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的重要内容,是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新时期掌控台海局势发展走向、推动国家走向统一的战略性选择。两岸融合发展理念自正式提出后,在继承与发扬中央对台大政方针、总结对台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两岸共同市场和“大四通”“小四通”“两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合作、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共享”等为主要内涵,以“取消台胞就业许可”“发放台湾居民居住证”“31条措施”“26条措施”等为政策保障,以“两岸一家亲”“两岸心灵契合”“两岸命运共同体”为价值追求的创新理论体系。两岸融合发展是针对新形势下两岸关系结构特点总结与归纳出的系统性论述,是大陆对台政策与和平统一战略的进一步拓展,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做好对台工作的重要抓手。
一、两岸融合发展的问题意识与时代特征
特定的理论总是在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这就是理论的问题意识与时代特征。两岸融合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其发展,是在系统总结过去一段时期内对台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并针对台海局势作出科学判断后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的新策略,是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的内在逻辑结果,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两岸融合发展兼具“融合”与“发展”的理论内涵。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融合(Integration)是“团结不同事物的行为或过程,或是将单独的部分或元素,组合与协调成一个团结的整体”,发展(Development)则是“使得某事物成长,或是变得更大或更高级的行为或过程”。两岸融合发展,就是让两岸组合与协调成一个整体,协调团结统一的行为或过程,而且这种行为或过程是让两岸成长,变得更大更好;同时,这也是一个动态的辩证过程,是两岸成长得更大更进步的团结统一过程。两岸融合发展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以及政治等方面的融合,涵盖了两岸关系中的大部分内容。刘国深教授认为,两岸融合发展的结构应该包括五个方面:(1)两岸经济一体化;(2)两岸社会整合;(3)两岸文教融合;(4)两岸共同事务的合作治理;(5)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的协商谈判。两岸融合发展强调两岸的全面融合,最终目标指向台湾问题的解决和国家统一的实现。
两岸融合发展是在两岸政治对立状态与法理上的内战状态尚未结束的前提下制定的针对性方略。尽管两岸民间交流交往与各领域合作一直如火如荼,但两岸的政治对立却成为两岸关系中重要的不稳定变量。2016年民进党再度上台执政后,不遗余力地破坏祖国大陆推行的两岸融合发展政策。在“法律”层面,民进党当局通过制定和推行一系列相关规定和管控措施,强化所谓的“台湾共同体”,侵蚀两岸融合发展基石;建构新的“行政法理”架构,制造两岸融合发展隔离带;阻碍两岸各层面交流交往,消弭两岸融合发展源动力。类似两岸这样政治与经济高度乖离的互动态势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大概也很难找出第二个案例。这种态势构成了两岸融合发展的基本语境,如果脱离这一语境去讨论两岸融合发展问题,显然无法全面准确理解两岸融合发展的真正内涵。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语境约束,以区域一体化理论或社会整合理论来解释两岸融合发展问题时都会遇到解释力减弱的现象。以社会整合理论为例,“社会整合”亦称“社会一体化”,系指社会不同因素和部分通过协调作用消除分离状态,达到融合统一的过程。社会整合可促使社会成员遵守相同的行为规范,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加强彼此间的相互依赖和功能互补。因此帕森斯认为,社会整合可以推动社会体系内部各部门的和谐关系,使体系达到均衡状态,避免变迁;亦可以保证体系内已有部分的维持,以对抗外来的压力。社会整合具有文化整合、规范整合、意见整合及功能整合四个层面的内涵。区域一体化理论与社会整合理论在前提里面即预设了互动行为主体间政治与经济社会一致与协调的“合力”关系,这与两岸关系中政治与经济关系相互矛盾与扺消的“分力”系统完全不同。因此大致可以判断,两岸融合发展的逻辑与区域一体化及社会整合理论的逻辑有很大差异,不可同日而语。
以政治对立与深度合作同时存在的两岸关系结构而言,融合发展既是两岸交流与合作程度深化的自然结果,也是两岸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之间张力的体现,可以认为是两岸政治关系与经济社会关系的拔河,或者说是两岸关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发展道路的角力。因此有学者在谈及社会融合时将其定位为“民间互动行为”,认为两岸社会融合是两岸民众之间通过多方面互动、理解与合作,逐步实现两岸民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平等待遇,最终消除因政治历史等因素造成的相互之间隔阂与不适应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利益联系与文化和政治认同。从两岸关系发展实践来看,“台独”势力及民进党当局当然不愿看到两岸融合发展局面出现,因此不断为两岸交流合作设置障碍。尤其是2016年民进党再度上台执政后,变本加厉地通过各种方式设法压缩两岸经济、社会与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规模。但台湾民间对此显然并不认同,从现实情况来看,民进党当局对两岸交流合作的压制力度越大,民间反弹力度就越大,由此引发的社会对立也愈发严重。
两岸民间社会依托共同的血缘、地缘、文缘以及互利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广泛交往关系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使两岸融合发展成为两岸互动模式中颇具比较优势的路径选择。这一发展路径可以反向推动两岸交流合作的进一步拓展。具体来说,通过实现两岸经济社会领域互动关系的不断进化与升级,可以不断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应通尽通”以及共同市场的形成,推动相应涉及两岸融合公共服务政策系统的升级与优化。两岸融合发展是针对两岸政治关系与经济社会关系乖离局面提出的两岸关系发展路径设计,出发点是解决当前两岸政治对立加剧、“台独”活动强度升高情况下的两岸关系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问题。两岸融合发展聚焦于强化社会经济层面的交流与合作,目标在于加强两岸民众间的经济融合与社会融合,提升两岸同胞福祉,凝聚两岸同胞新共识,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为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两岸融合发展的主要内涵
在两岸政治关系与经济社会关系高度乖离的情况下,两岸融合发展是对冲两岸政治对立消极影响,实现两岸互动关系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当然这里的“融合发展”主要指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尤其是社会融合,已经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从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与发展特点来看,未来社会融合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能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最主要平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两岸民间交流与合作积累起了巨大动能,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随着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在大陆工作生活甚至长期定居大陆,逐步融入大陆社会的他们在相当长时间内将会成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主要群体。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台湾同胞在大陆经济社会领域享受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为主要特征,突出两岸人民“共建共治共享”,实现经济融合与社会融合同步并进。因此在融合发展的概念中,“融合”在两岸政治对立没有松弛下来的情况下相当大程度上指涉“融入大陆”这一意涵,即台湾同胞或者台资经济融入大陆的社会经济生活,直至与大陆社会融为一体,形成共同的生活经验及共同的价值认知,这是目前情况下两岸融合发展理念的主要政策意涵。
“以我为主”的融合观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台湾当局的阻挠,两岸短期内并不具备双向融合的条件,目前几乎所有两岸融合发展措施都是由大陆单方面推动。“两岸融合呈现单向性、经济性特点,即大陆主动通过政策性安排,推动台湾民众有效融入大陆社会经济之中,政治关系始终是阻碍两岸融合最主要的扰动因素。”从形式上看,上述“融合”事实上是台胞个人或者群体(企业)逐步与大陆居住地建立联结并逐步融为一体的过程。两岸融合涉及个体、群体和整体三个层次,涉及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逐步递进的维度。目前两岸融合大概还难以达到“整体层面”的高度,受现实层面的两岸关系的影响,主要应该还是局限于“个体”及“群体”层次。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在大陆经济体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功能,成为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定居大陆台胞数量不断增加及其融入大陆社会生活的程度不断加深,客观上加速了台胞“同等待遇”不断落实落细,继两岸经济领域由“比照外资”向“同等待遇”大幅度迈进之后,党的十九大以来台胞台企享受“同等待遇”开始全面向社会生活领域扩展。《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31条措施”)、《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26条措施”)和《关于应对疫情统筹做好支持台资企业发展和推进台资项目有关工作的通知》陆续发布以及各地结合自身情况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台湾同胞“同等待遇”落实工作快速发展。这些措施的实施加快了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社会的速度,同时也推动了两岸融合发展由经济维度逐步向社会维度迈进。
经济融合是两岸融合发展的主体内容。这方面学界相关研究也比较多,目前学界较有共识的观点是两岸经济融合是一个动态过程,两岸经济互动关系随着两岸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一方面,随着大陆整体科技实力提升,传统的两岸分工体系正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两岸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建立起的互补性合作关系是两岸经济互动关系较为显着的内容。具体来说,大陆发挥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台湾则发挥其在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双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互补的合作发展格局。但近年随着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禀赋发生了偏转,两岸建立在传统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合作及产业间的互补性不再明显,反而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的竞争逐步凸显。近年来两岸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最为典型。另一方面,随着大陆在关键产业上自产替代的加速以及共同富裕政策的推进,庞大的内需市场被激活,台资企业传统上“两头在外”的模式必须转向深度参与大陆经济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大陆的快速发展既增加了台资企业产业升级的紧迫感,同时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将会向更高的层次推进。
两岸社会融合的关键在于大陆台胞获得与大陆同胞相同的发展机会。唐桦述及两岸青年融合时说,两岸青年融合发展系指确保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能够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通过这些机会和资源,能够全面参与大陆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融合发展更强调青年积极而充满意义的参与、享受平等、共享社会经验并获得基本的社会福利。其实对于青年群体之外的台胞群体来说,“融入大陆社会”的内涵也大致差不多。胡石青认为,在双向融合渠道受限的情况下,两岸社会融合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政策及配套措施等积极干预手段,确保台湾同胞在大陆能够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从而全面参与大陆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享受应有的社会福利。从融合发展的角度来说,大陆快速发展为台胞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自我实现空间,同时大陆经济的快速进步增加了对台胞的吸引力。在台湾经济常年低迷和增长乏力的局面之下,与大陆同胞共享同等发展机遇成为台湾同胞尤其是青年群体融入大陆社会的重要推动因素,也比较真实集中地反映了两岸社会融合的本质,即两岸同胞共享大陆在经济社会快速进步中创造的发展机遇。
从国家统一战略的角度来说,融合发展的政策目标在于消解两岸关系中日益加深的经济社会融合与时张时弛的政治对立之间的张力。具体的路径就是通过大陆的发展来解决与消化这一问题,逐步消除两岸政治对立,推动两岸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将国家统一问题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以两岸发展共赢消解两岸政治对立,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有机结合,是祖国大陆的一贯对台政策主张。可以说,两岸融合发展直指两岸关系本质,是这一政策主张的直接体现,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最优路径选择。
三、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到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
两岸融合发展依托祖国大陆快速发展的强大势能,以提升两岸民众尤其台湾同胞福祉为基本出发点,强调与台湾同胞分享祖国大陆在发展中创造出的机会以及为台湾同胞提供个人发展空间,促进两岸民众在经济社会领域的高度融合,最终目标是达成两岸同胞水乳交融的共存共荣状态。从过程来说,经济融合显然是两岸融合发展中的先行部分,社会融合在最近几年则呈现出加速态势。近年来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参与大陆经济社会建设的台湾民众越来越多,大陆已经具备了单方面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落地生根的群众基础与现实条件。社会融合加速本身是随着定居大陆台胞数量增加和融入程度加深而出现的自然需求,诸如“31条措施”“26条措施”等落实同等待遇政策则是因应上述需求而推出的针对性举措,两者共同推动了长居大陆台胞加速融入大陆社会的进程。这一趋势是大陆快速发展外溢效应逐步显现的结果,说明大陆对台湾同胞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吸引力逐步增大。大陆快速发展形成的磁吸效应正在逐步显现,赴大陆寻求发展机会的台胞数量不断增加,两岸社会融合趋势逐步形成,两岸关系中自下而上互动模式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大。
两岸融合发展之“融合”正在经历一个由“合作式融合”向“嵌入式融合”的转化过程。“合作式融合”系指行为主体(组织或个人)为某一目标(通常是经济目标)在大陆生活,在大陆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一定功能,但行为主体与大陆社会是疏离的。“嵌入式融合”则是指行为主体完全融入在地社会,逐步适应在地社会环境,最终成为在地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完全融入在地社会生活系统。两岸经济融合程度的深化主要表现为台资企业嵌入大陆产业链的程度不断提升。随着大陆“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展开,台资企业作为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发展模式从以“两头在外”为主逐渐向更多利用大陆本地资源和拓展大陆内销市场的模式转变。大陆自产替代的推进和产业转型升级则进一步推动台资企业深度嵌入大陆产业链,成为大陆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促使两岸经济由“合作式融合”逐步向“嵌入式融合”转变。在社会领域,两岸社会融合则表现为定居大陆的台胞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台胞长期生活于大陆社会,以个体方式或某种形式的群体形式(如以台湾同胞为主的社会团体)深度融入大陆经济和社会生活,对大陆社会观念与价值系统有更深刻的体会与理解,也更容易与大陆的社会认知系统产生共鸣。
两岸融合最重要的方面是观念融合。唐桦认为台湾青年融入大陆社会主要有以下顺序:经济融合(相对稳定的职业与收入)→生活融合(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社会融合(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络)→身份融合(完成身份建构)。在上述四个阶段的融合过程中,身份融合的主要表现形式即为观念融合。观念融合是两岸融合的最后一块拼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观念融合的过程也是双方观念冲突、妥协与重构的过程,不过这种观念重构在相当多的时候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双方经历了长时间在地共同生活之后的自然结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观念融合”并不等同于一般所说的两岸“文化融合”。事实上“文化融合”概念难以胜任恰当描述和分析两岸观念融合的工作。一方面,两岸文化的基本结构本来没有多大差异,原本就不存在“不融合”的问题;另一方面,“文化融合”泛化了“文化”的概念,甚至将两岸民众差异化的情绪表达也视为两岸“文化差异”,从而使“文化”的概念内涵太过模糊,导致分析功能较弱。整体来说,长期在地生活是观念融合的必要条件,特定地域的社会规范对融入者自然会产生规约作用,融入者出于降低生活交易成本的需要,会有意识地去适应这些社会规范,并试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影响和改变这些社会规范。经过长期在地生活后,融入者个人意识与当地社会规范之间的张力逐渐消失,这一融合过程也接近完成。
两岸观念融合是一个由点到面逐步扩散的过程,其影响可以外溢到岛内。一方面,目前两岸融合是以分享大陆高速发展创造出的机遇为中心展开的,两岸融合发展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陆的发展前景、创造发展机遇的能力以及对台湾同胞的吸纳能力。因此两岸观念融合事实上是两岸民众形成两岸合作发展共创美好未来共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则内藴于两岸和平发展及国家统一进程之中。两岸融合发展内化了两岸共同繁荣的价值诉求,彰显了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核心精神内核,将会全面贯彻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致力于推动当前两岸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设计充分考虑了两岸关系发展的现实,为未来融合发展局面的进一步深化预留了空间。易言之,两岸观念融合以在大陆工作生活台胞的生活经验为基点,可以逐步影响辐射到岛内,不断强化两岸命运休戚与共的意识,成为消解岛内对抗性观念系统的支撑性力量。不过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可能要求两岸社会融合和观念融合达到一定的规模,一旦越过临界点,融合发展的观念扩散可能会突然加速。
两岸融合发展的目标在于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过程是共同生活经验累积的过程,是共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等价值观念的重构过程,也是两岸命运共同体认同的塑造过程。两岸社会融合发展就是要“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让更多民众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积极促进两岸同胞在厚植共同利益、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增进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振兴中华的共同信念”。两岸命运共同体包含“高度融合的经济与社会组织结构”和“对这些结构高度的认同与归属感”两个部分内容,前者属于物质层面的内容,后者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容。对于一个共同体来说,精神层面的认同往往比物质层面的存在更加重要,共同体的共有观念可以巩固或者消解共同体。目前两岸经济依存度较高,两岸在经济上基本形成了休戚与共的格局,但两岸在共同体认知与两岸共识方向上却还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两岸融合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就是要推动两岸命运共同体建构走完“最后一哩路”。
四、关于两岸融合发展的延伸思考
两岸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的重要一环,融合发展着眼于当前两岸交流与合作的现实需求展开,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岸融合发展是两岸和平发展战略的深化与具体化,主要围遶当前两岸情境下和平发展格局深化的问题展开,是和平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统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依托实践经验对国家统一实现路径的优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用线性外推的方式演绎融合发展与国家统一的逻辑关系。两岸融合发展可以为两岸关系由和平发展走向和平统一创造条件,但并不能保证两岸必然沿着这一道路走向统一。推动两岸走向和平统一还需要在两岸融合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推进和平统一的替代思路和更新机制。两岸融合发展从实践中来,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是对国家统一理论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的充实与发展。
现在谈及两岸融合发展时一般将“经济社会融合”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不过就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来看,“经济融合”与“社会融合”的表现形式以及溢出效应还是有着很大差别。从具体的实践形态来看,两岸经济融合一般是“合作型融合”,其中以上文提到的“两头在外”经营模式较为典型。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融合并不一定能够导致行为主体认同在地观念系统,也不一定导致行为主体产生融入当地社会的冲动。从在地社会的视角来看,他们更像是“过客”或者是“外来者”。究其原因,两岸经济融合多以特定组织单位为基础的“整体性”融合为主,这些组织单位为行为主体提供了相当部分的社会生活服务,或是充当了行为主体获取必要社会生活服务的中介,因而形成了行为主体对这些组织单位的认同与归属感。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组织单位对当地社会的依存度较高,但依托于组织单位的个人及团体对社会反倒是疏离的。这是长期以来在大陆生活的台胞难以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重要原因;从更宽的视角来看,也是两岸经济融合与观念融合经常难以同步发展的重要原因,更是两岸经济融合一直无法解决经济认知与政治认知之间落差的根源。两岸社会融合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个体式”的“嵌入型融合”,个人直接与当地社会环境产生联系,更加有利于两岸共同生活经验和共同价值观的建构。区分这两种类型的融合不是要将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要寻求二者互相促进提升融合发展效率的路径与方法。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推动社会融合可以成为深化经济融合的突破口,如果二者能发挥联动作用,将全面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两岸融合发展的动力不是两岸“彼此瞭解程度的加深”,而是台湾同胞无远弗届的发展需求。两岸之间存在认知差异是不争的现实,“海峡两岸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可能产生误解与偏见,但许多时候是由于双方彼此不够瞭解,以及受历史与政治因素的影响而认知不一”。从两岸融合发展的视角来看,强化对彼此的瞭解更有可能是融合发展的“果”而非“因”。从常识上讲,交流未必带来瞭解,瞭解也未必带来理解,更不一定带来彼此的相互尊重与欣赏。事实上,两岸融合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在于大陆快速发展创造出大量的发展机会及巨大的发展空间恰好匹配了台湾民众强烈的发展需求。台湾民众分享这些发展机会,自然带来了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结果。推而言之,交流可以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却并不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动力源。两岸融合发展的动力源在于大陆创造的发展机遇与台湾同胞提升发展质量需求的高度耦合,其根本在于大陆的持续快速发展。这也是有学者认为“融合发展在实践层面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概念”的原因,即实现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公共政策、经济政策。对于台湾同胞来说,两岸融合发展其实就是分享大陆发展机会;对于大陆而言,两岸融合发展则是逐步增强自身快速发展在两岸关系场域的外溢效应并进一步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结构优化过程。
也正是因为这样,目前融合发展的单向性格局,即以台湾同胞单向融入大陆为主流的状况是符合逻辑的。2014年以来,随着台湾岛内政局变化,两岸之间持续多年的经贸关系正常化与便利化进程一时受阻,大陆方面从此不再仅仅强调制度层面的两岸经贸合作,不再局限于扩大两岸经贸往来规模的单纯经济目标,转而立基于大陆经济发展的阶段比较优势,强调让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有关两岸融合发展的相关论述与政策措施,实际指向大陆通过单方面开放,为大陆台企台胞给予更多发展机遇的政策实践过程。融合发展理念下的两岸关系互动模式着眼于提升民众福祉,绕开刻意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民进党当局及“台独”势力,直指台湾民心,是新时期针对台海局势新变化做出的政策调整并已取得了巨大成效。鉴于民进党当局对两岸制度性合作的扺制和不断阻遏两岸交流合作,两岸双向的社会融合在短期内可能性极低,因此以长居大陆台胞融入在地社会为突破口,逐步扩大两岸社会融合的规模与范围,这是不得已的选择。
两岸融合发展以两岸共享大陆发展红利为基本支点,创造出了更多的共同利益,进而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这个角度来说,两岸融合发展的前途在于大陆的发展,大陆的发展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发展红利,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与空间,这种嵌入式融合的规模就会不断扩大。两岸融合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快速推进之外溢效应的具体展现,因此两岸融合发展作为一种理念不断被岛内民众接受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毕竟大陆拥有如此庞大并快速扩张的市场,以及快速发展创造的巨大发展机遇,不管台湾当局以及緑营政客如何诋毁,都不减其吸引力,这也是这么多年虽然两岸政治关系波谲云诡,但经济交流合作的规模却不断上升、定居大陆台胞尤其是青年群体不断扩大的原因。同样,两岸社会融合也具备同样的逻辑,幷且现在已经开始加速,表明经济融合的外溢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两岸融合发展即将迈入全面融合、逐步深化的新阶段。
五、结语
两岸融合发展依托两岸合作共赢和提升民生福祉的价值理念,围遶解决新时期两岸关系发展深化问题展开,是对国家统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两岸融合发展立基于祖国大陆快速发展的现实,秉持“以为我主”的对台大政方针,以两岸共享大陆发展机遇为主要诉求,将两岸民众尤其是台湾民众民生福祉的提升纳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过程,这是统一大业与国家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大陆在各个方面快速进步,创造出大量的发展机遇,对台湾同胞的吸引力逐步增加,有意到大陆谋求发展的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大陆涉台部门因应两岸关系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出台及落实落细台胞同等待遇的政策措施,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进入快车道。影响所及,两岸融合发展格局从经济领域快速向社会领域拓展,其深度与广度均大幅增加,尤其是长居大陆台胞融入大陆社会的速度加快,成为近年来两岸融合发展格局比较显着的变化。这也昭示两岸社会融合在两岸未来融合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性将会逐步增加,并将成为两岸命运共同体建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可以预见,两岸融合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必将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为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夯实基础。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