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五、2005年7月—12月,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受南海区文明委之托,完成了由范英等撰写的《南海区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若干理论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报告。
一百零六、2006年2月28日,本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常委会在广东教育学院体育系召开。除广州市以外的3名常委,在穗的常委全部参加了会议。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本会名誉主任委员、解放军体育进修学院刘德佩教授应邀出席了大会。常委会在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广州体育学院吕树庭教授的主持下,主要讨论了关于增补常委名单、常委分工、修订章程以及2006年工作计划等议题。会议持续了3个多小时,委员们积极发言,献技、献策,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会议临结束前,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教授对本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广东教育学院体育系为本次会议的召开予以了大力支持和热情款待。
一百零七、2006年3月26日,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等受省文改办委托的项目《广东文化产业投资指南》出版之际,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改办主办,省出版集团、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人民出版社承办的该书首发暨赠书仪式,在广州珠岛宾馆隆重举行。会议由省出版集团总经理黄桂科主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改办主任方健宏到会讲话,广东省社科界代表蒋述卓、李权时先生,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陈海烈先生,省内民营企业界代表郭子龙先生等先后作了发言。主办承办单位、省直有关厅局、省直文化集团、地市文改办、行业协会、民营文化企业的代表共6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最后由省委宣传部领导向省属文化集团、地市文改办、民营文化企业代表赠送了《广东文化产业投资指南》一书。
《广东文化产业投资指南》一书,由省委副书记蔡东士题写书名,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小丹作序,蔡东士、朱小丹和副省长雷于蓝任顾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方建宏同志任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约25万字,分为行业篇、地区篇和政策法规篇三篇。行业篇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介绍文化产业各行业的具体分类、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地区篇按照《广东省情手册》关于全省经济区域划分口径,分别介绍全省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重点行业、特色产业;政策法规篇收録近年来国家和广东省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小丹同志在该书的序言中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曾经强调指出,要创新投资机制,形成全社会办文化的格局,要鼓励国家、社会和个人投资文化企业,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格局;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同志也曾指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点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全省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后,我省又被中央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中央的厚望与省委省政府的鞭策,市场的厚望与广大投资者和文化经济工作者的需求,是编写该书的主要动因。该书凝聚着编撰者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战略决策、推动广东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心血,是有志于在广东文化产业各行业寻求发展的重要向导。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改办主任方健宏同志在大会上指出,该书的出版值得庆贺。省委领导等对该书的出版高度重视,各市各部门对本书的编辑工作给了大力支持,尤其是编委会的全体同志和广东人民出版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心血。当前,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好的时机。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我省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正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应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他认为,出版这本书有三方面理由:首先,如上述领导所说的,该书在全省乃至全国来说是开山之作,但由于水平和条件的限制,本书必然会存在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意见批评指正。其次,本书的目的在于引发各界提高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及促进相关书籍的问世。《指南》一书只是一种信息,一种资料,只起一种参考作用。决策者应该综合各方面的状况及相关条件做出决策,而不应该依赖于《指南》的条条。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情况不断出现,《指南》一书也应该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蒋述卓教授在发言中认为,该书是指引社会资本积极推动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精品力作。从文化产业投资指南方面上讲,该书在全省乃至全国应该是一个创举。要繁荣我省的文化产业,除政府的投入以外,还必须吸收社会的力量,让他们参与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产业技术设备的更新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的机制,逐步放宽市场的准入,积极稳妥放开文化市场。省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正是在积极地推动着这项工作的进行。在这种形势下,《广东文化产业投资指南》一书的出版,是非常适时的也是积极的,是一本积极指引社会资本、推动广东文化经济发展的精品力作,归结起来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调研充分,态度认真;二是分类科学,分析透彻;三是简洁明瞭,实在实用。
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顾问、广州市社科联原主席李权时研究员认为,该书是引领社会资本投资广东文化产业的开创之作。《广东文化产业投资指南》一书的出版,为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及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本书的出版在实践上可谓开山之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这本书很有特色,层次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好的创意。他认为该书的特点一是立意深远,权威可靠;二是内容详实,实用方便。
广东中凯文化集团董事长郭子龙先生在发言中指出,省委提出的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令我们深受鼓舞。该书的发表将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指针导向。我们将凭藉自身的优势结合《指南》精神,凝聚广泛的社会力量投资广东的文化产业,积极投身省文化产业的建设。我省音像事业的发展较早,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广东文化产业中的一张名片。音像产业作为广东的特色产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乘我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东风,在有关部门的领导支持下,为广东文化大省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该书首发后,《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亚太经济时报》等连续编发了有关报导。2006年3月28—3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该书作为献礼提交给与会领导与各省代表。
一百零八、2006年3月,《珠水云山育芳菲——评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出版。本书是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广东省社科联精神文明学研究室、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编委会2006年度重点项目之一,列为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之26部。
本书收进评述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的部分代表性文献近190篇、约80万字,时间跨度为20世纪的末叶到21世纪的近些年。
本书作者有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长者,有著名学者沙英、肖前、杨春贵、赵凤岐、李春秋等,有省内前辈张江明、梁钊、张磊、马中柱、李权时等,有省内党政方面的方苞、张汉青、朱小丹、王骏等,更有省内外一大批老中青年学者和实际工作者。
可以说,本书是省内外众多作者20多年来评论精神文明学的自觉举措,是省内外众多热心者扶持精神文明学的集体成果,是见证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在跨世纪中形成与发展的一份历史财富,也是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广东的一种现实延续。
一百零九、2006年4月,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等受中国残联和广东省残联之托,完成了《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与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专著稿约35万字;《广东残疾人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稿约10万字;《广东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约5万字。本会与省残联共同组成的三个课题组,分别到中山、顺德、深圳、广州、韶关、乐昌、茂名等市、县、区残联进行调研、座谈,并于2006年年初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对三个课题稿进行审核论证。在此基础上作出适当修改后,将由出版社正式出版。
一百一十、2006年4月11日,本会及本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广州召开“殡葬业目前走势分析”座谈会。本会会长范英,常务副会长刘小敏,殡改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霍秀媚、陈伟、欧阳荣基、范海泉、杨光民、顾万明,本会副秘书长冯仿娅、冼美新、茹小雯,以及殡葬行业的代表张永川、于卫国、周海、甄添雁、李忠兴先生和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亚太经济时报》、《广东社会学通讯》记者等共约20人与会。会议由范英教授主持,与会者就当前我国我省殡葬业一些热点问题展开了各抒己见的、内部的、自由的讨论。
范英会长介绍说,“十一五”开局之际,殡葬改革问题已列入立法范围,修改我国殡葬管理条例的工作正在进行。国务院、民政部有关方面认为,我国殡葬改革面临的紧迫问题是理顺体制。“只有理顺体制,才能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所谓理顺体制,主要是将行政管理和具体提供服务分开,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其中殡葬管理处所人员应纳入政府编制,或与公务员同等待遇,不宜设在殡仪馆内,占殡仪馆编制,在那里领工资。这方面的试验正在进行。这样有利于殡葬管理处所对殡葬行业的有效监督。一句话,推进殡葬改革,要敢于“牺牲部门利益”。民政部门“要跳出这个利益圈子,更多地考虑国家利益,更多地承担监督职能”,把改革的这个“最大障碍”搬掉。有关这方面法规政策的修改或制订,不久可见端倪。
范会长认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国务院、民政部关于殡葬改革的上述信息表明,我国殡葬业的改革路向进一步明朗化,有利于从政企不分向政企分开的方向推进,有利于尽量减少殡葬行业垄断经营和暴利经营的不公平现象。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广东社会学界以及国内广大热心于殡葬大业的有识之士多年来研究和提出的主要问题,现在上下有了很好的共识,是件令人宽慰的事情。
范会长同时讲到,不仅国务院、民政部对殡葬改革的大思路有了突破性飞跃,同时还允许民营企业试办殡仪馆,从事过去只有民政部门经营的、殡仪馆才能做的收尸、火化等关键环节。例如民政部于2004年4月对命运多舛的天渡民营殡仪馆的肯定态度以及大庆市民营殡仪馆与民政部门开办的殡仪馆平等并立的公平竞争,不仅让国人看到了民营经济注入殡葬行业的合法地位,而且看到了收尸、火化等几大禁区的开启。
范会长认为,国务院、民政部有关方面关于理顺殡葬业体制改革等的重大思路以及开启几大禁区的具体行动,为我国、我省殡葬业的深化改革开放指明瞭前进的方向。与此同时,要理顺旧体制下面存在的残留问题。对残留问题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妥善解决,这是无疑的。但不能以残留问题为主要依据,拖延深化改革的进程。更不能为旧体制未破除、新体制未实施这一特殊时期必然产生的“垄断”与“暴利”现象作辩护,指摘大众“以偏概全”、“有失偏颇”。他顺便提到一个常识问题,即有行家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前,不存在殡葬行业”的观点是欠妥的。
在这次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发言相当踊跃。其中,杨光民高级讲师主要讲瞭如何从体制入手推进殡葬改革的进程;刘小敏研究员、陈伟副教授、顾万明副主任委员和欧阳荣基先生分别对当前殡葬业的“垄断”与“暴利”问题做了很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回应;陈家义教授就清明扫墓如何弘扬优良传统谈了自己的看法;范海泉研究员提出了清明节“无烟祭扫”的建议意见;冯仿娅教授专门谈了信息化在推进殡葬业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于卫国先生认为要反复宣传树葬这一新型葬法;甄添雁所长就殡葬行业的规范经营与深化改革的问题介绍了佛山方面的做法;霍秀媚教授和茹小雯副秘书长对殡葬行业今后如何加强行业化规范和专业化管理问题作了发言。
此外,与会的代表对广东尤其是广州和深圳两市的殡改进程特别留意。大家认为,省民政厅从实事求是精神出发,在强化大中城市火化遗体的同时,对边远山区或没有火化场的县区,作出适当放宽火化的要求,即可以对遗体进行就地土葬。这一变通,深受相关边远山区广大民众的欢迎。与会者对深圳市民政局新近试行“由政府主导,殡葬用品生产厂家进驻殡仪馆直销”的经营模式的看法,一是给予肯定,认为总比由政府包揽经营前进了一步;二是应作实质性的开放,政府在开放中应加快退出经营的步伐,方能彻底破除“垄断”的嫌疑与事实。对广州市关于“政府已批准立项,计划投入巨资改造火葬场,同时准备建立一座现代化、全电脑控制的新型骨灰楼,”“火葬场前面将空出来,建设一个大型拜祭广场,与银河革命烈士公墓、银河园组成大型公园”,以及投资3亿元筹建“艺术陵园”的举措,大家认为这是件大好事,但投资主体的构成未见详情,难于分析其中奥妙所在,只好拭目以待。
一百一十一、2006年4月30日,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省历唯会等在广州联合召开了“弘扬丛飞精神”座谈会。会议由范英教授主持,与会的20多位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踊跃发言。范英会长在发言中指出:丛飞,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青年歌手,不幸被病魔夺去瞭风华正茂的生命。但他的逝世重于泰山,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与会者认为:丛飞是位将伟大的民族精神紧密地纽于时代精神并形成具有鲜明特征、集于一身的时代楷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时代精神则是对民族精神的承继并代表时代主流的文化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表现在丛飞身上,是非常明显、非常感人的。中华民族精神特别看重“修身”,看重“仁者爱人”,看重“急公好义”、“舍生取义”。丛飞暂短的一生,就是这样做人、做事的。“做一个平凡的丛飞,做一个普通歌者的丛飞”;“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只要给我生命,我就要给别人带来快乐”;“生命的意义在于质量,在于活得有价值。”这是多么檏实的语言。这些语言仿佛是中华民族精神中优良传统的再造。而我们的时代精神是以社会主义的文明来彰显的。丛飞爱国敬业,热心公益,无愧于深圳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全国青少年“身边最让我感动的人”这些光荣的称号。他是以社会主义文明的要求作为标尺促使自己迅速成长的一代新人。这正如张德江书记指出的,“丛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文明的实践者、传播者”,并在实践与传播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使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而成为实致名归的时代楷模。
与会者认为:丛飞是位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沃土上迅速成长起来的、忠实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突出典范。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20多年来,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深圳经济特区既是经济建设的排头兵,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这是张德江书记最近对深圳特区作出的评价。在这片沃土上,曾经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为深圳经济特区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尤其是丛飞,作为1994年才进入深圳经济特区的“新客家”之一,便从那时开始到逝世前都一直坚持参加深圳市义工联的活动,先后为社会公益事业演出300多场,捐款300多万元,资助183名特困孩子继续学业,同时留下遗嘱,自愿献出眼角膜,并将家中惟一值钱的钢琴送给残疾人康复中心……从这里可以看到,丛飞特别是以扶困助弱、无私奉献其青春和爱心,热汗和热血,来浇灌这片国土和家园的,他的事迹感动深圳,感动广东,也感动全国。他的事迹无疑是相当突出的。张德江书记同时明确指出:丛飞的突出事迹正成为当前和今后我们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突出典范”。在丛飞身上,人们真实地、真切地看到了他对人生、对理想、对事业的忘我追求,看到了他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丰富精神内涵。这一切,都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所要大力弘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与会者认为:丛飞留给我们的精神内涵相当丰富。他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宝贵财富,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强音。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在学习和弘扬“丛飞精神”的通知中指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关心他人、奉献社会的价值追求;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高尚品德;甘于清贫、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就是“丛飞精神”的深刻内涵。
2006年5月11日,《亚太经济时报》以两大版篇幅,全面报导了2006年4月12日本会等联办的“弘扬丛飞精神”座谈会的盛况。《精神文明学通讯》也及时编发了该次座谈会的发言专集。
一百一十二、2006年5月17日,本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玉整教授等撰写的《赌博陷阱》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之际,在省公安厅301会议室隆重举行了“禁赌的好教材——《赌博陷阱》首发”座谈会。省公安厅领导、厅治安局及厅有关处室领导、地市公安局领导;省新闻出版局、省社会科学院、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省出版集团等方面有关领导出席座谈会。会议由省公安厅治安局政委林卫主持。
董玉整教授作为作者代表,首先介绍本书写作的有关情况。他指出:禁止赌博,坚决打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为了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更加深入地认识赌博的本质、赌博违法犯罪活动的危害,瞭解打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的法律依据与程序,自觉地树立远离赌博、与赌博违法犯罪活动做坚决斗争的观念,把全体人民群众的精力集中到建设和谐广东的实践上来,省出版局领导向广东人民出版社提出了选题意图,广东人民出版社领导便约请董玉整教授组织专家进行写作。董玉整等同志,认识到发挥理论研究的特长加入到打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的行列,是一个严肃学者应有的社会责任,于是便立即投入写作。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得到了范英、刘小敏等省社会学学会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他们将全书定位在三个层次上:一是理论探讨。对赌博的本质、种类、手段,赌博的危害等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这是全书的基础,也是将赌博喻为陷阱的理论依据。二是知识介绍。主要是对赌博违法犯罪活动有关法律界定的知识介绍,让人们知道什么样的赌博会违法犯罪,将得到什么样的处罚和惩治。三是案例分析。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人们认识到赌博违法犯罪活动的严重危害,教育人们远离赌博、拒絶赌博。他们对全书的价值要求,一是讲情道理,二是指出危害,三是分析原因,四是警示社会,五是提出建议,为打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献计献策。根据这样的定位与要求,他们将书的章节设计为:引子:打击赌博违法犯罪,你我同行。第一至六章的题目分别是:赌者何物?赌者何为?赌者何人?赌者何患?赌者何罪?赌者何治?全书还选用了52幅照片和图画,从而大大增强了视觉效果。
在写作过程中,广东省公安厅有关领导大力支持,厅治安局、厅宣传处等积极配合,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经过几次修改锤炼,终于完稿。广东人民出版社高度重视,在编审、校对、排版、设计、印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终于高质量出版此书。全书最后由董玉整教授与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朱穗生,副厅长张永强共同担任主编。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梁国聚担任顾问并为该书作序,省公安厅治安局局长何桂复等同志担任编委。
梁国聚同志在序言中评价本书“是禁赌教育的好教材”。他指出:赌博之害,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深恶痛絶。一旦被赌博这种疯狂的金钱游戏麻痹了神经,人们的理智开始丧失,道德开始沦丧,人性开始泯灭,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堕落和毁灭。赌博不仅腐蚀人心,而且毒化社会风气,一向被视为毒瘤和公害。大量事实表明,赌博违法犯罪已经不是一般的社会治安问题,而是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打一场声势浩大的禁赌人民战争,坚决遏制赌博违法犯罪活动发展的势头。他认为,董玉整教授等作者,本着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凭藉多年的理论修养和知识积累,写成了《赌博陷阱》一书。全书文字檏实,风格平易,可读性强,既有深刻的分析,又有生动的事例,是禁赌教育的好教材。
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朱仲南认为本书的出版非常及时,很有必要。全书逻辑分布合理,文字平实,将理论分析与事例分析结合起来,在此类书中,是很有见地的一本好书!他相信,本书的影响力一定会超出行业的范围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成为打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的好教材。他指出:和谐社会,拒絶赌博。许多地方赌博成风,有钱就赌,没钱借钱也赌。这种风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是社会治安的隐患,是破坏家庭幸福的杀手。我们要推动禁赌斗争不断向纵深发展,净化社会环境,不仅需要严厉打击,更需要思想认识上的支持。《赌博陷阱》一书的出版,正是为人们从思想上认识赌博的危害、自觉拒絶赌博、同赌博违法犯罪活动做坚决的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可以认为,《赌博陷阱》一书的出版发行,对赌博违法犯罪,是沉重的一击。
本书主编之一、省公安厅副厅长张永强结合自己分管打赌工作的丰富经验,列举了一系列数字,说明赌博违法犯罪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严重危害,认为此书的出版发行十分重要。他指出,本书对赌博本质、种类、性质等方面的分析研究非常到位,分析透彻,定位准确,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起到很好的分辨和教育作用。他强调指出,打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统一的工作。虽然我们的打击工作一直在做,但目前的问题仍然存在,赌博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还不小。对赌博违法犯罪活动进行整治打击,只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赌博违法犯罪活动的严重危害,从而自觉地远离赌博。真正的治赌要治本,要发动群众,要使群众从思想上治赌。广东在打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斗争中取得了很多很大的成绩,但是工作并没有结束。现实的问题还有不少,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赌博陷阱》一书的出版发行,非常及时,十分重要。他要求全省各级公安部门要尽最大努力学习好,发行好本书,使本书产生重大社会影响。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范英研究员高度评价本书,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好的著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得很紧密的、并不多见的优秀著作。董玉整等专家的辛勤劳动,体现了学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社会发展应有的贡献。他指出:整治、打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很重要,这是治标。但要从思想认识上做文章,通过理论研究,从思想认识上教育人民群众自觉认识赌博的危害,自觉拒絶赌博,这就是治本。我们在抓紧治标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治本的问题。因为治本比治标更重要。在治本的问题上,社会科学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他希望本书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宣传、发行,让更多的人阅读,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大家共同努力,远离赌博,建设和谐社会。他还具体指出了本书所具有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小敏研究员认为本书体现了“五性”,即知识性、可读性、学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思想深刻、结构严谨、简明通俗、装帧精美、图文并茂,是一本非常好的优秀著作,是真正的上乘之作,也是广东对全国禁赌工作的重要贡献。仅从法律方面的意义来看,这本书为人们瞭解赌博方面的法律知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提出了完善立法和加强执法的对策建议;探讨了依法治赌综合防控的基本思路。
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陈海烈、广东省出版集团资源部主任戴和,分别从出版发行的视角,高度评价本书的价值,认为本书确实是一本十分重要的优秀著作。它的出版发行,是广东出版界对全省乃至全国禁赌工作的重要贡献。他们觉得,打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出版界的同志责无旁贷,他们有责任用出版的方式配合这项工作,为这项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自广州、深圳公安部门的同志,代表参加座谈会的有关地市的同行,都高度评价本书的出版发行,并表示将大力宣传本书,充分发挥本书在宣传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加座谈会的有关领导同志,向省公安厅的有关单位、有关地市公安部门赠送了《赌博陷阱》一书。
省公安厅治安局政委林卫在总结时指出,座谈会开得很好,《赌博陷阱》确实是一本高质量的著作,确实是一本禁赌的好教材,希望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并做好订阅、宣传工作,更好地发挥本书的重要社会作用。
一百一十三、2006年5月19日,本会“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在华南农业大学召开成立大会。会议由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负责具体筹办。来自全省主要大学、科研机构等50多个单位近70名专家学者和《南方日报》、《南方农村报》、《广州日报》、《亚太经济时报》的记者出席会议。本会会长范英、常务副会长刘小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玉整,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副主任牛宝俊,《南方农村报》主编陈永到会并作学术交流。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浩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会议通过了“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名单和管理办法。大会推选广东社会学学会副秘书长、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代院长张兴杰教授为主任委员,广东社会学学会理事、华南农业大学史传林副教授为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该会在筹建过程中得到华南农业大学王浩、李大胜副校长和省社科联社团联络部等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本会会长范英教授在成立大会的最后作了《对“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几点希望》的讲话:
今天,广东社会学学会又一新兴的专业委员会——“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在华南农业大学正式成立,我谨代表广东社会学学会致以热烈的祝贺!
刚过20周岁的广东社会学学会,从1985年年底成立以来,坚持自主创新,以关注现实问题为己任,以树立前沿意识为先导,以激发科研成果为目标,以促进团队攻关为抓手,以强化专业研究为依托,对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人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正在逐步成为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群众性学术社团之一。
20年来,广东社会学学会在平面发展的基础上,已逐步走向立体发展,先后成立了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这些专业委员会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广东社会学学会“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无疑有利于广东社会学基本队伍的壮大,科研潜力的挖掘和社会影响的提升;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专委会的问世,对人所关心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及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其进行长期的研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特殊的实际功用。
数千年来,我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即使在今天,农业占GDP的比重虽然下降至12.4%,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并没有改变,它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影响并没有减弱。
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很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还很滞后,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重点难点仍在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更不能缺了农村这一大块。
而且,我国13多亿人口中,农业人口占了絶大多数,还有数千万农民的温饱仍未解决。农民问题是我国安定与否的关键问题。
所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马虎应付,决不能拖延下去!
通常讲,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型农村,培养新型农民,是今后我国、我省面临的重大的历史任务。
一句话,按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来搞好“三农”问题,既是重大的实践建设任务,又是重大的研究建设任务。
广东社会学学会“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我相信,该专委会的全体同仁,将会在“三农”研究的现有基础上,做出更加实在的努力,收获更加丰硕的成果!
为此,我在这里提出几点希望:
一、希望广东社会学学会“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从成立之日起,团结、凝聚省内各方热心“三农”问题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等,逐步形成有坚强骨干、有鲜明特色和有创新能力的队伍;
二、希望广东社会学学会“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从成立之日起,与广东社会学学会内部的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潜能开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和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相互支持、并肩前进;多与广东社会学外的相关学会、相关单位、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士加强联系、交流合作。
三、希望广东社会学学会“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从成立之日起,把我国、我省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摆在每个环节、每个阶段、每个时期的研究日程和活动日程上,为我国、我省“三农”研究贡献出应有的社会学智慧和力量。
最后,祝愿应邀参加本次成立大会的各位代表和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合家幸福!
一百一十四、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受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委托,我们组织广东社会学学会的专家学者,与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的同志一道完成了《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和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考察》、《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三项课题的研究。
从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的一年多来,课题组广泛收集并消化整理了国内(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国际社会数百万字的文献资料;走访了广东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部分成员单位的相关人员;先后深入到广东省中山市、佛山市、韶关市、深圳市、茂名市、阳江市、广州市等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到当地的残疾人联合会、福利企业、康复中心、特教学校等进行实地调研和开展问卷调查;曾多次召开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残疾人生存状况、残疾人事业现状、残疾人事业发展战略等不同主题的座谈会,曾多次召开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残疾人代表等不同人群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相关人士的意见。
三项课题的研究成果最终汇集成《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和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考察与发展战略研究》两部著作,已交付出版。现将两部著作的主要内容简要报告如下:
一、《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和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
这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委托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共同承担的课题的研究成果。全书约30万字,除序言、前言、附録、主要参考文献和后记外,正文部分共分为12章。这里所说的新时期,是指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现将本书各章的主要内容简要报告如下:
(一)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1.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形成。列宁强调用革命奉献精神来要求工人群众,斯大林反对主张贫穷的和平均的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强调关心群众生活并公开提出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2.文明中国的人道学说:古代主要有儒家学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佛教学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近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杰出的人道学说。3.西方的人道主义学说:古希腊神话和古希腊罗马哲学中的相关思想是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源头。基督教《圣经》藴含了宗教人道主义思想。文艺复兴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开辟了人道主义思想新时代。现代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潮主要表现为人本主义,最具影响的是生存意志主义、新康德主义和存在主义中所包含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的实践依据。1.人道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传说上古时期是一个人际和谐、道德昌明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轻天重民的社会变革思潮,闪烁着人道主义的思想光芒。汉初“文景之治”等盛世,唐前期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到清朝的“康干盛世”,人道主义继续发展。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人道主义实践的性质和因素。2.人道主义在中国的现实际遇: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的人道主义实践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的人道主义实践在曲折中发展和前进,“文化大革命”中留下过深刻的教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人道主义思想得到大弘扬、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3.国际社会的人文环境:人道主义和人权思想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口号和旗帜。在当代世界,人道主义和人权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也注意到,国际人道主义干涉现象已经使国际人权和人道主义事业受到负面的影响。
(三)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1.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相关思想: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概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倡导共同富裕;二是倡导民主法制;三是倡导协调发展。2.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相关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三个代表”(我们党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三是坚持尊重和维护人权。3.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的相关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二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三是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文明共享,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十分关注残疾人事业,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理论。
(四)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这里专门探讨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对残疾人事业的指导作用:1.从历史嬗变来看,它是残疾人事业开创、培育、壮大的思想基石。1984年邓朴方同志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后,旗帜鲜明地高举起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旗帜。此后,中国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越来越显着的成绩。2.从现实状况来看,它是残疾人事业融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行为准则。人道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为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创造多方面的效益,其中包括间接地创造经济效益,为康复、教育、文体活动等提供理论指导,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营造稳定、和谐、协调的社会环境等。3.从未来发展来看,是残疾人事业保障平等、促进参与、实现共享的理论旗帜。国际国内关于平等问题的法律规范,最深刻的理论依据就在于人道主义思想;促进残疾人参与的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更有赖于全社会理解残疾人、关爱残疾人,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残疾人实现共享所依据的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的原则,更是人道主义思想的产物。
(五)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理论基础。人道主义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残疾人事业最重要的理论支柱。但残疾人事业理论体系应该是一个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完整严密的体系,除人道主义理论外,至少还应该包括以下人文社会科学理论:1.哲学、伦理学与政治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如哲学层面的人本理论,伦理学层面的人性理论,政治学层面的人权理论。2.社会学方面的相关理论,一是社会福利理论。社会福利理论包括社会福利理念、社会福利状态和社会福利制度三个层面的内容;二是社会政策时代理论。社会政策时代是指社会福利政策作为一种现象而较为集中出现的时间段,以不同领域弱势群体被普遍关注并得到政府政策上的支特为突出特征。关心残疾人事业的各方应该努力营造氛围,迎接社会政策时代的到来;三是社会排斥理论。所谓“社会排斥”,是指强势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的排斥。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对残疾人的社会排斥现象,寻找其根源,并从社会政策等多方面寻求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对策,以促进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3.经济学、文化传播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如经济学层面的木桶理论,文化传播学层面的标签理论,心理学层面的沟通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
(六)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价值定位。1.当代中国残疾人的地位与作用:当代中国残疾人在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社会地位和家庭生活中的地位等方面总体上与健全人完全平等,但因身体状况影响,残疾人在个别领域享有低于或高于健全人的法律地位。通过一定的条件补偿,残疾人中絶大多数能够与健全人一样充当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政治文明的建设者和社会和谐的维系者。2.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重要地位:第一,是全面小康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第二,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3.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重要作用:第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崇高事业;第二,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崇高事业;第三,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
(七)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经验总结。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经验,既有关乎整个残疾人事业大局的宏观方面的经验,也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具体工作中创造的微观方面的经验。1.宏观方面的基本经验:一是更新观念,健全法制;二是依托残联,创新体制;三是突出重点,完善机制。2.发达地区的基本经验:这里列举了“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广州市在无障碍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经验。3.欠发达地区的基本经验:这里列举了欠发达地区在扶贫、就业工作等方面的经验。
(八)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现状剖析。1.基本情况扫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就自身的发展而言作纵向比较,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如在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方面、在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在社会环境方面,成就都十分显着。2.具体情况剖视:根据国际国内的一些最新的数据资料,我们还对中国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组织建设、维权状况、康复、教育与文体生活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从正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3.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我国残疾人生存状态与社会各成员团体之间相比,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与物质文明建设相关的问题主要有:相当多的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残疾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无障碍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的问题主要有:康复工作难以满足残疾人的需求;残疾人教育仍然落后;残疾人文体生活有待加强。上述问题和薄弱环节的存在,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从残疾人事业本身来说,问题存在的原因关键在于思想认识、发展模式和政策法规三个方面。
(九)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目标任务。1.主要目标:这里设计了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长期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中期目标即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到2010年的近期目标。2.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的任务:主要包括劳动就业方面、扶贫解困方面、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任务。3.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任务:主要包括康复工作方面、特殊教育方面、文明创建方面的主要任务。
(十)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方针原则。1.应秉持的理念:一是新残疾人观。其要点是:残疾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社会代价;残疾对人身造成的缺陷能够以不同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补偿;残疾人问题的主要症结在外界障碍而不在残疾本身;要积极地为残疾人提供各种补偿条件,善待残疾人。二是新残健关系观:其核心是健全人与残疾人人格平等、机会平等、法律地位平等。三是新残疾人事业观:其要点是:人道主义思想及相关学科中的其他相关理论是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理论支点,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必须在经验总结和现状剖析的基础上明确目标任务和方针原则,创新模式和制度;发展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必须在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同时积极吸纳国际社会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有益经验。2.总的方针原则:这里从宏观上从总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两方面进行了阐述。3.具体方针原则:这里从残疾人劳动就业、扶贫工作、康复工作、教育工作、文化工作、社区工作等具体业务工作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十一)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模式创新。1.机构职能概说:现有的与残疾人事业相关的各种机构,是残疾人事业的主要载体。这里综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行会机构网站及地方残疾人联合会网站等的资料,对与残疾人事业相关的国家机构、行会机构和其他机构及其职能进行了简要介绍。2.体制创新思考:基本思路是:新时期残疾人事业体制应该以“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为基本模式,把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残疾人联合会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橄榄型结构演变为宝塔型结构,实现管理体制行政化、代表体制事业化、服务体制社会化。3.机制创新思考:一是投资融资机制。我们极力主张,各级政府财政进行二次分配时,用于残疾人事业的比例应该大幅度增加,并确保它能够与国民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在政府投入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根据广东的经验,我们还可以通过福利彩票划一点、就业保障金收一点、企业和慈善机构筹一点、社会募捐募一点、海外友人出一点、福利企业造血式扶贫赚一点等多种办法筹集资金。二是硬件建设机制。要切实加强残疾人事业各种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切实加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三是软件建设机制。要切实加强残疾人组织运行机制、社区残疾人工作运行机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工作机制建设。
(十二)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制度创新。1.政策法规概说:我们对新时期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与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相关的就业政策、扶贫政策、宏观政策、维权政策、康复政策、教育政策等重要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重要法规进行了简要介绍。2.政策创新思考:分别探讨了残疾人就业政策、扶贫政策、宏观政策、维权政策、康复政策、教育政策等重要政策创新可遵循的思路。3.法规创新思考:这里重点就我们认为当前最为迫切需要的《义务康复法》、《残疾人劳动就业特别保护法》、《慈善募捐法》、《民间社团组织法》和《义工法》等重点法规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立法建议。同时,主张从修订《残疾人保障法》并修订相应的实施办法、补充建立其他一些新的法规、修改完善其他相关法规、把一些有效的政策转化为新的法规等方面完善立法体系,从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和视察、切实搞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大力加强法制宣传等方面完善执法司法体系。
本书的附録部分,对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残疾人事业的基本情况、政策法规和主要特色进行了介绍,对国际社会残疾人事业的主要机构、重要文献、重要行动进行了介绍。
二、《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考察与发展战略研究》
这是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共同承担的《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考察》和《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两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全书约15万字,除序言、前言、主要参考文献和后记外,正文部分将两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分设为上下两篇共16章。现将本书各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报告如下:
上篇: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考察,分设4章:
(一)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取得的基本成就。1.初步建立了四大工作体系:即残疾人政策法规体系、残疾人工作网络组织机构体系、残疾人事业理论体系和系统的残疾人工作业务体系。2.各项业务工作成绩突出: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在较低的起点上以比较快的速度发展,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生活保障、文化体育、法制建设、社会环境等领域均取得了显着成绩。3.扶残助残社会环境逐步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通过广泛宣传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新残疾人观、大力推动志愿者助残活动、大力开展社区残疾人工作等手段,广东初步形成了一个“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心残疾人事业”的社会环境。4.残疾人自身素质明显提高:广大残疾人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参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幷且涌现出一大批自强不息、奋斗有为的先进人物。
(二)广东省残疾人事业体现的主要特色。1.广东残疾人事业进入“快发展、求实效、上水平”的发展时期:广东残疾人工作坚持“两个基本”,一个是坚持抓住残疾人基本生活问题的解决,一个是抓残疾人基层工作,这样就把残疾人工作重点落在了实处。残疾人工作开始着重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开始大发展,上水平。2.广东残疾人事业凸显“全面性、领先性、创新性”的发展优势:目前广东省构建了较全面的对残疾人的社会支持安全网,残疾人事业各项工作全面推进;许多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总体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广州、深圳等城市更是其中的典范,他们将残疾人工作推进到各领域之中,使广东残疾人事业创下了20多项“全国第一”,表现出了领先的优势;广东省残疾人工作最大特色是“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敢于突破、勇于实践”,开展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开拓性工作。3.广东残疾人事业体现“现代化、理性化、外向化”的发展趋势: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残疾人事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广东提出了力争残疾人事业基本同步实现现代化这个目标,并进行了一系列可行性分析;广东对残疾人工作注重理论研究和规划制定,追求行动的科学性、计划性、合理性;广东有着加强对外交流的地域与人缘优势,正在广泛开展残疾人事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三)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存在的突出问题。1.发展和经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残疾人事业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平衡;广东残疾人事业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残疾人事业普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市县残联事业经费未列入地方年度财政预算或已列入财政预算,但落实有困难,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缴力度不够、数额有限、难以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从各级有奬募捐机构所筹集的资金中按不低于20%的比例划拨给同级残联,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规定没有完全落实。2.制度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建立独立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接纳社会力量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运行机制和能力。3.观念和法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残疾人事业认识仍然不足,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力度仍然不够。4.组织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事残疾人事业的组织体系仍不完善,存在基层残联组织建设薄弱、残联组织中残疾人干部比例较低等问题;缺乏完整的残疾人信息管理系统。5.服务和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残疾人就业难、康复难、接受教育难状况仍然存在,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除广州等少数市县外,大部分地区还是空白或薄弱环节。6.在残疾预防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对策措施。1.残疾人事业必须与广东的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发展:一是把残疾人事业纳入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残疾人事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二是把残疾人事业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有关部门特别是残联有关残疾人事业的工作汇报,及时解决残疾人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三是把残疾人事业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其投入力度应与其政府财政收入水平与增长速度相匹配,使广大残疾人“共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四把残疾人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的考核系统,把是否关心重视残疾人事业、使残疾人事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目标考核的一项内容。2.逐步建立独立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保护体系:应逐步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最基本医疗救助制度为基础,康复医疗救助制度和就业促进制度为补偿,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和社会互助制度、社区服务保障为配套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模式。3.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努力实现残疾人工作社会化:应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民间出资、出力兴建残疾人福利服务机构设施、残疾人福利企业、残疾人培训教育学校等。引导利用社会现有设施、设备及其他社会资源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将残疾人工作纳入社区建设规划中,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共享。还应建立有效的接受社会对残疾人事业捐助的机制,组织好志愿者队伍扶残助残。4.大力地宣传新残疾人观,提升残疾人事业的形象。5.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就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医疗康复、特殊教育、集中就业、福利机构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法规、规章,使残疾人的法律更加完备;加强执法与监督。6.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残疾人机构的组织建设。7.建设广东残疾人事业数据库,规范统计管理体系。8.坚持与时俱进的思路和方法,为残疾人多办实事。
下篇: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分设12章:
(一)战略概貌。主要探讨课题研究的战略意义、指导原则和主要内容:残疾人是社会文明的沉重代价,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广东有270万残疾人,虽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并不是太大,但其影响和作用却不能低估。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对残疾人事业重视的程度、对残疾人问题解决的程度,都将直接影响到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质量,影响到广东能否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对广东残疾人事业发展进行研究,要坚持战略指导性原则、观念创造性原则、工作实效性原则。
(二)战略基础。近年来,在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属下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广东残疾人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基本的经验就是: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全社会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残疾人事业,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各尽所能,不断壮大残疾人事业。这三个方面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经纬图,成为推动广东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就为广东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
(三)观念变革。正确的观念是正确行动的先导与指南;而对残疾人的观念排斥则是最深沉的排斥。发展残疾人事业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观念建设,帮助人们从不正确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到残疾人事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是残疾人解放的助推器,是创建和谐广东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组织是残疾人利益的代表,是联系残疾人与政府及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残疾人并不完全是社会的负担,他们也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与此同时,残疾人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残疾人观、残疾人与健康人关系观。
(四)法制建设。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重要举措,也是依法治国的现实需要;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关键环节,因为这是一项促进残疾人事业依法发展、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基础性工作。要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进行执法监督检查和视察,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各种工作机制;大力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工作;还要制定普法规划,切实加强法制宣传工作。
(五)组织保证。完善的组织体系是开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保证。目前,广东省市级残疾人联合会的组织机构基本健全,但仍需要建立健全以县(市、区)残联为主导、乡(镇、街道)残联为骨干、村(社区)残协为基础的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要大力开展社区残疾人工作,要努力开展乡村残疾人工作,要努力建设一支合格的残疾人事业工作队伍。
(六)资金管理。充足的资金是做好残疾人事业的基础和保证。目前广东残疾人事业在财务资金的募集、管理、引导和配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强财务建设。要进一步拓展残疾人事业资金来源路径,要建立并不断完善残疾人事业资金管理制度,要努力提高各种残疾人事业资金的使用效益。
(七)产业创新。大力发展与残疾人事业相关的产业,是解决残疾人问题、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现实需要,是推动残疾人事业的重要力量。要坚持以服务为本、以自强为本、以人道为本,努力拓展残疾人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要加强残疾人产业的组织管理,不断提高残疾人产业的综合效益。
(八)康复保健。帮助残疾人康复,是使残疾人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广东提出的到2012年实现全省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就要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的指标体系,建设并完善残疾人康复活动基地,还要探索实践残疾人康复的长效机制。
(九)教育服务。教育残疾人学习文化、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帮助残疾人自强自立的内在力量。要把残疾人教育真正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努力消除残疾人教育歧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努力建设学习型的残疾人教育工作机制,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残疾人教育工作队伍。
(十)就业保障。就业再就业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残疾人就业是法律赋予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各级党和政府要更加重视残疾人就业工作,不断拓展残疾人就业的渠道,要加强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规范管理。同时还要继续加大对贫困残疾人扶贫的力度。
(十一)文体发展。开展文体活动既是满足残疾人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残疾人康复、教育残疾人自强不息等重要途径。我们一定要在思想上进一步重视残疾人的文化体育事业,将残疾人特殊文化、体育事业纳入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体育强省的总体规划,还要针对残疾人特点和需求,辅以专门设施和特殊手段,创新思路,努力开拓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的新局面,努力改变广东的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与广东的经济文化大省地位不太相称的局面。
(十二)家庭生活。关爱残疾人离不开残疾人家庭的支持,家庭是残疾人的主要依托,家庭也承担着残疾人的痛苦。各级党和政府要切实解决残疾人家庭的实际困难,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并努力改善残疾人家庭生活条件,还要切实帮助残疾人组建家庭。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残疾人问题,健康生活,优生优育,努力减少残疾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备注:
1.本报告提交中国社会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分论坛,旨在听取与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批评意见(本次学术年会于2006年7月15日至17日在山西太原三晋国际饭店举行,主题为“科学发展,共享和谐”)。
2.本报告作者范英系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研究员;刘小敏系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董玉整系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医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李振连系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综合处副处长,副教授。
3.本报告所说的两部著作均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题词,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王新宪、广东省副省长李容根、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研究室主任张宝林任顾问,由李容根作序。其中《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和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由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郭德勤和范英、刘小敏任主编,董玉整、李振连和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林圣德、谢禧乐、孙俊明任副主编,正副主编及钟龙坤、董淼章任编委。该课题组由郭德勤、范英、刘小敏任课题组组长,课题组成员除本书各编委外还有林社后、郑梓桢、詹天庠、柏萍、张建平、罗少华、李丽红、黄远利、茹小雯。《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考察与发展战略研究》由郭德勤、范英、刘小敏、董玉整任主编,李振连、林圣德、谢禧乐、孙俊明任副主编,正副主编及钟龙坤、董淼章任编委。其中上篇即《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考察》由郭德勤、范英、李振连任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除本书各编委外还有林社后、左伟清、陈彦珍、刘伟、茹小雯;下篇即《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战略研究》由郭德勤、范英、董玉整任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除本书各编委外还有林社后、高菊、周琳、冯卫东、刘用智、曾锦标、潘梅芳、李国健、冯珊珊、程翠英、魏兆瑜、杨杰文、茹小雯。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各处室人员以及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秘书李小雾等对上述三大课题及形成的两部著述均作了许多配合工作。
一百一十五、2006年6月19日,范英会长为《道·道理·道德——新勘(道德经)注释》写序。他认为: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老先生曾经讲过,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作为子学“九流十家”中的道学,其思想以“道”为核心而得名。老子则是道家的创始者,他的《道德经》成为中华民族源头文化之一脉,流传至今,中外皆崇。
特别在1978年,美国出版界曾举办“古今十大作家”普选活动,老子以《道德经》当选为古今最大的作家。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博士曾高度赞扬老子是古今世界名人中的智慧最高者。
杜威博士的赞扬是否适当,我们姑且勿论,但子学具有“科学成立之根本要素”——广东人梁启超先生如是说,则是颇为深刻的见解。他是在《清代学术概论结语》中讲的。其实,《道德经》中的“科学成立之根本要素”,肯定要比其他大多数子学更为丰富多彩。
而对老庄的道学情有独钟的归无先生,早年在中山大学物理系毕业之后,虽辗转于国内外打工谋生,做过技术员、工程师、副教授、报社编辑、总编辑等工作,但始终没有放下《道德经》的学习与研究,并于2001年出版了《新勘〈道德经〉》一书,此后多年来,在该书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钻研,《道·道理·道德(新勘〈道德经〉注译)》便是他辛勤劳作的最新成果。
本书将《道德经》全文分为序、自然、社会与跋部分,其中挑出序、自然、社会及跋中各段的四字重点原语作为小标题,共计81条。每条下面,分设经文原文并注汉语拼音,然后是该条经文原文的译文,最后是作者对该条经文原文的简评。此外,作者还将经文中所有的字、词注解集成系统有序的“词典”作为准确理解译文的重要依据。
综观全书,其中对各条经文原文的简评有别于常,充分展示了作者对《道德经》科学认知的许多新见。同时,把注译《道德经》的字词集成完整的“词典”,也是个很富创意的举措。
再者,作者林应荣先生在前后两书的署名均为“归无”。看来,他一是要实践庄子所说的使世人“无已誉”;二是因为人生从“无”中来终将又到“无”中去;三是“无”乃天道之本色,心向天道而顺乎自然之故也。可见其痴迷于《道德经》的程度了。
然而,归无先生的痴迷却是有科学依据的。多少年来,中外研究《道德经》的专家汗牛充栋,大都是以文解文,这固然需要,但本书作者还兼以物理学专业知识为武器,在剖析老子关于宇宙本原和宇宙演化学说时,联系现代天文物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进行综合的探索。我认为,这是本书最有生命力之处,也是最为吸引读者的亮点。
在本书的简评中,作者指出:宇宙的本原是一种“形态物质”,是“无色无声无形”的能量。这种能量,以现在的知识判断,最有可能的是“暗能量”。能量这种“形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色有声有形”的物质,而物质则是一种“形态能量”,正是“形态物质”和“形态能量”的互相转化,使天体从“无”到“有”,又从“有”返归于“无”。这即是说,“无”与“有”相生相随,终始无穷。
作者还指出:先天宇宙中27%的“形态物质”转化为“形态能量”,是以宇宙大爆炸形式演化生成后天宇宙天体的,同时也提供了天体运动的“第一推动力”。而先天宇宙中还有73%的能量,既覆且载着后天宇宙天体,这些能量“入出有间无间”,维系着整个宇宙天体之存在、运动和变化。
在简要地探讨了老子关于宇宙本原和宇宙演化学说的前提下,归无先生在本书的简评中明确地指出:老子所论之“道”有三层内涵:一是指物质,二是指物质的存在、运动和变化规律,称为客观规律或自然法则,三是指当物质按照这种客观规律存在、运动和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化品德。这三个层次就是人们俗称的“道”、“道理”和“道德”。
作者以水为例——水是一种物质,它的存在、运动和变化有其客观规律,这种规律表现的人格化品德最接近于“道”的品德。老子从自然延伸到社会,认为各种事物的存在、运化和发展,各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即自然法则。自然界或社会,任何物与事正常的存在、运化和发展,其依据都是自然法则。符合自然法则者存,违背自然法则者亡,概无例外。
作者在本书的简评中还指出:老子不但是思想家、哲学家,也是社会批评家。他一边对春秋诸侯争霸、贻害民生的种种表现进行了严肃的批判,另一边是渴望社会和平安定,让百姓安居乐业。老子主张以“道”为公、一视同仁的思想,显然是那些自私自利、“亲亲为大”的统治者和特权阶层的人群所不喜欢的。但是,自古至今,一切从事生产劳作的广大人群,大多数人都是老子“道德自然”的践行者。如果世界上那些统治者能做到“道德自然”,那么,天道之以“和”为本性的人格化品德,将如甘露滋润人间,人们将可以安居立业,过着自由、自在、和谐、快乐的美好生活。
范英先生认为,因了归无先生把《道德经》中具有的“科学成立之根本要素”加以大力的挖掘,《道德经》变得更为可亲、可爱;也因了对老子之“道”、之“道理”和“道德”三个层面的新鲜解读,《道德经》给人带来更加耳目一新的感受。这于当今倡行读经颂典、弘扬国学文化、提高国民素养大有益焉。广东社会学学会即将成立“经典文化教育传播专业委员会”,归无先生作为该专业委员会的主要骨干成员之一,祈待他有更新的奉献。
一百一十六、2006年6月,《广东社会学学会20年》问梓。《广东社会学学会20年(1985—2005)》这本手册,是广东社会学学会庆祝本会20周年华诞前后的产物,经多次修改、补充,形成了现在的样貌。其主要宗旨,一是作为广东社会学学会20年来的简要会史,以增进本会广大会员对学会历史的瞭解与认识;二是为有志于本会今后发展的精英人士,提供瞄准本会不足之处而主动开拓进取的契机;三是方便省内外关心广东社会学学会的专家学者、学术社团和各界人士对本会工作的批评指导,以便在今后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广东社会学学会20年(1985—2005)》这本手册,主要是记録广东社会学学会从1985年成立到现在,学会面上或专委会面上的部分活动及成果;对于本会及专委会内各个团体单位或个人的信息,特别是科研成果等项则恕难一一开列;同时,因时间跨度较长,关于上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的活动或成果,也只能择要而陈。因此,挂一漏万实在难免,有待今后逐步完善。
《广东社会学学会20年(1985—2005)》这本手册,对本会已逝的几位领导和专家学者——顾问、著名经济学家、广东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卓炯先生,顾问、广东省社科联原副主席陈枫先生,本会首任会长、著名社会学家、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原系主任何肇发先生,本会历届副会长、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常委欧阳波先生和本会两届副会长、《光明日报》原著名报人、广州市委党校教授丘挺先生——为广东社会学学会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在此再表深切的怀念。希望广东社会学学会的全体同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继承他们的未竞之志,坚持自主创新的特色,为和谐广东与和谐中国的建设而不断发挥社会学的应有作用。
一百一十七、2006年6月30日,本会在广州市流花阁餐馆召开骨干会议。主要议题是回顾今年上半年学会工作,部署今年下半年相关活动。会议由会长范英教授主持。到会部分会长、秘书长和各专委会主要负责人等共30人。
范会长在讲话中指出,本会从去年以来,围遶20周年会庆做了许多工作。这些工作已有了较好的总结和报导,都写在了新编发的《广东社会学学会20年(1985—2005)》这本手册上。这本手册也是本会建立网站的主要资料。本会“三农”研究专委会和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拟承担这个网站的建设,要在此表示深切的感谢。希望这个网站能尽快开通并坚持到底,为广东社会学学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同时,希望各专委会凡有条件的,也要建立自己的网站,可以把本会那个手册上的资料放进去,让各专委会的同志加深对本会总体和面上的瞭解,更有利于推进各专委会的活动。
一百一十八、2006年7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专为《新时期人道主义和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的出版写了“重视实际工作,加强理论研究”的题词。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容根在序中指出:
《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和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确定的2004—2005年度支持研究课题,由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共同组成课题组开展研究。该课题研究2005年3月正式立项,近年来,课题组广泛收集并消化整理了国内(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国际社会数百万字的文献资料;走访了广东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部分成员单位,还深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和粤北、粤西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到当地的残疾人联合会、福利企业、康复中心、特教学校等进行实地调研;曾多次召开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残疾人生存状况、残疾人事业现状与发展战略等不同主题的座谈会,曾多次召开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残疾人代表等不同人群的座谈会,以及课题论证审核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相关人士的意见。课题的最终成果为一部30多万字的研究专著。
这部专著对人道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实践依据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主要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概括与阐发。该课题研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对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经验总结、现状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目标任务、方针原则,着力于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在残疾人事业体制创新方面,在充分肯定残联“亦官亦民”事业团体的体制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贡献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体制行政化、代表体制事业化、服务体制社会化的改革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
广东省残联与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联合完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支持的上述课题外,还开展了《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考察》、《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两大课题的研究,并形成《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考察与发展战略研究》一书。由于该书紧密结合广东实际,具有决策参考和实践指导意义,与《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和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同时付梓,以供有关方面交流、借鉴。
总的来看,这部著作思想深刻、逻辑严谨、创新性强、操作性强。可以预期,它将为新时期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发挥新的作用。新时期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离不开这项事业自身理论的指导。同时,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广东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其中,要使残疾人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既要重视实际工作,更要加强理论研究。要科学地解决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我由衷地期望广东的理论工作者和残疾人事业工作者在原有的良好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作,在这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百一十九、2006年8—9月,广东省社会学学会部分代表应增城市和佛山市三水区有关单位之邀,分别考察了当地的社会人文,也促进了理论工作者与实际部门之间的友谊。
一百二十、2006年9月26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与中华孔子学会等,在中山大学联合举办纪念“孔子诞生2557周年”活动。这次祭孔活动也是首开广东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先河。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郭齐家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宣读了祭文;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研究员代表联办单位发表了《战胜“国学将亡之为患”》的主题讲演。在本届大会上,一大批企业、社团和学校分别表演了经典诵读等精彩节目。
一百二十一、2006年9月上旬,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中华医学会广州全科医学学会等,为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精神,决定在10月底至明年春,持续开展“健康百堂大讲座”公益活动,旨在省内基层单位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与教育。
一百二十二、2006年9月27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与广东省企业文化研究会等多家联办的“迎中秋、庆国庆”晚餐会,在东方宾馆8楼南国宴会厅举行,约400位来自广州等地的代表欢聚一堂,共享佳节带来的欢乐祥和。
一百二十三、2006年10月13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与广东省经济学会首次联办“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重要文件精神”座谈会。会议由范英会长主持,与会的代表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主要任务、重要原则和经济与社会涉及的具体问题作了发言和讨论。会后,《南方日报》编发了主体观点。
一百二十四、2006年10月,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计生委主任张枫主编的《现代婚性孕育知识大辞典》,由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全书76万字,分为婚、性、孕、育四大部分,从多学科的视野,丰富的词条,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解答了每对夫妻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普通问题和难点问题,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普及性、实用性于一体,文字和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系统严谨,是本值得收藏的好工具书,也是广东社会学学会、广东性学会的一大科研成果。
一百二十五、2006年10月,张枫主编的《与中老年朋友说性》,由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全书18万字,是《与青少年朋友说性》、《与新婚夫妇朋友说性》等书的系列产品之一。此书的出版,对我国中老年人的性知识、性观念、性心理和性行为等4个层面分别作了科学的文化阐析,展示了该书的新见和特色。
一百二十六、2006年11月7-9日,来自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省社会科学院、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金融学院、惠州学院、肇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单位的30多位专家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农村报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在广东省肇庆市召开了“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教授、广东金融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丙申教授等领导出席会议。广东社会学学会“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萧茂盛教授和广东社会学学会“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史传林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会议。本次研讨会由广东社会学学会“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和广东金融学院联合举办,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建设银行肇庆分行协办,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系承办。
本次会议共收到30多篇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与会专家着重研讨了以下问题:1.农村发展中的农民收入差距问题;2.劳动力流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3.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教育管理体系;4.农民非制度化参与龢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5.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现代性成长;6.农村熟人社会中的权威博弈与民主监督;7.农民组织的培育与发展;8.“城中村“的社会群体结构。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实地参观考察瞭高要市新农村建设情况。会后进行了优秀论文评选并颁发了获奬证书。
一百二十七、2006年11月10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广州召开部分骨干会议。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到会并作了讲话。会议决定在12月中旬召开该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重点讨论2007年度工作方案。会上增补彭文革副教授为该专委会副秘书长。
一百二十八、2006年11月12日,广东首家市级社会工作学会-广州市社会工作学会正式成立。同时召开第一届会员大会。
广州市委副书记张桂芳、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王思斌、广东省社会学会会长范英、广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广州大学等向大会发来贺信。
广东省社联副主席、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常务副会长范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委员、副院长刘小敏,广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广州市总工会主席陈伟光,广州市妇联主席李瑾,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宋卓平、副理事长梁左宜,广州市社联副主席梁世平、副主席郭凡,广州市民主建设委员会副主委、秘书长周谦,著名社会工作者、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罗观翠等到会并作讲话。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的命题,标志着社会工作的春天到了。会员们表示乘着这股东风,弘扬社会工作精神,促进社会互助,团结广大社会工作者,实事求是,紧密联系广州的实际,积极开展社会工作研究、交流活动,促进广州社会工作的发展,繁荣广州社会工作事业,以服务社区、促进和谐为宗旨,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多出好的研究成果,为促进广州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百二十九、2006年11月14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等,在广州举行“和谐文化大家谈”系列活动首场座谈会。会议由三会会长范英主持。他在讲演中指出: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里,仅就和谐文化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谈点抛砖引玉的看法。
一、关于和谐文化的基本概念
到目前为止,学术理论界对和谐文化这一概念的研究还刚刚开始,离比较一致的界说还需许多时日,这就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探讨,以便求得科学一些的厘定,才有利于和谐文化的逐步开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任务之一的建设。
必须明确的是:这里所讲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这种文化既存在于经济、政治之中,成为它们的重要因素,又内含有经济、政治的因子,促进或阻碍经济、政治的运作。我们把促进经济、政治等良性运作的文化称为正文化,把阻碍经济、政治等良性运作的文化称为负文化。而和谐文化的絶大部分是处于正文化范围之中的,小部分可能与负文化有某些关联。这一点,便是探讨和谐文化的文化前提。
从上述文化前提出发,所谓和谐文化,是以正文化为主体的、健康而又多样的文化整合。这就是说:首先,和谐文化是一种正文化,并以正文化作为主体的文化;其次,和谐文化还是与负文化虽有某些关联,但属健康而又多样的文化;再次,和谐文化是占主体成份的正文化,与负文化中有某些关联但属健康而又多样的文化的有机兼容、协调和发展。前面三个基本点的连通是笔者对和谐文化的一种理解。
还必须明确的是:第一,和谐文化中的主体成份即正文化,并不都具有先进文化的属性;更不与先进文化等同;它自身藴涵着先进文化和健康而又多样的文化;先进文化无疑是其中健康而又多样的文化的导引者。第二,和谐文化中的次要成份,即与负文化有某些关联的那部分,由于其本身是健康的、多样的,可藉助于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调节运转以避免滑向负文化的边沿或深渊,和正文化一起共构和谐文化。
二、关于和谐文化的主要内容
这个问题同和谐文化的基本概念一样,也是必须引为重视的。这需要从近20多年来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到关于先进文化建设再到今天关于和谐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来看,其主要内容是大体一致的。
曾记否,自从1979年叶剑英代表党中央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首次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概念以来,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已经有过许多的概括和论述,但离不开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这两大块。这两大块至今也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从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全国开展“先进文化”的建设以来,人们对“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有过许多的概括和论述,但离不开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这两大块的先进性建设。如今,综观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和谐文化”的建设,很显然,更是在上述两个提法的基础上展开的。
这说明,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与和谐文化的建设,虽前后相承、与时俱进,但不离其宗的,就是要进行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这两大重要内容的建设。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文化,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相对应的精神文明,也离不开文化及文化中的先进性、文化中的群众性和文化中的和谐性问题,只不过在不同阶段,所要突出的方面有些不同,所表述的方式有些区别罢了。比如说,在近20多年精神文明建设中,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来突现“先进文化”建设,通过“和谐社会”的提出来对应“和谐文化”建设,是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的。
有的同志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的相继提出,都是后者代替前者的,而且各自的主要内容也有根本性的差异。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当然,我们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在主要内容上的大体一致,并不是否定其大体一致中的差别。比如和谐文化的建设,它的兼容性更广泛,涉及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之外和而不同、和而不媚、和而不贱的宗教文化建设等等方面或领域,这只得另文展开了。
一百三十、2006年11月18日,广东高校第三届社工节在华南农业大学开幕。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与会,幷发表主旨演讲。来自广州地区相关高校的社会工作系师生和省内相关市、县实际工作部门的领导约千余人,共同学习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强化社工队伍的重要精神。会上,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胡浩民、香港著名社会工作专家罗观翠等也先后发表了讲演。由各高校社工系学生自编的精彩节目于上午11时开始演出。会场里外还安排了许多介绍广东高校社工活动的醒目板报。根据大会的部署,从11月18日开始到12月下旬,分场主题活动将在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举办,闭幕式再回到华南农业大学。
一百三十一、2006年11月18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派出一批学者参与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主办的“2006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周”现场谘询活动。2006年11月底,本会刘小敏、董玉整两位常务副会长分别主讲的“和谐文化”及“健康素质”专题讲座如期举办。
一百三十二、2006年12月,《咬定青山不放松》出版。这部著作是在2005年4月,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和部分企业联办的“殡葬业和谐发展首届高级论坛”的基础上形成的,分为三大编,共约22万字。
这部新作的特点有二:一是全书从我国、我省殡葬业为什么要和谐发展及如何和谐发展这一重要主题出发,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探讨,旨在为决策部门和实际部门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谘询服务;二是既有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又有省内关心殡葬业和谐发展的同仁与省内外新闻传媒的通力合作、相互支持,在探索我国、我省殡葬业和谐发展的专题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这种努力既有现实的针对性,又有理论的创新性。
一百三十三、2006年12月23日,广东社会学学会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等在广州三寓宾馆隆重举行2006年第二届广东“中国潜能开发研究高级论坛”暨2006年广东“潜能开发十大精英颁奬典礼”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思维革命、全脑开发”,目的在于“弘杨智慧,激发潜能”。通过论坛,推动潜能开发事业的研究和普及,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掌握新世纪制胜之道,共建和谐社会;通过发掘、表彰潜能开发杰出人才,唤起人们对生命和自我的认识,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将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参会会议人数共300多人。会议由本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月明、副主任委员梁国维主持。
在开幕仪式上,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省社科联副主席范英致词,市人大原副主任郭向阳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本会在研究、探索、实验和传播国内外关于潜能开发的新成果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这次活动的意义。
论坛由省内哲学教授张书琛博士,国球名将、特级教师庄则栋先生,心智科学专家包丰源博士,国际级演讲大师余逸鹤博士作主讲嘉宾。他们围遶潜能开发入门基础知识,如何运用我们的大脑,为什么强调激活右脑,开发右脑,开发潜能有哪些方法技术,近10年潜能开发有哪些新的研究成果,以及目前国际研究动态等等与会者希望能够瞭解的问题,从知识、理念到实践、体验方面展开认知论述,交流探讨。
本次活动还举行2006广东“潜能开发十大精英颁奬典礼”。经过推荐或自荐,并经专家组评议审定,评出2006广东“潜能开发十大精英”,他们是:“打工妹作家”安子;世界记忆大师王茂华;和谐心理导师李珊璟;养生专家肖鑫和;著名琵琶演奏家方锦龙;世界杰出华人黄经国;速读教授王学贤;心智科学大师包丰源;心平健康学者王中平;小童艺星吴依琳。
本次活动还提供三个方面的服务:一是推荐潜能开发培训课程。二是出版一本汇编专集。三是举办相关课程培训班。
一百三十四、2006年12月26日,广东社会学学会主办的“广东社会学界共建和谐暨迎春联谊酒会”在广州远洋宾馆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来自广东相关教学科研院校、党政机关企业街道等本会理事代表,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省社科联副主席范英研究员,广东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省社科院副院长刘小敏,广东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省计生委《人之初》杂志总编董玉整教授,广东社会学学会副会长鲁阳、丘士杰、林圣德、杨汉卿、周大鸣、杨松、吴奕新、郑梓桢,副秘书长冯仿娅、茹小雯、谭建光、霍秀媚、康普华、冼美新、张建平、李伟民、吕志、顾万明、唐孝祥、张勇、陈爱军、韩智,广东社会学学会所属的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和“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主要责任人代表及广东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代表(本会未到会的副会长、副秘书长和常务理事中,有一部分同志请假)和广东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省社科联原书记、主席张江明教授,省社科联原副书记、副主席张绰研究员,省精神文明学会顾问、省委党校马中柱教授,省精神文明学会副会长、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副书记陈芳芳等特邀与会的广州地区相关党政企业团体和传媒代表共300多人欢聚一堂,开展以共建和谐为主题的迎春联谊酒会,交流2006年度学术活动情况,展望2007年度发展态势,充分显示了广东社会学界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意气风发、健康进取的精神状态。
这次盛会由董玉整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刘小敏常务副会长代表本会致词。本会各专委会和主要教学科研单位的代表分别简介了近年的工作进展和新年的大体设想。范英会长代表本会作了《凝聚正气 和谐创新 服务社会》的工作报告。丘士杰副会长宣读了关于表彰荣获广东社会学学会2006年度共建和谐先进单位等的《决定》。大会为9个荣获广东社会学学会2006年度“共建和谐先进单位”、13个荣获2006年度“社会信誉良好单位”的企业和3位荣获广东社会学学会2006年度“共建和谐先进个人”颁发了奬牌或奬证。大会期间穿插幸运抽奬,会后举行了盛大的酒宴活动。
范英会长在工作报告中指出:本会点上的各专委会在2006年度继续以各具特色、面向社会的活动为己任,并与相关单位和谐合作,共同推进,效果显着,其中,潜专成功地举办了广东“中国第二届潜能开发高级论坛”,推出了“广东潜能开发10大精英”;健专主办的“健康百场大讲堂”,邀请到钟南山等5位院士和省内外知名专家作为主讲嘉宾;殡专开启了与省内相关行业协会联合办论坛、出版研究成果的路子,促进了我国、广东殡葬业的深化改革开放;农专甫成立,即以“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召开了研讨会;体专在学术研究上继续发扬优势,今后的发展潜力巨大。
范英会长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度,本会面上的学术活动继续以当前国内、省内重大的问题为主线,并与相关单位和谐合作,共同探索,效果显着。除上述各专委会召开的学术座谈会、研讨会、讲座活动、谘询活动和培训活动外,仅本会面上举办的有10多场,近两千人次参与。如同相关单位联办的“《广东文化产业投资指南》首发座谈会”,“殡葬业目前走势分析座谈会”,“弘扬丛飞精神座谈会”、“学习《江泽民文选》笔谈会”,“学习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和谐文化大家谈”系列专题活动等。这些活动均得到省内外报刊的及时报导,一大批发言被省内外报刊选发。特别是在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与《光明日报》联办的“和谐文化与和谐广东论坛”召开前,本会等连续发了三次书面通知,要求会员积极撰写论文。该论坛召开时,本会等入选论文占大会论文总数的3/10,同时提交了由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的一部近78万字的大型著述,以表明本会等对该论坛的高度重视与配合。
范英会长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度,本会面上的学术研究活动继续以国内、省内的重大问题为重心,并与相关单位和谐合作,共同创新,效果显着。本会在2006年内的研究项目较多样,研究成果较丰富,共写作了300多万字,出版了约200万字。其中有《广东文化产业投资指南》、《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与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广东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考察》、《广东残疾人事业发展战略研究》、《珠水云山育芳菲——评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和谐熏风沐南粤——对和谐中国·和谐广东的探讨》、《咬定青山不放松——对殡葬业和谐发展的探讨》,以及《广东社会学学会20年》等。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记録和反映了广东社会学界对中国、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热心、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思考和探研,为建设广东的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尽了一份应有的努力。此外,本会所属的各教学、科研团体单位在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许多成果还未不及统计,他们的代表在这次大会上作了介绍,这里不另。
范英会长在工作报告中指出:本会在去年20周年华诞表彰了大批先进团体单位和先进个人,现在主要在各专委会中再评出一批2006年度的共建和谐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在相关企业中再评出一批2006年度的社会信誉良好单位。本会中的各教学、科研单位的评优工作,留待2007年度开展。
范英会长在回顾、总结2006年度本会工作的在基础上,对新年的设想,认为要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一要加强本会与会内各重点教学、科研团体单位的联系与沟通,逐步发挥这些团体单位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特长与潜力,促进本会工作再上一个台阶。二要在加强现有的5个专委会工作的基础上,再争取成立若干个专委会,特别是志愿服务研究专委会的筹备,条件比较成熟,应抓紧办理。三要贯彻六中全会强调的建设强大的社会工作队伍的要求,派出主要骨干,促进“广东社会工作学会”的筹备与成立工作。四要进一步开展与社会各界、各实际部门的纵横联合,共同推进和谐广东的建设,特别要抓住其中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五要继续抓好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等近20多年来原创的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同时办好《广东社会学通讯》。六要继续设法解决学术工作和学术活动中的经费难题,希望大家都来献计、出力。七要加强本会和各专委会的组织建设和骨干的培养与选拔,坚持“尊老、敬中、带青”的基本理念,坚持开门办会,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基本理念,旨在凝聚正气、和谐创新、服务社会。
这次大会,本会团体单位深圳市下李朗企业集团公司、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佛山市民政局、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广州市企业评价协会、广州市番禺区文明办、《中国质量万里行》广东记者站、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广州慧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春光茶叶厂等,均在筹备出版著作、会务开支方面提供了支持;许多会员、骨干自觉为大会的顺利召开投入会务工作,范英会长代表本会特向上述单位和个人表示真诚的谢忱。
一百三十五、2006年12月26日,本会评选表彰2006年度“共建和谐先进单位”、“社会信誉良好单位”与“共建和谐先进个人”。本会决定对2006年度在共建和谐进程中的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等9个先进单位、1个社会信誉良好单位和江立平等3名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并颁发奬牌,以资鼓励。
一、荣获2006年度“共建和谐先进单位”名单(共9个):
(一)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
(二)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
(三)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四)“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
(五)深圳市下李朗企业集团公司
(六)广东社会学学会办公室
(七)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八)《亚太经济时报》
(九)佛山市殡葬行业协会
二、荣获2006年度“社会信誉良好单位”名单(共1个):
广州市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
三、荣获2006年度“共建和谐先进个人”名单(共3人):
江立平 陈月明 李喜贵
一百三十六、2007年1月,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佛山科技学院学报编辑主任戢斗勇主编的《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华文化复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全书22万字,共设十四章。对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复兴的必由之路、复兴对和平发展的作用、基因、基础、动力、使命等均作了多层面的理论阐述,对构建和谐中国、促进和谐世界具有参考价值。
一百三十七、2007年2月,由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编写的《健康科普宣传手册》出版,约10万字。范英先生为序,序中认为健专为健康科普的宣传教育工作服务成绩显着,对“构建健康、科学、文明与和谐的广东民体、民质、民气、民风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一百三十八、2007年3月9日,广州市番禺区养生保健协会正式成立。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同志特为该协会的成立作了“养浩然永生、保厚德长健”的题词并到会热烈祝贺。番禺区、广州市相关部门的领导和该会的代表共约200人与会。大会选举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梁国维同志为首任会长,聘请广州市政协原主席邬梦兆同志等为名誉会长、聘请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常务副会长刘小敏、董玉整教授等为顾问。该会的正式成立,对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养生保健知识,开展养生保健活动,提高市民健康水平,推动构建和谐社区将起着应有的作用。
一百三十九、2007年3月17-18日,广东社会学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参与协办的广东省“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培训暨启动仪式在广州医学院隆重举行。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王文教授、广东省卫生厅基妇处处长巫小佳、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张立及基妇处处长王俊杰、广州医学院副院长王彦贤等领导出席了项目启动仪式。参加仪式的700余名代表来自全省9个地级市、近15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启动仪式由广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学院院长、广东社会学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家骥教授主持。
一百四十、2007年清明节前后,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范英研究员,就我国、广东殡葬业的现状与出路问题,分别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及《新闻周刊》、《南华早报》、《亚太经济时报》、《广东社会学通讯》、《精神文明学通讯》等报刊记者的采访:
一、我国殡葬业现存的七大“顽症”
记:范会长,我们瞭解到,您带领广东一批学者,很早提出打破殡葬业垄断经营问题,很早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法”的起草工作问题,很早提出从墓葬、骨灰楼逐步过渡到适合我国大部分民众“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的树葬即森林墓园为主的现代文明葬式问题……这一系列重要观点的率先提出,说明您及您的团队对我国殡葬业的困惑与趋势很有研究。值此清明时节,想请您谈谈我国殡葬业现状中的突出问题。
范:我与我的团体与其说对殡葬业有点研究,不如说对该行业的现状与走向有所担忧。从这个角度上讲,我有义务尽量回答各位的问题。你们感到不合适发表的,或出格的,就大刀阔斧地砍掉罢(众笑)!
记:范会长,许多人对我国殡葬业的现存问题感到很困惑,老百姓也意见纷纷,您觉得主要存在什么问题?它的症结何在?
范:透过纷纭复杂的乱象,从全局及实质来看,本人认为,我国殡葬业存在的症结主要有七大方面。
记:第一个症结是什么?
范:第一个症结是观念的守旧。这主要是指上层有关领导部门,对我国13多亿人非常揪心的“死”的问题,还没有真正摆在主要的议事日程之上,较多的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情来看待殡葬大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或市场经济初起的今天却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不思创新,得过且过,无动于衷,无能为力,无所作为。此外,在老百姓里头,不少人旧习难改,分不清文明与愚昧,也助长了上层领导部门观念的守旧。如果没有上层的观念更新,很难改变现有的状态。
记:您指出的这一症结是很尖鋭的,上层有关领导受得了吗?
范:你们不要低估上层领导的接受能力,现在的民主风气不是有了很大的改善吗?要相信他们的气量(众笑)。
记:是的。第二个症结呢?
范:第二个症结是体制的弊端。现有观念的守旧必然出现现存体制的弊端。体制虽然不能决定一切,但着实是非常关键的东西。守旧的观念与这种体制引发的弊端是互为因果的。当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各行各业开始逐步运作之时,却在殡葬业中死守计划经济体制的条条框框,或只对这些条条框框进行修修补补,还是一拖再拖,这就在客观上容忍陈旧体制的存在,更谈不上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在实践中寻求新体制的支持并使之释放出深化改革开放的亮光,陈旧体制的弊端也便难于消除。陈旧体制的弊端有很多表现形式,但最为突出的,殡葬业由民政部门包揽,那就非碰壁不可。
第三个症结是管理的滞后。有什么样的体制就有什么样的管理。管理是以体制为基础的。体制的弊端是管理滞后的重要原因。殡葬业仍由民政部门包揽一切,很自然的,在管理上就是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管理权与经营权合一,裁判员与运动员合一。具体来说,各级民政部门的殡葬处、所等这些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与各级民政部门的火葬场、殡仪馆、墓园骨灰楼等这些企业性机构,一直到今天,很多地方还是难舍难分的。殡葬处所的行政人员与企业性机构人员互为任职或领取工资、福利等现象,虽然有了一些改变,但要彻底分家又谈何容易。因此,管理的滞后不仅阻碍殡葬业的逐步产业化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路向,更为该行业的垄断与腐败保留了巨大的空间与温床,迫使国家审计部门不得不将其列为主要审计的对象。
第四个症结是经营的垄断。我国殡葬业由于观念的守旧、体制的弊端和管理的滞后,集中到一点,便形成经营的垄断,其高额利益就是经营垄断的原始积累。这种高额利益大都以国有形式存放在各级民政部门之中,并不归入国民经济的总体序列。虽然其中一分部用于补偿垄断经营正常的运作成本,但垄断经营所取得的垄断利益中的垄断利润无疑成了各级民政部门可以任意支配的囊中物。这就是各级民政部门为什么既在“狠抓”管理权的同时,又迟迟放不下经营权的奥秘所在。为了掩人耳目,早些年以来各地出现了一些名义上的合资、合作或个体的公司,但要打破殡葬业实质上顽存的垄断经营,还利于国,还利于民,仍是任重道远之举。
第五个症结是价格的失控。我国各地火化区中的物价部门,依据具体情况,大都定出收尸、运尸、火化及骨灰存放等等环节的价格,一般来说是适中的,大部分老百姓能承受。老百姓之所以有意见,往往是执行中出现任意拉高的现象而产生价格的严重失控;各地火化区设立的骨灰存放处或骨灰楼也同样有上述情况的发生;特别需要指出的,各处的墓地包括国有的、名义上私营的更是乘火打劫、混水摸鱼,到目前为止,各种墓地从每㎡3—4万元到更高的价格,可谓应有尽有,每座墓地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已逐步普遍起来,这根本谈不上由火化区物价部门定价的问题,更不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所至,主要的、关键的还在于人为之患,在于容忍垄断经营的观念、体制与管理。我国殡葬业的改革开放若要有根本的进展,不逐步解决容忍垄断经营的观念、体制与管理,断无别路可行。
第六个症结是宣传的误导。我国现有的殡葬管理条例需要全面的、根本的修改,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其中讲到现有的骨灰存放处、骨灰楼塔及骨灰葬入墓地等,不是长期的形式,而是过渡性形式。长期性形式就是把骨灰最好埋在树林子下面,即进行树葬的处理,或进行海葬即把骨灰撒入江河大海……很可惜,殡葬管理条例中对这种长期性葬式的肯定与倡导却被各级民政部门有意或无意地压了下来,而对那些过渡性葬式的骨灰楼塔、骨灰葬入墓地却大加宣传,大加推进,有的地方曾经一度否定树葬的试点经验,更不允许进行新时期民办森林墓园的创建,甚至由原来说已有墓园用地二、三十年都用不完,现在却完全倒过来了,讲什么骨灰楼塔、墓地等很紧张,几乎没有地方可用了,因而在全力与赴地把絶大部分的金钱用作骨灰楼塔、石料墓园的广泛征地和扩建上头。看来,越大越豪华越起劲越有政绩越有钱挣,这恐怕就是内里干坤、长期误导的猫腻。
第七个症结是法规的残缺。现在不是说要依法治国吗?许多行业都有法规的不断出台,唯独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法的影子。多少年来,13亿多人的大国,只有一个殡葬管理条例在那里死撑。说实话,这个条例起过应有作用,但许多条文已大大过时,许多新的问题根本无力回应。不难设想,我国殡葬业现存的诸多实际困惑和混乱现象,归根结底,盖因无法可依、无法可解造成的。我们广东社会学界多年以来一直在呼吁殡葬法的起草工作,但该法的起草工作至今不见动静,就连殡葬管理条例的修订已讲了5个年头也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结果,实在令人遗憾。
记:前面您讲的七大症结,应该说是修改现行殡葬管理条例必须认真注意的,也是将来起草殡葬法必须认真避免的。
范:对。关于管理条例的修改以及将来殡葬法的起草问题,如果不对我国殡葬业现存的七大症结予与全面、系统的认识,还是固守旧有的框框,断然搞不出适合时代要求的东西;它必须是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有机结合的充分反映;必须是以人为本与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充分体现。
记:有人说我国的殡葬管理条例修改了5年还出不来,以及殡葬法的起草工作迟迟排不上队,是因为我国殡葬业自身的发育还不健全所至。这种看法对吗?
范:这种看法当然不对。我国经济自身的发育难道就很健全了吗?我国广大农村经济自身的发育难道就很健全了吗?除经济之外的其他各行业自身的发育是不是也已很健全了呢?我相信没有人敢完全肯定。然而,不敢完全肯定并不等于不去用法规来促进他们逐步走向自身的健全。殡葬业自身的健全也不例外,毫无什么“特殊”可言。固然,现有管理条例的修改和殡葬法的起草要非常慎重,要有许多时日,要有许多配合的条件,但不能因此而等待,成为法规滞后的藉口,行政不作为的依据,任由困惑与混乱漫延。
记:殡葬管理条例的修改与殡葬法的起草等工作,应怎么弄才行?
范:这方面的工作很多具体问题,但不管怎么弄,有一条,就是不能由部门包办,应开门来搞,才有公正、公平可言。不然,把条例或法规的修改与起草变成仍是保护部门利益的东西,只有部门的特权而无部门的义务,只是管老百姓的,看起来不残缺,实际上还是残缺不堪的,我国殡葬业中现存的各种顽症、混乱和困惑则会依然故我。
二、我国殡葬业流行的七种“怪论”
记:范会长,您对我国殡葬业现存七大症结的概括与阐析,是我们过去很少听到的,这么系统、全面而又相当尖鋭的观点,定会对该行业改革开放的决策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现在请您讲讲另一个问题,即目前不利于殡葬行业深化改革开放的代表性观点有哪些?
范:目前在社会上流行的一批观点,很不利于殡葬业的改革开放,必须给予正视。据我看,可以归纳为七种“怪论”。
记:七种“怪论”之一是什么?
范:之一是“行业特殊论”。各级民政部门的许多红头文件、领导讲话及舆论宣传品,向来都把殡葬行业看成是特殊行业,主要依据就是指处理死人的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如果这样类推,处理生人的行业等等也不同于处理死人的行业,是否要列入特殊行业?从商品的角度看,任何出售的产品都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包括殡葬行业出售的殡葬用品,均有这一共性,有什么特殊可言?当然,任何商品的具体使用价值是不同的,例如茶杯主要盛茶水的,炉灶是用来煮饭的,纸张是用来写字画画的。但不能说茶杯、炉灶和纸张都是特殊商品,其行业都是特殊行业。大家都特殊,就没有什么特殊。硬将殡葬行业列为特殊行业,不利于把它作为国民经济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利于把它置于市场经济的总体行业之中进行总体的、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殡葬行业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落后于市场经济的总体形态,之所以产生那么多的困惑与混乱,自有许多原因,但与殡葬行业特殊论的观念作怪大有关系,应该说难辞其咎。
记:这是不是说,它与殡葬行业现存的第一大症结——观念的守旧相对应?与殡葬行业纯粹是民政福利事业的固有观念相对应?
范:这样联系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把殡葬行业看成是特殊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东西,就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与开放,特别在观念、体制、管理、经营、价格、宣传及法规各方面的改革开放,以顺应市场经济的总体发展,而不是不断地抬出“特殊”的挡箭牌妨碍自身的发展,阻碍总体的发展。
记:“怪论”之二是什么?
范:之二是“垄断消失论”。多少年来,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认为:殡葬行业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管理权与经营权合一,裁判员与运动员连体,打击、排斥民资与外资进入而形成行业垄断的现象必须坚决破除。但相关部门在一段时间并不承认这种行业垄断现象的存在。而今天,却抛出垄断似曾有过,但由于放宽了许多政策,国有企业之外,出现了合作、合资企业,可见垄断消失了。
记:从不承认有垄断到承认有垄断,不是个很大的进展吗?
范:是个很大的进展。但说垄断已消失了,你们相信吗?
记:出现了一些合作、合资企业,垄断不就消失了吗?
范:哪有这么容易就使垄断消失呢!
记:那是怎么回事?
范:殡葬行业垄断的消失,固然要看国有企业之外容许合作、合资企业的生长这一点,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更为关键的,还在于现有观念体制与管理等是否对减少或根除垄断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在这些关键性的问题没有大的改变,只是搞些徒有形式的合作、合资企业,除了掩人耳目、分散坚持垄断的骂名之外,用处有一些,但要消除事实上的垄断是不可能的。国有企业中做这一行的人心里最清楚。国有企业的官气、霸气来自于坚硬的行政体制、管理与经营老路,美其名曰的一些合作、合资企业,只是它的“三陪女”罢了(众笑),这些“三陪女”要成为行业中真正的“老板”,还差远呢!
记:您说的“垄断消失论”似乎是新形势下“垄断特殊论”的最新版本,我们能这样理解吗?
范:也说得过去。行业特殊论讲不下去,搞垄断既然捱骂,好,要死死抓住实质上仍由民政部门严控的该行业的垄断权益,非藉助于该行业的国有企业这张王牌不可。这张王牌占有的国内市场相当巨大,合作、合资企业算老几?这样,不就成了不讲特殊的特殊吗?
记:“怪论”之三呢?
范:之三是“拉动内需论”。激活内部消费欲望,发展我国总体经济,这是很不错的。问题在于具体到殡葬行业,激发内部消费欲望就意味着刺激絶大多数的丧家多花钱、花大钱甚至花过头钱。这是说,让老百姓把许多钱大把钱或过头钱花在丧事上,花在厚葬上,特别是花在争购毫华的坟墓上,势必成了殡葬业中实质上占踞垄断地位的仍由民政部门控制的国有企业的金银仓库。然而,在殡葬行业尚未列入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因而也不列入国民经济总体产值的情况下,这金银仓库里储蓄的真金白银并不是国家的财政收入。这不仅把絶大多数丧家的消费兴趣和消费欲望加以纽曲,也减少了殡葬行业之外许多社会必要的消费兴趣与消费欲望,更给国家总体经济的正当发展设置了许多障碍。可见这不是我们希望的拉动内需,而是假借了拉动内需之名,获取了垄断利润之实。
记:这么说,殡葬业中所谓的“拉动内需论”,原来是为“垄断消失论”化妆?
范:有这种嫌疑。与这种嫌疑相关的怪论之四就是“涨价合理论”。
记:请讲讲这一“怪论”。
范:一些地方的民政官员兼殡葬行业的负责人振振有词地宣说:殡葬行业原来的许多定价过低,经营起来很困难;现有的殡葬设施太陈旧,需要改造或新建;现有的骨灰楼、墓地等严重紧缺,需要多搞些地皮来应对;从事殡葬行业职工的社会地位与工资待遇过低,需要多弄些收入来弥补弥补……因此,不涨价是不行的,“涨价合理论”不就出来了吗?
记:殡葬行业中原有的许多定价是否有过低的问题?
范:该行业中的许多价格是由当地物价局部门根据实情定出的,一般与当地相应的消费水平相近,一般也不存在过高或过低的问题。如果违反当地物价部门的定价而自行抬价,就是不合理的行为,“涨价合理论”就是错误的。
记:收尸、火化等具体环节的价格是很明白的,如果附加收费,是不是随意的涨价行为?
范:这个过程中的一些附加收费,如果事先不告知丧主或丧主不愿意承受,既是随意的涨价行为,又是行风腐败的行为。
记:现有墓地的价格五花八门,是物价部门定的呢还是殡葬企业自己定的?
范:这方面的价格及涨幅大多数是殡葬企业自定的,物价部门睁只眼、闭只眼,或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也未可知。
记:我见过一处同样格式的墓地,前年是20万元,今年却是35万元,涨幅这么厉害,这不是严重的不合理吗?
范:但那些人还说“涨价合理”呢,你说怪不怪?
记:现有殡葬设施的改造或新建,也是“涨价合理论”的理由吗?
范:大多数由国有企业垄断的殡葬设施在改造与新建时,除动用部分垄断所得的利润,大部分还要政府埋单,花纳税人的钱。这两方面的投资与涨价有关联:如果改造与新建时大搞豪华气派,于同等规格的产品,用户的分担肯定多了,自然也就涨价了;反之,不会造成涨价现象。也就是说,在与当地消费水平相应的前提下,站在絶大多数消费者的立场上来改造或新建设施,严格控制涨价问题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纳税人共享改造或新建设施的权利,再涨价是没有理由的。
记:现在,该行业的人说,骨灰楼不够用,墓地不够用,急需大量征地,要多起些骨灰楼,多建些墓园,以缓解燃眉之急,也是涨价的理由?
范:前些年,我们说骨灰楼塔及墓园用地不够,但不宜再建,而最急需搞的,应对民办森林墓园问题作出试验与推广,以节约用地、转变厚葬观念。然而,相关企业和部门都说,现有的骨灰楼塔及墓园,二、三十年都用不完,没有必要搞节约用地的那种试验与推广。现在呢?转了1800大弯,多么强调用地的紧缺呵!
记:紧缺不就造成涨价吗?
范:未必。如果从广州地区情况看,少搞点骨灰楼塔和墓地,在建设森林公园的同时将它墓园化、办民化、大众化,不就能节约投资特别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那部分吗?不就能控制实质上垄断性的涨价现象吗?
记:为打破垄断与倡导树葬,早在数年前你们曾经联合民营企业及广州某处山地农村,试图搞出民办森林墓园的试验,虽然被有关部门卡死了,现在还想搞吗?
范:只要有可能,不会放弃。但希望有关部门转换观念,大放緑灯才行呵。不然实质上垄断现有骨灰楼塔特别是墓地的国有企业,还会藉口墓地等的紧缺而大量征地、大大涨价。
记:该行业的人说,他们职工的社会地位及工薪待遇太低,是这样吗?
范:该行业的社会地位低,是历史及观念陈旧造成的。随着社会的进化与发展,这个问题一定会逐步改变。已经可以看到,该行业招工时,自愿应聘的大学毕业生等不少呵,既说明人们的从业观念在改进,该行业的社会地位也在改善。当然,要彻底改变,尚需许多时日。如果陈旧观念不变,就是涨价也不等于其社会地位已改善,更不是该行业必须涨价的主要原因之一。至于该行业职工的工薪太低一说,我不敢苟同。据瞭解,该行业中层以上的负责人,年薪10多万、20多万、30多万及更高一些的,普遍得很,一般职工也不低于5—8千元的月工资,其他奬金与福利也可观。
记:工薪等既然那么多,涨价之后不就更多了吗?
范: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一般的垄断单位与部门,都有这种心态,尚若打破了这种垄断,工薪、奬金、福利等等就可能会减下来,受不了呵,所以要死顶,要设法子维持垄断,要设法子涨价,哪管你合不合理。
记:请问“怪论”之五是什么?
范:之五是“简丧过时论”。不管是以往和今天,只要站在普罗大众的立场上来讲话,都不会主张和宣扬丧事从简是过时的。特别在当代,勤俭节约仍是国人必须发扬的优秀传统。就是在丧葬上,我国的殡葬管理条例也一再强调丧事简办的原则。作为殡葬业管理方面和经营方面的负责人,本应坚守这一原则来引导丧家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促进勤俭节约的民风与社风的承继与光大。然而,“简丧过时论”却是始自该行业的某些负责人。由于他们强调“行业特殊论”、“垄断消失论”、“拉动内需论”和“涨价合理论”等等,不可避免地便会把简丧之风丢弃,认为是过时的东西,也就财大气粗了。
记:据说,某大市殡仪馆在每年操办的3万多场丧事中,只有100余场是按简办原则即5—600元搞妥的,其他几万户丧主的花费都很大,这说明什么问题?
范:这说明“简丧过时论”引导出来的后果是较为明显的、严重的。不仅如此,这几万户丧家走出殡仪馆之后,不少人还将花更多的钱来大办墓地。可见攀比心理、厚葬之风已经把“简丧过时论”推向热潮,如不正视,絶大多数老百姓会担心成为“房奴”、“车奴”、之外的“丧奴”、“墓奴”呵。
记:有些发了财的人或名人动用百万、几百万搞丧事,这对“简丧过时论”的批评有否影响?
范:一些有钱人或一些名人花许多钱办丧事,这在中外历史与现实中,都是存在的,作为殡葬行业应提供优良服务。但我们是站在絶大多数劳动群众的立场上来批评“简丧过时论”的观点,而不是跟在一些有钱人或名人的屁股后面跑,有奶便是娘,“撒大把金钱才能享受‘人性化服务’,少花钱就别想得到‘人性化服务’”,这种赤裸裸的服务观真叫老百姓心寒。他们也不懂得什么叫人性化服务。
记:持“简丧过时论”者认为,钱花得少,感情上过不去,人性上受指谪,这种看法对吗?
范:办丧事与感情和人性的深浅度有关系,但不能说,花钱越多,感情就越深,越有人性;花钱少,感情就浅,人性就很有限。“简丧过时论”者那种看法,老百姓千万别上当,也别因此把你的荷包变为他们的荷包。
记:范会长,您已经讲了殡葬行业现有的七种“怪论”之五。之六是什么?
范:之六是“国家发财论”。该行业的一些代表性人物称:殡葬业即使是高收费、搞垄断,那也是国家在“发死人财”,对此,我们把它概括为“国家发财论”。关于这方面的看法,我已在殡葬行业现存的七大顽症之四讲过了,在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该行业在实质上进行垄断经营所得的高额利润,并没有归入国民经济的总体序列,更没有将那些利润上交国家,成为国家财政的部分来源,反而需要从财政蛋糕中切一块来作为扶持殡葬行业中有关公益部分的经费,怎么能说国家在发死人财,让国家吃死猫呢?究其目的,还是在“忽悠”老百姓呵。
记:为什么这些国有企业的垄断所得不归国家,国家还要投入经费呢。
范:从全局看,杨光民先生提供的统计数据是:2005年止,全国13亿多人,仅有殡仪馆1549个,管理单位681个,公办经营性公墓1000个,从业人员6.9万人。要求每县建一馆、一场、一炉的指标也尚未达到,因此火化率与土葬率之比为53:47。这种情况说明瞭我国殡葬行业的总体现状。国家不扶持、不投入经费,不搞好该行业中公益性那部分的服务基础,与新时期的要求是很不相称的,国家之所以不列入该行业国有企业垄断所得的利润,也主要是为了该行业中公益性那部分服务基础的自强。这两部分钱银如果用得不好,或出了问题,便会妨碍我国殡葬事业与殡葬产业的改善与发展。从这里也能看到,一方面,减轻和用好国家的投入,管理安排好国有企业的利润,另方面引入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甚至外资来经营该行业,多条腿走路,总比独脚跛腿要好。当然,就是这样做了,国家也决不会利用死人方面来发财,而是在民政事业方面,在公益服务方面,为国民造福,让国人共享。
记:最后一个“怪论”是什么?
范:最后一个“怪论”就是“树葬陪衬论”。我在前面讲“宣传的误导”这一顽症时,已经提到了。当骨灰楼塔和墓园等过渡性、非永久性墓式遭受质疑时,当树葬、海葬等这些长期性、永久性葬式逐步从被打压的误导宣传中冲出来时,产生的“树葬陪衬论”,是指有关部门不得不对树葬等作些宣传、作些肯定,作些样子,以减少在固守骨灰楼塔和墓园等过渡性、非永久性葬式并从中渔利时引来社会舆论的骂声。事实也如此。比如某市,当今大讲特讲的,大做特做的,并不是树葬等葬式的问题,而是那些过渡性、非永久性的葬式。我很希望有关部门在这个问题上进行必要的反思,进行必要的换位,在改造环境、美化城市、新建数十座森林公园的同时,嵌入森林墓园的设计,让广大丧主得到便宜、实惠、环保而又文明的服务,不是一石数鸟吗?!
记:范会长,您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接受我们的采访,所谈的七大“顽症”及七种“怪论”给我们以很大的震动与启发,相信对我国、广东殡葬行业的深化改革开放大有禅益。同时还想请您谈一个问题:对我国、广东殡葬行业的出路有什么方向性的建议?
范:这个题目很大,只能从现有的认识谈几点看法:
一、作为学者,我给你们讲的七大“顽症”及七种“怪论”,不一定很准确、很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广东殡葬行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但也关系到该行业今后的出路与深化改革开放的走向,并非芝麻緑荳式的东西,希望有关部门认真参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在殡葬管理条例未出台前,要清理现存的“红头文件”,特别是相互“打架”的文件,不然,同一件事,在某省做不了,在另一个省又在做,会引起很多麻烦;同时,有关部门要敢于承担“人治”环节出现的那些问题,不要动不动就推得一干二净,把所有错误都堆在一些企业或下边行政部门的头上,这是很不好的政风、政德。举例说,最近我看了一篇大报的报导,通篇看不到上层行政部门在殡改方面引导失误的责任,更看不到法制残缺是那些乱象的根本所在。如果一般的记者作这样流行的调研描述可以理解,但作为大报法制方面的记者是很没有法制观念的。
三、我认为当务之急,要把殡葬管理条例修改好,尽量早些出台。修改时,务须考虑现存行业的观念、体制、管理、经营、价格及宣传等主要方面的问题;务须打破旧框框,不受原有条例模式的局限,真正能在实践中管用的新东西;务须与国家殡葬法的起草与制定工作相联接,为期后国家殡葬法的问世开启路向;同时,殡葬管理条例的修改与国家殡葬法的起草,务须以宪法为宗,以人为本,从国情出发,吸纳国外可行的东西,特别要强调高度重视人的权利与义务。
四、对于我国、广东殡葬行业的问题与出路的看法和建议,我和我的团队在跟踪多年的过程中,分别写作出版的《殡葬改革社会学》、《更新观念 创新发展——广东社会学界多年来推进殡葬业改革开放的策应》及《咬住青山不放松——对殡葬业和谐发展的探讨》等著述里,都作了较为系统的阐析,因时间与精力关系,不在这里重复引述或介绍。希望有关部门和有兴趣的同仁——包括今天众多的记者在内,都来批正。
记:您代表您的团队赠送的这些著作,我们当会认真学习。在这里,非常感谢您百忙中为大家所作的访谈。
范:非常高兴接受你们的采访,在又得罪了一些人的同时,却增加瞭如你们这样的一批朋友,应该深谢大家!
一百四十一、2007年4月中旬,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广州召开“殡葬业的混乱与出路”专题研讨会。会议由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研究员主持。针对当前社会上对殡葬业诸多意见所反映的热点与难点,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从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角度,主要就我国、我省殡葬业存在的问题、当前妨碍殡葬业深化改革开放的各种代表性思潮、如何让殡葬业走出混乱局面以及对正在修改的尚未出台的殡葬管理条例与今后在殡葬法的起草工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等,均作出了热烈的思考与回应。
与会者认为,我国、我省殡葬业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七大方面的“顽症”及七种“怪论”。七大“顽症”:一是观念的守旧,二是体制的弊端,三是管理的滞后,四是经营的垄断,五是价格的失控,六是宣传的误导,七是法规的残缺。七个“怪论”:一是“行业特殊论”,二是“垄断消失论”,三是“拉动内需论”,四是“涨价合理论”,五是“简丧过时论”,六是“国家发财论”,七是“树葬陪衬论”。大家围遶前述观点和我国、广东的实际情况,各抒己见的发言使本次专题研讨会开得很活跃、很有成效。《亚太经济时报》于2007年4月26日发表了研讨会综述;其中一批文章新近也已在报上发表过。
一百四十二、2007年4月24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等联合举办的“敬老系中华·倡行孝文化”。系列活动在广州光明广场隆重启动,来自社会各界代表共约200人。范英会长代表联办单位发表了《识孝道 重孝行 利和谐 健文明》的主题讲演:
他说:今天,广东、广州地区一批同仁联合起来,启动“敬老系中华·倡行孝文化”的爱心活动,这是一系列非常有意义的善举。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我们广东人、广州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人也历来尊老、敬老、爱老和助老。我想,藉助于一系列的“敬老系中华·倡行孝文化”的爱心活动,在南粤大地上,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这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孝道文化的美德,必将开出更加灿烂夺目的花朵,结成更加丰厚甜润的果实!
我国先秦儒者所着之《孝经》把“孝”作为中心,通过孔子与其门人曾参的谈话形式,对孝的价值、意义、作用以及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阐述,这就是中华民族一部儒家孝道伦理的系统化著作。皆著作强调“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这就是说,“孝”是自然规律的展示,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在《孝经》强调的前述思想基础上,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将忠与孝融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学、本论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任继愈语),并在南宋时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无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十三经”中之“孝经”一直为人们所尊崇,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孝道文化的经典源头。尽管孝道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沉浮行进中多灾多难,但在今天,无疑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的重要依据。例如: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152条规定:拒不承担抚养教育义务或者赡养义务,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消党的职务处分。虐待家庭成员情节较重或者遗弃家庭成员的,给予撤消党内职务或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29条规定:拒不承担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21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义务,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于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9条规定: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1条规定: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絶抚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这些法规政策无不说明,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孝道文化,有其明确的法定地位和法定义务。当然,我们既要从它的法定地位和法定义务来理解、来践行,更要从文化自觉与道德自觉的方面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孝道文化,以养成知父母之恩、感父母之恩、报父母之恩的深厚情愫。也就是说,无论从依法治国还是从以德治国的角度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都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德之本、孝之所由生也。
联系到我国的老年人口来看,60岁以上的目前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以上;广东去年达8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1%;广州近千万人中,老年人口已突破百万大关。随着老龄化社会的紧急脚步,今后我国、我省和广州的老人将会逐步增多。这是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必须面对的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我们面对的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我们祈望通过“敬老系中华·倡行孝文化”的系列活动,高扬孝道文化的旗帜,使每位公民都能识孝道、重孝行、利和谐、健文明,持续不断地把尊老、敬老、爱老和助老的孝道文化之美德发扬光大!
一百四十三、2007年5月15日,广东社会学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参与联办07·5·15“国际家庭日”活动。广东省原副省长匡吉、广州市政协原副主席姚蓉宾应邀与会并作了讲话,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教授与广东社会学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家骥教授分别作了主题讲演。范会长在讲演中指出:我们既要强调世界的和谐、国家的和谐、民族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与社区的和谐,要讲国家、民族、社会和集体的利益,还要强调家庭的和谐与家庭的权益。过去只从“大河有水小河满”的角度看问题,现在必须同时考虑“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个容易被排斥在权益之外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生活的摇蓝,家庭是和谐的起步,家庭是文明的聚焦。
一百四十四、2007年5月25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会长范英,应《羊城晚报》创刊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暨《羊城晚报》财富沙龙150期之感恩创造财富论坛之邀,作了《感恩、济困、育人与爱心》的专题讲演。
一百四十五、2007年6月23日,广东社会学学会志愿服务专业委员会成立。范英会长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
我们非常高兴地聚集在一起,庆祝广东社会学学会第6个专业委员会——志愿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这是广东社会学学会的又一件大事,也是凝聚学术界力量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件大事。我谨代表广东社会学学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广东是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第一个注册志愿社团、第一部志愿服务地方法规等值得骄傲的三个“全国第一”。如今,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志愿者事业与社会工作者事业一样,正在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热情。
本会副秘书长、广东青年干部学院谭建光教授带领的团队,10多年前就认识到志愿服务对于中国发展进步、对于群众生活改善的重要价值,默默无闻地坚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中国广东志愿服务发展报告》、《中国深圳义务工作发展报告》、《与志愿者同行》等一批成果,在全国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今,又率先主持两套全国性的文库——“中国志愿服务研究文库”、“中国志愿服务通俗文库”。今天,这些文库中的各本已经正式出版,幷且发放给在座的各位。这说明,我们广东已有一支具有较强的研究力量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的队伍,具备了建立广东社会学学会志愿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理论方面与人才方面的基础。
因此,广东社会学学会非常支持志愿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的组建,幷且努力争取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的支持,已得到上述领导机关的及时批复和正式备案。
今后,希望广东社会学学会志愿服务专业委员会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特别要在“研究”二字上下功夫,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为“建设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成果和决策谘询;同时协助推进省内各市县志愿组织、志愿社团健康发展,并与国内外相关社团逐步加强联系、开展学术交流;与广东社会学学会的各专业委员会相互协作、共同前进。
祝成立大会圆满成功!祝广东社会学学会志愿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旗开得胜!
一百四十六、2007年6月23日,广东社会学学会志愿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选出的机构名单:
顾 问:
范 英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研究员
刘小敏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
董玉整 广东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教授
胡荣华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院长、副教授
周大鸣 广东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教授
主 任:
谭建光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教授,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
常务副主任:
黄洁贞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学系副主任、科研办主任、副教授
副主任(13人):
贺立平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博士
李宜航 羊城晚报编委、政法部主任
孙九霞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
卓彩琴 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
陈小敏 奥运冠军、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团委书记
涂敏霞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欧丽华 中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副会长
高福泉 深圳市宝安区松岗社区教育中心主任
谭 利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管理系副主任、讲师
廖陵儿 广州市廖冰兄人文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
赵 龙 分众传媒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全国业务总监
苏 薇 东莞市政协委员、东莞立得电子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兼管理部经理
李 森 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启智服务总队队长
秘书长:
朱莉玲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讲师
常务委员(36人):
谭建光 贺立平 李宜航 孙九霞 卓彩琴 陈小敏
黄洁贞 涂敏霞 欧丽华 高福泉 谭 利 廖陵儿
赵 龙 苏 薇 李 森 钟 菱 徐爱东 张红苗
林 琨 肖 欣 梁健阳 陈健良 陈晓璇 区敏妍
庞嘉衍 钟一彪 邹 琼 陈 竞 马林芳 王小玲
陈 萍 朱莉玲 唐 勇 吴冬华 卢思歆 朱 鹏
委员:(略)
一百四十七、2007年6月23,广东社会学学会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在景星宾馆会议厅召开换届大会,选举新一届委员会。会上总结了前几届工作,讨论确定了新一届工作任务。到会的会员、指导专家180多人,省社科联副主席、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亲临指导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指出潜能开发研究意义之重大,肯定了前几届专委会的工作,表扬了积极为潜能开发事业作出奉献的同志,鼓励大家继续努力,认真研究探索,努力实践应用。会议开得完满成功。
会议重温了潜专会成立以来的历史,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了管理办法,总结了上届常务委员会主要做了五件事:一、团结全体会员,发挥骨干作用,构建了有序的工作网络;二、构建学习平台,促进相互交流,面向社会开展传播工作;三、团结有识之士,发挥专家作用,力促研究工作上新台阶;四、举办高级论坛,加强学术研究,逐步提高专业权威水平;五、发挥传播能力,建立实验基地,向实践机构的目标迈进。
同时会议肯定了上届工作的主要经验:一是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因而提升了本会的专业权威水平。二是坚持群策群力,争取多方支持,因而不断增强了本会凝聚力。三是坚持学习交流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因而能够不断提升本会的生命力。大家认为,不足之处主要是网站管理工作未有跟上潜能开发事业的需要;管理上比较松散,有许多优势和力量未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会议讨论并认同了新一届委员会的工作方向和任务,新老会员十多人就新一届工作方向和任务在大会发言,新选任的主任委员们和各部门负责人为努力完成任务作了公开的承诺,一些新老会员也在会上积极献计献策,今后三年的总体设想是要在前几届工作基础上,继续把潜专会办成具备学术研发能力、传播能力和经济整合能力的研究机构和实践机构的结合体。在三年内,群策群力办好十件事:一、打造国际化潜能开发交流平台;二、打造中国青少年潜能训练第一品牌;三、打造开发生命潜能快乐养生自我修炼新品牌;四、培养100个潜能开发成功案例;五、与100家潜能开发训练机构及相关社团结成友好合作关系;六、出版潜能开发论文集及有关著作;七、办好GDLDR网站;八、扩大专家和研究员队伍,充分发挥专家指导作用;九、办好每年一次的潜能开发论坛,促进交流提高;十、把学习沙龙构建成为会员相互交流与展示个人潜能发挥的平台。
一百四十八、2007年6月23日选出的广东社会学学会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新一届委员会机构名单:
主任委员:陈月明
常务副主任委员:安 子
副主任委员:梁国维、谭昆智、李姗璟、徐 浩、李喜贵
秘书长:蔡志勇
策划总监:梁 桃
副秘书长:武东兴、林小剑、陈之明、武燕玲、冯洁根、金溢潮、陈向平、
李尚昆、赵 辉、徐用才
委员:(略)
一百四十九、2007年6月30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与《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杂志社、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在广州联办“2007第三届中国南方品牌高层论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副主任艾丰等约200人与会。本会会长范英教授以《锤炼品牌的四性及灵魂》为题,分别讲了品牌的四性之一是人性、之二是德性、之三是法性、之四是质性及其关系;指出品牌的人性是品牌灵魂在实用性方面的表现,品牌的德性是品牌灵魂在自觉性方面的展示,品牌的法性是品牌灵魂在运作性方面的调节,品牌的质性是品牌灵魂在根本性方面的张扬;最后提出锤炼品牌四性及灵魂的几点做法,即减少和避免品牌四性分离的各种倾向,改善和创新品牌四性合一的各项机制,重视和强化品牌灵魂多样的个性特色。
一百五十、2007年7月1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等联合主办了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座谈会,与会代表约80人。三会会长范英作了《要加深对‘一国两制’的认知与践行》的主题讲演。他指出:
十年,这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瞬间,但香港回归的十年,却为中国和世界留下了特别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这十年,是“一国两制”深入人心的十年;
这十年,是“港人治港”切实贯彻的十年;
这十年,是“紫荆花开”清香四溢的十年;
这十年,是“东方明珠”倍闪光彩的十年……
在这样激动人心的时刻,畅谈香港回归十年来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巨大变革与不断前进,这是过去百多年来中国内地与香港等亿兆民众梦寐以求的意愿。
这意愿终于在今天实现了。作为中国内地一位普通的公民,作为广东一位普通的理论工作者,在此特为香港今天的稳定发展与今后的繁荣发展谨致由衷的祝贺!
十年的历程再次证明:香港今天的稳定发展与今后的繁荣发展,只能靠“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来指引,只能靠香港600多万同胞的齐心协力、中国内地的坚强支持以及同世界友好国家和地区的和谐合作。
就“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而言,无疑是香港长期稳定与繁荣发展的法宝。对此应有不断加深的认知和不断切实的践行。这种认知和践行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要不断认知“一国两制”的根本原则。“一国两制”的根本原则就是求同存异。求同主要在于:求爱国主义之同,求商品、市场经济发展之同,求社会生产力进步之同;“一国两制”的存异则主要是:存不同社会制度之异,存不同思想信仰之异,存不同发展道路之异。“一国两制”的求同存异这一根本原则既是“一国两制”的基础原则、前提原则,又是科学原则与长期原则。对此不断切实地践行,香港的长期稳定与繁荣发展是计日可待的。
二要不断认知“一国两制”的根本方式。“一国两制”的根本方式是由“一国两制”这一求同存异的根本原则决定的。“一国两制”下的全面竞争与全面合作,因而形成“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一国两制”下存在必然的冲突与和谐的趋势,因而形成“冲突与和谐”的关系。我们必须把握好“一国两制”中的“竞争与合作”、“冲突与和谐”关系所突现的根本方式,面对现实,把握火候,创造条件,转化矛盾,淡化冲突,强调和谐。对此不断切实地践行,香港的长期稳定与繁荣发展是计日可待的。
同时,对“一国两制”这一重大国策的不断认知和不断研究,要随着香港十年回归的丰富实践作出与时俱进的探索。对“一国两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层面,专题和系统研究,理论和对策研究,扩展和深化研究,身处香港前沿的广东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较多的还停留在零零碎碎的务实方面,偏重于具体操作方面,远没有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来对待,远没有引起决策部门的足够重视。这是亟待改进的。客观地检视“一国两制”方面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务将广东作为研究香港、研究“一国两制”的排头兵,是每位关心国家统一大业的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也是我们广东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应该面对的重要责任。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