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1.饶宗颐国学渊源:幼承家训,勤研不辍
饶宗颐1917年生,现生命年龄100岁,饶家世代经商,是潮州首富。饶父尚喜买书、藏书,有书达十万卷,且工于诗文,精于考据,着有《佛国记疏证》、《潮州西湖山志》等书。在此熏陶下,幼年时就对国学表现出了强烈的情趣爱好和钻研精神。饶老的父亲不到50岁便过世了,于是,他毅然将乃父生前未完成的《潮州艺文志》编撰成书。后来此书得以登载,产生了广泛影响,也确立了饶老的学术地位。
家训的引导和自身的不辍努力,造就了一位在经学、宗教学、佛学、文学、词学、甲骨学、敦煌学、考古学、史学、目録学等领域均取得极高成就,在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诸领域均有极高造诣,精通英、法、日、德等六国语言,著作逾千万言的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钱钟书说他是“旷世稀才”,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国外把他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
2.饶宗颐学术态度:治学严谨,精益求精
饶老做学问的方法与他人从点做起不同,他是从上下左右来找连带关系。其丰富的想像力,在别人看着没关系的地方探究出其中的关系。这或许可以解释他何以能够在诸多学术领域和艺术领域取得常人难以取得的成就。他对学术研究有着十分广泛的兴趣,这使得各个领域能够互相联系、互相启发、相得益彰。饶老治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敢于否定自己,不断修正、自我改进。他认为,怀疑精神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之一,学术上就是要敢于怀疑。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评论饶老时说:他最能发现问题,最能提出问题。饶老认为这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饶老治学中严格要求自己。他写出来的文章不愿意马上发表,他的许多文章是几年前写的,有的甚至有十几年、二十几年,都不发表。比如《郭子奇年谱》,写的时候年方二十,可50年以后才拿出来发表。
他长期生活在香港,是他能够取得成就的一个天赐良缘。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对外交流十分频繁,国际汉学界的各种新资料和新观点都能及时掌握。这使得他可以到各国游学,学术足迹遍及世界,眼界大开,所以他写下了“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一气势磅礴的对联。
二、饶宗颐的养生之道
1. 坚持练功,淡泊宁静
他说:“自14岁起,我学‘因是子静坐法’,早上会沐浴和静坐,然后散步,晚上9时必宽衣就寝”。长年修习气功定坐,养出了一身“浩然之气”。
2. 爱护身体,注重节制
他说,“我对自己的身体很珍重!珍重,就是做学问时,我完全投入,疲倦了,我会停止;吃东西,饱了就马上停止,自己克制自己。”
3. 读万卷书,神怡寿长
饶老在治学中深刻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足迹已遍及世界和国内山川地域,并在其中获得了乐趣。饶老说:行游天下最大的乐趣,就是我从书本上得知的东西,在所到的那个地方做了亲自的验证。我会满意地说,原来如此;或者是又受到新的启发,产生了新的疑问。回来后,就继续查书、研究,追寻问题的结论。可能因为我的求知欲太强了,经常忘我地走、忘我地想、忘我地读、忘我地追寻,但是我觉得这是一种极大的乐趣。
4. 精擅书法,贯气定神
作画时,身姿、呼吸、心神都必须有法度,才能“一气周流”。用饶老的话来说,气不贯通,就好像一个人没有生命。写字、做学问,实际上是把一个人的生命都摆在里面,有“气”、有生命,才会源源不絶。而“气贯”就能神“定”,不受外界的干扰。他也精研佛学,对佛学的“定”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佛教讲这个“定”,就是提倡心力的高度集中,培养定力,外出闲云野鹤,返家静如处子。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宁静的心态,排除掉各种烦恼,保证了内心世界的乾净和安定,并将这种“定”用在了作学问上。
5. 淡泊名利,童心显露
他认为,“和”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最高理想,在科技领先的时代,更当发扬光大,以免把人沦为物质的俘虏。他对“名”更是看得很淡。有人将他与清末大学者龚自珍、王国维并提。他说,与他们二位比较,自不敢当,但我的好处是活得长命,龚自珍只活到49岁,王国维先生50岁,以他们50岁的成绩,和我多活几十年的成绩比较,是不够公平的;但龚自珍也的确“火气”大了一点,要不,可以更长命,成就更大;学问其实是积微之功,在于点滴之积累;人的生命如同蜡烛,烧得红红旺旺的,却很快熄灭,倒不如悠悠火苗更长久地燃烧来得经济。这其实也暗合了养生宜“灯用小炷,节爱精神”的思想。
饶老以《一剪梅·花外神仙》一诗来抒发他的养生情怀:
“荷叶田田水底天,看惯桑田,洗却尘缘。闲随秾艳共争妍,风也倏然,雨也恬然。雨过风生动水莲,笔下云烟,花外神仙。画中寻梦总无边,摊破云笺,题破涛笺。”这也是饶宗颐养生长寿秘诀的一个体现。
由此可见一位百岁名人的养生秘诀。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