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1.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这一重要论述为新形势下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遵循,也为福建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作出方向指引。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福建的重大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是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新征程上,福建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入到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践大潮中。

  一、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是福建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对台工作,积极推进两岸直接“三通”和双向交流,积极推动开启“金马供水”工程,推动闽台交流合作、厚植两岸人民感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福建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4年来闽考察,为福建擘画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同时对平潭综合实验区提出“一岛两窗三区”的战略定位,强调“实验区是全国独创,要继续探索”,在平潭与台商座谈时首次提出“融合发展”概念。2019年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系统阐述了“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等新时代对台工作重要理念、重大主张,提出“可以率先实现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的重要指示。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并提出“在对台工作中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工作做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心里”“听取台湾同胞呼声,只要能做到的都要尽力去做”等重要指引。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对福建作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超越”的重要批示,强调“要深化闽台各领域融合”。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福建考察,强调“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2022年7月11日,第二十届海峡青年论坛在厦门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给参加论坛的台湾青年回信,勉励他们同大陆青年同心同行、携手打拼,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绽放异彩。这些都为福建发展也为福建对台工作指明瞭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体现了总书记对福建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福建发展和闽台融合发展的殷切期待,将极大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把对习近平总书记无比爱戴之情转化为新时代新福建建设强大动力,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积极为两岸融合发展作出示范。福建与台湾地理最近、乡亲最多、关系最密,做好对台工作始终是份内事。两岸关系越是复杂,越是需要福建在对台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要从国家统一的全局高度,积极实践“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这一时代命题。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系统观念,强化整体协同,紧紧围遶“把发展成果转化为争取人心实效”这条主线,厘清从闽台融合先行到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发挥福建先行先试优势,深化探索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发展路径,持续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实现同等待遇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为两岸融合发展作出示范。

  二、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践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进一步发挥对台独特优势,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先行先试推进闽台融合发展。特别是2019年以来,福建在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上聚焦发力、率先突破,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一)产业融合迈入全业态新格局

  福建拥有台资企业1.1万多家,累计引进台资项目超过2.1万个,实际利用台资310多亿美元,仅次于江苏、广东,有62家台湾百大企业在福建直接投资布局。近年来,福建引进台资项目亮点纷呈,成为推进经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是闽台产业融合质量持续提升。2022年,福建利用台资逆势增长,全省新设台资企业1448户,占大陆新设台企户数近1/4。合同台资44.32亿美元,比增44.1%,占全省合同外资的33.5%。实际利用台资2.06亿美元,比增3%,占大陆实际利用台资近1/3。若含经维尔京群岛、萨摩亚等第三地转投,实际利用台资约4.5亿美元,比增7%。新设台企户数和实际利用台资金额均居全国首位,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作用更加突显。联华电子、宸鸿科技等一批台湾百大企业投资项目到资加快,国乔泉港石化、古雷炼化一体化、厦门联芯等一批重点台资项目加快投建,进一步深化闽台优势产业融合。二是对台农业交流合作继续保持领先。福建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2800多个,合同利用台资超43亿元,农业利用台资数量和规模保持全国第一;拥有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已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的示范样板,在农业农村部和国台办联合开展全国台湾农民创业园综合评价中,连续五年包揽国家综合评价前六名。三是对台金融合作先行先试。截至目前,在闽台资金融机构达24家;累计有8家在闽台企上市,约占大陆上市台企的20%;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实现“一地挂牌、两地展示”,首家两岸合资的消费金融公司(金美信消费金融公司)和首家两岸合作证券公司(金圆统一证券公司)先后落地福建,闽台金融合作已实现全业态覆盖。

  (二)台湾青年在闽发展空间更大

  目前,福建各类台青就业创业基地逾80家,前来实习就业创业台青累计超4万人,福建已成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的首选地和主要聚集地。一是来闽台湾青年结构更加多元。除台商二代、台干和创业台青外,越来越多的台湾教师、医师、律师、空乘、科技特派员和社区营造师等各类台籍专纔来闽就业创业,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化、农业、创意设计、教育培训等重点行业领域汇聚一大批台籍青年优秀人才。二是两岸教育融合发展的“福建样板”效应凸显。闽台教育交流融合持续推进,全省具备面向台湾地区招生资格高校27所,累计吸收8000多名台生来闽就读;坚持“一视同仁、适当照顾”,就近安排台胞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全省中小学、幼儿园现有在读台生3500多人,有效满足在闽台胞现实需求;实施台湾教师入闽工程,累计来闽任教的台湾教师1187人次,其中在闽各类高校全职任教的近700人,成为推进闽台融合发展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三是闽台乡建乡创融合模式不断出新、成果逐步扩大。目前,福建已累计引进台湾团队100余支,从事建筑、农业、文创、旅游等行业的台湾乡建乡创人才300多名,“陪护式”服务40多个县(市、区)近250个村庄。闽台乡建乡创融合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突出亮点,已在浙江、江西、宁夏、甘肃等地实践推广。

  (三)闽台应通尽通动能持续增强

  福建发挥与台湾隔海相望、血脉相连、文化相通的区位优势,推动闽台民间交流交往动能持续增强,同胞交融共赢、走近走亲。一是克服新冠疫情影响,闽台经济交流不降温、人文交流活动不降频。2022年,福建对台出口创历史新高,闽台贸易额1036.7亿元,其中对台出口635.8亿元,占大陆对台出口11.7%,比增22.9%,高于大陆对台出口增幅15.7个百分点。莆田对台铁矿石转口贸易出口42.3亿元,比增24.2%。平潭对台贸易突破180亿元,其中对台跨境电商直购出口超70亿元,比增8%,占大陆对台跨境电商出口总额53%。每年共举办各类对台特色交流活动300多场,吸引台胞线上线下参与500多万人次。二是积极推进与金门、马祖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自2018年8月福建向金门正式通水至今,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已累计向金门供水超2500万吨,连续供水超1600天,2022年日均供水2.09万吨,占金门县自来水厂日常供水总量的70%以上。国家电网福建电力有限公司已完成福建沿海向金门、马祖联网供电方案的论证和容量准备。金马供气工程正式“云签约”。厦金通桥项目已开展大陆侧测量地勘,对金马通桥方案上报交通运输部审查。三是闽台海上直接往来继续作为两岸往来的最便捷通道。目前,全省沿海港口(港区)全部对台开放,先后开通4条“小三通”定期客运航线、13条货运不定期航线、4条客滚航线、2条货滚航线、12条海上集装箱定期班轮航线、31条散杂货不定期航线,在大陆率先实现与台湾北、中南部港口客货直航全覆盖。平潭在大陆率先实现与台湾主要港口直航全覆盖,莆田成为重要的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对台中转基地。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闽台海上客运通道因台湾方面原因暂停,但货运直航依然热络。

  (四)惠台利民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随着各项惠台利民政策措施的出台与落实,福建逐步构建和完善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台胞台企同等待遇受益面不断拓宽、获得感不断增强。一是发挥优势,先行推进国家惠台措施在福建落地。目前,已形成以福建“66条实施意见”“42条促融举措”“助力台企发展28条”等为主要内容的惠台政策支持体系,并于2021年1月率先公布首批225条在闽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单。二是注重落实落细各项惠台政策,持续优化台胞台企服务体系。包括用好“12345”便民服务平台涉台服务热线、推广台胞医保服务中心和台胞台企服务专窗、提升台湾居民居住证应用便利化水平、健全涉台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等,不断增强台胞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涉台法治不断完善。福建是大陆涉台法治建设开展最早、成效最显着、最富创新的省份。目前,除了现行有效的12部专项涉台地方性法规外,还有150多个涉台条款散布在其他71部地方性法规中,为推动闽台深度融合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合法权益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但受台湾当局阻挠和新冠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福建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还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功能发挥。

  三、新征程上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定位思考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要继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落实台胞同等待遇要更新更深更实。勇于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要贯彻落实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工作方针,以提升争取人心的实效为主线,推进闽台深度融合,发挥示范区功能作用,着力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一)示范两岸融合发展

  发挥福建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推进闽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为两岸融合发展作示范。一是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先行区。积极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先行区,推动形成闽台一体化发展市场体系,进一步提升台胞台企在闽集聚。创新探索更加开放的对台合作方式,实行灵活、开放、包容的对台政策,在为台湾企业、台湾同胞提供同等待遇上先行先试。率先推进两岸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加快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二是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新时代新福建治理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对台工作制度机制,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国际化法治化水平,为台胞台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让台胞在闽安居乐业,促进台胞在闽深度融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社会基层治理融合,加快推进闽台融合发展由交流融合迈向治理创新,探索闽台发展共荣共享、交融互鉴新模式,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新动能。三是两岸文化融合发展样板区。整合提升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闽都文化等祖地文化优势资源,以交流基地为载体,以精品项目为龙头,以文创产业为依托,积极打造海峡特色文化带。着力拓展闽台文化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创新文化融合的实践模式,进一步提升闽台文化交流的参与度、覆盖面,形成闽台区域文化创新传承、共荣共享新格局。强调闽台文化融合的时代性和时尚化,促进闽台同胞携手推动中华文化活态传承的有效循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两岸文化融合发展更加广泛深入。

  (二)促进形成深度交融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应以实现闽台两地深度交融为目标。当然,这种交融不仅仅是贸易额增长等数字上的依存度上升,重点是要推进结构上的相互嵌入,尤其是在关键领域、战略部分上对台湾的联结,比如增强台湾对大陆的民生能源联结、运输通道联结以及产业发展联结等,从而强化大陆对台影响力。在现阶段,一方面要做大增量,继续推进两岸应通尽通,扩大吸引台胞台企、深化产业融合是推动两岸融合的重点方向之一;另一方面要做优存量,即解决示范区功能如何落实好台胞在闽“过得比在台湾好”的问题。

  从受访谈台胞的反应来看,台胞在闽“过得比在台湾好”的指标排序,居首位的是“收入”,其次为“无后顾之忧”,第三为“生活便利”。以上指标均有一个参照对象,就是台胞自身“在台湾生活”的感受。关于“收入”部分,除了薪资水平的提升外,还有降低税收负担的因素。有必要加快研究在局部区域、局部台胞人群中实施“台人台税”,即相当于或者更低于其在台税收负担的可能方案。关于“无后顾之忧”,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就医安排、子女就学等生活保障,还有就是对在台父母和孩子的牵挂。关于“生活便利”,台胞往来两地,在闽就业、学习、生活便利等,其中包括降低两岸交通成本、提供接入外网渠道以便使用境外与岛内的社交媒体等,均是台胞反应较集中的诉求。

  (三)呈现国家统一愿景

  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推进祖国统一进程在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和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这一重要论述,已明确赋予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使命责任,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做好争取人心的工作,为国家统一服务。由此,加快建设示范区,发挥示范区功能,就是要告诉台湾民众一个具化而又复杂的命题:“为什么要统一,统一以后的愿景如何。”

  但由于两岸关系形势及岛内客观现实,加快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现阶段“统一后愿景”在地方层面具体落实为示范区“比台湾好”,这至少且不限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经济发展是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从改革开放以来对台先行先试,到近年来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再到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对于福建而言,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命题,但经济发展,以及围遶经济发展的政策创新、机制突破、社会文明等等,必然是构成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调研访谈显示,台胞认为,对示范区建设“有感”,就是“在这里过得比在台湾好”。而让台胞有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生活水平、收入待遇的提升,更要全域、全面推进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闽台各领域融合发展,甚至有必要触及制度机制、社会治理等深层次问题。

  (四)探索台胞深度参与

  在对台工作中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在闽台胞深度融入,并参与到示范区的建设中。由于两岸差异客观存在,落实“同等待遇”需要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示范区所推出的政策应以垫平台胞在闽生活面临的客观差距为主,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应加快推进治理现代化,切实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从根本上提升福建对台胞吸引力。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台胞参与机制,让台胞尤其是发挥在闽高层次人才参与到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规划、建设与评估改善的全过程,并畅通渠道倾听台胞建言献策,鼓励台胞主动参与政策宣传,以“台胞全程参与”提高示范区的适用性与合理性,以“台胞广泛参与”增进示范区的包容性与认同度。

  示范区还要着力于国家统一后对台胞融合治理的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是国家统一进程的基础工程,也是统一后的长期性、系统性任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要发挥先行探索作用,着眼融合治理问题,积极探索闽台社会基层、规则制度的对接融合,探索行之有效的融合机制、融合模式,并持续升级推广。同时应利用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机遇,培养涉台治理人才,为祖国完全统一后的两岸全面融合积聚力量。

  四、勇于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策略考量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发挥闽台融合发展先行先试作用,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深化产业对接,夯实融合根基

  推进闽台产业合作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升闽台产业融合度与嵌入度,形成闽台优势产业合作集群化、服务业合作现代化、农业合作产业化的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推进闽台优势产业链条式集群化融合发展。深化电子信息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深化石化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动古雷石化园区加快建设。深化精密机械产业融合发展,加强闽台精密机械项目技术对接和推介。二是推进闽台服务业合作现代化融合发展。加快对台金融合作先行先试,优化提升台资企业金融服务。加强闽台现代物流产业合作,推进厦门、泉州、平潭“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城市”建设。拓展闽台文旅融合发展,深化医疗及养老服务业合作。三是推进闽台农业合作产业化融合发展。打造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区,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转型升级,促进台资农业企业在创业园集聚发展。创新引优引种模式,提升闽台农产品贸易。

  (二)推进应通尽通,集聚融合要素

  积极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样板,率先推动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争取率先实现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一是创新合作机制,加速经贸合作畅通。积极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样板,围遶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建立区域发展相互协调、服务体系彼此配套、打破区域内部壁垒的闽台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为构建两岸共同市场探索新路。二是拓展互通渠道,深化基础设施领域融合。全面提升闽台客货通道,优化综合服务水平,做大“小三通”黄金水道。加快推进“小四通”,优化提升金门供水工程,先行推动条件成熟的“小四通”项目。推动建设两岸能源资源中转平台,服务台湾岛内民生需求。三是强化互动对接,推动行业标准共通。打造标准共通互动平台,加强闽台产业公(协)会对接,推动闽台相关协会按行业、分领域聚焦行业技术标准共通议题,先行商谈推动行业标准共通事宜。坚持试点推动标准共通,继续选择有条件的科技创新示范项目,试点推动闽台行业标准共通。

  (三)落实同等待遇,提升融合动力

  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在服务台胞台企上推出更多创新举措,细化落实台胞同等待遇,让台胞台企有更多获得感。一是创新更多惠台举措。纾解台商金融服务“痛点”,推动落实台资企业银行贷款可以享受同等待遇,从根本上解决审批难、时间长,普惠性金融优惠少的问题,不断拓宽支持闽台融合发展的融资渠道。进一步研究更多促进台湾同胞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享受同等待遇的新举措,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二是率先推进落实同等待遇。明确主体责任,强化各部门执行惠台政策的积极性和协同性,提高跨部门资源整合和信息交换能力,着力解决政策不配套、不衔接、不落地的问题,避免项目重叠和信息不对称。建立惠台政策评估机制,畅通政策落实反馈渠道,支持台胞台企参与政策评议,引入第三方政策谘询机构,科学制定政策评估方法、指标体系、标准化流程,全面评估惠台政策推广成效和执行实效。三是提升惠台政策知晓率。建设数字化一体化服务平台,整合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惠台政策和各个部门的落实举措,让台胞通过一个窗口即可瞭解到所需的政策信息。运用新技术手段,多元渠道宣传惠台政策,便利台胞获得惠台政策信息。

  (四)加强人文交流,壮大融合群体

  充分发挥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祖地文化资源优势,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做好台湾青年一代和基层一线工作,厚植两岸民意基础,推动两岸同胞共享共荣,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一是推动闽台同胞共促文化传承。推动闽台亲情乡情延续工程代代传承,鼓励台胞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重点涉台文物保护工程项目。通过各类文创服务机构,为来闽创业就业的台湾文创企业、个人工作室、青年文创业者提供各项对接服务,全方位打造闽台文化产业合作平台。二是促进台湾青年在闽落地扎根。对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就业给予分类精细化扶持务。加强对台湾青年的创业培训,提高台青创园区常态化、专业化服务水平。调整完善青创基地建设规划,为闽台青年交流预留空间,主动为相关领域的闽台青创企业合作牵线搭桥,举办相关活动,鼓励闽台青年相互交流创业经验、分享商业信息。三是拓展闽台社会融合领域。推动城乡社区治理融合,吸收借鉴台湾基层社区的地方创生模式、低碳永续家园认证、低碳社区建设、社区公共托育、社区整体照顾等模式和机制,在台胞密集居住的社区引入台湾社区治理模式,构建闽台社区居民共治共建共享平台。推动台胞率先分享乡村振兴机遇,借鉴台湾乡村建设的成熟经验,深入开展闽台乡村治理交流,使“台湾经验、福建实践”模式在八闽农村深度融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