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人类未能活到天地赋予的自然寿命的内部致命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过度的七情六欲、现代病、直立运动损害、微循环障碍、胸式呼吸。“八法”将帮助你获得如下效益:
一、减少或消除“七情六欲”的伤害,开发功能为左脑的百万倍的右脑的潜能。
二、消除现代病——富贵病的毒害,洁脏腑。
三、改变运动方式,避免骨骼受损害,推迟退行性变。
四、改善微循环:消除血管中的淤积物,增加“管袢”数量及血流量。
五、改变呼吸形式,起用闲置和改造废用的肺泡,开发肺功能。
这样,使人体内环境洁净,功能提高,衰老延缓,健康跨越120岁就能实现。
该书将向读者展示祖国传统医学养生,“治未病”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第一节 放松养脑法
放松养脑法的完整导引词
放松养脑法是肖鑫和教授在学习先贤智慧的基础上所创编,共分四个部分:
1、放松身体,疏通血管。
2、排除浊气,净化心灵。
3、肚脐调息,激发潜能。
4、混沌静养,健脑抗衰。
预备式
松静垂腿平坐、两手掌置于大腿(如仰卧、两手置于胯旁),百会朝天、闭目、叩齿、合唇、下颌内收、垂肩、虚腋、含胸、松腰、收腹、提肛、脸带笑容、微微笑。
第一步:放松身体,疏通血管
头部,松——,颈部,松——,两肩,松——,上肢,松——,(意念中指尖约10秒)身驱,松——,下肢,松——,(意念大脚趾尖约10秒,高血压者意念涌泉穴,低血压者意念百会穴)重复再念二次。然后念从头部到身体再向下肢,松——,从上至下,松——,全身,松——。(静息约10秒钟)
第二步:排除浊气,净化心灵
意念高空中有一股清泉水从头顶百会穴淋下来,象一个大花洒,洒……,淋透头部、身体、一直到下肢,从涌泉穴排出浊气、邪气、病气(重复默念两次,最后念排得干乾净净)。(静息10秒)
第三步:肚脐调息,激发潜能
男左女右,用中指点肚脐,意念肚脐,内视(看)肚脐,听肚脐;想肚脐、看肚脐、听肚脐。
想、看、听……
作用: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相济、口水增多、心率调整,血压平稳。
肚脐呼吸:吸气时微微鼓起小肚,意念肚脐,呼气时,泛泛想全身(即为“吸
有心、呼无意”,“实其腹、虚其心”)。
呼吸细、长、缓、匀,每个呼吸的时间为10秒钟以上。
鼻吸——口呼——,鼻吸——口呼——
鼻吸——口呼——,鼻吸——鼻呼——
按照自己的呼吸频率练下去,自动过渡到第四部分。
第四步:混沌静养,健脑抗衰
进入混沌状态时,似睡非睡,内不知有心,外不知有世界,达到“坐忘”的清静无为境界,天人合一,心为明镜台,身为菩提树(即“智慧”之意),干乾净净、明明朗朗、一尘不染、一念不生。
如若思睡,则顺其自然,进入睡眠状态、入睡则不必收功。
收功
两手抱肚脐,男的顺时针,女的逆时针,从小到大绕脐转36圈,再由大到小转过来。回到肚脐,想肚脐10秒。乾洗手(擦手掌,擦手背),乾洗头(十指梳头),乾洗脸(前额、眼眶、鼻梁、口唇面部两侧),挖耳沟、耳孔。揉耳、十指交叉擦颈部、吞口水、开眼,练功结束。
附:放松功(供参考,与放松养脑法参照)
一、含义
以松静自然为指导思想,形神(即身心)俱松的入门方法。是医学保健气功最基础的功夫。
二、功效
安定情绪,缓解紧张,消除疲劳,调整身体,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发掘人体潜能,延年益寿。
三、适应症
神经系统:神经衰弱、失眠、震颤性麻痹症、偏瘫;
循环系统:高血压、脑血管硬化症、冠心病;
呼吸系统:慢支哮喘;
消化系统:溃疡病、慢性阑尾炎、胃下垂、便秘、慢性肝病;
其它:糖尿病、妊娠中毒症、青光眼等慢性疾患,均可修炼此法。
四、具体做法
姿势:自然仰卧,全身放松,双掌心置身旁或着席(或松静垂腿平坐,双掌置于大腿上)。
第一步:放松入静法
自上而下,各部位顺序放松,在放松每个部位时均要求同时意念该部位,同时进行呼气,同时默念“松”字音,叫三结合地进行放松。默念时由高至低音,即由“松”——“送”音。每放松一个部位后,要稍停时间约自然呼吸1-2次后,再行放松下一个部位,到意念时,即将意念集中在意守点上约1分钟。然后转到另一部位放松。各个部位都放松完毕,再重复做2-3次,意守完涌泉穴后,即转意念守肚脐深处10分钟以上。
第二步:意守肚脐调息法
轻轻意念肚脐,吸气时意想肚脐,呼气时泛泛想全身,即谓吸有心,呼无意,一收一放,呼吸做到深、长、细、匀,收宇宙之精气入丹田,激发先天之气,放全身之浊气于体外,排体内之病气,直至进入混沌状态。
第三步:静养无为法
当进入混沌状态时,即觉内不知有心,外不知有世界,也不觉气之出入口鼻,达到“坐忘”的清净无为状态。天人合一,心如明镜台,身如菩提树,干乾净净,明明朗朗,一尘不染,一念不生。如若思睡,则听其自然,进入睡眠态。
第四步:收功
两手抱丹田,先顺时针由小到大摩腹胸36次,再逆时针由大到小摩36次,乾洗头,乾洗面,揉耳,擦颈部,吞口水,开眼,练功结束。
五、效应
练功过程中,全身会出现麻、胀、热、微出汗、轻松感等现象,只要能放松入静,收功后,全身疲劳消除,大脑清醒,神采奕奕,精力倍增。此为即时效益。长期练习,上述“适应症”会逐渐好转,以至痊愈。
六、机理:常人微血管只开放33%,进入松静状态后,毛细血管袢开放的条数增加4.2条/mm2(20条毛细血管卷在一起相当于一根头发)。血流量增加15至16倍,细胞中的紫褐质逐渐变淡,缩小甚至消失,故能减少或消除老人斑,推迟衰老。脑电同步(α波增加),血流量加快,免疫力提高,延年益寿。
七、注意事项
(一)练习时,中间漏掉了一个部位,不必补回,只按次序继续向下放松即可。
(二)若途中睡着,即任其睡去,不须收功。
(三)练功中出现任何气功反应现象也不必理会,按方法练习。
(四)饭后隔一小时以上才能练功,空腹练功时先饮一杯温开水。
附:简易养脑法
1、头部健脑法:梳头,点叩四神聪穴、闭目养神、叩齿、拉耳、擦颈
2、手指健脑法:
健脑的关键在手指,十个指头上都有经络的起止穴位,能直接剌激大脑神经中枢,有效激活经气,疏通经络,促使大脑气血循环,对健脑作用很大。手指操、击掌、按摩十指指甲生长边沿,经常使用左手。
3、足部健脑法:蹬足、赤足走路、晒足底、浴足。
足上有丰富的穴位和血管,被喻为人的第二心脏。
4、食物健脑法:莲子、核桃、芝麻、黄花菜、花生、山渣、桂圆、葡萄等。
5、游山玩水法:
“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将大自然美丽画图输入大脑,促进右脑功能发展,运用祖先智慧养生保健。
附:受损和修复法脑神经细胞图:
附:大脑年龄测试法
日本科学家设计了一份“脑的老化程度测验表”,请你对下表列出的50个问题作出“是”,“可能”(即似是而非),或者“否”三者必居其一的回答,查出得分,然后将各项得分相加,再在“判定表”内找出大脑的生理年龄,并与自己的实际年龄相比较,便可瞭解本人脑老化的程度。计算出大脑的年龄,能发现自己智能活动的不足之处,激发人们更加努力自觉地加强脑力锻炼。
脑老化程度测验表
表格略
脑电波到底是什么?
人身上都有磁场,但人思考的时候,磁场会发生改变,形成一种生物电流通过磁场,而形成的东西,就把它定位为“脑电波”,通过能量守恒,我们思考的越用力,形成的电波也就越强,于是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大量的脑力劳动会导致比体力劳动更大的饥饿感。
大脑中的各种波
我们的脑时刻都在产生脑电波。在脑电图上,大脑可产生四类脑电波:
1、α波(8-13Hz)
当您的身体放松,大脑活跃,灵感不断的时候,就导出了α波。
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平均数为10次左右。它是正常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如果没有外加的刺激,其频率是相当恒定的。人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该节律最为明显,睁开眼睛或接受其它刺激时,α波即刻消失。
2、β波(14-30Hz)
当您在紧张状态下,大脑产生的是β波。
β波频率为每秒14-30次,当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或亢奋时出现此波,当人从睡梦中惊醒时,原来的慢波节律可立即被该节律所替代。
3、θ波(4-7Hz)
当您感到睡意朦胧时,脑电波就变成θ波。
θ波频率为每秒4-7次,成年人在意愿受到挫折和抑郁时以及精神病患者这种波极为显着。但此波为少年(10-17岁)的脑电图中的主要成分。
4、δ波(1-3Hz)
当您进入深睡时,变成δ波。
δ波频率为每秒1-3次,当人在婴儿期或智力发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极度疲劳和深睡状态下,可出现这种波段。
根据脑波,我们可确定一个人的意识是否处于清醒,做梦或睡觉的状态,从而协助体会气功或静坐时经验的意识状态。从脑电波研究中可发现气功和静坐练习者在入静时α波明显增加,功力越高者α波和θ波电压越高,脑电波同步协调性也越佳,脑波电压增高及协调是表示人脑内这“小宇宙”内能量增大及发生了质的变化,脑内较多神经细胞网络被驳通,也表示平时受外界影响混乱了的意识转化成清晰愉快意识状态,忧虑和紧张的意识减轻。
气功功力越高深者α波和θ波电压越高,此种气功态下脑是人体进入最佳状态时脑细胞作用的结果。气功态时α波显着增加,表示可通过意识活动来实现对人体系统进行自我调节(自动修复),意识层次容易进入潜意识层次。
静坐,气功的练习目的主要是通过入静状态克服后天性信息对先天性信息的干扰,使人体能和谐协调而取得健康。
脑电波及其生理作用一览表
表格略
附一:练功须知
第一 练功要素
一、练功的调身
(一)调身的重要意义
练功姿势,就是指练功者在练习时间内,所采取的体位及其形态,而摆好姿势,我们称之为“调身”。它要求练功者能在练功时间内,身体各部分处在适合生理、松静自然的状态中。练功时,只有姿势摆好了,才有利于机体的放松和入静;有利于调气、行气,为“调身”、“调心”打下良好基础。如果“形”(形体)的姿势不正,就会造成如历代练功家所指出的那样,“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气散乱”。自古以来,气功的功法不下千百种,但练功中的姿势,常用的不外乎行、站、坐、卧、跪等数种。不同的姿势对机体有着不同的作用,它影响到机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松紧度和负重力的大小,影响到机体的血液循环和血液的再分配,影响到机体内气机的运行,影响到体内脏腑的机能活动。在临床上,姿势本身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站式对高血压、青光眼、神经衰弱、阴虚阳亢型的病人改善症状是有益的。而对久病体虚、消化性溃疡等病人,以卧式为好,能较快地恢复体力。总之,摆好姿势,对安定情绪,提高练功质量,促使“内气”循经络通畅运行是相当重要的。
(二)调身的基本姿势
根据历代练功家的实践经验,将练功姿势总结为行、站、坐、卧、跪五种。
1、行式——就是走着练功(现又称为行步功),一些动功如传统的太极拳、五禽戏和大雁六字功都属之。练行功的时候要做到“行(走)如风”。
2、站式——站着练习,统称为“站桩”,有立正式站立、平地式站立、下蹲式站立、骑马式站立,以及内八字、外八字站立等多种。而站立时,两手的姿势也有多种,最主要的有两手自然下垂式、抱球式、环抱式、下按式,以及五心朝天式、合掌式、握拳式、两手自然交叉式相握置于腹部丹田处。一切站式的重心均在两脚间,整个身体一定要站稳,做到“站如松”、“落地生根”,行和站可使骨骼、肌肉得到很好的锻炼,易于引气(血)下行,增强体质,对上实下虚的病人有好处。
3、坐式——坐在凳子上、椅子上、床上或特制的垫上练功。坐式有平坐、盘坐(分单盘、双盘、自由交叉盘等)和靠坐等多种。坐式,不论平坐和盘坐,整个身体都要坐得稳妥,要做到“坐如钟”。坐式有利于“放松、入静”和气聚“丹田”。
4、卧式——睡在床上练功,姿势有仰卧、侧卧等多种。侧卧时,要做到“卧如弓”。卧式对锻炼腹式呼吸,加强胃肠活动,改善消化与吸收比行、站、坐为好。卧式和坐式,对骨骼、肌肉放松,对入静养神,对调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是比较有效的。
5、跪式——瑜伽中用此法。
练功中的姿势种类很多,都具有各自特有的形态和一定的要求,但练功时不论采用哪一种姿势,都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总的要求是重心一定要稳妥,全身一定要舒松自然,要尽可能使身体各部位都处在一种舒适松弛的状态之中。具体要领为: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松跨、脊柱成轴、尾闾正中、两腋松开,以及头正、身立、眼垂帘、下颌微收、眼观鼻、鼻对脐。
(三)调身的辩证(病)法
练功中的姿势选择,原则上应根据不同的病情、体质、习惯和练功的时间等来确定。例如,高血压、心脏病、神经官能症这一类病人练功的开始阶段,一般都宜选用立式,以后可采用坐、站相结合,以利于气血下行。胃肠道疾病,则宜采用卧式——仰卧或右侧卧(以后可坐、卧相结合),以利于胃肠蠕动,用仰卧和臂高位(臂部垫高30公分左右)来练功。而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和肺气肿,以及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练功开始阶段宜用半卧位(躺靠式),这样有利于呼吸通畅,减少心慌、气急等症状。年老体弱和病情较重的病人,一开始均不宜用站式(因站式体力消耗较大),而以用坐、卧较好,待病情逐渐好转,体质逐渐恢复后,可加练站式。一般说来,卧式对絶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适用的,因此,卧式是古今练功中最常用的一种姿势。
综上所述,选择练功的姿势,主要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强求一致。学练了一种姿势后,也不要经常变换。一般说来,初学气功的人选用练功的姿势,不能太多、太杂。以学练1-2种为好,其中一种是主要的,另一种是辅助的,如果开始是以站式为主,则可以结合坐式;开始坐式为主的,则可以辅助一些站式或卧式;开始以卧式为主,则以后可辅以坐式。又如早晨练站式,则下午或晚上可练一些坐式或卧式。在一切功法中,如每次练功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可以前半小时用站式,后半小时用坐式,这样交替进行,既可降低疲劳,又可加快练功的进度,无疑是可取的。
二、炼功调息
呼吸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是气功锻炼的中心环节之一,“调息”就是把呼吸调整好。
(一)调息的重要意义
调息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命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呼吸,离不开天地自然好空气(主要是氧气)。人类生命活动就是不断地从空气中吸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也就是吸氧排碳的过程,古人把此称为“吐故纳新”,吐出(呼出)体内浊气,纳入(吸入)新鲜的氧气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这就是气功锻炼中的呼吸法,也叫“吐纳法”或“调息法”。由于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离不开氧气,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只要缺氧数十秒钟,就将失去正常活动功能。因此,呼吸方法是否正确,能否正常地吸取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体内二氧化碳,这对人体的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关系极大,所以历代养生家非常重视呼吸锻炼。
2、炼功中的呼吸锻炼,主要是腹式呼吸的锻炼。它首先可促使周身气血流畅,加强全身的血流量和血液循环和红细胞的携氧量,这对改善全身营养和全身状态带来极为有利的影响。
3、练功中缓慢、静细、深长的腹式呼吸锻炼,可促使大脑进一步宁静并逐渐达到“入静”境地。大脑的“入静”使机体进入到一个非常宁静、非常舒适、非常轻松、愉快的特殊气功功能状态,这对大脑和全身组织细胞是一个极好的休息和修复。临床试验研究证明,在练功的“入静”状态下,可出现以下明显的良性效应:①大脑皮层各区域的脑电波频率减慢,α波幅明显提高,并趋于同步;②肾上腺素比正常人降低60%,其它内分泌激素、生长激素的分泌显着减慢;③蛋白质的更新率变慢;④霉的活性改变;⑤血管紧张度降低;⑥耗氧量比清醒状态时降低了16%以上,比熟睡时降低6%;⑦血液中的乳酸盐浓度有明显降低。所有这一些,意味着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大脑和全身的物质基础代谢变慢,各个组织细胞降低了消耗、增加了储能,这对强身祛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练功中的腹式呼吸锻炼,进一步调整锻炼了人体的内脏活动机能。由于腹肌、膈肌不断地扩张收缩,它首先加强了胃肠的蠕动,从而促进了心脾肺肾脏及膀胱的活动,大大加强了肺的通气量,加速了肺的吸氧排碳(CO2)过程,以及加速血液循环,增强消化和营养的吸收,调整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等。肺脏的功能远远不只是吸氧排碳(CO2)的气体交换场所。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指出:“肺者气之本,主人体一身真气”;又“脉气流入诸经,诸经之气归入于肺”;“肺朝百脉,百脉之气皆会肺而开合于膻中”等等,所以,肺有主管全身“真气”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过去人们也不是很清楚的。随着现代医学、生理学的发展,证明瞭肺确有调整人体周身真气的作用,肺是一个独特的代谢器官,能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它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多种激素分泌(特别是前列腺素)有着密切关系。它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抗病——免疫系统的增强和变化。而中医所讲的“肺气开合于膻中”,此处正是胸腺所在地。“胸腺”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衰老有关,它与人体最早衰老有关,它是人体最早衰退的一个腺体。在练功过程中,强调意守丹田、腹式呼吸的锻炼,以及意守开合“膻中”(为宗气、肺气发源和聚集之处),除了直接增加肺的通气量,加强心脏的血液循环,加强肺的代谢和激素的分泌外,有人认为,通过“膻中”的意守和开合的锻炼,可重新发挥已衰退的胸腺功能,并能宽胸利膈、调气降逆、清心润肺,能调治心肺诸疾。
5、练功中缓慢、静细、深长的腹式呼吸锻炼,对调整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起着重要作用。有关资料报导,人体约50-80%的疾病是属于身心问题所导致,是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人体的内脏是受交感神经的效应,吸气可加强交感神经的效应。这一呼一吸、一松一静,特别是缓慢、静细、深长腹式呼吸的锻炼,可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向正常健康的动态平衡方向发展。人的情志活动影响呼吸,同样呼吸也可调节、锻炼人情志活动。
6、练功中的呼吸锻炼,特别是腹式呼吸的形成和锻炼,可加速加强腹部丹田(包括两肾和命门)为中心的聚气储能运动。这一呼吸锻炼,一方面激发了体内元气、真气的活动,使之聚集与储存并循经络运转周身;另一方面又大大降低了人体的基础代谢,从而减少能量消耗。
(二)“调息”和调息功
“调息”,“调”就是调和,“息”就是呼吸。古人把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一般所说的呼吸多指胸式呼吸,通过气功锻炼“调息”后,就要使呼吸的“气感”和“意感”逐步伸延到腹部,而形成腹式呼吸(或称丹田呼吸),进而再进入胎呼吸、踵呼吸和体呼吸。这也是练功逐步深入的过程。练功时的呼吸,要求细、静、深、长,要缓而细、静而长,徐徐注入到下腹(丹田)。古代的医家和练功家把呼吸这一“息”的形态概括为风、喘、气、息四相;呼吸出入有声为风;气出不尽,结滞不通为喘;虽无声,也不结滞,但不静、细为气;无声、不结、静,出入绵绵为息。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风、喘、气三相都是表明呼吸不柔和、不调顺,只有呼吸出入绵绵,如春蚕吐丝的“息”相,才是调和柔顺的正确呼吸。“调息功”,就是锻炼调整呼吸以达到“息”相的一种功夫。一般学练气功静功都要经过这一阶段,通过调整呼吸,使机体进一步得到放松和入静,然后进一步锻炼、诱发调动体内的“真气”,并循经络运转周身。故历代气功养生家对呼吸(调息)的锻炼都极为重视,认为对呼吸的“火候”掌握是否得当,是直接影响到培养调动人体内部的“真气”的关键。有歌云;“心是引气主,气是添年药,呼气绵绵,吸气微微,呼吸往来,祛病延年”。
(三)调息的种类
气功锻炼中的呼吸形式,一般为两大类,即自然呼吸和腹式呼吸。
1、自然呼吸,即静呼吸
练功中的自然呼吸不同于平时不练功时的自然呼吸。练功时的自然呼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全身放松;第二,思想杂念初步排除;第三,心平气和,心神逐步宁静,不用意、不要劲的一种自然的静呼吸。
2、腹式呼吸
意感呼吸在腹部进行,呼吸时,在腹部形成的一种起伏运动。腹式呼吸一般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逐步锻炼形成。腹式呼吸一般具有医学几种形式:
(1)自然的腹式呼吸。它是在练功“调息”调整呼吸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时候的呼吸一般是不用意、不用功,一切顺其自然。
(2)深长的腹式呼吸。由自然的腹式呼吸逐步过渡到缓慢、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进行这一呼吸时,一般是与意念相结合,即意念注意着呼吸,每一呼吸过程是“以意引气”,并微略要带点劲。深长的腹式呼吸主要有两种形成,即:①顺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向外扩张(凸出),呼气时腹部向内收缩(凹进);②逆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向内凹进(收缩),呼气时腹部向外扩张(凸出)。
进行深长的腹式呼吸时,采用顺式还是逆式,应视病人的病情和练功时自然形成的某一种形式为准,多数人练深长的腹式呼吸时用顺式,少数人用逆式。在一般情况下应顺其自然。逆式比顺式的量和劲要强些、大些,因此,对年老体弱的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人,在练功初期阶段,逆式要慎用或不用。
(3)停闭呼吸。在深长的腹式呼吸的基础上,可进一步锻炼停闭呼吸。所谓停闭呼吸就是让呼吸进行短暂的“停闭”(丹书上叫凝一凝)。停闭呼吸有两种形式,即:①吸—停—呼:在呼吸之间,作短暂的“停闭”;②吸—呼—停,在呼吸之后,作短暂的“停闭”。
过去一些人练停闭呼吸时,一般要结合默念句进行,并规定吸气时默念第一个字,呼气时默念末尾一个字,其余的字句放在停闭的时间里去默念。其实这样做往往过于拘泥,并容易出现紧张感,因此,我们主张一般不要默念字句,只要适当地掌握呼吸之间,或呼吸之后“停闭”的时间长短就可以了,总之,应以不紧张,不憋气为准。
以上两种停闭呼吸,都有加强胃肠活动的功能,所不同的是,吸—停—呼,有加强丹田“聚气”的作用;吸—呼—停,有“调和丹田之气”的作用。在临床中,选用哪一种停闭呼吸法,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灵活掌握。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经验,停闭呼吸在练功的初期阶段,病人一般是不易掌握好的,如果再缺乏正确的指导,还很容易出偏差,所以我们一开始是不教病人学练的。在经过一个阶段的练功后,呼吸由顺式呼吸转为逆腹式呼吸后,此时,我们才加练停闭呼吸,临床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比较稳妥而切合实际的。
一般在练功到了一定程度后,通过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锻炼,在呼吸之间或呼吸之后可出现呼吸自然的短暂“停闭”。这是一种表示功夫以练到一定深度的好现象,此时应顺其自然,更好地练下去。
(4)三呼一吸和三吸一呼法。所谓三呼一吸,就是连续的从腹部丹田处呼(吐)出三口气,吸(纳)入一口气,即呼—呼—呼(呼尽),然后进行一次长吸气。呼气时腹部向内收缩,并尽力使小腹(意感)紧贴后背腰脊。吸气时腹部尽量向外扩张。每一过程可重复做3-7次。
“三呼一吸”和“三吸一呼”的锻炼,不仅可以加快腹式呼吸的形成,加强丹田的聚气和储能运动,而且对加强脾、胃、肝、肾、膀胱的活动功能有重大作用。这一呼吸法,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丹田吐纳”功法,如能长久坚持锻炼,对强身治病、延年益寿将带来良好的效果。
(5)七次丹田吸气法。所谓“七次丹田吸气法”就是在腹部丹田处,连续进行短暂的七次吸气(当中自然地停顿),吸毕,呼气放松后,再进行七次短吸气。如此反复进行49次。“七次丹田吸气法”原是气功家在“炼精化气”和“炼气化神”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呼吸法。实践证明,它不仅对抑制神经兴奋有重要作用,也是帮助诱导大脑入静,加速形成腹式呼吸,加快丹田聚气、储能和行气通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
(6)抓闭呼吸法(即抓、吸、提、闭呼吸法)。它是在气功锻炼过程中,“炼精化气”阶段一种特殊的腹式呼吸法。抓,两手十指(有时还包括脚趾)抓气。吸,深吸一口气。提,提缩肛门。闭,即闭气,深吸一口气后即在丹田处凝一凝,而呼气不要管它。
(7)六字诀呼吸法。它是一种结合脏腑经络,以加强呼气为主的六字吐音腹式呼吸。如“嘘”通肝、胆;“呵”通心、小肠;“呼”通脾、胃;“呬”通肺、大肠;“吹”通肾、膀胱;“嘻”通三焦。每一呼气和吸气都要求腹部丹田上下出入,每一个字连续吐6次,六个字吐音36次,吐音时以两耳不闻声为准。
(8)大呼大吸法(包括哼、哈、嘿吐音法)。这种呼吸对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化瘀散结,具有较强的作用。
(9)胎息。这是一种极轻、极细、极柔、极匀的脐内呼吸。这种呼吸像胎儿在母体内的呼吸一样,故而得名。
(10)止息(真息)。外观呼吸似乎已停止,而转入到体内呼吸,即内循环。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胎息、止息两种呼吸法,是气功高级静功内丹功的高深呼吸法,必须在气功(静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能掌握。
一般在“练精化气”通了小周天后,随着真气在经络内不停地运转,大脑和全身机体处在高度松弛宁静的状态下,此时的呼吸就变得更加细静、深长了,呼吸由过去的意气相随,而进入到“吸气绵绵,呼气微微”的“心息相依”阶段,并自感鼻部呼吸与脐联在一起了,继续锻炼会进一步感到呼吸在脐内进行。此时呼吸极轻、极细、极柔、极匀,如同胎儿在母体内呼吸一样,称作“胎息”。
随着呼吸进一步细、静、悠长、绵绵若存和大脑高度宁静,呼吸逐步的与“心神合一”,而达到“水火既济,神气相抱”、“神气合一”的境地。之后,于不知不觉中仿佛呼吸停止(外观上呼吸已停止了出入),此时,呼吸由外呼吸转入内呼吸,即“内循环”,称作“止息”或“真息”。当呼吸进入到这一高深阶段,由于真气自然地在周身组织、细胞内外流动,无所不到,故大脑和全身处在高度的宁静舒适状态,从而达到“致虚极、守静笃”、清静、无为、自然的境地。
“胎息”和“止息”对祛病强身、延年益智、开发人体潜能等有明显的作用。
此外,还有数息法、听息法、随息法等,这些呼吸法主要用于安定心神、排除杂念、诱导大脑入静,同时也有利于丹田养气和聚气。这些呼吸法一般都应在腹式呼吸的基础上进行。
(四)怎样练好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是气功锻炼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因此,每个学练气功的同志都应把它学好,掌握好。练好腹式呼吸,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练腹式呼吸,必须在松、静、自然的呼吸基础上进行。
2、在自然腹式呼吸形成的基础上,再逐步学练深长的腹式呼吸。即由自然腹式呼吸逐步过渡到缓慢、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
3、在学练腹式呼吸的整个过程中,要求松、静、自然,不能憋气,意念也不可过于紧张,呼吸的“量”和“劲”都不能太过、太大,以不疾不徐为宜。
4、学练腹式呼吸必须要循序渐进,切忌追求速度、效率,没有经过“调息”训练的一般不能马上就练腹式呼吸,对此应特别注意。
5、为了有利于“丹田”的聚气和储能活动,有利于腹式呼吸的早日形成,还可以进行“三呼一吸”、“三吸一呼”和“七次丹田吸气法”的学练,但必须在有经验的气功医师或气功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以避免由于呼吸不当或强练硬练而发生偏差。
三、气功的调心
(一)调心的重要意义
“调心”,也称养心、调神。“调心”在气功锻炼中,特别在静功的锻炼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练功中最重要的中心环节,也是学好气功、练好气功的成败关键。在气功锻炼的“三调”中,“调身”和“调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的(根本的)是为了“调心”,把人的大脑,即主宰人体一身的最高司令部——“神”(包括识神和元神两部分)调整好。我们要抑制识神,保养元神,调整到杂念不生,让意识思维停止,从而进入到一个非常松弛、非常舒适、非常宁静的境地,这种境地在练功中叫做“入静”状态。
当人体进到入静状态,特别是高级入静状态后,一方面,全身机体处于松弛、宁静的抑制状态,使大脑及全身得到修养生息;另一方面,由于松弛、宁静的结果,又加速了全身各组织细胞间的气血流畅和营养吸收,这对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对激发、调动人体内部的真气、元气,对调整机体的功能紊乱、平衡失调,以及修复机体的病理状态等,具有重要意义。气功之所以能祛病强身、益智延年、延缓衰老和开发潜能等,其根本之点就在于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于两千多年前,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已作了总结,如:“心(大脑)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并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情感的心理活动,能对人体生理、病理产生重大影响。
事实上,气功在锻炼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心理活动,即积极、轻松、愉快的良性意念、意识精神思维活动,来影响生理并改造病理过程。因此,掌握好“调心”的方法,也就是排除思想杂念,安定情绪,诱导大脑入静,这在练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调心的意念活动
气功主要是炼意、炼气的一种功夫。“炼意”在气功锻炼中属于“调心”范畴,是气功锻炼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所谓“意”(或者说“意念”)也就是指人的大脑意识思维活动。在气功锻炼中如何把这个“意念活动”调整好、管理好,并使之进入到舒适、宁静的气功入静状态,亦即气功功能态,这是能否练好气功,并取得祛病、强身、延年、益智的重要关键。从中医气功养生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的大脑活动功能主要是由“元神”和“识神”两部分组成,以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元神”是生来具有的,它不受意识思维活动的支配而主宰生命活动;“识神”是人脱离母体后,感受天地自然界万物后形成,主要主宰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为用,一旦“元神”被滥用耗损过度,如为“七情六欲”所伤,将影响到大脑和内脏的活动功能,造成阴阳气血的失调而致病。气功锻炼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控制意识思维活动,通过练功中的多种诱导方法和手段,排除多种思想杂念的干扰,使大脑进入到虚空、宁静,“恬淡虚无”的境地,以抑制“识神”,保养“元神”。“调心”目的就是为了把主管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这个“识神”控制好,使其不要被滥用,防止耗损过度而干扰损害了“元神”,要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可能没有七情六欲(色、财、名、利、得、失为六欲)的干扰,也不可能没有各种烦恼和不愉快的思维活动。人的精神情绪、思维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有良性的(指喜悦、轻松、愉快);也有恶性的(指愤怒、紧张、悲伤、不愉快)。良性的意念思维活动和情绪可改善、调整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从而可修复五脏六腑的功能,使有关病变得以消除;而恶性意念和不良情绪,则使大脑皮层机能紊乱,导致内脏功能失调,甚至引起器质性病变。正如唐代著名的大医学家、气功养生家孙思邈所说:“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食、不思声色、不思利弊、不思胜负、不思曲折、不思得失,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能长年,但人不可无思,然以渐谴除之”。这最后一句说得非常确切,人不可能没有思想杂念,问题是在于我们如何去对待它,控制它,并逐步消除之,最后排除这些思维杂念的干扰。古代气功养生家早就认识到良性的意念、意识思维活动,对人体生理、心理、精神上的重大影响。这一影响往往可促使机体的“可逆反应”,使患者的机体向健康方向转化。历代气功养生家在调整、控制意念活动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练功时的意念活动,必须是轻松愉快、悠然自得和无限美好的。练功中如果大脑静不下来,可以采用以下办法进行调整、控制:
(1)意想大自然的美景或其他美好的事物,要有自身身临其境之感。如意想美丽的山川、辽阔的海洋、緑色的田野、百花盛开的春天。回想轻松的乐曲,默念轻松的诗句,回忆愉快的往事和喜逗孩子的欢乐。倾听远处树林中的鸟叫、虫鸣和远方山泉、溪水的潺潺声,“思水体寒驱身热,思火体热驱身寒”。
(2)对机体的一些部位进行“放松性活动”,以排除思想杂念,诱导入静。如四肢震颤放松,从头到脚的意念诱导放松。
(3)通过“调息”排除思想杂念。如数呼吸的次数,听呼吸的声音,吸气想“静”字,呼气想“松……松……松”。
(4)静观、意想体内某一部位(点)。如意想(守)丹田、命门、涌泉、足三里等穴位。
上述一些措施,都是为了排除思想杂念、恶念,也就是气功锻炼中经常讲到的“以一念代万念”、“万念归一”,最终诱导大脑到“恬淡虚无”高度入静的境地。即以意守肚脐为中心的腹部丹田而言,除有利于排除杂念、诱导入静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意守丹田和腹式呼吸的锻炼,把人体内“两肾间动气”,亦即元气、真气,诱发、聚集、调动起来,并循经络运转周身,这对全身祛病是极为重要的。
(三)意守丹田及其作用
“丹田”是中医和气功中的一个术语,是气功锻炼中的一个特定的意守部位。古代医家和气功家对此极为重视。丹田,有上、中、下之分,练气功的意守部位,一般都常指中丹田或称为腹部丹田。
“丹田”的确切部位,历代所说都不一致,有的说在肚脐,有的说在脐下一寸三分,也有的说在脐内一寸三分。我们认为,丹田(此处主要指中丹田,下同)不应该是某一点,而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它以脐为中心,上至中脘,下至关元穴,这方圆一块地方称之为丹田。古代练功家把此处看成是炼丹,结丹之处。根据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理论,由于中丹田居人体正中,属中央脾土,脐后接命门与两肾相连(命门统率两肾),“肾藏精”,两肾间的动气(三焦原气),通过经络这一特定联系而会聚于腹部丹田处。同时,肚脐正中及脐下周围有任脉、冲脉、脾经、胃经、肾经、肝经所过。又根据阴、阳经相接、表里相接、阴阳互根这一理论,人体脏腑经络之气最后均可会聚到丹田处。古代练功家称丹田为“五气归元”之处,为“生气之源”、“性命之根”,它具有“调气益元、培育固本、调营卫血室、温精宫”等重大作用,是培育、调动、储存人体一身之“真气”,并激发“元气”,使之循经络运转周身的中心地。所以,历代练功家十分强调意守丹田和腹部丹田的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的锻炼。此外,意守丹田还具有以下作用:①有助于诱导入静;②有助于腹式呼吸的形成;③有助于加强脾、胃并带动其它脏腑的活动功能;④有助于达到上体虚灵、下体充实之目的等。(可参阅第三节“腹式呼吸法”)
第二 练功原则
一、松静自然
根据历代练功家的经验和多年的临床经验,我们认为,练功的原则首先从“松、静、自然”入手。不懂得和不会掌握松、静、自然,是没法练好气功的,就连“入门”都难。所以,掌握好“松、静、自然”是学好气功的关键,也是防止练功出偏差的一项重要措施。
“松”,就是不紧张,使全身机体处于松开、松弛、舒适状态,习惯上称之为“放松”。练功中的放松,不仅要求全身肌肉躯体放松,更重要的是精神、意识、情绪上的放松,最后使整个身体呈现出一种轻松舒适的状态和感觉。“松”在整个练功过程中贯穿于姿势、呼吸和意念(意守)等各个方面。总的要求是:不要劲、不勉强、顺其自然、处处(全身)感觉到舒适自然。
“静”,就是安静,首先思想情绪上要安静,即“心平气和,情绪安宁”。静有“内静”和“外静”两个方面。“外静”,指外界环境的安静。“内静”,是最重要的。通过轻松愉快的良性意念和意守内、外景,以达到排除思想杂念,最后进入到“入静”的境地。
“自然”,是指练功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练功过程中,包括姿势、意念、呼吸都有保持轻松自然。练功时的松与静是在自然的前提下进行的,当练功时的姿势、呼吸、意念、意守活动都合乎自然了,则整个机体也必然能达到松、静的境地,两者之间是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
二、意气相随
学练气功,还必须掌握“意气相随”。气功主要是属于练意、练气的一种功夫。练意,一是为排除杂念,达到入静;另外,通过良性意念和意守丹田的活动,加深加强对丹田之气——体内“真气”的锻炼与培育。练气,主要是指锻炼体内的真气、元气。练功之初,一般要从练肺气,从呼吸锻炼入手,逐步使呼吸达到缓、慢、细、匀、长,进入到丹田呼吸,再到心息相依,最后到胎息,到止息。练意、练气是在松、静、自然的前提下进行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所谓“息调则心静,心定则息调也”。练功到一定阶段后,先是“心息相依”,以后逐步达到“神气合一”,最后使真气随神、意自然运转周身,进入到高级入静气功功能态,这一阶段(过程)要经过逐步锻炼才能逐步完成。
三、动静结合
学练气功还必须掌握“动静结合”,即在学练气功过程中,不仅要学动功也要学静功,只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锻炼,才更有利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对练功者身体健康的改善和增强,也会有更明显的效果。根据我们多年的练功经验和临床实践证明,只练动功不练静功则消耗太大,对储存和保养真气不利,光练静功不练动功则机体肌肉骨骼得不到锻炼,对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不利,并将直接影响到功夫的进展和体力的恢复。所以,二者结合起来锻炼才是更好的和更可取的。当然哪些病应以静功为主动功为辅,哪些病又应以动功为主静功为辅,要作具体分析。
四、上虚下实
从中医八纲辩证的理论观点来讲,虚指正气不足,实为邪气有余。练功中的虚实,与八纲辩证的虚实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故勿混为一谈。不论内功、外功都很重视上虚下实,意不过胸。所谓上虚,是指上元(脐以上)轻虚,下实则指下元充实,亦即老子《道德经》所云:“虚其胸,实其腹”,这是练功方法的普遍要求。
练功时姿势的重心要放在脐下,才觉整个身体稳如泰山,舒适自然,气息要求气沉丹田,此为气功操练中的要点之一。因为气沉丹田,可实现引气归元(气海处),从而使下元真气得到充实,人体生机和扺抗力得到全面加强。功中意念活动更充实下元,各种方法多以意守下丹田为主,这也是意不过胸、加强下元的具体体现。藉助意守加强下元,远比通过姿势、呼吸而实现这种要求优越。实验证明,当有了一定功夫之后,意守部位的血液循环量可以增加30%左右,皮温也明显上升。这些都是意念作用的证明。
行大小周天功法时,意气可以沿任督二脉或全身经脉运行。此法意气均已过胸至头,但此气是在下丹田气的基础上发动而后沿任督二脉或全身经脉运行的。其根仍在下丹田,运行也必须归于下丹田。故此法虽意气过胸至头,如掌握得当也不会出偏差。
练功要求的虚实与八纲辩证的虚实虽然不同,但通过气功锻炼确实可以有效地纠正病理的虚实。如患者有头痛脑胀、耳鸣眩晕、头重脚轻、行路不稳等症状,此乃多种疾病的反应,可统称为上实下虚,通常多由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所引起。经过气功意、气、形的调整而充实下元以后,以上诸症状会得以纠正,健康得以恢复。总之,练功要力求做到上虚下实,意不过胸,以保证练功顺利进行。
五、引气归元
学练气功,在练功结束前都有一个“收功”问题。由于“收功”对练功关系很大,所以历代练功对气功“收功”都极重视,并创造了不少收功法。所有“收功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把全身的“气息”进一步引导归结到腹部“丹田”处,此即练功家所说的“引气归元”,或称“气息归根”。
下面介绍运用于内养功中的两种收功法:
(一)简易收功法。练功结束时,首先用意念把全身的“气息”进一步缓慢地归引到腹部丹田。接着做摩腹功,先后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分别在丹田上下左右摩腹36次,意念随之。然后两手交叉叠合于腹部丹田上(左手在下,右的在上,女同志相反),意想丹田和劳宫穴3-5分钟结束。
(二)复合式收功法。这一收功法也叫升、降、开、合、吸、提、闭收功法。整个收功分五步进行:
①意念随左右两手从丹田中做升降,在丹田左右做开合,这一动作做3次。
②随即进行一次长呼气,并收腹提肛。
③接着进行一次长吸气,并收腹提肛。
④随吸气、收腹、提肛,两手紧抱腹部丹田,并凝一凝(即停闭呼吸片刻)。
⑤最后随呼气,两手从“丹田”处慢慢松开,手、脚和全身活动一下,结束。
六、循序渐进
学练气功还必须要“循序渐进”,这也是学好气功、练好气功的一条重要原则。初学气功的人往往容易两种偏向:一是急于求成,追求效应、效果,拼命地练,练得过多过猛,结果欲速不达,反而得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还会引出偏差来;一是松懈散漫,放任自流。产生后一种偏向的人,多数是对练功没有树立正确的观点,没有确立信心、决心和恒心,练功是“两天捕鱼,三天晒网”,这种松懈、疲沓的练功是无论如何也练不好的。必须避免和克服这两种不良的倾向和观点,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一步一步地按照练功的原则和方法循序而行。具体的说,在气功训练过程中,要根据功法的要求,认真地去做,并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坚持不懈,力求在功夫上不断进步,体质上不断增强。还要克服追求所谓“高级功夫”和高能,以避免发生相反的结果。
七、火候适度
所谓火候是指练功中用力和用意的强度。练功中火候不足难以收到练功效果,火候太过必然招致身疲、胸闷、头痛、头胀的出现,甚至偏差。怎样才算掌握适度呢?首先是练功的姿势,要求做到放松自然,舒适得力,严戒肌肉紧张和勉强掌握某种姿势,更要避免松懈无力,应在基本达到要求的前提下,使全身各部最大限度的放松,呼吸的掌握要逐渐达到深长细缓,勉强用力或刻意控制都是火候太过的表现,深长呼吸的锻炼要求稍许用力,微微用意引导而呈现所要求的呼吸的形式。
意念火候的掌握,比其他内容要困难得多。临床实践告诉我们,意守强度太小,杂念常教繁多,丹田就难以守住。意守强调偏大,虽然杂念可以减少,但易招致头痛头胀、精神紧张等不适症状的出现。怎样才算合适,古人在这方面有较深的体会。他们主张“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意着相,无意落空,似守非守,绵绵若存”。这个经验是完全可以遵循的。
练功初期意守强度不宜太弱,这样有助于排除杂念,但要以头不胀不痛、精神放松为度。在此基础上随着练功时间的加长可逐渐减小其强度,而达到绵绵若存的强度。每次练功时的意守强度也不能千篇一律,如果这次练功杂念较多,意守强度可适当加大,则可减弱意守强度。
练功时间的掌握也要适当,每天练功时间太短,难能奏效,每天练功时间过久,也会给身体带来不适或疲劳。合适的练功时间:如作为保健,每日不少于1小时;如作为治病应不少于3小时。功时不勉强,全身无不适,功后头脑清晰,精神愉快,此为火候适中。
八、炼养相兼
学练气功还必须掌握“炼养相兼”。人们一般只知道学练气功仅仅是“炼”,却不知除了“炼”还有“养”,或者叫“养功”。“炼养相兼”不仅要贯穿在整个静功中,也同样应贯穿于动功之中。所谓“炼”就是有意识地集中注意、集中思想进行“三调”(调整姿势、调整呼吸、调整意念)活动,包括排除杂念、锻炼真气等一系列练功过程。“养”就是意识、意念和呼吸都放掉,即不再去注意意念和呼吸,而是“似守非守,若存若亡”。轻轻地静养在丹田就可以了。再次练功过程炼养相兼可以进行多次。这种炼一炼、养一养、放一放、收一收,对锻炼体内的真气,对养气、聚气、储能,对进一步诱导大脑入静关系极大,也是练功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光炼不养,则火候太过,还往往会引出练功的偏差来。光养不炼,则火候太弱、太轻、太小,也不利于养气、聚气,且功夫进展也慢,这对炼也是不利的。
学练气功,必须要懂得“炼和养”的问题。在整个练功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注意并掌握好“炼”和“养”,做好“炼养相兼”和“养功”,这是练功有成,加速练功效应,以及防止偏差的一项重要方法和经验。当前,有人把“炼养相兼”,解释为练功和合理休养并重,就是说在练功之外要有合理的休养(生活有规律、情绪乐观、饮食有节、适当的体力活动和适当的休息等),并将这一观点写成书,广为流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对的。整个练功过程中都要“炼养相兼”,而不是单指练功之外的休养,把握这一点十分重要。
第三 练功注意事项
为了更好地练功,赶快地取得功效和防止出偏差,练功者必须遵守练功原则和有关注意事项。
一、修“德”的重要性
(一)修德的重要意义
自古至今,真正的气功家都十分重视思想品德的修炼,因为气功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自我身心修炼。“练身”系指锻炼“四肢百骸”;“炼心”则俞“修心养性”。具体表现为对精神、思想、意识的涵养和修炼,使之达到悟性高,品德好,行为正。在练功过程中令大脑能进入过度入静、恬淡虚无的境界,使自己的“精、气、神”三宝得到最佳的培育。《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按:损亏私欲和杂念),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最终目的,对自己来说是为了祛病除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对国家来说是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发展气功——人体生命科学事业,促进人类向高级的文明阶段飞跃。
中医学十分重视“七情内伤”使身心失调这个致病因素。一个私心杂念繁多,练功时邪念妄念纷至的人,根本无法入静,无法从练功中得到“真意”。“怒则气上,恐则气下,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惊则气乱”(《素问·举痛论》)。因此,必须从“七情”的困扰中解脱出来,抛弃傲气、自满、任性、嫉妒、猜忌、诡诈、虚伪、自卑等坏习气,做到具有异乎常人的宽阔胸怀,与人为善的高尚品德,才能心平气和地练好功。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体内每一个细胞都有闭路电流及电能。毛细血管的细胞内部,两边细胞膜壁极微细的孔张开,两边的电流互相交流,循环不息。它的右壁带正电,左壁带负电;细胞内的细胞液靠右边的相对是负电粒子,靠左边的相对是正电粒子,在细胞内的闭路电流交流,电流并不流向外边;所以称之为局部闭路电流及电磁场,当受刺激(如肌肉运动伸张或受伤)后,细胞的微孔就关闭,迫使电流成为长河,一部分渗入邻近的细胞壁,另一部分渗入毛细血管内的血流之中。在血液内电流是正电,血管细胞壁传递的是负电,于是全身到处都有电流在循环,形成巨大的电磁场,因而有发光现象。
肉眼不能接受到微弱的电磁光波,蜜蜂和其它昆虫或具有特异功能的人则可以看见,如用荃里安摄影术摄影人体,就可以摄出人体的电磁光情形;头部有圆形的光环,胸部、心部、肘部、手指、足趾都有光环及喷射光焰,眉心处也可放射亮光,舌、眼睛都能射出光焰……全身七彩光雾闪闪,就像南北极的极光一样。英国、美国、瑞士合摄的《人脑》纪録片,详细地反映出了人脑内电子来往飞驰的情形,植物根须状的脑神经网系里面,不断迸闪电流火花。如果一个人不为名利所缚,心地澄明,身心健康,精神旺盛,血流通畅,体内电流循环好,电磁场也比常人强,他的电磁光芒,则比常人强烈稳定。如进入无我境界(气功态),则更加强盛,并能控制自身的电磁力,收发自如,或集中为光束,从身体的任何病位发射出来。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静脉毛细血管对电流的反应,与动脉的反映稍有不同,静脉毛细血管在受到电流或伤害刺激之后,并不关闭它的极细孔,白细胞会从这些细孔中渗透而出,因为它们带负电,被外面的正电所吸引。而且,由于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电能震荡就形成了蛛网式电流奔驰,白细胞与电流向有急需的地方,去消灭入侵之敌。
以上所述,不仅说明瞭气功研究的科学性,而且说明瞭在气功锻炼中,“炼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精神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人的精神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已为人们所重视。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或情绪抑郁,悲伤絶望,心灵上受到严重创伤,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人生道路上,生活上遭遇不幸,事业上受到挫折,是常有的,而由此引起情绪的过度哀伤或激愤,对健康可能产生严重的恶果。十年浩劫中,患心身病和癌症的病人很多。尤其是那些遭受迫害的干部和群众。在调查100个乳腺癌患者中,发现2/3的人长期情绪抑郁,忧虑过多。据澳大利亚的有关报导,在丧生的妇女中,六个星期后,血液中的白细胞数,明显低于正常妇女。苏联耶夫库络娃在其所着的一书中指出:“乳腺癌患者中以往有过神经、精神创伤历史的,比因其它因素致病的要多5倍”。英国莱新医生对各种癌症病人的调查中发现,有76%的癌症患者,在过去生活中都有过精神或神经创伤的历史。事实说明,精神情绪影响生理平衡,削弱免疫功能,可导致癌症或其它疾病。因此,如何使自己的精神情绪保持平衡,心境豁达开朗,消除烦恼急躁,对心身健康是至关重要的。道家所谓的“养性全真”指的是保持心理平衡,无忧无虑,排除杂念,与物无私的一种境界。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如果扬弃其宗教的虚妄,吸取其“存神固气”、“养性全真”的合理内核,对提高人体内部的免疫功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免疫功能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关系。研究和实践证明,机体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免疫力强者,可使癌症消失。1974年,第一届癌症自行消退会议传出以下重要的信息:“有200例恶性肿瘤自行消退。许多切除原发性肿瘤的患者,转移灶也可以自行消退;在检验非癌症死亡的尸体中,发现有癌巢,但这些人生前无患癌症状。事实说明,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具有控制癌症的作用。因此,安定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对保护和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防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而坚持气功锻炼是澄心养性,“存神固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有效途径。
二、练功前的注意事项
(一)调整情绪
练功前15分钟,应停止一切较剧烈的体力活动,避免七情干扰,稳定情绪,特别是要注意做到不怒、不燥、不忧、不恐等。同时停止强烈的头脑思维活动,使自己的内环境呈现“中和之性”。
(二)选择有利于练功的外环境、时间和方向
住房要经常开窗,空气要清新、流通,但应避免直接吹风,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无论在室内、室外,光线均不要太强,对周围环境要求无噪音或少噪音,应絶对避免练功时有剧烈的响声影响。屋外环境要平坦开阔,最好是依山、傍水、近花,应避免日晒雨淋。卧床、座椅时力求舒适。
1、练功与环境
学练气功,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我国古代医家、养生家都主张练功要在安静的环境。《内经》系统、精辟地论述了安静的内外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唐朝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室避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瞑目闭气于胸中……,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宋朝苏轼、沈括在《苏沈良方》中指出:“择静室,面东或南,盘足坐,叩齿三十六,握固,闭息内视,纳心丹田,调息嗽津津液满,分三口咽下入丹田”。明朝袭延贤在《寿世保元》中指出:“每日子午卯酉时,于静室中,厚褥铺于榻上,盘脚趺坐,瞑目不视,以绵塞耳,心絶虑,以意随呼吸一往一来上下于心肾之间,勿急勿徐,任其自然”。上述的“密室”、“避户”、“择静室”、“于静室中”,都指的是练静功时,要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建国后的五十年代中、后期,在全国推行唐山、北戴河和上海气功疗法的经验时,都一再强调练功时一定要选择较安静的环境,并规定医护人员必须做到“三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开门轻”,以与整个室内外安静的环境相适应。
中医和气功是阐述和研究人类身心健康的科学,它最早提出并阐明瞭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这个内外环境与人体身心健康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措施。气功疗法正是建立在“身心”统一的基础之上,应用独特的自我松懈锻炼的方法,来训练、调节和改变对身心健康的不利因素,以良性的刺激和诱导,来改变、切断已形成的病理的恶性循环,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恢复协调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因此,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安静的内外环境。
国外一些心理学家、医学家认为,人的整体性指的是一个身心相结合的整体,内外环境对人体的身心有着重大影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安静的内外环境有利于增强大脑保护性抑制,从而改善机体的病理过程,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当前,国外已有许多医学生理学家对人体的身心健康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他们一致强调,要消除人体的紧张因素,建立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木森教授等,应用松弛疗法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焦虑性神经官能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在进行松弛疗法时就非常重视内外环境的安静。病员被安置在一个宽大、适合、安静的练功房内,室内有恒温(20-25℃)调节,并不时播放轻松的音乐,门窗上挂有天蓝色的窗帘,地面铺上緑色的地毯,要求病员入室脱去外衣,换上软底鞋。这种安静、幽雅、轻松、愉快的环境,能较快地减少、消除病人的紧张感,增强大脑保护性抑制。在此基础上进行松弛疗法的治疗,必将取得明显的疗效。
目前,对练功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还没有引起普遍重视和理解,医学界和从事气功事业的一些同志,对气功锻炼应以“静功为主”,同时贯彻“动静结合”、“炼养相兼”,练功必须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等观点,也缺乏应有的认识。对此,必须正本清源,通过认真的学习研究予以纠正。
2、练功与时间
一天当中应在什么时候练功最好,这对练功的效果很有影响。《内经》指出:“肾有久病者,可在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古代医家与练功家通过长期实践和临床观察发现人体的气血盛衰、运行与天地自然界的季节、气候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同植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一规律是相适应的。在一昼夜十二个时辰,人体十二条经络的气血循行也各有其盛衰的时候。按照这一推理,在气血循行最旺盛的时候对该经进行开合,可用针灸、按摩、服药、练功等,均能收到比平时更好的效果。将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与十二经,即:胆、肝、肺、大肠等相结合,这就构成了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这与近代生物科学中所谓的“生物钟”的理论是近似的。寅时(3-5时),肺经的气血最旺,而肺不仅主管呼吸,更能调节人体一身之“真气”,这就是中医所讲的“肺主气”、“肺朝百脉”、“百脉之气皆会肺”。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同样证明,肺不仅掌管呼吸,还具有调节人体一身激素的作用。另外,脑下垂体和肾上腺素是人体内两个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它直接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影响着人体一系列生命活动,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也以清晨(3-5时)最高,因此,清晨寅时练功,是耗能最小而收获最大的时候。清晨的空气最清新,能吸入比其他时间更多的新鲜氧,这对健康是极为有利的。清晨的环境较白天安静,头脑又清醒,有利于思想集中和入静,有利于“储能”和调动“内气”的运行,提高防病、治病的效果,所以在寅时练功,是一天中练功的最好时间。当然,一天中任何时间都可练习。有些同志习惯于清晨和夜晚(临睡前)都练功,也是可以的。
3、练功与方向
历代的练功家主张练功时应“面向南”或“面向北”。这是因为地球的电磁方向有南、北极,练功时面“南”或向“北”是顺地磁方向,有利于人体的生物磁场化。我国历代医家和练功家把人体同自然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主张“天人相应”、“天人同体”。天地自然界是一个大周天(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周天(小宇宙)。小宇宙要依附于大宇宙而生存、发展,人的一切活动必须与天地自然界相适应,这一观点现在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理解和科学上的证实。
(三)注意饮食
不过饥、过饱。过饥练功则伤气;过饱练功则伤神。不喝酒(或饮极少量酒),喝酒则“毒气乱我性”。不吃腥荤辛辣,腥荤之物,其味沉浊,食之必致后天之气粗而难伏;辛辣之品,其性轻浮,吃之必致先天之气散而不聚。清晨练功前,只吃一杯流质东西。冬天清晨室外练功,应先吃一杯热流质食物。练功后20分钟按常量进食。午饭或晚饭过一小时后才能练功。
(四)注意生活和衣着
穿衣以轻、软、宽为佳。功前应将肘口、眼镜、衣带、袜带、手表、胸罩和紧身的衣服松开,幷排除身上的硬物和金属品,以免因紧压而影响松静和气机通畅。脚着平底鞋(以布鞋为佳)。练功前应排除大小便。
三、练功中的注意事项
(一)练功中要防止昏沉
气功练得好的,应该是头脑保持高度宁静、清醒状态。练功中如出现昏沉欲睡的情况,这是练功效果差的一种表现。消除练功中出现昏沉欲睡状况,可采用以下方法:
1、双目稍闭微露一线光,凝视自身某一点。如目视鼻准(即鼻尖)或足尖。此法有助排除杂念,引导入静,目视足尖还有助于引气下行,运用此法要因人而宜,高血压患者,练功时有头昏、眼胀之感的人,不可目视鼻准,可改用意守丹田或目视足尖。肝阳上亢、高血压和神经衰弱的病人,在练功中因用意和呼吸太过而产生头昏、头痛、胸闷、腹胀等气机失调象时,宜采用目视足尖之法。
2、暂时睁开双目,注视远方某一点。
(二)练功中要避免受凉、防止受惊,严格控制性生活。
1、练功期间,要避免受凉,预防感冒。如患感冒,轻者可以继续练功;重者待治愈后再练。
2、练功中要防止受惊。如果突然遇到外来巨大声响,或练功中出现了某些幻觉、刺激,身体上的某种不适或躯体发生了不寻常的运动,而引起精神上的紧张和不安,此时可暂停练功,找出引起思想情绪紧张的原因,并设法消除紧张刺激因素,待情绪安定下来后再练功。如若由于意念、意守太紧,或因呼吸不当所造成,则应放松意念,改变呼吸方法。
3、练功期间要严格控制性生活。古人提出在练功过程中应断絶性生活一百天,这一主张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认为,在练功期间虽不一定要断絶性生活,但应严格控制。各人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而定,如果体虚或病情较严重,练功期间应断絶性生活。如果体质尚可,也要尽量减少。因为练气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炼精”、“养精”、“保精”,适当控制性生活,功夫才能深入,对于体虚者或病人,有利于早日恢复健康。
(三)正确对待“八触”反应
练功中体内出现热、胀、酸、麻、凉、痒,蚁行及肌肉跳动等感觉(八触),这是练功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说明体内的气机已开始发动,是练功初期的正常效应。对此既不要惊恐紧张,也不要好奇追求,一切顺其自然,坚持认真地练下去。
(四)正确对待幻觉
不少人练功到一定阶段后,在“入静”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幻觉,如看得各种飞禽走兽、奇异的花艹、风雪山林、大海江河以及素不相识的人物等,对此,开始感觉到迷惑不解,进而产生恐惧心理,出现“入魔”、“走火”等偏差。其实,这种幻觉多数是属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是一种“信息反馈”现象。因为人体大脑细胞具有保存过去内外各种刺激信息的功能,平时大脑处于清醒状态,这种“信息”不易复现,而练功时,大脑皮层一部分处于保护抑制状态,这样,大脑多保存的种种“信息”就会再次反映出来。所以,我们瞭解到出现幻觉的生理基础后,就不应该惊奇和恐惧,更不要惊慌失措,而应顺其自然地继续练下去。也可将两眼暂时睁开,或暂停练功,幻觉即可消失。
(五)练功中要防止出汗过多
练功中由于气机发动,周身血流加快,皮肤温觉感受器发生兴奋而产生发热与出汗现象,此时机体局部,主要是四肢末梢和意守部位的温度也随之上升,少量出汗并有舒适感,这是好现象。但出汗太多会耗元气。防止的措施是,缩短练功的时间,或减少对丹田部位的意守。
(六)正确对待练功中的外动现象
练功中出现外动(自发动)现象,应正确对待。按照我国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阴和阳,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对立统一,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生静,静极生动,这是事物固有的客观规律。气功锻炼也离不开这一客观规律。练功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体内的“真气”发动,这种“外动”便会自然产生,开始是局部的不规则的动,以后随着“真气”在全身运行,即形成了有节奏、有规律的(有的如拳式的)外动。外动和内动是不同的,练功中的内功,是“气”循经络运行,而外动是“气”循于筋骨、皮肉之间。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着的,外动可以带动内动,同样内动也可以带动外动。由于它是一种自然产生的自发动,是正常现象,对机体只会带来好的影响,故不应看作是什么偏差。
(七)练功中遗精问题的处置
某些男子练功到一定程度,由于健康状况日趋好转,夜间偶尔会出现遗精现象,即所谓“精满自溢”,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遇到这种情况不要紧张,在练功结束后提肛按摩脐下小腹部,锻炼多次即能防止。有些病人在练功后遗精次数增加,甚至每周数次或每日一次;另一些病人,原来就是神经衰弱患者、遗精病者,对这些情况就不能听之任之,必须采取措施,加以纠正。纠正办法:
1、每次练功结束后,双目内视头顶百会穴,接着吸气提肛7-9次。平时每次大小便后,也要吸气提肛7-9次。
2、练功结束后,两手先搓热,再一手兜阴囊,一手插小腹(丹田),擦小腹应由下往上。一擦一兜,左右换手,左手、右手要各擦兜81次;古语云:“一擦一兜,左右换手,九九之数,真阳不走。”临床实践证明,这一办法,不仅能治遗精,而且对阳痿、早泄也有一定效果。以上两法如能结合进行,则疗效更好。
(八)妇女经期的练功处置
妇女在月经期间,一般是可以练功的。多数人在练功后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或延长,月经量增多,这是由于练功时意守丹田、进行腹式呼吸时,促进了子宫收缩而引起的。为了防止月经期出血过多,可采取以下措施:
1、意守丹田改为意守膻中(两乳之间)。
2、少练多养或只养不练(养在脐中或膻中处)。
3、如果出血过多,也可停练数日,待经期过后再练。
临床实验证明,在月经前夕和行经期间采用以上方法,即可避免经期延长和出血过多。一般而言,不到非停止练功不可,最好不要停止练功。
(九)练功中出现的暂时“不适”的处理方法
1、练功中由于姿势未调整好,身体某一部分有紧张和不自然之感,或由于某种姿势练得时间过长,引起肌肉疲劳、全身乏力。消除练功中疲劳感的方法是:
①重新调整姿势,结合放松的办法,使之感到轻松、自然、舒适。
②改变练功姿势,如年老体弱可由坐式改为卧式,或由站式改为坐式,即可缓解疲劳现象。
③少数人(年老体弱),也可暂停练功,待疲劳感消除后再练功。
2、功中由于呼吸掌握未调整好,处于紧张不自然状态,或因呼吸用意用力太过,或片面追求呼吸的深长,使机体和呼吸紧张不自然,都会引起呼吸不畅;呼吸短促和气滞心窝。但只要注意调整即可解除。
3、练功中由于呼吸掌握不当,一味追求深、长的腹式呼吸,或由于意念、意守太紧、太过,不懂得或未掌握“炼养相兼”,会出现胸闷、腹胀、腹痛等症状。一般只要及时纠正,即可解除,有些人因胃肠疾病而引起腹痛、腹胀与练功本身无关,须对症治疗处理。
4、练功中由于姿势未放松,或由于呼吸用力太过、太猛,或由于意守太紧、太过,造成精神情绪上的紧张,引起心慌、心跳、心率加快(或心率减慢),通过调整改变即可恢复正常。一些心脏病患者,平时就有心慌、心跳、心率快等症状,练功时也会出现,但不必紧张。不少练功者,当全身进入到松弛、安静状态时,心率大多会有所减慢,这是正常现象,不必介意。
5、练功中出现“气聚(冲)头顶”时,应分清情况,分别处理。当练功进入到“炼精化气”,正常的通任督脉、通小周天阶段,“真气”上升至头部,会引起暂时的“气聚(冲、压)头顶”现象,此时不必介意,不要紧张,也不要追求,应顺其自然。一般情况下,经历了2-3天或4-5天,“真气”打通了任、督脉,下行以后,即可消失。如果“气聚(冲)头顶”是因意念脚底心或脚趾尖,引气下行,可逐渐解除。练功中一味追求通任、督,不恰当的“以意领气”,也会造成“气聚(冲)头顶”。纠正办法是改变这种不正确的练功方法,暂停练通任、督脉功法,改练放松功(从头到脚的意念诱导放松或拍打放松,也可二者结合),一般练数次放松功之后,即可解除。
(十)正确对待练功中的病情反复
练功者(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练功后,大部分人病情都会有所改善,体质增强。但也有一些人在病情好转的过程中会出现某些反复和波动。这是正常现象。例如,随着练功的逐步深入,当体内“真气”增强后会循经络运转通大、小周天,多数人在此时,“真气”都会冲刷病灶,即所谓“气至病灶”,应该说这一情况是好的、正常的,但在“气至病灶”时,往往会引起原病灶部位的胀、痛即可自然消失。练功者如遇到这一情况,应排除紧张情绪,安心练功。练功过程中因不注意饮食、寒温和为七情所伤,引起新的外感或内伤,使原有的旧疾复发或加重,这就要区别对待,应配合针药适当治疗。少数病人,在练功过程中病情突然加重,如胃肠穿孔、出血,冠心病人心肌梗塞等,须另作处理,要及时抢救或送医院治疗,不可延误时机。
(十一)练功要注意意守丹田和舌扺上腭
意守丹田主要有如下作用:
1、有助于排除杂念,诱导放松、入静。
2、有助于练功中腹式呼吸的形成。
3、有助于横隔、腹肌的收缩活动,加强腹腔的血流量和血液循环,对整个心、肺、肝、脾、肾、膀胱等,起到有节律的自我温养、按摩作用。
4、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体内元气的聚集、储存、发动和循环经络运行,这对调节人体一身的真气以强身治病,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练功初期阶段,虽不要求舌扺上腭,但到后期阶段都要舌扺上腭。舌扺上腭古称“搭鹊桥”。它有助于通任、督二脉,促使唾液的分泌增加,并帮助胃肠消化,增进食欲。古人说:“咽液吞津,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肺助气,在脾化湿,在肾生精”。因此,在练功中每当唾液出现时,不要随便吐掉,一般应分三口咽下,用意念把它送到丹田,这样还有助于加强对丹田的意守作用。
(十二)学练气功应“动静结合”,做好采气、收气
1、学练气功都应做到“动静结合”。练静功的适当配合做一些动功,如太极拳、八段锦、慢步运动、健脾疏肝功、松脊健脑功等。这样可通过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而大大加强练功效应,应有利于内气的聚集和运行,加快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至于如何掌握分寸,应在气功医师的具体指导下,根据各人的不同体质和病情而定。
2、练功中要做好采气、收气。人同自然界是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古人认为“天有日月星,地有风火水,人有精气神”,并把万物视为由天地间的阴阳二气衍化而来,所以古代医家和养生家非常重视在练功中采气、收气。就是说练功者,要不断地把天地自然界和日月精华之正气(清气)采入体内,将体内浊气呼出体外,以求“吸天地之清气,调补人体内的元气”,这对防病治病,健康长寿有着重要意义。采收自然界之气,以每日寅时(3~5时)最好,古人云:“五更起、吐浊气、吸清气”。采、收气地点,应选择有树木花艹的地方、山川之下、江河之旁,如在树林、公园中,最好在松柏、杨树下采气。这些地方空气新鲜,含有大量负离子,有益于人体健康。
练功者练到一定程度,由于体内“真气”的增强并循经络运行,有些人自然感觉到体内有“气”外泄,此时,有的人便用自身发放出来的“气”——“外气”,为自己和别人治病。人们担心,自己身体内部“气”不断地外放会损坏身体,想用收气、打气办法来弥补。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人体的气按照升、降、开、合、出、入的规律,昼夜不停地在身体内外循环着,只是自己没有觉察。随着练功的深入,体内“真气”增强并逐渐显示出来。如果让“外气”自然发放出来是不会损伤身体的,但不要乱放,尤其不要轻易地发放外气为别人治病,以免“真气”耗泄过多而影响身体。
四、练功后的注意事项
(一)要收功
不论练动功或静功,练功结束后,均应做收功动作,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因为练功时,宇宙中之大气,由于意念的作用,通过调息从全身气穴及窍道进入体内,与五脏六腑已调动出来之气相结合,相随相行于肌腠或经脉之中,练功人用收功动作和意念作用,把其纳入丹田,久而久之,使其结成丹气,则受益无穷。若练功不收功,结果是一场空。
(二)要节制性生活
历代气功家都主张练功者要节制性生活,因为“精”是精、气、神三宝之一。“炼精化气”有一个含义是逐日由气变?而化氮。百日筑基之后,气足生精,精足气通。若过房室生活,则小周天难以通行。如小周天已通,而性交次数过多,则会使已通了小周天的经络再闭。因此,初功三个月(称为“百日筑基”)内,提倡禁絶房事。三个月之后,对于身体较好者,性生活应适可而止,做到“交接有时”。体质差着,应尽量减少性生活次数。身体虚弱病情较严重者,要下决心,暂时絶对禁止性生活。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说:“热病新差及大病未满百日,禁行房事”。因而《玉房秘诀》直接提出房室生活的界限“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一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并要人“己醉勿房,已房勿醉,已饱勿房,已房勿饱,已劳勿房,已房勿劳,已饥勿房,已房勿饥”。“子时一阳生,勿房”。这些立论,于练功者,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不要沐洗冷水
练功后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手、洗面、洗身,因此时全身毛孔、气穴都开放,经脉疏通,若受冷水刺激,则会伤气、伤身或出偏。应休息片刻后,用温水洗身为佳。
(四)注意“动后静、静后动”相结合
若先练动功,则收功后练一会儿静功;若先练静功,则收功后练一会儿动功,动静相兼,阴阳结合,生化不尽。《素问·天元正化大论》曰:“动复则静、阳极反阴”。又云:“道家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正是这个道理。
五、练功的禁忌症
有些人练功后会出偏,从医学角度讲,是练气功引起的精神障碍,与其精神、心理、性格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具有以下问题的人,不能练气功。
(一)孤僻、内向,有特殊分裂样人格障碍的人,受暗示能力强,常常别人说什么就易受到影响,就会相信他人所说。这种人易出现精神问题。
(二)对自己身体特别关注的人,很容易出现紧张情绪。比如,有时气一窜,他就感到害怕。这类人有“神经官能症”症状,一旦“出偏”很难医治好。
(三)偏执、爱钻牛角尖的人易“出偏”。有位患者对练某种功法可出现特异功能深信不疑,一天练七八个小时,最终“出偏”。
(四)有精神病家族史的人不宜练气功,这种家庭的成员可能有遗传基因存在,这会成为练功“出偏”诱导。
(五)精神疾病患者,治愈之后也不能练气功。
(六)易出偏的人年龄多在45-60岁之间,这是因为此年龄段的人处在更年期,内分泌激素下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常全身发热,心慌,一练气功就紧张不安,会引起精神障碍。
此外,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练气功易“出偏”,干部易“出偏”,相信气功能使自己产生“特异功能”的人更易“出偏”。气功“出偏”的表现一般为:“产生幻听、幻嗅;感到有附体现象,有人自认为练功后已亡故亲的灵魂就附在自己身上;产生幻觉;有人认为见菩萨或其他带有迷信色彩的人或物。
因此,规定了练气功的上述禁忌症。
六、练功与饮食营养
(一)饮食营养与健康
当代国内外大量的实验证明,饮食营养的搭配对人体健康和抗癌有重要作用。研究者认为,蛋白质是一种细胞建造者,但动物蛋白吃多了可导致早衰,而且易患癌症,尤其是肠癌。如牛肉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却又含有大量的丙醛,是一种强致癌物质。猪肉、鸡肉和鱼肉中丙醛含量较少。冻肉若快速溶化则会加速丙醛的形成,所以,冻肉不要放在高温下急速解冻,而应慢慢化解。
对鸡蛋的营养价值尚有争论。有人认为蛋黄中的胆固醇对心血管系统有害。有的报导认为蛋黄中含有大量的磷脂,有保护血管和加强心脏功能的作用,而且鸡蛋内含有可抗癌的微量元素锌、铬、硒等,可防癌。对胆固醇研究的另一种报导是,冠心病人的死亡率与血清胆固醇含量成正比,而癌的发生率与血清胆固醇含量成反比,这就是说,胆固醇高了易患冠心病,低了易患癌症。总之,目前对胆固醇以及有些营养成分的评价各家各派的研究报导不一,众说纷纭,使人无所适从。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辩证采纳。若以胆固醇为例,高了不利健康,缺乏了也不行,因为它在人体中,负有重任。血脂不高者不必担心,过高者则应适当采取措施,既不要矫枉过正也不必因噎废食,从全面情况来看,新鲜鸡蛋的营养价值是应该肯定的。
关于脂肪,英国的伯格博士把动物脂肪列为造成癌症的罪魁祸首。然而植物腐败时也会产生强烈的致癌物丙醛,甚至各种蔬菜腐败变质时也有这类物质出现。研究证明,新鲜植物油是可取的。人体生长就具有自然保护法,但也不是万无一失的,有其限度,故仍然应该重视营养科学。
关于糖,尤其是精制糖,对免疫系统不利,它明显影响抗癌作用。蜜蜂酿制的蜜糖,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微量元素,还有维生素、酶等。研究证明,蜜糖不但能增进健康,而且能抗癌。还有花粉,在控制癌细胞方面有积极作用,且能治疗前列腺炎,以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再就维生素来看,维生素C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表现在抗癌上,国外有单用维生素C治愈癌症报导。维生素C还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有利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防治,关于这一点,也有相反的报导。总之,应多吃新鲜蔬菜,其中含有大量的维C和丰富的纤维素,对预防肠癌有利。
B族维生素较复杂,它包含维生素B1、B2、B3、B6、B12 ,以及胆碱,肌醇、生物素、叶酸、泛酸和氨基苯甲酸。有的学者认为,维生素B1、B2和泛酸有强大的抗癌作用,其它几种也有一定抗癌效果。从抗癌角度来看,最好是食用含有B族维生素的各种成分的食品。如果啤酒酵母、肝、麦芽等。服药则要服含有B族维生素的药,而不是单纯购某一种。
维生素E,是抗过氧化物质。从它的性质可以推断其抗癌作用,因为癌症高发地区过氧化物质含量也高。研究者认为,癌与衰老有关。在培养人体脑组织时,一组加维E,一组不加,结果前者繁殖了120次仍然很旺盛,而后者繁殖50次就死亡了。可见能保持细胞年轻,生命力就旺盛。幷且也增加了抗癌能力。预防量每日可口服200单位维E。
微量元素也有抗癌作用。近代研究认为,镁、硒、碘、锌、铝等,皆具有抗癌作用。
1、镁。据调查,土壤中镁含量高的地区,如尼罗河两岸,癌症极为罕见;而镁含量低的地区,发病率就高。实验表明,大白鼠的饮食中缺少镁,其免疫系统的活力大为下降,易发癌症。油、酒、糖对人体内的镁消耗极大,牛奶也有消耗镁的作用。故常食用上述食物者,应注意补充镁。镁还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它与钙、钾一样,能维护心脏的正常功能,当机体缺镁时,会发生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镁可扩张血管,故有降压作用。它还能增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有镇静作用。它还是叶緑素的重要成分,故在緑色蔬菜中镁含量高。其他如麦芽、荞麦、辣椒、蛋黄、香蕉、豆类、小米、玉米、黄花菜、冬菇、紫菜、黑枣、红枣等食物,含镁均较丰富。
2、硒。大量硒对人体生物都是有害的,但是缺硒则易患癌症。例如,土壤中含硒量少的地区,癌的发病率亦高,人的血清中,如硒含量少,也易患癌症。有人做过用硒作为抗氧化剂以扺制癌症的实验,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为摄取适量的硒,可食用蘑菇、大蒜、芦笋、腰子、肝、海味、芝麻、麦芽、啤酒酵母等。
3、碘。乳腺癌与缺碘有关,凡是缺碘的国家,乳腺癌发病率偏高。美国乳腺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是五大湖区。为预防缺碘应常食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其中海带和紫菜的含碘量最高。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把好饮食这一关,对人体健康至为重要,饮食卫生涉及到各种疾病,关系到人的寿命长短。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中,饮食疗法是整个中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视饮食营养的搭配。
(二)练功与饮食营养
中医和气功对气的认识认为,气是由先天禀赋、后天水谷精气和吸入大自然之清气三部分组成的,可见饮食与气有关。从当前世界各国的长寿老人和我国历代气功养生家的健身经验来看,他们都主张素食和粗茶淡饭,忌食毛血腥荤的食物,而保持身体健康。现代医学科学、营养学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饮食的选择和营养对抗癌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练功过程中,要消耗一部分能量,需要能量(热量)的补充。练功到一定阶段后,由于机体的放松和入静,由于意守丹田和腹式呼吸的作用,加快了腹腔和全身的血液循环,以及胃肠的蠕动。刺激了胃液、肠液、胰液,胆汁的分泌,消化功能增强,食欲也随之增加,需要及时地、适当地增加练功者的饮食和营养。早在五十年代,全国一些较大气功疗养所对练功者(病员)的饮食营养都十分重视,如专门配置了营养师,随时对病员的饮食、营养进行调整,忌食生冷、酸辣等不易消化和刺激的食物。对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患者,为防止体重增加过快、血脂升高,要求适当控制饮食并增加体力活动。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家对饮食的调配和节制是很重视的。《内经》指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并提醒人们“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民谚也有“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
附二:修炼中脉古今谈
上面已阐明“腹式呼吸”延年益寿的机理。修炼中脉也可以长生,现就古今修炼者对中脉的研究简介如下:
一、中脉的渊源
(一)道家、儒家论“中道”、“中黄正道”即“中脉”。
《周易·文言传》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
《黄帝内经》称为“冲脉”(“冲”与“中”通)。
《广韵》曰:“中”即“冲”也。
《黄庭内景经》的“中黄”便是以“中宫”为主。
儒家认为“从容中道,圣人也”。
晋代葛仙翁曰:“干坤合处乃真中”,“真命脉还真中术”,“方入中道”。
吕洞宾:“消(光)息于中藏,至哲灵光,透出万千千”,“吾此道…一通百通”。
上述的“真中”、“中道”、“中藏”即中脉。
《悟真篇校注》曰:“人身药物运行之路,有黑(肾)、红(心)、黄(意土)三道。自会阴直达泥丸,缘督而行,即黄道。”
综观上述,可见“中脉”的位置,作用与黄中、中宫、中藏、中道、黄道、冲脉、中黄正道相似,古代圣贤们修炼“中脉”的历史源远流长。
(二)藏密三教(黄、红、白)论“中脉”。
黄教在《教授穗论》中云:“脉谓阿芙都底(即中脉),从顶髻、顶、喉、心、脐、密轮(即会阴)、摩尼中央,如其次第有四,三十二、十六、八、六十四、三十二、八支。于莲花(即女生殖器)及箔伽轮中作脉结形。”又云:“拉拉那(即右脉)与惹萨那(即左脉)等诸脉,上自头轮及至密处,结以铁锁、缠绕阿芙都底而住”。
红教在《大圆满禅定休息要门密记》中云:“身中有中脉管,端直若柱,贯穿四轮。此脉管为三:中篮色、右白色、左红色。三脉并立,中粗旁细,下起密处,上及顶门,为大乐轮所覆盖”。
白教在《无上瑜伽六成就法》中详细描述了中脉及脉轮的特征:“在人体中央有一条中脉,从会阴直达梵穴(即项门),可以观想它有五个特征:甲,像虫胶溶液那样红;乙,像麻油灯那样亮;丙,像芭蕉心那样直;丁,像纸卷的筒那样空;戊,像箭杆那样粗细。左脉和右脉就在中脉的两旁,从左右两鼻孔上行入脑分循中脉两侧下行,至脐下四指处与中脉会合。”
可见道、儒、密三派论述中脉的一致;人体中央有一条客观存在的独立通道——中脉。
(三)无极气功与中脉
近代无极气功经深入研究,发现“三点一线”,即“百会——丹田——涌泉人体的三个穴位连成垂直线,练功走的是中脉线”。并强调“三点一线”练功中的意存丹田,具有精神内守的良好作用。此外,无极气功研究中发现了于1975年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文物“行气玉铭文”的“中脉法”与“中轴法”内容十分吻合”,并“相信中脉法和无极气功是一脉相承的”。
二、中脉的位置
(一)生理位置(有为法)
《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曰:“是以中黄之道,适正为本。知本者,不
反不侧,不乘不偏,理上下,得四隅”。
陈建民上师说:“中脉从身之中央而得名”,“乃在前后左右四方之中央”。
(二)空明位置即在虚空法界的中央(无为法)
陈建民上师说:“中脉,又以其为无为法故,虽在此(身)中央,却无造作坚固不变之中央,亦能任运在虚空之中央,任运而在法界之中央,故能表法身。与一切有为法固定执持之中央不同。”
《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曰:深于道者(空明境),能之。苟不深于道(执有为),则忘本务末,不归(虚空法界)正中。这是无为法中光通中脉时像日光灯管那样的中脉光柱。
三、中脉的作用
(一)中脉是生命能量中枢、是命根。人体内的生命气息仅在中脉和左右脉盘旋形成的七轮(如图所示)的间隙中游走,已足可维持生命的需要。常人的七轮是关闭的,但在特殊刺激下最多是局部开放,释放巨大能量,应付突发事件,保护自己。
(二)中脉是输入宇宙能量的核通道。打开百会、打通中脉、人体场与宇宙沟通,宇宙能源源不断地叠加在体内的光能之上合发共振,加速细胞的新陈代谢,储能在以七轮为中心的气光库里,形成人体自我调充及自修补的充“电”系统,为修持生命返还工程提供保障。
四、修中脉的方法和感应
(一)筑基炼已阶段:始终在中脉里采光、交光、炼光、融光、聚光。初通阶段,感觉中脉气机发动,有气动气颤的表象,隐约感觉中脉粗似麦管、笔管。
(二)练中脉转圈功时,感觉气旋或上下直行顺利。
(三)中脉采气时,有一波波涌进中管的感觉。功力增长后,中脉直径扩大,从乒乓球扩大至杯口大。
上述是意通中脉,气通中脉。
(四)真通中脉在中管中见光,万里晴空无片云。此时必具十相。
1、夜五相:即在内景中看见烟雾的光色、阳焰、萤火、灯光,无云睛空。
2、日五相:即在内景中看见太阳、月亮、电光、霓虹、光点。
这是通中脉的高级阶段,必须经过艰苦的修炼才能达到。
五、修中脉与炼周天的差异
表格略
六、东方七轮与西方七个查克瑞的位置、作用相似图
图片略
第二节 滚脊健髓法
第一、创编“滚脊健髓(脑)法”的有关启示及总功效(提纲)
一、功法产生的医学基础(现实启示)
(一)临床骨关节病人的求医心:希望治好各种骨关节病
(二)“直立”的缺陷——压力不平衡
(三)本人自身疲倦设法(伸懒腰、舒展身体、平躺)恢复精力
(四)“800米运动员”赛后“我好累”而用各种卧姿消除疲劳的启发
(五)爽安康的医学原理——仰卧架脚摇摆舒松全身骨骼、神经、脏腑
(六)英国女皇的独特健身方法——架脚休息
二、功效(作用)
(一)减轻、消除临床症状——疼痛、酸胀
(二)延缓退行性变,缓解乃至治愈骨质增生所造成的各种症状
(三)清除下肢废物、防止下肢郁血
(四)减轻心脏压力、降低心率、稳定(降低)血压
(五)快速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六)增加脑内吗啡(快乐素),提高脑功能
三、方法(共六式)(详见“滚脊健髓法”P74-80)
附:滚脊健髓功分段记忆法(见下表)
表格略
第二、滚脊健髓法的操作步聚和作用:是延缓脊柱下降、减少伤害的措施(人类保健第二关)
摘要:滚脊健髓法是肖鑫和教授经十多年研究实践而创编的简易保健方法。其特点是在零压力、零支撑的状态下修炼,所以对全身骨骼有絶对优势的保护作用,能增强脊椎功能,延缓全身骨骼退行性变,对防止下肢因血液滞留和代谢废物淤积、减轻心脏负担有最佳效益,对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出现之病症有显着的调治作用,进入功态后,大脑皮层大量分泌脑内吗啡,产生α波,开发右脑功能,是益智抗衰的优选功法。
操作方法:
预备式:
1、身体仰卧,头不贴枕,两腿伸直,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臂放于体侧,手心向上,舌舐上腭,合嘴闭目,自然呼吸。
2、默念头松,颈松,躯乾松,两上肢松,两下肢松,从上向下连续三次。然后再默念颈椎松,胸椎松,腰椎松,共三次。念松字时要意念该部位,心情要愉快。
练此式时,身体各部位均为零压力,零支撑,使全身处于最佳的松静状态。能消除疲劳,驱除烦恼,平静心境,安神定志,培育元气。可以防治高血压,失眠,疲劳综合征等病症。
第一式:摇头扭颈
(接上式)头部分别向左右轻轻地、慢慢地摆动9至36次,头部应尽量扭至尽处。摆动时配合呼吸,一呼一吸的时间共10至15秒。练本式时,手和身体处于静态,只摆动头颈。意念头部。
练本式能通督脉,升清阳,舒展头颈肌肉、血管和颈椎,加强颈肌的力量,改善头颈部血液循环。可防治偏头痛、脑动脉硬化、落枕、失眠、神经衰弱、老年痴呆症、颈椎增生等病并有健脑增慧作用。
第二式:摆手舒胸
(接上式)两手平伸与肩平,左(或右)手尽量摸至右(或左)腕,同时呼气5至10秒,然后慢慢拉开,复原,同时吸气5至10秒。右手重复左手动作,连续做9至36次。摆手时臀部和下肢不能离地。意念摆动之手臂。
练本式能舒展背肌及增强胸肌和旋动胸椎,可以防治胸椎增生、肩周炎、网球肘、肋间神经痛、胸痛胸闷、乳腺增生、冠心病、慢支等病症,并有增强心、肺功能和隆胸作用。
第三式:倒脚旋腰
(接上式)两腿曲膝屈立,足掌贴地,然后两腿同时向右(或左)倒,右(或左)腿贴地,左(或右)腿用力压向右(或左)腿,头摆向左(或右)边,同时呼气5至10秒。背部贴地。接着两腿再倒向左(或右)边,头摆向右(或左)边,吸气5至10秒,连续做9至36次。意念腰部。两腿伸直,仰卧放松。
练本式可以旋动全脊椎关节和腰颈肌肉,但重点在于旋转腰椎和增大髋关节的灵活性及提高脊柱的柔韧性。可以防治腰椎增生、腰肌劳损、腰腿痛、肥胖症、便秘、慢性肝病等病症。对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错位症有显着疗效。并有增强肝、肾、脾、胃、小肠的功能。
第四式:滚身伸脊
(接上式)两手上举贴地,十指交叉,肘关节微曲,收左(或右)腿曲膝,足掌贴地,借其力撑向右(或左)方,翻身,同时身体向右(或左)滚动一至三圈,侧卧,然后再向左(或右)回滚[仰卧时收右(或左)腿曲膝],滚动至俯卧时两腿均伸直。面部向地时呼气5至10秒,面部向天时吸气5至10秒。意念全身。连续滚动9至36次。
练本式有舒展及强健全身骨骼和筋腱肌肉(伸筋拔骨强肌)的作用,并能增强脊柱的柔韧性。可以防治全脊椎退行性病变,强直性脊椎炎、肩周炎、高血压等病症,并有软化全身血管和预防结石及增高等作用。
第五式:侧屈扩椎
(接上式)当滚动至侧卧时,十指仍然交叉,头部贴在上臂。接着,头与手,脚和臀同时向腹部收拢,屈成虾状,同时呼气5至10秒,然后身体慢慢伸直,同时吸气5至10秒,重复滚动、侧卧动作,滚动时两腿动作同第四式。意念脊骨。左右连续共做9至36次。
练本式时可以舒展及强健全身骨骼和筋腱肌肉、挤压内脏,加强气血循环。防治疾病同第四式。并有健脑、增高等作用。
第六式:摇背拉髓
(接上式)仰卧,两手抱双腿腘窝处,十指交叉,身体屈成团身状(也称弓状),借臀部和头部一起一落之力,轻轻摇滚背部,如摇木马状,初练时只做6至9次。头、背离地时吸气至丹田,落背时两腿压紧腹部同时呼气。意念背部。每个呼吸8至10秒。
练本式时,有挤压内脏,排出腹中积气,按摩背腰,消除背部僵硬,拉动脊髓,刺激大脑,壮腰健肾之功能。治疗作用同第五式,此外还治疗腰背酸痛、痛经、闭经、便秘、肥胖等病症,对急性闪腰,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错位和慢性腰肌劳损和内脏下垂有显着疗效,并有增强腹肌和提高肺活量及改善性功能等作用。
收式:
仰卧,两小腿肚(即腓肠肌处)垫在一个直径30至40厘米的圆桶或枕头上,全身放松,吸气时想肚脐,腹微膨,共5至10秒,呼气时泛泛地想全身排浊气,腹微收,共5至10秒(即腹式呼吸),一直做至混沌状态(腹式呼吸3至10分钟后,即可进入混沌状态,也称气功态: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然后摩胸腹,擦手,摩面,收功起身(若进入睡眠态,则不必收功)。
练本式时,使脚和腿的血液回流到肺直至心脏,既能快速排除代谢废物,又能得到充分氧气;使因工作长时间绷紧的大小腿得到了松弛,双腿就得到充分的休息,最快速消除疲劳;使大脑得到新鲜血液。最有利于双脚、心脏和大脑的保健。另一方面,因采用腹式呼吸,每次吸气量可增加1000毫升以上,提高全身的供氧功能。进入气功态后,大脑新皮层(特别是前额联合区)大量分泌脑内吗啡的荷尔蒙(β-内啡肽),产生α波,最有效地开发右脑功能,产生最大的快感,脑血流舒畅,免疫力提高,记忆力和耐力增强,增慧益智,推迟衰老,延长寿命。
练本功法可以防治各种成年人病,如与心血管、内分泌、激素、骨关节等有关的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
注意事项:
1、练功场地最少约2m2,在硬床上练功应有软垫(不能在弹簧床上练功,因不符合脊椎生理弯度)。也可在地毯或平整的草地上练功。
2、练功前先小便,再饮1-2杯温开水,练功后宜多饮水。
3、饭后一小时才能练此功。午饭前、晚饭前或晚睡前是练此功的最佳时间。
4、练功要领为:放松、闭目、屏气(呼吸慢、匀、细、长)、微笑、凝神(想肚脐)。整个过程采用腹式呼吸。
5、下肢垫个枕头或圆桶,称为“足枕”,其高度为30至40厘米,垫在足跟与腘窝之间(腓肠肌或称为小腿肚),以下肢感觉舒服为度。头部勿垫枕。
6、椎骨有裂缝或手术后装有钢条者,或椎间盘重度突出者,暂勿练此功法。或在医师指导下选练其中适合功式。
7、高血压患者练此功时,①在大床上练功,应把头部一边的床脚垫高10公分。②在平地上练功时,每个动作只做3至9次即可,如无不适,以后增加次数。
8、练功过程要心境平静、心情愉快,忘记所有烦恼。平时要心地善良、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和睦相处。
(本文于1999年2月发表于《气功与科学》杂志)
附一:《滚脊健髓法》保健作用一览表
附:健脑后的要务是护脊柱
——滚脊健髓法的生理学基础
广州中医药大学 肖鑫和 2004年11月8日
保护好自己的脊柱、重视脊柱的健康,就会获得躯体的健康。现就脊椎的生理功能,病因及其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及防护措施,作简要论述。
一、脊柱的生理功能
(一)脊柱由24个椎骨、一个骶椎和尾椎组成,位于人体躯干正中,上承头颅,下连盆骨,是躯干的中轴,人体的支柱。
(二)脊柱中有重要的脊髓及神经根通过,是保护中枢神经和脊髓的重要结构。
(三)参与人体的胸、腹、盆腔的组成,是内部脏器的重要后部屏障。
(四)是人体的重要运动器官,参与躯干运动、负重及各种作用于人体外力的传递。
(五)是人体内部脏器依附的支架,体内各血管、淋巴及组织液上下构通的桥梁。
(六)是保持人体形态和缓冲下部作用力对头部冲击的重要结构。
二、椎间盘的生理功能
椎间盘位于椎体之间,是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脊柱的各种运动,也是脊柱中重要减震结构。椎间盘也是组成脊柱长度的主要部分,所有椎间盘高度约占脊柱全长度(高度)的1/5,占颈、胸、腰段全部活动椎节长度的1/4(不含骶、尾部分)。
椎间盘高度一生中变化很大,老年人的椎间盘高度只有青年人高度的一半或1/3。如:青年人脊柱长度是70cm(包括骶尾椎在内),其中有1/5是椎间盘的高度即:70cm×1/5=14cm(全部椎间盘的高度),年老时则要下降7 cm或9.4 cm。(缩减1/2或2/3)。
椎间盘高度下降就单个来说只是几毫米,颈段与腰段椎间盘每个可下降4-7mm,胸段椎间盘每个下降2-4mm。整个脊柱的椎间盘有23个,每个都有变化,变化的数量如上述例子。
三、椎间盘缩减的原因
(一)椎间盘组织含水量很大,髓核的含水量更大(约90%)。随着年龄增大,髓核内水份逐渐丢失,使髓核体积缩小。
(二)椎间盘的血管闭塞也较早:13岁左右椎间盘内的血管已消失,周围血管数量也减少,在20岁以前就有明显的下降,不到30岁血供就已中断。(营养依靠从下放软骨板处渗透来的组织液所维持),并出现萎缩。
椎间盘的变化(减缩)是整体的、缓慢的,并使脊柱发生巨大的改变,波及椎管内、外和周边相关结构。然而,各人之间变化快、慢及程度又可略有不同,但均会造成潜在的危害。(详见五、“脊柱高度下降对人体的危害”一项)。
(三)加速椎间盘退变又一重要原因是椎间盘自身又是参与脊柱运动和负重的重要结构,长期负重与活动所引起的劳损和损伤。
(四)其它原因如:先天素质、健康状况、慢性疾病、营养条件、肥胖、锻炼、脊柱外伤等等。
四、不健康的脊柱有9种表现
(一)伤穿的鞋 脚后跟常被磨得高低不平不对称。原因是双腿长度的不相等或沿着脊柱长轴压力的不均衡。
(二)不能完成十分舒适的深长呼吸。呼吸与健康脊骨的健康和活力相互紧密联系。
(三)下颌运动时发出“咔嗒”的声音。多是由于颈部或者髋部关节半脱位引起的。
(四)颈部、背部或更多的关节发出爆裂的声音。通常是由于脊柱关节被锁住或卡住。
(五)头或髋部不能向两侧轻松地扭动或者旋转相同角度,运动范围减少。
(六)经常感到疲劳。不平衡的脊柱耗尽你的能量。
(七)精神不能很好集中。因为半脱位或颈椎不适会影响大脑健康。
(八)对疾病的扺抗力较弱。半脱位可影响你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在扺抗疾病和防止传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九)正常行走时脚尖向外展开。只要不是有意改变。走路时,注意看双脚,都指向前方吗?或者有一侧脚向内或向外展开?或者双侧?脚外展也许是下部脊柱或髋骨的问题,或头颈部或颅骨基底部的压力不均衡的信号。
五、脊柱高度下降对人体的危害
(一)使脊柱失稳:脊柱高度下降是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发生的,椎间盘退变必然使韧带和肌肉(主要是椎旁短肌)的肌张力下降,导致椎间关节相互联结关系松动从而出现脊柱失稳。脊柱失稳是中老年人群中十分多见的,在这一阶段如人体活动姿势不当或受外力撞击,甚至身体突然转动等,都有可能产生脊柱相应部位的椎骨与椎骨间位置变动,就会产生椎体小关节对合紊乱、椎间孔形状及大小改变、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等等,这些均系临床常见急、慢性腰痛和腰腿痛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使胸、腹腔容积减少。脊柱是胸、腹腔的后壁也是主要支撑结构,其高度下降必然会使胸腹腔容积缩减,对腔内的器官和组织必然会有影响,虽然这种变化十分缓慢。
(三)使脏器移位:内脏器官填满了胸腹腔,附着在胸腹腔后壁上,维系它们的肠系膜是重叠起来的软腹膜,里面布着通往各器官的动脉、静脉和神经。并靠四对腹肌协调作用维持着适当压力,各器官才能在起立姿势下保持着本来的位置。重力对胸、颈和脊柱的牵拉作用很大,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逐渐退化变扁,高度降低,肋骨会渐渐下沉,器官也一起下沉;腹肌无力松弛,没有足够张力把内脏器官保持在正常位置,会发生器官下垂现象。这些都会对肠系膜产生牵位作用。由此可产生神经传导和血运障碍,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而其原因却不易被发现。
(四)使血管变窄,血流变慢,血量减少:脊柱是许多血管、淋巴管上下循环的支架。脊柱高度下降使紧贴于脊柱附近的血管、淋巴管变得扭曲甚至管腔变窄,导致血液的流速和流量的改变,引起许多组织和器官的血液供应减少,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
(五)使椎管管径狭窄:在脊柱的椎管中有十分重要的中枢神经和脊髓,由其发出神经根通过,脊髓及神经根周围有软脊膜、脑脊液及蛛网膜和硬脊膜,在硬脊膜与椎管四壁之间,前壁中部为后纵韧带,韧带两侧为椎间盘后部的纤维环,椎管后壁系黄韧带,椎管两侧为椎间关节的关节囊部分。在硬脊膜外与椎管间有细少的动、静脉血管网及疏松结缔组织等。
有节奏的交替运动(如走路)有助于静脉血返回心脏,而且间歇式的松弛可推迟疲劳发生。腿脚不方便,活动量就会减少,时间稍久机体的整个机能就会下降,人体的扺抗力也就会随之下降。“椎管狭窄”产生的根本原因,除有关组织有增生以外,椎间盘退变,椎骨间距离减小,促使四壁组织凸向椎管,使椎管管径相对变小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六、延缓脊柱下降,减少伤害的措施
(一)消除病因。脊柱的变化,特别是椎间盘的变化,目前还无法阻断它。但可以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常见病因有:①长期低头工作或长期保持一固定姿势工作;②姿势不良,主要为坐姿不正确,走、站及卧位姿势不正确;③外伤及用力不当;④身体素质差;⑤过劳及生活无节律。因此,应消除上述致病因素。
(二)科学锻炼。减轻脊柱负担和尽可能延缓椎间盘的退变,重要的是要加强对脊柱周围肌肉的锻炼,只有肌肉强健才能保护脊柱,纔可减少脊柱负担与损伤,科学的、适当的、长期的锻炼肌肉是减轻脊柱负担和减少脊柱损伤的最好办法和途径,也是人为因素唯一可补偿的办法。
滚脊健髓法就是为此设计的。
附六:脊柱图象
附:脊柱与人体相关疾病表
广州中医药大学 肖鑫和 2005年5月6日
表格略
第三节 腹式呼吸法
一、腹式呼吸养生益寿的医学基础
自古以来,追求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修炼气功能延长生命,其主要道理之一是腹式呼吸,其意念是守住下丹田,何以如此即能祛病强身,养生延年?本文将就中西医理论及我们的实践,探讨其医学基础及修炼方法。
(一)腹式呼吸的含义
胎儿在母体子宫中依靠脐带汲取氧气和营养,包涵有胎息的意义,出生后至学会走路之前,仍然用腹部帮助其呼吸。随着岁月的增长,直立行走开始了,即改变成胸式呼吸——肺呼吸。
腹式呼吸的范围,实指包括肚脐在内的整个小腹(也波及到脐上部分腹部),它包括下腹部表面的许多穴位,如脐中线的神阙(肚脐)、关元、气海、石门、阴交、中极等穴,均属于下丹田,为腹内脏器的反应点。但是,受波及的还包括水分穴,下脘穴和脐中线两旁26个穴位。胃、脾、肾、膀胱、“精室”、“胞宫”、小肠、大肠等为腹内相应的脏器。练腹式呼吸时,必须意守下丹田,《道德经》谓之为“实其腹”,整个腹腔内的消化系和生殖系等均会被“充实”。丹田之说出于道家,其将练气功称为炼内丹,因此,其意守絶不是腹部肌表上某一脏器的一个反应点,“田”是一片,并非一点,更不是一条线;清朝周学霆着《三指禅》说:“脐下为丹,有活见处,不可以方寸计”。练腹式呼吸时,整个小腹部有温热感,腹内肠鸣漉漉有声,或有蠕动感,或排出矢气,均为小肠气机流畅,功能加强的表现,据此,可知腹式呼吸的范围和生理作用。
(二)从肚脐与经穴及五脏的连系看腹式呼吸的重要性
《道教》曰:神阙“为心肾交通之门户”。肾脉挟脐上行。肾为先天之本,脐也为先天之本。说明肚脐与肾相通。
《素问·骨空论》谓:督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会元针灸学》说“脐者,神之舍也,心藏神,脐为神之舍”。说明肚脐与心相通。
《灵枢·营气》载:肝经“……上行至肝,……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从解剖学看,脐下腹膜有极丰富的静脉网,联结于肝脏门静脉。在胎儿时期,脐静脉直达肝脏。说明脐与肝相通。
《灵枢·经筋》载:“……足太阴之筋……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说明脐与脾相通。
《素问·骨空论》指出:任、督脉“沿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带脉“横绕腰腹周围,前平脐,后平十四椎”,“冲脉者,起于气街,并阴之经,挟脐上行”。说明脐与任、督、带、冲脉相通。任脉为“阴脉之海”,能“总任诸阴”,对全身阴经脉气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其脉气与手足各阴经相交会。所以,脐能通过脉气与全身的阴经相连系。带脉出自督脉,横行腰腹,“约束诸经”,所以,脐可以通过带脉与足三阳和足三阴经脉及督脉、任脉相联系。冲脉上至头、下至足,贯串全身,为“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能调节十二经气血,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并与肾、胃两经相并上行,所以,脐可以通过冲脉与十二经脉相通。
上述情况表明,脐为生命要枢,能激发脏腑功能,具有调节奇经八脉和十二经气血的作用,练腹式呼吸可以强化脏腑和经脉的功能。
(三)肚脐的实质与腹式呼吸的关系
1、肚脐为生气之源
《类经附翼·大宝论》指出:“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所谓命门者,先天之我者由此而受,后天之生我者由此而裁也。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生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为生气之原,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矧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说明肚脐是人体先后天气机的原头,生命的关键,短命或长寿均系于此。
2、肚脐是炁穴之所
《冯氏绵书》说:“身中一窍,名曰玄牝,乃金丹返还之根,神仙凝结圣胎之地也”。其位置“正在干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乡,一身正中”,即腹部脐位。《大成捷要》更指出:“炁穴即命门,正在脊骨第七节,脐后肾前……”。说明肚脐是炁穴之处所。
3、肚脐是气机总枢
王冰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当伸臂指天,舒足指地,以绳量,正中当脐也,故又曰半,所谓天枢者,上下交互而旋转也。故在天地上下气交之中名天枢,在人以身半之中名天枢也”。由此可知,肚脐是人体气机(阴阳气化)升降出入的总枢纽。
4、肚脐是呼吸之门,十二经之根本
《难经·八难》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难经·六十六难》又确定“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
5、肚脐为神之舍
《会元针灸学》明确指出肚脐是“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上则天,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有气穴,盲俞,上有水分,下脘,下有胞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满,同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综上所述,肚脐是人体炁穴之所,生气之原,气机总枢,呼吸之门,神之舍,维系着人体生命,故“此窍非凡窍。”腹式呼吸正是鼓动着这个“神炁穴”里的先天后天的精、气、神三宝,与全身特大的脏器小肠受汁变化而为赤(血)融合。用现代医学语言说:变成一股强大的ATP所释放的能量流(肾间动气),源源不断地输向人体里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
(四)腹式呼吸的现代生理学效应
腹式呼吸对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均有特殊的作用。
首先,腹式呼吸能明显地提高肺活量,活化肺泡。
每个人在呱呱坠地吸入第一口空气后,开始进行肺呼吸,但仍以腹式呼吸为主——其主要原因是腹部的鼓动作用所致。婴儿的哭有发掘全肺潜力的作用。可是,等到学会了走路,身体经常以直立位置活动以后,人就逐渐改成胸式呼吸,造成肺的偏用和偏废,再加上人人都使用一条裤带,更限制了腹式呼吸,结果是引起肺尖过耗,肺底过滞。胸式呼吸时,常人每个呼吸约5秒钟,吸入约500毫升的空气,分配在各级气管(属无效腔)的空气约140毫升,被送入肺泡(属有效腔)约为360毫升。全肺只动用了1/5的肺泡——多集中在肺上部,如果缺乏锻炼,占4/5的中、下肺泡则长期废用,失去活化,就会逐渐萎缩退化,其中的微循环逐渐壅塞,肺泡壁通透性、小气管壁的纤毛运动都可因长期旷置而退化,这就为细菌的生长和迅速蔓延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微血管壅塞,血流不畅,抗生素药物很难下达病区产生作用,因此,有些平时身体尚健,并无呼吸系统慢性疾患的70岁以上的老人因气温骤变并致伤风随之引起肺炎而迅速蔓延,即在二、三天内猝然呼吸衰竭而逝世,其原因即在于此。进行腹式呼吸时,即完全改变了这种情况。在“气和”的松静状态下,每个呼吸可延长至10到15秒钟,共吸入1000至1500毫升空气,在无效腔中的气体量(140毫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充满于肺泡的气体可由360增加到860至1360毫升,使肺活量大大增加,肺泡表面毛细血管扩张,肺泡活化,交换气体功能大大加强。空气中含20.1%的氧气,氧气对人类实在太重要了,一个人若停止呼吸几分钟,就全因缺氧而导致死亡。近年来,由于细胞色素P-450的发现,更加说明氧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原来生命活动使体内产生约6万种“异生质”,这是些没有用或多余的垃圾,很难清除。因为它们多数不溶于水,却容易与磷酯结合而固定在生物膜上。细胞色素P-450能促使异生物转变为可溶物质,从而排出体外,起到使细胞,乃至人体延年益寿的作用。细胞色素P-450只是一种催化剂,能将氧激活,使氧气攻击生物膜上的异生物,没有足够的氧,细胞色素P-450这个“清洁工”,也就无用武之地了。We11ess博士(结肠病的权威)说:“氧气可消除肠腐败和厌氧菌造成的疾病,是最好地改善全身特别是结肠健康状况的物质”。可见氧气对人体的重大作用。
在临床实验方面,曾有人报导78例肺结核病人,练功前测定其肺活量,平均为3346亳升,练腹式呼吸一个月后提高234毫升,而对照组27人,平均为3578毫升,一个月后减少48.3毫升。近年对25例肺气肿和慢支病人的研究,练腹式呼吸3个月后,肺活量提高380毫升。我校87级33名大学生练丹田命门呼吸功(属于腹式呼吸之一种)27天后,平均每人的肺活量增加62毫升。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肺活量越大寿命越长。只有启用4/5处于“沉睡”状态的肺泡吸取大地无偿的氧气,才能提高抗病能力和延长寿命。而腹式呼吸则是“调动”全肺呼吸的最佳方案。据专家测定,一个成年人新陈代谢约需要500立升氧气,而人体内氧气的储存量仅为1.5立升左右,其余的只能靠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来补充,以满足人体的正常需要。
其次,腹式呼吸能扩大膈肌活动的范围。
近年来,许多研究和实验表明,练功者膈肌向上向下波动的范围异于常人,如学者金冠报告观察10例练功者,其膈肌移动度之平均值可增加3至4倍。膈肌运动范围扩大的生理学意义是:一方面使胸腔容积扩大,肺活量增加。心脏充分舒张,另一方面加大按摩腹内脏器的力度,使胃肠蠕动增强,提高了消化系统的功能。
第三,腹式呼吸对脏腑的特殊生理学意义
腹式呼吸使“气沉下丹田”,若从现代解剖学观点看,在整个下丹田的范围,除了性腺、子宫、肾、膀胱外,占絶大部分是肠。练腹式呼吸入静过程中,口中津液分泌增多,所谓金津玉液,下咽后,即直达小肠,在小肠聚津的基础上,进行炼精化气,根据脏腑学说,大小肠是主津液的,特别是小肠,其体积之大,为五脏六腑之最,其总面积相当于皮肤的五倍,(成人皮肤面积达17平方米),其吸收面积(包括肠绒膜平面积200m2),则可达数百倍,小肠不仅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大本营,而且是机体能量的发源地,大肠则回收90%以上的水分和小部分养分,人体的元气、精气、神气,全赖于小肠中水谷精微之变化,故有“中焦(小肠吸收)受气取汁变化而为赤”之谓,即“气血生化之源在小肠”。道家的炼内丹要建筑“中土炉灶”,又提出“金鼎气腾学说”,此外,中医学的“命门学说”及美国根达尼的“能量库学说”,共同之处皆指“腹内脐下三寸”——主要指小肠。腹式呼吸时,腹部有温热感,其皮肤温度可升高1至6℃,这是机能旺盛和细胞兴奋性增高的象征,腹内小肠的消化液分泌增多,连胆汁分泌也增加3至6倍,小肠的吸收功能增强,分清别浊的功能旺盛,其分清则吸收精微上升于心肺,从而输布于周身,现代科学谓之为“能量辐射”,别浊则转输废渣渗入大肠。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再由于腹式呼吸使膈肌活动幅度增大,挤压腹腔脏器而直接按摩胃和小肠,使胃液分泌增多(但其中游离盐酸和结合酸比例却无明显变化),令小肠蠕动和腺体分泌加强,促使小肠内的乳糜液和消化液充分混合,彻底完成化学消化,肠鸣漉漉有声,并有蠕动感,或排泄矢气。在这样的机械运动过程中,转换成分子热运动,化学能、电能相继出现、传递,使气化功能加强,纳食增加,大便通畅,全身营养状况大为改观,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免疫力增强。
腹式呼吸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大肠转输废物,排除毒素的功能。Charles医生在他的《健康大道》一书中说“我发现了未老先衰和死亡原因,在284例尸体的结肠中只有28例结肠上没有坚硬的粘连的物质,大多数尸体的结肠已变成为正常结肠长度的2倍。”Humbart说“肠道的清洁是自然疗法参加者最先考虑的事,肠道是人体的排污系统,所以必须保持乾净,80%的疾病是由肠道引起的。”可见大肠健康对人体生命有重要意义。练腹式呼吸三个月后,许多慢性结肠病变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肠胃移动波可从功前的0.75厘米增加至1.5厘米,大便质地和次数逐步趋向正常。
第四、腹式呼吸使大脑功能增强。
由于腹式呼吸的入静状态,使大脑功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其主要表现在脑电的变化上。我国脑生理专家梅磊教授说:“气功态时出现明显的额叶脑波有变化;正常出现在枕叶的优势α波同步峰明显地转向额叶……它以额叶为主,也可以从额叶扩及全脑,使整个大脑进入有序振荡。脑电波同步化发生明显改变,标志着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改变,表现了脑生理机能发生了改变”。
腹式呼吸还可以增强肾功能和性功能。对其余各系统的生理和生化也有明显的作用。
二、腹式呼吸的修炼方法
(一)定义
腹式呼吸,顾名思义,即用腹部来呼吸。腹部怎么能呼吸呢?其中包涵着“神”的深意。由于先天的禀赋,胎儿及出生后至以四肢爬地的婴儿是采取“腹式呼吸”的,他们不必用“神”,直至站立行走以后,就自然而然的过渡到胸式呼吸。随着岁月的增加,为了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的需要,体会到必须“返祖”,变更呼吸方式,幷且已在实践中体验到腹式呼吸的优越性。
因此,从古至今,各流派创造了许多腹式呼吸的名称和方法,如“凝神入炁穴”、“凝神入脐”、“意守丹田”、“意守小肠”、“意守肚脐”、“胎息”、“息息归根”、“气气归脐”、“心息相依,造化炉中”、“丹田命门呼吸法”、“丹田内转”、“精神内守”、“虚其心,实其腹”、“吸有心,呼无意”、“腹部顺呼吸”、“逆呼吸”以及现代提出的“彻底呼吸法”、“深呼吸法”、“长呼吸法”等等名称和方法。明代养生家冷廉所着的《修龄要旨》中有“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其中包含了腹式呼吸、提肛和吞津三要旨,几百年来成为长寿秘诀。近代郭沫若的静坐秘诀三法是令他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方法是“吸气要长而缓,呼气要短而促,行之不经意之间,用意不用力,力点在脐下,无急无想,一切皆空”。这两位养生家就是十分具体地提出腹式呼吸的要领。上述名称繁多,但却“万法归宗”,全凭心神意旨,“心主神明”,“心为君主之官”谓焉。
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出,意念并鼓动小腹部,以细、长、缓、匀的方式延长呼和吸的时间,即为腹式呼吸。
(二)方法
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提出如下的腹式呼吸方法,供修炼者参考。
1、预备阶段
(1)这个阶段是为没有气功基础的人准备的。先仰卧在床上,全身自然放松,进行鼓肚子运动,即吸气时下腹部鼓起来,呼气时下腹部凹下去(称为顺腹式呼吸),意念要想着下腹部,每个呼吸的时间持续10至15秒,每天共做三次,每次约20分钟,呼吸之力是悠而慢,切忌快而猛,呼吸的特点是细、长、缓、匀。其作用是使膈肌下降,气沉丹田,充气于肺脏中下部的肺泡,去壅塞,促循环,灭病菌,防蒌缩,阻退化,活肺泡。
(2)熟练之后(或已修炼过气功的人),开始进入下述预备式。
2、预备式:仰卧床上,放松裤带,解除紧身的东西,自然放松,两手置于胯旁,轻轻闭目,默念“松”字三次,然后再默念口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健康长寿。”共三次,之后轻轻想着肚脐。
3、方法(接预备式):吸气时,轻轻地,慢慢地把整个小腹部(包括肚脐)鼓起来,千万不要用力,时间约为6秒钟,接着屏息约1秒钟,跟着,呼气,同时下腹部凹下去,意念离开下腹部,默念“松”字(或守空),时间约为5秒钟,接着屏息约1秒钟。每个呼吸包括屏息在内共15秒钟左右。然后再重复进行。全部用鼻吸鼻呼。整个练功过程为15至30分钟,休闲者可练1至2小时。
练功5分钟后即自然进入十分安静的阶段,此时自我感觉微妙,全身轻松膨胀,大脑清新。约15分钟后,进入忘我阶段,整个宇宙只存自我一点意识,余者皆空,有些人跟着会进入睡眠态,由它去吧,不必收功。(继续修炼,至“后天息住,先天炁接,玄关窍开,真种产矣”则当别论)。
每天可练2至3次,时间在上午或下午的下班后(功前后应喝杯温开水)或午睡时或晚睡前均可。姿势以仰卧位练功最好,于两小腿下垫一个棉枕头,其作用是使双下肢的血液更好地回流,加强心功能;减少下肢瘀塞,彻底排除乳酸等废物的堆积;同时使全腹部更松。呼吸不必拘泥于时间,延长呼吸时间只要不憋气,做到细、长、缓、匀,吸气较呼气稍为长一点即可。也可以取坐姿修炼。坐姿修炼功效最强,时间以夜间子时为佳。
日常生活中,可随时随地养成腹式呼吸的习惯,举例如下:
(1)散步腹式呼吸法:一吸行六步,鼓起小腹部,留神于肚脐。一呼行五步,收小腹,默念“松”字。步伐要缓慢,双目留一条小缝,练功场地应平坦,穿平底鞋。其它要求同上。
(2)慢跑腹式呼吸法:一吸跑五步,一呼跑四步,其它要求同上。
(3)上楼梯腹式呼吸法:一吸依次蹬上四个阶梯,一呼又依次蹬三个阶梯,其它要求同上。
(4)下楼梯腹式呼吸法:一吸依次走落五步,一呼依次走落四步,其它要求同上。
(5)坐车腹式呼吸法:取坐姿,其它要求同仰卧位。
(6)打太极拳腹式呼吸法:双目微闭,动作时不要“手到眼到”,而应把注意力集中在肚脐,一吸六秒钟,一呼五秒钟,其它要求同上。
(7)游泳腹式呼吸法:一吸双手交替向前划三次,一呼也然,动作要徐缓,注意力和腹部等要求同上。等等。
(三)功理(机制)
1、仰卧位为零支撑,零压力,使脊椎骨节节放松,骨骼一松,肌肉、神经、血管、筋腱,五脏六腑皆松,全身毛细血管开放的条数由常人生活态的8.4条/毫米2增加至12.6条/毫米2,血流量增快15倍以上。外周血管舒张,减少心脏负担,心率变慢,可减少10次/分钟左右,心脏寿命延长。又使下肢静脉血易于回流,消除瘀(郁)血。
2、加强肺功能。(详见上述)
3、加强消化功能(详见上述)
4、呼气时默念“松”字,或“守空”(无意念活动),谓之“呼无意”,(“四大皆空:天空、地空、人空、法也空),是为“虚其心”。吸气时则想肚脐,称为“吸有心”。由此而“一紧一松”,“一聚一散”(聚精气,散浊气),使全身澄澄然如山泉,似水晶,象白玉一样雪亮。此时,脑电同步,高度有序化,脑中α波占絶对优势,智慧开发,脑力增强,思维、想象、感知、记忆力均大大提高。
结语:
众多实践和实验表明,松静状态下的腹式呼吸对全身各个系统的影响十分广泛,但本文重点分析了腹式呼吸的直接作用是肺腑中、下叶,它令四级肺泡彻底扩大,从而使布满肺泡表面的毛细血管袢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大量的氧气通过毛细血管袢进入动脉血中,增加了红血球的携氧量。而静脉毛细血管袢则将其中的静脉血所含的二氧化碳等“浊气”,更加彻底排出体外。另一方面,腹式呼吸又直接作用于小肠,使几百倍于人体皮肤表面积的小肠吸收功能大为改观,“受汁变化而为赤”的功效彻底改变,造血机能极其旺盛,这样,人体的血气生化功能趋向优化,从而使各脏器,各系统的职能大大提高。因此,腹式呼吸关系着人生盛衰安危,它对人类的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分别于1996年12月及1997年4月发表在《按摩与导引》杂志上,之后,美国很有影响力的科学信息交流专门机构之——柯尔科学文化信息于1997年3月31日发来贺函,说:“……您发表在《按摩与导引》1996年第四期的论文《腹式呼吸养生益寿的医学基础》被学术委员会评为优秀论文,获得进入全球信息网络(WWW)资格……。”接着,世界各国均在(WWW)上查到我的论文。98年6月27日在马来西亚槟城州隆重举行的“98世界医药成果博览暨现代医学论坛大会”荣幸通知我的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并颁发奬杯。98年5月,论文被选载于《中华优秀科学论文选》(医学卷)。99年1月18日在泰国曼谷举行的“21世纪保健方式及医药医疗新进展论坛大会”上获“优秀论文证书和金奬盾牌”。99年2月25日又入选《中华医学研究精览文库》。99年3月31日,论文又被载入《中国获奬名医论文宝典》。至此,该论文共获世界上六个国家的“优秀论文证书”、奬杯和金奬盾牌。)
第四节 通便排污法
——浅谈“通便排毒、养颜添寿”
健康长寿,古今中外,人人皆梦寐以求。排毒重于进补,今日社会,已达初步共识。清除人体里的毒素废物,已知有五条途径,现只概述大肠排毒一项,倘若人人都能实行“每天最少排便一次,最佳二次”的方针,就必定活得快乐,极少生病,使你的寿命在广东人平均寿命75岁的基础上,再添15岁。那么,多数人活百岁以上是毫无疑问的。
一、现浅述大便毒素的来源(人类自身慢性中毒的10个因素)
(一)残余废物滞留在人体的管道,如肠管、血管、尿管、气管等。
(二)水污染,工业、农业、生活中的废物,致病的微生物均可污染饮用水。
(三)果、菜中的残余农药,若清除不尽,经常使人中毒。
(四)化学色素,饮食物中常用化学色素,使人食之,造成慢性中毒。
(五)空气污染,常加重呼吸系统疾病,噪音污染使人烦躁、听觉下降,甚至造成耳聋。
(六)传染病菌,常使疾病流行。
(七)天然毒素,食用植物为扺抗虫害,自身产生微量毒素,以保护植物自己,人群长期食之,也会造成慢性中毒。
(八)代谢产物,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坏死细胞等,不清除,也会给身体造成危害。
(九)气毒也是使人中毒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七情过度,如悲伤,忧愁、发怒等超过10分钟,人体自身的气机、血液酶等会产生毒素,长期积累就会中毒。
(十)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分解成各种致癌物质。
人类自身慢性中毒的10个因素:(小结)
1、残余废物滞留
2、果菜的残余农药
3、水源污染
4、空气、噪音污染
5、化学色素
6、传染病毒
7、天然毒素
8、毒气
9、代谢产物
10、未被消化的蛋白质
二、人体自身的排毒途径排出毒素约400亿个
(一)肺泡通过各级气管排出二氧化碳和各种废气中的毒性物质、废物(粉尘、金属微粒),据统计有149种。
(二)千千万万的毛孔,通过出汗排除代谢废物和毒素。皮肤表面已知有171种。
(三)泌尿系统,从尿中排毒。尿液排出废物已知有151种。
(四)肝脏自身的解毒能力。
(五)大肠,是人体排毒的主要通道。每天排出废物100种。人体每天从吐痰、咳嗽、呼吸、粪便、尿液、出汗中排出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卵、代谢废物等。
人类就是靠上述自身解毒(包括免疫功能)、排毒机制的作用,才少生疾病,繁衍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追求使身体更健康、更长寿。已认识到“预防为主”的重要性,“主动排毒”就是“防重于治”的体现。肠道排毒的主要途径,把肠绒毛平铺开,其面积达200平方米,这里既是营养吸收的大本营,也是藏污纳秽的要地。因此,肠道排毒对人体健康长寿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通便是排毒的关键——宿便是百病之源
(一)古训:清肠可长生。
内经曰“大肠以通为补”。说明大肠必须通畅。天天排便,才能发挥大肠以及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
古语谓:“人要长命,肠要乾净”。晋代葛洪说:“欲想长生,肠中清,欲想无疾,腹无粪”。汉朝王允在《衡论》中说:“欲得不死,肠中无渣。”这里的“肠乾净”、“肠中清”、“腹无粪”、“肠无渣”都说明必须天天把大便排乾净,排得越彻底、越乾净,人就极少生病,这是长寿的千真万确的真理。
由此可见,我国的先贤和名著对“宿便使人短命”和“清肠可以长生”作了科学的论断。
(二)现代科研表明:宿便是万病之源。
1、每个人的大肠内有废物、毒素、细菌、粘液、宿便等达10至20市斤,假若不天天排毒,或排便不乾净(不畅),细菌就会把未消化的蛋白质分解成氨、硫化氢、组织氨、硫醇、吲哚等致癌物质,毒害人体,使人产生大肠癌。世界上的直肠癌的发病率,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医学家预计,2000年大肠癌将成为人类第一号杀手,可见,宿便是万病之源,更会缩短人类寿命。
2、科学实验证明,一组老年人食含有纤维素多的蔬菜,每天大便1至2次,另一组食精制食品,3至5天大便一次,结果10天后取1克大便观察:一组肠杆菌从108降至104;另一组无变化。说明天天排便能使大肠中的致病菌大大降低,从而减少中毒因素。
3、宿便会加速大肠老化和造成肠中结石,对人体产生莫大的危害。Charles医学在他的《健康的大道》一书中说:“我发现了未老先衰的原因,在284例尸体的结肠中,只有28例结肠上没有坚硬的粘连的物质,大多数尸体的结肠已变成为正常结肠长度的2倍,疾病、衰老、死亡是从结肠开始的。”这说明天天排便,经常清除残渣的重要性。
4、氧气对于结肠健康是不可缺少的,宿便能使肠中氧气降低而致病。Welless博士(结肠病权威)说:“氧气可消除结肠腐败和厌氧菌造成的疾病,是最好的改善全身特别是结肠的健康状况的物质。”可见,为了健康,必须清除宿便。
研究表明:80%的疾病是由肠道引起的,若宿便滞留,则其中的毒素经血液循环入肝脏,超过肝的解毒能力,则毒素进入各器官后就会使人致病,如肝病、心脏病、肾机能障碍,各种妇科病,痔疮、黑斑、青春痘、痴呆症,风湿性关节炎等,都与宿便有关。如果宿便积滞在升结肠,则造成心脏肥大,积滞在横结肠,则造成肝脏肥大,积滞在降结肠,则造成肾功能障碍,积滞在乙状结肠,则造成直肠癌或肠息肉或痔疮(我治痔疮的经验是:令病人每天大便二次,便后抹净肛门,用中、食指揉按肛门左转右转各36次,晚上洗浴后再按一次,不论内外痔,都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因此,要健康长寿,必须“开鬼门,洁脏腑。”
明瞭宿便对人体的危害后,就应该设法把它彻底清除乾净,才能使人健康长寿。
四、清除宿便的综合方法
(一)洗肠(灌肠)
1、从肛门定期灌注同体温的生理盐水,这种做法一般在医院进行,比较麻烦,又要花钱,英国戴安娜就是这样做的:每隔二天从肛门洗肠一次,把肠中的粘液、细菌、粪渣、毒素清除出去,身体健美,肌肤洁白红润。
2、饮凉开水法。
根据人体每天失水情况来补充水分,计算方法如下:
夏天、高温作业或运动等情况使失水量增多,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多补充水分。水肿、心、肾功能不良者,则应按病情减少饮水量。
饮凉开水的方法,于每天晚上把开水倒满杯中,第二天清晨起床后立即饮用,最少应饮500ml,然后,即去排便,排便后做健身活动,使身体微出汗,夏天可以出大汗。医学研究表明,凉开水是最佳的饮料。①其生理性能与人体细胞的结晶水的结构相似。②能顺利通过细胞壁,进入细胞组织内,使人体细胞吸收水分,保持弹性、呈现生命活力。人口学家马寅初101岁总结他自己的长寿经验时说:“我除了每隔7天有一天全天都吃苹果,让肠胃休闲和清洗肠胃外,更重要的是凉开水伴随我一生。”中国人体科学学会通讯第十期(1995年10月20日)载:“辽宁董国平是一位嗜水如命的奇人,他除一日三餐喝粥和汤外,每天起床后,午饭前,就寝前、半夜时,都必须喝一次凉水。每次都要喝4公斤上下、平均每日15公斤左右,天天如此,如果有时候不喝,便感到浑身乏力,没有精神。他身体健康,极少患病,思想敏捷,工作能干。”我的同学江庆歆,现年63岁,天天清晨饮凉开水后,即排便,排完便后去慢跑,坚持10多年,治好了胃病,现在满面红光,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看起来,好像不足50岁的人。
(二)实行粗食少食的方针
必须节食,每餐吃七成饱。《道德经》说:“嗜饮食,必死于饮食。”《博物志》云:“所食愈少,心愈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现实生活中节食者身体健康而长寿者,与暴饮暴食招致多种疾病且短命者的例子是很多的,科学实验也证明,限制食量与任意饱食的小白鼠,前者很少生癌病,且寿命多活12个月以上。
饱食的害处有:①使体内营养积聚过多,促使血中胆固醇含量大大增高,细胞膜增厚,使血液和组织中的吞筮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敏感性和吞筮能力大大降低,因而使机体免疫力下降。②使大脑中的“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增加几十万倍,进而使毛细血管内细胞和脂肪细胞增生,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头脑迟钝,衰老早到。
少食的益处是:①减轻肠胃负担和减少宿便。②使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给植物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良好的刺激,从而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使免疫增强,又促进内环境均衡稳定,同时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抑制趋向平衡。③使机体细胞和体液功能保持年轻。④使免疫中枢器官胸腺的定时萎缩得以推迟,提高抗病力,延缓衰老过程。
粗食的好处是:增加粗纤维,增加肠胃蠕动功能,加速肠道排出宿便和毒素,因此,必须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而且是富含粗纤维的果、菜,如玉米、番薯、大蕉、胡萝卜、菠菜、韭菜等青菜。
(三)按摩腹部,两手叠掌贴于肚脐,先顺时针、后逆时针各转100圈。重复做至1000圈(次)也可用双手指点按脐两旁1.5寸处的天枢穴36次,或用拇指点食指第三节的二间穴5分钟,或用双掌摩擦大肠俞及八髎穴等,均有助于通便作用。
(四)习练“拍打通经法”的“滚脊健髓法”等保健功法,可加强肠胃蠕动,促进排便。
(五)静坐或仰卧时练“腹式呼吸法”(吸气想肚脐,下腹部微膨隆,时间5秒钟以上,呼气时下腹部微凹,泛泛想全身,时间5秒钟以上。均用鼻吸鼻呼。呼吸特点是:细、长、缓、匀)其作用是使人体正常的胃肠蠕动波从0.75厘米增加到1.5厘米,大大增加了胃肠的蠕动,提高排便功能。
(六)摇摆氧气健康器,每天1-3次,每次15分钟。
(七)顽固性便秘,5天左右才排便者,可服用“七日清康寿丸”等中成药丸,健康人每隔7天服10克“七日清康寿丸”,即可扫除肠中毒素。
若能按上述方法综合清洁大肠,比较彻底的、天天的排除毒素,医学研究表明,只此一项——通便排毒,既可以减少微血管紫褐质的沉积,减少或推迟老人斑出现,延缓衰老,还能够把人类寿命延长15年以上,祝愿我的读者都能“容光焕发,健康百岁”。
附:中老年人排便解毒法(抗衰老、超百岁)
表格略
附一:衰老从肠开始
——要年轻必健肠
广州中医药大学 肖鑫和 2005年7月20日
人体有三大重要的生物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和肠道屏障,其作用是:①让营养物和有益物质通过;②保护脑、胎盘、肠;③拒絶毒素。三个屏障中只有肠道屏障可以靠人为力量积极主动维护,加强其功能。但是,肠道屏障也最容易因不良生活习惯而遭受严重破坏,以致疾病丛生而早衰、早逝,说明保护肠道屏障和采取有效的健肠措施对抗衰老和延年的重要意义。
一、肠的生理作用
(一)肠的结构。小肠长约5米,大肠长约1.5米,肠道内布满绒毛、微绒毛,其总面积达到200平方米。
(二)生理作用。(1)是人体主要消化器官,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占99%由肠道消化吸收。(2)是人体最重要的免疫系统,全身淋巴结60%-70%分布在肠内,肠道免疫系统所生产之免疫球蛋白LgA,占人体所生产免疫球蛋白的60%。免疫系统能精确地排除病原菌、辨别有益菌和食物。(3)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保持细菌(有益菌和有害菌)的动态平衡——微生态平衡。肠道内蓄养着数以千亿计至万亿计的细菌,种类超过500种,有益菌和有害菌幷存。在人类发展漫长的过程中,①细菌与人类建立了融洽的关系;②细菌间互相竞争,处于动态平衡,三者(人、益菌、害菌)之间的平衡状态即为微生态平衡,是人类健康的重要保证。③双歧杆菌是肠道中细菌军团的优势菌种,生理功能有保护机体不受病原菌感染、抑制肠内腐败,制造维生素,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防治腹泻、提高机体免疫力,分解致癌物质等。(4)腹部是人体的第二大脑(一说“肠为第二人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人脑也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可收集、储存很多信息,需要时传输给大脑。(5)结肠是排除废物和毒素的重要途径。
二、老化从肠开始
双歧杆菌在肠道中存在的数量可作衡量肠道年龄的指标。胎儿在子宫中生长是完全无菌的,从脱离子宫进入产道开始,就与无数细菌接触,24小时后粪便中的细菌就已达到每克1000亿个以上,1周左右就达到平衡,形成以双歧杆菌为主的婴儿型微生态。进入老年期,最显着的变化就是双歧杆菌大幅降低,梭状杆菌大幅上升,属肠道微生态老化,又称为肠道老化现象。那些生活不正常,工作紧张,饮食失衡的年轻人,年龄只有三四十岁,而“肠道年龄”可能已老化到七八十岁的程度。与此同时,有害菌(以葡萄球菌等腐败菌为主)分解蛋白质、产生毒素,引发肠炎、过敏、恶性肿瘤、动脉硬化、老年疾呆等成人病大幅上升,健康状态大大恶化。因此,医学家下结论:“老化由肠道开始”“肠道的老化加速全身的老化”。我国广西巴马和日本梨县网原村长寿老人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数量和检出率均与20-40岁年轻人相仿。
三、保持肠道年轻的方法
(一)素食为主。提升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活力,维持肠道平衡,食用有利于双歧杆菌生长繁殖的食物:玉米、麦、大荳等杂谷类。巴马老人以素食为主,间有荤食,主食玉米。日本梨县网原村老人以麦和大荳等杂谷类为主。
乳酸菌的保健功能:(1)调整肠道微生态,即整肠功能;(2)治疗急性腹泻;(3)免疫调节;(4)抗肿瘤;(5)降低胆固醇;(6)降血压;(7)降低过敏反应;(8)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9)抗老化,预防老年疾呆;(10)美容。
(二)提供营养物质和条件,促使双歧杆菌生长繁殖。(1)食物纤维:富含食物纤维的食品有谷类(大麦、麦糠、黑面包等)、水果蔬菜类(香蕉、苹果、无花果、草莓、四季豆、胡萝卜、蘑菇、菠菜、芹菜、魔芋、地瓜、土豆等),坚果类(杏仁、粟子、花生、胡桃等)。(2)非消化性寡糖又称低聚糖,不被人体消化,只被肠道有益菌利用,天然食品如大荳、牛奶、胡萝卜等可制备。病人每天服8克低聚果糖,二周后,其粪便中双歧杆菌量增加10倍,而有害菌数量明显下降,血脂、胆固醇也下降。
(三)减轻精神压力,保持情绪乐观。
(四)防止环境和水源污染。
(五)抗生素会杀光肠内正常菌种,应少吃、不吃。
(六)每天大便2次(早、晚各一次)。
(七)每天摩腹3次,每次绕脐旋转,左右各100圈。总共摩1000次(圈)
健康长寿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保持肠道清洁,维持双歧杆菌在肠中的优势地位,防止肠道老化,对于长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附:增加双歧杆菌及乳酸菌的数量和活力的食疗方:
(一)玉米1.5市斤、黄荳0.5市斤、大麦1市斤、鲜花生饼0.5市斤、鲜米糠0.5市斤共研成细粉。每天早餐50-80克煮糊,调味食用。(上述重量可用一个月)不饱者可加食一个面包或一个馒头。
(二)早上饮豆奶一杯,晚上饮酸奶一杯。
(三)每天食用上述果菜共1.5市斤左右,鸡蛋一个。
(四)午、晚餐吃糙米饭或粥,鱼、肉适量。
附:美国新健康饮食指南图“盘子”推倒“金字塔”
图片略
附:美国做了一个“猴子因饱食而多病短命”的实验
表格略
没有生病鬼,
只有生病水,
唯有好水,
方为生命之源。
才是长寿之根,
好水一滴——赛黄金!
喝巴马水——寿星翁!
世界卫生组织《生活饮用水质准则》六大标准:
1、无污染、不含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质。
2、富含多种人体健康所需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3、PH值呈弱碱性,7.5-8.4范围最好。
4、水中溶解氧6mg/L左右,溶解了氧才是活水。
5、水分子团小,6个水分子以下者叫小分子团水。
6、水营养、生理功能强,如溶解、乳化、渗透力等。
巴马水100%符合六大标准
2006年1月1日至5日,作者应巴玛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张浪总经理之邀请,在总经理助理陈含芝同志的陪同下到世界第一长寿乡巴马县考察,观察了三位百岁老人(分别为106岁、108岁、109岁)的脉象:其特点为①脉管充盈有力;②脉律整齐;③脉率60-70次/分;④脉管柔软。印证了“动脉与人同寿”的真理,究其原因,与巴马的自然环境(无污染的空气和盘阳河水)及生活习惯(多吃玉米、大荳等天然食物、勤劳——百岁老人均有劳动习惯等有关。)
附二:宿便是百病之源
一、古训
内经曰:“大肠以通为用”。古语谓:“人要长命,肠要乾净”、“想不死,肠无屎”。晋代葛洪说:“欲想长生,肠中清,欲想无疾,腹无粪”。汉朝王允在《衡论》中说:“欲得不死,肠中无渣”。
二、现代科学成果
(一)大肠内有废物、毒素、细菌、粘液、宿便等10至20市斤,细菌把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分解成氨、硫化氢、组织氨、硫醇、吲哚等致癌物质。
(二)A组中老年人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每天大便1-2次,B组食精制食品,3-5天大便一次。结果,10天后取1克大便观察:A组肠道杆菌从108降至104;B组无变化,为108。
(三)Charles医生在他的《健康的大道》一书中说:“我发现了未老先衰的原因,在284例尸体的结肠中,只有28例结肠上没有坚硬的粘连的物质;大多数尸体的结肠已变成为正常结肠长度的2倍,疾病、衰老、死亡是从结肠开始的”。
(四)Welless博士(结肠病权威)说:“氧气可消除结肠腐败和厌氧菌造成的疾病,是最好的改善全身特别是结肠的健康状况的物质”。
三、对策
(一)洗肠;(二)多饮凉开水;(三)粗食、少食;(四)按摩;(五)练功;(六)摇摆器;(七)定期服七日清康寿丹。
瘀血为百病之母
一、100%老龄的动物机体的血液无论患病与否都浓、稠、粘、滞。100%健康的老龄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瘀现象。
三、对策:行气祛积、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定期服七日清康寿丸、练放松养脑法和拍打通经法。
百病痰作崇
祖国医学谓“百病痰作崇”、“无痰不作眩”,认为痰是造成多种疾病的祸根,而肺是储痰之器。现代医学谓肺泡有7亿个,只开发1/5。肺不但是一个气体交换的器官,而且是分泌激素的脏器,如其分泌的前列腺素之量还多于前列腺体的分泌。因此,必须①定期服七日清康寿丸,排除一切痰液 净化气管。②开发肺功能:“凝神入气穴”——腹式呼吸可建其功,卧式腹式呼吸可增加肺活量1500mml以上。
第五节 拍打通经法
喜读《经穴拍打保健功》——本“法”的渊源
1990年11月14日,由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在广州召开的庆祝《按摩与导引》创刊五周年暨按摩、气功学术交流会,全国27个省市120多位代表赴会,部分代表在会议上作了学术报告,武汉彭辅臣医师创编的《经穴拍打保健功》在会议上演示和放映録像后,受到代表们的好评。我们即向彭医师索取稿件,拟刊登在《按摩与导引》杂志上。后来,我们建议把此功法的材料充实后印成单行本,内部推广,以便总结经验,使更多人受益。彭医师欣然答应,并请我审订此书,我也义不容辞地答应了。
会议结束后,我反复研读原稿10多次,习练此功100多天,细心体验其中功理和功感,深觉此功自具特色,独树一帜。
首先,此功能“唤醒”全身十四经络和要穴,如百会、膻中、丹田、命门、大椎、足三里等人体关键窍道,在疏通经络、强化其气机,使气血流畅、关节滑利、活血生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等作用,确有独到之处。书中析理明瞭、透彻。
其次,每节均“拍击手掌”,功中蓄法。手掌等于一个人的“病历卡”,其掌纹、颜色、形态等的变化,均能说明人体的健康状况。五脏六腑在手掌上均有其相应区域,人一生病,该区域也会变相,疾病的信号也会经过自主神经传递给大脑,再通过脊髓神经反映在手上,练功时有节奏地拍击之,即能消除病气,而使相应脏腑康复。
手掌与经穴密切相关,手背有手太阳小肠经之少泽,后溪穴、手少阳三焦经之关冲、液门、中渚穴,手阳明大肠经之商阳、合谷穴。手掌有手太阴肺经之少商穴,手厥阴心包经之中冲、劳宫穴,手少阴心经之少冲、少府穴。且十二经皆分布于手指旁。拍击手掌均能使这些经穴发生振荡作用,起到治病保健的效果。
第三、更妙的是每节功均是“双脚有节奏地应着拍打声行走”——轻快稍着力地将前足掌拍击地面,把原来由脚跟承担的50%体重移至脚趾(人身体重5O%置于脚跟,15%在拇趾,25%在小趾,10%在足掌),练功时重心转移,其作用不可思议。
人体的双足存在着和脏腑相对应的反射区,与经穴关系十分密切,在脚上的输穴有肝经的大敦、大冲、行间、中封,脾经的隐白、大都、太白、商丘,肾经的涌泉、然谷、太溪等。足三阴经和阴维、阴跷起源于脚底部,而足三阳经和阳维、阳跷则都以足部为终点。解剖学明示所有足部神经都是由第四腰椎的神经控制的。五脏六腑的生理信息都可通过经络灌输汇集脚部,脚上存在着各脏腑相应感应区。
当人体患病时,在这些敏感位置上可出现压痛,酸楚,硬结等异常现象。又由于双足远离心脏,加上地心引力的影响,身体各部分的代谢物质可能沉积在脚部。
有些学者把脚掌当作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脚趾(掌)活动少是一系列“文明病”的病因之一。脚与上呼吸道粘膜间也存着密切关系,如脚部毛细血管收缩,肺纤毛摆动减慢,扺抗力削弱,易患感冒等疾病。
有节奏地拍击足掌和脚趾,并将约80%的体重前移至脚趾和足掌,可按摩和压迫趾掌上的经穴和脏腑病变相应区域,能产生特殊的作用。
1、使“四末热”。“足上暖”是1400多年前名医孙思邈的科学见解,其认为脚足受寒必引起胃痛,月经不调等疾病,脚足经常运动,能使脚底、肌肉、筋膜、韧带、穴位、神经末梢更多接触地面,进行自我按摩,反射性地调节人体全身功能。又如手指受冷,往往会加重冠心病的症状,而拍击手掌,使之充血发热,于冠心病大有裨益。
2、使心肌收缩有力,血液循环加快,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多,提高吞噬癌细胞和细菌的能力,幷且使新陈代谢旺盛,避免细胞的癌变。
3、增加肺活量几倍至十几倍,把多余的脂肪氧化成能量,并能促进食欲,改善消化系统功能。
4、防止“人老腿先老”。增强股骨、胫骨、腓骨的功能,防止骨质疏松,于老年人尤为有益。
5、“若要脑灵,必先腿勤”,蹬足使吸收到体内的氧气多几倍,改善大脑供氧状态。拍击手掌会刺激拇指的穴位对脑下垂体发生作用,进而更增加脑细胞的活力,以提高思维和想象力。德国医学教授荷伯特·霍格认为,目前流行的那种认为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在连续不断地衰减之观点,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他认为人的大脑前头叶容量在80岁时只减少约10%。这种减少并非是神经细胞的减少,而是神经细胞体积变小,神经原突触数量减少。同样,大脑头顶叶和后头叶也被证实是“开关点”数量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减少了突触数量的神经原,若能被施以适当的激励,则可部分或完全恢复其原有功能。这是最新的大脑衰老学说。本功法的蹬足拍掌,为改造大脑、激发智能提供了诱人的前景。“十指连心”,“心脑相通”、“定能生慧”,老树必会萌新芽。
这个功法,还必须在有节奏的掌声足声中默念数字,以一念代万念,逍遥、自在、轻松、愉悦,醉然似仙的气功态中飘然习练。因此,它既是功,也是法,更是“道”,是名符其实的保健功。
最后,还有一个体会,也是我的建议,练本功法的套路以走圆圈为佳:①万物皆为圆。“圆”能自布气场,气感比“单向法”、“往返法”、“半弧法”强很多。②符合生理特征,人的两脚有差异,当你在刚出生的婴儿脚底板上抓搔一下时,即发现右脚有反应,而左脚却没有反应。因左脚主要是起支撑作用,右脚则是做各种动作。走路时,以左脚为主轴决定走向,用右脚表演各种动作,运动员、舞蹈演员、戏剧演员均如此。气功人员绕圆圈是顺生理要求,幷且总觉得向左转圆十分舒服。圆的直径1至1.5米为宜。学员们不妨一试。
愿《经穴拍打保健功》在中华大地的气功百花园中绽开丽花、结出硕果。
国家教委高校科技同行评议专家、广东省医学气功研究会秘书长 肖鑫和
1991年4月5日 于广州
功 法
(一)小周天功
第一式 鼓掌蹬足
功法:身体直立,两上肢放松,两手掌面相对,藉助双臂前后摆动的惯性,在身体一前一后合着脚步有节奏的拍打双掌,两手掌前后摆动高度不超过裤带水平面。同时两足用巧力蹬地。脚掌距离地面不宜太高,向前下方着力。手足同时发出清脆有节奏的响声,意念手掌,默数100步(以下各式同)。
功理:在经络学说中,根据理论里记载:人体四肢末端为根,躯干头面为结。如同树木一样,树干以下为根,树干以上为结,拍打四肢末端,使气血升腾起来,以灌注全身经络脏腑,营养人体四肢百骸,犹如将水肥施在树根上,树根得到水分和营养,枝叶才能苍翠茂盛。
作用:使手足温暖或发热,气血充盈,手足灵活有力,并可防止手足风湿痛,冻疮及末梢神经炎。
第二式 叩打丹田命门
人体性命之祖——丹田
丹田,也叫气海穴。在肚脐正中下1.5寸,即两横指的宽度。丹田穴与人的元气相通,真气生发之处,更是人体生命动力之源泉。此穴有使全身百脉贯通之功,所以也有“性命之祖”之称。所谓“气沉丹田”,就是腹式呼吸。本穴主治性功能衰退,对妇科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或者男科的阳痿、遗精、尿频、尿急,还有对脱肛有防治作用,同时可收腹健腰,保持形体美。
强腰补肾壮阳——命门
命门,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脊突下的凹馅处,也就是和肚脐在同一水平高度。命门在腰部,可以壮腰补虚,温补脾肾。治疗腰部虚冷疼痛,腹泻,阳痿等,常叩击可激发先天之精气,使人不衰。
功法:身体直立,两手轻握空拳,双手左右前后摇摆,分别以两拳眼叩打丹田命门二穴,丹田穴在脐下,以小拳眼叩打。命门穴在腰部,以大拳眼叩打,双手放松如拨浪鼓状,合着脚步轻巧而有力的叩打,意念丹田命门。
功理:丹田即气海穴,是历代气功家练功意守的要地。因气海穴有使全身百脉贯通之功,凡气之所至,血乃通之。故气为血之帅。此穴常于叩打,能使气血旺盛。《内经》说:“肾为先天之本”。命门即生命之门,位于两肾之间。日本学者统计人体有三十六门,命门为其重要之门。常叩击此穴,可激发先天之精气,使其旺盛而不衰。
作用:保健强身,延缓衰老。防止阳萎、性功能减弱、白带、腰痛、腹痛、尿频、尿急、夜尿,并可健腰收腹,保持形体美。
第三式 拍打膻中至阳
宽心顺气——膻中
膻中穴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它是气会穴(宗气聚会之处),又名上气海穴,能治疗一切气分病;它也是心包的幕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所以拍打此穴能宽心理气,防止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患。
至阳穴
至阳在后背第七胸椎棘突下。也就是两肩胛骨下缘连线中点下凹陷处。人体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第七胸椎以下为阳中之阴,其上为阳中之阳,督脉之气上行到此,及由阳中之阴达于阳中之阳,故名“至阳”。至阳,为阳气至盛与全身仰赖之处。本穴善治胃气痛及下背痛等。
功法:身体直立,以双手掌及手背一前一后分别拍打两乳头之间的膻中穴及后背两肩胛下角连线中点的至阳穴。拍打时双臂放松以躯干摆动及双臂摇动之惯性拍打此二穴,幷合着脚步行走。意念膻中、至阳。
功理:膻中为气之会穴,又名为上气海穴。本穴能治疗一切气分病。拍打此穴能宽胸降逆,防止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患。至阳穴位于后背第七胸椎棘突下,本穴善治胃气痛及下背痛等疾患。
作用:防止胸闷气短、胸痛、气喘、冠心病及胃气痛,下背痛等症。
第四式 拍打大椎腰阳关
大椎穴:在第七颈椎棘突下,第七颈椎为椎骨中最高大者,故名“大椎”。也就是,坐位低头,项后上背部最上方突起之椎骨其下缘凹陷处。特点是突起椎骨用手按住时能感觉到随颈部左右摇头而活动着就是第七颈椎。它有调节人体寒热的功能。主治咳嗽,哮喘(虚寒和痰浊所致)感冒等。
腰阳关:在第四腰椎棘突下,先摸及两髋骨最高点,平这两个最高点的脊椎即第四腰椎,其棘下凹陷处就是本穴。这里是人体的真阳火气到达命门所必经之关隘,故名阳关。因位于腰部,就叫腰阳关。这里为人体上下左右活动的最大承受着力处,也是督脉阳气必经之关隘,阳气在此,最易受到阻滞,故凡疲劳或人体阳气不足者,多表现此处特别酸痛,此穴为治疗腰痛和通督脉的重要穴位。
功法:身体直立,双手掌及手背上下前后摆动,分别拍打大椎穴及腰阳关穴。同时合着脚步有节奏的行走。意念大椎、腰阳关。
功理:大椎穴位于背脊最上端,背为阳,本穴为阳中之阳。大椎穴有调节人体寒热的功能。腰阳关位于第四腰椎下,本穴两旁为足太阳膀胱的大肠俞,艾灸时,可觉热气直入腹中,分布内脏,即由于阳关横通大肠,又因大肠连及足太阳及其各俞,以通脏腑。叩打此穴可防治老年便秘所致头昏之疾。
作用:防止感冒、自汗、盗汗,颈椎病及全身畏寒、大便干结所致头昏、腰痛等疾。
第五式 叩打百会长强
百会穴
在人体头顶正中的最高处。也就是两个耳尖连线跨越头顶与头部前后正中线的交点就是本穴。它是手足三阳与督脉及足厥阴之会穴,为诸阳之会,故名百会。可治疗高血压及头部疾患,子宫脱垂等。
长强穴
位于尾骨的最下端。也就是说尾骨尖与肛门的中央就是本穴。叩打此穴,可加强肛门括约肌及提肛肌收缩,防治痔疮和脱肛等。同时可使直肠震动,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功法:身体直立,两手轻握空拳,分别以双手大拳眼叩打头顶百会穴及尾骨端的长强穴。叩打时,两臂前后上下摆动,应用腕关节摇动轻柔有力地合着脚步行走叩打二穴。意念百会、长强。高血压患者只意念长强,低血压患者只意念百会。
功理: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顶正中最高之处,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穴,为诸阳之会。故名“百会”,为治疗高血压及头部疾患,子宫脱垂的重要穴位。长强位于尾骨最下端,叩打此穴,可加强肛门括约肌及提肛肌收缩,防止老年性脱肛及痔疮。叩打尾骨端,可使直肠震动,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作用:可防治记忆力减退、精神恍惚、多眠、失眠、头痛、高血压、便秘、脱肛、痔疮等。
第六式 叩打小周天
功法:身体直了,两肩及两臂放松,两手轻握空拳,小拳眼对准胸腹正中线(任脉),大拳眼对准腰背正中线(督脉),沿躯干前后正中线最下部起始(耻骨联合及臂纹沟处)由下至上反复叩打前后正中线,至胸背上缘全所能及处。意念被拍打部位。
功理:小周天位于人体头面躯干前后正中线一周如环。前卫任脉,为“阴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阴经。后卫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叩打此两脉,可使全身阴阳调和,气血贯通。
作用:调和全身机能,打通小周天,可防止脊椎炎及胸腹部疾患。
(二)大周天功
第七式 拍打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与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与足三阳经交会;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与手三阴经交会。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按十二经脉循行交接部位: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手足)相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相交接。
功法:身体直立,两肩及双臂放松。
1、拍打手三阴及手三阳经脉,以右手掌沿左臂内侧,从肩部开始由上至下拍打至手掌面。此时反掌,再从手背起,由下至上拍打臂外侧至颈部,双手一左一右交替,身体左右摇摆,以双臂摆动的惯性拍打,双脚有节奏的应着拍打声行走。
2、拍打足三阳及足三阴经脉,两手掌先从上至下拍打两下肢外侧,由髋部起始至足踝外部。再从两下肢足内踝拍打至大腿内侧根部,幷合着脚步有节奏的反复拍打。意念被拍打的部位。
功理:手三阴经从胸腹发出循上至内侧面至手指端将经气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沿手臂外侧循行至头面将经气交于足三阳经,足三阳经沿头面、胸腹、背腰下行至下肢末端将经气交于足三阴经,足三阴经沿下肢内侧面上行入胸腹将经气交于手三阴经。人体经气如此如环无端畅流不息。沿经络流注方向顺向拍打,可振奋经络气血流畅,保持人体气血畅通,健康无病。
作用:防止四肢风湿、劳损、筋骨酸痛不适,类风湿及四肢萎软无力等疾患。
第八式 拍打五脏六腑
功法:身体直立,以双手掌和手背分别拍打胸腹和背腰部五脏六腑在体表的投影区。拍打时并左右摇摆躯干,双臂前后左右摆动,运用双臂摆动之惯性,以左手掌拍打右胸腹,右手背拍打左背腰部,反之亦然。左右交替,从上至下直线反复拍打。意念被拍打的部位。
功理:中医脏象学说认为,脏腑经络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五脏具有化生储藏精、气、神的功能,六腑能消化传送食物糟粕。经络运行气血,沟通表里内外上下及全身。经络运行的经气,均由五脏化生和贮藏。拍打五脏可振奋五脏功能,使其化生作用增强。六腑传化物,以通为顺。若腑气不通,必然生病。拍打六腑可促进胃肠蠕动,使其保持通畅,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而健康不病。
作用:防治胸闷、气短、冠心病、胸腹胀满、胃肠疾患及减肥。
第九式 扣打足三里
足三里: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的指处就是本穴。
功法:身体直立,双手叉腰,以左足根叩打右腿足三里穴,以右足根叩打
左腿足三里穴。叩击时脚甩开呈方步态行走,以保持身体重心,走一步叩一次,左右交臂。叩击时足三里穴处有酸胀感。意念足三里。
功理:足三里穴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古人说:“要得安,三里常不干”。古人常在足三里穴上施艾火灸,以达到强身的作用。现代人也常用此穴保健。“肚腹三里留”是针灸“四总穴歌”之一,“治痿独取阳明”(足三里),可见此穴的重要性。现代科学观察到,针灸足三里穴可增强胃肠蠕动,常于叩击此穴,可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对增强体质防止胃肠疾患均有显着的效果。
作用:防治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病、消化不良、胃肠胀气,双膝发软无力等,并有较好的保健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第十式 醉汉百步行
功法:微闭双目,全身放松,甩开双腿,两足在地面拖行,身体前倾,如醉汉步态,摇摇晃晃,东斜西歪,轻松慢行100步。泛泛意念放松。
功理:放松全身似进入气功状态,让气血周身畅流。
作用:消除疲劳,振奋精神而收功。
收功:松静站立,两手掌贴丹田,绕脐从左右分别各转36次,擦双掌至发热,乾洗头(十指梳头),乾洗面,揉耳廓,擦颈部,吞津,收功。
附一:拍打通经法 归纳表
附二: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循行图
第六节 浴足活血法
——论“足浴”防百病
题义:医学已论证并被医学家定论:“瘀血是百病之母”。“百病”者,多种疾病之概称也。足病有50多种,加之全身的疾病与足部的血管离心脏最远,回心的血流阻力最大,全身的代谢物除通过粪、尿、汗和呼吸排出体外,有些在血液循环中沉积在脚部,沉积物的淤积和刺激,造成各种疾病等密切相关。谁能改善足部血循环就能保持健康。足浴是最全面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的方法之一。故而立此论题。
前言:足浴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部分,早在几千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简述,唐朝时传入日本,明末清初传遍世界各地,风靡一时。目前在欧洲以及美国、日本、台湾和香港等地区非常流行。1997年,足浴疗法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的“沐足店”、“足浴屋”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本人于业余时间在广州铁路老人大学、领海老人大学等处传授教练此法,离退休干部皆曰:“足浴法使人大受裨益”。
足浴法是一种简便易学、安全有效、不需吃药、无副作用的自然保健治疗方法。它综合了生物全息、神经反射、骨骼结构、体液循环、经络学说、免疫学说和生物化学因素等诸多效应,通过热力、药力、按摩力而发挥它的独特作用。长期以来,其零碎理论和方法散发于医籍和报端,余经30年的收集和近几年的临床实践,较系统、全面、科学地进行总结,并赋予现代医学内涵,使祖国医学定库中这颗辉煌的医学明珠更加灿烂。
现就有关足浴的知识论述如下。
一、足浴的含义、理论与实践的渊源
用适当温度的热水浸洗双脚称为足浴,足药治疗法则是在浴水中放入适量的药液进行沐浴,或用中草药煮水进行泡足,这是我国传统外治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足浴名称甚多,有“浴足、泡足、濯足、洗足、洗脚、烫脚”等说法。
(一)距今约二千年《黄帝内经》记载“观趾法”提到对足进行保健。三千多年前的商殷时期,宫廷中就盛行在浴水中放入药物进行沐浴,以防疾病,距今约二千年的汉朝《华佗秘笈》论述“足心道”的保健方法。
(二)一千四百多年前唐朝大医学家、大药王、大养生家、大寿星公孙思邈提出了“足下暖”的科学见解,认为“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并总结出“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蠕;冬天洗脚,丹田温灼”的科学道理。
(三)以后民间医生拓展了孙思邈的经验,流传着“春天洗脚,升阳活血固虚脱;夏天洗脚,暑湿杂热都不侵;秋天洗脚,润肺通肠精神好;冬天洗脚,丹田温灼百病消”之说。
(四)《琐碎録》曰:“脚是人之低,一夜一次洗”,自古以来有“睡前一盆汤”之说。宋代张瑞义《贵耳集》载文曰:“服饵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之大要,梳头浴脚是也”。这与南宋著名的文武双全的诗人陆游在82岁时作了一首富含科学内容的关于睡眠前洗脚的诗篇不谋而合。原文是:“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乐,稚孙渐长解烧汤”。可见他对洗脚的好处赞不絶口,并教导晚辈自幼就要这样做。大文豪苏东坡则用“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的诗句来证明洗脚能促进睡眠的独特作用。群众干脆用“热水洗脚,强似吃药”的通俗语言来说明洗脚有益于治病强身,可见足浴在我国源远流长。
足浴在民间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证明它对群众防治疾病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更好继承和发扬这个“简、便、廉、效”的保健方法,必须从现代医学来探讨它的内涵。
二、足的生理常识
(一)两脚掌的结构(详见P145解剖图)
52块骨(足骨需要10年才能长成,脚跟骨要20年才能长成)
66个关节
200条韧带
40块肌肉群
50万条血管
25万条汗腺
63个反射区
66个穴位,占全身穴位的1/10
96条经络
丰富的神经末梢和感受器。
所有足部神经都是由腰部的神经控制的。脚部疼痛和穿不合适的鞋,都会使脚部神经兴奋传导至腰部而引起腰痛。一天中,在下午三至五时左右,是双脚膨胀得最大的时刻。
日本工业大学平泽弥一郎教授花了27年研究了37万人的74万只脚丫子,建立了“脚底板科学”。其中一项研究发现:“人通常是以左脚为主轴决定走路方向的,右脚则是完成各种动作”。“左右脚的功能差异在初生婴儿身上就出现了。从6岁至50岁,男女的左脚底接地面积都比右脚大,这正是左脚作为人体主要支撑的结果。左右脚有天然分工是无法改变的”。同时还发现,站立时人体的重心随着呼吸在左脚底上下不停移动,吸气时重心位于左脚底右前方,呼气时重心位于左脚底左后方——我们也像陀螺一样,通过轻轻晃动保持平衡。闭上眼睛静立一会儿,就会感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旋转。
瞭解脚的生理功能后,就能更有效地保护双脚。
(二)两脚掌的负荷
1、每个人每天步行约3公里。
2、一生走8.05万公里(按平均寿命70年计算)。
3、体重130市斤的人走1英里,脚承受的重量加起来是120吨,相当于体重的30~40倍。
4、双足穿平跟鞋静止站立时,体重的50%置于脚跟,50%置于前足(其中15%在拇指,另外25%在小趾)。两足的内侧在双足静止站立时,负重占体重的83%以上,第一跖骨和拇趾是前足负重的主要部分。穿高跟鞋步行时,50%体重则移至脚趾。(老年人应穿鞋跟高度1.5-2厘米为宜,利于站立和行走。)
上述研究统计表明,必须十分爱护自己的双足,才能使其健康,担此重任。
(三)健康脚的7个特征
1、外型匀整,没有歪曲变型。
2、足弓形态清晰,没出现浮肿。(图11)
3、皮肤光洁润泽。
4、没有伤病,清洁卫生。
5、无瘀血,无静脉曲张。
6、脚掌有一定的温热感(脚的温度比正常体温低1-2℃)。
7、步态稳健,疾步如飞(站如松、走如风——走路时有足下生风,疾行有力的感觉)。
如果你双足缺乏这些特征,就得立即护理。
三、足病的原因和机理及足浴的作用机制
(一)据美国读者文摘有限公司介绍“全世界约4/5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脚病”。日本学者平泽一郎发现“当人体双脚能够并拢就意味着健康,反而则提示病变或衰老”。
(二)脚病有50多种,占99%的脚病是“只使用,不护理”所致。
(三)全身有60%的肌肉着于双腿,足不蹬,腿不动,脚不温,血循环受影响,静脉血难于尽量回流心脏。“十趾连身”、“十指连心”、“心脑相通”。据报导,日本一女子因车祸在床上躺了8年后死亡,人体解剖发现其大脑的重量比正常人轻300克,咎其因,是由于她多年来一直未给双足应有的刺激,造成脑组织缺乏营养所致。说明护脚对健脑有重大的作用。
(四)1917年美国医生菲特兹格拉德创立了足反射疗法,指出“某些疾病可表现在足反射区内某一个固定的痛点,随着该病的改善,痛点也逐渐减轻、消失”。反过来,通过按摩加温,消除痛点,疾病也会好转。所以人们把足称为“人体的荧光屏”,可作为机体健康与否的信息窗口。
英国那夫鲁来岛医学研究所的资勒塔博士发现,1941年伦敦遭空袭时,因建筑物倒塌引起脚故障的人毫无例外地都患了肾病。资勒塔博士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了脚与肾脏病的关系,并作了脚与肾脏病关系的报告。
日本西胜造先生在公元1936年写了《脚是万病之源》的著作,书中明确指出:“脚部疾病能引起心脏、肾脏、血管等病”。
由于脚离心脏最远,人体末梢血液循环的“第二次搏动”非脚莫属。所以医学上把脚喻为“第二心脏”,护理裸露在外界的、血液回流慢、血液循环容易出现障碍的这个“心脏”,于人体保健就显得特别重要。
(五)足掌与上呼吸道粘膜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一旦足部受凉,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就反射性地引起鼻、咽、气管、支气管等上呼吸道粘膜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弱,致使局部扺抗力降低,清除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尘埃的能力下降。这时,潜伏在鼻咽部的致病菌便乘虚而入,并在那里大量生长繁殖,使人感冒。小儿更易罹患此病。你可以试做这样的实验:将自己的双足浸泡在4℃的冷水中,3分钟后就会出现流鼻涕和打喷嚏。因此,民间早有“寒从脚下起”的说法。成年人则引起其它疾病,如胃痛、腰腿痛、阳痿、痛经等。所以,俗语说“人暖腿,狗暖嘴”是有生理科学道理的。
(六)祖国医学认为足浴是“上病下治”的方法。现代医学则认为:热水刺激脚上丰富的神经末梢反射到大脑皮层,达到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调节组织、器官功能,加强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力,且双足之毛囊、血管扩张,既排污又排毒,扶正祛邪,从而起到保健防病作用。现代研究认为,人呼吸摄入的氧98%用于生产所必需的能量;有2%却转化为化学性质极为活跃的氧自由基。它能损害细胞、器官的功能,足浴可以阻止并清除氧自由基对细胞、器官以及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
综上所述,可知:“人老先从腿上老”的道理,腿是身体的支柱,脚是腿的根基,脚不衰老,腿也难衰老,身体也不会衰老,人的寿命就会延长。因此,通过足浴健脚达到身体的健康,是长寿的重要措施之一。
四、足浴的方法
(一)水料:①开水(热水);②果皮水;③中草药水。
(二)水温:夏季38-41℃;冬季41-43℃(45℃时,足部有灼痛感,48℃以上会烫伤皮肤)。
(三)时间:晨运后或晚睡前泡浸15至20分钟。时间过长会降低神经的感受性,产生负作用。
(四)洗法
1、将果皮(撕碎)或中草药投入水瓶中,再把沸水冲入水瓶里焖3-5小时后即可使用。
2、倒1/5左右的果皮药水于盆中,两脚板底先点脚(或熏脚),至感到不烫脚时,则全足入浴。
3、双脚泡浸在盆水中,两脚边浸边互相按摩脚趾、脚背、脚跟、小腿前后足三里、承山、涌泉等穴。
4、用毛巾蘸足浴水盖双膝头,再以两掌和十指揉按膝盖、膝眼、犊鼻等穴。祖国医学认为“膝为筋之府”,此法可强筋壮骨利于行。现代生理、病理学表明:膝关节前方髌骨内有一层较薄的髌软骨,状如海绵,其营养吸收和物质交换主要依靠膝关节伸屈压迫而吸入和排出,老年人如膝关节长期缺乏伸屈按摩活动,即造成膝关节经常疼痛。另一个级端是:由于膝关节是人体负重的主要关节,衰老时膝关节软骨发生纤维化,因负重行走过度而磨损和骨化,髌骨滑囊变僵硬,或因钙的沉着,致关节软骨钙化和骨刺形成也是膝关节疼痛的病因。据统计,70岁以后,约占50%的老人患有此病。采用本法可消除症状,推迟老化产生,具有防治作用。
5、水温下降时,再添加热水。反复多次浴足。
6、洗完后,立即用干毛巾抹干双脚,随之揉捏足趾(捏拇趾可以明目,捏第二趾可利咽喉,捏第三趾可使鼻腔通畅,捏第四趾可消除腹胀,捏小趾可以治疗失眠症)或拍打有病部位。
五、足浴的即时效应和长远效益
(一)腹暖或肠鸣或嗳气或矢气。
(二)鼻腔有温暖感、鼻气通畅。
(三)背部及全身发热、微汗出,夏天则额头汗滴如珠。
(四)双脚掌温热发红。
(五)洗后口中津液增多则吞下腹中(闭目浴足时,此效应更明显),长期效益更可观。现代医学认为,副肾淋巴器官的色素沉着,是导致皮肤显黑的原因之一,以足浴经常刺激脚心,可以大大地刺激副肾组织,促进荷尔蒙分泌,身体各处的肌肤变得白皙而有光泽,容颜充满了青春的魅力。一般坚持3个月左右,就可以初见成效。此法以养生为本,兼养心性,得之容美貌俏,终生坚持,则能益寿延年。
六、足浴的注意事项
(一)不能用冷水洗脚。身体壮实者只能与热水交替使用。公式是:热水→冷水→热水(实验证明,水温47℃时,使血液中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短暂增加,形成血栓,而38-41℃的水温才是利于“活血”的水温)。用冷热水交替法足浴治疗头痛、失眠、心绞痛、急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足扭痛等病的方法是:先将脚放在41℃左右的热水中浸泡30秒钟,再将脚移浸在20℃的凉水中10-15秒钟。如此交替5-10次,最后在热水中结束,每日1-2次。
(二)饭后不要洗脚,以免影响消化。
(三)排完大、小便后再洗脚,可加强胃肠蠕动。
(四)空腹洗脚前先饮一杯温开水,可加强血液循环,帮助清除胃肠毒素。
(五)洗脚时不要吹风,不要开空调,可提高效果,防止感冒。
(六)最佳状态为闭目洗脚,并全神意想被洗的部位,提高疗效。
(七)小儿只泡浸3-5分钟,时间太长会损伤稚嫩的皮肤。
(八)新伤肿痛三天后纔可足浴,刀伤出血伤口愈合后3~5天才可浴足。
(九)烧伤、烫伤、脓疱疮、水痘、麻疹,不宜洗脚。
(十)足皲裂,水温不宜太高,泡后擦干,涂鱼肝油软膏。
(十一)天气寒冷时,洗脚后穿乾净袜子保暖。
七、足浴时对症配料可以提高疗效
(一)风寒咳嗽:艾叶30克,煮沸10分钟后,取液泡足,每晚一次,5天可治愈。
(二)冻疮:①甘草5克,芜花30克,煎煮洗脚。②茄子枝叶适量,煎煮洗脚。③橘皮适量,煮水洗脚。④马齿苋50克,煮水泡足。⑤桂皮10克煮水泡足。
(三)顽固性膝、踝关节麻木痉挛,生漆引起皮肤过敏:鸡毛适量熬水洗脚。
(四)皮肤过敏、瘙痒:①鸡毛、盐适量,水煮沸,等降至40℃-45℃时淋洗全身。②地肤子30克,煮水泡足。
(五)冠心病,高血压:芹菜叶适量煎汤洗脚(高血压病:①鲜桑叶、桑枝、桑寄生适量煮水洗脚。②夏枯草30克,桑叶10克,菊花20克,煮水洗脚。③野菊花适量煮水洗脚,使外周血管扩张而降压)。
(六)小儿腹泻:白果树叶适量煎汤洗脚。
(七)老汗脚:明矾10克或食盐25克加水4碗煎沸,兑入洗脚水(38℃左右)中泡浸。
(八)脚气:①花椒10克,盐20克,煮汤洗脚。②乌梅100克,水煎待温洗脚。
(九)痔疮、肛裂、尿频、前列腺炎:用热水(37℃左右)或花椒水坐浴,边洗边提肛(吸气提肛,呼气松肛)。
(十)拮抗治疗肿瘤的化学药物的诱变毒性:冬瓜皮、冬瓜仁、苹果皮、雪花梨皮、香蕉皮、桔子皮适量煮水洗脚,对卡铂、麦阿霉素、塞替呱、甲基苄肼、环已亚硝脲、呋喃、氟喀啶的诱变毒性均有拮抗作用。
(十一)风寒湿痹足肿痛:①川乌(或草乌)50克,煮水泡足。②麻黄、羌活、独活、桂枝、艾叶各15克,红花、细辛各10克,煎水泡洗(每剂用3~5天)。
(十二)足癣:①大蒜根煮水泡洗(泡足一个月可治愈)。②辣椒煮水泡脚。
(十三)足跟皲裂:洋葱末2汤匙,苏打放入热水中,洗脚后再用洋葱末敷于足跟上包好,晨起清水洗净葱末,涂上凡士林油,约5天愈。
(十四)手、足皲裂:①鲜马齿苋300克左右,煮取药液泡手足。②把熟透了的香蕉皮烤熟擦患处,一个月可治愈。
(十五)骨质增生:①于热水中加醋适量洗脚,两个月可治愈。②食醋1000毫升,加热泡浸患处,每次30-60分钟,若温度下降,再加热,每日一次,可连续浸泡1-2个月,无不良反应。
(十六)足跟痛:白芷10克,防风10克,煮汤泡足,一个月可治愈。
(十七)踝扭伤:槐树枝、桑树枝适量,煮水泡脚。
(十八)神经性皮炎:半边莲30克,煮汤泡足,两个月可治愈。
(十九)顽固性冬令性皮炎:橘皮煮水泡足,半年可治愈。
(二十)感冒初起:热水浸脚,3天可治愈(当气温降至7℃以下时,脚就开始发凉,至4℃时,进而反射性引起鼻粘膜血管收缩等反应而致感冒)。
(二十一)过敏性鼻炎:橙皮、葱须煮水洗脚,泡足半年明显好转,1至2年可根治。
八、足浴的适应病症
(一)头晕、头痛、失眠、耳鸣、颈椎综合症、神经衰弱。
(二)慢性咽炎、各种鼻炎、感冒、咳嗽、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
(三)下肢冷(与“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肢端动脉痉挛症”、“多发性大动脉炎”等疾病有关)、足癣、湿疹、趾甲炎、香港脚、足趾变形、扁平足、皮肤过敏。
(四)风湿关节痛、足跟痛、坐骨神经痛、鸡眼、腰膝发软、发凉、精力亏损、疲倦乏力。
(五)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
(六)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症、高血脂、冠心病、心绞痛、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水温不宜太高,皮肤破损者不可泡足)、中风后遗症、肥胖症。
(七)小儿麻痹症。
(八)脑萎缩、老年痴呆症。
(九)胃肠病、胃下垂、肾病、前列腺肥大、水肿。
(十)便秘。
(十一)美容、除斑。
(十二)性功能减退、遗精、早泄、阳萎。
(十三)“老年人不宁腿综合症”。临床特征是:休息时或夜间感觉两腿深部不适,坐立不安,烦恼异常。常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末梢神经炎等病症。病机是腿部血液循环不良。
九、足浴显效病例
例一:抽筋、静脉曲张症。莫雅然,女71岁,离休干部。1966年8月某日从二楼跌落一楼,造成股骨近膝端粉碎性、开放性骨折,治愈后,右小腿常于夜间发生抽筋疼痛,酸楚难忍,每月约10-15次。月余后又发展至同侧大腿也抽痛,31年多方治疗无效。每年其单位组织离退休干部外出旅游,到名山后,她只能望山兴叹。1997年6月邀我诊治时,见其右足背、踝关节周围严重静脉曲张,青紫累累。经我教她用果皮水足浴3个月后,抽筋明显减少,半年后,抽筋完全停止,踝关节周围淤血面积(静脉曲张)已消退90%,足背静脉曲张已变直,“累累”状况消失。1997年10月往南沙岛旅游,能登上山顶的天后庙,同事见后皆喜然,问她吃何药打什么进口针,她笑曰:“是肖医师传授给我的‘国宝足浴法’而出此奇迹。”
按语:莫氏腿抽筋的原因是腿部外伤加之老年人动脉硬化而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血液供应减少。人活动时,由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腿部血流基本上正常,而休息时,腿部血流减慢减少,一些代谢物质如碳酸、二氧化碳等不能被血液带走,积聚于腿部肌肉中,当代谢产物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刺激肌肉产生收缩,即发生腿部抽筋的现象。这与民间所谓的“着凉”和“缺钙”没有明显的关系。莫氏经31年多方治疗无效而采用足浴治愈抽筋病,主要是全面改善腿部血液循环,使腿部的营养改善,静脉血及时回流,减轻腿部静脉瘀血而取效。
例二:足浴皲裂症。曹存恭,女,61岁,退休教师。患左足跟皲裂四年余,共有裂纹10条,其中6条深裂纹每逢冬天时常流血;另外,两小腿布满紫红色血管凸出表皮,久治无效。经煮果皮水泡脚四个月后,皲裂痊愈,紫红色血管消退70%,已不凸出表皮,皮肤也变光白了。
例三:失眠症、鸡眼症。何卿祠,男,74岁,退休干部。患多年失眠症,每晚只睡4小时左右,十个足趾患“香港脚”,左脚底鸡眼如花生仁大。久治无效。经煮果皮水泡脚3个月后,每晚可睡7至8个小时,“香港脚”愈80%,鸡眼消失。
例四:膝关节骨增生症。张恒智,女,69岁,退休干部。患双膝关节增生症已5年,经常酸痛,脚趾间湿疹,生小水泡,其痒无比。多方治疗无效。经煮果皮水泡浸3个多月后,双膝已无酸痛,湿疹也痊愈。
例五:双膝痹症。林素颜,女子66岁。1997年8月,右膝关节不明原因红肿疼痛,继而左膝也发作,随之双膝不能下蹲,疼痛如刀割,站立艰难。多方求医无效,精神非常痛苦。经煮果皮水泡洗3个月后,肿痛已消失,也能下蹲。
泡足心健身术。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享年八十有九,是近代医界之长寿者。施老缘何能获此高寿呢?据其后人施如瑜医师披露,施老靠的是“足心上的健身术”——按摩涌泉穴。具体方法是:每晚用花椒水泡脚半小时,用左手心摩擦右足心涌泉穴,用右手心摩擦左足心涌泉穴各一百次。施老言此能“引热下行,壮体强身。”
护足健身长寿歌:
清晨足浴,胜吃补药;每晚足浴,消除疲劳。
伤风足浴,发汗祛邪;秋冬足浴,防治感冒。(温煦脏腑)
散步练脚,体形健俏;天天盘脚,养心健脑。
睡前擦脚,疏通经络;拍臂踢脚,舒展筋骨。
抬腿压脚,强腰固肾;仰头踮脚,健颈明目。
仰卧抬腿,促进循环;健壮双脚,延年益寿。
结语:这是一篇较为珍贵的文章,它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世世代代向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我从1998年大年初一一直写至年初八,经八次修改补充,才脱此稿,深信它对中老年人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章,愿得之者能广为传播,使人人皆能健康活百岁。
附一:足部解剖图
说明:
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神经纤维传导走向在延脑交叉后下行至脊髓的部位,再由传出神经传送到肌肉等地;而来自皮肤的刺激亦然,经传入神经至脊髓往上传至延脑,其神经纤维作左右交叉,称为感觉交叉,而后神经冲动再传至丘脑上达大脑皮层感觉区。图中垂直线在头部的区域呈交叉之走向,因此左眼的反射点在左脚,而左耳的反射点应在右脚。
我国五千年前的《灵枢经》,早就论述了“上病下取”、“下病上治”、“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治疗原则,与上述理论不谋而合。我们这个发现,也较西方的神经学说和解剖早了3000多年。表明足浴防治疾病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附二:足部健康法源流谱系图
附三:“新足浴法”步聚示范图
一、臃肿类(或按之凹陷)
二、小腿(腓肠肌)板硬类
三、微静脉表露类
四、足底(或足趾)紫红色类
五、脱皮类
六、灰指甲类
七、瘀肿类
八、静脉曲张
九、跟腱黄色瘤(高胆固醇)
第七节 化毒净气法——静坐冥想
人生经常会碰到不如人意之事,或生气、或郁闷、或伤心、或忧愁等等不良心绪,令人受困于过度的“七情六欲”的氛围中。长期如此,则身心受损,疾病丛生。
美国科学家做过实验,惟“生气”一项,若超过5分钟,则使人自身“慢性中毒”。
其机理是使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造成血液不畅,大量活性氧产生,免疫力下降,而致生病、早衰、早逝。
因此,对各种不良心情的刺激,一是要尽量避免,二是要减少次数,三是要缩短时间(刺激量),四是要设法解脱。解脱的方法有多种多样,这里仅介绍静坐冥想法,以便消除毒素,净化自身气机。
其作用是:①消除紧张情绪;②使大脑(A10神经)分泌脑内吗啡,α波明显增加;③使血液顺畅(血流量提高15-16倍),心情愉快,能量增加;④心率调整,血压平稳(双向作用);⑤免疫力提高,自我修复;⑥记忆力增强,延缓衰老。
一、姿势
两足背搭于大腿上,或将左或右足加于右或左之一股上,两手仰掌相叠,左掌在下,两拇指相接。(请参阅“现代科学对‘静坐’(能量养生)的研究”一文)
二、呼吸:先呼后吸。特点:细、长、慢、匀。
三、意念
(一)设想远方的高空中有一股清净的泉水,从头洒透全身,配合呼气,往下渗至脚心,随着浸透,想自己的伤心事、痛苦、疾病……清除乾净,如此三至九次,则有轻松舒适感。
(二)然后系心(意念)于下丹田(脐下两寸左右的区域),做腹式呼吸5至30分钟。
四、收功:搓手,顺、逆时针揉丹田各36次,干梳头,洗面,擦腰36次。
五、注意事项
(一)以晨坐为主,晚坐为辅,初坐半小时为宜,循序渐进。
(二)坐时臀部可垫高二寸,以自觉舒适为度。
(三)空腹或饭后一小时入坐。
(四)其它见“练功注意事项”一章。
参考资料:
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静养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老年世界》2004年第2期报导:“柏林科学中心社会研究所瓦格纳博士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人的预期寿命是不能通过“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延长的。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积极原生活意识,本身是有价值的。但目前对体育与健康之间关系的许多研究包含着通常无法检查的假设。”他根据在美国、英国、法国和荷兰所作的调查,说明不熟练工人和学徒同高级公务员之间的寿命的差异大约为八年,并就此指出:“这说明,良好的教育和稳定的收入很有可能大于因搞不搞体育活动所产生的差别。”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塞格尔认为,相比身体运动,沉思冥想更有助于身心健康,可以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对稳定血压、减慢心跳有积极的作用。
美国科学家于2005年最新研究发现冥想打坐的作用:①放松精神,安稳心灵;②精力充沛③改变大脑结构(神经元自发放电节律——脑电波协调一致),增进智慧并建议:“每天花几小时冥想打坐对人体身心健康最佳”——摘自《钱江晚报》05.11.29
从上述报导可知,生命虽然在于运动。但生命更是在于静养,动为阳,静为阴,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两者相兼更“合于道”,更不违背“阴平阳秘”、“阳生阴长”、“阴阳平衡”的规律。
基于此,百岁工程整体养生保健班要求学员每天习练30分钟拍打通经法和滚脊健髓法,30分钟放松养脑法和化毒净气法,只要天天坚持,效果十分显着。
附一:冥想的简要历史
一、公元前3000~前2000年
吠陀的传统
在古印度文献的记载中,已经有描述冥想的记録。它是印度教仪式的一部分,并从此衍生为多种形式。
二、公元前588年
佛教的冥想
根据佛教传说,乔达摩·悉达多王子在菩提树下冥思静修,终于顿悟成佛。从此,冥想成为佛教徒必修的功课,而成佛是佛教冥想的最终目标。
三、公元2世纪
基督教与冥想
一些早期的基督教僧侣摒弃浮华世界,隐居于人迹罕至之处进行清修,他们被称为“沙漠神父”。他们日常通过冥想与上帝亲密接触。在此后的1000年中,冥想在基督教的修持中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
四、公元527年
禅宗与冥想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527年,达摩在少林寺面壁冥想9年后悟道,创立了影响中国千年之久的禅宗。“禅定”是禅宗的重要修证方式。
五、公元1000年左右
犹太教的冥想
尽管犹太教的历史悠久,但在1000年前,它才在欧洲具有一定的影响。犹太教徒与上帝保持联系的方式即是冥想。
六、公元1500年左右
马丁·路德与冥想
这位宗教改革的倡导者坚决反对神秘主义。在他的影响下,罗马天主教会一度禁止僧侣教授冥想。然而,西班牙的卡迈尔派修女特雷莎依然在继续倡导冥想和其他神秘主义的修持方式。
七、从1958年起,玛哈士把“超觉静坐法”传播到世界各地
印度裔物理学家玛哈士,把印度古老的健身养生术——瑜伽功,同现代物理学中的统一场论结合起来,创立了“超觉静坐法”,其方法包括静坐、闭目、默念“字句”以排除杂念,练功者的思考活动完全停止,只有清醒的纯意识存在,感觉处于一种超越时空的状态,意识回归心灵深处。
八、1967年
披头士与冥想
在瑜伽师Maharishi Mahesh的影响下,著名乐队披头士(Beatles)开始练习并倡导冥想,从而使冥想在中世纪后再次在西方世界复苏。
“定能生慧”、“打坐”、“坐忘”、“霞思”等等均反映了“佛、儒、道”三家的“存想”,与西方的“冥想”相似。
附二:现代科学对静坐(能量养生)的研究
广东省百岁养生研究所所长 肖鑫和 2012年12月18日
提示:读本节时,请与“放松养脑法”、“放松功”、“脑电波到底是什么?”互相参照(P31、32、37)
提纲:
一、为什么要静坐
(一)能量的由来
1、消化系统是能量的加工厂
2、能量体的作用
(二)宇宙能量
(三)金字塔的威力
(四)静坐的原理
二、静坐的好处
三、静坐的方法
四、静坐的最佳时间
五、静坐的注意事项
一、为什么要静坐
(一)能量的由来
人体能量的来源是由消化系统吸收营养、呼吸系统吸取氧化和肌肤吸取外界能量取得的。
1、消化系统是能量的加工厂
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人体能量加工厂就是消化系统,调整好消化系统,可使气机升降平衡(即阴阳平衡)。静坐可调动体内能量,挖掘生命潜能。
2、能量体的作用
能量体是由七万二千个气脉或能量管所组成的,每一个能量管都由头顶的部位出发,这个部位叫做梵穴,这些气脉像植物的根和枝枒一样,伸展到全身的每一个部位。静坐时 把大自然的真气、能量和我们自身的能量融为一体,使我们重新回到健康长寿之路上来。
(二)宇宙能量
静坐是吸收宇宙能量和聚集能量的方法。宇宙能量遍及宇宙,无所不在,它连结着银河、地球、人类和分子,它是众生万物之间的空间,它是使整个宇宙井然有序的连结键,就是生命的势能,是维持生命秩序和扩展意识的要素,宇宙能量是所有行动和生理功能的基础,我们在深睡和完全的静默中接收到一部份的宇宙能量,再运用这个能量从事日常的心灵活动,例如,观看、说话、聆听、思考和所有的身体活动,在睡眠中获得的有限能量,并不能满足这些活动的需要。这就是我们会感到疲惫、倦怠和紧张不安的原因。这些现象导致了身、心的压力和各种疾病,克服这些压力和疾病的唯一之道,就是获得更多的宇宙能量。活出健康和快乐的要素,它让我们全心地专注在当下的情境,它让我们获得知识,只有透过静坐,我们才能汲取到充沛的宇宙能量。
(三)金字塔的威力
金字塔是地球上最稳固的结构,也是接收最高宇宙能量的地方。金字塔以52度51分的角度形成,这个角度让金字塔接收到最高的宇宙能量,金字塔可以用任何建材制造。金字塔的四个端角必须与东、西、南、北四大方向对位。宇宙能量累积在金字塔1/3的高度,这个位置就叫做国王的密室,宇宙能量在最强的国王密室里向整个金字塔扩散,在金字塔顶端安置一个水晶,可以把接收的宇宙能量强化后再扩散到其它的部位,在金字塔里静坐,我们达到无念状态的速度比其它地方快三倍,金字塔可以与高层的频率沟通,在金字塔里静坐有治疗的效果,也可以提升静坐的体验。
(四)静坐的原理
医学研究表明,心理可作用于生理,生理也可作用于心理。在标准的双盘坐姿中,人的外形似古钟或金字塔,下部安稳,重心位于脐下丹田处,全身精气能更好地汇聚于生命之根(属肾)。能更好地调理肾脏,激发肾脏的潜能,使肾水上济,使心火不上亢不妄动。且此时全身血流速度变慢、血流量增加。各种心情,不管好的坏的,都依托于血液这个物质基础。血流速度变慢使负面的情绪减少运行的动力基础,而血流量的增加使正气渐充,渐渐清除这些负面情绪及杂质、废气。因此大脑的思维宁静,烦恼、忧虑、怨恨、痴迷等渐息而心静。静才是长生的要诀。体内原有的已显或未显现的病根都将暴露出来,逐步被排除掉,因此静坐中会有酸、麻、胀、痛、痒、凉、热、虫爬等感觉,是好现象。当我们的心经历这种种感觉的时候,我们的心量也得以提高,“心传力”增大,(《内经》讲“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就好比我们经受挫折越多,越有经验,就越能对挫折应付自如。而静坐中出现各种烦恼、焦躁、忧虑等念头和心情,在降伏这些念头和情绪的过程中,更有助于扩大我们的心量,能应用到现实中来,会使我们的心胸越来越宽广,烦恼也就越来越少了。在这样的坐姿中,全身经络脏腑处于更优良的运行状态,因此病因得以排除,潜能得以开发,身心素质得以提高。
二、静坐的好处
(一)净化心灵。使大脑入于静定状态,把散乱的心安定下来,心境达到清净安祥,气脉自然畅通。《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先贤早已认识到精神意识对有情色身(物质)的积极作用。可见静坐,不仅可以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而且还可得到内证法乐的身心愉悦。使精神高度放松,达到恬淡虚无,心无罣碍;也可以使精神高度集中,用意念力运化身心,自度一切苦厄。正如因是子所说:“内功粗者可以祛病,精者乃可成道。”总之,若能如法每日坚持静坐,精进不懈,小则康强身体,祛病延年;大则开发潜能,弥纶天地。
(二)调节七情。在生活中多方面都会带来益处,在待人处事方面,有时在危难时刻,会急会发怒,就是心性定不住,管不住自己,于是发脾气过后又后悔,如果能定得住自己,不发脾气,不急,不燥,处理事情就会游刃有余,很圆满的把事情处理好。
(三)消除疲劳,增强记忆。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对40名学生进行静坐生理实验表明:只要静坐5-10分钟,人的大脑耗氧量就会降低17%,相当于深睡7个小时后的变化,血液中被称为“疲劳素”的乳酸浓度,有所下降。而当身体和精神完全处于放松状态时,其记忆力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而且记忆没有明显的饱和点。
(四)静坐使人的内部微循环处于更深层次,身体内外达到平衡,心平气和的时候,体内分泌,微循环处于最佳状态。
(五)常年练静坐功,不但能祛除身体各种疾病,强健体魄,而且能增长人的智慧,改变人的气质,天资差的人能变为优秀,生理和心理得到高度的净化与均衡的发展,经常感到身心自在,轻松愉快,生气勃勃,好似获得一个崭新的活泼的生命。
三、静坐的方法
静坐坐姿分为散盘、单盘、双盘三种。
第一步:
方法:先单盘,初时上面的腿会翘得很高。要用双手慢慢向下压这条腿的膝盖,直到贴住下面的腿为标准。练习3个月左右,就要练习双盘。
初练要一个月才能压平。关键就是要象揉面一样,一下一下的压,而不是一下压到平。压到平了,也不需要一直压在那里,而是要抬起来让它恢复,再压下去。累了疼了,就换腿。初压时,可以每压一会就休息5到10分钟,让腿有时间恢复。
开始前一两周,基本上压不平,腿已经开始疼了,而且疼的地方不断变化。大约到一个月的时候,上面的腿基本可以贴到下面的脚上。
效果:第一个月身体变化最大,腿上的胃经,胆经,脾经,都被拉开了。胃经拉开的表现就是能吃了。脾经疼的地方主要是小腿前面大骨头的内侧,疼完了就表示初步打通。胆经疼的地方主要是大腿外侧,打通以后,消化功能增强,对营养的吸收更好,加上脾的功能增强,身体进入了气血上升的趋势,开始修复体内的各种小毛病。而且由于胆经打通,胆经经过头部,促进大脑供血,而且肝火得到疏泄,睡眠的质量越来越好。整体就进入了上升的状态。
这个期间还有大腿的内侧也会疼,主要是脾经和肾经的位置。
第一步基础练好了,第二步就简单了。
第二步:
方法:双盘是由单盘过渡而来,将下面的脚向前移动,使得上面腿的膝盖可以压到坐垫上,并与下面脚的脚跟贴平。下面脚向前移动的不要太多,以上腿的膝盖压到坐垫时正好贴住下脚的脚跟为准。这个步骤就是为把下面的脚抬上来做准备了。大约可以在第三个月就开始练习,并不需要第一步完全达到之后再开始。这个步骤会拉开膝盖弯外侧的那根大筋。根筋大约疼三周。在练习时,也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把筋骨拉伤。
练第一步可用软坐垫,练第二步需要用相对硬的坐垫。
第三步:
方法:把下面向前移的脚垫高,高度要基本超过膝盖的宽度。使上腿压到坐垫的时候,下面的脚实际上比膝盖高一点(或接近)。如果能在脚垫高的时候把上腿的膝盖压到坐垫上,那么把脚向内一抬,就已经可以双盘盘上了。不过由于这时候盘上也坚持不了多久,所以没必要急于盘上,仍是循序渐进为好,前3个月的“双盘”练习,先以5分钟为度,到3个月时,能坚持15分钟;3-6个月,能坚持30分钟;6-9个月,能坚持45分钟;9个月后,能坚持1个小时或以上,最好在每次练习按先左而后右,或先右而后左,因人而异。以上循序渐进双盘法,是适合大多数人的。老年人根据自身的体质需要而安排“时间间隔”。
总之,最核心的环节是第一步。第一步的练习要贯穿始终,直到你能轻松盘上。再练习“双盘”。
四、静坐的最佳时间
打坐的最佳时辰是很多的,基本上阴转阳、阳转阴都是好时辰。子时、午时、卯时、酉时、冬至等时辰静坐为佳。
好处:妄想特别少!使耗能减少,从而增加能量。因为能量累积最快的方法不在开源,而在节流。所以第一步把妄想、念头给止了,养气会比去找宇宙能源快多了。
五、静坐注意事项
(一)必须要有信心与恒心,坚持不断地练习下去,才能收到效果。
(二)饱胀或饥饿时,不宜打坐。
(三)在室内静坐时应保持空气流通,但不可当风而坐。
(四)在室外打坐时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湿地上。
(五)气候凉时应注意两膝、脖项和后脑的保暖。
(六)肢体形态要求很严,但应注意放松,细心内调,找到一种身体既合要求又轻松舒适的状态。
(七)意识的放松很重要,特别把眉心和下颏肌肉放松。
(八)不管双盘、单盘或散盘坐,臀部应垫二、三寸高的垫子,以自己觉得重心稳,无前倾后仰的感觉为原则。一开始做不到双盘便做单盘,再不行便散坐。
(九)“孕妇”絶对不能打坐,高血压、心脏病者最好不用或慎用“双盘”,可用“单盘”修行。
第八节 补精壮丹法——补肾抗衰老
广州中医药大学 肖鑫和 2003年6月6日
一、肾与免疫力及寿命的关系
生命专家将人类寿命比喻为“寿命三角形”。父母的遗传因素是三角形的底边,固定不变。另一边是社会自然环境(气候、水土、体力的压力),较难改变。再一边是内环境(精神、饮食及药物的作用),可以改变。三角形的面积越大寿命越长,如右图所示。怎样才能扩大三角形的面积?答曰:精神乐观(心里平衡),合理饮食,对证(适当)补肾,就能扩大“三角形”的面积,本文只论述补肾问题。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肾乃生命之根,健康之本。”30岁以后,肾精逐渐下降,加之精神压力和体力消耗,促使人体早衰,免疫力下降(表现T细胞减少、凋亡),老年病提早到来。最新研究表明:“机体各部分不是以同一速度老化,但是非常一致的一个变老特征是从30岁左右开始,人们的免疫系统的有效性逐渐衰退,这个问题的部分原因在T细胞,它和免疫系统其它部分共同抗击入侵者,但是随着老年的增长,T细胞的数目日益减少,同时在血液中不再起作用的T细胞的百分比增多。医学家研究出一种能剖开胸腺的药物,除去衰老的细胞,使免疫系统恢复战备状态。”(《益寿文摘》2003.6.6)。可知“寿命三角形”中的“内环境”的一边与T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极其密切。另外,中医药研究证明用补肾抗衰老药物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延缓衰老速度。
二、肾虚的表现
肾虚早衰的表现,在生理方面:视力早退,记忆力下降快,食欲差,常心慌,早泄,阳萎性冷淡。睡眠方面,难入睡,易醒,早醒,多梦,恶梦。体质方面:脱发,白发,皱纹多,老人斑多,骨质疏松,牙齿松动,耳鸣耳聋,易感冒,提早患老年病等。
中医把肾虚证分为肾阳虚、肾阴虚和阴阳两虚。
肾阳虚:四肢欠温,重则形寒肢冷,夜尿频数,阳萎性冷淡。舌质淡胖,脉沉弱迟无力。
肾阴虚:头晕目眩,口干咽燥,面颊潮红,五心潮热,心烦不寐,腰酸耳鸣,早泄,阳萎,舌红少津,剥苔,脉细数。
三、补肾的方法
(一)自我保健法
祛病长寿八法中的腹式呼吸法,滚脊健髓法第三式倒脚旋腰,拍打通经法第三式叩打丹田命门,足浴法等均可使丹田暖灼,滋肾生精。
(二)服中成药
肾阳虚,服壮腰健肾丸,附桂八味丸。
肾阴虚,服六味地黄丸,阴虚火旺服知柏地黄丸。
阴阳俱虚,服精制强力固肾丸,该丸60%壮阳,40%滋阴。见四肢清冷,舌白脉弱之患者,不论何证,均可服用。详见说明书。
(三)饮食疗法
肇实,杞子,莲子,茯苓,黄精等适量煲黑骨鸡骨或黑鲩鱼头或泥鳅,或猪、羊、狗肾。
附: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称为“ED”)常识
一、概述
ED,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据统计,全世界约有1.5亿男性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碍,其中美国估计有3000万;英国和法国,中度至重度患病率达30%-40%;在中国40-70岁的男性人群中,受ED困扰着达50%以上。可见,ED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研究者对中国ED患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20%的患者到医院看过病,另有27%的患者自行购药“治疗”,其余53%的患者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人体生理常识告诉我们:性功能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健康男性即使到了100岁,也应该有性功能。
二、病因
性功能如同呼吸功能、消化功能一样,与生俱来,相伴一生。但是许多男性中年以后出现勃起功能下降,这不是因为年龄大了,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总免不了要发生一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包括一些精神、心理障碍等。导致勃起功能下降。如能预防或有效地治疗这些病,即使老年人,也可以保持并享受良好的性功能。
三、征象
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的性欲和性能力会较年轻时有所下降,这是正常现象。但只是下降,不是消失。如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当属于“男性勃起功能障碍”:
(一)不能勃起;
(二)能勃起,但不硬,不能完成性生活;
(三)能勃起,也硬,但不能维持,不能完成令双方满意的性生活。
四、治疗
(一)学习性知识:许多ED患者都是因为缺乏性知识才致病。比如因为劳累,或心里不痛快,不行了。此时应暂停性生活,待引起“不行”的原因消失,性机能恢复之后再行性生活。
(二)药物治疗:80%-90%的ED患者都可以用药物解决问题。
1、中药治疗:请参阅上面(二)中成药治疗一项。
2、西药治疗:常用的口服药万艾可约85%的病人有效,有使阴茎海绵体血管充血扩张,帮助阴茎勃起。
五、预防
性功能正常的人,要保护性功能,使不得ED。具体方法有四条:学习掌握性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抽烟,少喝酒;适当运动。
每个人都应学习性知识、消除困惑,避免许多问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抽烟,少喝酒。不吸烟者发病率为50%,吸烟者发病率为80%,足见烟草对性功能的损害。研究发现,饮酒似能增强性欲,但久之,会降低性功能。运动能增加雄激素-睾酮的分泌,提高性功能。
六、评估自己的性功能,见下表
表格略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