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两岸政治关系走过了起伏迭宕的15年,其间有重大的突破与进展,两岸关系的发展出现过令人充满期待的契机,但也屡陷危机与困境,令期待两岸和平稳定的人们扼腕叹息,并为两岸至今还处于难以化解的僵局而深感忧虑。15年来两岸关系所经历的曲折道路,值得我们认直总结与深刻思考,以便找出对未来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有益的经验与教训。
一、十五年两岸政治关系回顾
回顾过去15年来两岸关系的历程,可以看到,虽然两岸经贸交流龢民间往来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两岸政治关系却充满曲折,其间出现四次重大的起伏与转折:
第一次是1992年至1993年:两岸共同遵守一个中国原则达成“九二共识”,“汪辜会谈”开启两岸协商谈判先河
上世纪90年代初,海峡两岸均处于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在大陆方面,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之后,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时期,大陆政经发展均呈现良好的势头,为促进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92年9月,中共十四大正式将“一国两制”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发展两岸关系列为党的一项重点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两岸关系发表重要讲话,希望两岸能够进行沟通对话,增进交流,建立共识。大陆相关部门还主动采取措施促进两岸间的“三通四流”,并出台了相关的重大政策,国务院于1992年发布并实施《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大陆加速改革开放带动了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推动了两岸交流的快速发展。1992年两岸人员交流超过150万人次,两岸贸易总额达74.4亿美元。
同一时期,海峡对岸的台湾在内外形势的压力下开始向政治多元化发展,进入所谓“宪政改革”时期,岛内政治格局及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90年代初期,李登辉由于当政不久基础未稳,在两岸政策上仍旧沿续蒋经国时期国民党既有的立场,总体政策遵循一个中国的架构。1990年,台湾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作为“总统府”下设的政策谘询机构,并于1991年制定了“国家统一纲领”,明确认同一个中国原则。1992年8月1日,“国统会”第八次全体委员会议通过“八·一决议”,其中明确表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但1949年后中国处于“暂时分裂”之状态,由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海峡两岸,任何谋求统一之主张不能忽视比一事实之存在,并将“建立自由民主均富的统一的中国”作为未来的奋斗目标。在这一大的政策背景之下,面对两岸民间交流掀起的热潮,台湾当局采取了一些放宽两岸交流的积极措施,并于1992年颁布了第一部规范两岸交流的法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台“陆委会”并于当年底通过了《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合作许可办法》草案,放宽台湾中小企业赴大陆投资。
这一时期,大陆和台湾当局在一个中国问题上都本着谨慎务实的态度,自觉的将两岸政策界定在这一原则基础之上,这就使两岸关系能够维持一个基本稳定的态势,加上两岸民间交流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此形势下,两岸政治关系也取得突破性进展,1991年和1992年,两岸相继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作为官方授权专责处理两岸事务的民间法人机构,实际上充当两岸行政部门对话交流的白手套。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香港就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经过两会数轮会谈及函电往来,双方最终达成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九二共识”。在这里很有必要还原当时的历史文献,当时海基会的最终版本表述内容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海协会的最终版本表述内容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从中可以看出,尽管当时海峡两岸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有不同的解释,但对于“国家统一”之目标、一个中国大原则皆予以确认,双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达成了求同存异的默契。“九二共识”的达成为此后两岸展开对话与协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3年4月海协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在新加坡举行了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在共同坚持“九二共识”、一中原则的基础上,就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和科技、文化、青年新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行了协商,签署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和《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四项协议。特别是在《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中明确“双方认为应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确定了两会事务性协商的议题。“汪辜会谈”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协商谈判先河,极大地促进了两岸交流的蓬勃发展,两岸关系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
第二次是1995年至1996年:李登辉访美幷发表分裂言论,公开挑衅“一中原则”,引发“第三次台海危机”,严重破坏两岸关系
1995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阐述了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了“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的主张,表示“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同时明确表达了“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以及“在和平统一谈判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的立场与愿望,以及“不以政治分歧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商谈并签订保护台商投资权益的民间性协议”等具体主张。“八项主张”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对台政策的重要宣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促进和平统一而采取的重大步骤,为两岸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两岸关系在经历了1994年的局部风波后又出现了良好的气氛。大陆各有关部门随后相继出台了各种落实措施,两岸民间交流再次出现热络的景象。讲话发表之后,在大陆和台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中引起热烈的反响,舆论普遍认为其中所提若干主张为开拓两岸关系新局面展现了新契机,象征两岸关系新阶段的开始,呼吁台湾当局以理性态度及务实作为加以回应,营造两岸领导人会面的气氛,因势利导将两岸关系推人新的阶段。在民意与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台湾当局陆续做出了回应。时任“行政院长”的连战在“立法院”作施政报告时提出“面对现状、增加交流、相互尊重、追求统一”四项主张,并表示两岸关系应该进人“协商时代”,希望通过两会尽快就签订“台商投资保障协定等议题进行讨论”。4月,李登辉在“国统会”上做出“六点正式回应”,表示愿意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加强两岸各项交流,发展互补互利的经贸关系,并透露出愿就“三通”问题与大陆进行政策性对话的讯息。可见,江泽民主席“八项主张”发表后,两岸之间无论官方互动还是民间往来都出现了良好的气氛,各方对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期待也大为上升。1995年5月,两会在台北举行了第二次汪辜会谈第一次预备性磋商,确定于7月20日在北京举行第二次“汪辜会谈”,并就会谈议题达成了八项共识,两岸关系再一次面临突破的良好契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995年6月,李登辉不顾各方的反对,到美国公开进行分裂活动,李在美公开演讲中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大力鼓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李登辉访美,是台湾当局借推动“务实外交”在国际上挑战一个中国、制造分裂的严重事件,大大助长了“台独”势力的气焰,同时也进一步加深某些国际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程度,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的和平与稳定,危害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李登辉访美事件使两岸对话与商谈的基础遭到严重破坏,两会事务性商谈以及第二次“汪辜会谈”也被迫中断,自1979年全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不断和缓的两岸关系迅速逆转,两岸无数关心台海和平的人士奔走努力多年培植起来的互信基础几乎丧失殆尽,不仅两岸关系再度失去改善与突破的契机,台海局势也因此而陷人危机。
面对李登辉严重挑衅一中原则公开制造分裂的行径,中国政府向美国发出严正抗议,中美关系急剧恶化,中国外交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务院台办相继发表声明,再次重申一个中国的立场,强烈抨击李登辉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公开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严重事件,破坏两岸和平与稳定。对此,身为肇事挑衅一方的李登辉没有丝毫的悔意与缓和姿态,反而采取更为强硬的态度,进一步声称“台湾人民不要被中共所吓倒”。在1995年下半年和1996年初台湾举行“大选”期间,李更叫嚣,如当选连任“还要再去访问一些对方想都想不到的地方”,宣布台湾要建立“有效吓阻,快速反应”的能力,加紧向美国购买性能先进的武器装备,同时在岛内连续开展针对祖国大陆的军事演习,台湾海峡局势骤然紧张。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更加猖獗,气焰更加高涨,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受到严重挑衅。199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举行导弹试射及海空联合军事演习。美国派出“独立号”、“尼米兹号”两组航空母舰在中国海域外围巡弋,台湾海峡军事危机升高,这是自1958年以后台海最为紧张的局势,被称为“第三次台海危机”。
第三次是1999年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导致两岸关系陷入政治僵局,至今未解
中国大陆进行的反“台独”反分裂斗争,有效地遏止了“台独”分裂势力的气焰,维持了台海局势的总体可控。两岸关系在经历了1996年的重创后,经过近两年的恢复,至1998年终于有所缓和。事实证明,仅靠两会进行事务性商谈来维持两岸关系大局的稳定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十分脆弱的,政治因素特别是台湾当局的政策因素,往往轻而易举地将两岸累积经年的互信全部摧毁,因此要根本解决问题消除两岸关系的隐患,最为关键的是两岸应尽早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政治谈判。为此,大陆方面采取了诸多灵活务实的措施,积极推动两岸政治谈判进程。1998年初,钱其琛副总理公开呼吁“两岸首先要就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做出安排”,海协会主动致函海基会邀请辜振甫董事长来访大陆。此后两会就辜先生大陆之行进行了多次函电往来,两会副秘书长也先后互访磋商。经多方努力,排除诸多干扰因素,1998年10月,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率团访问上海、北京,汪辜二度会晤,经过协商对话,双方最终达成包括加强两会交流进行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对话,以及邀请汪道涵会长访问台湾在内的四点共识。汪辜二次会谈以及所达成的共识,使两岸对话从事务性商谈向政治性商谈层次提升成为可能,给处于低温两年多的两岸关系带来了升温回暖的迹象。
从1999年初开始,两岸两会开始积极筹备汪道涵会长访台事宜,努力营造两岸政治对话的气氛,海峡两岸各界人士和国际社会对当年秋天即将来临的汪道涵先生访台、再次开展两岸政治对话也满怀希望,两岸通过政治商谈实现台海局势稳定和两岸关系的稳步发展呈现乐观的前景。
然而就在这一年5月,李登辉出版了《台湾的主张》一书,其中大力鼓吹分裂中国的“七块论”,并宣称“要就台湾的国际地位提出更完整的解释”,这无疑又使两岸关系笼罩上一层阴影。7月,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音”专访时公然抛出“两国论”称:“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乱团体,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的内部关系”。“两国论”的出台,标志身为台湾当局领导人的李登辉已完全背弃了一个中国原则,彻底走上分裂的道路,不仅直接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基础,也是对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的严重挑衅。“两国论”一出,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皆为之震惊,中外舆论媒体及各方人士纷纷强烈谴责李登辉这种不顾民族大义、断送两岸和平的分裂行径,同时在大陆民众和海外华人中形成反“台独”反分裂的强大民意。美、英、法、日、德及东南亚各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众多国际舆论纷纷批评台湾当局,视之为危害两岸关系破坏台海和平的“麻烦制造者”,好不容易回温的两岸关系再次急转直下,降至冰点,两岸间的政治互信尽毁,两会协商被迫停止,汪道涵会长的台湾之行终成泡影,两岸关系就此陷入政治僵局,持续经年至今未解。
第四次是2005年-2006年:两岸经由政党交流创造新的缓和发展契机
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后,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执政,在岛内全面推行“台独”分裂路线。陈水扁执政六年来,2002年公然提出“一边一国”论,之后又相继推动“公投立法”、“正名制宪”、“去中国化”等等政策,严重侵蚀两岸稳定的基础,毒化两岸关系的气氛。更有甚者,政绩不佳的陈水扁龢民进党当局每逢选举都大打“统独牌”,口出恶言挑衅大陆、攻击一中原则,不惜牺牲两岸和平以换取选票,更让本已处在僵局中的两岸关系雪上加霜。
2005年初,在大陆、台湾在野政党及两岸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冰封多年的两岸关系开始有了回暖之意。1月初,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辜振甫先生辞世,大陆方面派出海协官员以汪道涵先生私人代表的身份赴台悼念,表达对台善意与尊重。1月28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纪念“江八点”十周年的讲话中提出,台湾的任何政党和政治人物“只要他从现在开始明确承认体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两岸对话和谈判可以立即恢复,而且什么问题都可以谈”。3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我们都欢迎。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表示“只要确立了一个中国的大前提,我们对任何有利于维护台海和平,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意见和建议都愿意做出正面回应,也愿意在双方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寻求接触、交往的新途径”。大陆方面的这些做法用心良苦,态度诚恳,明确地向包括台湾当局在内的各方表达了大陆对在一个中国原则之下尽快恢复两岸对话协商的期待与善意。
与此同时,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为代表的台湾在野政党也表现了愿意为改善两岸关系而有所作为的强烈愿望。大陆方面、国民党以及台湾的航空业组织多方努力,使2005年的两岸“春节包机直航”得以顺利实现,两岸交流气氛热络、场面温馨。3月底,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登陆访问,4月、5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访问大陆,与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举行政党高峰会谈,达成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遵守“九二共识”、谋求两岸和平增进两岸交流等多项共识与愿景,使两岸关系出现了十多年来难得一见的缓和气氛,台湾岛内也掀起了遍及各行业、各阶层的大陆交流热潮。2006年4月,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共两党广邀两岸政商学界精英人士齐聚一堂,为发展两关系密切两岸交流与合作共谋良策。胡锦涛总书记在与连战先生会谈时提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四点建议”强调“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主题”。2005到2006年,大陆方面还连续推出多项惠及台湾同胞、利于两岸交流的政策措施,以积极的作为促进两岸关系的缓和与改善。
两岸政党交流,符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需要,符合两岸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更符合两岸民众的切身利益。台湾当局如能认清形势,顺势而为,以理性务实的态度为改善两岸关系做一些事情,则两岸关系将出现新的发展局面。然而,陈水扁龢民进党当局却采取完全扺制和抗拒的态度,攻击大陆释出的利多政策是“统战阴谋”,台湾在野党访问大陆是“联共卖台”,多项交流事务因受到台湾当局“公权力”的阻碍而搁置。2006年初,深陷各种丑闻和弊案的陈水扁为了脱困突围,转移焦点,再度推出“废除国统会”、“公投新宪”等“急独”议题,并对两岸交流采取“积极管理”、实则是加强控制的政策,两岸关系仍然面临“台独”分裂势力不断挑衅的严峻形势。
二、对十五年来两岸政治关系的思考
过去的15年中,两岸关系的历程走得异常曲折艰难,其间虽然多次有所缓和与改善,也曾出现过重大突破的契机,但都因为台湾当局推行分裂路线而丧失。遗憾之余我们理应认真思考,总结经验,面向未来,为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与和平稳定探寻真正的出路。
(一)一个中国原则是保障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基本前提,也是两岸对话与协商的共同基础
1949年以后,海峡两岸虽然经历了严重的军事对峙和长期的隔絶,两蒋主政时代,国共两党在遵守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问题上长期保持默契与合作,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共同维护着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尽量避免因为双方的政治分歧使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受到根本的损害。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个中国已成为维持两岸关系与保障台海稳定的基本前提,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遵守与奉行的一项原则。正是有这样的基础与原则,虽然两岸长期处于分离状态,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现状始终没有改变。正因为此,两岸才能从隔絶发展到交流、从对抗走向对话。回顾过去十多年来两岸关系的历程,不难发现,每当海峡两岸务实面对、共同遵守一个中国原则时,两岸关系就必然会出现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无论是当年达成“九二共识”、促成两次“汪辜会谈”,还是2005年的两岸政党高峰会谈,都是双方首先在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了共识,并以改善两岸关系、促进两岸交流为共同目标,才使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两岸交流也才得以迅速发展,两岸人民切实从中受益。相反,每当“台独”分裂势力严重挑衅、公开破坏一个中国原则的时候,两岸势必陷人紧张和危机。无论是1995年李登辉访美引发的台海危机,1999年“两国论”造成的政治僵局,还是陈水扁上台后的“一边一国”、“台湾正名”、“公投制宪”导致两岸对抗,无一不是公开破坏一个中国原则,严重毒化两岸关系,甚而引发严重危机,直接威胁台海稳定及亚太地区和平。
(二)“台独”分裂势力是阻碍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15年来,虽然两岸在经贸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政治关系始终处于大起大落风雨飘摇的不稳定状态。上世纪90年代初,双方虽通过官方授权的方式,经由两会展开过事务性的接触与商谈,确实为两岸关系打开了大门。但十多年的历史证明,两岸间仅有事务性协商是远远不够的,不仅难以满足两岸交流迅猛发展的形势需要,更重要的是无法为两岸关系的稳定提供有力的保障,因而显得十分脆弱。两会的协商对话多次因台湾当局推行分裂路线而被迫中断,好不容易酝酿起来的和谈气氛一再被破坏殆尽、有始无终。究其原因,首先是岛内执政的“台独”分裂势力不愿意见到两岸关系稳定,人为加以干扰破坏两岸协商进程;其二是长期的政治隔絶之后,加上政治分歧未能解决,两岸之间严重缺乏政治互信,始终未建立起足以维护两岸关系稳定的政治对话机制。而这种机制的建立,首先需要双方以既有共识与原则作为基础,台湾当局对“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的排拒与诋毁,是两岸难以建立政治协商机制的根本原因。1998年的“汪辜会晤”达成的四点共识,原本使两会对话向政治层面发展成为可能,但李登辉的“两国论”使这一可能破灭。2000年以后,陈水扁推行以“一边一国”为核心的“台独”路线,使两岸展开对话、建立政治协商机制的希望更为渺茫。
(三)政党交流开创了两岸对话的新模式与契机
2005年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之间的政党交流,虽然是由大陆执政党与台湾在野党之间实现的,幷且饱受民进党当局的攻击,但对于长期处于僵局中的两岸政治关系来说,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意义。
首先是开创了两岸政党直接对话的先例。这是1949年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峡两岸首度实现政党对政党的直接对话与协商,两岸政党之间的政治互动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为两岸之间的对话开启了新的渠道,最为可贵的是,它使得民进党执政以来持续了六年的两岸关系紧张气氛大为缓解,两岸人民都从中感受到了对方和解的善意.给改善两岸关系创造了缓和的契机。
二是确立了两岸政党之间对话的基础与前提。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的会谈公报和共同声明,都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以上各党的共同主张,这也成为两岸政党之间进行对话与协商、建立互信与共识的基础。
三是两岸政党会谈都以具体的成果展示了两岸关系改善的可能性与前景。在“九二共识”基础之上,两岸之间完全可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共同就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建议和平稳定架构加强两岸经贸交流,建立经济合作机制、“协商台湾国际生存空间”等一系列敏感的重大问题上开展对话,达成互惠双赢的共识,取得建设性的成果。
四是会谈各方表达了对推动两岸交流的积极态度。特别就一些攸关两岸同胞福祉的事务达成了具体的共识与决策,如开放部分台湾农产品零关税登陆、促成2006年实现“双向包机直航”、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等议题,利于两岸关系,惠及台湾同胞。
(四)岛内主流民意乐见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对话合作
回顾15年来两岸关系走过的历程,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化,但两岸人民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始终是推动两岸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在两岸民意的强力推动下,两岸经贸往来与合作日益密切,两岸人员及文化、科技等各项交流日趋热络,两岸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深。然而,政治因素却经常成为干扰两岸交流的一个负面因素,特别是在台湾某些政治势力及人物的炒作与煽动之下,日益严重的“台独”冒进倾向使两岸关系起伏迭宕,险象环生,两岸人民共同期望的“三通”迟迟难以实现。2005年以后,大陆方面出台的一系列对台政策,努力推动“春节包机直航”,以及两岸政党高峰会谈,正是体认到了两岸民意期待两岸和平稳定、良性发展的强烈愿望,顺应民意的作为。台湾各主要媒体的民调均显示,高达80%的台湾同胞希望两岸关系缓和稳定,超过70%的台湾民众认为两岸应该立即实现直航,超过60%的台湾同胞希望进一步密切两岸交流。维持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寻求两岸合作互利双赢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民心所向。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郑重表示:“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幷且一定做好。这是我们对广大台湾同胞的庄严承诺”。集中体现了祖国大陆当前对台方针政策的基本方向和重点目标,这是中国政府在准确把握了两岸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两岸关系新论述,在充分体认并顺应两岸主流民意的前提下,所做出的政策选择。
结语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未来几年中,岛内“台独”势力推动“法理台独”、图谋分裂的行为,还有可能使台海局势和两岸关系出现波折和起伏,但少数“台独”势力的行为与台湾的主流民意是背道而驰的,“台独”势力代表不了台湾人民,大陆坚决反对“台独”、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立场也决不会改变。相信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的两岸民意,仍然是遏阻“台独”势力,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尽最大的努力维护台湾同胞切身利益,亦成为祖国大陆的一项长期政策,未来还将一如既往地持续推动。
(发表于《台湾研究》2006年第5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