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十章 经济再转型发展目标与规划

  20世纪末21世纪初,台湾经济发展的环境可谓内外交困,外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交织渗透不断冲击其原有的生产方式,台湾内部产业结构脆弱性日益突显。面对这种困局,台湾当局应对的策略是推动经济再转型升级。从陈水扁时期的《挑战2008:台湾重点发展计划(2002-2007)》到马英九年代的《黄金十年台湾愿景》等经济建设相关规划,无不渗透着推动台湾经济再转型发展的尝试和努力。这些规划虽然出自不同执政当局,理念上也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和应对方案却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贯性。其总体思路就是,以创新应对知识经济挑战,以开放应对全球化挑战,并辅以基础设施和财政金融政策的支持,构成具有台湾特色的知识经济发展范式,实现台湾经济朝向创新导向经济体的转变,不断提升台湾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第一节 经济发展规划概述

  在21世纪的前16年间,台湾历经了两次政党轮替,经济发展规划从长期、中期到短期涉及内容广泛而全面,除各执政当局根据各自施政目标所订定的长期规划外,还有每四年一度例行公布的所谓“国建”计划以及每年的年度经济发展规划,对经济发展进行全面而具体的指导。

  一、长期发展规划

  (一)《挑战2008:台湾重点发展计划2002-2007》

  这是陈水扁任期内唯一的规划远景的经济发展计划。由于该计划建设期始于2002年终于2007年,共计6年,故其中的各项建设又被称为“六年建设”。它以“緑色硅岛”为台湾发展愿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进行知识经济和緑色人文建设的规划。其基本发展策略为“全球接轨,在地行动”,基本内涵为“改革积弊,投资未来”,以投资人才,投资研发创新,投资全球运筹通路、投资生活环境为四大主轴,努力进行包括E时代人才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国际创新研发基地、产业高值化、全岛运输骨干整建、水与緑建设、新故乡社区营造等十大方面的建设。

  (二)《爱台十二建设总体计划》

  2008年,代表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的马英九当局,提出了“经济发展新蓝图”系列,其中最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爱台十二建设》。该计划期限为2009到2016年共8年,以“活力经济、永续台湾”为愿景,目标是扩大岛内需求、改善投资环境、强化经济体质、提升生活质量。计划内容包括便捷交通网、高雄港市再造、中部高科技产业新聚落、桃园国际航空城、智慧台湾、产业创新走廊都市及工业区更新、农村再生、海岸新生、緑色造林、防洪治水、下水道建设等在内的12项建设。计划的总经费需求约为新台币3.99万亿元,其中当局预算为2.79万亿元,占总经费70%,民间投资为1.20万亿元,占总经费30%。计划的预期经济效益为,实质GDP规模年平均提高2.95%;平均每年增加24.7万个就业机会。

  (三)《黄金十年台湾愿景》

  2010年,在两岸关系加快发展,全球逐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呈现复苏的背景下,马英九当局提出“黄金十年”发展规划与愿景,并在之后逐步充实与完善其内涵。该计划时间跨度为2010年到2020年10年,总目标是要将台湾建设成“繁荣、和谐、永续的幸福台湾”,其规划新思维,一是从“效率导向”迈向“开放创新”的成长驱动模式;二是从“GDP”迈向“GNH”(“国民幸福总量”)的政策关照模式;三是从“硬实力”扩及“软实力”与“巧实力”的综合实力扩展模式;四是从“自力发展”到“策略联盟”的经贸拓展模式。这一规划新思维体现出马英九当局高度期望在新形势下实现“台湾经济社会蜕变转骨”的愿望。而要达成规划愿景的关键驱动力则是“创新、开放、调结构”。所谓“创新”,是为了创造更多新的增长源,让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创造新的价值,促使经济、社会转换到另一高速增长的阶段,包括:生产要素创新、发展模式创新、营运模式创新等;所谓“开放”,是为了吸纳外在的增长机会与资源,同时借由内部重建激发内在发展潜能,因此扩增发展能量,促使社会往更高发展阶段迈进;所谓“调结构”,目的在于因应外在环境改变、本身发展阶段的变迁、既往发展阶段产生的各项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等冲突及摩擦,促使社会可以在不同发展模式之下达到更高的发展目标。根据“黄金十年”发展规划总目标,该计划提出了具体的“八大愿景”及相应的31项施政主轴,“八大愿景”分别是活力经济、公义社会、廉能政府、优质文教、永续环境、全面建设、和平两岸、友善国际。

  二、中期发展规划

  (一) 陈水扁时期

  作为中期发展规划,陈水扁时期先后制定了两期所谓《新世纪建设计划》。第一期规划期为2001到2004年;第二期规划期为2005年到2008年。由于中期计划是在长期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其总体目标与长期规划具有一致性。这两期建设计划的发展目标与《挑战2008:台湾重点发展计划2002-2007》基本一致,其总体基调为将台湾建设成“緑色硅岛”,但各期的任务有所不同。第一期以“知识化”、“永续化”和“公义化”为基本理念,着力提升经济力、资讯力、环境力、社会力、法制力“五力”,建设台湾知识新经济、永续新环境、公义新社会。该期计划制定的中期经济目标为,2001-2004年经济增长率年平均为6.0%,其中就业增加1.5%,劳动生产力增长率平均为4.5%。相关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及政策是发展知识经济,增进经济效率,主要内容有落实“知识经济发展方案”:鼓励创新、创业机制,加强网络基础建设,积极引进、培育人才,扩展信息科技运用层面。同时,推动“全球运筹发展计划”:善用台湾地理区位及制造优势,健全电子商务等基础环境,建构完善的配销体系与信息系统,成为国际供应链的重要环节。

  第二期建设计划,承续第一期计划的规划理念,但突出人文与生活价值,强调“开放创新”、“关怀包容”与“自然和谐”的建设发展,以构筑新“台湾梦”,内容包括:卓越繁荣的创意台湾、宽容关怀的公义台湾、多元开放的海洋台湾、速捷效能的活力台湾、生气緑意的永续台湾等五个方面。在“创意台湾”方面,规划由“代工工厂”到“创意泉源”,研发投资占GDP比率在2006年超过3%;“台湾服务”与“台湾制造”同享国际盛名;文化创意产业欣欣向荣。中期经济计划目标,2005-2008年,潜在GDP增长率年平均为4.9%,2008年人均名目GDP18000美元、失业率4.0%。经济建设政策方面包括:扩大优质投资、塑造核心优势、强化全球布局、提升财金体质、舒展经济活力五个方面。其中,“新十大建设”、“两兆双星”与“第三兆元产业”优势产业等是第二期计划的重要举措。

  (二)马英九时期

  2009年,重新上台执政的国民党当局制定了第三期所谓《新世纪建设计划》,提出以“活力创新、均富公义、永续节能”为台湾的发展愿景,与“新一期计划”的愿景“知识新经济、永续新环境、公义新社会”基本相同,但规划的理念与相关政策却不尽相同。在经济规划策略方面,重点在“加速重建与松绑,扩大经济附加价值”,内容包括:(1)推动“爱台12建设”,扩大公共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厚植资本存量;(2)加强创新人力培育,增加教育与职训经费投入,吸引国际人才,充实人力资本;(3)推动产业再造,建设“智慧台湾”,增加研发投入,打造产业创新走廊与高科技产业新聚落,提升技术进步率;(4)加速全球连结,整备“两岸--全球”运筹能量,构建与国际接轨经贸体制,提升经济效率。中期经济计划目标,2009-2012年潜在GDP增长率平均5%,2012年前达成6%增长率;2012年目标失业率3%。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与愿景,“新三期计划”还提出了空间改造、产业再造、全球连结、创新人力、公义社会、永续环境六大政策主轴。

  自2013年1月起,台湾实施新一轮的中期计划——《台湾发展计划2013-2016》。该计划以长期规划《黄金十年台湾愿景》的总目标“繁荣、和谐、永续的幸福台湾”为目标,落实推动“经济动能推升方案”等计划,厚植经济增长潜能,开展全方位建设。2013年至2016年总体经济目标,经济增长率平均4.5%,2016年失业率3.9%,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率不超过2%。政策主轴有两方面,一是,“全方位建设”——落实“黄金十年台湾愿景”,主要策略为推动“活力经济”、“公义社会”、“廉能政府”、“优质文教”、“永续环境”、“全面建设”、“和平两岸”、“友善国际”等八大项,其中,“活力经济”方面,主要为积极开放松绑,促使台湾企业纵横全球;加速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并全力促进就业与致力稳定物价,落实经济成长的果实为全民所共享。具体措施有:积极洽签经贸协议、推动“自由经济示范区”、落实“加强推动台商回台投资方案”、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推动中坚企业跃升、创造就业机会、维持物价稳定等政策。二是,“全力拼经济”——执行“经济动能推升方案”,推动产业多元创新,促进输出拓展市场,强化产业人力培训,促进投资推动建设,精进各级“政府”效能,发挥短期提振岛内景气、中长期调整经济与产业结构的政策效益。

  三、短期计划和专项计划

  配合长期规划与中期规划的实施,台湾的经济发展规划还包括许多年度短期计划与针对具体产业或领域的专项计划。21世纪以来的短期计划主要包括自2000年到2015年的各年年度计划,主要是配合中长期计划的贯彻和实施。而专项计划则根据不同时期所面对的不同问题而出台的各个应对方案。如促进产业发展方面有“传统产业维新方案及推动计划”、“重大服务业”、“六大新兴产业”、“新型智慧型产业”等;人力资源发展方面有“人才培育方案”、“缩短学训考用落差方案”、“人才问题与因应对策”等方案;区域空间发展方案则包括“花东地区发展”、“彰化大城乡经济振兴方案”等。专项计划多针对台湾不同时期存在的发展短板而设计,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台湾经济发展规划的全面性和专业性。

  第二节 经济发展规划的特点

  通过对21世纪以来台湾各类经济发展规划的简要梳理不难发现,为了应对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台湾当局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方向和发展目标重点指向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具体策略与政策设计上,台湾当局将内部的技术创新体系、对外的开放合作、财政金融和基础设施的良性改革和支持有机结合起来,期望构建起完整的知识创新型发展模式。

  一、对内创新

  创新是台湾应对外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挑战,内部产业结构脆弱性挑战的主基调,从科研投入到人才培育再到产业创新,台湾经济规划的创新规定了从投入到市场的各个方面。

  (一)科研投入

  研发经费投入是创新活动最基本的投入要素之一。21世纪以来台湾当局对研发投入的规定放在了历次规划的重要位置。新世纪伊始,陈水扁当局以“緑色硅岛”为主题的所谓“新世纪建设计划2001-2004”中即在教科文建设一章中对台湾研发费用过低的现象做出检讨并提出发展目标。计划指出1999年台湾研发投入新台币1905亿元,占GDP的比率为2.05%,与先进国家及地区对比台湾研究发展经费投入明显不足。1999年美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率为2.84%﹔1997年瑞典这一比率已达到3.85%﹔1998年日本为2.98%、韩国为2.89%。此外,由于台湾一直以来深受代工模式影响,面对市场层面的研发专利较多,能够带动产品及产业升级的基础研发则较少,因此基础研发经费的投入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以此为基础,充实全岛科技研发经费。计划要求当局科技预算每年维持稳定增长,以相对出资方式持续鼓励民间企业投资研发,并订定研发投入的目标:2010年研发经费占GDP比率达3.0%,其中当局方面占30%,民间部门占70%;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台研发经费比率达15%;制造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率达3%。研发经费比率3.0%的目标一直是此后多年台湾经济发展目标之一,除了陈水扁当局的一、二期新世纪建设计划,2008年马英九当局继续制定的第三期新世纪建设计划也沿用了这一目标,不过,在目标实现的时间上于第三期计划延后至2012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计划目标实现的难度。2012年马英九连任后,在发展计划中对研发投入经费来源还做了进一步详细规定,如,到2016年,台湾大专校院研发经费来自企业比率8.5%;大专校院的知识产权收入占当局直接投入研发经费比率4%,用以加强产业界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专门针对台湾高科技产业硬件强、软件弱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育

  除经费投入外,人才培养也是科技发展的另一大支柱。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台湾专业人才快速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及地区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而且由于产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专业之间存在时效和结构上的落差,部分高科技产业也出现了人才不足的状况。针对这些问题,21世纪后台湾各项经济规划都专门对人才培育做出重点规划。“新世纪建设计划”制定目标指出到2015年,台湾研究人员总数达到10万人, 每万人口中大学以上研究人员数达到45人。在此总目标的基础上,还要配合科技发展需求,创造延揽国际杰出人才来台服务的环境,加强延揽各类科技人才;在本地区内,则通过实施“补助延聘博士后研究人才处理要点”以及“青年研究人才培育与激励方案”等措施,激励在地科研人员提高科研水平,为高科技研发及产业化提供新鲜血液。而本期计划内的重点发展方案“知识经济发展方案”,更进一步将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延伸到教育领域,特别指出,当局方面及民间投入教育经费总和占GDP的7%以上,教育领域的课程等规划要与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相契合,而为了发展知识经济应当将信息教育纳入到全民教育过程中,信息教育应从小学阶段开始,各中等及大专院校则应全面开始基本信息教育课程。这些均反映出台湾当局对知识经济发展的教育基础的重视。

  (三)建立官产学研各方联动机制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完善协调的制度可以大幅节省生产的交易费用,从而使生产活动效率大幅提高。研发创新活动也不例外,产业创新的动能往往要由相关利益各方的参与和协调配合才能够有效实现。21世纪以来台湾在各项经济规划中也特别强调创新活动的官产学研联动。第一期“新世纪建设计划”指出,当局科技预算要维持年10%的增长并推动产学研合作,以相对出资方式持续鼓励民间企业投资研发,同时推动当局各部会科研合作,整合当局方面龢民间资源,促进大学、“中研院”及各财团法人研究机构的能量与当局方面和产业界需求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产、学、研人才交流机制。还要求加强各部门研究成果推广,鼓励创新育成中心设立,为产业创新建立良好的基础。在第二期建设计划中,台湾当局又加入了激励成份,设立“杰出产学研究奬”,奬励产学研究优秀人员,并鼓励大学及研究机构学术成果、技术产业化,推动产学研合作。马英九当局在2009年编制的建设计划中进一步将官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进行机制化,提出推动产学研合资创新研发中心,并由当局方面与地方共同推动“科技研发创新与价值创造运作机制”以提升研发价值的产业效益。在“黄金十年”规划提出的愿景中,加入对创业的鼓励,鼓励学研成果衔接创业,鼓励企业研发高科技化,并争取实现大专院校知识产权收入占当局方面直接投入研发比率在10年内倍增,大专校院研发经费来自企业比率在10年倍增。至此,台湾基本建立了包括多方合作、广泛激励、自主创业在内的多途径产业和研发联动机制。

  (四)园区建设

  园区经济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中,为了摆脱传统的经济社会环境平台和运行机制束缚,设计营建高质量的综合环境,实现高素质经济主体的优化组合,而在空间上拓展的新型经济主体。创新类型的产业园区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园区内企业提供资源和制度保障,从而成为技术及产业创新的集中地。而在创新园区发展的过程中,藉助于要素以及产品的交换,与本地区经济进行交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引擎,带动整个区域经济不断高级化。如果说资金、人力和制度的投入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全面发展,则园区建设就是技术和产业创新的重点突破,对于创新以及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面对急需转型升级的产业环境,台湾继续加强园区建设方面的规划。一到三期的建设计划都具体规划了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第一期计划指出,要积极推展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业务,继续推动园区四期(竹南、铜锣基地)扩建计划,推动台南科学工业园区发展,此外,要配合台湾信息通信基本建设及交通建设,在适当地点设置新的核心科学园区,并建设邻近卫星科学园区,形成高科技产业聚落,为把台湾建设成科技岛构建基本构架。第二期计划中,除了规划继续扩建台中园区,台南园区以及新开发龙潭、宜兰与高雄生物技术园区外,还提出建立高科技园区的具体措施。在行政审批方面要简化行政手续,提高服务效能;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强化水电供应、电信资讯等服务;在人力资本方面推动人才培训,奬励创新研究。在第三期建设计划中,对科学工业园区的规划扩展了地域范围,指出要建设北北基宜产业创新走廊,新建宜兰科学园区;建设桃竹苗产业创新走廊,扩建龙潭园区。台湾当局希望通过这些措施的配合更好地促进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形成台湾高科技产业聚落。

  (五)产业创新

  产业创新是指某一项技术创新或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或对一个产业进行彻底改造,通常而言并不是一个企业的创新行为或者结果,而是一个企业群体的创新集合。为了引导实现产业创新,在上述资金、人力、制度投入和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的基础上,台湾当局具体规划了重点发展的产业创新方向,期望以这些产业为主导,实现台湾整体知识经济水平的提升。“知识经济发展方案”提出,截至2010年台湾要达成“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献75%以上,知识密集型产业产值占GDP的60%以上”,实现台湾向知识型经济体的转变。在量化的目标之下,台湾当局对各产业应突破的领域进行细致的规划,具体体现在21世纪以来的四个中期计划中,概括而言,台湾的产业创新发展策略包括:

  1.新兴产业培育

  重点推动农业科技、通讯与光电科技、材料与化工科技、机械与航天科技、生技医药科技、“防务”科技、原子能安全与应用科技以及策略性服务导向科技发展,推动创新时尚纺织、工具机、物流、资讯服务、智慧生活等亮点产业发展。

  2.传统产业升级

  农业方面,发展尖端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升级,提升农业竞争力;工业方面,强化工业创新、研发能力,加速提升工业技术水准,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方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生产力与服务品质,创造更高附加价值,促进商业现代化。选定高科技纺织、保健机能食品、高级材料、光电电子用化学品等产业,加速传统产业高附加价值化。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振兴传统企业方案”、“南部传统产业科技关怀”、“传统产业维新推动计划”等系统性方案。运用专项资源,提升传统产业质量水平、促进创新研发、强化创意设计、推动自有品牌、驱动价值创新,并努力为传统产业设置合适的协调机制和建制合理的创新环境,协助传统产业市场营销,推动市场需求等,强化传统产业竞争能力。

  3.辅导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台湾企业的主流,台湾就业和出口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台湾经济活力的象征,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力量薄弱,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如何发展转型,发扬优势避免劣势,是台湾产业升级面临的重要问题。21世纪以来台湾各个中长期规划都有对于中小企业的辅导系统说明。第一期建设计划指出,要建立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成立“中小企业信息资源中心”,建置“中小企业信息管理运用资源数据库”,以弥补中小企业信息不足的劣势;协助中小企业转型,建立技术创新、研究发展、多角化经营等信息系统,并进行人才培育、技术交流媒合及推广等辅导,以弥补中小企业不具备单独构建研发团队的劣势;推动聚落工业合作发展,协助建立团队组织,整合团队资源,加速知识移转及技术扩散,提升整体聚落工业竞争力;以小成大,形成产业群优势。第二期建设计划进一步指出,要建构创业育成平台,提升科技信息应用能力,强化经营管理辅导功能,整合财务融通机制,在资金方面,专门设置“辅导中小企业升级贷款”,从信息、管理、金融等软件方面给予中小企业辅导。第三期计划对中小企业的辅导则侧重集群优势和网络应用方面,指出要推动中小企业群聚创新整合型辅导,协助中小企业群聚发展;辅导中小企业推动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协助运用电子化技术,改善作业流程。而随后新一轮中期计划同样重视对中小企业的辅导,指出要从资金、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各方面支持中小企业,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将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成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现代企业。

  通过经费投入、人才培育,机制保障和重点发展多项策略相配合,21世纪以来台湾积极构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体系,期望通过创新策略提升产业层次、合理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变生产方式低端的困境,提高各产业在整个生产环节的附加价值,以建构具有台湾特色的知识经济发展范式。

  二、对外开放合作

  台湾地处海岛,本身经济的外向性极强,再加上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加剧,进一步对外开放已是必然选择,这其中由于与大陆的空间、历史及政治关系,与大陆的交流合作又应是重中之重。而因这种外向性以及与大陆的特殊地缘关系,台湾在亚太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也极其重要,利用这种有利地位促进台湾经济转型发展,提升台湾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长远方向。尽管21世纪以来台湾各项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中不同程度上体现出这种发展思路,但在陈水扁时期,受制于民进党当局政治上“台独”立场,台湾基本上是采取限制性两岸经贸交流政策,至马英九时代台湾才加快推动对外开放合作尤其是两岸的交流合作。

  (一)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21世纪以来,台湾虽然已经接近发达经济体,但是与传统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无论经济还是技术都有显着的差距。因此发挥后发优势,主动开放学习先进国家及地区的技术经验并展开经济合作是台湾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大潮的一条捷径。

  首先在技术方面,台湾当局提出要办理科技培训型计划,加强与东南亚以及其他国家及地区互动;推动与美洲、欧洲及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双边科技合作;积极参与APEC、OECD等多边科技合作活动,提升国际科技地位。此外,还要支持国际科技合作研究,补助研究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并组成团队,加强在国际学术组织的影响力。要发挥驻外科技组功能,扩大岛内外科技研究机构之交流与合作。

  其次在产业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农业组织及活动,选择具有前瞻性及关键性科技项目,加强与先进国家及地区农业科技合作,促进人员与信息交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动侨外商来台投资,提供全套完整投资服务机制,吸引外国企业投资制造业、技术中心、测试验证部门、国际贸易业、电子商务、仓储运输业、传媒业等,整合岛内外资源,协助企业国际化。

  第三,在区域整合方面,推展对外洽签FTA/ECA,积极融入区域经济整合,落实“壮大台湾、连结亚太、布局全球”策略,希望在2016 年达成与ECA签署国的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5 成;推动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协议( TPP ),规划产业因应市场开放的中、长期调整方案;推动“自由经济示范区”,逐步创造加入TPP 的有利条件,并积极寻求与TPP 成员展开谈判;多元化出口产业与分散进、出口市场,建置市场营销整合网络,发展成为全球优质平价产品的营运枢纽。推动与亚太产业供应链的串接合作,强化在台企业全球运筹能力,将台湾打造成为亚太区域物流及供应链资源整合的重要据点。

  (二)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开放:从防御性到主动性

  在陈水扁时期,基于“台独”政治立场与严重的意识形态导向,执政当局对两岸经贸交流合作采取防御性策略,将其作为整体对外经贸关系的一环,有限度地逐步开放。在第一期建设计划指出,开展两岸关系,因应两岸加入WTO新情势,依安全、对等、互惠原则,循序推动“三通”政策,逐步建构两岸关系正常化环境。而在两岸经贸互动取得一定进展的背景下,陈水扁当局由于担心所谓经济安全问题,对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限制性思维更加强化。在第二期建设计划中,强调要在“深耕台湾,布局全球”总体战略下,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营造两岸协商的有利条件,维护两岸稳定的交流环境。要在“台湾优先”、“全球布局”、“互惠双赢”、“风险管理”4大基本原则下推动两岸经贸发展,两岸应朝向“竞争又合作”的经贸关系发展,台湾要做好配套准备,避免部分产业受到冲击,影响就业。

  马英九上台执政后,对两岸经贸交流合作改为较积极主动的开放策略,第三期建设计划指出,面对全球化与区域整合加速发展,台湾要积极动态调整两岸经贸,借由两岸产业合作强化全球布局,拓展台湾国际经贸发展空间。在此思路下,提出五个方面政策规划。其一,松绑两岸财经法规,循序松绑两岸经贸法规、财经法规及金融法规,策略性开放、扩大企业在全球及两岸运筹发展的空间。其二,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在符合整体经济安全及经济利益前提下,以务实稳健原则持续推动大陆经贸政策,依据两岸协商进展及产业发展情况适当开放大陆物品进口。其三,推动两岸产业分工及合作,建立两岸产业合作平台,开拓两岸共同市场及进军国际市场;促成两岸产业策略联盟,共创全球连结价值链;建立两岸金融预警及防卫机制,协助金融业拓展大陆市场。其四,吸引大陆专业人士来台,合理调整相关法规,促进两岸专业人士往来正常化,加强两岸学术教育交流,拓展合作领域。其五,吸引台商返台投资,强化与大陆台商联系平台,加强提供台商回台投资诱因,扩大吸引台商回台投资。自2013年起台湾实施新一轮的中期计划,“和平两岸”是其政策主轴之一,主要内容为,一是持续制度化协商,积极落实并扩大两岸已签署协议的执行成效,有序推动ECFA后续其他议题的协商,建构两岸稳定、机制化互动模式。二是强化交流机制,配合两岸关系整体发展,完备两岸经贸、人员往来等相关安全管理机制,循序渐进推动两岸经贸制度化的交流与合作,动态调整两岸经贸政策及措施;逐步建构安全管理与风险管理机制,健全两岸交流法制制度。

  (三)构建台湾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台湾在参与全球经济并积极展开两岸合作的基础上,期望利用台湾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能力,努力构建其在亚太和全球中的经济地位。

  台湾当局在《全球运筹发展计划》中指出,要提升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运输能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能力,消除企业发展全球运筹管理过程所遭遇的相关问题,使企业在台湾能最大程度便利的进行供应、下单、运输、销售等跨国经贸活动,全方位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打造台湾成为亚太乃至世界的运筹中心。《挑战2008:重点发展计划》进一步指出,台湾应当运用现有创新能力,并进一步吸引国际研发人才和国际企业,投入资金,创立各类科技研发中心,推动重点产业科技研究,将台湾建设成亚洲最好的特殊领域研发基地。在文化创意领域则建构具台湾特色的文化产业,提升创意风格,作为世界华文创意产业的枢纽平台。推动台湾成为亚太地区具有知识运筹能力之创意设计重镇,成为全球华人设计发展趋势的领航员。

  在第三期建设计划中,台湾进一步期望能通过建立绵密的创新网络、提升尖端的创新能力、培养卓越的人力素质,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同时,希望通过加强国际经贸活动、建立企业亚太营运总部及“亚太资产管理与筹资中心”,使台湾成为国际经贸运筹枢纽。

  三、基础设施和相关财政金融政策的保障

  基础设施和财政金融政策是创新、开放以至于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基础设施

  在基础设施方面,除一般公共建设之外,台湾将电信基础设施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期望为实现“智慧台湾”打下良好基础。在《落实緑色硅岛建设白皮书》中,当局指出,建设“緑色硅岛”要充实基础设施,加速推动电信自由化,充实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立符合新世纪需求的全岛智能网络系统﹔规划、推动具先导性、示范性的“旗舰”建设方案;修订相关法规,引进民间资源,合力加速推动运输、能源、观光休闲、离岛开发等重大公共建设。而于2004年开始的“新十大建设”同样在强调了交通和研究机构创建之外,特别强调关于无线网络的台湾“M”计划,指出应当利用台湾移动通讯用户普及率排名世界第一 ,以及无线局域网络全球市场占有率达8 成的既有成果,积极推动手机、数字内容及无线上网产业异业结合,由生产制造优势结合应用服务,创造移动上网及无线上网整合系统服务的新模式。在马英九时期的第三期建设计划中,基础设施建设更大范围的扩展到了港口、航空城、城市工业区以及全岛交通网以及邮政、电信、气象等领域,但是“智慧台湾”仍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其中对构建宽频汇流网络、物联网以及互联网使用公平的问题等寄予更多的期望。

  (二)财政金融政策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金融的疏导和支持。良好的财政金融环境有利于资金流的顺畅流动从而给整个创新体系带来活力,也能使经济良好发展。而台湾因存在较为严重的债务和税制不公平等问题,同时上世纪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泡沫问题也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所以税制改革和金融改革一直是台湾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课题。第一期建设计划指出,要开源节流、持续扩大税基,建立效率、公平的租税制度,营造投资与研发创新的优良环境;强化金融监理与预警机制,开放新种避险金融工具,营造有纪律、有秩序的金融环境。第二期计划对这一目标进一步放大,扩展到整个财政领域,并进一步强调了预算平衡的重要性,指出要推动财政改革,调整租税结构,强化预算执行,健全财政划分制度,达成中长期财政收支平衡目标;强化金融监理机制,健全资本市场,加速金融服务现代化、国际化,将台湾建设成为区域金融服务中心。马英九时期,第三期计划同样注重租税和金融的作用,强调推动赋税改革,维护租税公平合理,建构轻税简政具国际竞争力的租税环境;谋求财政收支稳健,妥适筹措政府财源,精进财务效能,以健全当局财政;秉持活力金融与永续市场理念,加强人才培育,推动金融市场整合,厚植金融创新能量,建构国际接轨法制环境,强化台湾金融市场国际竞争力。而在2013-2016的发展计划中,针对赤字和租税不公平问题日益凸显,计划特别指出要统筹全台可用财源,减轻当局财政负担;持续降低赤字比率,确保财政健全发展,以保证财政更健全;强化资本利得课税,减轻薪资所得税负;建构能源租税制度,落实环保节能减碳,以保证赋税更公平。在金融方面,因应2008年金融危机后对金融管制放松的管制和两岸金融合作日益密切的现状,规划了专门计划。计划指出要强化金融监理,确保金融稳定,并循序渐进发展具有两岸特色的金融业务,提升台湾金融竞争力。此外,计划还专门指出金融要为知识经济新范式服务,要成为发展高科技及创新产业筹资平台。

  纵观2000年以来台湾的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内容可见,从对内创新到对外开放再到基础设施和财政金融保障等各方面的规划,都是应对全球化、知识经济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外在挑战以及创新不足、产业结构落后的内部挑战,期望达成“跨越转型期,开展新纪元”的愿景。陈水扁时期如此,马英九时代亦如此。那么,这些不乏全面专业的应对规划的实际实施成效如何?进入21世纪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实现跨越转型期了吗?这些问题将在下文进一步探讨。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