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乡村振兴背景下闽台茶产业发展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国家持续指导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并进一步聚焦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提出以产业兴旺来促进乡村振兴。眼下,全国各地乡村不断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具有地域色彩的在地产业实现乡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不少可喜可贺的成绩。

  一、乡村振兴与茶产业之联系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地方基础资源,以实现地方优势产业效益最大化。我国作为茶叶大国,茶产业始终是支撑产茶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实现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全国从事茶产业的人员多达7000万余人。目前国内已形成四大产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在这些主要产茶区中,茶产业不断推动着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持续发挥乡村振兴的重要功能,带动广大茶农茶商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据悉,在中国茶叶主产区,有1000多万贫困地区人口呈现出显着增收,重点产茶省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高10%~30%。可见,在茶产业扶贫过程中,緑叶蜕变为“黄金叶”,众多贫困地区通过茶产业实现了脱贫攻坚任务,产茶区振兴工作卓有成效。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以下简称中茶协)2020年度的茶叶扶贫报告中,对茶行业扶贫进程中的主要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诸如中茶协的协调服务工作、扶贫攻坚试点县发展安化黑茶产业、央企民企扶持贫困茶县的社会担当等,在多方扶贫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茶产业扶贫效果显着,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

  根据我国目前茶产业发展现状,农业农村部提出了《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明瞭茶产业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创新驱动、提升质量;生态优先、緑色发展;融合发展、联农带农;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上牵动着地方政府、社会组织、茶农茶商、科研机构等业内各方面力量,以“融合发展、联农带农”为例,在政府贯彻“两山论”的原则下,社会组织发挥行业协调来打通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道路,通过茶与文化、旅游、食品等产业的联结,发育出一条具有“新生态新模式”的产业链,在满足茶叶消费者广泛需求的同时也给广大茶农茶商增加了就业岗位和经济收益。更进一步,上述四项基本原则密切关涉到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在全国以产茶为主的各乡镇中,茶叶一头联系着消费者对茶叶及其衍生品的广泛需求,另一头联系着制造者因产茶制茶所获得的经济来源,同时茶叶茶树对于生态环境、緑水青山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茶产业是一项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及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民生产业,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可比拟的意义。

  二、福建茶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主要的产茶大省之一,福建依山傍海、山高林密,大量的红土和适宜的气候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福建的茶叶资源十分丰富,品种包含有武夷岩茶(大红袍、正山小种等)、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漳平水仙茶、永春佛手等等。全省生产有緑、乌、红、白、花等五大茶类,为全国少有,基本上形成了四个茶区:闽南乌龙茶区;闽东北多茶类区;闽北乌龙茶多茶类区;闽西緑茶区。在如此良好的条件下,人们充分发挥茶叶的经济效应,形成极具特色的农业产业,茶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本省的一项优势产业、传统产业。近几十年来省内茶业发展迅猛,福建茶叶全产业链总产值超1400亿元,茶叶收入占比达主要产茶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依靠乡村振兴战略背景,2021年福建以茶叶、蔬菜、水果、水产等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22万亿元,形成农业特色产业百亿强县9个、十亿强镇79个、亿元强村146个。真正做到发挥优势产业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之路。

  做好“三茶”统筹大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里考察时提出的重要指示,涉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方面内容,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同时,这一统筹,为作为产茶大省的福建指明瞭未来茶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整合文化、产业、科技的协作,时刻践行“在发挥茶资源优势中保护青山緑水”这一生态要求,优化产业营销意识与路径,打好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其中提出的“力争在2025年实现茶叶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是福建茶产业未来奋斗的目标之一,需要全省各产茶区的共同努力,做到“不断扩大闽茶文化影响力、持续增强闽茶产业竞争力、注重提升闽茶科技支撑力”。

  根据现各产地的经营态势,以下列举部分产茶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茶产业发展现状:武夷岩茶:武夷山地区盛产岩茶,品种繁多,诸如大红袍、正山小种、肉桂、水仙、金骏眉......均是十分出众的名茶。茶叶品质优异,茶产业规模大,市场发展前景良好,是该地的优势条件,因此,立足于这些优势条件加快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当中,是武夷山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一大智慧,既富足了本产区的茶业经济又为其他各地茶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关乎全省产茶大业的“三茶”统筹这一模式便是习总书记于武夷山考察时提出的推动乡村振兴之路径,成为闽茶各产地现今不断指导践行的“秘籍”。首先,茶文化方面,武夷山推进“八个一”重点工作,将与武夷茶相关的系列茶人、茶事、茶文化整合起来以便弘扬,从而力推茶文旅新业态。例如:武夷山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茶文化)”,2022年5月,由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等主办与指导的“国际茶日万里茶道系列活动”在武夷山举办了分会场活动,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武夷山以“敬世界一杯武夷茶”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结合展示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风采,同时也展示了当地坚持緑色发展、打牢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发展等情况。其次,茶产业方面,茶产业在过去是武夷山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现在已俨然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通过围遶“三茶”统筹发展要求,武夷山各地各村不断打造緑色生态茶园,通过严守茶叶安全、提高茶叶品质等来加强武夷茶品牌的公信力、竞争力、影响力,以此真正带动当地茶产业的经济发展,实现因茶兴业与致富。在此基础上,武夷山市十分注重茶产业发展模式,其中,以“合作社+茶农”的产业模式最为突出,茶企茶农“抱团发展”,茶叶的緑色生产从茶农到茶企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由此强化了产业营销的路径,提升了武夷茶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最后,茶科技方面,武夷山市已经建立院士工作站、茶产业科技研究院和数字社会化服务平台,加强和高校科研团队协作,选派225名科技特派员,为茶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由于“科特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南平工作时深入总结基层实践、大力推进基层改革的一项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对新时期“三农”问题的解决产生了极大地帮助,于是便成为了武夷山市茶业发展中最具借鉴经验的一个特色之举,如今已辐射了全国各地农业相关技术的指导。

  1.安溪铁观音: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之乡,铁观音名茶的发源地,以铁观音为主的茶产业是该县最大的经济支柱。据悉,全县茶园面积达60万亩,年产量6.2万吨,从事涉茶行业的人数约占全县人口的80%,茶产业总产值达到280亿元。在2021年全国综合势力百强县市评选榜单中,安溪县位列第57位;2022年4月公布的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榜单中,安溪县登顶榜首,位列第1名。这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安溪近年来发展出的一套“茶庄园”经营模式,在保证生态的前提下,通过融合农业与文旅发展茶产业,集生产、加工、休闲、旅游、文化、历史为一体的综合新业态,游客们可以在茶庄园游览参观之余体验采茶、制茶,这就对大众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茶庄园的发展也带动了村民的其他农副产品的销售,由于茶庄园地处各乡镇的茶山茶园,这些茶山茶园大部分是村民自家资产,游客的到来使得诸如瓜果、山茶油、土鸡鸭等土特产的销售量逐年增加,这部分农副产品的售出对于村民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真正践行着“一业兴则百业兴”的发展理念,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另外,铁观音复杂的制作工序使得每一位制茶人都明白“专研沉淀、用心做茶”的道理,“匠心精神”始终贯穿在安溪人的制茶过程中,“匠人”是安溪制茶人普遍达成共识的坚守,这种坚守又让制茶人体会到把关质量、打造品牌、培育人才的重要性,这一条路是安溪正在实践并努力的方向。对于质量,安溪有一套专属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从一片叶子到一泡茶包的制作全程都跟踪到位;对于品牌,铁观音似乎更重视品牌的打造,市面上著名的茶叶品牌主打的茶类大多以铁观音为主,如八马、华祥苑、天福、魏荫等,幷且以对商标的重视在国内外均成功注册“铁观音”商品商标,先后出台了《安溪铁观音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安溪铁观音“大师茶”及标注各类“荣誉称号”茶产品管理实施细则》等法规以规范品牌市场;对于育人,2012年安溪与福建农林大学合办茶学院,安溪县拥有第一所高校,以培养集产、学、研为一体的茶产业适用人才为办学特色,茶学院在安溪的设立极密切地将校地联系了起来,也极大地促进了安溪茶产业的发展。几十年来,安溪通过对铁观音产业的摸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富裕道路,带动茶农茶商发家致富,实现乡村农业经济的腾飞,“铁观音”成为一张无人不知的安溪名片。

  2.福鼎白茶:“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福鼎是中国白茶之乡,一直以来福鼎白茶闻名于海内外,这是由于全国白茶产量有60%来源于福鼎。据统计,2021年福鼎市茶园可采摘面积约30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3.4万吨,其中白茶产量2.65万吨,福鼎市茶产业综合总产值137.26亿元。作为白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福鼎同样牢牢贯彻“三茶统筹”的指示,依靠地缘优势创建“山海融合乡村振兴样板县”,推动以点头镇、磻溪镇、太姥山镇、管阳镇等核心产区为主的开发建设。点头镇作为福鼎白茶特色小镇,将丰富的茶资源与富有地域色彩的文旅资源紧密联系起来,以茶产业为媒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进程,其中白茶原产地柏柳村藉助白茶文史与生态资源,打造了白茶观光园、白茶文化园、特产一条街、梅筱溪故居等茶文旅产业链,村集体经济大幅增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先后荣获“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和“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称号。集镇、村企共建是点头镇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秘诀,通过镇党委、村支部携手龙头企业来牵动基层茶农产茶、售茶的模式(即“镇党委/村支部+致富带头人+农民”三合一模式),在联合中达到三方共赢的成效。磻溪镇是福鼎白茶产茶大镇、国家级生态乡镇,依靠“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与太姥山西南麓4A级景区的地缘优势,在近年来所提倡的“大美磻溪·茶韵古镇”乡村振兴景观带的助力下,磻溪着力打造“白茶+”特色产业格局,如开茶节(白茶+文化)、茶园定向赛(白茶+体育)、十三坪茶园茶旅(白茶+旅游)等系列活动,以磻溪为中心辐射了本镇下属各乡村的经济发展。另外,全镇还在茶叶基地化建设、茶业行业协会创办、湖林村茶叶精品街项目实施、茶叶质量数字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提升,全方位推动白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福鼎首创全国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体系,在严格的緑色防控中推行无公害茶园、生态茶园等管理模式,以科技的赋能保障白茶的质量安全,幷且在“数商融合”的路径下推动白茶线上线下的销售产值不断增长。处于闽东地区的福鼎,现代海洋渔业兴盛,这里亦是畲族人群的聚居地,因此该地的白茶文化与农渔文化、畲族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太姥山镇方家山村全村茶企茶商组织成立方家山畲寨生态白茶合作联社,以此联合体促进品牌的壮大;硖门畲族乡瑞云村以茶叶、畲药等为生活来源,该村运用前文所述“村企共建”模式,再加上“村村联手”模式,与依海乡村联合推动“畲乡风情·渔村听涛”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鼎白2022首届白茶藏茶节上,畲家茶艺、畲族白茶歌舞轮番上演,运用两种文化提升藏茶品牌的文化内涵。总之,福鼎在白茶产业上的发展是一条带有极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3.漳平乌龙茶:不同于上述茶叶在本地独树一帜的特点,漳平境内两大支柱茶产业为漳平水仙茶和永福高山茶,由于二者均属乌龙茶类,因此将此二种茶进行统一概述。南洋镇是漳平水仙茶的主产区,全镇的水仙茶园占全市80%以上,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茶叶。水仙茶制作十分重视茶叶种植这一源头的品质,过去茶农在茶叶种植上处于一种粗放、无序的状态,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无章,幷且为了暴利收购外地冒牌水仙茶以买卖,水仙茶市场一度低迷。漳平市政府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人们更重视緑色、生态茶园的建设,主要表现在:改造茶园基础设施、改进制作工艺、茶叶标准化厂房建设、清洁化厂房改造、实施茶园緑色生物防控技术、专设南洋镇水仙茶庄稼医院、茶山实名建档等等举措,在源头上坚守水仙茶种植的优良品质。如今,南洋茶山环绕,目之所及,焕然一新,不仅地方生态逐渐转好,茶产业也蒸蒸日上,人们时常在茶山茶园游玩时购茶,2021年南洋茶产业产值、农业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均达上亿元,乡村振兴效果显着,真正做到了“緑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效。永福高山茶的发展得益于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在此地的建立,这里的气候、地形、海拔、土壤与台湾阿里山极其相似,是台商谢庆东为台湾高山茶在大陆种植苦寻的宝地,因此在此开启瞭高山茶种植、制作、加工、贩卖之路,从此越来越多台商台客聚居于此投资设厂,如今创业园共入驻台企76家、台农600多人,高山茶基地48个,栽种面积约达2333亩,年产茶约1600吨,实现产值7.2亿元。

  台湾人精耕细作的态度使他们在农业上呈现出高优精致的特点,这一态度同样表现在高山茶的制作过程中,创业园区的茶企们始终坚持质量优先的理念,实行栽种耕作永续化、栽培管理标准化、病虫防治緑色化、制作加工现代化“四化”标准,在传统中又有所创新,采用豆浆浇灌新技术,使茶树生长更加健壮,减少了病虫害,茶叶质量、滋味、香气进一步提升,呈现出“高优、精致、品质稳定、緑色安全”的品牌特点。现在,永福高山茶品牌已打响,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也发展成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是大陆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高山茶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三、台湾茶产业发展现状

  自明清时期开始,台湾产茶走过约两百多年历史,连横《台湾通史》提到:“嘉庆时(1796),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彝之茶,植于(鳞)鱼坑,发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相互传植。”台湾茶种源于福建,其进行规模开垦,是以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由福建移民引进种苗和技术,最初在台湾淡水沿岸至新店枫子林一带试种为起点伊始。由于同处于相近的经纬度范围内,台湾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与福建十分相似,优越的地理条件促使茶叶在台拥有良好的生长势态,现今台湾各地茶叶品种多、质量优,主要有文山包种茶、东方美人茶、冻顶乌龙茶、高山茶、金萱茶等,茶叶分布以中北部为多,南部次之(图1)。产茶区以北部、桃竹苗、中南部、花东茶区、高山茶区等五个茶区为主,各个茶区各有特色,其中中南部的南投县为产茶大县,几乎各乡镇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产出。不同于大陆茶产业以“三茶”统筹为理念进行振兴,台湾茶产业更多是以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为重心,人们也更在意传统制茶老工艺,对于科技赋能的运用则较少涉及。以下详细列举三种台湾茶以观其发展现状:

  图1  资料来源:台湾地区“农业委员会”茶业改良场

  1.文山包种茶:台湾地区新北市坪林区是文山包种茶的主产区,区内山地较多,大台北地区用水源头北势溪流经全区,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其他产区有深坑、汐止、新店、石碇、平溪、南港等地。文山包种茶相传是由渡台而来的安溪人仿制武夷茶的制作方法对乌龙茶进行改制而成,与铁观音关系密切,它采取轻发酵的程度,运用福州花茶的熏花方法进行加工,最后将制好的茶分别以每四两为单位包装成四方包形状的茶包,“包种茶”之名由此而来。据当地人介绍,文山包种茶是文山地区一带的主要经济农作物,几乎90%以上的人从事茶业和与茶相关的产业,如今的坪林老街依旧还保留有传统的茶贩市场。文山一带的茶园基本在海拔为400米的山区上,这里山明水秀,气候终年温润凉爽,四季分明,雪雾弥漫,不仅茶叶质量好,宜人的环境也吸引了不少茶商茶客前往游览。传统加生态这两项条件使得许多上班族在周末或节假日来一次山间小歇、品茗休憩,因此这一带也建有许多茶舍茶馆,用以发展茶旅业,以“木栅猫空观光茶园”为代表,这里是台湾铁观音和包种茶的专业区,茶树栽植面积共约100公顷,年产6万公斤,共聚集有90多户观光茶园示范农户,前来体验山间景致的周边游客络绎不絶。可以说,以猫空为主的一带观光茶园是台北茶文旅产业的一个缩影,带动文山包种茶等北台湾茶品种的产出与销路。

  2.冻顶乌龙茶:“台湾茶中之圣”冻顶乌龙主产于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的冻顶山,冻顶山海拔700米,是凤凰山的支脉,这里的山高、林密、土质好,自然环境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茶叶的采制工艺也十分讲究,采取青心乌龙的良芽嫩叶,经晒青、摇青、炒青、揉拈、焙火等九道工序制作而成,《台湾通史》载有:“至今五城之茶,尚售市上,而以冻顶为佳,惟所出无多。”其素来就与文山包种茶合称有“北文山、南冻顶”之美誉。冻顶乌龙品质及名声的优异,使其在市场上的台湾茶品种中自始至终处于领先地位,从1976年开始,鹿谷乡便开始举办冻顶乌龙茶比赛,这是台湾茶界最盛大且具有标志性的茶叶比赛,一直以来吸引了众多茶农的参与,带动了冻顶乌龙制作的进步,许多爱茶人士也会亲临现场一睹茶赛的盛况,在观赛之余购买茶叶,由此打开了冻顶乌龙的销路,振兴茶与茶文化产业。然而,产于产茶大县南投县中的冻顶乌龙茶,曾经受到高山茶、红茶等其他茶类的市场竞争威胁,1990年代开始,“传统”中、重焙火的冻顶乌龙在高山茶等愈来愈轻发酵的新口味面前逐渐失去市场,受创的冻顶乌龙茶产业亟需转型与创新。冻顶乌龙第六代传人林当山先生于2005-2006年期间获冻顶乌龙茶比赛“三冠王”的殊荣,再一次打响自家的“山记”品牌,面对冻顶乌龙的困境,“山记茶叶有限公司”结合古典与时尚设计,组织一支集生产、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国际团队进行产销,与其他茶区知名山头茶农合作,与当地政府、各展览会、酒店等合作进行文宣增加知名度,如今山记公司凭藉自己创造产品的独特性、故事性在台湾茶界屹立不倒。经此个案转型与创新的成功,各茶商们纷纷借鉴经验,在坚守传统制作工序的同时进行现代化、品质化、多样化生产,带动了台湾冻顶乌龙茶产业的新发展。

  3.东方美人茶:台湾桃竹苗茶区(桃园、新竹、苗栗及新北)所盛产的美人茶品质最优,产量较大。美人茶以小緑叶蝉叮咬程度深浅为品质好坏的鉴定,桃竹苗茶区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有利于虫类生长,加之茶农种植时不随意喷洒有害农药化肥,而是运用非转基因豆粕和有机肥,因此小緑叶蝉多,茶叶叮咬程度严重便使美人茶品质愈好,其中程度最深的“青心大冇”是该茶区的最佳品种,制作出来的美人茶具有独特的着涎香。茶叶自身的优质不足以成名,还需要人为的助力进行宣传推销。美人茶是客家茶文化代表,台湾客家委员会携手亚洲大学东方美人茶区域链研究团队建立“东方美人茶品质与品牌认证实验系统”,借由区域链技术与人工智慧深度学习影像辨析模型进行结合。这与大陆茶科技统筹理念不谋而合。此外,桃竹苗茶区每年均会举办东方美人茶评鉴会、台湾省东方美人茶评鉴比赛、夏季“北埔膨风节”等活动,以此带动美人茶茶农茶商的产销积极性,推动茶叶品质的整体提升,促进美人茶产业的推广与发展。而对于小清新文化、文创气氛浓厚的台湾来说,寸茶寸金的美人茶还被制作成了洗发精、牙膏、洗手乳等洗沐用品以及如手工蛋卷、牛轧糖等私藏茶点;当地人又根据青心大冇制成红茶与緑茶的程度深浅来编制了一套顺应四季的茶历以观何种气候或节气制何种茶;新竹北埔当地更是拍摄了以北埔姜家为题材背景的时代剧《茶金》记録其销售美人茶、緑茶、红茶等茶业起落的历史。“好茶新用”精准地概括了以上对东方美人茶文化的衍生开发,由此也可观之,台湾地区对于茶文化的永续与再生具有较强的塑造能力。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深化闽台茶产业合作之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陆茶产业势头不断向好,人们对于茶叶的消费热情不减,这得益于茶叶这一农产品所具备的緑色、健康功能,种茶得以建设生态,喝茶得以怡情保健。“养生”、“健康”是饮茶的代名词,茶叶的健康功效与营养价值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茶树生长环境最为适宜的华南产茶区,福建、台湾茶产业已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双方还需互相借鉴、不断改进,持续扩大两岸茶业的交流合作,促进海峡两岸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借鉴大陆科技赋能经验,促进台湾茶业数字化发展

  大陆茶产业在近几年来运用科技手段谋求发展的能力愈发稳健,取得不少成效,各地也一直加大茶产业数字化的建设与赋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值得台湾方面借鉴的。目前以智慧平台、研究院所、电商平台等为主的技术设施是当下茶科技融合的热点。在种植环节,智慧生态茶园、智慧数字茶园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物联网监测系统、人工智能管理系统等智慧平台对茶树的生长进行监测实现品质的保障。以安溪县为例,2022年“安溪铁观音一号”与“安溪铁观音二号”两颗亚米级卫星成功发射,卫星所获取的高分辨图像数据可有效、实时监测茶园各项指标,实现对每一株茶叶进行网格化管理。

  台湾茶农同样十分重视茶叶源头的品质把关,因此可以借鉴大陆打造智慧平台的经验,在岛内芯片、半导体这一类科技行业发达的基础上与茶产业进行相关的融合。在生产环节,福建拥有福建省茶科技研究院(武夷山)、福建农林大学茶学院(安溪)等茶科院,为茶叶的生产制作提供相关的人才技术指导;“科技特派员”工作是一项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台湾地区同样可以加大与各农业类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台湾农业本身极具精细化的基础上添加茶学人才和科研支持,推出先进性、落地性、智能化的科技项目,从而助力乡村经济产业、生态文明的振兴。在销售环节,网络平台直播带货如今是大陆消费市场的一大趋势,为各地各乡村农产品广开销路;2022年4月24日,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与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了《“数商兴农”:从阿里平台看农产品电商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并公布了2021年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榜单,从公布的位列前十的百强县农产品(表1)中可以看出,茶叶产品占据多数,茶产业数字化既有可行性又有成效性。

  “数商兴农”行动是商务部于2021年部署的数字商务建设五大行动之一,此外商务部还提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实施“数商兴农”,利用电商平台将各类农产品推广出去,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反观台湾茶在网络上的行销,据瞭解,各大电商平台上关于台湾茶的评价,一致认为台湾茶品质好,但是购买渠道相对较少,市场上所售台湾茶的原产地真假难辨。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近年来两岸经贸交流有所阻碍,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因为台湾市场并没有像大陆市场一样实现销售方式的转型,网络销售的力度较小,因此消费者能够购得的台湾优质茶叶也随之减少。那么,如果能够藉助各电商平台(如Facebook、TikTok、line等直播间)进行网络营销,扩大茶产品的销售渠道,台湾茶的产销量一定程度上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二)借鉴台湾茶叶休闲农业经验,提升大陆茶文旅产业发展

  “小清新”一直以来是台湾地区的代表性文化,在乡村中更让旅客有如此感受,这得益于台湾乡村对休闲农业的开发。在苗栗,由于重视现代农业的改良与发展,对茶产业也产生了等效的影响。在“微笑曲线理论”下,苗栗县着重于茶业附加值的开发,在研发端与服务端加大投入力度,从夯实茶叶种植业基础开始推进“农村再生计划”,对当地茶农茶商展开种植加工、品牌营销、文化旅游等农技培训,如今休闲农业已然成为苗栗县新的乡村经济增长点,如八家茶园的休闲主题活动。此外,猫空观光茶园、八卦茶园、银杏森林观光茶园等也代表了台湾茶叶休闲农业的成熟,从吸引众多游客、摄影家前往游玩拍摄中相应的获得了不少文旅利润。

  近几年来,福建也投入各种茶文旅产业的开发建设,在各产茶村、茶山陆续建立了30多个茶庄园、生态茶园基地,这些茶庄园与基地集生产、加工、制造、休闲、观光、文化等一二三产业为一体,为的便是推广茶文化、促进原产地经济收入。但是福建茶叶休闲农业正值起步与发展环节,较台湾地区的复合式经济模式来说还不够成熟,主要在文化内涵、乡村特色、村民参与等方面的挖掘还不够,因此应加强“产业+文化+乡村”的开发,将文化创意、休闲经济与茶产业做更好的融合。

  (三)持续加深海峡两岸茶产业交流合作

  两岸茶叶同根同源,长期以来交流不断,在政策、活动、标准等方面进行大量的合作互助。多年来,福建省相继出台了《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关于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以支持台农们在大陆的生产生活,包括从事茶叶经济的台籍茶农茶商。台商曾冠颖在漳州创办了茶文创基地101公馆以产销台湾茶,他认为,在大陆乡村振兴的蓝图下,尤其是国家出台的“农林22条”,自己的茶产业有了更广阔的机遇,他将以自己的101公馆为基础为岛内从事茶业、农业文创行业的青年来大陆发展搭建平台。在政策支持的同时两岸也举办了多种茶业交流活动,例如2021年首届两岸红茶文化节(干坑-日月潭)在南平光泽举办,两岸青年团队通过学习品牌打造、茶食品制作以及对自然环境与茶文化的宣传,共讨创新实践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推动两岸茶业的深度融合。可见,想要两岸茶产业永不断续的合作交流,政策支持、赛事活动必不可少,持续举办各种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交流活动,是今后闽台茶叶推动乡建乡创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有助于牵动两岸茶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带动两岸乡村经济的发展。

  茶叶标准化是两岸茶产业合作的基础,2022年以“闽台共通标准先行”为主题的两岸茶叶机械标准共通试点启动仪式在泉州安溪召开,试点工作将以两岸共通标准为基础,积极制订标准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在标准研制、应用实施、体系建设、宣传贯彻等方面互联互通的两岸茶机械标准化创新基地。以此为鉴,未来双方可以从种植、加工、制作、卫生、评审、品牌等方面持续共通,制定符合两岸茶叶标准化的体系以共用,通过经济层面的共识在更大格局中增进思想层面的认同。正如两岸茶产业交流深耕者唐永红教授所言:“在共同打拼、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而利于形成共同的思想、共同的观念,有助于增进国家认同与统一意愿”。

  五、结语

  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大陆茶叶经济的振兴如日中天,这对于台湾茶产业来说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特别是科技赋能的成就;同样,台湾休闲产业、茶文旅产业的成熟对于大陆茶产业来说也有许多经验可取。茶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海峡两岸应更进一步促进“三茶”的融合,共同讲好茶故事、茶源流,共商茶未来,以“茶”为媒推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