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方向描写海南的气候:“海外风光别一家,四时杨柳四时花。寒来暑往无人会,只看桃符[春联]纪岁华”。每当我们读到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花团锦簇的春天画面。虽然诗人在岛上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人情是冷淡的,但字里行间,依然洋溢他对这个常春之岛温和气候的眷恋和喜悦心情。
新年伊始,假如一位来自北京的客人,当他刚踩过首都的大雪,一下飞机踏上海南的土地,仿佛见到了另一个世界。北京一月份的气温大都在摄氏0℃以下,严寒夺走了大多数植物的緑色外衣,把人们的身体驱赶进厚厚的衣里。然而在海口,这时的平均气温在18℃左右,和北京鲜花盛开的五月天气差不多,人们吃西瓜,喝椰子水,软风吹来海洋亲切的气味,这会唤起人们多少感慨和联想。如果驱车穿过五指山区,来到海南第二大城市三亚,那里草木苍翠,花果芬芳,在玉蓝般的水田里,新插下的早稻秧苗正在风中摇曳,五色斑斓的鸟雀在高高的椰林间嬉戏飞翔。这就是海南的所谓冬天。这时谁也不能在祖国其他地方看到这种景色。
1、长年丽日暖温馨
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区,花开四季,长夏无冬,具有日照多、辐射强、气温高、热量足等特点,是一个天然大温室。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海南岛虽然只占全国总面积的0.4%,但在全国约8万平方公里的热带土地中,海南岛已占42.5%,其他则分散在南方某些省区。海南岛不是某部分,而是全岛都在热带地区范围内,成为我国最大的热带区域。如果以旬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海南全年没有真正的冬天。全年无霜,夏季从三月到十一月,长达十个月,春秋两季匆匆而过,从这点而论,海南岛可以凌驾于全国任何一个省区之上。
地球上物质的迁移、扩散和转化,生命的产生和延续,即万物得以运动,几乎唯一依靠从太阳输入的阳光和能量。海南岛能够成为全国最大的温室,除了远离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策源地和受海洋影响以外,主要在于它所处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接受太阳热力较多,高纬地区则相反。在一年当中,太阳有两直射人们的头顶,即夏至和冬至,即以冬至那天正午来说,虽然这时太阳己南移到回归线上,但海口的太阳高度角还达46°31′三亚达48°19′。而处在北纬40°左右的北京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太阳永远不会有当顶的机会,这天它的太阳高度角只有26°30′左右。所以海南全岛成为全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每秒钟从太阳获得的能量相当于66亿千瓦。据计算,在华南各省区中,海南日照时间最长,年平均2000小时以上,台湾南部日照时间与海南差不多,但北部却大逊于海南,所以按单位面积计算的太阳辐射总量以及生产干物质的光合潜力,海南岛比我国南方各省区为高。就国内纬度相近地区相比较,海口年总辐射量比广州、南宁、云南允景洪和福建漳州分别高9%,13%,3%和7%。这就保证了热带作物生长、草木四季苍翠、百花终年开放的光热条件,它关系到土地的生产力,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上有重大意义,海南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基地。以橡胶为例,海南岛年总辐射量比橡胶原产地亚马逊河流域的贝伦还大,更超过我国其他橡胶产区如西双版纳、桂东南、闽南、台湾等地。这是海南干胶单产高于国内其他垦区的一个重要因素,使橡胶成为海南经济作物一朵奇葩。即以海南和台湾比较,日均温大于15℃是喜热作物活跃生长期,在海南长达270-350天,比台湾长数十天,故海南全岛橡胶、油棕、椰子等热作基本可种,而台湾只限于南部,这与热量有关。
海南热量不仅在国内最丰富,而且有害高温少。我们知道,若气温大于40℃,就会烧灼橡胶等作物的嫩叶;大于35℃,剑麻、胡椒、海岛棉生长受到抑制;大于30℃,咖啡不能生长发育,胶乳产量下降,这在东南亚地区是常有的酷热。而海南岛极端最高气温多在35-40℃之间,主要在琼北地区,延续时间多在午后1-2小时之内,岛之中、南和西部酷热强度又比琼北低1-3℃。就是与滇南、闽南、和台湾西部相比较,也分别低3-5℃不等。冬季海南虽有低温影响,但这时正是本岛旱季,热作和一般冬种作物生长正处于缓慢或休眠状态,温度影响不大。所以海南热量数值虽逊于东南亚,可是有效的利用率却与东南亚差不多。此外,海南夏温较稳定,秋温下降较缓慢,有利于植物终年开花结果。昼夜温差较大,一般内陆大于沿海,山区大于平原,这亦有利于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进行物质积累,奠定了本岛农作基础。
由于海南的总热量、最高和最低气温的以上特点,很利于农事季节安排。例如适宜水稻生长的温度(日均温20℃以上)约有18个节气(从惊蛰到小雪)。因适宜水稻生长期较长,晚稻又无大陆常有的寒露风或霜降风为患,琼南地区立冬(11月上旬)还可以冬种花生,与双季稻组成三熟或稻谷三熟,瓜果四时飘香,还是全国冬季培育和繁殖良种的天然场所。这是大陆或台湾无与伦比的,海南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1975-l976年,全国有27个省市前来南繁,面积达10万亩,除水稻以外,还有高粱、玉米、小麦、棉花、蔬菜等二十多种作物。全国著名的水稻良种珍珠矮、广陆矮、小麦6、7号、青春5号等的世代都是在海南选育出来的。利用这种优势来栽培反季节的瓜果,出口大陆和港澳是天赐海南的一条增产致富道路。近年乐东、东方等许多地区冬种的蔬菜有冬瓜、豆角、西红柿、辣椒;早春出黄瓜、节瓜、丝瓜等,当这些品种在其他地区尚未下种时,在海南已经上市,并远销省内外了,在全国能找到几个这样的地区呢?
2、快意雄风雨泽勤
海南岛四面环海,又处在南海和太平洋台风路径范围之内,受季风、海风、台风的影响都较明显,它们都来源或经过海上,苏东坡谪居儋州时,留有“快意雄风海上来”的诗句,所以可把它们统称为雄风。
风是有季节变化的。海南夏天吹偏南风,冬天吹偏北风。前者经过广阔的热带洋面,夹带着较多的水汽,经过对流、台风、地形和降雨等作用就会致雨,这是本岛多雨的主要原因。后者来自蒙古和西伯利亚高原,性质寒冷,降水不多。上面说过,海南处在世界热带乾旱地带上,正是海风作为媒介,才带来了雨水,使海南实际上排除在这个地带以外。此外,轻风有助于农作地区空气流通,增进农作物的光合、呼吸和蒸腾作用,加速新陈代谢。长期以来,沿海的人们早就知道利用风能来车水灌溉田园和晒盐。这种文化景观,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但它为更好地利用风能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海风虽然会危害橡胶等静风作物,但椰子却相反,喜欢生长在海风轻拂的海边,从文昌到三亚的东海岸是椰子的集中产区,而内地则比较少,这与东海岸常年在海风吹拂下不无关系。
由于气压局部变化,在海南沿海和山区,还有海陆风和山谷风,中午以后则吹偏南风,夜幕降临又渐渐变为偏北风,一日三变。在山区,白天风由山谷向上吹向山顶,夜间反由山顶吹向山谷,一日之中有明显的交替,这样除正午前后炎热以外,沿海或山区早晚都比较凉爽,在盛暑季节,有时午夜须盖薄被,这又是风的功劳。
海南岛有“台风走廊”之称,次数多,出现季节长,风害也比较严重,尤以东海岸为甚。但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台风带来豪雨,减少了乾旱的威胁,对农作物生长有利。据统计,如果没有台风,海南各地的年降雨量将减少30-50%,秋冬的乾旱将更加严重,水库也很难贮蓄到水,所以秋天和冬天刮台风对农业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海南台风出现的频率比台湾要少,据有关专家研究,从1884-1975年92年期间,在海南登陆或影响海南的台风就有298次之多,平均每年3.6次。对于台风功过兼有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趋利避害。从这一角度来看待台风,它仍然是海南的恩人。
海洋是风雨的故乡,海南岛从海洋中得到的雨泽是非常充沛的,平均年降雨量达1700毫米,多数地区在1500-2000毫米,只有西部沿海因受梵风影响,在1000毫米左右。全岛雨量略少于台湾南部和云南南部,与东南亚地区,如吉隆坡、曼谷、马尼拉、雅加达等地差不多,但比台湾西部主要农业区高200—500毫米,也较桂南、闽南和广东大陆高200-300毫米,是我国降雨量和温度较大的地区之一,从总体上能满足作物对水份和湿度的要求,同时为水库,地下水补给、工业、发电以及日常生活用水提供重要来源。生活在岛上的人,也许对这里丰富的降水并不感到特别珍贵,但若以乾旱或半乾旱地区相比,感觉就不同了。如作为海南暴雨中心的琼中,年降雨量达2463毫米,这些雨水如果不蒸发,不渗透的话,差不多可以淹浸一般平房。这里一年降雨量,相当于上海2.5年,北京4年的降水量,对于乾旱的新疆地区,要16-17年才能达到这个数字。透过这些对比,可见丰富的降雨对海南具有何等巨大的意义。
降雨量多少固然是很重要的,但降雨日数的多寡乃是衡量一个地区降雨有效性的重要方面。一般说来,在一定降雨量的情况下,雨日多,降雨可利用的效率就高些。海南的雨日是较多的,除西部地区沿海年雨日在90天以外,大部分地区都有120-200天,平均每2.3天就有一天雨日。这比台湾西部平原的雨日要多50—100天;比较桂南、闽南和广东大陆都高,仅次于滇南。而与东南亚植胶地区相比,除马来亚以外,比柬埔寨、越南南部和菲律宾等地都多一些。若以日降雨量≥5毫米或≥25毫米的日数计算,海南也比台湾西部平原分别多10-15天和3-5天。这样海南除西部沿海以外,大部分地区都很湿润,尤其是山区雾露很重,水分利用效率高,又可调节小气候。海南雨日一般发生在午后,并不妨碍晨间割胶,对次日出胶又有促进作用。另外,海南也没有东南亚某些国家(如缅甸、斯里兰卡)因夏天雨水过多而减少割胶日数、胶树落叶病普遍,影响胶乳产量等问题,这对在海南发展橡胶生产是非常有利的。
降水的年变率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年度率小对农业有利,否则旱涝为害。海南岛的降水年变率虽为广东最大地区,琼东北一般为18-19%,其他地区在20%以上,致使雨量年间分配不移稳定,但比较台湾却又好一些,因为台湾的降水年变率,一般在20—30%,台东甚至达到38.6%。
3、水热相逢皆为端
只有水热条件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它们各自对生产的作用。在这方面海南岛是享有水热同季的得天独厚声誉的。
五月一到,全岛气温已稳定升高,能满足喜热作物甚至热带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雨季也在这个时候鼓翼来临,在自然物候及农作上都有明显的反映。到处可见坡地上的草被转緑,树木发叶,河水始丰,橡胶、甘蔗生长旺盛。随着时令推移,高温高湿与之俱来,以后才渐渐减弱,继而转向乾季和冷季相结合,又比较适宜作物越冬,不像东南亚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病虫害长期猖獗。海南岛一年一次低温乾旱对病虫害反有抑制作用。所以海南岛这样的水热条件,不仅形成天然植物种属多,而且从外地引进的许多热带作物和其他农作物也适宜在这里生长,古代的事例不必说,近代例如原产赤道雨林地区的橡胶也能在本岛立足生根,构成海南适宜发展包括橡胶在内的多种热带作物的优势,这在全国占有特殊的地位。
乍到海南的人也许担心夏天一定很热,其实并非如此。海南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7-29℃,最热地区也不过32℃,这个气温并不比广州高。即以絶对最高气温来说,海南超过40℃以上纪録很少,如果比较起南京、重庆、九江这些长江沿岸夏天的火炉来,海南岛倒不算热了。这除了海风轻拂以外,云雨较多是主要原因,所以苏东坡说海南“四时皆夏,一雨成秋”。骤雨过后,清风徐来,暑气全消。至于中部山区,气温随高度递减,如通什七月份平均气温仅25.7℃,更凉爽宜人。由此看来,海南岛确是个很适宜人类生活的地方。
气候良好,环境郁郁葱葱,緑水长流,花香鸟语,这对人类的健康大有裨益,所以自古以来,海南岛是我国人口长寿地区之一。远在晋代,有个叫嵇含的植物学者就指出,那时南方寿命长的人不多,但海南岛却有很多百岁老人。到宋代苏东坡居儋州,见到当地八九十岁的人已不足论,还有不少百余岁者。苏东坡同时指出,这是由于这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没有冷热不均对人体的侵袭所致。近年据报导,海南现在人平均寿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两岁多,百岁老人占全岛人口十万分之一,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古代海南那种瘴疠袭人,丈夫(指青壮年)早殀的时代,早就随着人类的进步成为历史的陈迹了。
4、万紫千红总是春
自古以来,海南就流行着“叶茂四时,花开小节”的谚语,生活在岛上的人,并无寒来暑往的感觉,却看到它终年花开花落,红深緑暗,郁郁葱葱。特别是当北国百花凋谢,呵气成冰的季节来临时,这里依然是一派繁花压枝的春天画面,使人目不暇及,辗转流连。
按照科学的道理,就气候对于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关系而论,年平均气温实不如絶对最低气温重要。同样地,低温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升降的快慢,对于植物细胞的损害也不相同。从上面所述知道,海南岛在这方面都不趋于极端,所以要寻找理想的植物王国,最好是到海南岛来。因为大自然的造化,给这里植物准备了光热丰富、 雨量充沛、干湿分明、水热平衡状况良好、水份效应较高的生长环境。海南岛由此成为我国植被种类组成丰富多样、外貌和结构特殊的热带季风植被的典型,不仅为本岛增添了神奇绚丽的热带风光,还有巨大的科学和经济意义。
海南岛的植被是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分布和演化的,所以它的景观兼具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的地带特色。两者随着地势起伏,高低错落,互相辉映,顺乎时序迁流,争妍斗艳,显得无时无处不是春天。
沿海四周,分布着全国最典型的红树林。这是一种具有柱状气根和种子胎生的植物,深深扎根在海滩淤泥中,随潮水涨落,墨緑一片,极富诗情画意。宋元符三年(1100年)苏东坡在澄迈通潮阁候船北归,写下“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的诗句,指的就是红树林。因为它常在水面以下,远远望去,好像浮在海面上,一片翠緑,被称为海底森林。红树林最高可达11-12米,一般3-6米,不忌盐碱,不怕风浪,因此又被称为“防浪林”,是海岸的忠诚卫士,又是鱼虾繁殖场所,良好的养殖地区。它有鲜红的质材,素雅的緑装,艳丽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木材可供造船、桥梁、建筑,国际商品市场上经济价值很高的红树林之一角果木,在海南就有上千亩,为制革工业重要原料,其他属种还可供作防热、保温材料、酿酒等,全身是宝。
世界上的红树木分布局限在热带范围内,亚热带很少,全世界有二十多种,我国最北分布在台湾,但只有三四种,而海南岛却有十一科十八种,几乎集全世界红树林种属之大成,成为我国红树林最多地区。50年代,海南红树林有15万亩,几占全省一半,现在仅剩5万亩,但仍不失为我国南方红树林最多地区。研究红树林,不到海南岛是难以取得突破性成果的。
离开海岸,迈进中北部和西部广大丘陵地区,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热带稀树灌木草原景观。在苍茫的天底下,远近都会摇曳着单株的乔木或灌丛,而更多的是高草和中草,加上热带地区特有的大块大块的白云,飘散在瓦蓝明净的天空中,把草原衬托得更加秀丽多彩,浓淡有致,颇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景色,充满了牧歌式的情调。这一地带气候比较干爽,植被也容易通过,古代头一批进入海南的汉人就是从这里叩开海南历史大门的。而今已换了人间,天然植被已被大片的稻田、热作园、果园、茶园等人工植被所取代,打破了它单调划一的自然景色。
只有进入占海南面积1/4的山地,才算真正到了植物的王国。这里具有云雾大、气温较低、蒸发量小、终年湿润等生态环境特点,古代被称为瘴疠之区,视为畏途,开发最迟。实际上这里才是海南植被的精华,一个色彩斑斓的緑色世界。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分布着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常緑阔叶林和高山矮林等。其中以热带雨林最具规模,风光最为奇絶,有“大自然的博物馆”之称。据调查抽样,在7.5亩范围内,乔木树种类多达101种,很难找到两棵种类一样的相邻树木,也没有明显的优势种,这点与通常以一种树木林相结构比较单一的北方森林有天壤之别,为海南森林一大特点。所以走进海南热带雨林区,俨然进入大观园,可见到许多雄伟挺拔的大树,通常高为20-30米,个别达40米,直径可竟达3.5米,要7-8个人才能合抱,一棵树积材就有30立方米,差不多要用10辆卡车才能运完,可称得上“林中巨人"。又其层次多而复杂,一般总有5-6层,它们“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联合成波状起伏的林冠,几乎滴水不漏。其中的板援植物也十分丰富,各种木质的藤本植物茂密地交结在林内的树干和树枝上,附生和寄生植物更为繁盛,有些植物直接在树干上开花结果,被称为老茎生花,波罗蜜即为一例。有的地方林下终年不透阳光,荫凉潮湿,适于蕨类、山桄榔、高山蒲葵、竹子等数不清的植物生长,充塞了林问每一寸土地。还有高山兰、紫娟兰、吊罗兰附生在大树上,开着白、蓝、紫各色花果,有所谓“空中花园”之称。还有那些高山蒲葵,其叶子大得惊人,一片叶子可容三个人挡雨,比伞还大,可与南美洲亚马逊河上的王莲叶子相比媲。又这里的藤缠绕得严严实实,直板树上,与大树争高下。例如一种松筋藤,可长到150米长,被称为“世界藤王”。特别有科学价值的是树蕨,在热带雨林中非常普遍,它虽然貌不惊人,但资格却与几亿年以前中生代不可一世的恐龙相匹敌,同时生存在那时世界上,后来恐龙絶灭了,树蕨却幸存下来,成为今天研究地质时期的环境和气候的活化石。不过海南岛的热带雨林并不很典型,属于热带北方边缘类型的雨林,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山地1200米以下的谷地、盆地和一些山脊上,而山地周围的高丘或700米以下的低山地带则为热带季雨林所占据。它与热带雨林的区别在于林中树木,随干湿季节而变化,落叶树一般在乾季落叶,湿季中开始出现新緑。在热带雨林之上,还有亚热带常緑阔叶林,林相相当郁闭,藤木植物不多,林中草木稀少,植物叶子相当厚,富有光泽,经常保持亮緑色,因此又有照叶林之称。在1300米以上,由于风大低温,雾重,日照少,那里为比较单纯的高山矮林,其间也有苔鲜附生树上,成为苔鲜林。
这样海南山地植物景观与土壤分布相类似,具有垂直分布特点,从高山之巅下到山脚,仿佛从暖温带经亚热带来到热带,甚至赤道带。除寒带以外,海南几乎包括了从北到南各个气候带所有的一些植物种类,在山顶有暖温带植物如柳、槭、紫树、杜鹃等的枝条迎着高风摇曳,往下为亚热带常緑或落叶林,如树干较矮的茶科、金缕梅科、山毛榉科等。林中光亮,疏通,如果是落叶林,每到深秋,黄叶萧萧,风吹满地,一片江南秋景。有些落叶林已被破坏,出现一片片草地,好像林中孤岛,被称为高山岛状高地。再下则为茂密灰闇的热带雨林,那里古木参天,终年不凋,凉风轻拂,林涛飒飒,加上一阵阵花叶和树脂的芬芳,使人有一种微醉的感觉,林子里显得特别宁静、舒畅,有时还笼罩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在西部沿海沙滩地带,那里气候乾热,阳光强烈,夏天表土温度很高,有时可达60℃。自然条件对植物生长虽然过于严酷,但水热条件仍能满足忍耐风沙较强的植物需要,许多有刺植物如仙人掌、芦荟、露兜树等,却顽强地在这里生长。特别是海南仙人掌,植株高达1-2米,形成大面积的仙人掌矮林。每当春夏之交,雨季未来临时,其他植物一片枯黄,而它却一片常緑,群花怒放,使单调的西海岸增添了一种绮丽的风采。1961年2月18日,郭沫若同志到海南,写了《吃仙人掌实》诗:“遍地仙人掌,杈梗出素沙。葩冠黄映日,果实赤凝霞;味比番茄永,色教玫瑰差。食之唇齿染,不用口红搽”。可谓惟妙惟肖,恰到好处。乍到西海岸的旅行者,很可能不理解在波涛汹涌的海滨,竟会有大量沙漠地区的植物,这是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景观。用不着到遥远的内蒙和新疆就可以领略到沙漠地区的某种风情,海南的景观的奇特,确是无处不有呢。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