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网6月4日电(记者 海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广州大学台湾研究院兼职教授、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建民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就当前及今后两岸经贸关系予以深度解析。王建民表示,大陆在处理两岸关系时,始终是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两岸同胞利益福祉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从未对两岸经贸关系刻意采取限制性或遏制性措施,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而蔡英文当局却频频出于政治考虑处理两岸经贸关系,将政治议题凌驾于经济之上,并妄图在经济上“脱中融美”。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实难得逞。
谈及ECFA,王建民认为,要不要终止ECFA,主动权在大陆手中,这也是大陆握在手中的一张重要王牌。如果民进党当局未来在“台独”之路上走得更远、把两岸关系推到更危险的地方,大陆终止ECFA的可能性将变得很大。而一旦大陆宣布终止ECFA,台湾的经济将遭受严重冲击,这种冲击不仅是对台湾经济本身的冲击,更是一个释放重要政治信号的冲击,这会对台湾经济界产生重大震荡,即大陆对台经贸政策会有重大调整与变化。
对于两岸经贸关系和两岸精神层面存在的断裂,王建民表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是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经济合作有助于增进两岸共同利益连结,可缓和与改善两岸关系,如果没有两岸经贸关系的交流合作,两岸关系可能会更恶化、更紧张,两岸心灵距离更疏远。但并不是说,经贸合作就可以直接拉近两岸心理距离。两岸要真正实现相互信任,建立友善的政治环境,实现心灵契合,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甚至发生一场精神层面的重大宁静革命,台湾同胞才能逐步觉醒,才能重新认识认知两岸关系,才会致力于建立和谐海峡,实现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王建民,1960年冬生,陕西耀县人。中山大学经济学学士、法学(社会学)硕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广州大学台湾研究院兼职教授、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台湾经济、两岸经贸、台湾政治社会与香港问题等研究。
一、大陆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处理两岸经贸关系
中评社问:新华社日前发布统计数据,在2021年第一季度中,台湾地区向大陆及香港地区出口贸易额占该季度出口总额的42.9%,同比增长35.5%。在两岸政治关系处于低谷的时候,两岸经贸呈现这种不降反升的态势,您对此如何看?
王建民:的确,当前两岸关系呈现显着的“政冷经热”现象。对此现象,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探讨和观察。首先,可以从两岸贸易本身的发展情况来看。事实上,在过去几十年间,两岸贸易增长率并没有预想的那样高,经常是起伏不定的。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两岸贸易增长率一度是非常低的。但是,新冠疫情发生之后,两岸贸易却出现了较为显着的大幅增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
在新冠疫情出现国际蔓延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和地区深受影响,经济、贸易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衰退。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海峡两岸的经济和贸易表现出非常异常的显着发展态势。数据显示,2020年,海峡两岸的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都是表现最好的,大陆经济年增长2.3%,台湾经济增长3.1%;同时,2020年两岸的贸易出现高增长,依台湾方面统计,台湾对大陆(包括香港)出口1514.52亿美元,年增长14.6%;台湾从大陆进口647.79亿美元,年增长10.8%。尤其是台湾对大陆(包括香港在内)出口依存度达43.9%。大陆统计的2020年两岸贸易规模更大,增长同样显着。为何在新冠疫情带来的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两岸贸易能有如此高的增长?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方面,大陆是新冠疫情最初暴发的地区,也是最快控制住疫情、恢复生产的地区。同时,中国还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全世界最大的生产基地。所以,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后,全世界的很多需求,尤其是与新冠疫情等相关的物资与产品需求都要从大陆生产,自然带动大陆的贸易增长尤其是两岸贸易的增长。
另一方面,台湾受到疫情的冲击相对较小。台湾从一开始就没有采取封闭管理,也没有采取停工、停产、停课措施,生产贸易活动受影响相对较小。此外,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所谓的“宅经济”、“网上经济”发展很快,由此产生了对电子产品的很大需求。而台湾经济结构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其在电子产品与集成电路产业上有显着优势,特别是半导体或集成电路产业相关产品正好迎合了当下世界经济需求和市场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台湾经济增长,促进两岸贸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显着增长。这显示着两岸经贸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很强的互补性,这既是对两岸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其次,还需要观察的是,两岸关系在蔡英文上台以后陷入低潮和对抗,但两岸经济关系并未受到明显影响,甚至还出现显着增长。两岸政经为何会出现这种严重的“政经分离”状态?
诚然,蔡英文上台之后,因拒絶承认"九二共识"及采取"亲美抗中"政策,导致两岸关系持续恶化。但是,大陆在处理两岸关系时,始终是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两岸同胞利益福祉出发,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从未对两岸经贸关系刻意采取限制性或遏制性措施,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大陆非但没有用政治手段干扰两岸经贸往来,还持续推进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甚至还采取了很多积极政策与措施鼓励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包括先后出台了“31条措施”、“11条措施”、“26条措施”、“农林22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台商信心,促进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因此,市场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政策因素都促进了2020年以来两岸经贸关系尤其是两岸贸易的显着发展。这么看,就能够理解在两岸在政治对抗和两岸关系恶化的情况下两岸经贸依然能保持增长现象。
二、ECFA是否终止主动权在大陆手中 要看台湾当局的政策走向
中评社问:《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按理当于2020年9月12日约满到期,值得注意的是,大陆虽可以但却没有单方面废止,对此,您怎么看?
王建民:其实,ECFA的协议里并没有“十年到期条款”。ECFA属于WTO(世界贸易组织)下FTA(自由贸易协定)的一种变形,因此也受WTO相关制度的规范。按照WTO有关规范,FTA或ECFA早收计划签署后,应争取在十年之内完成相关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其他相关贸易协议的签署,从而实现两岸贸易自由化。
不过,ECFA中确实有一个特别条款,即“一方终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应以书面通知另一方。海峡两岸应在终止通知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开始协商。如协商未能达成一致,则《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自通知一方发出终止通知之日起第一百八十日终止。”也就是说,一方可以单方面提出终止。这一条款是当时台湾方面特别提出的,其背景是马英九当局在签约过程中,受到了民进党的强烈反对,在民进党施压与要求之下,台湾方面遂提出这一条款,是在为日后特别是民进党执政后为台湾方面终止ECFA留有后路。
当前ECFA实行已有十年,但在岛内“反中”恶浪之下,尤其是受到所谓“太阳花学运”事件的重大影响,其它贸易协议虽完成谈判但没能完成法定程序,也无法持续推进与实现。因此,目前ECFA实际上只有一个早收计划。在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蔡当局采取强烈“抗中反中去中脱中”政策及两岸关系持续恶化背景下,要不要终止ECFA,就成为各界非常关注的问题。
从台湾方面来看,无论是民进党当局还是台湾企业家或多数专家学者,都普遍认为ECFA来之不易,应该珍惜、不应终止。尤其这一重大两岸经济协议是在马英九执政时签署的,前官员与国民党人士特别强调ECFA的重要性,主张延续。尽管民进党当局对两岸经贸采取了扺制措施、对大陆企业在台投资经营采取了各种限制措施,但是它依然认为ECFA对台湾有利,并在主流民意压力下,也不主张终止ECFA。
从大陆方面来看,在处理ECFA问题时,大陆本着与处理其他两岸经贸问题一致的态度和立场,即从长远出发、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去看待,从中央对台工作重大战略部署去看待去处理。因此,从大陆有关方面对ECFA的表态看,大陆目前并无终止ECFA的迹象。但是要强调的是,大陆现在没有采取终止ECFA的做法,并不说明大陆未来不会采取措施终止,关键还是要看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变化。要不要终止ECFA,主动权在大陆手中,这也是大陆握在手中应对台海局势的一张重要王牌。如果民进党当局未来在“台独”之路上走得更远、把两岸关系推到更为危险的地方,大陆终止ECFA的可能性将变得很大。而一旦大陆宣布终止ECFA,台湾经济将会遭受严重冲击,这种冲击不仅是对台湾经济本身的冲击,还有对台湾整个社会心理的冲击。这可能是大陆释放的重要政治信号,预示着大陆对台经贸政策战略将会有重大调整与变化。
我们不希望这天到来,但是这天会不会到来完全取决于台湾当局处理两岸关系的政策措施。台湾当局不能在“台独”邪路上走得太远,不能把大陆逼到不得不出手的地步。因此,对于ECFA,我们要理性客观分析,不能简单地算一时的经济账。未来ECFA是否会终止,完全取决于两岸的政治博弈,取决于台湾当局的政策走向。
二、政治凌驾于经济之上 民进党当局违背经济规律
中评社问:此前一段时间,“菠萝事件”被民进党当局炒作得沸沸扬扬。
蔡英文甚至称“凤梨事件影响台湾推动两岸对谈”,对此您如何看?您认为,民进党当局是否真有恢复两岸相关对谈的诚意?
王建民:大陆暂停进口台湾菠萝是因为台湾菠萝检疫不合格,这是技术性的问题。大陆对台湾菠萝检验检疫,台湾当局应该对此肯定而非反对。因为全世界对农产品的检验检疫都非常严格,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把关是大家的共识。如果农产品出现病虫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只会更加麻烦。
两岸协商对话与菠萝检疫根本是两回事,台湾民进党当局拿菠萝事件作为藉口完全是一种政治操弄,这样的做法不仅莫名其妙,而且不符合逻辑和政治常识。难道大陆没有因菠萝检疫问题暂停进口台湾菠萝,两岸就能恢复协商对话吗?显然不可能。大陆多次强调,两岸协商对话的基础是台湾当局必须承认“九二共识”。如果蔡英文当局承认“九二共识”,两岸交流就会恢复,否则一切无从谈起,两岸不可能恢复对话与协商。
事实上,蔡英文当局本身就不希望两岸恢复会谈协商。因为,两岸协商对话若能成行,台湾当局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在政治立场上,承认“九二共识”;二是,对大陆要有善意,不能出现“敌视或雠视大陆”的现象。但是这两点,蔡英文当局都没做到,也很难做到。可以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蔡英文当局除了在政治立场上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外,还对大陆采取“敌视、雠视”的态度,包括长期使用“武汉肺炎”或“武汉病毒”称谓,至今部分緑营仍未彻底改变。因此,在民进党执政下,两岸要恢复对话、协商是不可能的,蔡当局以大陆检验检疫停止台湾菠萝进口影响两岸协商谈判完全是一种政治谎言与政治操作技量。
中评社问:近期,美国、欧盟祭出补贴优势,拉台积电前往设厂。但蔡英文政府对此并未采取限制措施,岛内很多学者对此提出警告。可否请您分析一下,台湾关键产业若赴美,会对台湾经济造成什么影响?
王建民:从市场角度和企业全球布局角度观察,台湾最具优势和竞争力的半导体产业基于企业自身发展对外投资布局,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可行的。现在欧洲、日本很多国家争取台积电,也是正常的。因为台积电一家就占了世界半导体芯片代工生产市场的56%左右,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疫情后对芯片需求增加,希望相关半导体产业投资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作为全球半导体芯片的先进制造商,台积电赴美投资并非其基于全球布局的主动选择。台积电2020年5月曾宣布,要在亚利桑那州斥资120亿美元建设一座芯片厂,这并非出于其主观愿望,因为赴美投资的成本和风险都比较高。台积电之所以这么做,实际上是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对台、对台积电强烈施压下所做出的无奈、不得已之选择。这是政治凌驾于经济之上,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此外,台湾当局对岛内半导体产业对外投资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也是问题关键所在。从陈水扁上台执政开始,就对台湾高科技产业到大陆投资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比如,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在大陆的投资发展在芯片技术制程上至少要比台湾落后两个世代。然而,对于台湾半导体产业在欧美投资,台湾当局却是没有限制性措施的。也就是说,台湾当局对台湾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对大陆投资与对美欧等投资是采取不同政策与标准的,依然是有政治考虑的。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关键产业赴美设厂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风险,即美国正在建构一个新的“排华去中”产业链。特别是在半导体领域,美国想要联合台湾、日本、韩国等建立一个新的半导体产业供应链。其中,台湾是美国想要拉拢的重要合作伙伴。因此,可以看到,美台在2020-2021年中不断召开经济、科技等相关会议,而且建立了新的美台经济、科技领域合作平台。因此,蔡英文当局所做的不仅是配合与鼓励半导体产业赴美投资事情,更是在其“脱中融美”经济战略下同美国建构一个排斥大陆“排华去中”产业链、供应链,以达到她一直企图推行的“经济脱中”之目的,尽管在客观上非常困难。
蔡英文当局的这种做法在立场和政策上都是错误的,是反动的。这显然与其一贯的“亲美抗中”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即“歧视大陆、亲近美国”。此外,从长远看,如果台湾当局配合美国建立“排华去中”产业链、供应链,对于日后台湾企业、台湾经济也会带来很大风险。两岸经贸关系十分紧密,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也是台湾最大的海外投资基地,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台湾要在经济上“去中脱中”是很不现实的,是非常困难的,台湾经济很难脱离大陆。因此,若台湾当局执意不顾现实推进加入所谓的“排华去中”产业链、供应链,台湾经济发展将面临很大的潜在风险。
我们也应该看到,台湾当局对美采取的配合性措施是否能完全主导台湾高科技产业企业的智慧选择,仍然是存疑的。企业自身也需要发展,并不是每个台湾企业都愿意配合蔡英文当局加入美国主道的“排华去中”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历史经验证明,企业如果不顾经济发展规律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而积极配合当局的政治需要去投资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大多以失败告终。
中评社问:在中美贸易冲突剧烈的情况下,民进党当局提出了推动投资台湾方案;此外,大陆暂停台湾菠萝输入之后,美国有政客鼓噪成立“经济北约”,台湾当局有关人士称“若成立,则争取加入,经济防中”。民进党当局在经济上依然延续“倚美抗陆”的做法,您对此怎么看?
王建民:这个问题应该分两个层面看。首先是关于台湾当局推动的投资台湾方案。台湾当局在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时期都有一个基本的观念,即鼓励台商回台投资。但从当局采取的政策措施与效果来看,蔡英文上台以来鼓励台商回台投资采取的政策力度是最大的。同时在中美经贸关系大调整与市场格局变化背景下,蔡英文推动的投资台湾政策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台商回流出现了显着发展。
虽然有一部分行业确实回到了台湾,但总量并不大。台湾有专家曾表示,台商台企70%的投资还在大陆,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仍占主流。在过去三年,回台的台商数量已经大幅下降,尤其是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台商回流的速度和幅度显着下降。依台湾当局统计,到目前台商以各种名义返台投资获批金额超过1万亿元新台币(其中包括一部分原计划到大陆投资而在台投资的部分),但真正返台投资金额只有2000多亿新台币。日前一位台湾财经专家撰文认为70%以上的台商仍留在大陆,回流台湾与外流东南亚等的台商总计不超过30%,大陆依然是台商投资的主战场。
在全球经济产业大调整的背景下,部分台商对自身产业布局进行某些调整,返台投资或赴东南亚等投资,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企业要生存要发展,确实需要依据市场形势等变化进行多元化布局。但蔡英文当局与企业的想法不同,她的目的是希望在大陆的大部分台资企业回到台湾、在经济上减少对大陆市场的依赖,最后和大陆经济脱钩。她上台后在首次“520讲话”中就明确提出“要告别以往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现象”,就是要在台湾在经济上切断与大陆的关系,进行“告别”。其核心目的还是“台独”思维,为“台湾独立”服务的。只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现实与台湾经济本身发展需要,蔡英文上台后执政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并没有按照蔡英文所设想的发展方向发展,反而两岸贸易在特殊的背景下还出现显着增长,台湾经济对大陆市场的依赖持续上升。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美国要建立所谓的经济“小北约”。这与美国在政治上“对抗中国”的大战略是相配合的。自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打压、全面对抗的政策。拜登上台以后,继承了特朗普对华强硬路线与政策,继续在经济、科技等各领域与华对抗。在对抗的过程中,拜登政府延续特朗普政府的一些经济政策和主张,一个最主要的举措是要要建构一个排除中国大陆的、以美西方为主导的一个经济同盟,建立包括台湾、日本等在内的产业链、供应链,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排华去中”产业链、供应链,也可以看作是某种程度的“经济小北约”企图。
我认为,这种想法在理论上就是行不通的。美国等西方少数国家希望建立类似小北约的经济同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陆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有着比较完整的生产链与供应链,排除中国会对整个全球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最典型的是荷兰的例子。其半导体领域最厉害的先进光刻机生产厂家之一是荷兰的ASML,当时在美国的压力下一度停止对中国出口,对中芯国际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后来,ASML意识到中国大陆才是它未来发展的重要市场,进而与中国签订了12台光刻机出口,贸易合同金额估计有几百亿人民币。虽然美国方面有压力,但企业要发展,它离不开中国市场,需要到大陆发展。所以说,美国想排除中国建立经济联盟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这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很大风险。如果蔡英文要配合美国走这条路,也是不现实的,如上面所述,两岸经贸关系十分紧密,大陆(及香港)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大陆也是台商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如果人为推动远离大陆或两岸经济脱钩,而与美欧等建立“经济小北约”,则会让台湾经济发展陷入更大困境。
蔡英文当局在政治上“亲美抗中”,在经济上“脱中融美”,都是围遶其“台独”战略企图展开的。而经济上“脱中融美”在短时间内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不仅无法实现,还会有很多后遗症。新冠疫情的暴发使台湾电子产品在全球有很大的需求,带动其经济较快增长,这是台湾的优势、也是劣势。台湾的经济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与半导体领域,一旦大陆未来半导体产业全面崛起,台湾的这一产业优势不再,将会对台湾的经济造成沉重打击。所以台湾经济最大的优势在电子与半导体,同样潜在风险也在电子与半导体。
过去台湾的光电产业,即显示器产业也十分有竞争力,远远领先大陆。但很快大陆的光电产业崛起,现在已经超越了台湾。因此,大陆在半导体领域追赶上台湾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届时,台湾经济发展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格局均会发生重大变化。“十四五”规划为台商在大陆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尽管民进党当局有诸多倒行逆施的做法,但大陆在“十四五”规划中依然明确提出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共同市场,支持台商台企参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中评社问:您认为,台商台企可以如何把握好“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机遇,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王建民:中国经济体制在全球经济中确实是很独特的,也是很有优势的。“十四五”规划是国家经详细调研、对经济发展做出的中期规划。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原因就在于,“十四五”规划涉及到对产业发展的详细与深度规划,内容十分详细和具体,藴含着庞大的商机和巨大发展潜力。台商是我们的同胞,同文同种,他们对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更为瞭解,对大陆“十四五”规划、对未来大陆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也非常关注,甚至有深入研究与深度解读。
“十四五”规划把两岸产业合作作为重点,鼓励台商、台企融入到大陆新发展战略,也就是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来。双循环是大陆经济进行的重大改革和战略调整。过去,中国更多地强调对外循环,而这次则把内循环作为重点,将内外循环对接起来,所以在涉及内循环方面的制度改革与调整会更突出,预计会出台更多促进内循环的政策措施。过去大陆区域之间、省际之间与行业之间可能存在诸多限制,影响内循环,制约经济发展。未来在这方面的改革力度、开放程度会更大,这就为台资企业在大陆布局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大陆会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将前所未有,也将为台商的参与、拓展商机提供机会与机遇。
此外,在“十四五”时期,台湾企业在大陆还有很多其他的发展机遇。比如,大陆在“十四五”规划里突出强调新基建。新基建与过去的传统基础建设与以房地产为核心的投资有所不同,而是集中在5G、IA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经济、新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等以科技为主的新兴经济基础建设。这是影响未来经济发展与竞争力的重大经济建设,涉及领域广泛,产业众多,商机庞大,会造就新的产业,造就新的企业。台商对此更为敏鋭,更为关注。台湾企业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在未来大陆新基建快速发展的时期,台商会有很多机会,一定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也是获益者。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正快速发展,甚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新能源汽车对新材料、芯片和先进电子零部件等需求非常大,台湾在这些方面也很有优势。从过去到现在,台湾的汽车零部件在大陆的布局都非常多,未来台商一定会融入大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除了工业领域的发展,当前大陆还强调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涉及到的不仅是农村的发展问题,还包括把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起来的新兴产业交叉发展问题。所以乡村振兴涉及到的面很广,发展潜力很大。台湾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领域都有很多先进理念与经验,这也是台商台企今后参与大陆乡村振兴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尽管“十四五”规划没有具体的对于台商台企的优惠政策,但大陆对台商在大陆投资发展的鼓励、支持政策是明确的,是不断推进的。特别是许多地方都把吸引台资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或抓手,大力鼓励与吸引台资,不断出台鼓励与优惠政策措施。这也是台商持续在大陆投资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全世界经济都受到新冠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在“十四五”规划实施以后,经济规模会持续扩大,发展潜力更大,发展机会更多。“十四五”规划将为台商在大陆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与机遇,台商还会继续深耕大陆,开创新的事业天地。
中评社问:近年来,大陆持续扩大对外开放,除了“一带一路”倡议之外,还于去年推动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在您看来,台商台企应如何把握大陆对外开放的机遇,走向全球大舞台?
王建民:最近几年,大陆对外开放步伐很大。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之后,中国依然按照自己既定的政策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大陆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这是中国经济自信和发展自信的表现,也是中国与全球经济接轨的表现。过去大陆的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现在正从制造业逐渐向服务业、金融领域等全面开放,这是前所未有的,对于台商也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台商当然不会错过大陆开放的契机,他们也在时刻关注和研究大陆开放政策的强度、力度,从中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布局。
去年,RCEP的签署使大陆的对外开放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而台湾当局因为两岸关系的影响,没有加入RCEP,同时也使台湾在区域经济整合方面面临很大挑战。台湾不可能直接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相关经济协议,它只能通过大陆平台参与到区域经济发展中,这是唯一的手段,也是最好的手段。这一点,台商也很清楚。
此外,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开放的全球性经济合作、产业合作平台,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可以融入到“一带一路”这个大舞台。台商也十分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大陆有关部门也在鼓励台商参与“一带一路”。随着未来“一带一路”在全球的继续发展,台商参与“一带一路”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台湾有很多优势产业可以施展本领,比如电子信息产业、机械产业、工程建设、仓储物流、法律服务等。台湾很多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在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化方面也会有一定的优势。综上,台商有很多机遇,也有很多长处,可以和大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但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当前,美国和日本等有关国家猛烈攻击大陆倡议的“一带一路”,制造“债务陷阱论”或“政治图谋论”等,他们试图建立一个新的、对抗“一带一路”的基础建设发展计划。但是我认为,美国主导的对抗“一带一路”的基础建设发展计划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它不是从经济发展与共同合作角度出发的,而是从政治利益、从对抗角度出发的,而且在西方利益至上理念下很难做到共商共建与利益共享,所以是难以实现。就美国自身来说,历来都是以美国为优先的,以美国利益为指导的,它需要率先投资自身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很难慷慨地协助与支持其他国家或地区基础建设。美国不像中国这样具有真正的国际合作主义精神,可同其他国家或地区友好合作、提供协作,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因此,依然看好“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主义发展理念,这对台商来说也存在很多机会,可参与到广泛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建设发展之中,并从中受益。
三、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是两岸心灵契合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中评社问:近来有舆论认为,两岸经贸关系的频繁、物质关系的拉近并没必然导致两岸精神关系的拉近,对此您怎么看?
您认为,应当如何更好发挥两岸经贸交流的相互依赖性,促进两岸民心相通?
王建民:这是大家比较困惑的地方,就是说,两岸经贸关系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两岸物质层面的发展并未带来两岸关系的实质性改善、没有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目标。如何看待两岸经贸关系和两岸精神层面存在的断裂,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无论是两岸之间还是全球之间,经济关系的发展、产业经济的合作都是十分正常的现象。那么,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是否完全没有促进两岸民众之间心灵层面的相交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没有两岸经贸关系的交流合作,两岸关系可能会更恶化、更紧张,两岸心灵距离更疏远。正是因为有这种广泛的经贸交流以及带来的人文交流,岛内形成了一个希望两岸和平发展、希望两岸关系稳定和改善、反对"台独"冒险的基本理念。这种理念是维持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合作,防止两岸关系走向极端的重要力量所在。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是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毕竟海峡两岸分属不同的制度体系、治理体系和价值体系,这是两岸通过经济合作拉近彼此价值观念与心灵契合的很大障碍。因为仅靠经济交流与合作不能改变两岸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以及价值观上的差异与隔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是改善两岸关系的条件,但并非是改变两岸民众价值观念认知与实现心灵契合的充分条件。经济合作在理论上有助于缓和与改善两岸关系,弱化对立与冲突,但并不是说就可以直接拉近两岸心理距离。要拉近两岸的心理距离,我们还要在经济交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两岸广泛交流互动特别是人文关怀来逐步加以改善,同时采取多方面举措、经过长期努力,才能逐步实现这个目标。
大陆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两岸民众往来,形成了改善两岸关系的很大推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还面临着强大的阻力。或许在两岸经济合作中,因为互利共赢或大陆惠台让利,我们没有感受到太大的阻力,但在两岸人民交流合作中,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台湾当局的强大政治阻力。台湾民进党当局通过强势的政治操作,不断制造“大陆威胁论”、“大陆吞并论”、“大陆打压论”,不断塑造“台湾主体论”、“台湾国家论”,不断制造两岸之间的矛盾、对立与对抗,甚至制造两岸同胞之间的敌视与雠视,严重阻碍了两岸民众心理距离的拉近,造成了两岸同胞之间更多的隔阂猜忌,必然影响到两岸关系在精神层面或理念层面的改善,也在很大程度上扺销了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对改善两岸关系的积极作用。尽管两岸制度不同,但如果台湾当局能够采取友善的大陆政策,不断对大陆释放善意,两岸民众在认知方面可能就会出现一些改善,心灵距离就会拉近一些。所以,台湾方面的政治阻力是造成两岸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心理层面无法接近和改善一个重要原因。
两岸要真正实现相互信任,建立友善的政治环境,实现心灵契合,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甚至发生一场精神层面的重大宁静革命,台湾同胞才能逐步觉醒,才能重新认识认知两岸关系,才会致力于建立和谐海峡,实现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但目前台湾同胞受到台湾当局政策的严重牵制和影响,还没有彻底的觉醒,没有充分意识到当局的这种政治对抗、“台独”路线会对两岸关系造成的重大伤害及可能带来的巨大危险。或许经过数十年的社会政治变迁,特别是在经历某种重大震撼事件之后,台湾同胞才能真正觉醒,才会改变两岸关系的对立与对抗格局。但是现阶段,在民进当局掌握政权与掌握话语权的情况下,要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确实面临不少困难,但这并不会改变大陆倡导的坚持两岸和平发展、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实现心灵契合、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政策理念与发展目标。
(http://www.CRNTT.com 2021-06-0400:11:52)
(2021年6月)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