谓鱼与熊掌均能兼得。

  这些分支学科显然不同于环境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军事学、外交学和法规学之类的学科,而且在环境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军事学、外交学和法规学之类的前面因有“海洋”二字,在它们的后面落脚处则有“社会”二字。这就是判断它们的学科属性和归口所在的区别性标志。

  完全可以说,社会学——海洋社会学——海洋环境(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法规等等)社会学,是三个不同层级的祖孙三代的社会学。这实在是为海洋社会学的纵深挖掘作了理论上的先行铺垫。分不清这种界限,颠倒了这种界限,看不到这种奥妙所在,就会不三不四,就可能乱套。

  当然,在研究海洋社会学一般时(这正是我们构思的中心之一),这些又次级的分支性学科是可以不展开的,但不能没有它们在一般海洋社会学中的预留地位。在研究预留地位时,又是必须把其中最一般要把握的东西尤其是它们各自的界说及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和基本功用加以点化,这又是一般海洋社会学的责任所在,不能逥避。

  笔者认为:海洋社会学不仅要研究第一及第二层次,还必须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个体、群体、组织和社区等及其互动关系。可以说,海洋个体就是海洋社会的有机细胞;海洋群体就是海洋社会的天然主宰;海洋组织就是海洋社会的公共用器;海洋社区就是海洋社会的栖息家园,这就必须对这些命题进行简探。

  如同海洋社会是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规等的社会一样,它更是海洋细胞、海洋主宰、海洋公器和海洋家园等这些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和海洋社区的社会。

  这一层次涉及的四大主要方面,展开起来肯定会有非常丰富多彩的内容。因现有的不少社会学工作者虽然对社会学的全局认知尚需加油,但对个人、对群体、对组织和对社区的研究已关心多多,成果也如汗牛充栋,只要善于精选排队,择其要者,进行移植性、创造性的变法,可能会作出众望所归、锦上添花的论说,把海洋社会学第三个层次的机理突现透彻。也因此,本处便不打算用过多的笔墨来加以细说了。

  笔者认为:海洋社会学最后要探讨的是第四个层次即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和海洋建设等这些重要问题。笔者在提纲中的主体观点是:对丰富多彩的海洋资源要全面开发;对弥足珍贵的海洋价值要综合利用;对繁衍不息的海洋生态必须科学保护;对进军新世纪的海洋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在这一层次中,笔者还提出了“海洋社会资源体系”、“海洋社会价值体系”、“海洋社会生态体系”和“海洋社会建设体系”几大概念,以及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和海洋社会至今尚未充分开发、利用、保护和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性观点等,意在表明海洋社会学体系建构的紧迫性、必要性及其功用之所在。

  在海洋社会学上所讲的海洋社会建设,完全不是目前很正统、很流行的那个“社会建设”,而是指海洋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六大建设等。它不仅大体上回应了海洋社会学的第一、二、三各个层次的主旨,也于海洋社会的全面建设提供了更到位一些的思考。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六大文明说,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海洋社会这几大建设搞好,以人为本无疑就是核心。把“以人为本不动摇”作为整个海洋社会学体系构架的最终追求,相信不会有学者反对吧?

  总而言之,正如日本人田中角荣在他的《日本列岛改造论》中所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同国民的活动半径成正比”。笔者也可以这么说:人类社会及其文明程度,同人类对社会及其文明总体认识与实践的半径成正比。在这里,似还可以这么说:人们对海洋社会学的建构程度,同人们认识深度的半径成正比。

  在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和“第一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召开之际,除表示热烈祝贺之外,笔者因事未能与会,仅借拙文及《海洋社会学》目録为响应;同时,以广东社会学学会(及2009年3月成立的广东社会学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等为主体的同仁正就此设计开展写作。这不是什么不可公开的秘密,很希望能得到全国社会学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及各界的热情指导或合作参与,则大幸焉。

  二百五十一、2010年8月4日,《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初探——全国文明先进典型广东省中医院的综合考察》首发式”召开。由范英、刘小敏、董玉整、吕玉波主编,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局局长王国强作序,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和国医大师邓铁涛、院士钟南山等为高级顾问的新著《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初探——全国文明先进典型广东省中医院的综合考察》首发式在广东省中医院东区八楼会议室隆重举行。

  广东省卫生厅党组成员、张寿生巡视员,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小敏研究员,《人之初》杂志社社长、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玉整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吕玉波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许能贵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副书记黄慧玲教授,常务副院长陈达灿教授,副院长刘军教授、杨志敏教授,以及广东省中医院各部门负责人和作者代表近40人出席了首发式。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光明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香港《大公报》、《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新快报》、《探求》、《文明与社会》等媒体代表应邀与会。

  首发式由黄慧玲副书记主持,吕玉波院长致词、范英会长和张寿生巡视员分别作了讲话。

  吕玉波院长在致词中指出,省中医院多年来以优秀的医院文化引导医院战略选择,努力探索以中医药特色文化促进医院发展之路;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撰写的《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初探》一书,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总结和概括了省中医院的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凝聚了众多学者的辛劳与汗水。他说,在运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医院发展的探索中,省中医院的工作是还是初步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再进一步的实践中找出正确的答案。吕院长最后提出,省中医院一定要以本书的出版为契机,进一步深入持久地探索文化管理创新之路,以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会长范英教授在《文化强省的一项实践探索》的讲话中,着重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建设文化强省重要文件精神的浓烈氛围下,由范英、刘小敏、董玉整、吕玉波主编,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局局长王国强作序,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和国医大师邓铁涛、院士钟南山等为高级顾问的《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初探——全国文明先进典型广东省中医院的综合考察》这部专著,历时近年的调研与写作,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于2010年7月正式出版。

  二、该著作围遶文化强医的主题,以文化管理创新的模式来展开广东省中医院丰富多彩的实践理念,形成全书20章的三大层次。第一大层次是第1至4章,主要概述广东省中医院文化管理创新的文化前提、行业责任、自觉行动和丰硕成果。第二大层次是第5至19章,重点论述了广东省中医院为实现文化管理创新而在精育和谐文化、狠抓机制创新、强化竞争技能、锤炼品牌形象、护佑精英人才、坛开拜师授徒、厚积临床真知、严把医疗质量、力达教学上乘、苦攻科研难关、激励青年奋进、弘扬英模价值、倡行医德医风、崇尚患者至上、牢记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最后一大层次是第20章,主要论述了广东省中医院对现有模式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并勾勒描绘了文化管理创新的发展前景——将谱写中医药更为辉煌壮丽的璀璨华章。

  三、该著作是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联合撰写的一部创新力作,列为范英等长期主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之第39部。参与该书编写的队伍阵容庞大,凝聚了省内部分学术骨干34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18人,中级或相当于中级职称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3人。

  四、归纳来看,该著作主要体现五大特点:一是研究视角突出实践性。该著作以广东省中医院文化管理创新为切入点,力图抓住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要害和关键。二是研究对象突出典型性。该著作选取了全国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和我国中医药战线的优秀典范——广东省中医院进行解剖。三是研究内容突出创新性。该著作不仅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了广东省中医院文化管理创新模式15个各具特色的内涵,还画龙点睛地将广东省中医院模式概括为“文化为根、管理创新、患者至上、服务精诚”16个字。四是研究分寸体现科学性。该著作倡导冷静的态度和理性的认识,促进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取长补短、协调发展,构建中西合璧的完美医学。五是研究形式体现可读性。该著作力求前沿性学术观点与现实经典案例紧密结合,逻辑结构较完整严谨,系统层次较分明,文风学风较檏实。

  五、该著作的适时出版,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坚定走中西医完美结合的轨道、推进我国和广东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以及努力促进文化强省、文化强医和文化强院的建设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借鉴意义和充实的社会价值。

  张寿生巡视员对该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认为该书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反映了该院文化特色、发展进程、创新理念、管理模式和瞩目成就,是一部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集成现代医院管理和文化建设研究的大作,兼具实践性、典型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读性,为今后如何弘扬中医药文化、强化医院管理和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了新境界、开拓了新视野、提供了新借鉴。

  最后他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希望省中医院再接再厉,开拓创新,更加努力锤炼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本领;二是希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以省中医院为榜样和标杆,在落实医改任务、改进医德医风、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创先争优;三是希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医药发展、继承和创新;四是希望包括省社会学学会、省精神文明学会、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朋友,继续一如既往地支持卫生和中医药工作,共同推动我省中医药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百五十二、2010年8月7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精神文明学会等艰难开创和持续坚持的学科——精神文明学,作为特色学科被正式写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南方日报》2010年7月30日第A06版全文刊发,下称《纲要》)。为全面学习、贯彻、落实《纲要》的重要精神,研究精神文明学传承与巩固的重要责任,两会等在省社科联8楼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就有关议题展开座谈。

  学会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范英研究员,常务副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小敏研究员,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人之初》杂志社社长董玉整教授,常务副会长、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洪旗歌,副会长、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顾涧清研究员,副会长、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党校常务副校长王永平研究员,副会长、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党委原副书记陈芳芳,副会长、暨南大学统战部部长杨松教授,副会长、南方医科大学萧新生教授,常务副秘书长、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文献信息中心主任冯仿娅研究员,常务副秘书长、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系李保平副教授,副秘书长孙九霞、何艳玲、李扬、霍秀媚教授,以及常务理事段华明、骆风、高菊、刘玉梅、肖伟昌、欧阳荣基和部分理事等30多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范英会长主持。与会正副会长、正副秘书长及常务理事等就精神文明学被写入《纲要》及精神文明学的未来发展等重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范英会长在发言中强调,省委出台的《纲要》,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是我省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精神文明学作为特色学科被写入《纲要》,是省委和社会各界对精神文明学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今后该学科发展的鞭策。他指出,《纲要》中提到六大特色学科等都是很有必要在今后十年内着力加以巩固的。所谓巩固,一是必须传承和发扬,二是必须深化和完善,三是必须为文化强省充分发挥各自应有的功效,四是必须有切实的政策、机制、经费和法规等的合理配置与扶持。一句话,应巩固的一方必须有为,而提出巩固的一方必须有信。二者缺一不可。无为不值巩固,无信不知其可。当然,所谓特色学科,统而言之是既指其中所及的学科范围或学科地域,又指其中所及的学科体系或学科构架。他认为,特区经济研究、港澳台和珠三角研究、华侨华人研究、留学文化研究、粤商文化研究的学科范围或学科地域是很明确的,但在学科体系或学科构架方面则须一一创建才能在今后的巩固中更好地发挥其特色效应。因此在这里,文化强省的文化自觉不仅仅是学科范围或学科地域的文化自觉,还必须高度重视在学科范围或学科地域基础上的学科体系或学科构架的文化自觉。仅有学科范围或学科地或的文化自觉而没有学科体系或学科构架的文化自觉,要提升岭南的文化学术水平便是一大难关。这道理至今还未能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故在此作点阐析。正是出于上述思路,我们把《纲要》中列出的特色科学精神文明学不仅看作是学科范围与地域明确的学科,又看作是从20世纪的80年代至今已持续了二三十年的探讨,对其研究对象、概念、范畴、内容、原理和规律等进行深入思考而形成了原创的学科形态、学科构架和学科体系的学科。也就是说,作为《纲要》指出的特色学科精神文明学,在接近学科范围或学科地域和学科体系或学科构架的两个文化自觉及其交合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基础,盖因它特有的、难于替代的两个自觉的文化学术原创性使焉。这为该学科今后十年的巩固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对于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范会长明确指出:精神文明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解放思想的精髓,是广东人传承和发展中国气派、岭南风格的体现,是近30年来广东乃至全国的一道亮丽的文化学术风景。精神文明学是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的指导下开创的,当年钱老反复强调精神文明学就是意识社会学、意识社会学就是精神文明学,这个学科是高层次的、宏观的、综合性的新兴学科。范会长早年据此观点,把这一新兴学科界定为研究人类社会主体精神的形成、发展及其同客体存在交互作用的科学。其主要内容一是研究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起源与演进的规律,二是研究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的规律,三是研究人类社会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规律,四是研究人类社会精神文明自身建设的规律。在这个最高层次即人类社会精神文明一般的、宏观性、综合性下面,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所以这个新兴学科既相关联又相区别的三大层次便是他的基本看法和省内现实的研究状态。这种研究又化为许许多多的专题专项并与时俱进地加宽、加深、加固和与我国及广东的民生共进退,因此是在广东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的关心下成长起来的,是在社会各界的协力支持下不断展开的,是在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多届领导的努力推动和全体学会同仁的齐心协助下发展壮大的,是在诸多兄弟学会的全力配合下形成的。在多年的艰辛探索中,这一学科形成了一批重点的学科带头人、得力的学术骨干和稳定的学科队伍。这一学科长期持续研究,每年都推出代表作,至今已出版的学科相关著作,仅“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就近50部,累计2000万字。这是一项早有全局预设并细水长流地进行的浩大工程。在这漫长的学科建设之路上,在这默默无闻的冷板凳上,没有花费国家一分钱,全靠我们龢民间社会资助排除万难自力更生。我们许多著述或观点不时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探索创新精神是有目共见的。我们许多调研报告、政策建议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的重要批示,为党政机关及基层单位的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并获得省内外的广泛赞许,曾荣获省民政厅颁发的“全省先进民间组织奬”和省社科联颁发的“理论创新贡献奬”等多项奬励。他认为,在物欲横流、权钱至上的境况下,省里有一批真正甘坐冷板凳、自觉枯守青灯的学者潜心做学问,为精神文明学学科建设付出了孜孜不倦的努力,充分体现了务实、创新的广东人精神。希望在巩固我省原创学科和特色学科精神文明学的今后十年乃至更长时期,都要弘扬这种宝贵精神。

  刘小敏研究员在发言中介绍了《纲要》的主要内容,剖析了《纲要》的基本精神,并认为《纲要》具有思想解放,改革创新性强;求真务实,地域性、可操作性强;海纳百川,开放兼容性强等特点。他指出,在范英会长等前辈带领下艰难开创和长期坚持的、理论粤军具有代表性的创造性成果——精神文明学,从广东众多特色学科中脱颖而出,作为有代表性的特色学科被写进《纲要》,令学会同仁甚为欣慰和鼓舞。他进一步从学科价值的视角,阐述了精神文明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一方面,精神文明学的创立,填补了当代世界人文科学领域一个很不应该存在的空白,对丰富充实当代世界人文科学理论体系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学的发展,对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他最后提出,全体同仁应当充满自豪地传承、巩固和发展精神文明学,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董玉整常务副会长认为,省委将精神文明学写入《纲要》,至少反映出以下四方面的重要讯息:一是精神文明学建设是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建设文化强省,离不开精神文明学的学科建设及其发展。二是精神文明学已成为广东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以范英同志为代表的一批不怕风险、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结合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实践,不断丰富深化精神文明学科理论,已得到理论界和广大社会的认可和称赞,使精神文明学成为具有标志意义和价值的新兴学科。三是精神文明学是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理论品牌之一。继精神文明学的创始代表作、范英主编的《精神文明学论纲》1990年出版发行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隆重推荐之后,二十多年来连续出版的“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引起了多方热切关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四是精神文明学是重点特色学科之一。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是著名的省一级学术团体,形成了较稳定的学术队伍,具有老中青三结合的学术梯队结构,使得精神文明学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他最后指出,将精神文明学写入《纲要》,一方面彰显了省委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学学科建设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从事精神文明学研究的同志,在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只有更加努力,坚持不懈,不断创新,才能不辜负省委的期望,才能把精神文明学的学科基础打得更牢,才能把精神文明学的学科建设开展得更踏实,才能把精神文明学的学科成果运用得更充分更有效。

  王永平副会长在发言中指出,精神文明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科,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以范英会长为领头的我省精神文明理论工作者,为精神文明学的学科建设作了二十多年的不懈探索,非常难得,这种持之以恒的学术精神十分可贵。他认为,精神文明学学科建设不仅仅是为广东发展服务的,而且是对人类精神文明进步作贡献的。王副会长还就精神文明学学科建设的创新深化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要有学科自觉;二是要坚持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传统,打造一支更有战斗力的学术队伍;三是不断夯实精神文明学学科发展的经济基础;四是继续凸显鲜明的实践特色,加大力度研究广东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尖鋭矛盾;五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六是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走学术精品的路子。

  顾涧清副会长为精神文明学的发展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精神文明学作为特色学科被写入《纲要》,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精神文明学的财政支持力度;二是实行省市共建,以省精神文明学会为领头,带动市精神文明研究的发展;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学理论成果的转化应用,将精神文明学纳入社会科学普及周的社科知识普及范畴;四是继续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将学科建设和实际工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多地承担有关研究项目,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强省的实践当中去。

  杨松副会长认为,精神文明学被写入《纲要》,标志着其终于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成为广东理论创新的重要部分和今后十年应巩固的特色学科品牌。她认为,我们应当再作努力,使精神文明学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再作贡献:一是上级相关领导要真正地把精神文明学列入省重点学科及重点学科基地,列入省优质社科普及基地,列入省每年度社科规划,列入省每年度社科评奬范围,并有该学科著名代表人物参与上述规划与评奬工作。二是因有三十年的原创学科、特色学科的奋斗历程,老中青结合的学科队伍强盛,核心师长作用彰显,省里必须充分肯定其原创者主要代表的重要作用。三是整个学科队伍必须继续传承和弘扬已有成就,继续推出精品力作来回报社会。

  萧新生副会长提出,将广东省理论工作者开创的精神文明学传承和巩固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弘扬长期以来理论上能碰硬、思想上能忍耐、行动上能坚持、队伍上能凝聚的“四能”精神以持续攻坚克难,将精神文明学这一特色学科打造成既是南粤又是全国的特色学派。这决不是几个学科的问题,干系几个学会的问题,肯定或造就一批重点人才的问题,而是涉及整个广东学术文化在今后十年内能否在全国取得一定领先地位和握有一定话语权的重大形象问题。

  陈芳芳副会长指出,至今以集体名义推出的精神文明学相关著作近50部、共2500万字,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渗透了广东部分社科界及广大实际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她还指出,《纲要》要求我们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构建起具有世界视野、广东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科研水平居全国前列,目前我们离这个要求差距还很大,精神文明学的学科研究任重而道远。

  冯仿娅常务副秘书长认为,精神文明学作为一门学科首次见诸省委文件,标明广东省委的学术远见与卓识,同时也是对一直致力于精神文明学学科研究、致力于凸显广东特色学科体系的构建并已积累了一批研究成果的研究者们的肯定和鼓励。《纲要》的出台也必将极大激发该学科深入研究和创新的热情,在广东良好的文化成长条件和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这门学科的研究必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更加积极发挥特色学科应有的思想智库作用。

  陈伟副秘书长针对本土原创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发展,提出了五条建议:一是通过政府与民间合作,建立“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原创学科、特色学科的研发基金”;二是通过必要的公开遴选和竞争机制,培育数个省级原创学科、特色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三是通过重大课题委托研究、购买政策谘询服务、组织学术研讨活动等多种形式,支持民间学术团体健康有序发展;四是通过观念更新、体制创新、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强化,形成全民参与创建本土特色学科、原创学科的具体行动;五是通过扶持精神文明学等原创学科、特色学科的研发,促进广东省社会文明程度的显着提高。

  霍秀媚副秘书长归纳了广东创立精神文明学发展过程的五大特点:咬定目标不放松、锲而不舍啃硬骨、团队作战显威力、丰硕成果献社会、学科学者同成长。她提出,在建设文化强省的新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借这股东风,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精神文明学的研究,努力打造具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东特色的现代体系学术文化品牌,占领思想文化学术高地。她同时指出,实现这一目标,一是需要学者的文化自觉,要有无私奉献的自觉情怀,长期不断孜孜以求进行研究;二是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三是需要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学术环境。

  李保平常务副秘书长认为,我省精神文明学研究者在近三十年来的艰苦探索中已形成了一种可贵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初步可以归纳为大气、正气和勇气。所谓大气,就是有高尚的品格和品位,有高远的志向和追求,有高明的思想和见地;所谓正气,就是有真诚地求探和直面事物的科学态度;所谓勇气,就是异常地思考,有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信念等。在今后十年巩固特色学科精神文明学时必须发扬这种精神气质。

  何艳玲副秘书长就精神文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精神文明学研究的深化,应当置于更宏大的背景中,特别是要致力于研究社会转型“前哨战”广东的具体实践,为经济社会稳定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二是集中精力对广东文化的梳理,提炼出自身特有的可以引领国家文化发展的文化遗产;三是重点在职业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方面做文章;四是引领政府决策和制度设计,多撰写政策谘询报告并形成制度化,使学科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

  肖伟昌常务理事指出,省委作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完全符合广东全国经济大省的实际,非常及时。他提出,精神文明学会必须紧扣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时代主题,围遶省委的部署,拿出更高水平的文化产品来。

  高菊常务理事在发言中强调,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发展相协调、文化人才战略与文化发展需要相协调、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阶段相协调、文化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相协调。她认为广东要实现文化强省的理想蓝图,不仅要认真总结已有的成就,还要理性分析现存的不足,更要深刻反省与其他文化强省的差距,科学定位今后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欧阳荣基常务理事指出,精神文明学研究应当更重现实,多出精品。他提出,我们要拓展精神文明的研究视野,把范英教授二十多年前提出的人种文明这一个重要领域开展起来,并建议成立“人种文明专业委员会”进行专门研究。

  蔡婷玉理事认为,建设学术强省,打造“理论粤军”,一是应当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继续以领潮争先的勇气,以广阔而超前的视野,紧密结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发展特色理论;二是应当坚持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道路,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应当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又不乏激励的人才管理制度。

  范英会长对专家发言分别作了精彩点评,最后对会议作了简要总结。他指出,精神文明学是经过多年的反复酝酿和理论准备,综合省内各系统的力量,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到1990年《精神文明学论纲》正式出版,再到“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的持续推进,前后经历了30年的艰难过程。《纲要》将精神文明学等学科作为今后十年重点巩固的特色学科是使命,再来个十年面壁是好事。这意味着万里长征的第二步,即不是今后就没有多少艰难曲折了,一切都能如愿了,这是很天真、很不对头的想法。要知道,政策应有连续性,《纲要》还须法保证。如果没有这种连续性,没有真正配套的法规护航,就有可能走向人治学术、人治文化,其保险系数何如呢?所以,无论今后怎么变来变去,坚定学术信念是不能变的,自力更生是根本的,争取外援是重要的,有奬更自重,无奬看得透。如果失去一向以来潜心做学问的骨气,学术上不坚持自主精神,如墙头草一般,如水浮莲一般,即使给你很多钱,很多名堂,也断难有什么可以称谓的“特色”与“创新”。总之,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一切要看天时地利与人和。因此,范会长最后提出了殷切的期望:路漫漫其修远兮,学会的各位同仁应坚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学科体系自觉,两个自觉一个也不能少,这是必须反复强调的。只有将这两个自觉统一起来,才能继续甘坐冷板凳,继续辛勤耕耘著述,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继续打造精神文明学的学科品牌,继续为广东的原创学科、特色学科精神文明学的不断完善,继续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科学发展,继续为民族现代文明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治久安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本次座谈会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编委会和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二百五十三、2010年9月3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以下简称两会)、广东省中医院、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编委会在省社科联8楼学术报告厅召开了《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初探》一书的首发座谈会。《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南方日报》2010年7月30日第A06版全文刊发,下称《纲要》)明确指出:在今后的十年内,要巩固广东前几十年间原创的特色学科——精神文明学。为不负省委和社会各界的殷切祈望,该书历经近年的调研写作,于2010年7月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省委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后首部探讨“文化强医”"文化强医“是范英会长在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的背景下,结合广东医疗卫生系统的发展实际提出的新概念。他认为,“文化强省”的内容十分丰富,“文化强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总结和提升全国文明先进典型广东省中医院文化管理创新模式的专著。本次座谈会就是为研究该专著的出版对于建设“文化强省”的作用,探讨“文化强医”和“文化强省”的关系,讨论该专著反映省中医院文化管理创新模式的典型性和普适性,思考精神文明学如何进一步为党政决策提供谘询服务以及查考该专著的主要特色、创新亮点和不足之处等。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名誉会长田丰研究员,顾问梁钊、马中柱、余少波、李权时等教授,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寿生巡视员的代表吴子刚同志,广东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吕玉波研究员的代表张忠德同志,两会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范英研究员,两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小敏研究员,两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人之初杂志社社长董玉整教授,两会副会长、广东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黄紫华研究员,两会副会长、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永平研究员,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李超研究员,两会副会长、暨南大学统战部部长杨松教授,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副会长、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党委原副书记陈芳芳,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唐孝祥教授,两会副秘书长霍秀媚、吕志、冯仿娅、冼美新,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副秘书长刘慧玲,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副秘书长王心旺、李小雾,两会部分常务理事、理事以及媒体代表50多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董玉整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刘小敏常务副会长代表两会课题组简介《初探》写作情况,田丰书记代表广东省社科联发表了精彩讲话,范英会长最后作了座谈会总结讲话。与会代表就有关议题展开了热烈的座谈。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初探》是两会团体联合攻关集体智慧的创新成果

  刘小敏常务副会长代表两会课题组主要介绍了《初探》一书的写作缘起、团队构成和主要内容,特别强调了调研写作的团队协作和成果体现的集体智慧。

  他提到,广东省中医院在过去的文化管理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经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许,获得了一系列荣誉。为总结广东省中医院文化管理创新的经验,省卫生厅特别委托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联合组成课题组,对广东省中医院进行调查研究。《初探》一书,就是课题组成员经过近年的调研、写作的初步成果。他指出,《初探》的编撰团队力量雄厚,其中担任顾问的有:广东省原副省长李兰芳,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医大师邓铁涛,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广东省卫生厅厅长姚志彬教授,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顾作义同志,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田丰研究员,广东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副厅长黄小玲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斌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教授,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兼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彭炜等。直接参与编写的队伍则凝聚了两会部分主要学术骨干34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18人,中级或相当于中级职称3人,研究生13人。

  关于主要内容,刘小敏常务副会长指出,该书以“文化强医”为主题,以文化管理创新模式来展开广东省中医院丰富多彩的实践理念,形成全书20章的三大层次。第一大层次是第1至4章,主要概述广东省中医院文化管理创新的文化前提、行业责任、自觉行动和丰硕成果。第二大层次是第5至19章,重点论述了广东省中医院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在精育和谐文化、狠抓机制创新、强化竞争技能、锤炼品牌形象、护佑精英人才、坛开拜师授徒、厚积临床真知、严把医疗质量、力达教学上乘、苦攻科研难关、激励青年奋进、弘扬英模价值、倡行医德医风、崇尚患者至上和牢记党的建设等15个方面的内涵。最后一大层次是第20章,主要论述了广东省中医院对现有模式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并勾勒描绘了文化管理创新的发展前景——将谱写中医药更为辉煌壮丽的璀璨华章。

  二、《初探》是建设文化强省《纲要》出台后的首部创新力作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初探》课题组成员不辞辛劳,深入实际,对省中医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加以理论概括,总结出广东省中医院的文化管理创新模式,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纲要》出台后的首部创新力作。

  田丰书记认为,在全省吹响“文化强省”进军号的背景下召开“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新著出版座谈会”,是学习、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的生动体现。他强调,《初探》抓住了当前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即医疗卫生这一民生问题,对全国文明先进典型广东省中医院作瞭解剖,总结并提升到“文化管理创新模式”的理论层面,无论是在学术理论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我省精神文明学理论工作者在原创精神文明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精神,反映出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勇于担负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自觉和学术责任感。他希望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为繁荣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建设“文化强省”作出更大的贡献。

  广东省社科联原书记、主席,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顾问梁钊长者指出,《初探》是广东原创特色学科——精神文明学的又一创举,不仅是对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贡献,而且对《纲要》的内涵和可持续发展都率先做出示范。黄紫华常务副会长认为,《初探》这一学术性和应用性有机结合的力作,将会对我们的事业创新发展、建设“文化强省”产生理论上的深化和实践中的促进作用。陈芳芳副会长则认为该著作很好地反映了建设“文化强省”的灵魂。郭继民理事指出,《初探》既是建设“文化强省”的任务所在,亦是广东原创精神文明学的宗旨所在,并认为该书由现象到精神,借此提升人类精神的境界,藴含着浓浓的“文化味”、“人情味”和“文明味”。钟健常务理事认为《初探》是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以来的第一场“及时雨”,对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人心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塑造对外宣传形象、增强广东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范英会长提出“‘文化强医’是‘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的论断以后,在精神文明学和社会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广泛的共鸣。许多学者对此纷纷表示了赞同,认为“文化强医”的提出甚具智慧,并指出《初探》对于建设“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黄紫华常务副会长强调,广东两会工作者不仅是改革开放率先的实践者,也是改革开放文明、文化发展和理论创新方面的探索创新者。《初探》是从“文化强医”的角度探讨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一部非常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的力作。刘卓红副会长十分欣赏“文化强医”这一颇具创意的提法,认为“文化强医”理念的提出,赋予了广东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新的内涵,不仅从观念精神的层面上能够实现文化的价值,更能从现实制度的层面,达到保障文化得以实施和深入人心的效果。杨松副会长指出,“文化强医”是“文化强省”的重要依托,有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疾病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医疗部门的管理和诊治。严考亮常务理事认为《初探》反映了传统中医药学特别是精神文明的文化内涵,归根到底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是对“文化强医”及“文化强省”的响应、体现和落实。唐晓阳常务理事指出,该书系统总结了广东省中医院“文化强医”的发展历程,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对于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三、《初探》实现了文化思想和管理意念在具体实践中的有机融合

  许多学者指出,《初探》不仅在技术层面倡导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取长补短、协调发展,构建中西合璧的完美医学,在管理层面还强调文化与管理的密切结合,特别侧重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管理理念的有机融合。

  董玉整教授认为,该书将文化与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并提出“文化管理”的科学概念,将文化融入管理,将管理上升到文化,既通过广东省中医院的经验来诠释“文化管理”的概念,又通过“文化管理”的概念彰显了广东省中医院的内在精神,深刻揭示了“文化管理”的科学价值。李权时顾问指出,《初探》从文化视角切入管理,由管理上升到文化层面,站得高,视野阔,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思路,并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理论。李超副会长在发言中强调,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在管理上创新,形成企业文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文化管理创新,实现文化理念与管理行为的有机结合,是《初探》极力倡导的发展模式。郑奋明常务理事也认为,《初探》将中医药文化与文化管理密切联系了起来,融化在一起,体现了中医药的传统文化特色。

  马中柱顾问指出,《初探》重点突出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现代医药和先进技术手段也是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这个文化应该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这也是这个“文化管理创新模式”的实质。刘卓红副会长对《初探》所体现的文化精神进行瞭解读,认为该书将中华医学“自觉自为”的文化精神提炼出来,揭示了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把中医药文化作为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词,指出振兴中医药文化是为了推进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全面展现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陈家义常务理事也认为,中医药几千年悠久历史的良好传统,在《初探》里得到了承传和发扬光大。骆风常务理事则指出,广东省中医院在管理实践中注重文化内涵的举措是非常精明的。

  陈芳芳副会长在发言中谈了对《初探》概括出来的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十六字方针”范英会长在《初探》一书中,将广东省中医院文化管理创新模式的核心内涵提炼为"文化为根,管理创新,患者至上,服务精诚"的"十六字方针"。的理解。她指出,“十六字方针”以中华民族医学医药为基础,把中国医学医药与世界医学医药结合,把中国的传统医学医药与改革开放的创新医学医药结合,涵盖了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华内容。余少波顾问认为《初探》突出了儒家“以仁为本”、“仁者爱人”、“仁者安仁”和“知者利仁”的主导价值观念,精辟论述了中医药文化精神,并透过广东省中医院文化管理实践的表面现象,深入发掘其文化内涵与运作发展规律性,系统总结了新的文化管理创新模式。严考亮常务理事指出,《初探》字里行间渗透着“仁爱救人”、“博施济众”、“医为仁术”的传统医德精神,洋溢着一种博大的人道主义的博爱精神,这是儒家人文主义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王永平副会长在理论来源和理论体系两个层面对《初探》作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该书一方面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管理的理论来源,并将广东省中医院的文化管理创新实践提升到理论层面;另一方面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和改革开放前沿,探讨传统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理念的结合,其最大价值所在,就是丰富、发展和创新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式管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四、《初探》凸显了两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密切结合的优良学风

  学者们普遍认为,两会成立以来,在“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以及其他学术著作的持续编撰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密切结合的优良作风和学术传统。《初探》一书,是淋漓尽致地继承、发扬了这一优良作风和学术传统的又一成果。

  梁钊顾问指出,完成《初探》的专业难度很大,课题组在写作过程中,实现了中医药实际工作者与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的成功合作,打破了隔行如隔山的旧传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王永平副会长认为,文章出在脚板下,脚板地下出文章,《初探》课题组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并善于从实践中找到科研新的生长点,很不容易,值得学习。该书课题组反映了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紧密结合,不同学科领域理论工作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不愧为当今理论科研活动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唐孝祥副会长指出,《初探》以文化管理创新为切入点,结合我国中医院先进典型——广东省中医院的成功实践,进行系统深入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表明瞭两会专家学者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术使命感。

  五、《初探》对推动相关行业文化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与会学者认为,《初探》是对广东省中医院这一优秀典型进行解剖、分析、总结、提升的结果,但其价值不仅仅在于促进广东省中医院发展本身,对于推动同行业以及其他行业的文化管理创新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董玉整教授提出,《初探》一方面将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的理论运用于广东省中医院的研究,从而进一步升华了对和谐医患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她用独特的文化视角来研究广东省中医院的管理实践及其创新,从而开拓了医院管理创新研究的思路,对进一步研究医院管理创新及其实践,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李超副会长提出,《初探》所归纳的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值得在企事业单位广泛推广。郑奋明常务理事认为,《初探》的一大特色,是将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机制体制改进结合在一起,并没有惟伦理主义,既追求强调文化管理的至高境界,又重视基本的制度和机制的作用。该书提出“患者至上”的理念,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值得大力提倡。

  钟健常务理事认为,广东省中医院积极探索文化管理模式,用优秀的中华文化更好地培养医护人才、管理医院运作、服务病人患者、提升科研水平和医院竞争力,把管理模式提高到了更高层面的积极、成功的探索,对其他行业以文化推动管理水平提升和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唐晓阳常务理事也认为,广东省中医院的文化管理创新模式,通过其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历史与现状的总结和升华,对于整个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普适意义。陈家义常务理事认为,《初探》把广东省中医院有特色、有远见、有功用的看法和措施,及其以文化管理创新模式来展开丰富多彩的实践经验,总结升华为中医药文化管理体系,并进一步深化、完善和发展,为中医院文化管理创新模式的典型性发展和普适性应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六、《初探》尝试了两会学者理论研究著述的一种新型的写作模式

  《初探》写作模式的创新,在与会学者中也引起了反响。不少学者对于《初探》一书的写作形式特别是每章开篇之前均附上一首诗的著述新风格十分认同和赞赏。

  董玉整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为了更好地提炼精华,帮助读者阅读领会书中的精髓,范英会长别出心裁,创新写作模式,在《初探》每章前面附上一首诗,道明本章的主旨和价值,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形象生动,贴切得体,印象深刻。这种新的写作模式,很有创意,很有价值。他进一步指出,这种新的写作模式,本身就是文化创新,是本书的画龙点睛之作,是本书的灵魂再现。

  郭继民理事认为,范英先生为《初探》各章前所写的诗就像佛家的“偈子”,不但高度浓缩了每章内容,而且给该书增添了些许文学色彩,使其更具“文化味”。唐晓阳常务理事则指出,该书每章都通过五言小诗进行总结,结构严谨,逻辑性、可读性强。

  冯仿娅常务副秘书长认为,《初探》一书探出了新意,探出了特色体例。除内容行文的特色外,编排也让人耳目一新,每章打头的五言小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每节标题用词简练,字斟句酌,功夫立现。在力求学术性与应用性高度统一的前提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更是本书不可或缺的支撑。

  七、广东原创精神文明学学科及其建设来之皆不易任重道更远

  范英会长在总结中,首先对学者冒着大雨出席本次座谈会表示衷心的感谢,接着回顾了精神文明学学科体系创立和学科建设发展的历程。他指出,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学科及其建设来之不易,从改革开放初期算起,至今已持续经过了30年的不懈努力,以两会同仁为主要骨干,以团队攻坚为主要手段,以我国和我省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主要战场,以“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为主要载体,创作了累计近50本著作、约2000万字的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力求具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东特色和现代品性,力求为我国和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同时持续深化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自身的学术体系及理论水准,因而得到了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并被写进《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之中,成为我省今后必须持续巩固的特色学科之一。两会上述成果包括新著《初探》在内,都是在广东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的关心下,是在省社科联历届领导的重视扶持下,是在社会各界的协力支持下,是在诸多兄弟学会的全力配合下,是在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多届领导的努力推动和全体学会同仁的齐心协力、任劳任怨、长期坚持以及集体智慧发挥下取得的。实在是来之不易。

  范英会长强调,精神文明学作为特色学科被写入《纲要》,是省委和社会各界对精神文明学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今后该学科发展的鞭策。《初探》课题组以“文化强医”为切入点和新视角,倡导推进医疗改革,促进中西结合,推进“文化强省”中的“文化强医”工作,研究、总结广东省中医院文化管理创新模式的经验,是对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精神的贯彻落实和积极回应。他提到,精神文明学学科体系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过去30年甘坐冷板凳就已经完成的问题,而是需要学会同仁一如既往再坚持10年、20年、30年的问题。在《初探》出版以后,以全国文明先进典型高州市人民医院为研究对象的新书也即将付梓而成为“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的又一部新著,“文化强医”的又一步深化。

  最后,他还对两会提出了几点要求:面对新机遇,我们要倍有信心,要按照省委《纲要》精神,加强建设“文化强省”、“学术强省”的学习、贯彻和宣传,同时要不断拿出有独创意义的成果来回应社会;必须鼓足“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继续发扬无私奉献、辛勤耕耘和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进一步打造精神文明学的学科品牌;牢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团结一致,自力更生,争取外援,这门综合性、宏观性和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学学科体系建设就会不断完善,就会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科学发展,在面向广东、面向中国和面向世界的现实生活中,在文明广东、文明中国和文明世界的历史长河中,展现其正茂的风华,凸现其独特的功用。

  二百五十四、2010年9月10日—11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代表范英应邀参加了省社科联在清远市召开的“社会组织负责人研修班”并在会上作瞭如何办好两个学会的工作经验介绍:

  多年来,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一直强调把学术强会作为服务科学发展的文化自觉,并取得如下主要收获:

  一、在学术理论创新成果方面。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本会会员发表的论文(包括调研报告等)一万多篇,出版著述(包括专著、论文集、教材、科普读物等)约95部。其中由本会面上直接组织撰写的论文近千篇,著述约五十部(包括前期作品和未排入的作品),两共约三千万字。

  二、在学术理论创新质量方面。主要表现在原创性、独创性成果方面。精神文明学的代表作《精神文明学论纲》首次奠定了该新兴学科的体系构架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本会为完善和深化该新兴学科,便以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为载体先后推出的近50部著述均作出了新的探索。如:《社会公德概论》较集中地构思了社会公德建设体系;《职业道德新探》较集中地描述了新时期职业道德的创建内容;《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上下册》较集中地揭示了市场经济与人的素质如何互动的重大问题;《反腐保廉与社会发展》和国务院特审的《周恩来的人格风范》较集中地论述了精神文明学与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反腐保廉以及如何从正面人格上保证、保持和保护廉洁问题;《当代中华凝聚力·上下册》较集中地映写了精神文明学高度重视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关键问题;《创建新世纪的真善美》较集中地展望了新世纪精神文明的创建全景;《以德治国纵横谈》较集中地研究了古今中外德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德治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等;《广东先进文化发展论》较集中地展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系列构想;《广东人精神丛书·1—9部》较集中地反映了广东广府人、广东客家人、广东潮汕人和海外广东人的精神特征及其共有的广东人精神;而《岭南红梅报春开——论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则是首次从学科生发史视角对这一新兴学科20多年来创立、发展、完善与深化的总结与提升。这些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的质量都较高。

  三、在学术理论创新影响方面。仅就前述主要成果而言,《精神文明学论纲》出版后,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导,《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等数十家报刊作了评论,以此书为教材开办了数十期培训班,来自全国各省市近五千人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参加了培训,曾荣获《光明日报》主办的“全国光明杯(1979—1990)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奬”等多项;《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上下册》和《当代中华凝聚力·上下册》分别荣获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主办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理论成果”1992—1995年度和1996—2000年度专著类的一等奬等多项;《周恩来的人格风范》于1998年曾由省委宣传部、省团委、省教育厅等推荐为广东青少年十大读物之一;《广东人精神丛书·1—9部》曾得到张德江、朱小丹等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并成为广东出版集团的一个优质品牌,它同《以德治国纵横谈》等本会十多种著述曾荣获省社科联主办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百种优秀社科理论普及读物”称号。此外,本会会员有多篇论文荣获中宣部或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奬,最早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奬的是《在改革开放中迈向文明之路》,它与本会多位会员的论文均荣获过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广东省文化精品奬”。本会与省文明办受中央文明委、中央文明办之托,于2001年率先开展了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题调研活动,五大调研报告得到中央文明委、中央文明办和广东省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广东文化产业、广东社区建设、广东“双转移”、广东医疗改革的调研等,均得到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说明本会长期以来培育的原创性、独创性成果或重大决策谘询调研成果在国内和省内社科界的认知度较高,对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与重大决策的贡献和影响较大。因此,精神文明学已作为广东今后要巩固的六大特色学科之一进入《广东省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

  四、在会员聚集队伍发展方面。本会从成立到现在,比较注意把省内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与理论探索的工作者聚集起来。这个聚集过程是本会内部不断发展、不断沟通和不断综合的过程。从发展过程看,本会成立时不到百个团体单位理事和个人理事,经过多年工作,现有六百多个团体单位理事和个人理事,团体会员约十万人。从沟通过程看,本会有意识地将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融合起来,形成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态势,实践证明有利于改善队伍本身的素质。从综合过程看,本会在发展过程和沟通过程中,既重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综合,又重视不同部门、不同类型职业人员的综合。因此,本会已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实践基础和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基础。

  五、在人才培养人才成长方面。本会为做好学会队伍、科研工作和人才自身这三个方面的共同成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要求出发,一方面比较注意会内各团体理事骨干的作用,通过他们发现、培养和推荐具有理论素质的会员,从本单位、本地区着眼,从总结实践经验着手,加强理论学习、逐步提高理论水平,从而成为本会的理论骨干。另方面主要以省直、市直单位个人会员中的热心者为理论骨干,团结、依靠他们,在各项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中尽量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激励他们的创造热情。多年来,本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既密切关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发展变化、又高度重视从理论创新视角提出研究课题的中青年骨干,他们的不断成长、不断成熟,不仅对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深化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对这些骨干所在的单位及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也起着重要作用。在上述三个共同成长过程中,本会已产生和拥有了梯队式的知名学者、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如本学科主要原创者、现任会长范英研究员,因其在《精神文明学论纲》等理论学术创新上的突出贡献,从1992年起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和部分副会长、秘书长为重点骨干的一批老中青年学者在广东省内或全国精神文明学界和哲学社会科学界均有相应的地位和影响。

  六、在社会实验阵地建设方面。本会特别重视社会实践阵地的建设。作为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极其重要的理论来源就是社会实践。面向社会实践、深入社会实践、总结社会实践、提升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实践,是该学科始终生生不息的法宝之一。因此,在20世纪的90年代,当省委、省政府提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要学“两南”(即全省街道学南华西,全省农村学南海县)的前、中、后期,本会即按省委、省政府的相关要求,组织队伍下到“两南”实地蹲点,为省委、省政府的这一决策作出调研谘询服务,同时也把“两南”建设成本会的实践阵地。又如新世纪之初,当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时,本会随即组织近千人次队伍到省内各地调查研究,并在深圳市下李朗村建立农村文化建设实践阵地;当省委、省政府要求搞好广东的文化产业时,本会马上组织队伍写作、出版《广东文化产业投资指南》,并到广州市荔湾区进行蹲点,为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滨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设想方案》供其决策参考;前几年,当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强社区建设工作时,本会又以广州市广卫街为社会实践阵地,并推出社区建设典型——“广卫模式”供省内外借鉴;2010年7月,当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时,本会就以广东省中医院和高州市人民医院为社会实践阵地,写出了文化强省的重要使命——文化强医方面的调研报告和专著。以上诸例社会实践阵地的建设,分别得到相关街区、县市、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卫生部的充分肯定,使本会社团形象、社团作用、社团服务和社团实招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展示。本会在特别重视社会阵地建设的基础上,同时也比较重视学科信息的阵地建设,在没有正常经费来源的情况下,从本会成立到现在,《精神文明学通讯》编发、出版了共259期并一直免费赠发中央各部委、全国各省市、省内各主要单位和本会会员理事,在会内会外的信息交流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七、在品牌形象品牌建设方面。一方面,打造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和广东特色的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的品牌,是本会长期奋斗的目标。要坚持不懈地把创建起来的这一新兴学科的学科体系逐步地加以完善和深化,就必须以“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为主要载体。这个主要载体便成为本新兴学科品牌的存续与提升。该丛书以《精神文明学论纲》为总纲,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已持续出版了近50部,约三千万字。这些著述抓住实践进程的热点、重点或难点既有机地服务社会,又从新的角度完善和深化学科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在该学科创立之初揭示的时代背景论、直接起因论、显着成果论,本体层次论、纵向起点论、外部联系论、精神生产论、创建活动论的基础上,近20年来,藉助大型丛书这一主要载体,新添了社会公德论、职德新探论、经济伦理论、反腐保廉论、人格风范论、雷锋精神论、人生观专论、凝聚力集论、德治纵横论、真善美合论、政治文明论、人种文明论、文明总体论、先进文化论、广东人文论、创意产业论、平安社区论、和谐社会论,人道主义论、残疾事业论、殡葬改革论、医患关系论、文化强医论等20多项新论,每论必有一或多部著述为据,因而有效地弘扬了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的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另方面,本会是以广东自己开拓的新兴学科命名的学会,这在国内也属首创(当时国内各省、市均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会),并在艰难中一直坚持、发展到现在(如今国内絶大部分省、市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会均已解体,广州市和深圳市也如此),说明本会在弘扬学科品牌建设的同时,又弘扬了学会自身的品牌建设。上述两个方面品牌建设与时俱进的意识与行动,本会同仁倍觉来之不易,也因此获得社会上广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八、在内部管理自身建设方面。由于本会队伍较庞大,在省内各地的分布面较广阔,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企业农村的团体会员单位众多,以广州地区为主的个人会员尤甚。针对这种特殊情况,一方面是搞好自身建设,对班子成员长抓不懈地进行“六个反复强调”:一是反复强调文化自觉和学术自觉的价值观念;二是反复强调为全体会员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工作态度;三是反复强调以身作则、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四是反复强调弘扬广东人开放兼容、务实创新的传统品性;五是反复强调取长补短、团结合作的办会风格;六是反复强调依法依规地进行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的良好会风。另方面,本会较重视内部的制度建设,主要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按每年初总体安排,检查、落实主要是队伍管理、经费筹集、学术研发和科普推广的工作。因此,历届班子都较认真负责,想方设法地把本会办实、办新和办好。近20年来,本会除了前述相关的街区、县市、省委、省政府和中央部委等的肯定外,还于2005年荣获广东省民政厅颁发的“全省先进民间组织奬”和2009年荣获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颁发的“理论创新贡献奬”等。

  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以上基本情况和主要收获有待在今后十年中不断巩固和不断提升,为文化强省与学术强省、文化强会与学术强会做出更多努力。

  二百五十五、2010年9月16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会长范英应邀参加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关于“探索广东科学发展新路理论座谈会”发言由《南方日报》作了介绍:

  胡锦涛同志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今天广东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无疑更要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种建设必然涉及重要含义之一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理论建设。

  关于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理论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已经有了不少发展,取得了不少经验,同时存在的不少薄弱环节也引起了一定的重视。广东省委新近出台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及《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十项工程》中,对省内哲学社会科学今后十年的战略定位、总体布局、创新思路、具体要求和实施办法等,均有比过去更加明确、更加到位和更赋探索创新精神的规划,将有利于广东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理论建设,为我省的科学发展回应理论诉求。

  但要落实广东省委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建设特别是“学术强省”的规划要求,有效地回应我省科学发展的理论诉求,笔者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如下十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最根本的是重视基础研究。它是决定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前提条件,其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是承受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顺利构建的地脚。可以说,基础研究的深浅强弱,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质量高低、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尺。我省在基础研究方面,历来是个薄弱环节。许多学术理论问题上不去,也主要是这一障碍造成的。这为以往的事实所证明。因此必须正视和根治轻视基础研究和片面强调应用研究的顽疾。

  二、最直接的是强化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是学术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突破口,最直接地为开放改革的现实创造各种效益,尤其是社会效益中的经济效益和精神效益,最能体现学术理论研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用途。但絶对不能把应用研究随意化、简单化、教条化、庸俗化和市侩化。只有老老实实地吃透基础研究和对口现实两头内在本质的联系与规律,才能深体应用研究的妙处和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效。

  三、最关联的是把握发展研究。发展研究是依据历史与现实,对未来作出科学预测的超前研究。没有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就会停顿不前甚至倒退。当代科学日新月异,社会变化节奏快速,各种现象和过程瞬息万变,更要求人们在研究现实的同时研究未来并作出科学预测和战略抉择。面临这一崭新课题,我省的起点很低,许多方面甚至是片空白,与形势要求相当不适应,必须在今后实实在在地急起补课,科学发展才有科学理性和理想前景。

  四、最现实的是培植特色研究。尤其是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东特性的优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对此加以重点培植是“文化强省”中“学术强省”的现实急需和长远之策。当代社会科学发展日趋专业化的同时也日趋综合化,既表现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等的相互渗透,又表现为各门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兼容,跨学科与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更有利于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优势互补和专长通识。

  五、最需要的是变革研究方法。在学术理论研究的定性分析基础上要注意定量分析。要把数学化、模型化和精密化的现代研究手段引入学术理论研究范围和具体课题之中。20世纪中叶始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数学法、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等公共科学方法,极有效地提高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效率、质量和实验意义,使软科学渐具了硬科学那样的性质。面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的这种深刻变革,我们不能自甘落伍。因此必须从陈旧不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中解放出来才有新的出路。

  六、最应持的是自主进取精神。自主精神是指从国内外态势出发,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入手,以我为主、走我之路、为我所用、结我之果。做学问最忌老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人家不敢研究的,我们偏要去碰碰,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地排除一切干扰,识破虚假的探索创新,坚持真正的探索创新。所谓进攻精神就是迎着改革开放中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主动出击、咬住不放、穷追猛打、不断进攻。这就要坚决反对急功夺利、投机取巧、浮光掠影、粗制滥造、浅尝即止、摇摆不定、知难而退等文风与学风。一句话,要敢于和善于以研究个体或研究团队的实力为后盾,积极打出去,大胆“拿”进来,非搞出有创新特色的东西不可。

  七、最强调的是形成开放机制。要形成开放的学术理论研究机制,打破自我封闭的弊端则是最基本的。现实状况是:在学术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之间,各个学科之间,区内与外地及国外之间,缺乏密切联系与合作,致使不少学术理论工作者知识面狭窄,对实际需要不甚瞭解,研究课题重复陈旧,理论见解甚少创新。这就需要强调创造更多一些的条件,大力鼓励学术理论工作者学习专业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力求沟通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等的联系,洞悉国际国内相关信息,面向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学术理论研究机制从严重的封闭型逐步转化为鲜活的开放型。

  八、最重要的是健全机构设施。省内学术理论研究的实力和潜力,主要存在于省内高等院校、研究部门或相关社会组织的团队或个人。在“文化强省”进程中,在调整与补充人员的配备,加强或完善队伍的管理,拨出或追加科研的经费,规划或实施攻坚的项目,鉴定或扩大产出的成果,晋升或奬励的公正评判,后勤或科研的合理调置,政策或待遇的真正落实等方面,务求环环相扣、交融一体、配套成龙,才能激发其丰厚的实力与潜力,才能称得上机构设施各方面的合理、完善和健全。因此,广东必须敢于制订打破常规的刺激学术理论研究、为“学术强省”开创全新局面的特殊政策和特殊措施,尤其要特别舍得财政经费的投入,以改变“权轻学术”、“富贱学术”的怪状。

  九、最关键的是造就拔尖人才。广东历来是人才辈出的圣地,特别是近代的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等,以及当代一批在学术理论上有所建树的著名人士,都对我省学术文化发展与对外辐射作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在今后,我省要有精鋭干练、能攻善战的“理论粤军”,培养、发现或引进破土而出、冲天而起的拔尖人才是非常关键的。轻视、压制、刁难、打击、埋没和浪费人才,没有拔尖人才的涌现,就没有广东学术理论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当然,这种人才絶非靠法定、指定的,也不是自封或人为地吹捧而成的。他们必须用自重自爱自强的开创性、探索性的丰硕成果来回报社会并赢得社会的广泛承认。

  十、最有力的是加强法治保证。我国在学术理论研究领域的专门法律接近于零,有些规章又多是“人治”之果。这种状况应逐步改变过来。包括法律、规章在内,都要有利于学术理论研究的开放探索,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依据宪法精神和国家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相关的、难有的些许法律与规章,由省人大制定更加适宜于省内学术理论研究的一些“地方粮票”完全有必要、有可能的。总之是无法则法之,法不善则善之,善法则善行之。进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文化强省”的建设,进行“学术强省”的建设,除了制定的政策应有连续性之外,加强“人治”向法治的转轨才是最有力的保证。

  以上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建设十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限于篇幅关系,仅此简论并就教于同行方家而已。

  二百五十六、2010年10月28日,本会副会长、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永平教授等编着的《广州》一书在广州首发式召开。范英会长作了题为《一把“金钥匙”》的发言中指出:

  为迎接亚运召开,展示广州风采,体现文化强市,增进交往友谊,由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永平研究员主编、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治教研部主任陈伟副教授副主编的新书《广州》,在该校专家学者和校外相关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及时问梓、首发,我谨表示热烈的祝贺!

  新书《广州》可说是热爱广州、摄写广州、聚焦广州和推介广州的好书。热爱广州是基础,摄写广州是行动,聚焦广州是功力,推介广州是责任。这四个方面的有机集结,成就了《广州》的厚实底藴,孕育了《广州》的诱人风采,因而具有如下几大特色:

  一、主题的选择简而明之。《广州》一书很明显是以“广州”二字为重点字眼的,其主题就是要突出广州,突出二千二百多年来广州的人、物、事。它必然会涉及整个中华民族,会涉及整个岭南地域,但落脚点还是广州,是发生在广州二千二百多年来的广州人、广州物和广州事。我认为,主题上的简明,字眼上的重点,自身从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本书预设的特定范围之中,可谓未读其文,便知其意,颇有先声夺人之感。

  二、总体的布局大而要之。主题的确立很重要,但总体布局不当,再好的主题也难免失重。那么,本书在总体布局上是怎样的呢?有着二千二百多年历史的广州,其人、其物、其事多如牛毛,浩如烟海,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罗列之。这就有个如何布局的问题。从《广州》一书的总体看,所设计的七大块是适宜的,即在概述广州历史之后,主要抓住广州经济等六大重点环节来展开,从而体现了本书布局抓大抓要的特色,同时也把它贯彻在全书各大块之中。

  三、广州的个性张而扬之。我国和世界上的各大城市都有共通的东西,特别在经济等各个具体领域里头,共性的内容是很多的、很普遍的。《广州》一书所述的许多方面也如此。但此书写的是广州,因是藉助于广州的人、物、事而展现的,它所扬溢出来的气味,无疑有别于国内和世界各大城市的个性特质。例如“广州的历史”、“广州的文化”就很有个性,“广州的发展战略”也很有个性……这些各具个性的特质是最能让外地人记住广州的,也是《广州》一书反映广州这座城市的最具特色之处。

  总而言之,以前看过王永平先生主编、广州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广州实用手册》,在此书基础上发展了的《广州》这部新书,我觉得它提供了更全面、更系统地认识广州各方面的知识,提供了一系列更有事实根据的发展数据,提供了更具图文并茂的阅读体象。一句话,《广州》这本新书为广大读者探究南国明珠打造了一把开门的“金钥匙”。

  二百五十七、2010年12月上旬,本会会长范英在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扩大会议上总结了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成立25周年来的主要收获:

  广东社会学学会到今年底,将迎来成立25周年的喜庆时节。近25年来,本会主要有哪些收获?这是全体同仁共同关心的问题,现就这个问题作出简明的记述:

  一、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成果方面。本会从1985年成立以来,专注于广东和国内改革开放中的社会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召开的三十多个专题学术研讨活动,不断地组织广大会员撰写和发表论文、调报和著述。仅著述方面,如“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专题学术研讨活动,催生了《精神文明学论纲》、《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等重点著述;“企业文化与社会发展”专题学术研讨活动,催生了《改革开放中的新型企业》、《中国浪潮:横向经济联合》等重点著述;“三农开发与社会发展”专题学术研讨活动,催生了《南雄特色研究》、《南雄发展之路》和《喜看稻菽千重浪》等重点著述;“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承办中国社会学年会)学术研讨活动,催生了《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和《反腐保廉与社会发展》等重点著述;“人的素质与社会发展”专题研讨活动,催生了《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上下册》、《广东人精神丛书·1—9部》、《当代中华凝聚力·上下册》等重点著述;“殡葬改革与社会发展”专题学术活动,催生了《殡葬改革社会学》、《更新观念 创新发展》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等重点著述;“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活动,催生了《寻幽探胜论西关》、《广卫模式——平安和谐社区之创建》等重点著述;“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专题研讨活动,催生了《和谐熏风沐南粤》、《和谐医患关系建设概论》等重点著述;“人道主义与社会发展”专题研讨活动,催生了《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考察与发展战略研究》和《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和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等重点著述;“文化大省与社会发展”专题研讨活动,催生了《广东文化产业投资指南》和《广东先进文化发展论》等重点著述;新近“文化强省与社会发展”专题研讨活动,催生了《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初探》和《机制管理创新模式概论》等重点著述。到目前为止,本会面上直接组织撰写的论文、调报约一千五百篇,著作约60部;本会下属七个专业委员会撰写的论文、调报约二千八百篇,著作约90部。以上两共论文、调报四千三百篇,著作150部之多(此数据不包括本会各重点教学、科研团体会员单位在内,如下各相关方面的工作也大都不包括在内)。

  二、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质量方面。本从会1985年成立以来,在专注于广东和国内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时,不仅以30多个专题形式持续不断地开展学术研讨活动,而且每次活动都力求精心策划,力求内容有所创新,力求质量有所提升。其中一批论文、调报和著述的质量较高。如著述类,前述的《精神文明学论纲》,是本会与精神文明学会合作的重要成果,钱学森教授认为精神文明学也是意识社会学。该著作于1990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后,得到全国各地普遍好评的同时,本会与精神文明学会在原创精神文明学这一特色学科时,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即意识社会学也应运而生,并在此后的几十年来成为本会重点经营的应用社会学学科之一,在国内也属首创的应用社会学学科之一,曾获得《光明日报》主办的光明杯(1979—1990年度)全国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奬等多项;又如1986—1989年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雄特色研究》、《改革开放中的新型企业》、《中国浪潮:横向经济联合》等著作,分别对三农建设、企业建设和刚出现的横向经济联合等重大现实课题作了连续的探讨。其中《南雄特色研究》是国内、省内较早专注“老少山边穷”地区借改革开放东风大打翻身仗的典型个案探析,时任国务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杜润生为本书写了“南雄经济发展的路子,也是同类型山区将要走的路子”的题词。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及《中国社会科学》等报刊作了介绍,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奬等多项;专著《改革开放中的新型企业》由著名经济学家罗元铮教授写序,对本书作瞭高度评价。时任广州市委书记谢非认为此书为广州及省内企业发展的典型作了有价值、有创意的探讨,希望能使更多如白云山制药总厂这样的新型企业出现。赵紫阳同志认为白云山制药总厂办得好,这本著作也写得好;《中国浪潮:横向经济联合》一书相关章节参与《南方日报》企业发展研讨曾获得优秀成果二等奬等多项;《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一书是本会承办1993年全国社会学年会的论文精选,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为序,对本书出版作了充分肯定;《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上下册》于1994年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并获得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明办主办的“广东精神文明建设(1992—1995年度)优秀学术著作奬一等奬多项;1998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华凝聚力·上下册》曾获得上述单位主办的“广东精神文明建设(1995—2000年度)优秀学术著作奬一等奬等多项;《广东人精神丛书·1—9部》得到张德江书记的高度评价。朱小丹部长在序中也指出,这套丛书“为广东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办了一件大好事,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办了一件大好事”。这套丛书已作为广东出版集团一个优秀品牌在全国推广;《殡葬改革社会学》一书首次描述了这一新兴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又一分支学科的体系构架,成为本会殡改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和运行的学科指导性著作,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得到报导,曾获得广东社会学学会优秀著作一等奬、全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奬等多项;《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和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等专著,由华夏出版社2008年出版,全书首次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古今中外人道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理论及在中国的发展等,中国残联理事长邓朴方作了充分肯定的题词。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初探》和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的《机制管理创新模式概论》等著作,是广东省委提出“文化强省”规划之后以“文化强医”、“机制强医”为主题的呼应之作,及时总结提升了全国文明先进典型广东省中医院和高州市人民医院文化强医、机制强医的两个先进管理模式供国内各地学习借鉴,卫生部领导均作了充分肯定的序言。又如论文和调报类,本会直接组织的一批成果特别是调报,大都得到省委、省政府或相关部门的重要批示。关于如何搞好全省学“两南”的一批调报、关于人才培养的一批调报,关于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的一批调报,关于广东“双转移”的调报和关于广东社区建设体制问题的调报均得到省委、省政府等的充分肯定;关于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批调报和关于殡葬改革和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法的建议分别得到中央文明委、中央文明办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的充分肯定;关于政治文明的理论探讨曾由新华社以大字内参形式提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参考。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的质量都是比较高的。

  三、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影响方面。从上述著作的主要创新成果来说,《精神文明学论纲》出版后曾以此书为教材,连续举办了数十期学习培训班,培训来自全国各省市近5千人次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近六十家报刊相继发表评论或报导,中央和省内电视台作了专题报播。《南雄特色研究》等书出版前召开了全国性的“山区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等120多位(包括中宣部原部长朱厚泽在内)的各省市专家与会,出版后省内外近百个代表团约2300多人次前往南雄取经。南雄县也被中共韶关市委、市政府,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分别树为韶关市和广东省山区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在1998年我会与台湾中华教育学会联合召开的“两岸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上,《当代中华凝聚力·上下册》成了来自台湾的20多位和国内40多位学者最感兴趣的研讨主题。《广东人精神丛书·1—9部》出版后,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社科院、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人民出版社承办的首发座谈会,《人民日报》以《寻找真实广东人的灵魂》为题作了报导;《南方日报》以大半版篇幅评价了该丛书的影响;是年在南国书香节上,该书主编等还与近千读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活动;2009年该丛书入选省社科联主办的“广东60年来百种优秀社科理论普及读物”之一。《广卫模式:平安和谐社区之创建》一书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后,全国各地到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街取经的代表团队近百批三千多人次;该书所写的广卫街于2009年度曾同时获得民政部授予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和“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两项殊荣。仅从以上主要成果可说明本会在省内、国内社会科学领域和社会各界所产生的影响是广泛的。

  四、在人才聚集成效方面。本会从1985年成立至今经过了六届理事会工作,从原来的30多位团体理事和个人理事发展到现在的六百多个团体理事、个人理事和两万多名会员并形成教学科研实际工作等30多个重点团体会员单位;从1999年开始先后成立了七个专业委员会:潜能开发社会学、体育社会学、殡葬改革社会学、健康研究社会学、三农研究社会学、志愿服务社会学、海洋研究社会学。每个专业委员会均有下属一至三百位专家组成,分别属国内省级社会学团体会员人数最多、专业委员会数量最多、常年学术活动最能坚持的一个学会,并在本会统筹下开展分工合作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活动。其中,潜专先后举办了四届“中国(广东)潜能开发研究高峰论坛”,与来自美欧亚、港澳台、国内相关机构开展潜能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体专在取得一批重要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在开展省市内群众体育运动和迎奥运、迎亚运活动中分别做了许多指导、培训和谘询工作;殡专在建立社会学分支学科殡葬改革社会学、建议和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法的出台方面一直咬住不放;健专从2005年成立以来,与本会重点团体单位番禺区养生保健协会等,先后举办了近两百场科普宣传专题活动,受众约5.6万人次;农专在2006年甫一成立,便承担了中国社会学年会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坛”和2009承担了本会“南粤新农村建设高峰论坛”等工作,至今已推出了近十部关于农村社会学方面的著作;愿专在承担广东省和国家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方面的著述近十部之多,一批主要骨干在省内外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发挥了排头兵作用;2009年成立的海专即承担了中国社会学年会2009年和2010年两届“海洋社会学论坛”的工作,并出版了多部著述,正在撰着的《海洋社会学》是国内首部体系构架较系统全面的学科性著作。我们深感新学科的创立最能吸引社会各界的参与,也于当地的文化扩大了社会影响。本会包括意识社会学以及以上七个专委会中潜专、殡专、健专、愿专和海专均是本会先于国内社会学界的首创,不仅扩展了社会学研究的空间,也在聚集专才方面开辟了新途,促进了社会学服务社会需求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壮大。

  五、在人才培养成效方面。本会历来奉行“尊老、敬中、培青”的原则。一是尊重省内老社会学家,每到七十岁就给他们举行祝寿活动,超过七十岁时便聘为顾问,同时表彰他们对广东社会学工作的贡献,个别身体好的则坚持让他继任副会长等,这样做既潜移默化地养成了本会向来尊老的风气,有利于发挥这些老同志、老专家对中青年学者的指导作用;二是尊重省内中年社会学工作者,依靠他们,团结他们,在各项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中承上启下,作为学会的中坚力量在省内外发挥其重大作用和影响;三是历来注重培植青年社会学工作者,在各项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探索,并规定学会直接抓的重点课题,每项均应有30—35%的青年学者加入,以便在实战中传帮带,让他们成长起来,让队伍后继有人。在本会,青年学者占六百多位理事的1/2以上,中青年学者占正副会长的3/4以上,青年学者占秘书长的4/5以上和占常务理事的3/5以上,是省内许多学会中青年学者最多的一个学会,学会也成了培养青年社会学工作者的大课堂。20多年来,他们一批又一批地成长为许多战线的主要骨干。仅从目前在全国学会中的兼职情况看,如本会副会长张枫教授,现兼任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副会长吕玉波教授兼任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副会长安子兼任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副会长;副会长周大鸣教授兼任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副会长蔡禾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副会长吴灿新教授兼任中国政治伦理研究会副会长;副会长梁国维兼任中国老龄保健协会副会长,副会长吕树庭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副会长王家骥教授兼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副会长唐孝祥教授兼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副会长董玉整教授兼任中国性学会传媒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会长范英研究员兼任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国际科学研究院特聘终身客座教授等。这个例子说明:本会培养出来的一批会长在全国一、二级学会中兼任主要学术骨干的人次比较多,并在上述领域有着相应的地位与影响。

  六、在阵地建设方面。本会出于社会学工作的要求,从成立到现在均注重阵地建设,特别是一批实验基地建设。其中,1986年起在我省边远山区韶关市南雄县建立了三农建设实验基地,通过总结、提升当地在改革开放中大打翻身仗的典型事例,引起了韶关市委、市政府,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高度重视和评价;1987年起在我省广州市白云山制药总厂建立了企业改革实验基地,总结国内大型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初是怎样艰难探索的典型经验,引起广州市委、市政府和中央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评价;1992年起分别在广州市南华西街和佛山市南海县建立了城乡文明建设实验基地,为广东省委、省政府号召“全省学两南”的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调研报告和对策建议,引起了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评价;本会从21世纪开始,则把上述实验基地转为社会保障、社会和谐、社会文化等民生为主方面,并分别在深圳市下李朗、广州市荔湾区、广卫街、广东省中医院和高州市人民医院等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实验基地,特别是在总结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经验上拿出的《广卫模式》一书,在总结文化强省、文化强医经验上拿出的《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和《机制管理创新新探》两书,均得到相关街道、市区、中残联、民政部和卫生部的高度重视和评价。这些事实说明,本会在阵地建设方面效果好。

  七、在品牌建设方面。本会从成立到现在都把品牌建设摆在重要地位,在面上一直坚持强调打造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和广东特色的社会学优质创新品牌:一是按钱学森教授的指导把我会同仁和省精神文明学会一起原创的精神文明学,也当成意识社会学即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研究,这个品牌已成为“特色学科”品牌,进入文化强省的《纲要》之中;二是把本会建立的殡葬改革社会学作为一个优质品牌持续坚持下来,特别对建议、起草、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法的大计一直咬住不放;三是把本会建立的健康研究社会学特别是把养生保健这一万古长青的民生问题的宣传、教育等科普活动作为一个优质品牌持续坚持下来;四是把本会建立起来的潜能开发研究社会学这一开启民智的巨大工程作为一个优质品牌持续坚持下来;五是把本会先于国内建立起来的志愿社会学研究、海洋社会学研究等社会学新兴的分支社会学作为一个优质品牌将尽力而为地加以开发探讨。以上分支社会学多是国内社会学界尚无或最先由本会创立的,因此说明本会在学科品牌建设方面的创新精神。同时本会从成立到现在,坚持《广东社会学通讯》这一阵地的品牌建设,已免费发行了总323期,也赢得了省内省外各界的广泛好评。

  八、在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方面。本会历届理事会均强调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改革开放中敢于和善于开展社会学的学术理论探索的同时高度重视队伍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有:一是通过广泛的民主考察和长期的工作考察,把多数思想好、作风好,有责任心、有成果、有影响的骨干推举为正副会长、秘书长;二是把多数副会长或副秘书长作为本会和重点团体会员单位的学术带头人或专业委员会的正副主会委员、秘书长等,从而维系学会本部与多数重点团体会员单位或专业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统一管理;各专委会的设置必须经过本会和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每年度必须与本会一起接受上级的年审考核,同时加强对不称职或有错误的个别骨干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会内先进个人、先进团体和先进专委会则每两至三年评选一次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奬励。到目前为止,本会在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方面均在良好地开展着。总的看来,我们在自重自爱的基础上:一以关注现实问题为己任是我会长期不懈的追求;二以树立前沿意识为先导是我会与时俱进的动力;三以激发科研成果为目标是我会自强队伍的根本;四以促进团体攻关为主导是我会敢打硬仗的秘诀;五以强化学科分工为依托是我会立体发展的支撑。作为省内社会学学科的学术工作和内部管理工作,本会是尽了最大努力的,历届省社科联都曾点名在相关大会上作办会经验重点介绍。

  “俏也不争春”。希望经历了25年艰难探索的广东社会学学会全体同仁进一步各献其长,团结合作,继往开来,把学会办得更加红火。

  二百五十八、2010年12月25日,由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以下简称两会)主办,广州市番禺区养生保健协会、深圳知信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深圳春之晖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深圳市海外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广州市康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盛帝环保实业有限公司、广州市好展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和广东药学院等协办的“庆祝广东省社科联50华诞暨社会文明大家谈首届峰会”在风景秀丽的广州市南沙区资讯科技园隆重召开。

  出席这次盛会的有:广东省社科联顾问,两会会长范英教授,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顾问马中柱教授,两会常务副会长、省社科院副院长刘小敏研究员,两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玉整教授,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宁教授、夏俊杰教授,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黄紫华研究员,两会副会长吴灿新教授、杨松教授,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副会长萧新生教授、卢黄熙教授、陈芳芳女士,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王家骥教授、郭凡研究员、梁国维先生、张开诚教授,以及两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会员代表和特邀嘉宾全国人大代表、高州市人民医院院长钟焕清教授,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杨冠丰会长等近300人。

  开幕式由董玉整教授主持。范英会长受托代表主办单位和本次大会作了致词,协办单位代表梁国维副会长作了《为民众的养生保健竭诚服务》的先进事迹简介。

  范英会长在《文化强会、学术强会的一次检阅与誓师》的致词中指出,半个世纪以来,广东省社科联在繁荣和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各个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他同时谈到,近几十年来两会等原创的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钱学森教授语),不仅被写进《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之中,成为今后10年我省要不断巩固的“特色学科”、“重点科学”之一,其代表作《精神文明学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还被广东省社科联评为50年来10项“优秀理论著作奬”之一,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也获得了10个“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社团奬”之一。

  范会长强调,在庆祝广东省社科联50华诞之际,继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为动力,在不断打造理论粤军的主战场上再立新功,这就是摆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作为省社科联重要学术社团和分别从事社会与文明交叉研究为主题的两会,无疑要弘扬、巩固和发展多年来在广东省社科联领导下开展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和广东特色的学术理论探索成果和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实际的优良会风。这便是举办“社会文明大家谈首届峰会”的主旨。

  他说,这次峰会重点选取了11个专题,分别由省内11位老、中、青年知名学者为代表,对两会主要是面上多年来组织新兴学科探索中的多个原创学科并由其展开的一批有代表性的原创著述和原创观点等,试作初步的疏理与展示。这既是对广东省社科联50华诞最实际的庆祝,也是对两会学术创新的检阅与誓师。

  接着,“社会文明大家谈首届蜂会”由范英、刘小敏、董玉整、王宁、黄紫华和夏俊杰等主要负责人共同主持。刘小敏、吴灿新、杨松、卢黄熙、董玉整、柏萍、萧新生、陈伟、霍秀媚、段华明和黎明泽等老、中、青年学者就两会面上组织的作品等分别以11个专题作了精彩的讲演。

  在“精神文明学”专题中,刘小敏研究员指出,广东省精神文明学学科建设成效卓著,已作为广东省特色学科之一被列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进行巩固、发展。从学会成立至今,学术探讨硕果累累,实证研究别开生面,社会反响好评如潮,已发表论文一万多篇,出版著作逾百部。该学科代表作《精神文明学论纲》1990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以后,中央和地方电视台曾作过专题报导,《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等数十家报刊作过评论,同时培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多名精神文明建设骨干。曾荣获“光明杯首届(1979—1990年度)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奬”,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联合评选的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年)来“广东社会科学理论创新贡献奬”和广东省社科联50年(1960—2010年)来10项“优秀著作奬”之一等。此外,他认为该学科建设始终保持其独特的学术品格,立足现实贯通古今革故鼎新,显示出浓厚的时代特色;立足广东融会中西吐故纳新,展现出很强的地方特色;扎根实践学用结合开拓创新,有着良好的品牌特色。最后,他提出巩固这一特色学科的三点重要启迪:一是持续多渠道夯实经济基础;二是持续全方位凝聚学科人才;三是持续全过程提升学术品位。

  在“伦理道德论”专题中,吴灿新教授详尽地阐述了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工程。两会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道德理论的研究,并出版了《社会公德概论》、《社会公德漫话》(均于1991年由海天出版社出版)、《职业道德新探》(于1992年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和《以德治国纵横谈》(于2002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等书,大力普及伦理道德知识,努力推进广东道德建设,同时也深化了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的具体内涵。其中,《以德治国纵横谈》一书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和广东省社科联联合评选为新中国成立60年(1949—2009年)来“广东百种优秀社科普及读物”之一等。

  在“市场素质论”专题中,杨松教授对两会写作的《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于1994由红旗出版社出版)一书作了精彩的评述,认为该书是一部应时代需求而生的学术著作,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广阔范围为背景,以精神文明学创新的理论为基础,通过纵横交错的新探索系统全面地揭示了市场经济与人的素质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新颖独特而又与时俱进,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该书曾荣获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明办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联合评选的“广东精神文明建设(1992—1995年)优秀理论著作”一等奬等多项。

  在“民族凝聚论”中,卢黄熙教授指出,《当代中华凝聚力》(于1998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是两会多年来坚持研究精神文明学历程中收获的诸多成果中又一重要成果。该书具有明显的原创性,主要体现在六“新”上,即新的视角、新的论著、新的构架、新的体系、新的概念、新的观点。它多维度、多层次,系统、详细、深入地阐述了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同时,该书提出的中华凝聚力之外的其他16个重要命题正待逐一探讨。该书曾荣获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明办等联合评选的“广东精神文明建设(1996—2000年)优秀理论著作”一等奬等多项。

  在“人文精神论”专题中,董玉整教授对人文精神及广东人文精神的主要含义作了简述,指出两会共同撰着的《广东人精神丛书·1—9部》(于2005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对精神文明学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并首次将中华民族精神化为广东人精神,再把广东人精神化为广东广府人精神、广东客家人精神、广东潮汕人精神和海外广东人精神以及这些精神集中展示出来的广东人的商业精神、广东人的开放精神、广东人的艺术精神和广东人的学术精神等特质。该丛书曾荣获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广东省社科联联合评选的新中国成立60年(1949—2009年)来“广东百种优秀社科普及读物”之一等。

  在“人道主义论”专题中,常务理事、广东省社科院柏萍研究员则简要介绍了两会对古今中外人道主义的论述,并高度评价两会著作《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和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考察与发展战略研究》(均于2008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及“三农”问题的成果《南雄特色研究》(于198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南雄发展之路》(于1988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和《喜看稻菽千重浪》(于2009年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以及社会救助等问题的探索,指出这是对精神文明学体系内涵的前期思考和后续展开。前两书曾得到中残联原主席邓朴方的高度评价,后两书反映老、少、山、边、穷地区南雄的“三农”研究曾得到国务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杜润生的充分肯定。

  在“文化强医论”专题中,萧新生教授评析了两会于近年在写作《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初探——全国文明先进典型广东省中医院的综合考察》(于2010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和《机制管理创新模式概论——全国文明先进典型高州市人民医院改革巡礼》(于2010年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等提出来的“文化强医”这一新概念,认为该命题具有颠覆习惯性思维的启迪性、在原创基础上进行挖掘的创新性、由科技强医进入文化强医的时代性等学术价值和具有强医要从文化切入、强医要把文化管理作为重点突破、强医要明确要素和关系两个方向、强医要注意全方位推进等主要内涵;指出这一新概念具有深化对文化强省、对强医模式、对精神文明学历史使命及对医疗改革的深刻理解等重要意义。以上两书的主体观点曾得到卫生部和广东省卫生厅主要负责人的称举。两书所写的广东省中医院和高州市人民医院,均在新近荣获卫生部授予的“全国医院科技创新”大奬。两书总结的医改经验正在全省和全国卫生战线逐步推广。

  在“政治文明论”专题中,两会副秘书长、广州行政学院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主任陈伟副教授等将“两会”从1986年便开始探索政治文明理论的历程用生动精炼的语言娓娓道来。其中对两会等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起政治文明专题研讨的多篇代表论文,90年代对政治文明开展迂逥探索如《反腐保廉与社会发展》(于1996年由广州出版社出版)和《周恩来的人格风范》(于1997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等代表著作和新世纪初期如《论政治文明》(于2002年由两会等出版)及一批论文,均进行了重点评介,认为这些著述,展示了精神文明学敢于和善于开辟核心性、前瞻性重大课题的创新研究。两会等长期致力研讨的“政治文明”资讯,终于在2002年年初以后,得到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的正式吸纳。

  在“人种文明论”专题中,两会副秘书长、广州行政学院哲学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霍秀媚教授首先阐述了广东精神文明学专著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人种文明”概念的过程以及90年代以来在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分别建立的潜专、体专、健专(包括梁国维副会长所介绍的养生保健协会)、愿专和殡专的用意,均在于从摇篮到坟墓,从人生到往生的重要方面,来扩展和深化人种文明为核心的研究。接着,她从精神文明与人种文明的关系、人种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和人种文明理论对科学发展观的贡献三个角度进行了理论阐述,并代表两会再次呼吁我国各界必须对“人种文明”这一关系子孙万代健康幸福之根本课题,作出应有的推进和展开。这些,充分表明两会等学者对以民为本的核心关怀和全面关怀。

  在“社区和谐论”专题中,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段华明教授评介了两会如何以高度理论自觉,探索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理论和实践难题,如何以高度的责任意识,主动提供社区建设决策谘询建议的发展历程。其中重点评价了两会的《广卫模式:平安和谐社区之创建》(于2008年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等代表性著述以及为推进广东社区建设而撰写的多篇调研报告,均得到省委省政府龢民政部等决策机关的高度评价。这说明两会创立的精神文明学历来重视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更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首次联合于新近发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完全一致。前书出版之后,“广卫模式”的传播得到进一步扩展,广卫街于2009年同时获得民政部颁发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和“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的殊荣,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来参观取经的人数超过6000人。

  在“海洋社会论”专题中,两会理事、广州行政学院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青年教师黎明泽就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构建进行了简要论说。他回顾了在范英会长的极力倡导和悉心指导下以建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为主旨的《海洋社会学》的编纂进程,介绍了《海洋社会学》的主体架构、学理层次、重要观点和与海洋相关部门的利益关联,认为该书是全面、系统地构建国内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首创之举,不仅进一步体现了两会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探索创新和团队合作攻关的优良会风,也把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的研究从陆地社会推及海洋社会,从而提升了精神文明学对人类社会(暂除空中社会之外)总体的覆盖性探讨,因而是精神文明学在新时期突破性理论学术创新的尝试,具有人类广泛的普适意义,尤其作为海洋大省的广东,无疑要高度重视海洋社会问题的全面研究,才能进一步做好“科学发展”这篇大文章。希望省内与海洋相关的领导机关和部门给予切实的支持与配合。

  在前述每位骨干专家的讲演后,首席主持人范英会长均作了精到的点评,使这场精神盛宴、学术盛宴,铺陈出广东及两会学者几十年来在精神文明学领域孜孜不倦的探索创新历程,折射出两会人坚持科学真理与不懈追求的学术创新精神,以及在相关重大课题上向全社会发出的呼吁信息。

  专题讲演后,主持人刘小敏常务副会长对大会作了简明的小结。他认为本次峰会有恰逢其时、准备充分、规模较大、内容充实、气氛活跃这五个特点,指出本次峰会是两会文化强会、学术强会的有益举措,是文化强会、学术强会的又一盛会。他认为,只要继续弘扬两会长期以来坚持的办会风格和创新品质,并不断发展本届峰会总结归纳出的重要特色和基本经验,作为民间学术社团的两会,必将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和走向公民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这次大会上,特邀嘉宾,全国人大代表、高州市人民医院院长钟焕清教授作了讲话。他首先对两会等把该院的实践总结提升为《机制管理创新模式概论——全国文明先进典型高州市人民医院改革巡礼》一书表示真诚致谢。接着,他在简要地介绍该院如何为老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真正实现了让老百姓花小钱、看大病、看得好病的目的,达到了政府、医院、患者三方共赢的效果,10多年来进行医疗改革的办院经验时,赢得了与会者一阵又一阵掌声。该书由两会联着,于2010年12月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并在本次大会上首发。

  本次大会结束前,范英会长一是向协办单位和与会者以及大会讲演的专家和讲演的特邀代表以及全体工作人员再次表示深切的致谢。二是对新年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他说,两会都没有财政拨款,没有正常经费收入,为什么能在艰难困苦中一直坚持到今天,在探索创新中取得原创精神文明学以及深化和扩展该新兴学科的大批科研成果并成为省内“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社团”?两会今后的10年如何持续巩固和发展以及巩固和发展又主要靠什么?从这次大会可以看到,一靠两会同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二靠社会各界的协力支持和切实配合,三靠敢于和善于观察社会问题和提出理论和学术预见与对策研究。这三条,既是前几十年能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主要原因,也是十几年后两会更能“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主要力素。

  范会长说,为了今后几十年更能“回眸一笑百媚生”,一定要扎扎实实地从新的一年开步走。新年的工作建议主要有:一是继续加强两会面上和各专业委员会主要骨干办会的责任感和带头作用;二是做好2010年两会面上和各专委会的工作总结和提出2011年的工作设想;三是完成两会面上的几个横向课题和出版2—3部相关著作;四是两会联合或分别召开1—2次专题学术研讨会和年会;五是拟开展两会面上的评先评优活动;六是继续办好《文明与社会》会刊。这些建议将提交2011年1月和2011年2月各会会长、秘书长会议上讨论。

  大会间,与会者还欣赏了广东民族艺术团青年歌手们演唱的优美歌曲;晚宴中开展了丰富的幸运抽奬活动;协办单位代表也发表了感言;刘小敏、董玉整、黄紫华等主要负责人还代表大会向协办单位颁发了牌匾:一批获得大会优秀论文成果奬者的奬证和奬金将在会后补发,大会优秀论文将在会后结集正式出版。

  二百五十九、2010年12月25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会长范英在“庆祝广东省社科联50华诞暨社会文明大家谈首届峰会”上以《文化强会、学术强会的一次检阅与誓师》为题的致词如下: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来自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的顾问、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和理事会员等近300名代表,在广州市南沙区广州南沙资讯科技园欢聚一堂,共同参加“庆祝广东省社科联50华诞暨社会文明大家谈首届峰会”。这次大会的主办单位有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协办单位有广州市番禺区养生保健协会、深圳知信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深圳春之晖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深圳市海外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广州市康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盛帝环保实业有限公司、广州市好展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和广东药学院等。我谨受省社科联的委托,代表大会向为本次大会作出奉献和提供服务的具体主办单位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协办单位等表示衷心的致谢,向光临本次大会的所有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半个世纪以来,广东省社科联在繁荣和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庆祝其50华诞之际,如何继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为动力,在不断打造理论粤军的主战场上再立新功,这就是摆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2010年7月,作为新兴学科的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不仅被写进《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之中,成为今后10年要不断巩固的“特色学科”、“重点学科”之一,今次,即在12月23日“庆祝广东省社科联成立50周年”的表彰大会上,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的代表作《精神文明学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还荣获了“纪念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50周”10项优秀著作奬之一;同时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也荣获了“纪念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50周年”10个最具影响力学术社团之一的称号。

  这些,既是对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的鼓励,又是对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的鼓励。因为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的会员相互交叉,几十年来并肩作战,所取得的成果是共享的。作为省社科联重要的学术社团和分别从事社会与文明研究为主题的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无疑要弘扬、巩固和发展多年来在省社科联领导下开展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和广东特色的学术理论探索成果和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实际的优良会风。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已走过了25个年头。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也历经了17个年头的行程。现在两会的会员共约12万人,理事共约1200多人。完全可以说,以社会与文明研究为主题的两会,已逐步成为广东文化强省、学术强省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是理论粤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这两个不可忽视是有事实为据的。事实就是:两会各从成立之日起,尽管困难重重、阻力重重,但没有散架、没有倒退、没有停顿,而是脚踏实地、同心协力、百折不挠、开拓前行,硬是打出了一片学术理论的新天地。这是多么可贵的文化自觉和学术自觉。这是多么可贵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这是多么可贵的广东精神龢民族精神。正因为有了这些可贵的品质为根基,两会才能长期以来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坚定不移地开展学术理论的探索创新,坚定不移地把理论研究和实际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朝着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和广东特色的航向扬帆前进!

  同志们,谨从两会会名及其理论探索情况出发,本次大会是在热烈庆祝广东省社科联成立50周年的同时,以“社会文明大家谈首届峰会”作为后半部分的主题的。这里所说的“大家”,既系指社会学界和精神文明学界的名家、大家,也系指关心社会文明总体建设的各界人群、大众,都有机会在峰会内外发表学术理论见解,谈论社会与文明发展的现实问题。“社会文明大家谈”今后要作为两会长期联合经营的重点专项,本次则为首届峰会。首届峰会重点选取了11个专题,分别由省内11位知名老、中、青年专家学者为代表,对两会主要是面上多年来开展新兴学科探索中的多个原创学科,特别是已被写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特色学科——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钱学森教授语),以及由此而展开的一批有代表性的原创著述和原创观点等,试作初步的疏理与展示。我们认为,这是对广东省社科联50华诞最为实际、最为必要的一项庆祝活动,更是有利于两会同仁自尊自强、与时俱进,对文化强省与学术强省、文化强会与学术强会的一次检阅和誓师。

  最后,预祝大会完满成功,预祝各位嘉宾圣诞快乐、兔年幸福!

  二百六十、2010年12月25日,“社会文明大家谈首届峰会”优秀论文奬名单:

  姓 名论 文 题 目

  刘小敏广东精神文明学的原创回眸

  吴灿新广东伦理道德论的积极奉献

  杨 松广东市场素质论的重点破译

  卢黄熙广东民族凝聚论的系统创见

  董玉整广东人文精神论的挖掘提升

  柏 萍广东人道主义论的切实贯彻

  萧新生广东文化强医论的初始考量

  陈 伟广东政治文明论的先行探索

  霍秀媚广东人种文明论的持续呼吁

  段华明广东社区和谐论的长期推进

  黎明泽广东海洋社会论的进军号角

  说 明本次奬项不分等级,排名不分先后。

  二百六十一、2011年1月上旬,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等在省社科联举办了“社会文明大家谈”第二次会议,中心为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发出的“幸福广东”吹氧助燃。会上除范英以《要强化“幸福广东”的六大文明建设》为题作了重点发言外,刘小敏、吴灿新、刘卓红、黄铁苗、杨丹娜、谢建社、李宗桂、顾涧清等8位学者也发表了精彩的意见。《南方日报》及时作了部分发言的选登

  二百六十二、2011年1月15日,本会在秀美雅静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召开“广东社会学界迎春联谊暨常务理事代表大会”。

  出席这次会议的主要是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正副会长、秘书长和部分常务理事代表,除请假外60余人与会。会议由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玉整教授主持。

  在本次会议上,会长范英教授总结了2010年的学会工作和提出了2011年工作设想。他说,在过去的一年中学会不仅圆满完成了广东省中医院和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的两大重点课题,举办了多次学会研讨会议,还扬起了向海洋社会学进军的风帆,打开了学术研究的一片新天地,促进了学术的繁荣与发展。正是由于学会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工作,为社科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学界的充分肯定。之后,与会的各专业委员会和部分重点团体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提交了一批工作总结文稿。接着,范英会长同与会代表一起研究了2011年的学会工作,谋划了学会在新的一年中的发展蓝图。范英会长号召大家都为学会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创造学会的美好未来。同时希望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能逐步设立正式的社会学系或社会学专门课程,为培养社会学人才多立新功。

  会议中与会专家互相还交流了建设“幸福广东”的看法,阐述了各自对建设“幸福广东”的理解,探讨了建设“幸福广东”的目标、路径和方法等。会议在董玉整教授主持下环环相扣、严谨规范。而与会专家则在圆桌会议的形式下踊跃发言、热烈讨论,会议呈现出平等与民主的氛围。常务副会长刘小敏研究员在会议小结中认为,本次会议喜悦温馨、精英荟萃、内容丰富、程序严谨、气氛活跃,展示了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的优良会风和文风。

  二百六十三、2011年3月19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为“巩固和发展广东原创的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精神文明学”而召开的骨干会议在省社科联8楼会议室举行。

  学会会长范英研究员,常务副会长刘小敏、董玉整、黄紫华,副会长王永平、卢黄熙、严建强、李宗桂、杨松、陈芳芳、戢斗勇,常务副秘书长唐孝祥、冯仿娅、李保平,副秘书长吕志、孙九霞、吴少瑜、李扬、李振连、陈伟、冼美新、赵建平、顾万明、霍秀媚(部分副会长、秘书长请假),常务理事欧阳荣基、程潮、温朝霞和部分理事等5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省计划生育协会秘书长董玉整教授主持。

  会议主要分为两项议程,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在第一项议程中,范英会长简要总结了两会2010年度的主要工作。他指出,在过去的一年中,两会在没有任何财政拨款的情况下,通过全体同仁特别是主要骨干的协力合作,克服种种困难,自力更生,举办了一系列的学术研讨活动,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进一步扩大了学会的社会影响。可以说,2010年是两会健康发展的一年,是成果丰硕的一年。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举办一系列学术研讨会。二是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形成了多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学术成果。三是两会多年来的艰辛探索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社会科学界的高度认可。

  关于精神文明学的学科和学会发展问题,与会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副会长、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永平研究员以“为发展我省精神文明学加油给力”为题,作了精彩的发言。他认为,打牢精神文明学研究阵地、做好精神文明学研究非常重要,而且任务艰巨、繁重。在中西文化激荡的大环境下,举起精神文明学的大旗,特别是要抓好年轻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培育年轻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意义非凡且非常必要。他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精神文明学的两个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强化精神文明学的学科意识,特别是要有更多的创新研究成果,以不断巩固精神文明学的学科地位。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与时俱进,增添时代气息,结合广东实际,进一步发展创新广东特色的精神文明学。

  副秘书长、省委办公厅综合处调研员李振连副教授,副秘书长、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部主任吕志教授等认为,要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为契机,推动精神文明学的发展:第一,进一步完善精神文明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打响精神文明学在全国的品牌。精神文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属于全国乃至全人类的学科。要在坚持学科特色的前提下,继续扩大精神文明学的社会影响。第二,要积极发挥精神文明学在建设幸福广东方面的作用。作为广东原创、广东特色的精神文明学,应当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方面有所作为。第三,坚持短线研究与长线发展相结合,不断推出有社会影响力的成果。精神文明学会要按照学科成长发展的规律,坚持基础性研究,形成该学科的长线成果;同时开展一些短线的实操性课题,短线研究与长线发展相得益彰,推动精神文明学朝着新的更高层次发展。

  范英会长对专家发言和建议作了回应。他说:2013年12月,是本会成立20周年的日子,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开始做些筹备工作,今次骨干会议所讨论的事情,就关系到这个内容。比如,新时期如何持续推进广东原创的特色学科——精神文明学这个大题目,从学会自身的要求来讲,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但2—3年内,则应有一些突破性的成果。除个人研究兴趣之外,学会不是什么课题都去研究,不是什么热闹的东西都去研究。一切要从具体情况出发,从队伍的实力和财力出发,在学会层面上,在原有研究的重点上,集中精力、握紧拳头打出去才有影响。

  这方面,从去年以来所写作的近60万字的《海洋社会学》这部原创性、体系性、教科书式的学术著作,恐怕就是此类。因为它把陆地社会上讲的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创造性地推向海洋社会,这是前人没有做的,我们来尝试,不就很有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人类普适价值吗?而且,广东是海洋社会的重地之一,必然要向海洋社会进军,科学发展才有力度、广度和深度,这就要有理论学术的先行,为广东人和各地探讨海洋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当然,这个课题完成后,还要有一批子课题,希望全体同仁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都来大力扶持之,到学会30周年大庆,《海洋社会学》专项的攻坚成果,能拿出2—3部有力度的著作,就很好呵。

  范会长讲到:如果经费许可,精神文明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民族疑聚学》除在1998年已完成、出版的《当代中华凝聚力·上下册》约110万字外,“力”之外其他16个很有特色的命题也必须搞;还有精神文明学的另一个分支学科——《家庭文化学》,在1996年开了头,搞了总设计,写了几章就因别的重大课题而一直停了下来,也应重新重视它、完成它。上述两个分支学科,一个专讲“民族”的,一个专讲“家庭”的,这是精神文明学的两大支撑点;另外,还有集中反映广东原创精神文明学独特思路的《精神文明学大辞典》,别人怎么抢也是抢不走的,约6大卷共600万字是可以开局的。近30多年来培训的队伍和骨干,完全有这个知识生产力,这叫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欠经费。这就需要在继续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来重点“扶贫”。杨松教授提到了这一点,很重要呵,希望大家想办法、找门路。因为搞高层次的学术理论著作,没有经费作后盾,是搞不成的。可惜学会这种社会组织还处于中国社会科学现行体制之外和学科安排还处于中国社会科学现有体系之外,要立项、要点钱谈何容易!我们自己又不会造纸币,造了也非法呵。

  范会长还说到:关于长线与短线研究问题,以及如何关顾民生等问题,学会一直在尽力去做——短线“养会”,长线“活会”,“养会”、“活会”都是为“民生”服务的。随着我国社会科学体制的改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体系的创新,随着民间学术社团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短线方面承接政府和社会各界课题的机会可能会更多一些,更需要学会同仁自愿出力来做好这方面的课题。去年及去年以前学会等所做的一批短线课题,都是中央文明办、中残联和卫生部等委托的重点项目,是很有影响的。今年还要做些这样的课题,还要先行“养会”,才能见机“活会”,才能更好地服务“民生”。总之,今年作为本会20周年大庆筹备工作的开始是比较合适的,具体工作安排还要由常务会长会议来定。

  最后,常务副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小敏研究员在会议总结时指出,要促进精神文明学学科和学会更好地发展:第一要继续强化大局意识,将精神文明学的发展与广东及全国和人类的前途与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第二要继续保持高度独立的学科品格,学科的发展才能形成更新的面貌与特色;第三要继续吃苦耐劳,再做好长期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第四要继续用联系、发展的眼光,从其他学科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吸取经验,同时牢牢地把握好本学科的既有定位不走样。只要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科和学会的发展,经过一批批学者的按班努力,精神文明学和精神文明学会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二百六十四、2011年3月24日,由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与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民政部原部长李学举为首的全国政协调研组在广东省社科联召开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专题座谈会”。省政协副主席覃卫东、省社科联主席田丰等出席座谈会。范英会长代表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应邀与会并以《关于促进民间学术社团健康发展的五点建议》为题作了重点发言:

  狭义社会组织中社会科学方面的民间学术社团组织,如何才能进一步地健康发展?笔者认为既有其自身的基础与努力的问题,更有待政策与法规的支持和保证的问题。仅从政策与法规角度来讲,有如下几点宏观性的建议供参考:

  一、必须继续完善从思想禁锢向学术自由逐步转化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从历史上看,我国有过百家争鸣、群芳竞艳的学术盛世。但也有过长期的思想禁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之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两代则大兴八股之风,许多士子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寻词摘句,述而不作,只是重复儒家教条,絶无鼓励创新的风气。这是我国近现代学术文化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从现实上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间,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思想解放和学术自由的问题仍有许多障碍尚未清除。在这种氛围下,社会科学仍面临进一步破除极左路线残余的干扰、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开展学术自由的使命。没有这一条,不在这一条上继续完善其政策与法规,不仅不能使体制内的社会科学研究大放光彩,更不能使现处体制外的民间学术社团获得自由探索的肥沃土壤。

  当然,在我国的今天,这种思想的再解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术自由无疑要坚持这一宗旨。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不是封闭的密室,不等于说,有着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国文化学术和鲜活多样的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不可以用来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体系,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一听到“学术自由”这几个字就谈虎色变是很可怜的、很脆弱的神经。

  有人说,目前我国在打破思想禁锢、开展学术自由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政策和法规,没有必要继续在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笔者认为此论欠妥。应当实事求是地全面清理和全面审视现有政策法规的长短优劣,力求扬其长克其短,扬其优克其劣。

  二、必须继续完善从排斥贬低向大力培植有序转化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科学并不象自然科学那样,被看作重要的生产力。这是社会科学在中国地位低下甚至受排斥的一个主要原因。也由此形成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长期低于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的境遇。这其中除了少数直接为官方服务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之外,絶大多数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总是处于无可奈何的状态。由这些人组成的民间学术社团的作用也总被低估。

  其实,这个问题笔者在1993年初与胡绳先生商榷幷发表在《学术研究》第3期《要理直气壮地讲社会科学是生产力》一文中已经谈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许多地方早已指出社会科学是生产力。他们认为“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可以叫做“一般的生产力”,或者叫做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9—220页和第26卷上册,第423页)

  但是,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却不相信老祖宗这一思想观点的失误,并非胡绳先生个人的失误,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层面的失误,在具体对待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方面的失误。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前后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四个“同样重要”后,这种失误固然有了较大的纠正,却难于在中国的整个社会层面形成共识,大批有志于从事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只能徘徊在“地狱之门”,最终还是做了官场或商场的追随者、权力和金钱的主宰者,高喊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的口号便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空想。

  笔者很敬仰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但絶对不是否定当今这些人的弃文从政从商等,而是目睹社会各种病态远比鲁迅时代复杂严重之此情此状,担心医治这些社会病态和推进社会发展的我国社会科学究竟有什么真实的地位和作用,是否能有真正的重视与发展,以及从事这项工作的穷秀才们的尊严和价值,是否有关键性的提升。这也许是杞人忧天吧。“世人只敬锦衣客,但愿天公重斯文。”如果不在这些方面继续理顺其中的政策法规,再多的民间学术社团也只是空有其名而无其实。

  三、必须继续完善从单位壁垒向社会组合和谐转化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中国人开玩笑说,60多年来有三句话很典型:“你是什么成份?”“你吃过了吗?”“你在哪个单位?”现在看来,“成份”和“吃饭”问题都不太成问题,倒是“单位”问题真的还有问题。这里所说的“单位”,是指党政机关、教学科研、企业事业等行政“单位”,絶对不是指民间学术社团这样的“单位”。因为民间学术社团大多是由上述“单位”中的人即“单位人”根据相关法规、按个人或上述“单位”的专长或兴趣在社会上自愿组织起来的“社会人”。

  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现代公民要打破死守原有“单位人”的许多弊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社会事务,承接社会项目,担当社会智库,成为社会主体,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并使之向“社会人”方面靠扰。这正是社会组织包括民间学术社团在内蓬勃兴起的时代必然和内在要求。但是,我国的现行政策和法规,有许多阻碍这种进程的东西,适应这种进程的新政策和新法规却远未到位,因而造成尴尬局面,也使民间学术社团处境尴尬。

  比如:国家和省部级的年度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评奬等等,只许上述“单位”申报,不许民间学术社团插手,民间学术社团即使有什么非报不可的申请,也只得以“社会人”中的“单位人”名义代之。这无疑把民间学术社团排除在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申报等范围了,把民间学术社团的申报权利等剥夺了,把民间学术社团打入另册了。很显然,这是对具有法人资格的民间学术社团的极不信任,对民间学术社团只讲义务而无视权利(包括上述权利和这些组织的代表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参政、议政等份额)的突出表现,更是卡死“单位人”向“社会人”转换的一个很具体的例子。

  上述例子说明,“单位人”的壁垒还很强固,“社会人”的培植还很难艰。由“社会人”组成的民间学术社团多属非经营性社团,一无政府财政拨款,二无正常经济收入;三无权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经费等,你叫它怎么生存和发展?“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是很难办的事。就经济环境较好的广东,许多学会、研究会大都因上述困境而半死不活,那些经济环境比广东还差的省市级学会、研究会恐怕不会比广东的日子好过吧?例如,在1993年那段时间,全国絶大多数省、市相继成立的精神文明建设学会或研究会,到今天全都散架了,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上述困境所至。当然,也有一些学会、研究会(包托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等)还能支撑到现在,那是它的主要骨干们九牛二虎地在挣扎着维持下来的——这一点,笔者有过深切的体会。因此,不在政策法规上再作调整,尤其是省级以下民间学术社团的健康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四、必须继续完善从体制之外向体制包容全面转化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我国正在进行各种体制的改革。这不仅有体制之内本身的改革问题,还有体制之外各方面的改革问题。由“单位人”与“社会人”之间的矛盾运动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今国家社会科学内的“单位人”和国家社会科学外的“社会人”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体制之内和体制之外的矛盾转化与平衡的问题。

  笔者认为,体制内“单位人”和体制外“社会人”好比两条腿,都得来真的,强此则要强彼,才不会跛腿行走。不可否定,当今国家社会科学体制内的“单位人”,因为有了体制给予的许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在繁荣和发展我国社会科学方面作出的成就与贡献,为这种体制外的“社会人”创造了形成和壮大的人力基础,以及争取这种体制内外达到全面转化的促进作用。它确确实实是条真的腿。但是,体制外“社会人”因为没有体制给予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这条腿却是假的腿。这一真一假两条腿能在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的岖崎之路上行得舒畅吗?

  因此,关键在于:必须把国家社会科学体制外的“社会人”如民间学术社团等纳入体制内,将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评奬等一切“单位人”原有的特权普化,让利于原来无此特权的体制外的“社会人”,使这条腿也变成真的腿,与体制内原来的那条真腿一样壮实。只有这样的统一体制、统一运作,才真正有利于促进民间学术社团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人为地让现有的很不公平、很不公正的体制长期存在下去,长期成为社会科学裹足不前的顽症。

  顺便也在此提出如下一个尖鋭的问题:目前国家和省部级社会科学的年度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评奬等等是必须做的,但如何做得比较科学、比较合理、比较有效,真真正正出好人才、出好成果,而不至于被个别“官霸”、“学霸”和“歪嘴和尚”所操纵,不至于成为一批学者腐败的阵地和温床,很希望上级有识之士严加洞察,以还我学术之净土、心灵之净土。

  五、必须继续完善从陈旧管理向着重服务创新转化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社会组织的管理不能或缺。但管理观念、管理意识、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等陈旧,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既管不到位也管不好的。管理者只有真正代表被管理者的切身权益和应有的尊严和价值,才有真正的资格在那个位置上做好管理服务。过去一讲到“管”字,人们马上会把“管、卡、压”三个字连在一起,许多事实也证明,“管、卡、压”是分不开的。过去对社会组织包括民间学术社团进行“管、卡、压”的问题不少,造成的隐患也不少,盖因管理者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意识、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陈旧所至。比如“衙门作风”就很令人无奈,不与时俱进的管理条文就很令人无奈,不切实际的许多要求就很令人无奈,把民间学术社团当作五官俱全的行政部门来看待就很令人无奈,不尊重民间学术社团的固有特征和运行规律就很令人无奈……

  可以说,目前管理民间学术社团的许多东西都不甚适应形势之需要,必须进行认真的改进。笔者认为,改进的总体方向,就是要把这种陈旧管理变为着重服务;这种服务又必需是不断创新的服务。着重服务就要丢掉“管、卡、压”的恶习,就要丢掉“衙门作风”,就要深入民间学术社团多听听各种意见和要求,为它们排解遇到的困难,实事求是地引导民间学术社团的成长。同时,着重服务还要讲不断创新,没有不断创新的精神是搞不好服务的。比如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在贯彻上级有关政策和法规过程中,碰到的新问题与新矛盾,应当及时地调查研究,向上级提出各种参考方案,以促进相关政策或法规的完善。当然,创新服务的内容是很多方面的,这里就不赘述了。

  综观现有社会科学的管理和“创新”方案,最缺少的就是着力服务和不断创新、真正创新的内容(这有不少例子可说明)。“创新”成了时髦的口头禅。但很可笑的是,有的管理者总要求社会各界去做好管理服务,总要求社会各界去开拓创新与真正创新,但一到社会科学本身领域的管理服务和开拓创新与真正创新则几乎集体失语。从上到下几乎都是如此。也许是近亲繁殖或钱权交易等利益所在,也许是抱残守缺或经已麻木等观念所至,不得而知,难怪着力服务者和开拓创新者不易香,嗡嗡营营者和投机取巧者不易臭。

  指出现有社会科学管理和“创新”方案的最大弊症,肯定有人会反对。那就当笔者无知好了。

  总而言之,前面五点建议归结起来是:从宏观上讲,解放思想,自由学术;摆正地位,扬其价值;冲破壁垒,放开运作;体制包容,不分内外;管理创新,服务为本,是不断完善民间学术社团相关政策和法规必须注意的关键所在。因为匆忙写的所思所想,的确很不成熟,仅供调研组一笑。

  二百六十五、2011年4月16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下称两会)、广东社会学学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下称专委会)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八楼会议室召开“社会文明大家谈·殡葬立法之关键”论坛。两会会长、专委会顾问范英,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副会长陈芳芳女士、萧新生教授,广东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专委会顾问谢俊贵,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欧杨、陈伟,专委会副主任范海泉、李振连、陈家义,以及其他专委会骨干20余人(部分委员请假),就我国殡葬立法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论坛由范英教授主持。广州电视台对范英会长进行了现场专访,并对论坛进行了録像采访。

  范英会长在讲话中指出,近十多年来,每到清明前后,殡葬改革问题都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作为关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殡葬问题也是两会及专委会研究的重点问题。专委会自1999年成立之日起,就在国内最早提出了殡葬立法问题,并为之孜孜不倦地奔走呼吁了十余年。在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很多方面的法律都建立起来了,唯独关乎民生大事的殡葬问题没有立法保障。《殡葬管理条例》的出台和修订,在推动殡葬改革完善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群众民生利益的日益凸显,群众权利意识的逐步觉醒,仅靠一个《殡葬管理条例》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他认为,面对群众的需求和学者的呼吁,殡葬立法仍困难重重、久拖不决。自2007年国务院、民政部启动殡葬立法探索以来,曾一度将殡葬立法列为一档立法计划,但2010年退为二档计划,2011年又进一步弱化了殡葬立法的地位,一直退为三档。这在一定程度已经意味着殡葬立法问题基本搁浅。

  那么,殡葬立法的的关键在哪里?在他看来,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在争论不休。一是以民政部门为代表的观点,认为一定要按照《殡葬管理条例》的既定思路来搞,坚持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坚持人口稠密的地方一定要对遗体实行火化。这种观点在近几年来占上风。另一种是民间及大部分学者的观点,认为殡葬问题不属国家政治问题,无须采取强制手段和高压政策,应当站在絶大多数人的方位,反对极左思路和做法,坚持开放,还俗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让老百姓在殡葬问题上真正享受自己的人权和尊严。他认为,按照前一种思路考虑殡葬立法问题是广大普通老百姓极力反对的。因其不仅加大了立法、执法的困难和成本,还无法满足絶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他指出,在新的形势下,一方面应当尊重历来的风俗习惯和群众意愿,自由选择殡葬的方式,如海葬、树葬、火葬或者尸葬等等;另一方面在大城市可以维持火化、提倡火化,但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广大农村,则无需强力推行火化。

  此外,范英会长还尖鋭地指出,目前殡葬业发展的最根本症结,是经营权和管理权不分离,民政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所以才导致垄断经营,才产生暴利。不加快殡葬立法,就无法彻底解决民政部门的应然角色定位问题,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打破殡葬业发展的垄断格局。这也是为什么坚持立法要按现有管理方案为主的弊端所在。

  在这次论坛上,与会学者就殡葬立法面临的困境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大家一致认为,《殡葬管理条例》在颁布后的十多年中,一方面引起了社会的诸多争议,另一方面也无法有效缓解殡葬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殡葬立法久拖不决甚至日益受“轻视”,进一步导致了民怨的积累和矛盾的激化。因此,根据形势发展加快推进殡葬立法进程已尤为迫切。

  二百六十六、2011年4月23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青年职业学院主办的广东“社工与志愿者·创新社会管理”合作论坛暨执行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广东青年职业学院隆重召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会长李敏兰、广东青年职业学院院长胡荣华等领导出席本次论坛分别致词、讲话。来自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等地市的共青团、高校、社工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和企业界约380多人参与交流,并通过了广东“社工与志愿者合作论坛”执行委员会机构成员名单。

  范英会长高度评价了“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意义和作用。他指出,社会需求多元化的时代,唯有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多渠道的社会参与和多主体的社会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改革以及社会转型,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有坚定的群体基础和社会基础。志愿服务和社工服务已经成为社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他认为,志愿服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学雷锋时代的运动式活动,向互助进步、志愿精神常态化的社会服务发展。不仅在帮助弱势群体、倡导文明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为实现公民参与社会、回馈社会以及青年成长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范会长同时指出,作为社会服务的另一支重要力量,社工在现代社会福利体制中所承担的角色、在社会建设中所发挥的功能,已在欧美国家及港台地区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支持和广泛认可。在我国,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方针以来,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现代社会工作制度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迈上新的台阶。从总体上看,广东目前社工队伍的培养情况与我省对社会工作的需求差距甚大,如何整合现有社工的力量并促进其与志愿服务的相互补充、相互结合,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范会长回顾了我省在社工与志愿服务方面所做的尝试。他表示,社工队伍的发展,需要藉助于庞大的志愿队伍互相整合,取长补短。广东在志愿服务发展经验与社工专业需求方面,建立了社工与志愿者联动的机制,积极探索社工引导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工的社会服务新格局。志愿组织、人力资源的丰富、服务基层的深入、服务领域的广泛优势,能够较好地弥补社工专业人才紧缺、工作经验欠缺、社会认识欠深的情况;而社工机构既可以在理论知识提升、团队建设管理、服务策划以及理念技巧优化等方面弥补志愿组织在组织服务管理方面的不足。广东的事实证明,社工与志愿者这两个群体的合作与联动,提高了社会服务的水平,推动了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幷且得到政府、民众热情的支持,展示了我们广东志愿者和社工队伍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百六十七、2011年5月中旬,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一行近30人,前往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开展实地调研活动。该院座落在东莞市中外闻名的虎门镇,近十多年来在院长带领下取得了改革创新的丰硕成果。两会在对广东省中医院和高州市人民医院的典型经验进行总结推广之后,对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的许多探索也进行考察,旨为我国、我省医疗卫生战线深化改革提供又一个可资借鉴的市级医院的样板。

  二百六十八、2011年6月3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近20多位专家应邀参加了广东省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会等主办的“幸福广东研讨会”,提交了一批论文或发言提纲。两会会长范英教授提交了《幸福家庭建设论》的论文并作重点发言。他同时不得不指出:关于大会中许多论文谈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这一观点,其实是受《列宁全集》上世纪80年代前旧版俄译中错误长期影响所至。在90年代之后所译的新版《列宁全集》,已纠正了这一译误。也就是说,按列宁原意,不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而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见这句话先后不同的排列,所体现的基本原则完全不一样,是值得学者们深思再三的理论观点。此外,范会长还认为:当今所讲的“社会建设”,有“小社会”和“大社会”的建设。不能以“小社会”建设代替“大社会”建设。什么是当今所讲的社会建设呢?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国内外比较合理适时的界定。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社会建设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演进和人类社会能动活动中交错综合形成的以人为本的实践”以供会者和当局参考。

  二百六十九、2011年6月14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在广东省社科联8楼会议厅召开了“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改革创新特色研讨会”。会议由两会会长范英教授主持。常务副会长董玉整教授作了主体报告,常务副会长刘小敏研究员作了重点发言。与会专家和赴莞调研组对主体报告和重点发言进行了交流研讨。整个活动从始至终气氛热烈,对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在管理创新上形成的诸多特色各抒己见,并取得了大致的共识。

  二百七十、2011年7月9日─10日,本会近10位学者应邀参与了在广州举行、由家庭期刊集团、广东家庭文化研究会和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华人社会和谐家庭论坛暨第九届全国家庭问题学术研讨会”。会长范英教授提交的是1996年写成并未发表的《论家庭文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一文。该文提出建立世界性的“家庭文化学”整套初步的构想,引起与会者的关注。 

  二百七十一、2011年7月10日—12日,由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与中华孔子学会联合主办,广州九龙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九龙树国学馆、潮州市黄河实业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省内多家企业、部门联合支持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幸福广东”大型公益主题论坛在广州中山纪念堂隆重举行,论坛与会代表有3300多人。

  本次大型公益主题论坛开幕时全场肃立,奏起了威武雄壮的国歌;播放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构建和谐幸福社会讲话视频。之后,广东省社科联顾问、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教授代表本次大会主办单位作了《国学精言绕羊城》的热烈致词。

  范会长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5千多年的洗礼和积淀,其中藴含着无限丰富的智慧和精华,在建设和谐幸福社会的今天,于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理念资源和精神资源。这次大型公益论坛就是持此宗旨而适时召开的。

  范会长说,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从成立之日起,便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致力于和谐幸福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的支持下,于上世纪80代年末,不仅创立了属于广东、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即意识社会学,而且以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为载体,至今不间断地出版了五十多部、约3千万字的著述。这充分说明,两会专家和广东学者的务实求新精神,已成为文化学术亮丽的一种“广东现象”、“岭南现象”。

  范会长指出:两会不仅在文化强省、学术强省方面努力作出一份奉献,同时长期关注民间社团特别是从事国学文化普及教育宣传工作的企业和国学馆等,并支持、鼓励他们不断地把国学文化扎根于社会基层和普罗大众。本次的大型公益主题论坛,就是他们自觉发起和勇于承办的、意义特殊的活动。

  本次大型公益主题论坛在开幕式完结后,即开始了首场主题讲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著名国学专家郭齐家先生,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题,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国学专家李汉秋先生,以《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为题,分别作了理实结合、深入浅出、精彩生动的报告。

  本次大型公益主题论坛,从7月10日下午至7月12日下午又连续进行了关于《国学经典成就幸福人生》等十多个专题讲演,讲演者分别为刘冰先生、田永胜先生、靳雅佳先生、刘苏先生、傅冲先生、张发先生、谭凤涛先生和孙得端先生等。

  本次大型公益主题论坛结束时,于7月12日晚上,还举行了盛大的“心灵祈福音乐晚会”。与会者欣赏了来自河南省大相国寺铙乐团演奏的我国著名的佛教音乐。那悠扬的旋律和弘善的真谛,使广州中山纪念堂满座听众的心灵得到一次由衷的洗礼,无不沉浸在中华佛学经典乐章的享受之中。直至晚会最后,许多人还恋恋不舍……

  本次大型公益主题论坛,一连三天共七场,每场3300人、共2万多人次,秩序井然地、平安顺利地参与与推进。所有与会代表的人文素养和会议道德令人难忘。

  在本次大型公益主题论坛上,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等联合撰写的《回眸一笑百媚生——三评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一书,赶在了大会上首发,免费赠送与会代表人手一册,并作为两会提交本次大型公益主题论坛的代表作,与广大来宾以文会友、取长补短、展开文化学术的心性交流。

  该书是范英等长期主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的第41部,也是该丛书中与时俱进地继2002年的《岭南红梅报春开》、2006年《珠水云山育芳菲》两书之后,出版的第三部专门评述广东创立的、世界普适的、精神文明学的创新所在及价值所在。

  这部代表主办单位两会同仁的最新著作,再一次展示了广东学者在学习、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构建和谐幸福广东、和谐幸福中国与和谐幸福世界进程中诚厚的人文关怀与博大爱心。

  本次大型公益主题论坛的成功举办,将给人们留下许多有益的回味……

  二百七十二、2011年7月10日,范英会长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构建和谐幸福广东”大型公益主题论坛上,以《国学精言绕羊城》为题的致词如下:

  今天,来自广东省内外的各界热心人士3000多人,汇聚在中外闻名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共同参加一连三天共六场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幸福广东”大型公益主题论坛。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中华民族历代圣贤深厚福德与博大爱心的人格感召。我谨代表本次论坛的主办单位,对各位领导和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所有给予本次论坛作出奉献和关心支持的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5千多年的洗礼和积淀,其中藴含着无限的智慧和精华,在建设和谐与幸福社会的今天,于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理念资源和精神资源。因此,把这次大型公益论坛的主题定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幸福广东”,便是以上述文化理念精神为宗旨的。

  作为本次大型公益主题论坛的主办单位之一,我们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从成立之日起,一直致力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与研究,致力于构建和谐幸福社会的探讨,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的鼓励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不仅创立了反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追求社会和谐幸福的新学说:精神文明学,而且以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之形式,至今出版了50多部、数千万字的著述。这说明,广东的学者,主要是用创新的实际行动,来推进文化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了广东人务实求新的精神风貌。

  同时,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从一开始就重视与民间各界热心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单位或人士,开展多方联系与友好合作,努力支持和鼓励其中一批国学馆或相关文化企业在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旨在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扎根基层和社会大众。今次发起和承办或协办这一论坛的相关单位,较集中地展示了从实际出发,从操作层面出发,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宣传、教育活动,无疑体现了他们可贵的文化公益心和文化责任感,无疑显示了社会公民对文化的自觉和对文化的追求,无疑为和谐幸福社会的建设,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努力。

  这次大型公益主题论坛,有不少内容是讲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的。中国的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的传统道德,认为“道”是社会伦理,“德”是个体伦理。个体伦理的“德”从属于社会伦理的“道”。个体从社会伦理的“道”中得到的东西就是“德”,所以有“德者,得也”的说法。个体从“道”中分享到的“德”,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或信念,并外施于人,便叫做有道德。在今天看来,社会伦理发生着变化,个体伦理也会跟着变化。我们应当批判地承继传统道德,同时吸纳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道德成分,并在实践中形成和锤炼出新的道德。这样的道德文化才有真正的出路。

  这次大型公益主题论坛,有不少内容是讲家庭道德的。我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庭道德。它与私德、职德和公德息息相关。在今天,我们当应批判地承继传统的中华民族家庭道德,同时用个人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来综合育体、育性、育劳、育智和育美,以养成良好的体德、性德、劳德、智德和美德。也只有这样,家庭道德的建设才有真正的出路。

  这次大型公益主题论坛,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召开,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的,“要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批劳动者和接班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从小事做起,需要从身边做起,需要从自我做起。今次论坛的讲演者,有国内著名文化专家学者,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和基层文化人。他们将以亲身的经验来论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建设和谐幸福社会的深刻感受,因而更加真实、亲切或平民化、大众化。希望全体嘉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取、各有所获,共同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构建和谐幸福的社会而发光发热、添砖加瓦! 

  二百七十三、2011年7月15日,本会10位学者应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之邀,参加了“社科界贯彻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座谈会”。范英会长以《把握社会建设的起点、支点、重点和焦点》为题作了重点发言:

  在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上,汪洋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的报告,是紧密结合广东实际,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典范,不仅揭示了社会建设一批理论与实践的亮点,而且提出了切实解决相关问题的正确思路,必将推进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广东风貌的社会建设伟业。在这里,我主要谈初步学习的如下体会:

  一要实事求是地把握社会建设的起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与自然界互动的中介,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主体。从人类历史演进看,社会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分。从人类能动活动看,社会包涵了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和社会法制等主要领域。所谓社会建设,必然是人类在社会历史演进和社会能动活动中交错综合形成的以人为本的实践。当今的中国和广东,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社会的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和法制等,与改革开放30年前比较,各各有了巨大的变化发展,作为社会建设这一交错综合的人本实践平均值也有较大的增长。但总的来讲,前述诸项领域的变化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交错综合而成社会建设的基础还较弱,起点还较低。我们是在基础较弱、起点较低的状态下进行社会建设的。实事求是地认识和把握这个起点,搞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和法制等领域的工作,不断改善社会建设的基础条件和提高社会建设的起点水准,是当下和今后同步发展、水涨船高的两副重担。

  二要始终如一地把握社会建设的支点。支点就是支撑点。搞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其支点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也就是说,“打江山”和“治江山”与“保江山”,始终如一的支点无疑是广大人民群众。如果在“打江山”时重视这个支点,在“治江山”和“保江山”时丢弃这个支点,因而产生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危险,这就不是始终如一。因此,提出始终如一地把握这一支点来进行社会建设的问题决非空穴来风。在社会建设中,必须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地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地关心群众疾苦”;必须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只有这样,社会建设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认同、支持和参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追求切身权益、真正解放自身的伟业。

  三要清醒透彻地把握社会建设的重点。社会建设的问题一大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有重点地逐步去做,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供的有限物力和财力用到点子上,用到民生上。这既是社会建设现实的需要,又是社会建设重点对应之战术。汪洋书记的报告很有见地地指出:社会建设一要重点搞好“基本民生”,加快建立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二要重点保障“底线民生”,更加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三要重点关注“热点民生”,善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四要重点注意建设“可持续民生”,切忌“任期制民生”。我认为,这里所讲的“基本民生”、“底线民生”、“热点民生”和“可持续民生”的民生论,是当今对社会建设重点论的切实点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于我们社会建设的指导作用计日可待。

  四要旗帜鲜明地把握社会建设的焦点。社会的环境、社会的经济、社会的政治、社会的文化和社会的法制等交错综合而成的方方面面的社会建设,不仅要把握其起点、支点和重点,还要把握其焦点。所谓社会建设的焦点,无疑是指社会建设的天然尺度——公正、公平与博爱。古今中外,人们对社会的博爱、社会的公正公平等问题,有过许多的理想追求和实验,因而是人心所向、人间愿景。尤其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先生的博爱思想、“天下为公”的思想龢民生民权民利的思想,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应该批判吸纳的智慧。今天我们强调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公正、公平和博爱的思想化在其上,并成为评判社会建设的唯一尺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使公正、公平和博爱的社会建设焦点,持续地激发出全社会和谐与幸福的耀眼光芒。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