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学会同仁极为尊敬之范英先生,本着其对范氏先祖、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范仲淹的崇敬,以流传之“范仲淹家风百字铭”为依托,一笔一画另作《范仲淹家风百首謡》加以褒美和传扬。今通读其书多遍,深感其传承、推广先祖优良家风之正意诚心分外浓烈,而其以组诗方式进行的家风文化再创作、再提炼、再升华,也足见其数十年从事严谨的学术研究与社团组织之余,思想深邃、浪漫多才、国学功力浑厚,值得同仁后辈学习。
范英先王此书之“博爱”专章,有诗五首,应是取源于原铭之“博爱惜生灵”一句。范仲淹一生行迹,即在于厉己勤学、忠君爱国之外,还时时高举 “博爱”大旗,并成为旧时代的“典范”之一。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博爱”天下,仁心立范
自古以来,但凡可称为圣贤的伟大人物,除了大多有“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功业外,还都具有一颗“博爱之心”,如儒家之“泛爱众”、道家之“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佛家之“普度众生”、墨家之“兼爱非攻”等。贤达之人拥有了这样的胸怀,能让自己的生命质量不断提升,成人达己,最终成圣成贤。故《墨子》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范仲淹的一生,处处显现这样的追求和胸怀,此为仁心立范,这也是范仲淹为学和治国理政的重要出发点。
王夫之就曾评价说:“(范公)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则忧之亟。故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醇薄,一系于其心。……”
范仲淹有一次在山西临汾谒尧庙时,曾留下《谒帝尧庙》诗一首(一说为皇佑三年(1051年)游崂山太清宫时《题下宫三官殿》):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洚水,舜亦致熏风。江海生灵外,干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洚:大水泛滥,洪水。) 盛赞唐尧虞舜以天下苍生为念、以帝王权力为轻、造福后代的“禅让”伟举。
庆历六年(1044年),范仲淹在所作《岳阳楼记》中向所有“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的志士仁人发问:“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又自答以“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借景抒情,以情显意,意境高迈,千古成诵。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千古流传的表达,其实也是范公自己一生奉行的济世情怀的集中体现。“天下”即普天之下,泛指一切人类苍生。“先忧后乐”是以天下人忧乐为己任,以天下人之事为责任,完全超越了个人利益、亲族利益,也超越了国家的利益,是一种不求回馈的自我担当。可以用“胸怀天下、情系天下、博爱天下、奉献天下”来概括。体现了范仲淹为国为民为天下苍生而着想的价值意识,不计回报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生追求。这种追求和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一家一室甚至一个姓氏的范畴,值得全天下人引以为鉴。
此外,范仲淹在其留下的诗词代表作中,也通过《四民诗》(四首诗,分别涉及士、农、工、商四类主体民众)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如在《四民诗其一·士》中,他指出“前王诏多士,咸以德为先。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 将“仁义”列于“忠孝”之前,对当时官场的时弊进行了针砭,呼吁“大道复兴”。在《四民诗其二·农》中,对官场“骄奢日相袭”、赋敛过重过频的现象表示谴责,对“田桑人”的艰难处境表示同情和悲伤。在《四民诗其三·工》中,他感叹“先王教百工,作为天下器。”本为解民瘼、济民生,而后世崇尚奢侈,竭民力以奉公室,耗费民力,实为古帝王之耻。在《四民诗其四·商》中,他提出自古商者“转货”实有均天下有无之功,“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而现实是“商者为罪,君子耻邻”,由此货物不通、千载为弊,不利于民生,呼吁明君贤臣改变此一现象。字里行间充满对士、农、工、商“同怀视之”的平等意识及对不同职业社会分工价值的尊重、对社会百业健康均衡发展的期待。这在封建社会治国理政和家族教育实践中是不多见的开明博爱思想。范英先生将其作为“家风”文化财富加以肯定和弘扬,足见其高明所在。
二、广施善举,仁术弘范
自古有远大志向的人才很多,有博爱情怀的人才也很多,难的是很多人不能一以贯之地“践行”,或期望他人多做,而自己不做或少做。范仲淹不仅始终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而且毕生都在践行之。
持家泛爱乐善。《宋史·范仲淹传》:“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为将爱卒慎杀。《宋史·范仲淹传》: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未行,复除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
作师养启英才。范仲淹在睢阳担任学官的时候,有个孙秀才在路上拜见他,范仲淹送给他一千钱。第二年,孙秀才又在睢阳路边拜见他,范仲淹又送给他一千钱,并问他:“为什么一直在路边讨要钱财呢?”孙秀才脸色戚然地说:无法供养老母亲,如果每天讨得一百钱,就能够供养她了。范仲淹说:“我看你的言谈举止,不象一个乞讨的人。这样过了二年,你能讨得多少钱,却荒废了许多学业。我今天收録你在学校任职,每月可以得到三千钱来供养母亲,你能安心做学问吗?”孙秀才高兴得赶紧行礼。范仲淹于是传授他《春秋》,而孙秀才勤奋学习,日以继夜,行为也端正谨慎,范仲淹很喜欢他。第二年,范仲淹离开睢阳,孙秀才也告辞回家了。后来过了十年,范仲淹听说泰山下有个叫孙明复的先生给学生讲授《春秋》,他道德高尚,朝廷把他召到太学,原来是从前向范仲淹讨钱的孙秀才。范仲淹叹息说:“贫穷对人的拖累太大了,倘若天天讨米一直到老,就算是像孙明复一样好的人才,也将会被湮没而不会被世人知道了”。
居官致力民生。天禧五年(1021年),时年33岁的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做盐仓监官(此处为笔者家乡邻县)。他很快发现,这里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泰州是靠海地区,唐代修筑的捍海堰已多年失修,坍圮不堪,危害甚大,民不聊生。虽然范公的本职工作并不包括修筑捍海堰,但他从大处着眼,上书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重修捍海堰。天圣二年(公元1025年),张纶奏请朝廷后,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兴化(今江苏泰州兴化市)知县,主持修复捍海堰。次年工程再度开始时,范仲淹因母亲去世离职守丧,由张纶负责完成海堰的修筑,最终冲破重重阻碍,筑堰成功。范仲淹在此处发起“治水”虽不到一年,工程也非在他手中完工,但当地人民都铭记范仲淹的功德,把海堰叫做“范公堤”。当时兴化县还有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有趣的是,《岳阳楼记》中的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同年进士,期间刚好任泰州从事,二人曾一起在兴化治水;在范仲淹显达后,滕子京多次得到范仲淹的提携。范仲淹为滕写有《酬滕子京同年》《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
三、课子有方,仁行垂范
范仲淹不仅自己秉持博爱仁心,亲自践行博爱理念,而且注重将这一家风传承给后人。范仲淹对四个儿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从小亲自指导并为其延请明师,四个儿子长大后都非常出色,尤其二子范纯仁更是范仲淹“博爱”衣钵的杰出继承人。
范纯仁生于天圣五年,皇佑元年中进士,皇佑四年出任襄邑县知县。本来他中进士后朝廷就授任武进知县,他因为想在父母面前尽孝,所以拒絶了。一直等到范仲淹去世,范纯仁才出来做官。他从入仕开始,一直到做到宰相的位置始终清廉如一,所以世人赞誉他为“布衣宰相”。
“民以食为天”,古人对粮食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然而范仲淹在面对整船粮食“损失”的时候,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家教态度。
有一年,范仲淹安排范纯仁到苏州去,将一船麦子运回睢阳。彼时范纯仁还是年轻人,不敢多作逗留,按照父亲的嘱托,押着麦船便返程速归。麦船路过丹阳时,范纯仁上岸买一些补给,碰巧遇上了诗人石延年。石延年是范仲淹的好朋友,范纯仁忙上前施礼问安,没想到石延年穷困潦倒,连家人去世也无钱安葬,为此一筹莫展。范纯仁身上也没带多少钱,他思忖片刻说道:“我这有一船麦子,供您解燃眉之急吧。”石延年接到馈赠,感谢万分。范纯仁只得空手而还,他因为没有完成父亲交办的任务,心中一直忐忑不安。回到家后,范纯仁拜见父亲,束手而立,不知如何开口,这时范仲淹问道:“此行可遇到故旧吗?”范纯仁答道:“其他人安好,惟石延年叔叔落难,无人救济。”范仲淹一听责怪道:“咱们不是有一船麦子吗?怎么不送给他呢?”范纯仁顿时放下心来,轻松笑道:“已送给他了。”
范纯仁当官时爱民如子,在出任庆州知州之时,治下遭遇大饥荒。当时很多百姓都没有吃的,范纯仁不忍百姓受苦,见到灾民情况后即下令开仓赈灾。
有官员阻止他,说必须要先请示朝廷,得到中央允许之后才能放粮赈灾。范纯仁直接对那位官员说:“奏报朝廷已经来不及了,先开仓赈灾,出了什么事我来负责。”
范纯仁此举活民无数,百姓对其爱戴有加。后来朝廷有人弹劾他,说范纯仁救灾民的物资数目不对,于是宋神宗派使者前来调查。
当时正逢秋季丰收,得知此事后,百姓们主动昼夜不停将自家的粮食背到粮仓补数。等到使者来到的时候,仓库粮食已无亏欠。范纯仁爱民如子,百姓们知恩图报,官民和谐。
皇佑四年,范纯仁刚刚出任襄邑县知县,就展示出了自己清廉刚正的态度。襄邑县有一处牧场,有皇家卫士在那儿牧马,但这些马常常不受管教,踩踏百姓的粮食。
因为是皇帝亲卫,所以以往官员们都不敢随意处置,使得他们更加放肆。范纯仁到任之后,发现这种不正常情况,当即捉拿了一名卫士处以杖责之刑。
有官员说:“他们是皇帝的卫士,你只是小小的知县,怎么敢处置他们呢?”
范纯仁回:“这些卫士虽然是陛下的卫士,但是供养他们的俸禄却是从百姓这儿获得的赋税。既然如此,那怎么能让百姓受此灾害呢?”
此事后来被禀报到皇帝那儿去,皇帝不仅没有斥责范纯仁,反而大大的嘉奬了他。
元佑元年,范纯仁同知枢密院事,不久后拜相。范纯仁经常为朝廷举荐人才,但是却从没有透露是自己提拔他们。
有人知道此事,就问他:“担任宰相,收取人才到自己的门庭是很正常的事情,您为何不让他们知道是您提拔了他们呢?”
范纯仁毫不在意的说:“我举荐他们就是希望他们能报效国家,既然如此他们知不知道我推荐了他们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如此般清廉为民的好官,如此般博爱之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自有天佑。
(作者房恒贵,深圳市承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资深企业培训谘询师、中国风歌曲词作者,发表在《文明与社会》2019年7月28日总第416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