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乡愁何以助力乡村振兴:闽台乡建乡创发展探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已故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乡愁》这首诗里深深地吐慕着拳拳的游子之心,引起两岸同胞们强烈的共鸣。乡愁里,藴含着台湾同胞们对亲人同胞的思念、对回归故土的渴望、对两岸统一的期盼。也正是这股乡愁的力量,召唤着一批又一批的台湾青年朋友们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积极投身到大陆相关省区、特别是福建省热火朝天的乡建乡创事业中;他们是乡村建筑设计师、乡村营造师、村庄规划师、文创设计师、生态“新农人”……他们正努力发挥着自己的兴趣、热情和专业与专长,为福建省的乡村振兴和闽台乡村融合发展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亟需调查分析、跟踪研究与总结推广。

  一、寻找乡愁:搭建台青返乡筑梦之桥

  由于闽台历史渊源深厚,拥有着相同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使得两地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仅起步早而且持续深入,特别是近年来更吸引了一群来自台湾地区的年轻人,潜心筑梦福建乡村、合力书写新时代“乡愁”的故事与新篇章。

  为了进一步探索海峡两岸(闽台)乡建乡创与乡村融合发展的新路,努力搭建好台青返乡筑梦之桥,更好助力福建乡村全面振兴,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尤其是《关于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的出台,从拓展闽台合作领域、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辅导对接服务、健全组织工作体系等四个方面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深度;省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还与闽江学院一起探索、共同成立了经国台办批复同意、省委编办批准设立的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既进行相关理论与政策探索和典型案例研究,又进行专门的交流沟通、实践指导与服务。

  成立于2016年的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等在促进闽台合作乡建乡创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包括设立“海峡建筑师家园”,为台湾乡建乡创团队提供来闽登记、政策宣传、业务辅导、交流互动、项目承接、申请补助等全过程帮扶,搭起台湾青年返乡筑梦之桥。据统计,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共吸纳了3000多人参与两岸建筑师联合驻村计划,累计引进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102支、约300名台湾乡建乡创人才,覆盖全省近70%县(市、区)共计246个村庄提供“陪护式服务”,培育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建乡创模式,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

  二、汇聚乡愁:圆梦福建乡村发展振兴

  (一)闽台乡建乡创发展的先进典型及其成功之道

  较早来福建寻根问祖并选择留下来发展创业的林智远,成为了平潭北港民宿的第一个开发者,形成了集民宿、文创、料理等为一体的“石头会唱歌”艺术聚落,将台湾元素与平潭石头厝完美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平潭旅游业的发展;曾芝颖团队参与到闽清县梅城记忆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通过陪伴式服务,记録改造历程,挖掘在地文化,设计文创商品,重新寻回了乡愁记忆,带动了产业振兴;再如台湾规划师李佩珍运用社区营造的理念对厦门东孚街道赤土社进行社区规划建设,不仅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改变了人心,使村民们共同参与到村庄的建设中,使很多年轻人选择了回乡创业。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于不同县市、资源禀赋与人口、经济规模等各异的乡村,台湾青年乡建乡创团队能较好扎根当地乡村展开实地调研、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进行创意设计和精心打造。从现代特色产业的培育到古厝的保护、活化,从文化创意到驻村乡建,他们在福建广阔的乡野中找到筑梦、圆梦的舞台,既带动乡村发展振兴,又守护住乡土文脉,较好留住“乡愁”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汇聚乡愁:起步镇环境整治项目成功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前来交流、最终选择留在福建乡村发展创业的,有不少是在台湾已颇具声名的建筑师,曾参与规划设计台北淡水“渔人码头”景观工程的建筑师吴正隆教授便是其中之一。目前他是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特聘台籍专家、也是福州晋安区两岸社区交流中心特聘台籍专家,2020年经由福建青年建筑师协会的引荐,吴教授开始参与闽台乡建乡创项目,目前已承接福州地区三个项目、宁德地区四个项目。

  据悉,最近吴教授和他的团队正全力推进福州市罗源县起步镇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起步镇离罗源县城关仅1公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逐渐成为周边村民的聚居地之一;然而,镇里的配套设施并未跟上人口的增长,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自2021年初接手该项目,他们通过调研发现当地存在建筑风貌杂乱、公共空间匮乏、文化传承不足、休闲緑地稀缺、基础配套较弱等问题。此外,在吴教授和他的团队看来,在对起步镇环境整治设计方案构想之前,首先需要明确集镇的受益群体是谁。为了做好项目,团队应用台湾社区营造设计理念开展详细调研,挨家挨户走访,进行问卷调查,汇总村民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开始对步镇商业步行街的环境进行整治,并研究提出了“五大整治逻辑”,进而据此进行方案设计;设计施工图完成后,吴教授团队又逐一登门征求意见,并依据商户意见设计出了折叠式的书卷门。这样一改,既解决了采光问题,又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书香气,让村民们体会到“主人翁”精神和参与意识。

  此外,黄氏古厝是起步镇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村里老人家经常回忆起儿时在那里听戏喝茶的场景,但因年久失修濒临破败。为了留住村民们的乡愁,吴正隆团队努力挖掘古厝的故事,并对其修旧如旧,进行保护性“活化”,特别是在里面开设国学讲坛、书法课、剪纸课等等,现在周末时常响起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这不仅丰富古厝空间功能,还提升游览趣味性、互动性。更值得一提的是,村里老人之前闲时常在一座宋代木构式廊桥话家常,但随着年久失修,已失去了之前的功能,村里老人一直想将廊桥修复,为此吴教授团队将之规划建设成古桥公园,打造成民众议事的场所。这不仅为村民提供安全、舒适和休闲的活动空间,也发挥了其应有的效用。

  显然,在起步镇环境整治项目中,吴教授和他的团队一直怀揣着“乡愁”,努力站在村民的角度上考虑建设方案,一条溪、一座桥、一古街的“起步特质”衍生出独具特色的设计方案,从而将起步镇打造成“突出文化历史、彰显地域风貌、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城镇。不仅较好地帮村民们“留住乡愁”,也将起步镇重新引向发展振兴之路,这无疑也是其取得成功的前提与关键所在。

  三、留住乡愁:助力闽台乡村融合发展

  (一)乡建乡创是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新路

  上述分析表明,当前大陆鼓励台湾青年建筑师和文创团队来闽助力乡村振兴,从规划、设计、营造美丽乡村,到创意、营销、带动产业发展等全程参与;尤其是在实施闽台乡建乡创项目的过程中,台湾建筑师及其团队通过调研、策划、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八个步骤,不断认识、瞭解大陆,与大陆逐步融合,更是促进了两岸乡村的融合发展。这也是本文选题依据与主要目的意义之所在。

  对此,来自台湾地区的马彦彬教授认为:“闽台合作乡建乡创的实践过程,就是两岸融合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台湾较早面对农业空洞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经过几个阶段的政策调整和社会投入,积累了一些社区营造、农村创生的成功案例,对于大陆今天推动乡村振兴都可以产生鉴往知来的借鉴性作用。”为此,他亲自率领一支由4名台湾教师和4名台湾设计师组成的团队,进驻项目地乡村,合力开展改造村部、新建垃圾分类亭和裸房整治等工作,幷亲自打造和经营了一个名为“岚口·遇见台湾”的民宿,努力留住自己和当地的“乡愁”,较好践行了“海峡两岸(闽台)乡村融合发展”之目标定位与追求。

  (二)台湾团队较好留住了永泰县同安镇的乡愁

  据悉,马彦彬教授现任阳光学院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系2021年福建省五一劳动奬章获得者、福建省高层次人才。2020年以来,马教授及其团队参与设计了永泰县同安镇多个乡建项目,包括:2020年西安村、尾林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与现场陪护服务”,占柄村“茶旅小镇规划”,还亲自打造和经营岚口村“岚口·遇见台湾”民宿等。

  以尾林村项目为例,马教授和他的团队采用“SWOT”分析法探讨、总结出尾林村闲置空间多、公共基础设施差、同质化竞争大等方面问题,幷且据此提出“慢活青创村”发展定位,包括生态旅游套装路线和休闲农业、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活化商业增加就业机会等;认为青年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留下来人”,吸引青年、留住青年,才能为乡村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

  此外,他的团队在尾林村兴建了当地第一批路灯,将西安村口原本荒芜的一块杂地改造成一个“小公园”,并立起醒目的村名牌子,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四、结束语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要求的: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显然,“乡村振兴的希望在于我们这代年轻人的奋斗”,这是个人的抱负,也是一份家国的担当。换句话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与推动,也需要台湾同胞们的参与和推动;两岸青年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携手并进,将为海峡两岸的融合发展创造更多的形式、内容和机遇,既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与高质量发展,也将推进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