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峡两岸客家共同历史文化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探讨

  一、引言

  2022年适逢“国姓爷”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也标志台湾汉人第一次由郑成功有组织地率领大规模汉人移民台湾之始,至今恰满360年。这也代表如今占全台湾省人口约97~98%的汉人移民台湾才约360年左右,即令加上“明郑时期”(1662~1683)之前的“台湾荷兰殖民时期”(1624~1662),因在南台湾一带的荷兰殖民当局曾招徕我国东南沿海汉人至南台湾为荷兰殖民地主帮佃耕作时开始起算,则汉人移民台湾岛的历史也才约400年上下。所以才360~400年的台湾汉人移民历史,包含汉语方言在内的两岸风俗文化也不可能演化到多大差别,絶对还是两岸汉人的各方言都能互相听得懂、与过同样的民俗生活习惯,又都同属一衣带水绵延不可断的紧密关系,絶非台湾本岛内某些企图“以岛论史”的狭隘文、史学派所能妄议与无中生有。

  台湾目前有所谓“四大族群”之说,分别是指:一是占台湾省总人口约2300万人中的约65~70%的闽南人,母语方言是源自大陆原乡厦漳泉一带的的闽南语,与厦漳泉的可沟通无碍;二是约占17~20%的客家人,母语方言是源自大陆原乡闽粤赣客家大本营的客家话,相对应的客家话腔调在大陆原乡分布县市区仍可沟通无碍(详后论);三是约2%的台湾少数民族(台湾省习惯称为“台湾原住民族”),依据考古与DNA检测显示其实也是8000~10000余年前从大陆东南地区的古代百越少数民族迁徙到台湾岛的后裔;四是其余则是1949年前后随蒋介石当局移民、来自大江南北各省的“台湾外省人”。由此可知其实台湾“四大族群”其实都与大陆原乡有历史渊源关系,特别是台湾汉人方面尤其紧密,本文则主述其中的两岸客家方言族群方面做一探讨。由此观之,台湾并非是岛内某些狭隘人士常鼓吹的“台湾共同体”之类谬论,而是在海峡两岸之间有不同的“方言族群共同体”分别联系着两岸文化才对,譬如有两岸共通的客家方言共同体与两岸闽南方言共同体等。

  二、明清客家移民台湾

  台湾汉人在郑成功复台的“明郑时期”开始是第一批有组织性大规模迁台,又因郑成功是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闽南人,所以郑家水师乃至其率领的迁台移民群,确实都以福建省闽南籍汉人为主;但郑家麾下大将刘国轩却是同省汀州府长汀县闽西客家人,所以郑家组织的兵、民中仍会有不少客家人,是有组织性的客家移民台湾之始。加之学者也曾考证过,早在“明郑时期”之前其实已有不少客家人移民到台湾。其后到1683年施琅奉康熙之命再次复台后,因两岸统一造成的“利多”,在“清代台湾时期”(1683~1895)的212年间又掀起几波更大的迁台移民热潮。这可见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载:

  (福建省台湾府)群嶂青浮,盈眸緑绕,盖沃壤也。自入(大清)版图后,人民辐辏、庐舍殷繁,俨然成大都会。

  这些“自入(大清)版图后”后的迁台汉人中,理应仍是延续“明郑时期”以闽南人为主要人口优势族群的历史脉络,所以仍以闽南人为最大汉人方言族群;而客家人则次之,并在南台湾最接近台湾中央山脉南段的山麓平原处形成历史最早的客家地区“六堆客家地区”,这里的客家人早在康熙末年的“朱一贵事件”(1721~1722)时已有足够能力自组民团“客家义民军”扮演重要的“平乱”角色。

  又见《台案汇録庚集》记载:

  (台湾)多系漳、泉二郡及广东民人在彼居住,而漳、泉两郡民人素有嫌隙,又与广东民人彼此不睦。

  上引文中的“广东民人”即是指台湾客家人,这词彚乃至“粤人”都是清代时期台湾闽南人对台湾客家人的惯称,主要是因为台湾客家人以粤东的居多数而闽西的居少数使然,且当时台湾的这些“广东人”“粤人”词彚还可包含闽西汀州客家人在内。

  又见《钦定平定台湾纪略》载:

  以全(台湾)郡而论,漳、泉、广东三处民人居其大半,而福州、汀州、兴化(按:即莆田)等府民人寄籍者亦多,除郡城、县城及港口、镇、集(外之)各处,俱为五方杂处之区。

  上引文除瞭见漳、泉、客家三个汉人族群加起来理应居当时台湾汉人之多数外,又可另见福州方言族群与莆田方言族群,而汀州客家人其实该包含到整个台湾客家人中。不过据笔者所知与陈丽华前引文,台湾福州人与莆田人絶大多数都已被闽南人同化,仅一小部分融入客家,所以今日台湾已不见这两个方言族群。

  又见《台阳笔记》载:

  台地素无土著,皆漳、泉、广(东)三郡之人徙居焉。地分南北,广(东)人实居其南,别以主、客之名,而庄以立(漳泉人呼粤庄曰客庄)。此疆彼界,判然畛域。故往往有漳人作乱而泉人攻之者,泉人谋逆而漳人揭之者。若漳、泉合谋不轨,则粤民必倡义以诛之。

  以上三条引文皆可见台湾客家移民之盛,在清代干隆时期(1736~1796)已能和漳州、泉州两系闽南人共同为当时台湾三大汉人族群。甚至在清中后期的嘉道咸年间(1711~1799),在目前北台湾最大的客家地区“桃竹苗客家地区”中,已逐渐出现苗栗(原称猫狸)等区域大城镇。此可见吴子光《台湾纪事》载:

  距尖山五里许曰猫里……猫(里)为淡(水厅)南一邨镇,人烟稠密,颇具城邑规模,四方骚人游屐至者,月无虚日。

  上引文说明约当咸丰年间(1850~1861)的台湾苗栗(猫里),已是当时整个“淡水厅南侧”即约当今苗栗县境内的一个区域型客家城镇,非常富饶且人烟稠密,足以吸引“淡南”四方风流雅士涌入这城镇内,盛况可谓“月无虚日”。这或许是日后在光绪11年(1885)台湾建省的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决定在“淡南”地区奏设一新县份时,会将新县城定在这里并取名为苗栗县之张本,而苗栗县也是台湾汉人开发两百多年后来第一个客家县份。

  三、原乡客方言携入台湾:以两岸共通的几个客方言腔调为例

  本节将介绍目前台湾有哪几种使用范围较广的客家方言腔调,以及分别分布在台湾哪些客家地区,首先介绍台湾有哪些客家地区。

  (一)台湾客家地区与“客家传统领域乡镇”

  首先介绍台湾有哪些客家地区与“客家传统领域乡镇”如下:

  1.北台湾的“桃竹苗客家地区”

  “桃竹苗”是指台湾省桃园市、新竹县、新竹市、苗栗县等4个县级单位,是台湾客家人口最多的客家地区,其中除了新竹市并没有真正历史渊源背景的“客家传统领域乡镇”外,其余三县市都有“客家传统领域乡镇”分布,以下由北而南依序介绍如下:

  桃园市:全市有13个乡镇级的区,其中西南侧的6个区是客家乡镇级的区,台湾民间习惯上称之为“南桃园客家地区”,有中坜、杨梅等客家大城镇。又台湾的中国国民党前主席吴伯雄荣誉主席也是中坜客家人,他同时也是台湾汀州永定裔客家人。

  新竹县:全县有13个乡镇与“县辖市”,除了县东侧位于台湾中央山脉高山上的两个“山地乡”是“台湾原住民族”泰雅人分布区之外,其余11个平地乡镇市都是“客家传统领域乡镇”,诚可谓是台湾的客家县之一。

  苗栗县:全县有18个乡镇“县辖市”,除了沿台湾海峡的沿海4个镇向为泉州裔闽南镇、与县东侧位于台湾中央山脉高山上的“山地乡”泰安乡是“台湾原住民族”泰雅人分布区等5个乡镇之外,其余13个包含县城苗栗市在内都是“客家传统领域乡镇”,诚可谓是台湾的客家县之一,也是历史上台湾客家人的第一个县份。又前述的“山地乡”泰安乡的中心村“清安村”其实早已移居很多客家人,这十余年来泰安乡清安村早已经营出“清安客家豆腐观光老街”,假日游客如潮,其实已是非常具客家特色的台湾省观光区之一。

  2.中台湾的“台湾中部客家地区”

  清代历史上在台湾中部曾有大面积的客家地区分布过,但因台湾闽南文化太过强势所以同化掉不少,如今只剩下台湾省台中市境内靠近台湾中央山脉和雪山山脉山脚下的东势、新社、石冈三个乡镇级的区;以及邻近的南投县国姓乡等四个“客家传统领域乡镇”。又本客家地区其实邻接北部“桃竹苗客家地区”,可谓处于同一个“客家板块”。

  3.南台湾的“六堆客家地区”

  前已谈到台湾省历史最悠久的南台湾“六堆客家地区”,由南到北有以下“客家传统领域乡镇”:今高雄市美浓区(2010年以前为高雄县美浓镇)、屏东县高树乡(以上为“六堆”的“右堆”)、内埔乡(“后堆”)、长治乡、麟洛乡(以上为“前堆”)、竹田乡(“中堆”)、万峦乡(“先锋堆”)、新埤乡、佳冬乡(以上为“左堆”)等乡镇区。

  4.东台湾的“台湾东部客家地区”

  又可称“花东纵谷客家地区”。台湾东部有花莲、台东两县,因为地形上有高耸入云、海拔高达三四千米的台湾中央山脉和雪山山脉,与人口稠密的台湾西部阻隔,加之古代交通困难,所以东台湾是汉人开垦最晚的地区,以往台湾民间又俗称为“后山”。大约在一百余年前的清同治(1862~1875)晚期至光绪年间(1875~1908),在台湾西部已开垦约达200年之久的客家与闽南人,才开始在清廷“开山抚番”政策支持下陆续前往东台湾(后山)开垦移民。尔后到1945年台湾光复后的前十年间,又是另一波由西部迁往东部开垦的大移民潮。也因为历次开垦台湾东部时的客家与闽南的人数比例上都差不多,便造成了今日“台湾东部客家地区”。这个客家地区主要分布在从花莲县城花莲市往南到台东县城台东市之间的“花东纵谷平原”一带,其特色是这里的客家人与闽南人、还有“台湾外省人”以及当地台湾少数民族等台湾“四大族群”彼此杂居,各有自己的小城镇或自然村,人口比例也差不多,谁都不占当地的族群优势。“花东纵谷平原”的“客家传统领域乡镇”由北而南分别有:花莲县吉安乡、寿丰乡、凤林镇、光复乡、瑞穗乡、玉里镇、富里乡;台东县池上乡、关山镇、鹿野乡等,其中以花莲县凤林镇的客家人人数比例最高。

  (一)台湾各种客家话腔调与地理分布

  目前台湾省境内客家话的各种腔调,都可与大陆闽粤赣交界地区“客家大本营”内相对应的祖源地客家腔调互通无碍,以下是依台湾省境内各种客家腔调使用人口多寡分别介绍如下:

  1.四县腔

  台湾四县腔客家话,可对应到今日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到梅县区东半部的客家腔调,海峡两岸这种客家腔调分布地区的客家话当然可互通无碍。四县腔在台湾省境内尚分为南、北两小腔,但两者差别极其微小絶对可互通无碍。其中“北四县腔”主要通行于北台湾“桃竹苗客家地区”的桃园市“南桃园客家区”的中坜、平镇、龙潭三个区,与新竹县关西镇,以及苗栗县大部分的客家乡镇;“南四县腔”则通行于南台湾的“六堆客家地区”。此外,“台湾东部客家地区”也通行这种客家腔调。

  四县腔为台湾各种客家腔调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台湾客家人粗估大约是400~450万人,其中大约3/4即是使用这种腔调,所以在台湾的大众交通运输工具若是有广播客家话――譬如台北“捷运”(地铁),絶大多数就是使用这种腔调客家话广播。

  2.海陆腔

  海陆腔客家话是台湾客家人中使用人数第二多的客家腔,主要分布于北台湾“桃竹苗客家地区”的桃园市“南桃园客家区”之杨梅、新屋、观音等三个区;与新竹县境除了关西镇外的其他客家乡镇。海陆腔客家话祖源于今日广东省汕尾市的海丰、陆丰、陆河等三县市的客家腔,所以新竹县这一带在清代开始历史上确实是由“海陆丰客家人”为主的客家先贤们所开垦的客家地区。在两岸这种海陆腔客家话的相对应地区,互相用这种方言腔调交流并无障碍。

  此外,“台湾东部客家地区”也有不少使用这种腔调的客家人。

  3.大埔腔

  大埔腔客家话,顾名思义可对应到今日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清代大埔县属潮州府辖),主要通行于中台湾“台湾中部客家地区”的台中市东势、石冈、新社三个区、与苗栗县南境邻近台中市东势区的苗栗县卓兰镇,以及南投县国姓乡一带。原先在清代历史上台湾中部原有的客家地区,蛮多是由清代广东省潮州府大埔县与饶平县的客家先贤率领同乡客家人所开垦,所以当时中台湾曾存在过很多讲这两类客家腔调的客家地区,但可惜闽南语一直是居台湾人口优势的强势方言,所以逐步同化了许多中台湾历史上原有的客家地区。譬如清代大埔客家先贤张达京即是开垦台中市东势区西邻的台中市丰原区一带好几个乡镇的开垦大户,所以大埔腔客家话也曾通行过丰原区这一带好几个乡镇过,但如今张达京家族后代与丰原区这一带乡镇几乎都早已改讲闽南语,如今硕果仅存的仅剩下东势等这四、五个乡镇,其它的都被“福佬化”成“福佬客”的闽南人了。

  上述三种客家腔是台湾客家人中使用最多的三种腔,基本上不是以县级政区分布就是以乡镇级政区分布(但不可能完全媒合);但以下几种客家腔,则大多是在“桃竹苗客家地区”内的客家聚落或家族中还在使用,不过其中有一种只分布在南台湾一个闽南县的若干客家聚落或家族伙房中。

  4.饶平腔

  饶平腔客家话,顾名思义可对应到今日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山区的客家乡镇腔调,如今在台湾则“点状分布”于北台湾“桃竹苗客家地区”的一些客家聚落或家族伙房中的族亲内部使用。目前还能讲饶平腔客家话的客家人,通常大多也能讲“桃竹苗客家地区”较通行的四县腔或海陆腔客家话。

  又如同上述的大埔腔客家话般,饶平腔客家话也曾大面积分布在中台湾过,譬如中台湾的彰化县南境大城镇员林市一带的数乡镇,历史上就是由饶平人张氏等家族率同乡客家人所开垦,且按康熙末编纂的《诸罗县志》的记载如下:

  自下加冬(按:今台南市佳冬区一带)至斗六门(按:今云林县城斗六市),客庄、漳泉人相半,稍失之野,然近县故畏法;斗六(门)以北,客庄愈多。

  上引文所谓“斗六(门)以北,客庄愈多”的中台湾,后来到雍正元年(1723)时官府决定以斗六门北侧不远处的浊水溪为界切出新设的彰化县后,即属彰化县辖地,即今彰化县南境的员林市一带数乡镇,但如今员林这一带数乡镇早已“闽南语”化成为“福佬客”闽南人了。比如两岸闻名的食品公司“顶新·康师傅集团”老板魏家,即是出身于这地区的彰化县永靖乡之福建闽西永定客家后裔的“福佬客”,其“来台先祖”当是讲永定腔客家话,来台时理应基于客家同胞情感,选择了中台湾这个“原有客家地区”居住,可惜后来这整片地区都被闽南语“福佬化”了。所以现今饶平腔客家话仅能存在于“桃竹苗客家地区”的若干村里,但也可见台湾客家人对各种方言腔调的社会包容性。

  5.诏安腔

  诏安腔客家话,顾名思义是祖源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是诏安县山区客家乡镇的客家腔调,目前在台湾仅是“点状分布”于南台湾闽南县的云林县西北侧之二仑乡、仑背乡、麦寮乡、西螺镇的一部分村里。又因为南台湾向来都是闽南语强势地区,这些“诏安客”都同时能讲流利的闽南语,因为现实上他们若到乡镇的中心村乃至县城,都还是必须得讲闽南语。目前约近十几年来,当地这数个乡镇已开始意识到要保护这些镇目前加起来仅剩约一万人左右还能讲的诏安腔客家话,以免日后被“福佬化”消失。

  6.永定腔

  永定腔客家话,顾名思义祖源自福建省汀州府永定县,是闽西客家人的一种,如今也是“点状分布”于北台湾“桃竹苗客家地区”的一些村里或家族伙房中,且因为这种腔调如今只分布于“桃竹苗客家地区”,会讲这种永定腔的客家人,大多也能同时讲流利的四县腔或海陆腔客家话。

  其实历史上迁台的闽西客家人相当多,但可惜其中一部份因为迁台时是分布在闽南人地区,随世代交替就逐渐被“福佬化”成为“福佬客”,譬如今日新北市的三芝、石门、泰山、新庄等区的闽西“福佬客”后裔即是;另有一部分则是历史上迁徙至台湾的客家地区,因在台湾客家地区确实是粤东客家人的人数比例较多,使若干台湾闽西客家人随世代交替改讲各种粤东腔客家话,所以今日会讲这种永定腔的台湾客家人正在日渐减少中。

  7.长乐腔

  长乐腔客家话祖源自清代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即今梅州市五华县,在目前台湾同样是“点状分布”于北台湾“桃竹苗客家地区”的一些村里或家族伙房中。清代史上的广东长乐县虽属嘉应州管辖,亦同于今日五华县虽仍属梅州市辖,但因长乐(五华)距离梅州市区较远,其客家腔调也颇异于原清代嘉应州境内(即不含大埔、丰顺2县)的其他客家腔,所以历史上大多数长乐客家人虽迁台时会基于客家乡亲同胞感而选择在“桃竹苗客家地区”居住;但其中一部分至今仍是坚持在自己的聚落或家族伙房中讲自己原乡腔调的长乐腔客家话,不过因为大部分的台湾长乐客家人都生活在“桃竹苗客家地区”,所以几乎都同时能讲流利的四县腔或海陆腔客家话。

  四、结论:以两岸“客家方言共同体”加强交流促进、融合发展

  无论对海峡东岸还是西岸的长一辈人,都是觉得讲相同的方言特别是相同方言腔调来相互交流情感,其效果会比讲普通话时来得好,特别是在我国汉语方言分布最为复杂的东南地区更是如此。

  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东南地区的一部份。但汉人开发台湾历史较迟,才约360~400年的历程,方言乃至腔调不可能在这短时间内演变太多。又单单以两岸一统状态相互交通无碍的“清代台湾时期”就长达212年之久,远比现当代的“暂时现状”的时间来得长久,加之“清代台湾时期”也是形塑了“两岸本一家”的历史关键时期,这些都是海峡两岸能够形成各种“方言共同体”的历史与社会文化基础。

  在大陆东南地区,因汉人从中原南迁至此早已一千多年,所以这里的各种汉语方言经过一千多年的漫长历程,逐渐使方言分布区往往是与当地行政区域的空间分布相互媒合,譬如莆田话是通行于莆田市;闽南语则通行于历史上的漳州府与泉州府辖境;但台湾却不是,岛内的县市界线甚至若干乡镇级政区界线,往往都不能完全媒合当地的方言界线乃至腔调分布的空间界线,这无论在台湾的客家、闽南两方言都是如此。若是以此观之,台湾民间社会实态,根本不是岛上某些狭隘人士刻意炒作的“台湾共同体”,这只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政治谎言”。实则,两岸无论客家、闽南两方言族群乃至其下的各种方言腔调族群,理论上他们对原乡方言乃至腔调的亲切感,都应该比台湾岛上的客、闽之间相互认同感还来得更高(其实台湾“四大族群”间都是准此)。所以本文提出“两岸方言共同体”概念,并认为以此作为两岸民间文化交流之基本载体,加强两岸相同方言乃至相同腔调间的彼此民间交流,以及以此来推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工作,不但都能事半功倍,同时还能破解所谓的“台湾共同体”的“人为政治谎言”。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