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6.探索平潭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新路

  作为全国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平潭在探索培育主导产业过程中也具有特殊性,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对平潭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定位主要是对台产业合作、承接台湾地区产业专业等。自开放开发以来,平潭产业发展之路困难重重,对台产业合作成效未如各界期待,产业短板效应凸显,平潭“对台窗口”功能难以较好发挥,推进“两岸共同家园”建设的物质基础支撑薄弱。新形势下,平潭要进一步发挥对台先行先试作用,产业发展(包括平潭产业、岚台融合)是一道必须跨越的槛。

  一、探索平潭产业发展新路的理论依据

  主导产业通常指地区产业结构中需求价格和收入弹性极高,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先导型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阶段居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或产业群,是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由于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区域主导产业理论始终对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理论综述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一般分类为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两个视角。产业经济视角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包括:一是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总是首先发生在某个部门,这个部门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主导部门或主导产业群。二是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论认为,必须动态地看待产品的比较成本,从某一时点静态地看,在比较成本中处于劣势的产业,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类产业如果属于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并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条重要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三是艾伯特·赫希曼基准理论提出了“产业关联度基准”,即各产业在投入产出上的相关程度,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四是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作为一国主导产业部门的应该是所生产产品在国际上比较成本低或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这显然是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长远利益。后经赫克夏和俄林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强调以要素密集度为基准来选择主导产业。区域经济视角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主要包括:一是增长极理论。该理论认为,形成增长极的关键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主导工业部门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的集聚发展,从而对周边地区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影响并带动起经济迅速增长。二是地域分工理论认为,具有区域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特征的区域主导产业部门是地域分工的结果。三是输出基地理论认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首先是由基础部门的带动,基础部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应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加以推动。

  以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为视角的产业选择理论,更多是从宏观层面对区域产业选择提出一般性的基准判断。何则等对产业集聚理论的梳理,则在中微观层面对区域产业选择更有指导意义。他认为,产业集聚固然普遍,但是集聚确实是有条件的。平潭综合实验区产业基础接近传统开发区,但成立时正处于全国开发区转型发展与产业升级阶段,不可能有既定理论可直接套用在平潭,但以上产业选择及集聚理论对平潭产业发展应有一定参考作用。比如,在产业发展规划中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应综合借鉴主导部门理论、动态比较费用理论、基准理论等,结合平潭实际评估测算,选择对平潭经济增长有利、对区域经济有带动作用的产业优先发展。在招商工作、项目遴选时,则应结合企业行为因素,包括成本与收益、平潭资源禀赋、周边产业配套、外在市场需求等,在产业规划指导下有效拓展。

  (二)研究回顾

  自平潭开放开发以来,平潭产业相关问题也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归纳主要有四:一是基于对台特色出发,强调对台产业合作,重点突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张南旭等(2012)认为,平潭产业发展的定位要高,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及清洁能源等产业为发展重点,建设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邓利娟(2011)根据两岸产业合作的新环境新特征,认为平潭产业发展应着重在两岸产业合作新方向上“先行先试”,即两岸现代服务业合作将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的新增长点,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单玉丽(2013)分析,平潭应发挥优势,积极对接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引导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向平潭延伸拓展。吴能远(2012)认为,要发挥平潭综合实验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的抓手作用,先行先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创造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相对自由的货物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产业发展条件。以上研究强调平潭与台湾产业对接,既有助于推动平潭产业发展,也有助于增加平潭的台湾元素,但是对平潭先天条件与产业基础存在困难重视不足。

  二是立足平潭实际发挥平潭资源优势发展产业,重点突出海洋渔业。陈强(2004)认为岚台经贸发展要发挥平潭传统渔业优势,是扩大岚台远洋捕捞合作,发展岚台养殖合作,发展岚台贸易船队,巩固和拓宽岚台劳务合作领域和发挥平潭特色产业的优势。俞仙炯等(2017)基于平潭生态环境优美,渔业基础良好,政策优势明显,要开发特色资源等,提出打造本土休闲渔业品牌,推动平潭海岛休闲渔业产业的发展,实现平潭国际海岛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但平潭本身资源禀赋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对平潭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十分有限。如陈钦萍等(2016)指出,平潭面临“口号很响,人气不旺”“政策有余,产业不足”“区域竞争,市场有限”的瓶颈。

  三是基于平潭自贸区与台湾自经区对接的角度,较全面推进与台湾产业对接。伍长南(2015)分析,应以国际贸易、港口物流、先进制造、旅游服务、商务服务为重点,把平潭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两岸自由经济示范区和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吴肇光(2015)平潭片区应着力培育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先进制造、滨海 旅游、新兴服务等五大主导产业集群为重点的产业经济体系,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合作,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碳、智慧、生态和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经济体系。石春连(2017)提出平潭与台湾示范区对接合作策略,包括加强两岸制造业对接合作、加强两岸农业对接合作、加强两岸旅游业对接合作、加强两岸海上直航和空海物流对接合作,以及加强在文化、养老、低碳等领域的产业合作。

  四是基于探讨轻产业对接,包括文旅康养等合作方向。吴利军(2017)分析认为,在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的过程中保护龢利用好丰富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并作出了岚台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构想。吴昕(2017)分析了平潭综合试验区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自然地理和政策优势,并对其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和普惠型养老社区。詹立新(2018)基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平潭旅游发展的阶段,应以文化旅游产业居先,但目前存在许多问题,弥补差距、探寻路径乃势之所迫。

  二、探索平潭产业发展的实践成效

  近10年来,平潭产业布局在不断调整中逐步趋向优化。根据2011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平潭产业发展定位高,且对台特色鲜明,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海洋产业、旅游业四大类14种产业。此后,平潭的开放开发不断深入,其产业发展及定位趋向明晰。2014年7月21日,福建省委就进一步加快平潭开放开发作出通知,强调产业为先,循序渐进,根据平潭禀赋资源,合理选择产业形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核心企业、现代物流、区域总部、服务外包、研发中心和以健康休闲养生为特色的旅游度假区等,近期重点抓好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岚视察时强调,平潭要建设“新兴产业区、高端服务区、宜居生活区和国际旅游岛”,为平潭产业发展指明瞭方向,亲自为平潭擘画了“一岛两窗三区”战略定位,为平潭产业发展确定了大格局大方向。2016年8月国务院批复《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提出了构建“一廊两环五区”的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格局,培育特色旅游产品体系,重点大力发展海洋旅游、文体旅游、购物旅游、高端服务业、互联网产业、创新金融产业等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布局。2016年底,平潭综合实验区提出“5+2”产业,即优先发展旅游文化康体、金融服务、航运物流、建筑、风能等5个产业,重点培育会展、电子信息产业。2017年11月,福建省对平潭产业发展提出了“进一步整合聚焦、突出重点”的要求。经过10年探索,平潭产业发展方向逐步明晰,在调整和优化中朝着现代产业体系迈出坚实步伐。

  (一)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入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设立平潭跨境电商园,集聚了菜鸟、京东物流等一批电商、物流、支付上下游企业。平潭物流贸易产业从无到有,连续保持高位增长,2019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亿元,比增70.3%,增长率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国率先将跨境直购、保税备货和快件三个监管中心整合为一个“两岸快件中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大陆与台湾海运包裹双向流动集散地。

  (二)总部经济成效显现

  在全省率先将总部经济企业划分为注册型、实体型、平台型三种类型,分类给予递进式政策覆盖扶持。坚持包容审慎,对新经济企业实行“包容期、观察期、容错期”管理,创新推出注册端口开放、税务批量登记确认等举措。加强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组合应用,开发税务“票链”系统,开出全省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打造了全省首个“链融通”区块链金融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平台经济等轻资产企业筹融资难、开票成本高等问题。目前,平潭实验区已入驻总部经济企业71家,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达270亿元,成为平潭第一个百亿产业,营业收入实现456.92亿元,增长68.31%。

  (三)新兴产业布局加快

  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全域5G信号覆盖已经基本实现,智慧城市场景建设多点开花,码族部落、腾讯智慧旅游、豚首互娱等一批数字经济企业陆续落地,吸引和培育产业互联网企业20余家。影视产业逐步崛起,初步形成竹屿湾影视基地、邓丽君影视基地两大园区,重点打造“利亚湾、台湾风情、电影世界”三个主题片区,影视实训基地、凤凰内容产业创新中心、电影硅岛等一批重点项目即将落地,11000平方米的利亚摄影棚已投入运营。充分发挥风资源优势,发展清洁能源,在大练、长江澳、青峰等风口布局风力发电,据统计,平潭多年平均风速每秒可达8.4米以上,年有效风速每秒4.5~25米,且每年长达200多天风力达7级以上,是当之无愧的“风能宝地”。

  平潭综合实验区的产业发展定位从初期的明显脱节到逐步明晰,特别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平潭擘画的“一岛两窗三区”战略定位后,以及自贸区设立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的批复,平潭综合实验区的产业发展以《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为母本,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聚焦对台特色,重点发展两岸物流贸易、总部平台经济、两岸影视、风能产业等。

  三、探索平潭产业发展新路的使命与挑战

  平潭经历10多年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就。在“十三五”时期,平潭GDP年均增长7.1%,到2022年达到373.9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2多亿元;接待游客达8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0亿元,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台资企业增长10%,台胞台企就业人数增长10%,对台贸易额突破200亿元,占闽台贸易额20以上。。但与各方预期仍有一定差距。

  (一)大形势下探索的艰巨性复杂性

  若在宏观经济环境找原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局,也确实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冲击,但是从整体上看,开发区对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仍然发挥了“排头兵”作用。统计数据显示,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自2013年的6.91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2.8万亿元,截止2021年底,我国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我国GDP的11%。若从两岸关系形势找原因,40多年来,两岸交流一直在政治交锋与经济竞合交织幷存格局下呈现螺旋式上升态势。近几年来政治因素对两岸交流的影响明显增大,2014年3月岛内爆发的以反“服贸”为诉求的“太阳花”学运,成为2008年以来两岸大交流大合作态势的转折点;2016年5月以来,以“台独”为党纲的民进党执政下两岸交流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但从数据上看,受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影响,两岸人员往来大幅度滑坡外,两岸经贸交流仍然稳步上升。两岸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在连续两年实现高速增长(2017年增长11.3%、2018年13.2%)后,2018年首度突破2000亿美元,经过2019年盘整(微增0.8%),2020年再度出现较高增长(14.3%)达到2608.1亿美元,2021年两岸贸易额高达3283.4亿美元,2022年3196.8亿美元,同比下降2.5%。这充分体现了两岸产业的深度关联性,两岸经贸关系的极强互补性。若从次区域合作上原因,近年来在先行先试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政策效应加持下,闽台经贸合作继续增长。2018年福建利用台资62.47亿元,当年新批台资项目比上年增长22.5%,新批台资项目和实际使用台资分别居大陆第1位和第2位。2019年,福建实际利用台资增长8.3%。2020年,全省实际利用台资增长77%。若如此直观对比,平潭吸引投资明显不足,但显然有失偏颇。回归产业的讨论话题,实验区的高站位规划与独创性探索,离不开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但近10年“大开发”“大投资”铺排未能及时获得“大项目”及时支撑,导致在短期内无法形成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格局。这是各界对平潭观感不佳的直接诱因,值得深入探究。

  结合10年实践历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潭发展的重要论述,对指引开启平潭新十年以及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当前,平潭正站在新十年发展的起点上,有必要对“实验区是全国独创”这一重要论述进行再学习再落实。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视察时提出,“实验区是全国独创,要继续探索”,并对平潭提出“一岛两窗三区”的战略要求。“独创”意味着无前例可循,无现实可参照,实验区的唯一性决定了实验区建设过程的艰巨程度与成果评判的复杂性,至少在现阶段有关平潭成败的断言是片面的、不客观的。“独创”之路,需要路径设计、调适,甚至可能需要及时纠错,加上诸多主客观因素制约,平潭探索之旅注定坎坷,但“探索”不能停止。就近中期而言,平潭探索任务是清晰的,即建设“一岛两窗三区”。这是一篇宏大的文章,需要从全局高度、全局视野谋篇布局,既立足当前,也着眼长远,从产业、城市发展上,从体制机制的构建上体现“一岛两窗三区”的要求。

  (二)对台唯一实验区的战略布局

  平潭综合实验区是因应海峡两岸局势的时代抉择,更应是着眼两岸关系发展大势的长远谋划,因台而设,携台而兴,始终负有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功能、特别使命和积极作用。不论两岸局势如何复杂多变,中央对台大政方针不变,一个中国原则和“一国两制”方针不变,这就需要有一个地方来承担先行试验任务,这就是平潭的政治使命。两岸关系越是复杂越是需要平潭发挥桥头堡作用,在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中发挥作用。中央、国务院在批复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中,都要求平潭加快建设两岸共同家园。两岸共同家园建设的核心是秉承“两岸一家亲”理念,打造两岸同胞共建共享的新兴发展区域,这一要求和定位在新形势下没有变也不会变,而且将随着祖国统一进程而更加清晰、更加紧迫。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等新时代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主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华智慧,既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长治久安。然而,由于台湾问题的长期性与复杂性,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既是一个长期任务,也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创新国家统一理论与深化融合发展实践,形成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路径体系,在区域融合发展层面,平潭作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先行区的功能更加突显。“一国两制”已在港澳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回归20多年来,港澳两地深度融入内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与周边的广东更是形成了粤港澳协同发展区域,这为福建、为平潭加快建设两岸融合示范区、在地方层面为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累积基层治理经验提供了借鉴意义。

  (三)区别于一般开发区的产业模式选择

  作为新兴的开发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创立之时,各类开发区早已全面开花,“实验区独创”与产业政策非唯一性的落差,在平潭不太可能复制改革开放初期开发区以优惠政策带动区域内产业发展的传统模式。2009年7月,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决定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复《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平潭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7月,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封关运作,由此成为祖国大陆最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福建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平潭片区挂牌成立;2016年8月,国务院批复《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由于两岸经济发展变化,经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商投资大陆热潮之后,两岸在产业上的互补合作已转向竞争合作,台商投资区域选择考量不仅仅是优惠政策,还有要素成本、市场靠近、产业链配套等多个因素的综合,新兴的开发区域仅依靠政策很难有效引进重大项目并带动产业链发展。在时间序列上,在“实验区”之后陆续叠加“海关特殊监管区”“自贸试验区”“国际旅游岛”等多个“特区”式政策,形成实验区开放开发政策体系。在此期间,平潭开放开发正经历前期基础、中期调整,主导产业沿未形成,由此导致有优惠政策却鲜有落实主体、有实施案例却流量不足的现实窘境。反观近10多年来新成立的各类特色开发区,大多是在既有开发区政策且已具备相当产业经济基础之上叠加,赋予其新的使命。与传统开发区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不同,特色开发区则是从经济、社会、城乡关系、土地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推进改革,探索形成相互配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其他开发区施行的政策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而这个新特区的改革不光是在经济领域,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方面都实行改革创新。如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上海浦东新区,创设于2005年,实际上就是在原浦东新区的基础上,再赋予其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功能,即“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动力,以全方位改革试点为主要特征,对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的实验区”。根据《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2011年),目的是进一步发挥国家赋予厦门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和两岸交流合作中的作用,为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为全国深化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2012年12月,泉州成为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同样有泉州较发达的民营经济的基础支撑。福建自贸试验区于2015年4月正式挂牌,其三个片区涵盖了象屿保税区(1992年)、象屿保税物流园区(2004年)、厦门海沧保税港区(2008年)、福州保税区(1992年)、福州出口加工区(2005年)和福州保税港区(2010年)等多个传统开发区。可见,综改区、自贸试验区等特色开发区,大多是在既有发展基础上赋能,而实验区由于缺乏产业经济支撑,其后续政策形似机械式叠加,很难产生化学效应。

  四、新时期探索平潭产业发展新路的策略思考

  产业合作密切程度是区域经济合作的最重要指标之一。要处理好平潭产业发展与岚台产业融合的关系问题,既要坚持“以产业发展促进岚台融合、以岚台融合促进产业发展”的思路,又要避免平潭产业基础薄弱不易推进融合,或岚台融合遇阻则无法振兴平潭产业的误区。

  (一)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

  一是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统筹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石头厝村落、适当超前的旅游服务体系、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旅游产业发展集群化,构建全域旅游的现代化城市,重点发展发展高端药械、生物医用材料、保健食品、保健器械、化妆品等业态;推行“旅游+康养”,推动岚台医疗美容、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合作。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目标,统筹对外开放的制度创新和政策措施,构建有利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管理模式,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创造广阔空间。二是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打造创新创业基地,包括旅游文化康体产业、总部经济产业、推动“金融服务+产业”项目。发展航运物流产业,扶持两岸邮件、快件运输业务,对接福建及中西部地区拓展物流链,提供海外仓、保税仓、物流通道、采购外包、进出口关务等业务。加快建设两岸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国际海洋产业园、跨境电商物流园区等项目。三是推动岚台物联网、新型材料与高科技电子信息产业加强合作,推进数字经济产业、技术、人才对接。鼓励有需求的台资企业与信息通信企业合作,推动台企将通用通信技术应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特定场景需求。优先引导新经济台企加快股份制改造和规范化改制步伐,支持新经济台企上市融资。深化对台信息化和跨境电商交流合作,推动建设两岸电子商务枢纽,促进两岸跨境电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在福建集聚。

  (二)发挥基础资源优势

  目前,平潭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框架,初步构建综合交通、水资源、市政、能源、信息通讯“五大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一环两纵两横”岛内主干路网基本形成,建成第一通道平潭海峡大桥及复桥,全国首座跨海公铁大桥已全线贯通。当下之急,基于投资良性循环考虑,应着力将基础设施投资转化为产业发展资源。为此,一是着眼长远,组建招商团队,加大对外宣传推介,重点争取大型带动性强的国企央企入驻,同时,通过低租或免租运作,吸引适应平潭产业定位的相关企业入驻,争取已建大楼逐步“亮灯入驻”;二是放慢硬投资,加大软投资,创新招租模式和管理方式,根据市场需求逐步对总部大楼进行物业配套,引进具有高水平管理的物业公司,重点考虑引进在台湾地区综合实力较强的物业管理公司,提升总部大楼的物业管理水平;三是围遶平潭定位梳理发展指标,适当区隔长期建设与短期项目、经济效应,紧扣“十四五”规划,明晰平潭产业发展定位和未来走向,分阶段分重点培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将要素向产业培育、产业配套方向集中。

  (三)积极联动周边区域

  新时期,平潭不但要追求实验区繁荣发展,更要积极对接大福州,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如此才能让平潭“蛋糕”无限大,为对台实验功能提供相当的腹地支撑。一是主动融入福州都市圈。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平潭作为福州都市圈主中心之一,应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加快拓展实验区发展腹地。促进交通与基础设施一体化,围遶高铁、高速公路、机场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协同发展空间联系,推动通航机场等项目策划建设。实行产业差异化发展,进一步拓展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腹地支撑,围遶两岸文旅康体、物流贸易、影视等特色产业,探索与周边共建园区等利益共享模式。二是抓住RCEP生效契机对接国际市场。打通“台湾—平潭—RCEP成员体”海上转运通道,推动开通平潭至香港、东南亚的国际航线,吸引台商来岚发展“保税+”红酒、集成电路等加工贸易业态,将平潭打造成为台商对RCEP成员体开展贸易的中转平台。三是提升省区资源对接机制。如积极推动协和医院加大力度参与建设实验区医院和协和医院平潭分院,高位嫁接医疗资源,推动区医院(包括区总医院)与协和医院平潭分院共同成为台湾同胞指定医疗救治机构,打造两岸医疗合作平台。利用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平潭新校区平台作用,支持引进优势学科台籍教师,共同推进优势学科共建,如电子信息工程、现代物流等。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