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引人注目地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应世情国情社情党情的变化,发扬历史主动,大视野运筹,大手笔推进,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个领域,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守正创新从哲学上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
重视哲学思维、善用哲学方法,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鲜明特色。他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多次进行集体学习,如“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且都有新话。他特别强调要用哲学思想方法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着重强调了深邃的历史思维、严密的辩证思维、宏阔的战略思维、强烈的创新思维、整体的系统思维、清醒的底线思维和规范的法治思维等七种科学思想方法。历史思维知大势,辩证思维增智慧,战略思维谋全局,创新思维增活力,系统思维聚合力,底线思维定边界,法治思维求善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些哲学思想方法,贯通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各领域、各方面,具有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新的飞跃,宣示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这就把守正创新科学概念突出地提到全党面前,赋予守正创新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等重要的理论地位,标注守正创新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普遍性指导和方法论意义。2022年8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十九届七中全会和二十大会筹备工作,强调“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党的十九届七中全会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守正创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党的二十大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总而言之,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哲学基础,筑牢了“两个确立”的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对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统筹发展和安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守正创新。
在面对“三变”回答“四问”中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与历史之变,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三变”是对于当前国际形势、国际社会的最新判断,是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识的深化。世界之变主要指国际力量、国际格局、国际治理体系、人类前途命运的变化;时代之变主要指由于全球化、新的科技革命、疫情给人类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方式带来的变化;历史之变主要指从世界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出现的一些显着变化,体现在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突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思维定势,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突破了“西方文明中心论”。
由于“三变”,引出“四问”。中国之问是指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世界之问是世界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如何取代和超越资本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人民之问是社会主要矛盾如何解决、共同富裕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何成为现实?时代之问是“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突破“母版”“模板”“再版”“翻版”的创新版,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作者段华明,广东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发表在《文明与社会》2022年11月8日总第455-456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