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2016年11月,习近平主持中央深改小组第29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加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力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加强顶层设计基础上,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方法手段上实现创新,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弘扬中华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二届中华文化论坛的举办,主题就是守本与创新,要让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不仅成为连接海峡两岸的纽带,还要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努力。
一、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加大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力度
一个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是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之必然。民族文化走出国门也会对国家间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中外文化交流在我国早已有之。在我国古代,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以学习和传播佛教文化为己任,历尽艰险,经历了流芳百世的文化之旅。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这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在中亚地区至今还能够找到古代丝路的遗址。如,仅在哈萨克斯坦一国境内,就有8处丝路遗址。中国曾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联手,共同申报丝绸之路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6月最终申报成功。这使得古丝绸之路的一段路线及相关遗址,成为世界上首例跨国合作且申报成功的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上的中西方的文化交往一直都在进行,然而当中国社会积贫积弱、政权腐败之时,这种交往也会在特殊的背景下进行。如,我国近现代历史上,西方国家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也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办学校、开医院、设教堂,如燕京大学、辅仁大学、金陵大学;协和医院、齐鲁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前身是由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于1890年兴办的教会医院。等,在带来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同时,因中西方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巨大差异,开始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剧烈碰撞,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亦在其中。
今天“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将续写古丝路的历史,并涉及几十个国家。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不同,“一带一路”建设也要通过大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感情,增加对“一带一路”规划的认同感,从而深化经济贸易合作,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可以发现,不同文明中的文化元素,构成了世界不同文明共存的多元格局。亨廷顿认为:“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6页。这使得冷战后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交往更显重要,是其他交往手段所不可取代的。鉴于“文化”的特质,美国学者杰里尔·罗塞蒂认为:文化“不是以立即的、直接的方式,而是通过渲染人们对自己的国家及其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的看法来影响国内政治和政策制定过程。”杰里尔·罗塞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372页。他坦率地指出:“无论在大众群体,还是精英群体中,大多数人都有某种种族中心主义世界观,从而影响到对外政策的制定。”同上,第373页。所以说,民族文化走出去,一定是有民族立场和目的的。通过文化传播和渗透,潜移默化地、更有效地推广和执行国家对外政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一种重要外交手段。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就是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让国际社会对我国内政外交、发展道路有更加客观的认识和包容度,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打造更好的国际环境。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借用文化手段开展国家外交工作,新中国的老一代领导人,如周恩来总理为我们做出表率,他文化外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他的外交风格、外交艺术中,也充分吸纳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谦逊、儒雅、讲求信义的作风,给世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影响。
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需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中,加大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力度,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文化,藉助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重视文化外交和文化传播的几个问题
运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对外工作,以打造多元对外开放格局,使文化传播和外交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减少对外工作中的阻碍,增进不同民族国家间的信任。国家间通过对彼此文化的认知,增进相互瞭解和认同,消除不同民族文化间的误解。文化外交及文化交流是一种软实力外交,在对外交往中更富有亲和力、感染力、渗透力,是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所不可替代的。文化外交相对于传统外交,在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更加深刻。就目前我国而言,需要在开展文化外交、增强国家软实力方面,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构建清晰的文化外交战略与策略
我国的文化外交战略是什么,从目前来看,中国尚无明确的文化外交战略。可能我们在国家的大政方针、长远规划、近期活动中,感受到文化外交力度的不断加强,比如,开展与对外经济关系紧密联系的文化活动,藉助“一带一路”经济规划的推进,开展大量文化交流与项目合作。又如,我们与各国举办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年”活动,2010年在意大利举办“中国文化年”,2015年筹办了中英文化年,2016年开展中法文化之春活动等等。各种活动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传达了中华民族的善良友好、热爱和平的特质和愿望。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化交流、文化外交的重要作用。然而,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到底是什么还是比较模糊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外交战略以及文化外交战略下的策略手段也是需要及时调整的。国家文化外交战略要与国家经济外交、政治外交、军事外交战略统筹考虑,共同构成国家的外交大战略。
西方国家在提升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注重文化强国方面也是很下功夫的。欧盟在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中,曾出台《世界全球化中的欧洲文化议程》(2007年),制定了战略性发展目标,欧盟文化和创意产业被提升至文化战略的高度。这份文化战略文件意在使欧洲文化在欧盟对外关系中发挥独特作用。美国一直重视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幷且在不同时期作出及时调整。美国通过文化外交和美国文化产品的推出,营造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向世界传播美国的价值理念,由此巩固和提高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仅有5000万人口的韩国在国际竞争中有很强的危机感,自上世纪末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后,紧密结合本国国情,使韩国文化最终形成一股强大的“韩流”,走出国门,影响亚洲和世界。韩国的文化产品不仅为本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推广韩国的历史文化、价值理念,提升了世界对韩国的认可度。
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具备了文化走出去的能力,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开展相关活动,真正把文化外交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其准确的定位。而不是满足于文化部管文化交流,外交部负责政治交往,商务部只管投资贸易等。制定清晰的文化外交战略和策略,把文化外交纳入中国外交的整体战略框架之中,是需要我们考虑的事情。
2.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创新
目前西方国家的强势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仍居主导地位。中华文化虽然绚丽多彩,也有一定影响力,但是比较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增长并不匹配,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在世界的文化影响力是有限的,与世界文化强国的目标还差得很远。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印象甚至仅停留在孔子学院的建立和汉字文化上,这对于以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塑造中国的大国形象是远远不够的。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必须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
首先,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接地气”。我们总是讲,“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但这是需要条件的,也就是要有相应的传播途径、手段,要使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软实力走出国门,为人们所认识、理解、共享,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要有新特色新亮点。时代发展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观点、欣赏水平就与过去不一样了,要求也更高了;文化多元格局的出现也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挑战。如果刻板地固守传统文化的表现模式、途径,不与当代社会的需求对接,不能接时代发展的“地气”,其传承、传播效果肯定会打折扣。
其次,文化产业更需要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较小,资源利用不足,而文化产业在世界上竞争的核心就是文化创新力。文化创新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劳动力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要着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文化创意企业。2016年10月,第十一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文博会凸显“文化+”概念,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体育,使传统文化增添了时尚的色彩。全国各地展示传统特色文化,如安徽的宣砚、徽墨,贵州的银饰,北京则突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以文化促贸易。这届文博会签署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贸易协议共达95833亿元人民币。其中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项目占有相当比重。文博会体现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旨。此外,2016年9月在甘肃举办的敦煌文博会,借“一带一路”搭建起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平台,签署了大量文化产业项目协议。藉助“丝绸之路”概念,发展对外关系,广交朋友,促进沿线国家文化沟通、感情融合。
3.要重视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安全问题
信息化时代,文化传播形式多样化。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文化安全的保障问题也要提上议程。否则对外文化交流也会出现了双重效应,即,是双方相互交流和学习,还是单方被弱化与改造?如何真正做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而不是被弱化和逐步侵蚀?这要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问题。日本文化的输出值得重视。它曾用几十年的时间,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出日本文化及文化产品,这种渗透力不是靠说教和枪炮能够做到的,并对周边亚洲国家年轻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是其他外交途径所无法获取的教育结果,也引发我国教育界、新闻界的高度关注和政府的重视。日本成功地传播了大龢民族的价值理念,其文化影响力在对外关系中明显提升。2015年,新的国家安全法公布,确保“文化安全”成为亮点之一。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但是中华文化资源利用不足,尚未造就中国的文化强国地位,而西方国家的发展背景不同,长期以来文化传播的话语权很强,软实力运用娴熟,所以在文化产品输出的力度、方式、手段及影响力方面,西方文化显然占据优势,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流行影响着世界文化格局。
4.充分运用和整合中华传统文化资源
中华文化优势在于,大陆与港澳台有着共同的血脉联系,有着共同历史、文化渊源。海外还有许多华人华侨,与我们也有着同一种民族文化渊源。有时候,虽然长期不在一个地域生活,不在一个体制下生活,可能语言会有差异、生活习惯会有不同,但是同一种民族文化是很难割舍和割断的。今天在座的两岸四地同胞,我们一起关心和讨论同一个话题-中华文化,就是印证。洪秀柱11月访问大陆期间讲,“文化最有助于维系两岸的情感与融合,两岸在中华文化上有着共同的传承与基础”。“两岸实应共同推动文化保存与文创产业,让台湾的软实力结合大陆的硬实力进入国际市场,共同发扬中华文化”。山东省政协网http://lhwww.com.cn/art/2016/11/3/art_47_1871754.html她的讲话切中实际。
城市文化也是重要资源之一。北京是一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也是全国文化中心。可以利用北京的独特优势,促进中华文化的弘扬。今年5月《北京蓝皮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指出,北京的城市文化、文化竞争力具有独特优势,要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顶层设计研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文化保护和传承水平;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生态,提升首都文化产业竞争力等。2016年9月,“中华老字号振兴计划”在京启动,参考消息报社主办这次活动,同仁堂、全聚德等著名老字号共同开展此项活动。北大经济学家厉以宁出席振兴计划活动,他指出:“老字号要继续生存就要推出新产品、增加新功能”。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淀厚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实现文化强国、构建以中华文化为底藴的良好大国形象的必要途径。
卫 灵: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