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看起来,“一国两制”在可见的未来,仍将是作为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唯一之道。但是诚如所述,“一国两制”在过去被过度渲染将对台湾极为不利,以至于现在一般的台湾人普遍并不支持“一国两制”。不过吾人以为,既然统一是不可避免的宿命,因此有必要在两岸间再掀讨论的风潮。大陆可以主动地把这个问题提出来,透过各种管道(网络、学界、政界)搅动台湾这一池水。而讨论的焦点,必须厘清:
一、要说明“一国两制”在台湾与香港的不同。本来台湾与香港(含澳门)的问题就有本质的不同,香港是中国政府与殖民政府谈判,从殖民政府手中拿回来,所以香港是“回归”祖国,作为祖国―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中国对香港是重新“恢复”主权。但是台湾却是因为内战而造成的主权分裂,海峡两岸都宣称拥有“中国”的主权,因此,海峡两岸是主权“统一”的问题。然则简单口号式的“一国两制”,并没有办法说明台湾、香港的不同。因此未来是不是要有新的提法,值得思考。比如说:一国两制—港澳模式;一国两制—台湾模式。
二、“一国两制”的构想必须广纳台湾各界的意见。如果两岸最终是以和平达到统一的目标,那么一个漫长的协商谈判必然不可避免,而“一国两制”当然会是谈判的主角,以往“一国两制”之所以在台湾没有市场,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早期被国民党视为“统战阴谋”而强烈批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一国两制”的构想、内容都是由大陆方面提出,台湾方面无所与闻。以一个事关台湾前途的大事,而台湾地区的人民却没有参与其间,这无论如何是无法为台湾人民所接受。
台湾之于香港有本质的不同,除前述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那就是香港地区的人民,从来未曾有过对其社会前途政治参与,而台湾地区的人民在争取参与其政治地位的历史已近百年。台湾人在日据时期即已有争取自治权利的活动,1935年日本人第一次给台湾人有限度的地方自治选举权。因此,未来在谈判“一国两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台湾地区人民广泛参与的需求。有关这一点,孙中山的意见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他在谋求统一的过程中,主张“召开国民会议,以解决和平统一”的问题,而在召开国民会议之前,他提议先召开一个“预备会议”。对这个预备会议,他建议应从包括政党、现代实业团体,以及工、农、兵、学、商等群众组织中遴选一些代表组成。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必须广纳台湾各界的代表来讨论相关的问题,如此才能在统一的路上站稳脚步。
三、落实“合情合理的安排”。自“一国两制”被提出来后,如何解决统一后台湾的定位及治理的问题,所谓“合情合理”的安排即为历代领导人所共同强调。但是什么是合情合理的安排,却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现行制度维持若干年、可以维持跟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关系、保留军队、不派军队、人事自主、司法终审”等等,也许可以说算是合情合理的安排。然而这些条件,从香港的实践来看,却是同时产生了“港独”的主张及团体,以此看来,这些条件不完全能为香港人埋单。如果以之对台恐更难说服台人,为此,对台湾“合情合理”的安排,就不能够只强调这些内容,而必须有更细致、更具体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谁也不吃掉谁”才是第一个要强调问题。从语意上瞭解,“谁也不吃掉谁”隐含的意义,就是双方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相信这是台湾人更想要的。至于如何在两岸统一中,又仍能维持各自的独立性,也许毛泽东在阐述民主集中制的这一段话:“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可以给我们有所启发。
四、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既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然则现在的问题是,海峡两岸有两个政治(府)制度、两个国号,今天欲使其成为一个国家,就必须寻找一个双方面的共同基础,没有共同基础,这个家盖不起来,没有共同的家,何来一家亲?前面提到,两岸的统一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既然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那么寻求一个两岸都可以接受的共同基础,就是不能逥避的问题。
对此问题,先从大陆方面看,虽然马、列、毛、共产主义是中共的根本,但是在具体的国家建设上,毋宁是以社会主义为蓝本,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均是此谓;其次,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尽管在中共建政的早期曾遭受挫折,但她就如长江巨流,表面也许碰到阻挡,激起拍岸惊涛,表面下的主流却兀自稳定往前奔流。
从台湾一方面来讲,“中华民国”标榜依据孙中山三民主义建国、立国,所谓“民有、民治、民享”,国家属于全体中华民族的,政治上以中国传统的治理加上西方的若干制度,经济上以社会主义为蓝本,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五族共和、合四万万人为一家;民权主义则认为中国有自己的政治哲学,不能照搬西方的制度,五权宪法就是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为核心;而强调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必须实施计划经济,幷且以“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为政策。因此中华民国属性上也是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再者,论者每谓“中华民国”是所有华人社会保存中华文化最完整的地方,尽管晚近碰到些许逆流,但是传统文化仍是民间生活的主流。
以此观之,海峡两岸其实仍有相当大的共同基础,吾人以为,这个共同基础就是“社会主义”。近年来,习近平不断强调中国伟大复兴的“四个自信”,这四个自信其核心其实就是“社会主义”。因此如何在“求同存异”之下建构两岸的社会主义社会及制度,积极追求其同,扩大同的基础,基础越大建立的家越稳固。
既然两岸的统一在历史的潮流中不可避免,而历史的长河流向又不知其几世,为解决今日乃至可预见的未来的统一问题、为解决“合情合理”的安排两岸的统一问题,吾人愿提出两个根本问题的建议。
一、统一后的名称问题:既然不能是谁吃掉谁的问题,那么维持现状,并稍加改变,也许可以尝试。借鉴历史,前文曾经指出,在上世纪20、30年代,中华民国治下,中共曾经建立“苏维埃政府”。今日也许可以考虑,大陆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则为“中国三民主义政府”。在台湾称中国,可以避免“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之争,同时符合“一个中国”的原则;其次,三民主义仍可为台湾人所接受。
二、以三共主义(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共有、共治、共享”统一中国为号召,透过参与的方式,增加台湾人民对中国的认同。强调两岸的中国人“共同拥有中国、共同治理中国、共同享有中国”,事实上在“一国两制”提出来的时候,就有让台湾人参与中央政府管理之议,惜乎迄今未见;再则,自十八大以来,中共领导人不断的说要让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如果这些都能具体的实现,则两岸幸矣!中国幸甚!
晏扬清:作者系高雄市两岸和平促进发展协会理事长、义守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