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主体意识”是在“台湾意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是执政当局“自上而下”因势利导强化的结果。它是一种更强调台湾价值、台湾利益、台湾优先与台湾主体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具有某种程度的“台湾国家化意识”,在緑营的认知中更具强烈的“台独意识”。“台湾主体意识”也是当今台湾社会的主流价值与主流意识,成为台湾当局处理两岸关系凭藉的重要民意基础与手段,对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台湾主体意识”逐渐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
台湾岛内的社会意识众多,从不同角度或面向分析与观察,就有不同的社会意识。社会主流意识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有学者将台湾主要社会意识归纳为八类,即“祖国意识”、“台湾意识”、“和平意识”、“发展意识”、“民主意识”、“皇民意识”、“反共意识”、“台独意识”等。当然,我们还可以提出更的台湾社会意识,如狭隘的“岛屿意识”、“反中意识”、“忧患意识”、“边缘化意识”等。但就对台湾社会、政治与两岸关系发展的影响而言,当今台湾最主要社会意识就是“台湾主体意识”(“新台湾意识”)。我们可以这样归纳:就两岸关系政策的开放与管制而言,开放意识是主流意识,管制是非主流意识;就和平与敌对、战争而言,和平是岛内的主流意识,敌对、冲突是非主流意识;就岛内政治、社会的和解与对抗而言,和解是主流意识,对抗是非主流意识;就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发展而言,“台湾主体意识”(“新台湾意识”)是主流意识,“中国意识”是非主流意识。
“台湾主体意识”对台湾的政治认同较“台湾意识”更进一步,更倾向于“独台”或维持台湾现状的独立,实质就是“独台意识”,但因没有明确的“台湾独立”概念,而是强调台湾的“主体性”,强调台湾的利益,强调台湾优先,因此在岛内已获得普遍接受。不论是哪个政党或团体,今天已没有人否定“台湾主体意识”,而是强调与认同“台湾主体意识”,强调“台湾主体性”,强调“台湾价值”,强调“台湾优先”。可以说,“台湾主体意识”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与价值。2006年台湾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认同“台湾前途应由台湾2,300万人民来决定”的“台湾主体意识”的支持率或认同度达81%。此后的调查,基本上维持在80%左右。这种“台湾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不利两岸关系的发展,更不利国家的和平统一。
坚持台湾“主体性”与“台湾主体意识”成为岛内共识或台湾共识。民进党前主席蔡英文表示,“台湾主体意识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共识”,可以用包容性的本土观与主权联结,在包容性的本土观下,台湾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个生命共同体的主权是我们自己的”。台湾《旺报》一篇关于“香港之死”的短评指出,“两岸已进入稳定的和平发展关系(阶段),融合过程中如何维持台湾的主体性,非常重要。在大陆‘大而不美’的经济体笼罩下,只有坚持主体性,台湾才有存在价值”。一位在大陆生活的台湾学者在《旺报》发表文章,呼吁大陆正视台湾的主体意识。可见,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维护“台湾主体性”已成为岛内共识,也是“台湾共识”。但由于台湾社会政治的多元性,各政治势力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解读与使用,“台湾主体意识”呈现“一个概念,各自解读”的现象。尽管解读不同,但不可否定“台湾主体意识”已取代过去的“台湾意识”,成为当今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
二、“台湾主体意识”导致蓝緑政治主张有趋同之势
由于“台湾主体意识”的高涨,成为岛内的主流民意,也影响到蓝緑或国、民两党的政治主张或两岸政策主张。不可否认,尽管国民党与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尤其是一个中国政策主张上存在差异,但趋同之势越来越明显,已无本质区别,只有名称、概念与策略之差异,“国民党台湾化与民进党化”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和平统一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国、民两党“中华民国”空洞化与台湾化认知趋于一致。是否承认或认同“中华民国”,意味着是否承认“宪法一中”,这是国、民两党两岸政策主张差异的关键所在。中国国民党是“中华民国宪法”的缔造者,也是“中华民国”的坚定维护者。民进党虽然生活在“中华民国”之下,参与“中华民国”的政治生活,参加“中华民国”的公职选举,公职人员也领“中华民国”的薪水,但民进党却一直逥避“中华民国”,不承认“中华民国”。民进党的“台独党纲”就是要推翻“中华民国”,建立“台湾共和国”,已成为典型的违宪政党,却未受到任何处置,还能在“中华民国”下生存与发展。不过,“台独纲领”还是造成民进党发展的障碍,在随后进行多次重要选举中无法有新的进展,于是才会有1999年的《台湾前途决议文》出台,开始被动的接受“中华民国”,但仍坚持“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现在的名字叫中华民国”,未来还是要废除“中华民国”。
民进党的政治领袖不论是否执政,在文告与表述中很少讲“中华民国”,均以“台湾”取而代之,从而将“台湾”与“中华民国”等同,即公开强调“台湾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是台湾”,这同样是违宪的行为,但民进党人士从没有受到处置。显然,国民党与民进党对“中华民国”的态度是不同的,表达与认知是有区别的,但本质差异在缩小,有明显的趋同之势。国民党及政治领袖除了正式场所,在日常生活中也将“中华民国”与台湾混同或等同。一方面讲,“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独立”于谁?是值得疑问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台湾前途2,300万人民决定”,形成新的宪政矛盾与“中华民国台湾化”的趋势。马英九当局也没有修改陈水扁“去中国化”教科书的相关内容,仍延续“1949年以来的中华民国不属于中国史、而属于台湾史”,是典型的“台独”史观。
从国民党与民进党对“中华民国”、中国、台湾相互关系的认定虽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在缩小,在趋同,即“中华民国”逐步“空洞化”、“去中国化”与“台湾化”。国、民两党这种对“中华民国”与台湾关系的认知趋同之势,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和平统一更是严峻的挑战。
在“台湾主体意识”高涨的形势下,岛内蓝緑两大政治阵营均强烈反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蒋氏父子治理台湾时期坚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当然是指台湾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因为“中华民国”曾经代表中国。在今天台湾的“中华民国宪法”框架下,台湾仍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也可简称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强烈主张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与否定“中华民国”的民进党,当然反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主张。但最令人费解的是,国民党的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不仅不再强调与主张“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反而强烈反对国际社会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称谓与表述。马当局对国民党退休将领表示“共军、国军都是中国军”的说法进行强烈批判,认为这种行为是“背叛台湾人民”。日本教科书有关“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提法,马当局立即表示强烈抗议。世界卫生组织内部相关文件认定“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仅民进党攻击,国民党当局也强烈反对与抗议。可见,国民党与民进党在反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问题上立场与态度已完全趋同。
“住民自决论”已成国、民两党共识。民进党主张台湾独立的立论之一是依据《旧金山合约》认定台湾主权未定论,从而在党外时期就提出台湾“住民自决论”,即由台湾人民自己决定台湾的前途与命运。这一思想一直延续到民进党的诞生之后,成为民进党的重要“台独”思想之一,即逐步形成“台湾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的“台独”论调。民进党于1999年公布的《台湾前途决议文》表述是,“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固然依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利属,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都必须经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决定”,这也被认为民进党从“台独公投”转为“统一公投”,其核心就是台湾人决定台湾前途。
国民党过去是反对民进党这一“台独”主张的,认为这一主张违背了《中华民国宪法》。但在民进党“民粹”政治动员与强化“台湾主体意识”的步步紧逼下,国民党逐步改变立场,滥用民主原则,近年来开始明确公开强调“台湾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马英九当局尽管一方面强调“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另一方面又强调“台湾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步上了民进党一贯主张的“台湾住民自决论”的立场。这是国民党“民进党化”与“独台化”的典型表现。台湾前途不是由“中华民国国民”共同决定,而是仅由台湾人民决定,是严重的“违宪”行为,是“台湾主体意识”高涨与普及化的必然结果。
三、“台湾主体意识”成为马英九当局新的政治思维与施政原则
在“台湾主体意识”高涨下,国民党政治主张向本土化位移,向台湾化方向转化,不再有两岸政治上的统一思维与主张。
2012年初,马英九在大选中获胜之后发表的当选感言,充分揭示了国民党当局在“台湾主体意识”影响下政治主张的“台湾化”、“本土化”与“去统一化”倾向。马英九在当选感言一开始就表示,这场选举不是马英九个人的胜利,而是“台湾人民的胜利”,“是我们一条追求清廉、繁荣与和平的台湾路线的胜利”。马英九第一次明确提出“台湾路线”概念,已受到岛内主流媒体的关注与认同,预计“台湾路线”很可能成为未来马当局的重要施政理念,并可能会有进一步的论述。“台湾路线”的提出,可能进一步强化“台湾主体意识”与台湾的政治(国家)认同,逐步演化为“新独台意识”,而不利“两岸共同意识”或“两岸共同体意识”或“中华民族意识”的培养与发展。
在当选感言中,马英九认为台湾人民给了他明确的使命,他要尽力完成创造“台湾新历史的任务”。这个任务是什么?马英九没有明确回答,但从他的整个论述与选后在媒体刊登的“谢票广告”中可以看出端倪:“未来会用生命捍卫中华民国主权、台湾的安全跟台湾人民的尊严,生生世世为台湾奋斗到底,这是对台湾最庄严的承诺”。可见,马英九在某种程度上有明显的“民进党化”趋势,赋予“台湾”崇高的政治价值,将“台湾神化”,他要为“台湾奋斗到底”,这已不仅仅是“台湾政治偏安”的问题,完全失去了对“中华民国”终极目标两岸统一的坚持,逥避了对中华民族与中华复兴的任何期待,甚至连“中华民族”的一字半语都没有,完全消失在他的感言之中。台湾緑营学者与文学家陈芳明给予马英九的“台湾路线”高度肯定,认为“马‘总统’所表达的台湾关怀,已经与民进党无分轩轾”,“他再三强调‘台湾新历史’与‘台湾主体’,鲜明指出海岛(台湾)未来的发展主轴”。
马英九这次胜选的原因很多,其中民众对马英九执政最肯定的是他务实、开放的两岸政策与路线以及两岸合作取得的重大成就。但在马英九的当选感言中,有关两岸关系论述的内容十分有限,仅有两句话,而且缺乏实质性内容,仅强调“未来四年两岸关系会更和谐会更有互信,冲突的机会会更小”,没有提出任何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理念与目标。特别是马英九没有提到让他当选的关键性因素“九二共识”的概念。
在谈到经济、文化交流时,不是强调海峡两岸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而是“希望加强跟全世界的文化交流、跟经贸往来,让台湾在世界经济及文化的版图上能够昂然竖立,成为推动文化交流及经济发展重要的力量”。这一论述显示了马英九急于拓展国际空间以及在国际社会彰显台湾的政治企图与愿望,但却没有明确提出如何促进两岸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主张。显然,这是马英九“从大陆走向世界”路线受到蔡英文、民进党“从世界走向中国”路线的挤压,逼迫做出的两岸路线与国际路线调和与修正,是一种退步。显然,马英九在经济议题上也在强调维护台湾经济的主体性与多元性,避免两岸经济的融合与一体化发展,是“台湾主体意识”在马英九两岸经贸发展思想上的重要体现与发展。可以预期,“台湾主体意识”已成为未来马当局施政与两岸关系政策的重要决定因素。最近,马英九放弃两岸签署和平协定的主张,而将两岸经济性、事务性协定视为广义和平协定,是马英九在两岸关系尤其是政治关系上倒退的重要反映,未来动向值得重视。
四、“台湾主体意识”高涨不利两岸社会融合与对“两岸一中”的认同
“台湾主体意识”被完全政治化与工具化之后,台湾政治人物尤其是泛緑阵营将台湾“神化”与“国家化”,“台湾”两字已神圣不可侵犯,不容挑战,一切思维“以台湾为优先”,一切行动“以台湾为主”。“爱台湾”,“守护台湾”,“天佑台湾”之类的政治口号,是台湾被神化的典型描述。“台湾被神化”是“台湾意识”与“台湾主体意识”质变的标志与典型。这种意识与思维不利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与和平统一。
岛内将“台湾主体意识”高度政治化,并赋予极高的政治价值,结果让台湾陷于严重的政治冲突之中,让台湾岛内对国际化与全球化有一种扺抗与排斥心理,对中国大陆有一种敌视态度,陷在狭隘的岛屿思维,形成锁岛心态,影响两岸关系的发展。尽管马英九上台后,具有开放性思维,积极发展与大陆的关系,但仍极力强调台湾的主体性,一切“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作为处理两岸关系互动与合作的最高原则。这一思想也是“台湾主体意识”的集中表现与“台湾主体意识”在政策上的体现。
可以说,“台湾主体意识”已成为岛内主要政党政治主张与政策思维的重要基础,影响其两岸关系发展政策走向。也就是说,今天岛内的两岸政策思维与政策走向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岛内“台湾主体意识”的影响与制约。
“台湾主体意识”与“九二共识”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是两岸两会恢复会谈的基础。“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体现“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与立场。国民党与马英九当局承认“九二共识”,但更强调“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大陆只讲“九二共识”,逥避“各自表述”有很大不同。显示国民党在“坚持九二共识”与“维护台湾主体意识”上搞平衡,尽管并不否定存在巨大模糊空间的“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价值,这是国民党与民进党的重大区别。不过,严格追究起来,国民党今天讲的“九二共识”与当初两岸认定的“九二共识”是有区别的,因为国民党已将“中华民国”与台湾等同,认定“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实际上与民进党主张的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现在名字叫“中华民国”没有本质区别。即国民党讲的“中华民国”已不是“中华民国宪法”意义上的“中华民国”,也不是真正意义包括台湾与大陆在内的一个中国,而只是台湾,这就是“中华民国”的空洞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民党承认的“九二共识”只有名义上的价值与意义,已偏离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思想。这是值得高度警惕的现象。
民进党则不承认“九二共识”,否定“九二共识”,认为这只是国共两党的共识(是一种曲解,两岸执政当局达成的共识,就是两岸共识)。否定的关键原因在于“九二共识”包含了“一个中国”的概念与思想,与民进党的“台独”主张不符,因此坚决反对。于是民进党积极努力寻找新的共识,希望成为两岸的新共识,如吕秀莲提出“九六共识”、谢长廷提出“宪法共识”、苏贞昌提出“台湾共识”等。蔡英文在“十年政纲”中正式提出“台湾共识”(强调民主机制,以维护台湾现状为核心),作为与大陆协商新的共识,在岛内引起极大争议。可见,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论述核心是坚持“台湾主体意识”与“台湾主体性”。
“台湾主体意识”的高涨以及台湾当局以“台湾主体意识”作为处理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导致岛内普遍出现将“台湾”与“中国”等同与并列的“台湾国家化”认知趋势,严重影响台湾民众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与两岸关系和平统一的认知。
台湾与大陆之关系的不同称谓反映出不同的政治立场与主张,是一个两岸同属一个国家还是两岸“一边一国”或两个国家的重大问题。大陆一直反对“台湾与中国”并列,核心就是要维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或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不能造成两岸“一中一台”、“两个中国”或“一边一国”的误解。早期,国民党以大陆、共匪称呼对岸,不会有“台湾与中国”的并列说法,甚至在法律上《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本身也是以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定位两岸关系,以维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宪法”精神。民进党执政后,大力推动“去中国化”与“台独”政策,视台湾为一个国家,将两岸关系明确定位为“一边一国”关系,不再讲“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而是讲“台湾与中国”的关系,政治人物言必中国,不再称大陆,以示两岸是“国与国”的关系。民进党这一“台独”政策的推动非常成功,造成今天台湾社会普遍将两岸关系视为“台湾与中国”的关系,甚至坚持捍卫“中华民国宪法”的国民党人也逐渐发生变化,接受了民进党的政治立场,也言必称“台湾与中国”,而很少再讲“台湾与大陆”。
马英九执政后,尽管对两岸关系定位与表述有明确的指示,强调两岸关系是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甚至在2011年初公开要求政府部门在公文中称对岸为大陆,而不要再称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拨乱反正的政策。在这一点上,国民党与民进党是有区别的,是不同的。但由于现实问题,由于民进党“台湾与中国”定位的成功推动与普遍化,在今天的台湾社会,不论蓝緑,不论官民,在台湾的各个媒体中,均普遍称“台湾与中国”,已很少有人称“台湾与大陆”。可以说国民党与民进党在这一问题上也有趋同之势,已不是马英九个人对两岸称谓的法律定位与纠正所能改变的。尽管这种称谓是语言表述的变化,但却是两岸政治定位的重大变化,是性质的变化,已表明在台湾内部已彻底将“台湾国家化”,对未来两岸和平统一是非常不利的。
五、阻碍两岸和平统一
“台湾主体意识”的发展与普及,让台湾的“事实台独”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不利两岸和平统一。众所周知,民进党是一个“台独”政党,长远目标是建立台湾共和国,只是民进党内部有“激进台独”与“温和台独”之分,“冒险台独”与“务实台独”之分。那么国民党在台湾前途问题上有何主张?是主张统一还是主张“不统不独”?则有不同的答案。依国民党对“中华民国宪法”的坚持,国民党理应在法理上不排除两岸的终极统一,似乎可称之为统一政党,这也是“台独”势力将国民党视为统派或“亲中卖台”的重要原因。马英九则提出任内“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主张,已成为国民党最重要的两岸政策主张。这“三不”政策反映了国民党高层与马英九当局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政治立场,就此立场判断国民党是一个“不统不独”政党,国民党也可称之为“维持现状党”。
不过,从国民党两岸关系发展与对台湾前途主张的总体政策观察,国民党实际上已放弃了对两岸统一的追求与主张,已非统派,他们不再讲两岸统一,还反对党内人士讲统一,因此已没有人会认为今天的国民党还是一个主张统一的政党。国民党已开始主张台湾前途由台湾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而不是由“中华民国国民”决定,不仅“违宪”,而且是一种放弃两岸统一的“台独”主张,在这一点上,是钞袭了民进党的台湾前途“住民自决论”。国民党公开反对在两岸往来或相关协议中写入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表述与主张,与民进党已没有本质区别。
在“台湾主体意识”的主导下,蓝緑均主张“台湾优先”与“台湾中心主义”。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上,在两岸交流与合作中,不论是国民党与民进党,在维护台湾利益与所谓台湾主体性问题上的立场则是高度一致。马英九上台后,提出处理两岸交流与合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即“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就是台湾利益至上,台湾优先等“台湾主体意识”的集中表现。民进党也是如此。蔡英文在“十年政纲”中也提出同样的主张。蔡英文在“十年政纲”中主张,“面对中国经济崛起,民进党对两岸经贸政策则坚持‘台湾优先’,同时坚持‘台湾整体长期性的利益’”。这是蔡英文两岸经贸政策主张唯一与马英九当局较为一致的一点。就是说在当今两岸经贸互动与往来中,在台湾内部,不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都是典型的“台湾中心主义”与“台湾利益至上主义”,是“台湾主体意识”在蓝緑两岸政策思维上的集中体现。
“台湾主体意识”已普及化,大众化,要化解“台湾主体意识”中的“台湾主体性”与“台湾独立”思想,增进“中国意识”或增进祖国意识,追求未来两岸和平统一,最重要的还是推进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努力建构两岸经济共同体,实现两岸经济的一体化,增进双方的共同利益。这样才能打破“以台湾为中心”与“台湾至上主义”的“台湾主体意识”思维,解构“台湾命运共同体”,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另外,两岸应加强与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马英九当局应彻底改变民进党过去推动的“去中国化”政策,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复兴两岸共有的中华文明,才能为未来两岸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2年4月号,总第172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