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言,海南是个宝岛,这不仅在于它的美丽、神奇、更在于它的富饶。正如明代大学士丘浚赞叹它的那样,“凡夫天下所常有者兹无不有,而又有其所素无者,……,兼中外之所产,备南北之所有。”它那广袤的土地,温暖的气候,丰富的水流,莽莽的森林和无尽的矿藏,还有那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和种种特产,令人锺爱,令人神往。同时海南的资源还有很大一部分尚处于沉睡状态,正在等待着它的哥伦布们来开发,这就更增加了它的神采和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前来垦辟,描绘宝岛的新蓝图。
1、沃野芬芳待垦锄
土地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场所,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之源,具有很大潜在生产能力,这种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那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那里就具有发展生产的巨大优势和无穷的潜力,这已成为当前土地开发的一种必然趋势。
海南岛是我国两块热带土地中最大最好的一块,几乎世界上热带地区所有的植物都能在这里生长和繁育。它不但土地数量巨大,类型众多,具有适应发展各种农业的用地,而且质量大部分都比较好,潜力大,分布也较集中连片,利于大农业发展的需要。充分认识这种优势,对海南土地利用规划的决策十分必要。
根据土地资源调查,在全岛五千多万亩土地中,百分之九十可供或已利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就其中全岛可供垦殖为2500万亩土地中,已利用的只有1600万亩,约占可垦土地64%,尚余可垦土地900万亩。而台湾的平原,低丘已基本被利用,可供垦殖的土地所剩无几,只有高丘陵、低山地区的坡地尚有620万亩宜牧宜农,但因其坡度大,如利用不当,容易引起水土流失,这不如海南优越。在海南这些可供多种用途的土地中,已垦为耕地的有682万亩,平均每人1.32亩,高于广东全省平均数(0.88亩/人),较福建和广西也略多一些(福建0.811亩/人),更超过台湾(0.78亩/人)。如果将岛内已垦作橡胶等热作用地,果、茶、淡水养殖以及现有林地一起合计,全岛已利用的农业用地为1750万亩,约占全岛可利用垦殖面积的2/3弱,尚有可资利用垦殖的土地仍有1350万亩。此数在我国南方宜垦的土地资源为数不多的情况下是相当可观的。这比较起宜垦土地已经开发得差不多的台湾又胜过一筹。
这些荒地集中在环岛四周的台地和平原,以西南沿海平原最为集中,每个县都有大面积的荒地资源,如儋县约有70万亩,昌江有20万亩,东方有70-80万亩,是广东荒地最多的一个县,乐东20万亩。这些荒地坡度大部分在3-5°之间,一望无际,潜力甚大。如有植被覆盖地区,土壤有机质可达3%,只要解决水利灌溉问题,土地潜力即可发挥,作物产量可成倍增长,这已有很多事例为证。荒地次之为北部澄迈、临高一带,连片分布,约有50万亩。草原丰盛,荒地质量也较优,一般有机质达3%,南渡江上游松涛水库建成后,灌溉问题易于解决,很可能成为岛上粮仓。再有一片为东北之琼山、文昌,可垦土地约50万亩以上,质量亦较好,有些沙质土多,但经生物措施以后,也可成为沃土。在东部和南部亦有不少可垦荒地。此外,在人类食物结构日益转向水产蛋白质的今天,海滩养殖利用获得更大的意义。据有关统计,如果按照解放以来三十多年海南土地开发速度计算,本岛现有的后备土地资源,宜胶地可垦30年,宜农地可垦100年,足为有志于宝岛建设者提供广阔的用武之地。
海南地理基础造就了岛上土地利用的适应性非常广泛,全岛宜农、宜胶、宜热作、宜林、宜牧以及水域面积都各占相当面积。这种土地的多样性,为建立一个完整的、有热带特色的农林牧渔热作齐全的大农业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实际上,全岛除高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及乾燥缺水的沙荒地只适宜植林外,其余土地都具多种用途,特别是湿润的低丘台地,既可以种植橡胶、植树,又可以宜农或放牧。至于山地,由于它的垂直地带性,从山脚到山顶可种植热带、亚热带乃至暖温带的作物,如稻——薯——玉米等,构成立体农业;又如农 田种植水稻当然很适宜,但如果粮食充裕,也不妨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照样可获高产;还可将低洼易涝的农田挖塘养鱼;排水良好、靠近消费地的农田可种水果蔬菜等。土地资源这种多宜性为多种经营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巨大的伸缩性和较多的逥旋余地,这也是 其他地区少有的。
耕作业目前在岛上所占的土地大部分是水旱田,它们的数量分配与农业生产发展关系很大。海南的水旱田在耕地中所占比例虽然较广东大陆及台湾要低得多(分别占耕地60%,75%和82%)但论面积却并不算少。如果以总人口来平均,海南每人所占有的水旱田,除略低于珠江三角洲以外(海南为0.76亩/人,三角洲为0.8亩/人)却高于广东省内其他地区,更高于台湾(0.64亩/人),可见海南耕作业潜力无疑比上述地区巨大。从农田养分和灌溉状况分析,只要提高耕作、灌溉和施肥水平,海南水旱田的生产力将会特别较快的发挥。
单纯从土地数量上比较,海南已居领先地位,如果考虑到热带地区的气候、植被、土壤、农林业等相互作用的生态环境条件,则在相同的年度季节内,海南土地利用的造数、作物收成的次数都比我国其他省区高。例如海南岛作物一年可以3-4熟,粤中、桂南、闽南、台湾一年3熟,江淮地区一年2熟,东北一年1熟。例如水稻在海南一年可以三造,甘薯2-3造,香茅3-4造,剑麻可收4次。而粤中、桂南、台湾水稻只能两造,甘薯2-3熟,香茅3-4次。因此,在相同的经营管理之下,同样数量的农用地,海南岛的实际效益应比以上省区为高,这恰是海南岛的得天独厚之处。
大自然赋予海南土地的这些优越性,不仅能使它生产普通的农林牧渔产品,而且可以生产许多价高质优的热带产品。例如橡胶、胡椒、可可、咖啡、珍贵用材花梨、子京、青梅、母生、柚木、轻木以及多种南药(槟榔、益智、砂仁、粗榧等)。据比较,一亩胡椒产值,高于水稻20-30倍,同样面积的橡胶产值,相当于3-6亩水稻;1980年海南开割胶园和其他热作产值达46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9.2%。可见土地由于发展橡胶、热作经济效益之高,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海南人民生财致富的道路之一。
土地生产潜力的高低,单位面积产量的大小,皆与光热多寡有关。 海南一平方厘米土地一年可接受120-140千卡能量,光合作用潜力很大,单位面积产量比亚热带和温带都高,特别是热作单产比大陆要高一倍到几倍,而且产量比较稳定。据推算,理论最高年产量,稻每亩可达7500斤,甘蔗鲜茎30顿,干胶790公斤,全国上述三种作物的高产纪録都创于海南。例如1979年东方县农科所,稻——稻——薯三熟年产折稻谷4100斤,崖城亩产甘蔗20顿,这两种作物高产事例, 已超过国际水平。乐东、保亭干胶亩产2 6 0公斤,也是目前最高产量,崖城南滨橡胶单株产量24公斤,这是目前最高纪録。至大面积的平均亩产胶量,通什垦区为612公斤,海南垦区41.4公斤,比湛江(78.4公斤)、汕头(2 3公斤)、福建(2 1公斤)、广西(1 8公斤)高 2-3倍。琼南平均单株干胶产量比岛内其他地区高1/3,比湛江地区高一倍,比闽东南、汕头高二倍半,比桂南几乎高五倍,与云南西双版纳差不多。甘蔗含糖率,五岭以北地区为8%以下,海南一般为15%,高的达18%。其他如椰子、槟榔等热作也以质量高、产量大、果肥硕而优于大陆,但成本却比大陆要低。对虾养殖,山东烟台每年只收获一次,亩产30-40斤,海南则可收两次,饲料充足可收三次,亩产120斤,为山东3-4倍。又如木材,海南热带用材林每年每亩生长量为湖南西部地区用材林的二倍多,以杉树而言,海南每亩年生长量为湖南的4.5倍。与温带比较,海南人工速生丰产林年生长量高2-3倍,栽培牧草也比温带生长量高1-2倍。种种事实说明,海南土地具有与众不同的热带优势。
2、万类滋繁特产多
每到深秋时节,大陆上许多生物都忙于准备过冬,例如青蛙、蛇蛰伏入洞中,候鸟南飞,黄叶飘零,一片萧索。隆冬一到,凄厉的风和肃杀的霜,几乎把各种生 物的活动都赶入地下,问苍茫大地,能有几多例外!然而在海南岛,各种生物没有感到冬天的威胁,一些有冬眠习惯的动物如黑熊,各种蝙蝠,在岛上未发现冬眠,甚至属于冷血动物的蛇类,冬天也外出活动。它们依然旺盛地滋繁生长,尽情地享受大自然所赐予的欢乐,海南岛也由此被誉为生命的乐园。其中作为生物资源的那一部分,不但种类繁多,经济价值高,而且许多种属是海南所特有的,因此显得格外珍贵,自古以来素为海内外人士所青睐,于今尤烈,是今后开发的重点对象。
森林既是海南生态平衡的核心,也是一笔巨大的天然财富。在广东四大林区中,海南岛是唯一的天然热带林为主的林区。据统计, 海南岛面积只占广东全省16.2%,有林面积占全省12.1%,但有林地的木材蓄积量 却占全省2 9%,相应高l.3倍,有林地平均每亩所蓄积 的木材,海南为2.4立方米,全省仅为1.2立方米,高 一倍,说明海南林业单产高,生产力大,经营一亩森林产量平均比全省高1-1.3倍,每亩实际产量比全省高3.2立方米。即海南一亩森林产量等于全省平均2.3亩产量,这个数字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海南的热带森林以阔叶乔木树种为主。据调查,全岛乔木约900种,占全国树种28.6%,其中列为国家商品材的有458种,这些商品材按其价格分为六类, 即特类材5种,一类材34种,二类材48种,三类材119种,这四类共206种,其中有被中央林业部列为全国一类保护的稀有珍贵树种5种,即坡垒、子京、花梨、格木、铁力木。而全国这类树种共1 4种,二类保护也是五种,即石梓,野荔枝、麻楝、青梅、楠木,全国共11种。即是说被国家通令保护的稀有珍贵树种,海南岛占全国40%,这是国内其他地区不能相比的。这些稀有用材树种,有些仅海南特有,如花梨、子京、坡垒、石梓等。从材质上而言,子京、坡垒坚实如铁,经久不腐,永不变形,比重较大,投水下沉,俗称緑色钢铁。坡垒在世界上已濒于絶迹,我国也只在海南岛保存下来,近年在广州黄埔港附近的南海神庙(波罗庙)出土了唐宋时代输入广州的子京木,在地下埋藏了一千多年,仍基本上完好无损。又如天然色泽如云霞、花纹美丽如织绵或香味四溢的花梨、油丹、油楠、苦梓、山荔枝、加卜,陆均松、香楠,以及朱砂那样明丽的胭脂木,鲜緑如翡翠的緑楠,黝黑像松墨的乌墨,高大挺拔的海南五针松等都是上等良材。还有被称为“箭毒树”的见血封喉树,也是热带雨林的代表。它神奇的乳汁,有剧毒,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很快会中毒死亡。抗战时黎族同胞用它涂在箭上,打得日寇魂惊丧胆,叹为“神箭”。它们都是造船、大型建筑,高级家具,高档工艺品,乐器以及军工的重要材料。从天安门城楼上的雕梁画栋到广州家具商场上的各式家具的及岛上保存下来的古建筑,都可以看到这些木材的特殊用途。从唐代起海南就有不少珍贵木材或用它们制成的家具贩运到广州出卖,并被以后封建统治者列为进贡和勒索的对象。明朝钱嶫有诗曰“元崖产珍木,种种称絶奇;斯物出异域,颇为中国(中原)推。”大医药学家李时珍赞叹海南沉香“冠絶天下,……一片万钱”,据说比东南亚出产的沉香质量还好。清代岭南诗人屈大均更指出:“欲求名材香块者,必于海南焉”,其中又以五指山,“为文薮,众香之大都。”这都表明海南木材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声誉。现在这些珍贵木材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更加高昂,如花梨与国外进口的酸枝齐名,进口每顿2000美元,高级柚木每立方米2000千美元,铁力木每顿2000美元,比橡胶每顿1300美元还贵,确是“长林无处不摇钱”。此外,海南还有不少我国罕见的稀有植物,为野荔枝、海南梧桐、美丽梧桐等它们的身价也很高。至于森林中出产的藤类更多,约有十余种,尤以红藤、白藤最佳,加工后的各类产品远销国内外。还在明代,“万州(万宁)藤作名天下,”列为贡品,清代更通过海口大批外远。据文献记载,海南藤最长达500米,现在常年收购2-3万担,最高年份可达10万担。还有海南众多的高草和林木枝叶也是重要的纤维原料,它们一起成为当地经济重要的收入来源。
森林中的付产品也相当丰富,光药用植物约有1000种,占全国药用植物20%,是闻名中外的南药基地,取之不尽的药源。比较著名的有木灵芝,巴戟、香根,五指山人参、槟榔、砂仁、沉香、杜仲、益智等。最近才被发现的海南粗榧(又名红殻松)是一种高大乔木,高25米,胸径1米,不但质材上乘,而且从中可以提炼出物碱,经临床验证,可以治疗恶性淋巴肿瘤和白血病,对其他癌症也有一定疗效,类似的南药中姣姣者不胜枚举。
现在海南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尖峰岭、坝王岭,吊罗山和黎母岭四大林区,其中以坝王岭林区面积最大,次则尖峰、吊罗山和黎母岭林区,但木材蓄积量当首推尖峰岭林区,次为吊罗山、坝王岭和黎母岭林区。它们除共有的珍贵树种以外,都各有自己的特产。如尖峰岭以子京为主,油丹、陆均松、青梅亦多,坝王岭以阔叶林为主,南亚松面积最大,油丹、青皮、坡垒、红殻松较多,吊罗山树种至为复杂, 以陆均松最多,鸡毛松、油丹等也不少,黎母岭以红椎最多。至其他小型林区,在全岛星罗棋布,其树种数量之多,木材蓄积量之丰,甲于全省。
海南近年远从国外引进乔木三百余种,它们具有优良、连生、珍贵等特点,不但能在岛上扎根生长,而且质量上乘。例如1963年引进的柚木,到1981年仅18年时间,最大胸径已达46厘米,在五指山地区生长尤好,每年增高1.4-1.5米,材质不亚于原产地印度和缅甸。又如1966年从热带非洲引进桃花心木,20-30年可以成材。引进的一些轻木也生长良好。此外,还有南美洲奇异的雨树,斯里兰卡塔槐树、印度儿茶树和长叶马富油果,巴拉巴紫檀等,都在海南岛找到了它们的第二故乡。它们不仅为海南森林资源增添了新的成份,而且为将来其他热带树种的引进和推广展示了巨大的可能性,这在全国恐怕还没有第二个更为适宜的地区可以比媲。
动物与植物休戚相关,海南热带森林茂密,是动物栖息的优良环境。林中各种果实、嫩叶、根茎等终年不絶,为食草动物提供丰富的食料,而各种小动物如野兔、松鼠以及各种鼠类得以大量繁殖又为食肉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一些食虫动物如蝙蝠等地由于岛上有极其丰富 的昆虫及其幼虫为食物而繁衍昌盛,所以海南岛作为动物的乐园,具有品种多、特有种比重大的特点。尽管海南由于环境孤立的结果,动物种类比大陆贫乏,但却由此具有一些特有种和特殊亚种,如泽鹿、拟绒鼠,海南毛猬,海南鼯鼠、海南穿山甲、果子狸、红腹松鼠、豪 猪、黑脚赤麂以及西部草原上奔驰的少量野水牛,野黄牛等,显示本岛动物资源所处的特殊地位。据统计,全岛兽类有80多种,约占全国兽类21%,占广东已知71种的70%以上。估计在1965年以前, 岛上大型兽如野猪、水鹿、黄狸等数量比家畜的猪、牛、羊还多,光年 产黄猄(赤虎)就有10万头以上。黄猄体大味美,为桌上佳肴。坝王岭七叉区一个山洞,内藏大型果幅数以万计,人们形容它们飞动时的声音如十级台风。琼中县霖田生产队每年猎获野猪和黄猄数量,如折肉计算为家猪的8倍。这几乎是海南六七十年代山区普遍情况。这些兽类属于全国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坡鹿、黑冠长臂猿等,其中长臂猿仅分布于海南岛和云南西双版纳。它们在五十年代广布岛上十多个县,人们进入原始森林区,多可听到猿啼,坡鹿常常成群结队在丘陵草坡地区活动,甚至混入家牛群中一起觅食,其他兽类之多,可想而知。坡鹿价格比梅花鹿要高几倍到几十倍,有时高到出奇,曾是猎狩主要对象,数目大量减少,现采取自然保护区形式加以保护和繁殖,情况正朝良好方面发展。属于二类保护的兽类有水鹿,其体大如牛,重可300斤,兼产鹿茸、鹿鞭、鹿尾巴等贵重药材,价值仅次于坡鹿,数量颇为可观,资源较为丰富。岛上两栖动物也有37科,其中11种在国内仅产于海南岛。陆生哺乳动物有78科,海南特有占21种。还有海南鹩哥、孔雀雉、鹦鹉、白鹇、原鸡等各种鸟类344种,分别占全国鸟类26.3%和广东鸟种总数69%,其中海南山鹧鸪、棕腹隼雕、橙胸緑鸠、盘尾树鹊和灰喉针尾雨燕等,在国内也仅产于本岛。海南鸟类为适应色彩缤纷和繁杂的植物环境,大都羽色浓艳,很有观赏价值。据调查,1972—1973年,岛上每年猎毅的毛鸡不下一百万只,足以说明海南鸟类种群数量多么可观。
爬行动物种类更多,森林中常盘挂的蟒蛇可以吞食巨大的水鹿等动物。陆上和海中的蛇类更为数众多,其中细头海蛇仅见于海南,在国内其他地区尚未发现。还出产体形巨大的巨蜥,有膜翅的飞蜥以及海南特有的岩蛙、粗皮蛙、湍蛙、尖头树蛙等。总之,无论是飞禽或是走兽,树栖或穴栖,爬行或潜游的动物等,海南岛都极其丰富多样,不同凡响。
另外折肢动物也很多。据调查,近年在尖峰岭发现的蝴蝶就有300多种,其中有些种是国内少有的,连素以“蝴蝶王国”着称的台湾也未曾发现的新种,计有“金珀丽凤蝶”、“透翅宽带凤蝶”、“紫光环蝶”等动听的名称。那里“穿花彩蝶深深见”,还曾出现过数千只蝴蝶一起饮水的奇观,海南可谓是“蝴蝶之岛”。
随着人们食物结构的改变,水产品已成为最受欢迎和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海南岛四周环海、海岸线曲折绵长,境内大小河流纵横,港湾众多,渔场广阔,水产资源甚为丰富,饮誉全国。
海南附近海域,终年高温,日照充足,又在暖流系统范围内。这不仅对热带鱼类的产卵繁殖十分有利,而且有助于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加快物质转化,为鱼类提供更多的饵料。加上周期性季节海流的作用,聚集了大量浮游生物,吸引鱼类趋汇觅饵,结果在岛周围形成许多重要渔场,如莺歌海渔场、白马井渔场、三亚虾场、崖州湾虾场、黎洲湾虾场以及黄流滩虾场等。
由于附近海面的蒸发以及河流对海水的淡化作用,使海南具有适应盐度高低不同的海洋生物。各大小河流把陆上大量有机质带到海里,吸引鱼群前来觅食。海南岛的海岸线长1578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1/10,比台湾还长388公里,特别是海南适宜鱼类栖息的大陆架非常宽广,约65600平方里(不包括西沙附近渔场),还有可供海水养殖的滩涂38.5万亩,以及陆上大量山塘水库等,目前开发利用尚不充分。这样,海南岛具有水生生物生长周期短,繁殖快,产量高,水产品种类多,渔期长,资源潜力巨大等特点。这是大陆沿海很多地区难以相比的。据陵水县珍珠养殖场报导,该场放养的马氏珍珠贝,从幼苗到成珠的时间为四年,而广东大陆沿海都要六年,这仅是表明海南水产业天赋地利的普通例子而己。另在全岛78个港湾中,属于优良渔港的就在二十多个,其中以三亚、清澜、八所、海口、白马井最为重要,它们都分布在各渔场范围内,有些还是重要的海水养殖和加工场所。
据调查,南海大陆架上的海洋生物资源有600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藻类达40多种,主要如马鲛、鲳、石斑、黄绸、鲐、鱿鱼、墨鱼、章鱼、红鱼、白姑鱼、鲨鱼、金线鱼、红三鱼、飞鱼、蓝圆鲹、金线鱼、对虾、海马、海龟、牡蛎、麒麟菜、珊瑚等,资源藴藏量相当可观,如鲐鱼最多一网曾获187担,金线鱼一网300—500担,白姑鱼560担。资源中有不少是名贵品种,光珍珠就有十多种,全国最大的珍珠王即产自海南。古代就流行“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南珠以以其颗大体圆、洁净无瑕、珍珠层厚、银泽最强着称于世。一颗巨型优良南珠,在国际市场上能 扺上几千顿大米的价值。海南恰恰可以出产世界最贵重的珍珠。这种珍珠生长在白蝶贝中,全世界仅澳大利亚和缅甸等个别国家有此资源,陵水县新村港养殖场1982年曾培养出直径为1.55厘米的珍珠王。早在汉代,海南岛的珍珠就很出名,并由此被命名为“珠崖”。近年在广州市象岗山出土西汉初南越王赵昧墓,墓主人的枕头就是一袋南海珍珠。海南鲍鱼有6种,面台湾只有4种,以杂色鲍、耳鲍、羊鲍最负盛名。其他著名海产有铺前鲨翅,新英红鱼、清澜飞鱼、昌化马鲛、莺歌海虾米,和乐螃蟹,大洲岛燕窝,后安大虾和鲻鱼、港北鱿鱼,新盈玻璃鱿鱼,以及遍布全岛海域的南方人参——海马、天涯特产——海蛇等。凡到海南岛观光旅游的人,有谁不以吃上这样一顿海鲜为满足呢。此外,海南还有一些特殊资源,如被称为“海底庄稼"的麒麟菜(琼脂)和海底奇花珊瑚等。苏东坡曾赋诗曰“海水岂容鲸饮尽,然犀何处觅琼脂”。道光《琼州府志》上说“琼郡种植之利,槟榔为大,琼脂次之”。现在不但广泛采集自然生长的,而且大面积进行人工养殖,收入颇丰,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事业。提到海南岛,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千姿百态的珊瑚,以东部和南部海域藴藏量最为丰富,有蔷薇、红伞、牡丹、芙蓉、钢盔、鹿角、菊珊瑚等动听的名字,构成五彩缤纷的海底花园。那些在华贵客厅和博物馆里陈列的美丽珊瑚,在海南应有尽有。早在二千多年前,刘邦刚统一天下,南越王赵佗就把一枝名贵珊瑚献上,以示祝贺。珊瑚除保护海岸不受涌浪冲刷以外,作为一种海底资源,它所含碳酸钙可作冶炼工业助熔剂,并具有明目、镇心、止惊痛的功能,可入药,它分布的海域又是浅海鱼虾贝和海参等水生动物栖息等繁衍场所。
海南除了浩瀚的海域可供渔业驱驰以外,沿海大面积的滩涂是海洋增殖和养殖的良好场所,有“海上牧场”之称。沿海大部分港湾都有广阔的可供养殖的滩涂。特别是当前,随着海洋捕捞技术的发展,海洋资源已有明显的衰退,水产品的供应量也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外贸出口的需要。为此,海水养殖已成为海洋开发的重要方面。据调查,可供在海南进行人工养殖的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藻等约有二十种以上,尤以鲻鱼、遮目鱼、对虾、江篱、麒麟菜等优良品种资源至为丰富,发展的后劲很大。在与猪、鸡、鱼饲养的比较中,这是一项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收益大的事业。随着海南的开放,必将吸引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来开发这笔潜力甚大,目前利用尚少的富源。
在海南的自然条件下,淡水鱼类全年可以生长发育,加上全岛野生緑肥资源丰富,遍地皆有,逐使淡水养殖业成为与海水养殖业相互辉映的另一颗明珠。据统计,岛上淡水鱼类有15科57属,其中鲤科占36属45种。目前养殖的除四大家鱼以外,已越来越转向于珍贵鱼科。例如腩鱼,诗人田汉品尝后,欣然命笔诗曰“何止腩鱼滋味好”,备受欢迎的还有河鳗、乌鱼等。海南虽缺少天然湖泊,但岛上密集的河网、星罗棋布的水库、山塘等水域均可资利用,前途甚为乐观。例如著名的松涛水库,平均每尾鲢鱼一年可长4-6斤,一龄鲢鱼体长60厘米,重6斤多,二龄体长80厘米,重18斤多,鳙鱼一年长4-8斤,这都是很高的生长量。虽然目前淡水养殖在全岛水产中所占比重不大,但从其发展潜力出发,海南淡水养殖业仍是大有作的的。那时人们不但能吃到品类繁多的海产,还将有更多味美的河鲜来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需要。
海南生物资源虽然丰富,但经过人类长期的开发利用,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甚至到了濒危、絶灭的边缘,引起人们广泛的忧虑。为了保护、恢复、发展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海南目前已建立了19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56.5万亩,占全岛面积1.l%,和全国10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的18%,其中包括红树林、麒麟菜、青梅、子京、白蝶贝、猕猴、坡鹿、长臂猿等珍贵动物的保护。实践证明,这是一项保护基因库,维护生态平衡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措施。
3、一枝独秀摇钱树
海南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从而为人类进行人工选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事业是热带作物的栽培、引种和推广。在我国属于热带地区的,虽然还有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元江以南的河谷地带以及台湾的南部等,但它们毕竟面积狭小,在满足热作生长条件方面不如海南岛优越,所以海南岛是我国一个不可多得的热作区。现在海南已形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热作生产基地,其中干胶产量占全国70%,胡椒占75%,椰子、腰果、槟榔产品占全国絶大部分或全部,香茅油和剑麻干纤维也占很大比例,各种热作几乎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还有很多热作产品都以其特殊价值着称。目前全岛热作用地占已利用土地的20%以上,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居40%,跃为农林牧付渔各业之首。海南经济起飞,离不开热作的兴旺发达,这枝摇钱树,正日益显示它的巨大作用。
热作产品,有的是重要的工业和军工原料,有的是重要的出口物资,大部分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国防意义。它们大多数又是多年生乔木和灌木,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草坡或海滩种植,既不与粮食争地,又可緑化荒山海岸,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此外,热作还具有收效快、产期长、价值高、收益大、用途广等特点,因此,大力继承和发展热作生产,是充分发挥海南自然优势;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繁荣经济的重要途径。
在热作群芳中最重要的橡胶,它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在许多方面有广泛用途,以它为原料的制品,估计在五万种以上,天然橡胶的许多性能,人造橡胶是不能完全取代的。因此,发展橡胶生产是一项既定国策。这个重任大部分落在海南岛上。经验证明,橡胶在海南生长快,芽接树从种下到割胶只须6—8年,比湛江、福建、广西快2—3年,割胶次数也比以上地区多30—50次,生产潜力首屈一指。现在海南橡胶面积将近400万亩,占全国面积半数,为全岛热作面积点5/6,成为我国最大的橡胶基地,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珍珠”,董必武题为“时代宠儿”。
橡胶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热带森林中,对气温、雨量、风速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世界各国的橡胶园,一般分布在南北纬15°以内,特别是赤道附近。而海南岛虽位处北纬18°9′到2 0°1 0′之间, 自然条件也有某些不利种胶的方面,但经过人为努力,巧妙地利用岛上地形特点,摸索依山靠林栽培的经验,仍创造了适宜橡胶生长的良好环境,把橡胶分布区推到海南岛这样纬度较北的地区,这在国外是没有先例的。橡胶单产并不比原产地低,质量也达到国际水平。这是世界天然橡胶生产史上一个重大突破,198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奬,这是海南人民的光荣与自豪。
早在1906年,海南已在我国较早地引种橡胶,但发展不大。现在海南胶园面种比解放前增加了成百倍,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片片墨緑浓郁的橡胶林覆盖在低山、丘陵和河谷阶地。作家杨朔诗曰“自从琼岭森银橡,宝岛声华更一时”。割胶季节的清晨,只见胶林深处繁星闪烁,那是割胶工人头戴胶灯在作业。洁白的乳胶是海南财富的泉源,它象深山的泉水一样,静静地、无穷无尽地流着,它赋予海南经济以巨大的生命,哺育了岛上几百万英雄儿女。
如果说橡胶是海南近代新兴的作物,那么椰子正好相反,它在岛上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了。当你到达海南的时候,首先欢迎你的,正是这些高大独立的椰树。它与碧海蓝天相辉映,构成特殊的椰林景观,会使人想起郭沫若赞美椰树的诗句来:“独立无枝挺碧空,一头凤尾啸熏风。成林竟作擎天柱,坠地浑疑掷弹筒”。它就是这样以其傲昂不屈的形象,赢得历代骚人墨客的吟哦。汉代当地居民称它为“越王头”,并以椰叶席贡献给汉成帝宠后赵飞燕,一时传为佳话。唐代椰殻用作碗杯使用。明代以后用途更加广泛,明朝大学士丘浚赞“千树槟榔食素封,穷林遥望碧重重”,反映椰子槟榔当时是富裕家庭重要收入来源。据悉椰子现在用途有360多种,椰肉鲜甜,营养丰富,椰汁美于蜜,微有酒气,古人谓之椰酒,苏东坡在琼时,赞其“美酒生林不待仪。”椰子出油率很高,一般是五个可榨油一斤,但岛南部只需三个就行了。种上两棵椰树,足够一人全年食油消费。至于椰殻制成的各款工艺品,即椰雕,更为海南一絶,连同其他椰制品驰名海内外。
椰子的果实可以不用人力而可靠海水漂浮传播到世界各地,幷且繁殖非常容易,对土壤也不苛求,因此全世界热带地区都有分布。在我国海南岛是椰子产量最多,质量最佳地方,面积占全国98%,产量占全国99%。无论产果量、果肉厚度和含油量都比西双版纳、台南为高,其产果量与世界其他盛产椰子国家不相上下。雷州半岛因冬季常受寒潮侵袭,椰树果少而肉薄,广东阳江虽可种植,但很少挂果,到广州就不能种植了,台湾南部也有栽培,然质量比不上海南。
椰树寿命较长,一般为80年,甚至100年,盛产期2 0年以上, 所以种植一次可让几辈人收获,加上它四季花开花落,果实不断,品种又多,遂与海南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有“百宝树”、“摇钱树”之称,海外还有人称它为“生命树”、“天神树”。现在全岛广泛栽培,面积达16—20万亩,年产量估计为3600—4000万个,但以东部为多,其中文昌一县占全岛种植面积一半,是著名的椰子之乡。南部椰子数量比不上文昌,但果实硕大、味甜,著名的鹿回头椰子就产于此。尤为令人鼓舞的是,海南发展椰子的潜力甚大,初步估算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沙荒能用于种植椰子的土地大约有120—150万亩,相当于现有面积的7—8倍,扩大椰子面积是今后海南发展热带作物的一项重要措施。
槟榔与椰子同属棕榈科的多年生热带作物,同时是名贵南药之一,有消滞、驱虫、下气、行水之功,还可作为口果,是湘粤人的嗜好品,过去还大量当作社交礼品相馈赠。苏东坡在海南食到槟榔,大赞其“滋味絶媚妩”,从此声名大振。现在仅岛上少数民族和大陆人个别地区(如湖南湘潭、长沙一带)还保持嚼槟榔习惯,但仍不能满足需要,每年须从国外进口。在我国,槟榔主要产于海南和台湾,云南也有零星分布。槟榔在海南种植,至少可追溯到南北朝时代,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了。唐代鉴真和尚流落海南从岛南返回大陆时,沿途见到很多槟榔树;宋代槟榔更大量输入福建和广东大陆,槟榔税占岛上海关年收入的一半,到明代生产达到高峰,各州县皆以槟榔为业,甚至以其代纳租税,出现“东路槟榔西路米”分布局面,除出售两广外,还远销越南、柬埔寨等地,清代仍保持这种优势。直到近代,特别抗战时,由于日寇的乱砍滥伐,海南槟榔业才告衰落。作为一种生产的历史传统,当务之急是把它恢复和发展起来,使饮誉海内外的海南槟榔业重新走上大规模生产的康庄大道。
海南岛对于热作的广泛适应性,不仅在于它拥有历史悠久的热作种植业,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后起的热作基地。这一方面是对原有的热作进行技术改造,扩大面积和提高产量,另一方面以不断引进外来新种,加以试种和推广,增加花色品种,达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长短相合,全面开花,满足社会对热作产品日益扩大的需要。这除了上过橡胶以外,近现代引进并在岛上安家落户的还有咖啡、胡椒、腰果、可可、香根、金鸡纳树等。它们后来居上,改变了原来热作生产的结构,成为岛上土地的新主人,并渐渐向大陆蔓延,显示海南自然优势的巨大生命力和对发展我国热作事业的重大贡献。
油棕,有“世界油王”之称,故乡在赤道非洲,果皮平均含油率达51%,比花生高6倍,比大荳高10倍,既可供食用,也可为机械润滑油,郭沫若称其“一口能膏万口肠,油棕毕竟是油王。花生九倍差堪似,椰子千枝难较量”。1926年由华侨引进海南,经过曲折的发展以后,现在已达到平均亩产果1856斤,油200—400斤,比引进之初产量大增,现正计划全岛推广,不久将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
腰果,又名树花生,为经济价值很高的热带木本油料作物,果仁味美可口,香而多油,营养丰富,用途非常广泛,是世界著名的乾果,目前正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特别是腰果耐乾旱,不择土壤肥瘠,在许多作物不能生长的沙土、荒地和丘陵上都能生长,这对海南非常有利,有很大发展前景。在我国栽培腰果只有50多年历史,日本侵占台湾、海南期间,曾在两岛南部试种,但没有成功。从1958年起,在海南大量种植,雷州半岛、广西南部和云南南部也都试种,均能开花结果,但产量均不及海南。在海南一般亩产100—200斤,高者可达500—600斤,加上果品综合利用,经济收入相当可观,目前远远供不应求,正计划在岛西南建立大规模的生产基地。这不仅可充分利用这里土地资源,且利于改善这一地区乾热的环境,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从这事例中,可见海南无弃土,无土不黄金,关键在于用地制宜,变不利为有利。
咖啡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我国1884年已引种于台北,海南岛是1908年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引种于琼海和儋县,以后渐次推广全岛的,但以东部、北部和南部为多。目前海南已成为我国咖啡主要产地,品种有大中小粒之分,其他省区仅有少量种植而已。海南以万宁兴隆华侨农场所产最为上乘,名扬四海。1960年周总理到兴隆视察,就热情赞扬这里咖啡香美,还特地接见加工咖啡的师傅,并请他们到北京传经送宝。1959年2月,叶剑英元帅在岛上视察,对海南饮料赞不絶口,写下“椰浆消渴,咖啡醒目,南岛韶华”诗句。咖啡开花时节,正如诗人杨朔所描写,“緑树枝浮千朵雪,咖啡花乍满园开”。海南人特别喜欢饮咖啡,从城市大街小巷到乡间野店,无不设有咖啡茶座,供人品尝,旅途困倦之余,饮上一杯馨香浓郁的海南咖啡,使人疲劳顿消。随着旅游业和外贸事业的发展,海南咖啡种植和加工业正在蓬勃发展。凡从海南归来的人,有谁不携带几包咖啡回去馈赠亲友呢。
在饮料家族中,可可也占重要一席地,它的果子不是结在枝头,而是直接长在树干上,在生物学上叫“茎花植物”。成熟的可可果,红艳艳的,鲜亮夺目,令人垂涎。它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是制巧克力的重要原料,还可制药,化妆品等。可可的故乡在拉丁美洲热带雨林中,后来辗转传到世界各地。我国台湾1922年开始栽培。海南岛起步虽然较晚,1954年才引种于兴隆农场,但经二十多年实践, 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并把海南经营为我国可可生产的主要基地。根据可可的生态要求,东部和南部静风和有林环境均可辟为生产基地,这是海南一项很有希望的事业。
在新兴作物中,胡椒也很重要。它主要是解放后从东南亚引种到岛上的。胡椒作为一种高级调味品,在食品、医药上有广泛用途,所以在海南试种成功后,很快推广到桂南、粤西、滇南、闽南等地,并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但胡椒生长要求高温、湿润和静风环境,在我国热带地区生长都比较好,然而最大的产地仍在海南岛,占全国产量2/3左右,尤其是海南的水热条件优越,在同样管理水平之下,胡椒的产量和质量都优于其他地区。据悉,一亩胡椒收入可达2—3千元, 比很多热作都高。过去我国所需胡椒主要依靠进口,其实我国完全具备其生长条件。海南胡椒栽培成功和发展,已部分解决国内需要,然而仍不能自给。据有关调查,就自然条件而言,海南大多数地区均可种植。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胡椒在岛上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那时这种被人誉为“珍珠”、“玛瑙”一般的果实,将为宝岛增添新的财源。
此外,在海南扎根生长的热作尚有香茅、剑麻、海岛棉等,它们都在海南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生势旺盛,欣欣向荣,随着海南的开发,它们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4、百果峥嵘天下闻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又是热带与亚热带交汇地区,加上垂直地带性的影响,水果资源复杂多样,既有当地和东南亚来的热带品种,也有北方大陆来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品种,形成几个气候带荟萃水果王国,这样的地区在全国并不是很多的。此外,海南还拥有本地特有的果品(如鹅蛋荔、红毛丹、山竹子等)且质量优良,成熟期比大陆早1—2个月。好些水果(如香蕉、番木瓜、菠萝、柑桔等)可以做到长年供应,各种西瓜更是海南特有的传统产品,每年都有一定数量运销大陆和海外市场,每当人们品尝到这些反季节的水果时,内心一定会泛起对海南宝岛的各种思潮。
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不但工农业和文化科学达到很高水平,水果的生产和消费也名列前茅。水果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这是其他食物所不能代替的。多吃水果可以少吃粮食,这对目前粮食仍不丰裕的海南更具重要意义。在国外,水果和蔬菜与粮、肉、蛋列于同等地位,每人每年消费的水果数量巨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的消费必将大大增加,因而促进水果业的发展,并为吸引游客创造有利条件。第三世界很多国家在这方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如墨西哥出口芒果、菲律宾出口香蕉,泰国出口各种水果每年都赚取巨额外汇。海南要致富,必须充分利用岛上丰富多样水果资源,这是国内外许多地区证明了的成功之路。
据调查,海南野生和栽培的果树有24科,53属,400余种,属全省之冠,也为世界上其他产区所罕见,其中属于当地原产的有38种,如龙眼、荔枝、巴蕉、桃金娘等,从南洋群岛和其他地区引进的有39种,如菠萝蜜、芒果、山竹子、红毛丹等,至于野生品种更不胜枚举,说明海南百果峥嵘,精品荟萃,四时不絶。虽然目前海南岛的水果产量不及珠江三角洲,但资源并不在其之下。春季柑桔还没有退场,緑鹅黄的枇杷、酸甜爽的早熟荔枝已经上市。嗣后,实大香美的所谓“万果之王”榴莲迎来了早到的夏天,接着菠萝蜜、红毛丹、神秘果、芒果等相继登场。秋冬是海南佳果的黄金季节,酸郁芬芳的菠萝、香气四溢的香蕉、香甜软滑的木瓜,以及大量其他水果摆满了商店。冬天海南西瓜一枝独秀,在大陆和港澳市场上非常畅销,在冰雪严冬的北京也可看到它布满花纹的身影,山海关外的居民全年都可以吃到海南出产的水果。
菠萝为海南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大的水果,生长期短,很快可以收益。1987年海南菠萝大丰收,产区堆积如山,占领了整个广州菠萝市场,价廉物美,许多市民权当菜肴。菠萝在岛上种植已有150多年历史了,初为土种,仅以取纤维为目的。1918年引入果种,从此它像烂漫的山花一样在岛上传播,现在以文昌、琼山、琼海和万宁等较多,除供应当地罐头厂以外,正遂步打入大陆市场,并有足够潜力可以发挥。
荔枝在海南人工种植至少已有1600多年历史,并是原产地之一。在五指山原始森林中,至今仍有不少野荔枝生长,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树种。荔枝在岛上地位仅次于菠萝,品种繁多,其中鹅蛋荔、无核荔、黄皮丁香、大丁香、蟾蜍红荔等都属于高产质优的品种,享有盛誉。花中梅菊、果中荔枝,自古以来常入诗画,深受人们称赞。唐诗人张九龄说它“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苏东坡垂老投荒,贬惠州已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佳句,大有终老岭南之意。未几再贬海南,在这里为“果熟多幽欣”的意境所陶醉,又写下“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诗句,至今读之,犹使人垂涎欲滴。苏东坡甚至表示“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鸯舌犹可学,化为黎母民”,似与食荔枝有关。
海南荔枝以琼山最为集中,占全岛种植面积93%,其中永兴、雷虎、马鞍岭所产因为个大、无核、多汁,甘美和富于营养而蜚声岛内外,质量不亚于珠江三角洲糯米糍、桂味等名贵品种。其实海南岛除西部和西南部乾旱地区以外均可种植,只要加强管理,提高技术,逐步推广,这一古老的名果就可以在它故乡的土地上大放异彩。
香(大)蕉的原产地之一也在海南,栽培历史也很悠久。除肉软甜香、富含多种营养成份以外,纤维还可综合利用,古代曾用以制作蕉布,进贡中原。过去海南香蕉远销大陆和海外,享有较高声誉,现在虽因各种原因,面积和产量有所萎缩,但这是一种暂时现象。海南气温高,冬季香蕉仍能照常生长结果,而在大陆则有低温冻害的威胁,所以海南大有希望成为香蕉出口基地,超过历史上生产最高水平。
芒果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热带名果。我国能种植芒果的地方不多,海南岛是我国主要产区之一,主要集中在西部昌化江流域。芒果含多种维生素,果肉多、含糖高,味道甜美,被誉为“热带果王”,又是果树中寿星公,树龄可长达五百年,结果的时间也有百年以上。海南正在西南建立大型芒果生产基地。那里环境不利于橡胶和其他一些农作,但很适于种芒果。这既充分利用地利,开辟财源,芒果长成后,反过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化不利为有利。岛上芒果品种资源相当丰富,很多品种都适合鲜食和加工,上市季节也较早,延续时间较长,完全可能崛起为海南大宗出口水果之一。
菠萝蜜是高大乔木,又名木菠萝、树菠萝,原产印度,一千四百多年前萧梁时代由西域僧人达奚司空传入广州,首种于南海神庙,后辗转种于海南。由于海南具备它生长结果的有利条件,故成为我国主要产区,全岛普遍种植。大扺在广东阳江以南,菠萝蜜都能正常结果,在广州仅可越冬,但果小肉薄,甚至不结果。在海南菠萝蜜有三十多个品种,分硬肉和软肉两类,大如冬瓜,一般重十多斤,重者可达四十斤,足供几个人饱食。打开菠萝,色泽金黄、香气四溢、清脆可口、甘甜似蜜,果肉富含淀粉,味似板栗,风味独特。菠萝蜜在明朝正德年间,曾充当贡品,颇受皇帝青睐。它与可可、杨桃等都是茎花植物,老年的菠萝树有时还从地下的粗根上破伸出雌花序,结成硕果,好像竹笋从土中冒出一样,令人惊奇。对于岛外的游客,无不以饱食一顿菠萝蜜为幸事。
海南终年花果芬芳,除以上大宗水果以外,比较闻名的还有成熟较早的柑桔、风味独特的人心果、油梨、番荔枝、杨桃、山竹子等。近年还从海外引进树高果硕,硬刺满身的榴莲;肉脆清香、甜酸可口的红毛丹;具有变味功能,化酸甘为清甜的所谓“神秘果”等。它们原产地在东南亚或美洲,那里条件与海南岛相类似,经过科技人员的精心培育,很快适应岛上环境,生长旺盛,开花结果,表明海南无愧为群芳竞放、百果峥嵘的水果王国。今后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心将有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水果品种被引种到海南的土地上,满足岛上人民和旅游者不断增长的需要。
5、铁山盐海泛油波
海南岛地质构造复杂,火山作用旺盛,在古老的变质岩、沉积岩、新近形成的沉积和风化残积层以及它周围的南海大陆架上都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种类繁多,矿点星罗棋布,是海南资源优势之一。据地质部门勘探普查的结果,本岛及其附近海域已发现的矿藏有五十多种,占广东已知矿产一半左右,甲于省内许多地区,主要有铁、钛、钴、石油、天然气、矿煤、油页岩、水晶、锰、铜、铀、铅、锌、铬、金、铝、锡、钨、汞、锆英石、石墨、独居石、萤石、白云石、硅砂、磷、石灰石、耐火粘土、海盐等,不少矿产以质优量大闻名于世,既分布广泛,无县不有,又相对集中,尤以五指山区为甚,利于开采,为发展工业提供充足的原(燃)料,其中铁、盐、石油在海南矿产中具有举足轻重意义。
海南矿业与大陆一样源源流长,据说古代当地少数民族已经开采铜矿,作为制造铜鼓的原料。清初,今东方、儋县、陵水、昌江、琼山等县已有公私开采黄金,崖县(三亚)、昌江采铜。鸦片战争以后,海南矿产更为帝国主义垂涎和掠夺,尤以日本帝国主义为甚。只在解放以后,岛上矿产才在普查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瞭解和有重点的开采,成为海南经济一根支柱。
铁矿是海南最重要的矿种,为花岗岩入侵的热液冷却或玄武岩风化所余残积物所形成。前者规模大,品位高,后者则次之。其中位于昌江县境的石碌铁矿是海南岛规模最大、含量最丰的矿山,总储量达三亿多吨,矿石平均含铁量为51%,最高达70%以上,为全国之冠。可与著名的湖北大冶铁矿石媲美,亦为世界所罕见。幷且所含磷硫等有害杂质少,可以直接炼钢,还共生有铜、钴等名贵金属矿产,加上矿体裸露地表,开采方便,遂使石碌铁矿闻名中外。清初当地百姓曾用土法开采,不过主要是为了炼铜。1939年日寇的铁蹄踏进海南后,即从当地历史文献中找这个矿区,并开展大规模的勘查和杀鸡取卵式的掠夺,以作为支持侵华和太平洋战争的重要物资。计被运走的矿石达五十多万顿,有三万多劳工惨死在日寇的刺刀和皮鞭之下,十里矿山白骨累累,在这里制造了一起又一起骇惊中外的大惨案。解放后,经过一系列技术改造,石碌铁矿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开采,大量的矿石源源不断地供应鞍山、武汉、北京、上海、南京、太原、湘潭、贵阳、广州等大中型铁钢企业,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海南建省后的经济规划中,八所将建设成为重要钢铁基地,结束海南没有钢铁工业的历史,石碌铁矿将为此作为新的贡献。此外,在文昌、琼海、万宁等地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铁矿,它们对乡镇工业发展也起到一定作用。
钛是海南矿产一朵新花,储量占全国总储量69%,已探明的工业储量达一千多万吨,品位也较高,主要分布在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等地沿海一带的砂堆和砂堤中,极易开采。钛是一种新兴金属,钛合金质硬而轻,在航天、航空、航海、化工和发电设备工业上有广泛用途,海南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已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儋县的长坡煤矿是海南最大煤矿,它是褐煤与油页岩共生的矿区,其中褐煤储量1.6亿吨,油页岩储量28.3亿吨。此外,定安、琼山等地的煤矿也有一定价值,它们对于当前能源不足的海南,显得特别珍贵。
水晶是海南分布最普遍的矿种,也是我国水晶重要产区,居全国储量第一位。这与岛上花岗岩广泛分布有很大关系,琼山县就因县南产石如琼瑶而得名。据悉目前全岛已发现三百多个矿点。由于经长期剥蚀,矿体接近地表,极易开采,甚至在开荒造田时都可发现,许多县都设有水晶收购站。最大的水晶矿在屯昌县境,以质纯、个大、透明度良好着称,那里经常会发现晶莹明亮、光彩夺目、生长着牛角般大小的晶簇,活像神话故事里的水晶宫。现在虽已开采完毕,但这里所建展览馆中陈列的水晶展品,无疑是海南水晶矿产的缩影。水晶是电子工业和工艺品的重要原料,物别是压电水晶尤为珍贵,它的许多性能至今仍是人造水晶代替不了的。目前岛上发现的许多矿点正在大力开采中。
此外,分布在文昌蓬莱一带的铝土矿,岛南部的磷矿(这对海南酸性土壤非常重要),以及岛上丰富的大理石、石灰石、石英砂、还有各种有色金属矿等,都在勘探或开采中,成为振兴海南经济的一支重要方面军。
从用途的展望来看,海南大面积的玄武岩,除目前当作一般砖石使用以外,还有很广泛用途。例如可作为材料,生产玄武岩铸石,有耐强酸碱和耐磨性能,可代替钢材合全材料和橡胶,广泛用于许多工业部门。玄武岩经过精选,高温熔化而成的无机人造纤维,即岩棉, 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亦广泛用于建筑、国防、冶金、轻纺各行业。根据已有资料,琼山东山和文昌蓬莱的玄武岩,可作生产岩棉的原料。玄武岩还可制造名贵的石头纸,这种纸不怕水,不怕火,又耐磨,薄如蝉翼,洁白如雪,滑润似脂,柔软如棉,是印刷业上一颗新星。原来用处不大的玄武岩,现已由此大大地提高了它的身价。在海南遍地皆是的这种岩石,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海南气候炎热,沿海风大光强、蒸发旺盛、极利于晒盐,尤以西南部和南部沿海为甚,是理想的天然盐场。海南渔盐之富庶,自古闻名,宋人卢多逊就有“鱼盐家给无圩市”诗句。不过那时盐是用柴火来煮的,明代才发明以海水晒盐,这是我国人民利用自然一大进步。 以后盐业在海南获得较大的发展,沿海出现不少盐场。在封建社会,盐和铁一样都是官卖的,盐引收入成为当地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现在海南岛原盐产量居广东省第一位,在全国也占和很大比重。目前海南有莺歌海、东方和榆亚三大盐场,其中莺歌海盐场是全国最大盐场之 一,敢与著名的天津长芦盐场和江苏淮北盐场争高下。至这个盐场名称,因附近山林中有一种歌喉婉转嘹的莺哥鸟而得上这个动听的名字。莺歌海盐场占地面积38万公顷:含盐量高达3.5%,即100升海水中含盐3.5升,1立方公里海水含盐达2700顿,连世界上最咸之一的红海,也无法和它相比。现年产原盐50万吨,化工原料 15万吨以上,是华南地区上亿人口食盐的主要来源。
莺歌海原是一片荒凉寂寞的沙荒草原。建国前国民党财政部长宋子文斥之为“尚在原始时代”的“蛮荒之区”,并认为“没有重赏,无人愿去”。实际上这是一块制盐的宝地。春天周围野草青緑,景色迷人,夏天骄阳似火,土地被烤得滚烫,秋天晴空万里,冬天水温仍超过18℃。湛蓝的海水里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盐。建国后进行了艰苦的建场工作,光砂石工程就有一千万立方米,把它按l立方米体积排列起来,可以从海南岛延伸到欧洲,其中盐田与大海之间的沙堤就长达百余公里,堤外是风急浪涌的北部湾。海水被引进盐田以后,马上安澜,很快被蒸发成银光熠熠、通明透亮的盐镜,在烈日的照耀下使人眼花缭乱,出现“雪盲”反应。盐田投产后,中央许多领导同志先后到这里视察,1962年2月郭沫若同志访问莺歌海,写下“盐田万顷莺歌海,四季常春极乐园。驱使阳光充炭火,烧干海水变银山”的诗句,热情地描绘和称赞莺歌海盐场。
南海大陆架和琼北台地,在漫长的地质时期里沉积了饱含石油的地层和形成了许多储油构造,为海南造就了丰富的海底和陆上石油资源。这对海南经济发展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在北部湾海域,还在1980年5月,我国已和外国签订了勘探开发的生产合同,1981年初正式开钻,到1983年7月止,共在7个构造上打下14口深井,发现了5个含油构造,其中一个构造具有开发价值,中法双方遂于1980年5月又签订了试生产合同,从而使北部湾成为南海北部大陆架上发现和投入开采的第一个油田。在莺歌海海域,那里有我国南海已知的油气资源储量十分丰富的三个大型沉积盆地之一,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据地质专家估计,其原油储量达8-10亿吨,天然气储量更远远超过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任何一个气田的储量。1982年9月,中美双方有关石油公司已签订了合作勘探、开发利用和生产石油、天然气的合同,第一口井已于1983年开钻,先后成功地打出了日产120万立方米和180万立方米的高产气井。以后钻井不断增加,成果十分喜人。在琼北的大片玄武岩底下,埋藏着与茂名一样的油页岩,据在澄迈福山钻探的结果,表明玄武岩底下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很丰富,前景甚可乐观。同时开展的还有岛内敷设天然气管道工程,以后还将延伸到湛江、广州等地。那时这些沉睡了几千万年到上亿年的油气,将给海南和大陆带来的不仅仅是强大的动力,而是以石油化工的主体,包括油气开采、运输、加工、服务和旅游等在内的整个经济的综合发展,人们将重温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的名言:“大地好像知道他那真正的、聪明的主人已经诞生,于是打开自己的内部,把宝藏在主人面前展开”。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