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峡两岸(闽台)乡村融合发展环境与实现路径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时对福建省提出了包括“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在内的新的、更高标准与要求,并强调指出:“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当前推进乡村全面发展振兴已成为全党全社会共同行动,也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还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既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又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还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以此为契机和指导,文章着重以“大陆阿里山”、革命老区苏区福建省漳平市初步实践探索为例,着重就新形势下推进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据此提出可行路径与配套策略措施,奋力谱写新时代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与福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二、海峡两岸(闽台)乡村融合发展环境分析

  PESTEL分析模型,又称“大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政治因素(Political)、经济因素(Economic)、社会文化因素(Sociocultural)、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和法律因素(Legal)6大因素,每个字母代表一个因素。不仅能够较好分析、把握外部环境,而且能够较好识别对组织(或区域)有重要影响和冲击作用的力量以及这些因素间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联系,因而是较全面分析、准确把握宏观发展环境的有效工具之一。试简要分析如下:

  (一)政治因素(P)

  当前推进海峡两岸(闽台)融合发展,既面临较好的政治与政策环境,也面临日益复杂严峻的问题与挑战。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即: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将继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台湾同胞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让大家有更多获得感;要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为发展增动力,为合作添活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党的二十大进行了进一步部署,指明瞭对台工作的总体方略与具体要求。

  与此相适应,福建省则率先公布了首批225条“同等待遇”清单,涵盖经济、社会、文教、便利化等四个领域,涉及行业准入、文创旅游、用地需求、医疗卫生、衣食住行、就业创业、文教交流等诸多方面,旨在把福建省建设成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更紧密区域、文化交流更活跃平台、直接往来更便捷通道、同胞融合更温馨家园,推动福建与台湾“新四通”、能通先通,全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国台办《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农林22条”基础上,福建省又研究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漳平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则把“三个示范”确定为漳平市发展定位与战略愿景,包括“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即:以中央明确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为契机,结合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实际,着力推动漳平市与台湾地区在产业、文化、生活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巩固、提升台创园对台合作新优势,更高质量推动台企转型创新,更高质量推动示范性平台建设,更高质量推动漳台全面融合发展,把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创建成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显然,以上政治环境和系列惠台政策措施等均有利于台胞台企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共建“第一家园”;但当前漳台融合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困难与挑战。特别是岛内在民进党和蔡英文再次“上台执政”后,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不断推动“渐进台独”政策,大力阻止两岸交流合作、煽动两岸民意对立,甚至极力削弱台湾与大陆的经济连结、妄图操作两岸经济“脱钩”,单方面破坏了海峡两岸共同的政治基础和政治互信,两岸间出现了“冷对抗”甚至向“热对抗”转变的情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民进党当局更是“逢中必反”、变本加厉,进一步为台商两岸民间往来和赴大陆投资设置种种障碍,严重损害台企台胞利益,给两岸交流合作及闽台融合发展等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两岸关系日益复杂严峻。

  (二)经济因素(E)

  从总的看,与全国多数县(市、区)一样,“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漳平市经济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发展势头较好;值得注意的是,漳平还拥有国家正支持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国台办、省台办支援漳平等政策优势。扰统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274.7亿元,是2015年的1.6倍、年均增长7%;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8万元与2.02万元,年均增长7.5%和8.6%。具体分析:

  一是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钢铁机械制造、木竹、建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65家;创新驱动稳步实施,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9家、省级高成长型企业4家、“专精特新”企业9家、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产业集聚能力逐步增强,工业园区在2019年度省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位居第9位,首次进入全省前十。

  二是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与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如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加快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日益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个,设施农业面积1.92万亩,合作社375个,家庭农场2770家,龙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获得“台式乌龙茶”及“加工技术规范”两项国家标准,荣获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漳平户外木竹制品产业示范园区、全国緑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市等称号。

  三是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开展现代特色农业,鼓励以技术和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大力提升“大陆阿里山”“两花一茶”品牌,推动“农业+旅游、康养、文化、教育、休闲”等更多新型业态的发展。充分学习、借鉴台湾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理念,大力实施“一企一特色”和全域旅游PPP项目建设,将茶叶与休闲农业、旅游业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茶叶+花卉、文创、康养”等新业态,有力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发展。推进漳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与台湾企业家、社团组织建设媒体信息交流平台、农业科技合作平台、营销互助平台,做特一产、拓展二产、延伸三产。

  (三)社会文化因素(S)

  台湾地区在语言文字、饮食习惯、建筑文化、宗法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承袭于闽粤,特别是闽南。漳平市属于闽南文化圈和闽南语系,是台湾同胞重要的祖籍地之一,自古就与台湾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两地在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生产方式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如民间信仰上就有观音、妈祖、关帝、开漳圣王、五显大帝等,尤以妈祖信仰为盛。

  需要强调指出并引起注意的是,位于象湖镇的漳平奇和洞遗址在2011年11月被原福建省文化厅、文物局列入《福建省涉台文物名録》,2012年4月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位列当年全国第二,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专家还提出了“北有山顶洞人,南有奇和洞人”的论断。据悉,奇和洞古人类遗址已发掘出8400多年前古人类遗骨、动物遗骨、重要遗迹和重要器物等3万余件,被确认为台湾阿美族、泰雅族等南岛语族的祖源;所出土的晚期智人颅骨更是作为直接证据有力证明瞭8400年前的奇和洞人与现存于台湾的原住民有着血亲关系,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的血肉联系不容抹杀。奇和洞遗址的深入发掘与建设,在文化认同上“正本清源”,有利于推动两岸民间交流与融合发展。建议加大资源整合,串连文化珍宝,深入挖掘奇和洞遗址的丰富内涵,做好相关历史遗迹保护开发,构建共同历史记忆和两岸同胞共同生活圈、文化圈、社交圈、信息圈,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与心灵契合。

  (四)技术因素(T)

  近年来漳平市高度注重现代数字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工农业、新兴产业和农业农村等行业领域的应用,努力推进产业升级与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行互联网直播、网红带货等销售新模式,加快发展线上线下经济新业态。

  在台湾高山软枝乌龙茶种植方面,扩大引进台湾优良茶树品种、精细栽培技术、先进制茶设备和精湛制茶技术,大力实施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提升和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工程,践行栽种耕作永续化、栽培管理标准化、病虫防治緑色化、制作加工现代化“四大理念”,有力推动茶产业做优做强做特;同时加强“永福高山茶”线上线下平台建设,推动与本来生活网、长春君子兰协会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永福镇已成为台商个体在中国大陆最大的高山乌龙茶生产基地,“永福高山茶”被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成为北京故宫“贡茶”;同时联合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台湾茶叶专家开展“台式乌龙茶”标准研制工作,开启两岸携手研制国家标准先河——《台式乌龙茶》《台式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两项国家标准已正式发布。

  在花卉产业方面,率先在全国成立农民花卉研究所,研究创新无土栽培、花期调控、化学促控等应用技术,培育造型特色花卉产品,推动花卉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积极融入“互联网+”和物流新业态发展,规划实施电商产业园、花卉展销中心等项目,培育花卉电商“网红点”,实现花卉产业线下、线上销售“双轮驱动”。永福镇成为中国最大的盆栽杜鹃花生产基地,获评“中国杜鹃花之乡”荣誉称号;漳平市获评“国家级农村电商示范县”。

  (五)环境因素(E)

  漳平市生态资源丰富,拥有天台国家森林公园、4A级九鹏溪风景区等众多高山秀水,是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试点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及省政府确定的“生态农业试点县”、福建十大空中最美家园、闽西首个省级生态市。

  近年漳平市抢抓国家支持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国务院台办、省委台港澳办对口支援等政策叠加优势,紧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有针对性策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着力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目前正进一步推出优惠政策,建立更加符合台胞台企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发展创业环境,加强道路、供水、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优化惠企服务水平,推进台胞台企服务中心和台胞台商服务窗口建设,实行“緑色通道”办理制度,提供更为便捷、高效、优质服务;建立台资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在台创园开展台资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试点。保障台胞子女入学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给予引进台湾青年高级人才定向名额和政策资金扶持。实施台创园发展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建设漳平台湾小镇和茶文化旅游产业园,提升拓展“双创”平台,注入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电商、直播销售、淘宝等线上经济活动,建设两岸青年智慧创业园(台湾青年创业中心),打造两岸青年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同时出台更加灵活的就业创业政策,成为台湾青年发展创业的地方。

  此外,漳平市乡村旅游、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养生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村级公共服务基本全覆盖,火柴空间站(漳平)创新创业基地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永福镇入选全国淘宝镇,台品樱花园荣登《国家地理》杂志,以上这些因素都为漳台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六)法律法规(L)

  近年来漳平市努力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致力于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如今,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加快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有为政府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司法公信力显着提升;法治漳平、平安漳平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应急处突置能力显着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退役军人、“双拥”工作开创新局面,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祖国大陆专门出台了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简称“农林22条”的《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其涵盖面广、支持力度大,从而为台胞台企参与农林业高质量发展及乡村发展振兴创造提供更多机遇、创造更好条件;福建省也研究出台了《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主要包括深化产业融合发展、突出农业科技合作、加大园区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人才交流、加强乡建乡创合作、保障合作项目用地、强化金融保险服务、优化通关检疫环境8个方面措施。如漳平市即开展台湾农民创业园区“信用园区”创建,通过推出“金融服务樱花卡”制度,持续推广台湾地区征信查询服务、颁发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等措施,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为台商台胞发展创业量身定制服务方案。

  三、海峡两岸(闽台)乡村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上述PESTEL分析表明,当前推进海峡两岸(闽台)乡村融合发展具有较好的环境与基础,特别是“大陆阿里山”福建省漳平市已成为龙岩乃至福建省和大陆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品牌之一,亟需进一步调查分析与研究设计。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的丰富内涵,全面把握“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与“五个振兴”的关系,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和海峡两岸融合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更好规划和实施好“海峡两岸(闽台)乡村融合发展示范区”和“第一家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振兴是重点与关键,全力打造“两岸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广大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发展变化。但农业比较效益仍然相对较低,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长效机制仍面临严重挑战。如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当地特色资源与环境优势、加快实现产业兴旺即是重要基础和关键因素,也是增进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解决系列问题的重要前提,是海峡两岸(闽台)乡村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应有之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建设以来,广大台商台农也积极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做法与经验,包括特色产业引进、优势企业引领、科技创新驱动、緑色生态增值、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电商助力与数字赋能等方面,相关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也已基本成型。建议进一步研究、借鉴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创新的经验,充分挖掘、利用好较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抓住“乡村振兴”与“融合发展”等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尤其是要努力践行“特色产业的引进和培育与独特资源的挖掘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这一基本经验。

  “乡村振兴”与“海峡两岸融合发展”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合理引进台湾地区和其他省区优良的品种、栽培技术和加工工艺,以及新机具、新化肥、新农药,还要支持、鼓励和引导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合作培育新的品种、研发新的技术与工艺;同时适当扩大经营管理规模与市场占有率,加快推进产业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建设,实现产业升级和三产融合,积极创造条件早日申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形势下,更应加快培育新的品种与特色产业,尤其是当地已有品种改良和传统产业的提升与全面发展振兴。

  (二)人才振兴是源头与支撑,加快打造“两岸青年发展创业新高地”

  不难理解,新形势下不论是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还是要更好规划和推进乡村全面发展振兴,“人”始终是最重要的活水和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更好认识和留住人才、吸引和培育人才,将是广大乡村发展振兴过程中最重要、最突出的难题之一。对此,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级党委要将乡村人才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我们相信,在党的引领和推动下,乡村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将迎来更强有力的支撑,也会吸引和留下本土和外来的更多优秀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已先后入驻台农600多人、台企80家,产业链年产值72亿元;自2016年起连续4年在全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建设考评中获得“第一名”。尤其是“接棒创业”为园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并成功打造出岳山茶事人文休闲茶园、九德青少年研学基地、尚顺骑行慢道等一批创业示范营(点、场),园区也被授予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全国首个“台湾青年产业融合创业示范基地”和“台湾高校学生农业教学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特别是“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成立“台二代”茶叶销售协会,逐步探索出“茶叶+文创、禅道、研学、旅游、康养、电商”等新业态,孵化出陈耘嘉文创、杨咏安研学等13个青年创业团队,29名青年荣获国家和省市县创新创业比赛荣誉。

  此间他们采取的相关策略措施,包括坚持“以台引台”和推行全员招商、驻点招商等机制,亟需进一步研究借鉴、发展创新与推广实施,包括推荐台湾同胞担任科技特派员或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创业培训,加快设立台湾青年实习实训、就业创业基地,开展两岸大学生农业教学实践活动等;但如何发挥“台二代”及其青年创业团队的榜样、引领和带动作用,甚至加强交流沟通、共同发展创业,让“在地青年”愿意不断返乡发展、让“专业人才”愿意投身乡村振兴,更需较全面调查分析、研究设计与实践探索。本课题组初步调查分析表明,那些进城的人愿不愿返乡发展、城里的年轻人会不会进入乡村发展创业,关键就是要看能不能有给他们相对合适的发展创业和生活环境;如果有更好的资源与环境条件,他们可能不再执着于城乡的差别,而是哪里有好的机会就去哪里发展。换句话说,人才与资本流动本身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如果当地乡村有足够的吸引力,人们自然会前往发展创业”。所以,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基本保障之外,还需要市场的调节和相应的激励;此间,我们还需要调整和改变“人才”的观念,更多培养适应当前乡村发展建设需要的“土秀才”“田专家”,并给予他们“同等待遇”。

  (三)文化振兴是灵魂与动力,用心打造“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区”

  文化是一个国家龢民族的根与灵魂。推进乡村发展振兴的关键,就是要充分激发、进一步凝聚和提振广大居民的信心和力量;只有持续加强和改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才能帮助新老村民振奋奋斗精神、树立发展信心、增强创业激情,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换句话说,乡土文化是新时代乡村发展振兴的灵魂与精神动力之所在,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发展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助推剂。

  事实上,中国文化本质上就是“乡土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传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这就是“根脉”和“乡愁”。新形势下加快培育文明乡风、淳檏民风、良好家风,坚定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既要靠宣传动员与倡导,也要靠实践养成与推动;在发展乡村旅游和推进“三产融合”进程中,需要在较能体现乡土文化的风土人情、建筑、饮食等方面努力挖掘并加以提炼。进一步分析,既要充分认识和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发挥新乡贤群体的道德示范、先进榜样与带动作用,增强乡村法制宣传与治理体系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要加大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提炼本土文化的特色并赋予时代内涵,创作出更多反映农民思想实际、带动农民转变观念、激励农民奋发向上的优秀文艺作品;还要深入开展精神文明研修与创建活动,围遶诚实守信、勤劳致富、遵纪守法开展各类评选活动,让文明蔚然成风。

  如前所述,漳台两地文化同根同源,其相似性和包容性强,广大在漳台湾同胞已较好地融入了当地文化习俗,也带来了一些发展变化,亟需进一步服务引导和总结提升,不断增强共同文化与民族意识,增进心灵契合与融合发展。为此,一是要共同规划和重塑现代乡村的文化空间,依托乡村文化资源与相关禀赋,着重加强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包括支持台湾建设师(含文创)团队开展陪护式服务,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传统优秀文化入心入脑,积极传承和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二是要携手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潜力,找准市场脉络、运用现代工艺、不断改革创新,让非遗文化、民族服饰、緑色产品形成品牌效应,促进乡村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做大品牌、形成竞争力;三是要共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业,把旅游要素聚集起来,提供互动式、体验式、嵌入式服务体验,让乡村文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体现在旅游产品上,越是乡土的就越是两岸的、也是国际的,也更有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

  (四)生态振兴是基础与优势,科学打造“两岸宜居宜业和美新家园”

  广大乡村是我国涵养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区域,良好的资源与生态环境是各地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连片整治与示范工作,包括“大陆阿里山”福建省漳平市台湾农民创业园区所在地和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实践等,既较好改善和提升了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也较好解决了“菜篮子”和“米袋子”“水缸子”等的质量问题,就较好证明和印证了这一点——哪里的生态环境发展建设得好,那里的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休闲康养等就会快速发展和红火起来,田园风光和美丽乡村等就将成为“聚宝盆”或“摇钱树”。因此,当前推进乡村发展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提升,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双赢。加强和改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为实现乡村緑色发展与振兴指明瞭方向和道路。新形势下,漳平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緑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农业緑色发展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换句话说,新时代乡村全面发展振兴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而不能再走那种粗放经营、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科技兴农、緑色发展成为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

  我们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既要积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又要学习借鉴与总结好台企台农“永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热爱土地”的生动实践与追求,包括水土保持、污染防控、垃圾分类与再利用等的方式方法,真正把緑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此,一是要扩大引进台湾地区优良品种与先进技术,加快农业和农村生产结构调整,做好农业面源污染的预防与治理,并加强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和地下水超采等方面的治理,防止耗竭式使用与抛荒等极端情况;二是要学习、借鉴台湾地区的先进做法与经验,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的执法与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分类与运转等方面改革创新,加快形成緑色生产与生活方式;三是要积极弘扬生态文化,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台湾同胞的先进事迹与引导广大农户,增进新老村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基础与比较优势。

  (五)组织振兴是核心与保障,积极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根强则茂,基壮则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由于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涉及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以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新老村民等多元主体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多主体、多目标的发展战略和系统工程,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比较大,特别是广大乡村资源聚集能力较弱,产业转型升级与集体经济建设乏力、人力资本与投资主体匮乏、污染防控与人居环境改善不易,更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组织的全面振兴作为保障。

  乡村组织振兴的主体主要包括基层党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等,其中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而是各项工作的基础与核心。全国各地“三农”工作丰富实践表明,一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乡风文明较差、矛盾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无法有效处理和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更不要说作为一个坚强领导核心引领乡村事业全面发展进步。必须坚持和努力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纽带作用以及社会组织等的补充作用,不断激和发展建设好不同类型组织队伍,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政治保障。这就为新形势下扩大和推进漳台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创造了新的机遇。从总的来看,漳台携手发展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加快推动社会服务等工作具有较好的基础、较强迫切性和可行性。既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管好用好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主心骨作用,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绳往一处拧,劲往一处使”;还要借鉴台湾地区社区营造与社会组织发展运行等方面经验,大力实施农村带头人和发展建设与干部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更加注重在返乡人员与台湾青年中发现和培养合适人才、担任重要工作承担重要责任,甚至成立和推动“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全面提升乡村发展振兴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等方面的质量水平,以乡村组织振兴带动和保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和完善将、进一步改善当前乡村治理主体单一、效率低下的现状,逐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顺利实施。

  四、小结与前景展望

  当前海峡两岸(闽台)乡村融合发展的环境与基础较好、机遇与挑战幷存;新形势下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全面把握“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与“五个振兴”之间的特殊重要关系,对于贯彻落实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和海峡两岸融合发展重要指示精神,更好推进“第一家园”和“海峡两岸(闽台)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上述讨论分析与各地初步实践探索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是重点与关键、人才振兴是源头与支撑、文化振兴是灵魂与动力、生态振兴是基础与优势、组织振兴是核心与保障,“五大振兴”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体现了海峡两岸(闽台)乡村全面融合与发展振兴的总要求,也契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当前以“五大振兴”引领和推进海峡两岸(闽台)乡村融合发展具有较强可行性和迫切性,前景看好。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