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3.台胞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支持体系构建

  台胞是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重要力量,加快构建台胞来闽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扩大吸引台胞参与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深入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贯彻践行“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福建对台工作亟需提升的现实课题。

  一、支持台胞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近年来,福建发挥对台独特优势,创新落实惠台利民政策,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吸引了越来越多台胞来闽投资兴业、就业学习,扎根八闽大地,在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进程中实现人生价值。截至2021年底,福建现有台资企业1.1万多家,累计引进台资项目超过2.1万个,实际利用台资310多亿美元;台湾青年是来闽台胞的主体,来闽实习就业创业台湾青年累计近4万人,福建已成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的首选地和主要聚集地。

  (一)惠台政策渐成体系

  先行推进国家“31+26+11+22”惠台措施在福建落地,结合福建特色优势,创新出台惠台利民措施,吸引台胞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动能持续增强。一是省级层面出台扶持政策。自2015年以来,先后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就业的意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闽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一步支持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发展的八条措施》等一系列专门服务台青来闽发展的支持政策,加上福建陆续出台的福建“66条实施意见”“融合发展42条措施”“助力台企28条措施”和“农林8条措施”等,均安排了专门的支持台胞就业创业举措。二是有关单位推出配套政策。主要有《关于鼓励台湾建筑师来闽参与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的补充通知》,以及《关于促进闽台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福建省金融领域落实台胞台企同等待遇若干措施》等配套措施,为支持台胞台企来闽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三是地方层面积极配合落实。各设区市相应配套出台实施细则,细化政策举措,畅通“实习—就业—创业”渠道,在实习岗位、资金扶持、人才交流、经营场地、项目申报、基地建设等方面,为台湾同胞来闽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四是率先落实落细同等待遇。2021年1月,首批公布225条同等待遇清单,包括经济领域(133项)、社会领域(66项)、文教领域(17项)、便利化领域(9项)等,覆盖面广、含金量高,体现了“先行先试,需求优先”的服务理念。

  (二)领域分布趋向多元

  一是职业分布更加多元。除了承继家业、继续留在福建“接棒”创业的台商二代,在台资企业辛苦打拼的台干和白手起家的创业台青之外,越来越多的台湾教师、医师、律师、空乘、科技特派员和社区营造师等各类台籍专纔来闽就业创业。福建高校引进台湾全职教师工作在全国起步较早,目前全省高校在职台湾教师近700名,位列大陆各省份第一。试点开放台湾中小学、幼儿园全职教师来闽任教。有414名台湾医师在闽认定执业医师资格,628名台湾医师在闽执业(其中短期执业医生212名,取得大陆医师资格并在闽执业医师416名)。 二是重点行业聚才效应亮眼。福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农业、创意设计、教育培训等重点行业领域,汇聚了一大批台籍青年英才,并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2000多名台湾青年人才在IC制造、IC封装及半导体、互联网企业就业,2800多台湾人才服务农业、工贸产业,台湾青年农民和技术人才成为打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三是台胞创业企业蓬勃发展。来闽发展的台胞创办了一大批小微企业,涵盖两岸贸易、批发零售、创意设计、传媒策划、教育培训、IT研发、生物科技、餐饮美食、软件、动漫、电商等多个行业领域,发展势头良好。四是杰出台胞代表不断涌现。福建全省累计600多人次台胞获评台湾高层次人才,数十人次入选福建省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100多人次台胞获多评全国、省市级“五一劳动奬章”“青年五四奬章”“三八红旗手”等各种荣誉。10多位优秀台胞被推荐列席全省两会。一些台湾青年加入省美术家协会、省青企协、青商会和青创会等各类社团。

  (三)平台带动作用凸显

  一是龙头企业引才效果显着,如厦门航空先后4次赴台招聘乘务员,吸引2万多台胞踊跃报名,已録用台胞300多人;省电子信息集团引进各类台湾人才500多人,厦门三安集团引进的250余名台湾专才,泉州渠梁电子有限公司形成包括103名台湾专才在内的技术管理团队,台企宸鸿科技累计吸引240多名台胞就业。二是青创基地虹吸人才效应,福建先后培育形成国家、省、市级各类台青实习实训、就业创业基地(示范点)83家,其中国家级12家(全国最多)、省级35家。目前,各类基地入驻台资企业约2800家,吸引台青就业创业7000多人。其中国家级12家(全国最多)、省级35家,入驻台资企业2795家,吸引台湾青年就业创业7000多人。三是搭建台青网络招聘平台。2019年5月,“筑梦第一家园·台湾青年就业广场”网络求职招聘平台上线,仅一年就有2000多家用人单位在线发布近1.4万个提供台湾青年实习实训就业创业机会的人才需求,网络点击浏览量超过68万次。 四是策划实施交流合作项目。“101台湾青年创业扶持计划”于2015年9月启动,已帮扶和支持90多个台湾青年创业项目落地发展,评选出60名台湾青年“创业之星”,累计发放创业奬金300万元。此外,“华夏文明·薪火相传”台湾青年学生赴大陆文化旅游企业见习活动、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学体验营等以台湾青少年(在闽台生)为主体的研学交流活动,激发台湾青年对两岸同文同种的归属感及在闽就业创业的自信力。

  (四)基层融合实践丰富

  一是闽台乡建乡创融合深化。从2018年至2021年,累计144个闽台乡建乡创项目获专项资金支持。 全省共引进95支台湾建筑师(含文化创意)团队,台湾乡建乡创人才300多名,服务范围已覆盖全省近40%县(市、区), 为30多个县100多个村庄提供规划设计、环境整治、村民培训、产业文创等“陪护式”服务,培育出厦门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平潭北港村、泰宁杉城镇际溪村、永泰嵩口镇、闽清“梅城印记”等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助推两岸融合发展。二是开展闽台社区融合试点。平潭在全国率先开展引进台湾社区营造师参与基层融合治理,累计引进台湾社区营造师64名、建设两岸融合试点村(居)达90多个。厦门市海沧区以社会聘用形式,累计聘用56名台湾青年担任社区营造师。这些台胞扎根基层、各尽其能,为闽台基层治理交流与融合作出突出贡献。三是深化闽台文旅产业融合。福建依托平潭两岸文化产业园、集美影视产业园、晋江“三创”园等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度高的文创园区,吸引台湾相关文创企业和个人工作室投资入驻。台湾建筑师团队深入挖掘在地特色文化资源,参与文化旅游特色村镇、民宿设计建设运营和古建古宅活化利用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四是越来越多台胞扎根八闽。台湾同胞在闽就业创业过程中,与福建民众一起工作生活,融入当地社会,感受祖地文化,体味同根同源,追寻乡愁记忆,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台胞李佩珍团队入驻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促其从拆迁村到生态村的华丽转变,吸引全国23个省市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42个国家到访,李佩珍被授予“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台湾“上趣开新”张欣颐团队在泰宁县际溪村深耕7年,与村民共同打造“耕读李家”,将该村建成年游客量突破12万人次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第十二届海峡论坛中,张欣颐动情地说,“我们的目标是用设计点亮乡村,把他乡变成故乡,让游人成为家人”“我们是来自台湾的福建新村民”,引起两岸青年共鸣。

  (五)服务配套持续改进

  一是建立招才引才工作机制。鼓励国企、民企、社会组织提供面向台湾青年的工作岗位,重点推动一批龙头企业招聘台湾青年;举办“海峡两岸青年文创产品集市”、“高校台籍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台青实习实训用人单位培训班、台湾青年创业项目投融资对接活动等,组织推动台协会三次入岛举办大型征才博览会,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平台赋能、龙头引领、多元服务”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财政奬励补贴机制。持续完善各类财政奬补政策,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高校引进台湾教师、资助台籍学生来闽学习实习和就业创业、选任台籍科技特派员、台资农业企业贷款贴息补助,以及国家级台创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示范基地)、闽台农业合作推广示范县建设等。三是建立职业资格认证机制。率先实行直接采认台湾地区医师、导游等11项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开展台胞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等工作。目前,已有82名台胞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437名台胞通过直接采认,4224名台胞取得各等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四是建立职称认定评审机制。率先允许52项台湾地区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技术士)考试及资格证书直接比照认定相关初中级职称或申报高级职称,并探索建立线上申报、线下发证的服务模式。在工程、经济、卫生、农业等4大领域开展职称评审试点,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自主聘任台湾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已有173名台湾人才通过比照认定、评审等方式取得国家专业技术职称,福建引进的台湾全职教师聘任副高职称及以上占比超过50%。五是建立配套生活保障机制。福建积极落实台胞购房、缴存住房公积金、申请住房贷款等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政策,着力解决台湾青年在闽工作、生活、购房、子女入学等问题。

  二、台胞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福建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在支持台胞来闽发展、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但在台湾当局打压阻挠、新冠疫情冲击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扩大吸引台胞参与两岸青年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仍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

  (一)政策宣传落实不够到位

  调研显示,在闽台胞对惠台政策尤其是同等待遇落实不够到位,政策受益面有待拓展,针对性、可操作性及申报审批流程等有待改进,台湾居民居住证功能有待深化等问题的反映仍较强烈。有的台胞坦言:惠台政策“获得感”总体不强,一些欠发达地区仍然不认台湾居民居住证,会产生被“当作外国人”的疏离感。在政策宣传上,由于缺乏统一、权威的政策宣传和信息发布平台,主要依靠部门解读和台胞“口口相传”来进行政策宣导,加上两岸劳动力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入岛宣传、招聘遇阻,造成台胞对惠台政策的知晓度并不高,引进台胞渠道受限。

  (二)服务配套体系亟待完善

  由于政策供需仍有缺口,尤其是保障体系存在短板,台胞来闽发展还有不少“后顾之忧”。社会保障方面,台湾健康保险、社会保障与大陆企业“五险一金”体系对接尚需进一步探索突破。金融支持方面,台胞在创业初期资金短缺,融资较为困难,银行审批给台胞的信用卡额度也低于大陆居民。住房保障方面,各地的人才公寓、创客公寓、公租房等申请不易,初来乍到的台胞尤其是台青面临高房租导致生活成本高昂的状况,可能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医疗方面,部分台胞未加入大陆医保,如遇突发疾病或意外需紧急医疗,可能发生看病贵、报销难的状况,甚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基地建设方面,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存在同质化、管理服务待提升等问题,面临发展瓶颈。

  (三)部分台胞在闽融入不畅

  台胞在闽以从事第三产业为主,在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领域的比重相对较低,不同程度面临“融入难”问题。不少台胞来闽发展之后,往往倾向于抱团在一起学习、工作和生活,过多地停留在台湾同乡封闭的小圈子里,日常活动的范围有限,与大陆同事、朋友接触和互动的机会不多,存在交友难、融入当地难等问题,在大陆的社会融入程度不高。部分台胞对政策理解有偏差。有的对政策适用条件瞭解不够,因无法享受到优惠而产生心理落差;有的对政策优惠期待过高,甚至希望长期在税收减免、创业扶持、生活优待和交通补贴等方面享有优惠待遇。部分台胞抱有“早晚都要返台工作”的“过客心理”,缺乏长远职业规划和进取心,在闽创业就业的状态与成绩自然也因此大打折扣。

  (四)台胞来闽阻力有所增大

  不少台胞尤其是台青受到岛内“台独”分裂势力长期推行“去中国化”教育的荼毒,对大陆的偏见、刻板印象和防范心理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在中美战略博弈加剧和新冠疫情冲击等叠加影响下,台湾当局大搞“倚美谋独”“以疫谋独”,通过修改“国安五法”,制订“反渗透法”、增订“经济间谍罪”,要求岛内下架大陆职缺广告等方式,不断加大对两岸交流合作尤其是台胞来大陆发展的管控限制力度,客观上形成了“寒蝉效应”。台胞登陆意愿有所下降,来闽发展顾虑增大,发挥在闽台胞“以台引台”的中介作用,引进更多台湾专才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仍将面临严峻考验。

  三、加快构建台胞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支持体系

  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着眼全局,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夯实国家和平统一基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福建发挥优势全面贯彻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核心要务。新形势下,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进一步发挥福建对台优势,强化责任担当,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健全和完善台胞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凝心聚力服务祖国统一。

  (一)畅通渠道,拓宽台胞来闽路径

  不断拓宽台胞引进渠道,深化“以台引台”路径,放宽职业准入门槛,着力解决台湾人才“找不到”“进不来”问题。一是多方拓展台胞引进渠道。扩大引进台湾优秀孵化器、众创空间机构,推动台湾人力服务中介来闽设点,支持福建台企台胞发挥其岛内资源优势,对台青定向推介招聘信息,提升“以台引台”效率。大力提升“台湾青年就业广场”功能,积极与台湾1111人力银行等岛内人才机构和青年社团建立联系机制,推进信息共享互通。策划举办更多吸引台胞来闽的交流体验项目,推出更多传统文化活动、青年交流活动,扩大吸引台胞来闽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二是推进台胞招聘常态化。发挥体制优势,加强统筹整合,每年定期推出一定规模的优质岗位专门招聘台青专才。依托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6.18”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大会等品牌活动,适时发布实习就业岗位。加强闽台民间商会对接,推出两岸医疗、法律、装饰等更多行业交流活动,以行业商会为依托,促成一批有实力、有意愿的民营企业参与打造台青实习实训基地和常态化招聘台湾人才。三是打破台胞职业准入障碍。进一步扩大台湾专业人才职业资格、企业资质采认范围,完善或简化台胞职称采认工作,为台胞来闽就业创业提供更多“通行证”。依托福建执业的台湾律师、医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及其服务的律师事务所、台资医院等机构,打造台湾专业人才实习实践基地,为在福建就读的台湾学生和有意愿来福建发展的台湾青年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二)提质增量,优化台胞来闽结构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扩大吸引台胞参与福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台胞“用得好”“发展好”问题。一是扩大吸引台胞进入先进制造业领域。围遶福建“六四五”产业新体系,着眼“强链补链”导向,依托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等功能园区,吸引上下游台资企业加快来闽布局,以招商引资带动引进台湾专才,鼓励电子信息、石化、精密机械等闽台优势领域的台资企业积极引进台湾专才。二是扩大吸引台胞进入新经济领域。重点扶持疫情背景下加速发展的跨境电商、网络娱乐、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在线文创、远程办公等两岸青年可共同参与的线上创业项目,推出优惠政策扶持台胞创业企业在上述场景的应用开发。吸引有资质的台胞创业企业参与福建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扩大吸引台胞进入现代农业领域。依托台湾农民创业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等平台,扩大引进青年台农,壮大幷发挥好台籍科技特派员队伍的作用,推进闽台农业深度融合。发挥台籍建筑规划师、社区营造师作用,带动旅游、文创、设计等台胞入驻,吸引更多台胞参与乡村振兴,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四是扩大吸引台胞进入服务领域。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台胞进入金融中介等知识含量高、对两岸交流极具推动意义的服务领域就业创业。发挥福建对台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主线,深化闽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吸引台胞参与福建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研发、生产、推广、行销,带动更多台胞来闽就业创业。

  (三)夯实平台,优化台胞发展空间 

  积极推进完善各类台青实习、实训、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强化两岸青创基地(示范点)、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对台胞的吸纳作用,进一步提升台胞创业就业载体功能,着力优化台胞在闽就业创业环境。一是丰富提升基地内涵。不断完善“基地+运营项目+资金”的主要服务模式,从灵活政策、品牌提升、服务能力、配套服务及共同文化生活体验、集体记忆等方面,统筹推进各类青创基地发展。强化不同青创基地的品牌特色和产业分工,根据各地资源特色,引导各类青创园区细分专业、细分市场,增强专业人才、团队和项目的集聚性,打造特色青创项目,加强对台湾特色和专业人才的精准吸引。在省内高校设立台湾青年创业创新平台(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在乡建乡创、文化创意、工业设计、教育培训、农业科技等台湾青年擅长的领域孵化一批台青创业项目。二是提升基地服务水平。强化基地(园区)谘询辅导机构建设,积极为台胞来闽提供谘询对接、就业创业辅导服务。鼓励社会就业创业辅导中介、岛内青年创业机构入驻基地,为台胞提供专业服务。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开设相关培训课程、提供中介服务的民间机构给予扶持,为台胞来闽提供政策谘询、项目培育、导师推荐、资源对接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三是加强基地管理评估。探索引入评估机制,由第三方机构对各类基地进行分类评估指导。建立创业项目立项审查和项目运行管理机制,整合专家技术资源,对创业项目进行跟踪指导;加大对相关扶持奬励资金的绩效评价力度,对绩效评估结果较好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四)完善机制,提高台胞政策效度

  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落细各项惠台政策,注重倾听台湾同胞呼声,研究还可以推出哪些惠台利民的政策措施,“只要能做到的都要尽力去做”。一是提升惠台政策宣导精准度。加快推进“第一家园”数字化建设,重点提升政策信息的可得性与到达率。巧用大陆社交媒体的海外版、境外社交媒体,开发台胞看得到、看得懂的政策宣传产品,尝试以内容新颖、特色鲜明的微视频、“懒人包”“集成包”、漫画或梗图等多种形式呈现,不断提升惠台政策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完善惠台政策落实机制。建立由省台港澳办牵头、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涉台工作联动机制,强化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不断完善多部门高效协同机制,推进惠台政策走深走实。推广平潭设立“台胞台企服务中心”进行“一站式”集中服务的做法,开展“一站式”财政奬补提速、政策兑现集成服务改革,尽可能缩短台胞获得奬补资金、享受惠台政策的时间。三是研究出台更多更实举措。瞄准台青在闽求学、就业、创业、生活的“敏感点”“痛点”,及时回应台胞诉求。对符合福建新兴产业规划的台胞创业企业,提供适度的融资协助、税费减免、提前支取或加速发派既定补贴等资金和政策扶持。加大力度吸引台湾专纔来闽就业创业力度,对在闽台籍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争取予以优惠政策支持。

  (五)创新治理,促进台胞扎根融入

  不断强化服务保障,先行推动落实同等待遇,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着力解决台胞“能留下”“能融入”问题。一是完善生活配套服务。逐步扩大台湾居民居住证的使用范围,加快提升居住证“含金量”,在加快终端配套接入的同时,对持有居住证的台胞,逐步落实其与居住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台创园、青创基地、创客公寓、人才公寓等给初次来闽的台湾人才提供“长租公寓”,适当降低来闽台胞申请公租房条件。探索由涉台部门牵头建立结对帮扶机制,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挂钩帮扶初来乍到的台胞,主动联系、帮助台胞解决生活、工作上的困难,以更加细致的工作,更能打动人心的情感,吸引台胞“留得住、扎下根”。二是完善社保医保服务。加快推动落实在闽台胞参加社会保险并与福建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推动闽台指定医院(台资医院)开展跨境医疗服务创新,探索台胞在闽异地就医费用结算模式,提升台胞在闽就医费用回台报销代办服务,进一步简化在闽台胞医保报销手续,着力解决在闽台胞“看病难”问题。三是完善涉台法律服务。探索推出台胞来闽法律指南,以创新涉台法治思维促进台胞在闽融入。建立健全涉台服务机制,积极推广涉台法治试点成果,吸收台胞参与相关工作,加强保障台胞合法权益,实现法治领域对台胞“同等待遇”。针对当前台湾岛内对两岸交流合作的阻挠限制,加强岛内“反渗透法”等相关研究,尽快出台有效应对法律实务,为来闽台胞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和法律援助,捍卫其合法权益,逐步打消台胞对来闽发展的顾虑。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