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闽台基层交流研究:基于两岸融合发展的“集美实践”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两岸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执政期间的乡村振兴实践以及在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中,强调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进福建高质量发展超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聚焦于闽台基层交流合作研究,进而深化乡村振兴问题思考。

  当前,包括两岸乡村交流在内的闽台基层交流合作集中表现在经济交流、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三方面。第一,在经济交流方面,福建推出闽台乡村融合发展,深化闽台农业合作、加强闽台特色乡镇交流、推动闽台乡村建设合作等。目前,福建农业利用台资的数量和规模位居大陆各省市第一。截至2021年3月,福建省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2789个,合同利用台资42.2亿美元。持续推进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水平,加快9个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建设,办好海峡论坛和海峡两岸农博会、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密切两岸基层交流交往。同时,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设立6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提升闽台经贸合作的层次和水平。第二,在社会交流方面,福建省创设海峡青年节品牌,连续举办六届海峡青年节活动,海峡青年交流营地开营。启动青少年体验式交流项目和体验式交流中心,引导台湾青年在与大陆青年合作分享过程中化解歧见、增进认同,鼓励更多未到过大陆的台胞来闽研学旅行。此外,海峡论坛作为两岸民间交流的品牌活动,每年吸引台湾22个县市、30多个界别龢民间社团代表近万人来闽参访,搭建起两岸基层民间交流桥梁。第三,在文化交流方面,闽台两地在人文领域的交流远胜过其他省份,每年两地都会举办大量的人文交流活动。2018年,福建省积极完善校园文化之旅、乡音乡曲之旅、文化艺术之旅、民俗宗亲之旅等“福建文化宝岛行”文化交流项目体系;打造海峡论坛子项目“海峡两岸书院论坛”品牌等。同时,福建作为最早招收台湾学生的大陆省份,有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等11所高校面向台湾招生。闽台教师交流互动至今已超过5万人次,学生的双向交流学习活动也十分活跃,福建组织学生赴台交换学习已经超过4万人次。

  大陆对台政策历来重视不断巩固并扩大两岸民间交流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两岸各个层面的交流,为落实十九大报告的精神,2018年2月28日,国务院台办、国家发改委联合中央组织部等29个部门发布实施《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31条措施”)。随后各省相继推出地方政策,落实“31条措施”精神,两岸融合发展由此以公共政策体系的形式开始落实。其中,福建省2018年6月6日印发《福建省贯彻〈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实施意见》(简称“福建66条惠及台胞措施”),2021年1月2日又公布了首批225条在闽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单。2021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和“加强两岸人文交流”。这些措施都是以融合发展为宗旨,为两岸民间交流可持续开展保驾护航。进入“十四五”时期,大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台胞纳入其中,既是两岸融合发展应有之义,也将厚植两岸基层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闽台基层交流合作,有利于凸显福建在对台工作中的特殊地位,更是积极探索融合发展福建新路的创新尝试。乡村振兴是一个可以将国家事业与个人人生价值相结合的领域。闽台在乡村振兴中推进基层交流,将推动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西进大陆,扎根农村,建功立业,培养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最终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共建、共享、共融”的闽台融合新路。

  二、闽台乡村振兴助力融合发展集美实践探索

  当前,福建已经在农业、农村、农民等多方面展开乡村振兴,由于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必要系统地对其进行及时总结分析。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的故乡,作为著名侨乡、台商投资区和文化旅游区,具有浓厚的文教氛围与丰富的教学资源。集美区地处厦门行政区域几何中心、厦漳泉大都市区中心地带,百年文教氛围浓郁,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1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扎根于此,浓厚文教氛围与丰富教学资源为集美研学源源不断地提供智力支持。除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外,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集美学村、环杏林湾和泛双龙潭三大旅游板块,拥有大量知名景区。

  2018年6月,集美区为贯彻落实国台办、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惠台“31条措施”以及厦门市相应出台的“惠台60条措施”,在全国率先发布区级对台研学政策,成为大陆首个对台研学基地。集美区依托集美学村,打造“集美研学”,架起闽台青少年交流往来的桥梁,以“两岸一家亲,从小心连心”为理念,推动两岸青少年交流往来,为两岸青少年搭建起一个相互学习、同心协作、共享快乐、心灵融合的交流平台,从而促进乡村振兴和两岸融合发展。自2021年,福建省集美区继续做实做优“通、惠、情”三篇文章,首次开展两岸亲子教育产业论坛,力推两岸产业互通;首次打造台青播台货的线上电商平台,力促台企转型升级;首次全省招募台湾青少年及亲子家庭,力求更大范围的情感交融。与此同时,集美从未停止推动海峡两岸青少年深入交流的脚步,于2021年6月11日成立的“集美区两岸融合发展中心”。作为全国首个两岸融合发展中心,下设“集美两岸青少年发展中心、集美两岸研学交流中心、集美两岸文旅融合中心”三个中心,未来在集美将会推出更多的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创造出更多两岸融合发展的模式与实践。

  长期以来,集美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遶中央对台工作新要求,以两岸交流合作最前沿平台和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承载区为标准,先行先试,取得长足进展。集美在对台工作中始终扮演着“桥头堡”的角色,围遶这一定位,在长期对台工作中形成了富有集美特色的实践经验,呈现平台宽、有特色、借智广和重基层四类特征。通过以推动夏台融合发展为核心目标的“集美实践”,国家、省、市各级惠台措施得以深化落实;集美区作为福建全省四个县域集成改革试点之一,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深入推进闽台基层交流与融合发展。

  1.集美实践的平台宽。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以经贸交流为主,到现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全方位、全要素的闽台基层交流,两岸融合发展集美实践已经形成了立体格局。集美区长期对台实践中的一大经验是有效利用现有平台,积极开发新平台,充分挖掘平台功能,努力拓展平台影响,大力宣传平台效应,将平台进行品牌化运作。平台成为集美开展对台工作的有力抓手,平台包括论坛、会议,以及文化节和特定的协会与组织、基地等。在2020年疫情之下,突破两岸交流的壁垒,在国台办的指导下两岸40多位青年举办“手创青村”创作工作营,将集美后溪城内的霞城电影院博物馆改造成为适合村民使用的活动场所,成为青少年的“电影”研学课堂。目前,集美围遶“闽台融合第一村”的目标,以台引台,从空间改造、社区治理、环境美化、课程服务和活动交流等多个维度进行台青团队的导入,以就业或创业形式打造“海峡两岸青年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关于集美在闽台融合平台建设的基本经验就是要充分认识和挖掘现有对台资源,并持续加以提升。

  2.集美实践具有特色。尽管对台工作是全方位、全领域,需要出台纲领性文件。但与此同时,更需要整合各区县的资源,充分应用各区县的在地优势,让每个区县都能在对台工作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和定位,并形成平台,形成全域范围内都参与对台工作的良好局面。在长期的对台工作中,尤其是近年来的对台工作中,集美着力打造两岸同胞融合示范区和两岸融合发展中心。如2019年9月21日,集美成立“黑猫树屋·两岸青年文旅基地”,属于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在吸引台青助力乡村振兴板块的一个实践基地。2019年,30多位两岸师生在集美后溪城内同吃同住同创作,共历时3个月,以黑猫餐厅为创作标的,打造出文旅基地。集美利用在厦台胞呈现“聚居”趋势的特点,创新台胞融入社区治理、参政议政和吸引台湾人才的机制,建设一批台胞融合示范社区、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助力青少年发展、两岸研学以及两岸文旅融合发展,不断优化保护和服务台胞正当权益的法制政策环境。

  3.集美实践广泛借智。集美在对台工作中依托两岸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不仅借智,同时藉助于其资源和人脉为集美区政府对台工作提供建言,贡献智力。例如,集美成立研学产业研发中心,整合和提升集美区域内研学旅游资源,指导辖区内适合学生群体进行研学旅行的景区景点和文化教育类场所,大力改善、丰富景区文化教育内涵,提升执行队伍的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成立“集美国际研学旅行联盟”。目前,“集美研学”已发展成为拥有1个研学总部、29个研学旅行单元、122个研学类别课程,配套设施健全、师资力量雄厚、安全可靠的国际化研学之都。并依托当地涉台学者开展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形成相关的政策文件,再结合集美区实际发展出台实施细则。除了对台研究课题,借智的形式还包括邀请专家学者讲座、项目合作等。此外,还有集美区级挂靠指导对接的对台工作点,让台胞知晓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提高制度和政策的透明度。最后,集美瞄准两岸经贸合作,创新两岸经贸合作制度化建设机制,服务台胞台企在闽经济事业发展。

  4.集美实践注重基层参与。福建历来十分重视做好在闽台湾同胞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吸引台湾人才到闽创业就学。随着“集美区两岸融合发展中心”的正式揭牌成立,集美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该中心定位为服务两岸融合的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旨在更好统筹协调全区力量资源,凝聚各方合力,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力量集成、措施集成和效果集成。同时,集美区还十分注重两岸间的交流,尤其是闽台基层交流。双方在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合作不断深入,合作与交流频繁。集美在闽台基层交流工作有着较强的组织保障、舆论保障和经费保障。在组织层面,集美在开展两岸融合发展工作中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障,建立了由区台办再到街道与社区的对台工作体系。在舆论层面,集美营造了全民做对台工作的良好氛围,尤其是在基层社区,更有打“台湾牌”的能力和意愿,特别是在台湾元素较浓的社区和地区更是如此。在经费层面,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基层交流工作的进行。这当中仅一年的对台交流经费就超过千万元,这还不包括青创基地部分。因此,加大经费投入,是集美提升对台工作成效的重要保障。

  由此可见,闽台基层交流内容广泛、特征鲜明,“由最初‘经验交流’快速进阶到‘共建、共享、共融’,由两岸基层交流提升到两岸社区治理,呈现出由浅及深及专业化、机制化、民间化、生活化、情感化与双向化特征”。身为大陆对台工作“排头兵”的集美来说,两岸关系新形势为福建更好地发挥独特优势,积极主动作为,深化闽台民间交流合作,提供了一定机遇。借由闽台基层交流合作实践,凝聚拥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两岸民众之民心,推进探索两岸融合发展之路。围遶乡村振兴,可带来相关政策机遇、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两岸观念转变,为闽台基层交流合作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三、以乡村振兴带动两岸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自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上台执政以来,岛内外“台独”活动对2008年以来形成的两岸和平发展龢民间交流大好形势造成巨大冲击。蔡英文当局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单方面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导致两岸制度化交流机制停摆,闽台交流合作遇冷,经贸往来降温,民间对立升高,两岸融合发展面临着复杂形势与严峻挑战。尤其是在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民进党方面为了争取选票,在台湾岛内大肆操作“反中”“反统”等议题,空前激化两岸人民的对立情绪。民进党当局不但在教育上培养台湾青年“台独”意识,而且操控岛内宣传,不断丑化大陆和鼓吹“中国威胁”,将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台湾人民的善意举措,诋毁为对台湾的“认知作战”。现在很多台湾岛内青年不仅对大陆缺乏认同感,而且在心理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台湾民进党当局一意孤行,枉顾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在“台独”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由此,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致使两岸政治互信大为削弱,和平发展的基础松动,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

  当前,两岸民众在两岸间的经贸、就业、旅游、探亲、文化交流中衍生出的各种现象与问题,这些都使两岸融合发展面临着与过去不同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以乡村振兴带动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两岸制度化交流机制停摆。马英九时期,海峡两岸形成了一系列互动机制。这些沟通联系机制对解决两岸间存在的问题,密切两岸交流交往,增进互信,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緑营重返执政后,由于蔡英文当局一直不承认“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导致两岸制度化交往丧失了必要的政治基础,两岸间的制度化交往机制全面停摆,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协商机制中断,国台办与“陆委会”互动机制也中断,两岸之间的沟通热线不再,两岸制度化交往出现倒退的情形。集美在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受到两岸制度化交流机制停摆的严重制约和影响。

  2.闽台交流合作遇冷和受阻。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关系出现了“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良好局面,而蔡英文执政后,两岸交流失去了共同的政治基础和政治互信。随着蔡英文当局不断推动“渐进台独”政策,两岸出现了“冷对抗”的情形。尤其民进党当局采取各种方式阻挠两岸交流合作,煽动两岸民意对立,给两岸关系发展制造障碍,两岸关系日益复杂严峻,从而对两岸交流合作以及闽台融合发展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减少,陆客陆生赴台意愿降低,台胞台企来大陆发展积极性减弱。由此间接导致集美与台湾的民间交流大幅减少,两岸交流合作遇冷、放缓。

  3.两岸融合发展面临新挑战。集美作为中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城市之一,在中央对台工作中一直发挥着先行先试的功能。尤其是在推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中,集美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两岸关系不断恶化,两岸对抗不断升级,导致集美在对台工作深入展开面临极大挑战。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集美推动的各项对台交流合作工作可能受到台湾方面的扺制而无法顺利开展;二是对集美在两岸之间扮演的“海峡两岸青年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和“集美区两岸融合发展中心”的角色带来挑战。尤其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蔡英文当局刻意抹黑大陆,制造两岸民意对立,也使本来就紧张的两岸关系更趋对立。换言之,当下并不存在两岸关系短期内有所改善的条件。两岸民众交流减少直接冲击到集美在两岸社会、经济、文化融合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为。

  闽台基层交流是集美两岸融合发展定位的重要元素。无论是包括集美两岸青少年发展中心、集美两岸研学交流中心、集美两岸文旅融合中心在内的“集美区两岸融合发展中心”,还是作为“海峡两岸青年乡村振兴实践基地”,都十分重视发挥集美对台工作方面的功能。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早已融入到集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当下两岸关系陷入僵局,对集美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吸引台资和推进闽台经济社会交流等方面。集美发展历来施行“以侨引侨、以侨引台”战略,如果长期得不到台湾方面的合作与配合,不仅影响到两岸关系的推进,也会对集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四、结论

  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中央对台的重要战略,也是当前的主要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进两岸邻近区域的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表明党中央看到了福建作为两岸邻近区域的重要地位,福建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开展闽台基层交流,为最终两岸融合发展寻求新的路径。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岸融合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如何更多地吸纳台胞台企,加快两岸融合发展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通过闽台基层交流,来自两岸“官方”的支持成为推进闽台融合发展持续深入的动力,而来自两岸民间的参与则是闽台基层交流稳步前行的根本。大陆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前提,以两岸民族情感为依据,以两岸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两岸的经济社会融合为目标,指引、支持闽台基层交流。近年来,福建省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闽台基层交流和两岸融合发展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思维固化、相关政策尚缺配套细则、专业机构保障和人才短缺等制约因素。由于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当前两岸关系复杂的总体形势会对福建对台工作产生重大影响。而作为大陆对台工作的前沿,两岸关系大幅倒退一定程度上冲击和牵制闽台基层交流合作,必然会对福建未来对台工作构成若干挑战。如何在既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务实探索,开拓创新,持续畅通闽台经贸合作,深入两岸民间交流与青年交流,探索两岸交流合作的新形式、新思路、新模式,进一步密切两岸关系,增进两岸同胞情感认同,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是福建下一步对台工作需要重点探索的主题和内容。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闽台基层交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是新时代国家统一理论创新和对台政策新思路。该战略下闽台融合可将“集美实践”作为参考,“集美实践”与之前的实践模式最大的差异就在于突出“合作”。更加注重闽台青年交流给当地留下的实际成果。闽台青年共同打造“文旅基地”等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两岸青年彼此通力合作。正是在合作交流当中,最能加深彼此瞭解,最能增进彼此感情。因此,“集美实践”下的闽台融合在加深瞭解与增进感情方面比之前融合实践模式更具优势,也更接地气。另外,“集美实践”下的闽台融合是以完成具体项目为目标,海峡两岸的青年将青春和汗水留在了集美这片土地,如此可以增加彼此的心灵寄托和牵挂从而提升归属感,让作为个体的生命价值与祖国大陆的这一方土地紧密相连,推动塑造和构建两岸青年的共同体意识。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幷发表重要讲话,对福建省提出“四个更加”的殷切希望和要求,其中“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在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福建新路的基础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做好两岸融合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决策谘询和可行性的行动指南。两岸融合发展首要的是应通尽通,要加强闽台基层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心里,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通过引进符合广大人民需求的市场机制精神,政府推出造福人民的两岸融合发展措施,建立两岸人民的信任、互惠、合作关系,追求彼此利益调和、获致幸福的共同目标。进而言之,当两岸融合发展在既有的基础上,继续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推进,让两岸融合发展获得愈来愈多台湾民众的认同,则两岸人民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将实现。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