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9.新时代两岸文化教育融合发展的困境、机遇与对策

  两岸文化教育融合发展,既是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大陆着眼于两岸发展的大局大势,两岸文教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形式日趋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成为两岸文教交流的前沿阵地。新时代新征程上,在对台工作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的关键时刻,大陆应更进一步深化推进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一、深化推进两岸文化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两岸文化教育融合发展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题中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台工作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特别指明瞭福建作为对台前沿的特殊性,对福建在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进程中的特殊作用寄予厚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可以说,加强两岸文化教育融合发展不仅有其特殊的政治意义,也是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二)推进两岸文化教育融合发展是遏制“台独”的重要举措

  民进党上台后,大肆推动“文化台独”,在文化教育领域推行一系列“去中国化”动作,包括在中学教科书中将“中国史”并入“东亚史”,大幅下调文言诗文比例,通过所谓“国家语言发展法”,从2022学年起将闽南语、客家话、台湾少数民族语言等“本土语言”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背离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传统、违背民意,图谋改变深植于台湾社会的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当前中美博弈加剧,国际势力介入台海事务态势显着,在台湾当局限制的叠加影响下,两岸人员往来受到较大冲击,两岸交流合作遭到严重破坏,两岸文化教育融合发展面临极大的阻力。面对美国大打台湾牌、“台独”风险大有升级的态势,大陆需要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应对作为,具体到文化层面,要以创新性思维大力开辟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的新战场、新领域和新方法,重新打开两岸文教交流的新局面。

  (三)推进两岸文化教育融合发展是促进两岸基层民众融合的重要推手

  两岸具有特殊的历史情愫和深厚的共同文化基础。新形势下,加强两岸文教交流和合作,推进两岸文化教育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激发两岸民众在文化教育公共领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有利于加强两岸的共同文化基础,增强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而且可以让台湾基层民众直观感受大陆地区发展的真实状况,进而消除由于两岸不平衡不充分的交流而引起的认知偏差,认清台湾当局别有用心的政治宣传和政治抹黑的本质,对于促进两岸同胞情感交融、增进瞭解互信,增进文化共识、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进而团结广大台胞从台湾内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夯实祖国和平统一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二、两岸文化教育融合发展的实然困境

  当前,受外部势力和“台独”势力的影响,两岸文教交流受到较大影响,而两岸文教融合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岸文教融合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不足

  一是文教融合发展工作缺乏系统性。对于文教融合发展工作的整体性规划不够,对推进文教融合发展的目的、性质、途径和影响等研究不够深入,对各单位及民间开展的文教交流活动缺乏有效指导和支持。总体来看两岸文教交流活动还呈分散状态,跨区域的整体性行动比较少。虽然每年都有像“海峡论坛”这样的大平台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但各地涉台文教交流基本还是各自为战,较少跨区域合作的案例,也缺乏跨地域整合的活动。二是文教交流制度化建设步伐缓慢。由于台湾政局更迭、两岸互信不足、限制过多等原因,制度保障力度不足,在一些领域遭遇发展瓶颈。如举办了十届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停办,曾经呼声很高的“两岸文化交流协议”陷入停摆状态。三是交流对象覆盖面有限。两岸文教交流活动的参与者多局限于台湾北部的政界、商界和学界部分青年精英、高校学生,对台湾基层民众的影响力还比较小。四是融合领域不均衡。两岸文教融合领域主要集中在文学、教育、艺术等议题,涉及台湾民众对大陆的社会文化认同、对两岸关系的看法、乃至对祖国大陆的政治认同的交流途径少,办法不多,且面临较多局限。五是文教融合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依然存在,缺乏跟踪机制,无法真正引起台湾同胞的心灵共鸣。有些对台文教交流活动习惯于老套路、满足于旧方法、局限于浅层互动。虽然交流项目较多,但出现了不少的短期行为,甚至存在急功近利、“为交流而交流”现象,能够可持续开展且上升到合作层面的较少,品牌活动不够多,难以产生长远影响和实质效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权把握不够

  一是中华文化话语主体作用有待凸显。体现在研究队伍力量薄弱,阵地意识不强,“议题设置”和“话题抢夺”的能力不足,对话语传播的载体和路径等缺乏系统性理论支撑和研究。受到西方强势话语的影响,有的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西方文化尤其推崇,中华文化在课堂上“失声”、在文教交流活动中“失语”,存在边缘化的危险。有的担心言多必失,故而对互联网上的非理性思潮三缄其口、听之任之。有的即便发声,也是有理说不透,有理说不清,反而遭受嘲讽,便也不了了之。更有甚者,对台湾当局“文化台独”行径的本质缺乏认识,发布错误言论误导大众。二是话语载体融合有待推进。两岸文教交流需要有具体的载体,如果能够形成一些包括教材在内的文化读物,一些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精神产品”,那么对于增进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会有很大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平台异常活跃,但由于部分涉台部门固守传统的“两微一端”阵地、自媒体平台建设滞后、资源整合力度不强,导致传播力不足、宣传效果欠佳。三是话语表达方式创新性不足。话语交往方式单一,语境滞后,要么照搬讲话精神、照钞政策文件,要么流于形式、宣传内容模板化、套路化,有的片面追求形式创新,割裂了形式与内容的有机联系,有的政治宣传痕迹过于明显,表达内容较为单一,与两岸网民的精神需求契合不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陷入困境,制约了文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三)惠台政策落实仍有不足

  吸引台生到大陆就业创业应是两岸文教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陆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在大陆取得毕业资格的台生的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积极推进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台生在大陆发展的动力,也吸引了更多台生赴大陆求学、就业与发展。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策宣导有待提升。一项以在福建省10所主要高校台湾青年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调研结果显示,62.1%受访台生对就业创业等相关政策不了解。已出台的政策若没有得到精准宣传以致台生政策知晓率低,则难以及时有效保障台生的就业创业权益。二是缺乏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高校对台生提供的就业创业服务指导缺乏针对性、个性化、差异化,缺少专门面向台生的申诉管道和辅导通道。大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是面向全体大学生,没有针对台生这一群体做针对性指导,幷且由于大陆职业培训起步晚,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多在于观念和意识上,缺乏实践性,难以满足台生需要。三是政策制定滞后,服务配套亟待完善,台青融入不畅。如何有效执行、落实已制定的政策,增强其对服务群体的有效性,并及时解决台湾青年所遇到的融入新难题、新诉求,是政策制定方需要考虑的问题。如台籍毕业生就业门槛多、办理手续繁琐、办理周期过长;在大陆工作的台籍毕业生在生活工作中普遍存在银行卡、公务卡等各类审批通过不易,审批周期长的问题;针对台籍毕业生在台学习工作期间的学术成果认定,两岸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存在差异,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新时代推进两岸文教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两岸文教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功能显着提升

  近年来,大陆深化对台交流合作,两岸文教融合领域更加多元,形式更加多样,覆盖面更加广阔,布局日趋优化,平台载体建设显着提升。以福建为例,该省搭建了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海峡青年论坛等平台,建设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客家族谱博物馆等一批涉台专题博物馆,涌现出一大批宗亲交流、文化共建、教育合作等文教领域的两岸合作品牌,举办了海峡两岸文博会、海峡两岸大学生研学体验营、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两岸青年联欢节、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等品牌活动。大陆还积极通过开展两岸青年喜闻乐见的文教活动,邀请台湾青年来大陆研学交流,增进两岸青年一代的情感交流。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该校每年与台湾相关高校、文化机构联合举办“两岸文化发展论坛”、“两岸文创论坛”、“两岸戏剧论坛”、“两岸教学教法学术研讨会”、“两岸研究生人文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每年举办“共同家园杯”两岸大学生演讲赛、“少年文学家”两岸联合征文比赛等赛事,积极推进青年学生文学作品入台,实现两岸学生交流互访,2018年以来共有三部大学生文学作品在台出版发行。该校自2015年以来还启动了“海峡两岸师生文学研修营”项目,先后组织了九批师生与台湾高校师生一同展开两岸师生文学与文创研修、闽港澳台大学生菁英领袖营等交流活动,成为推进两岸文学创作、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为两岸青年学子文化教育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这些已具规模和品牌效应的平台,在两岸文化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推进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注入了活力。

  (二)两岸文教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大陆积极推动两岸深度融合,在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福建省为例,从省级层面来说,2015年,福建省政府颁布《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就业的意见》(简称《意见》);2017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闽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对《意见》进一步细化,强化了政策信息宣传,挂牌设立了一批省级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实行就业补助政策,完善金融、医疗、出行等配套服务,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闽就业创业。2018年出台《福建省贯彻〈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实施意见》,提出扩大闽台经贸合作、支持台胞在闽实习就业创业、深化闽台文化交流、方便台胞在闽安居乐业等四个方面的66条实施意见;2019年颁布的《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施意见》,就鼓励台湾人才来闽发展,推动民间、基层交流交往等方面提出42条措施。2020年出台《福建省贯彻〈关于应对疫情统筹做好支持台资企业发展和推进台资项目有关工作的通知〉实施意见》,提出助力台企发展的28条措施,并于2021年汇集并向社会公布在闽台胞台企225条同等待遇清单,引导和支持台湾青年来闽就业创业,切实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相关部门也相继颁布配套措施。教育、文旅、农业、人社等部门或出台专项政策,或制订实施细则,为加强两岸文教融合发展打造良好政策环境。如福建省教育厅早在2008年就出台了《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的意见》,扩大两岸院校在学科专业的合作范围,鼓励台资企业参与办学,推进两岸学历互认和学生交换,开展闽台青少年系列交流活动,完善在闽台商子女入学和台生就业的政策,以期为台湾同胞来闽学习和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福建省文旅厅于2018年出台《促进闽台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于2019年颁布《关于促进厦金、榕马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十条措施》,编制《促进闽台文化交流合作相关措施办理指南》,着力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拓展两岸文旅交流领域。此外,地方层面也相应出台配套实施细则,细化政策举措。可以说,两岸文教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已初步形成,为进一步推动两岸文教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闽台独特渊源助力两岸文教融合发展

  福建与台湾直线距离最短,交通往来便捷。多年来,闽台两地在教育领域、民俗文化、文化产业、影视文学、新闻出版、民间信仰等方面交流热络,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闽台同胞语言相通,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海丝文化、朱子文化等在台湾地区影响广泛,是凝聚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风行台湾岛内的信俗文化,如湄洲妈祖、闽王王审知、临水夫人陈靖姑、保生大帝等民间信仰均发端于福建。虽然近三年受到疫情及台湾当局管控限制的影响,两岸民间互动有所减少,近来才呈现回温态势。特别是2022年第十四届海峡论坛的成功举办,吸引了约2000位台湾各界嘉宾线下参与,彰显了支持两岸交流的强大民意基础。福建与台湾既有特殊历史渊源,又有现实紧密联系,没有理由不在融合发展中走在前、做在先,这些独特的渊源决定了闽台社会联系的紧密性,为两岸文教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

  四、新时代推进两岸文化教育融合发展的策略思考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动两岸文教交流制度化建设

  加强文教交流制度化建设是确保两岸文教融合发展常态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比较迫切需要推动建设的文教交流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规划机制。当前各地的对台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其中也不乏一些同质性甚至重复性的活动。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和落地实施,建立健全文教交流合作的部门协同机制,推动发展规划对接,把对台文教交流工作当作一盘棋来下。进一步完善省级统筹、部门联动、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制度,增强部门统筹协调能力,做好关于两岸文教融合总体任务和基本思路的短、中、长期规划,建立交流项目的清单,明确各阶段各项交流活动的具体任务,形成规划实施合力,确保两岸文教融合发展各项工作方向明、路径清。例如,闽台族谱家书的编修和展览工程,漳州、厦门、泉州和福州等地都在推进,有关部门应牵头成立一个组织协调机构来统领两岸族谱编修对接工程,确保族谱所记载的客观事实让那些数典忘祖的“台独分子”无地自容,必能使其谎言不攻自破。二是质量评估机制。应将规划任务纳入各地市、各部门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动态监测,组成由两岸两地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的第三方评价主体,从主题设计、活动优化整合、政策指导、项目推进、成效评估、社会反响等方面,组织实施项目完成情况的中期评估、年度评估和终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修订,明确后续实施重点任务和要求,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重视社会舆论监督,关注文教交流项目所取得的社会反响。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建立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对实施效果好的项目,给予相应激励;设立奬励金,资助对两岸文教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企业和个人。三是跟踪保障机制。优化文教交流项目审批流程,健全重大重点文教交流项目台账管理制度和跟踪服务机制。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及时跟踪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统筹协调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健全法律保障机制,对两岸文教交流中可能会涉及的法律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办学证书互认等方面内容,建立明确的法律保障制度,给予精准的法律指导服务。

  (二)握牢中华文化话语权,增进中华传统文化认同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中华文化始终是两岸社会与民众的文化根基,是维系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核心纽带,可以将之作为两岸文教交流的主线和引领,在这一框架下推动两岸文教交流与融合发展,有助于反制和破解“文化台独”的种种卑劣伎俩。

  一是塑造主体,打造中华文化话语强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对“文化台独”本质的认识,深入揭露台湾当局借“文化多元”之名,行“去中国化”行径的本质,确保让真正懂传统文化、政治强、思维新、视野广的教师去教育学生。重视学生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政治意识强、阵地意识敏鋭、网络媒介素养高的中华文化话语强军,加强主动设置议题的意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抢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权。二是要强化载体,形成中华文化话语合力。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精神产品”的开发、推广、创新还有很大空间,需要两岸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在各自领域创新,进而形成“合力”。应继续合编教材,在岛内形成“风潮效应”;继续合办期刊,作为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阵地;继续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特别是两岸青年学子人文论坛,让台湾年轻人接受中华文化洗礼,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可以在青年人热衷的动漫、电竞、影视、文创等产业加强交流合作,开发既承载中华文化又符合时尚潮流的产品、作品,在细节处传承中华文化。还可以把“中国诗词大会”、“两岸未来文学家”等已有的品牌文化节目打造成两岸青少年交流的机制化平台,吸纳台湾青少年参与,邀请台湾学者担任点评嘉宾,以扩大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青少年中的影响力。三是要创新方式,改进中华文化话语表达。一方面,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通过构筑接地气、近生活、暖人心的话语表达体系和两岸同胞喜闻乐见的对话范式,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两岸同胞普遍接受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提升话语吸引力,进而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线上资源,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项目保障等方式,共同开发各类文教交流专用的移动端APP软件。疫情防控期间,钉钉、微信、QQ等社交软件以及各种网络平台展现了其强大的网络交流功能,全国各界皆广为受益。两岸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共同开发支持学术会议、课堂讨论、田野调查以及构建各类数据库的软件,开辟和构建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云端阵地。推动各类平台融合发展,形成协同联动发力发声的态势,共聚中华文化话语合力。

  (三)创新两岸青年交流模式,搭建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平台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也是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力量。青年群体不仅是维系两岸民间社会连结的基础,也是推进两岸文化教育融合发展历史前行的齿轮,更是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主力军。探索两岸青年文教交流新模式,吸引更多台湾青年在大陆生活就业、安身立命,有助于促进双方瞭解、化解政治误解、强化两岸民间的情感连结与社会关系,为实现两岸和平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是打造和升级两岸青年就业创业载体平台。在福建创建两岸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中心,制定吸引台湾优秀项目落地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吸引创业人才和项目成果落地;调动两岸高校力量,持续输送团队、项目,整合中心资源,开展师生共创,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建成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云域”资源优势,深化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产创融合人才;发挥两岸大学生创业中心在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促进两岸青年大学生融合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建设起内校园、泛校园、外校园循环,保障基地有人气、有人才、有项目,争创国家级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典型示范,变“输血”为“造血”,使台湾青年真正“愿意来、留得住、同发展”。二是创新和拓展宣传渠道。近年来,大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台政策,建设了一批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基地,搭建了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为在大陆台湾青年的学习、就业、创业和生活提供了保障。新形势下要在两个方面做好服务:一方面,加强部门联动,健全信息采集机制和惠台青年政策信息发布机制,通过举办台生就业创业说明会、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线上直播、设立专门的台生就业谘询通道等形式,推进惠台政策精准宣传,提高政策落地实效。另一方面,选树在大陆工作的台湾青年作为典型,讲好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故事,通过“以台引台”,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生活和工作,使大陆成为台湾青年安身立命的优先选择地。三是打造品牌项目。加强资源统筹,拓宽合作渠道,发挥已形成品牌效应的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论坛等活动影响力,大力推进全方位、多样化的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积极推动两岸青年合聚。除了开展学术研讨、参观访问、教师交流研讨、民俗交流活动等传统形式之外,两岸还可以组织开展合作拍摄影视等全方位各领域多形式的交流融合活动。此外,两岸还可以通过推动文化产业对接,发挥台湾文创优势,结合两岸高校合办的文化产业专业,组织两岸有关人员,精选大陆各地各类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生动活泼的文创产品,介绍到两岸特别是台湾的各有关学校的第二课堂,进入学生夏令营式的素质教育课外活动中,扩大两岸文化共识、促进两岸文教融合发展,为两岸和平发展夯实文化基础。

  (四)加强两岸合作研究,搭建学术沟通桥梁

  两岸文教融合发展是在两岸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不仅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有必要加强两岸合作,从多学科的视角对两岸文教融合发展进行学理探索和多学科整合,归纳概括该领域的规律性现象,搭建两岸学术沟通桥梁。

  一是加强对两岸文化教育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如何在现有基础下,从总体目标、指导思想、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方面加强对两岸文教交流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如何发挥市场作用龢民间力量,以最少程度避免政治和行政手段对两岸文教交流的干扰;如何挖掘两岸文化教育的互补性,做好文化融入的制度安排;如何做好对两岸文化教育发展趋势的持续跟踪;如何提升两岸合作办学质量,加强对台湾来大陆就读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如何开发凸显两岸地方特色的地方教材,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在教学中的课程构建等等。这些问题都亟需两岸学界加强基础研究和理论探索,为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设计和智力支撑。二是建立联动机制,搭建学术沟通桥梁。一方面,鼓励两岸学术界加强合作。加强对中华经典作品的解读,组建两岸编写团队,编写文化经典及古典名著解读的普及本,推进两岸合编文学类、艺术类、历史类教材或教辅资料等问题的研究与研讨,打造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岸共享“线上课程”,揭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突出呈现中华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力争在台湾学子的脑海中留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象,真正做到“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如福建师范大学率先联合台湾相关高校、文化机构及专家学者,开展了两岸教材合编工程、学术合作工程、期刊合办工程、学科合力工程、青年合聚工程(简称“五合工程”),先后在台湾相关中学举行教材发布会、教学观摩会和研讨会等20余次,共计4万多师生领用了合编教材。另一方面,抓住师、生两方面和专家、青年教师两头,深入开展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交流活动。推动与台湾相关文化机构、大学和中学的交流合作,联合举办两岸同篇同题学生征文比赛活动,让经典嵌入青少年头脑。举办同篇课文、同堂竞技的两岸教师现场教学观摩交流活动,或书面教案、教学设计征集比赛活动,提升台湾青年教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水平和传播能力,使之成为台湾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引领者和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促进者。举办两岸青年教师、研究生共同参与的学术研讨会,结集出版竞技交流的成果和学术研讨会的优秀论文等,使这些两岸文教交流、融合发展、心灵契合的成果有形化,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宣传两岸交流融合成果。三是合办宣传阵地,创建品牌论坛。推动与台湾学术机构合办刊物,使之成为及时宣传、推介两岸文教交流各项目、各活动、各成果的主阵地。依托两岸合办刊物,创建刊物内外、线上线下,定期不定期的“两岸教育论坛”。通过这些平台,使各种合编教材、合办刊物、品牌论坛成为在台湾弘扬中华文化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五)夯实两岸同源文化根基,加强闽台文化传承和交流

  两岸文化教育融合发展当前正在经历一个由“存异”到“存同”,再到“求同”的过程。而闽台文化就是这个“同”的最大基础。福建具有闽台血脉相连的社会文化基础,如闽南语等共同的语言文化,妈祖信仰、王爷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共同的信仰文化,修续族谱、修建宗祠等共同的宗亲文化,歌謡戏曲、建筑装饰等共同的艺术文化。这些既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也是维系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坚强纽带,印证了两岸民治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加强闽台文化传承和交流,不断增强两地历史文化联结,不仅有助于唤起和强化两岸共同历史记忆的,而且对于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共鸣和认同感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是加强祖地文化传承和交流。福建是台湾同胞的重要祖籍地,约有80%的台湾人祖籍地是福建。应当利用福建的祖地优势,深化闽台族谱源流研究,通过族谱对接、寻根问祖、接续谱系、共建族谱数据库、开发姓氏族谱文创产品等方式,增强祖地文化对台湾同胞的影响力。闽南语与台湾民众关系密切,易于引起台湾同胞共鸣,可以与台湾合作创作开发反映闽台历史文化渊源的闽南语影视作品、歌曲、戏剧,强化闽台两地共同的语言联结。二是打造两岸文教促融平台。深入挖掘涉台资源的文化潜力及其历史内涵,进行产品的深度开发利用和集约化规模经营,打造集参观访问、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创新创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两岸文教交流的平台。在不具备建设线下博物馆的情况下,筹建打造一批反映福建特色祖地文化的系列数字博物馆,使其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促融平台载体,为展示闽地涉台特色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进两岸文化认同发挥应有作用。三是注重涉台隐性资源整合。以祖地文化、宗亲文化、民间信仰、民俗文化为纽带,大力整合涉台隐性资源,不断丰富涉台文化产品,不断加强两岸文化遗产、传统戏剧曲艺文艺表演、传统技艺美术、文创开发、影视动漫、游戏软件等领域的合作开发,推动非遗文化、民间曲艺等祖地精品文化走进台湾。不断增强涉台文化产品的思想性、教育性和趣味性,提升品牌内涵,推进其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形成示范效应,并注重对外的国际传播,共同讲好两岸故事。

  五、结语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是通向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是造福两岸同胞的康庄大道,需要凝聚两岸同胞力量共同推进。我们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密切两岸交流合作,拉紧两岸情感纽带龢利益联结,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厚植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加强两岸文化教育融合发展,是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把握历史机遇,克服当前困境,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共创两岸文教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进而不断扩大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两岸同胞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逐步实现心灵契合,为祖国完全统一贡献力量!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