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成为人类文明的沃土,民族精神的家园,创新发展的源泉。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方式。信息时代到来前,其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文献传阅等传统方式进行的,具体形态有开设学堂、拜师学艺、“讲经布道”等。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收音机、録音机、扩音机、放映机和电视机的普及,音频文件和视频影像成为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新载体。自1994年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功能以来,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方式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多元性的传播形态,在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联结两岸同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影视创作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体现
楼宇烈先生曾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人文精神为特点的文化,重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主动性。所以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利用信息时代的有利载体树立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发扬中华文化的意义与成就,使我们的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楼宇烈:《互联网应传播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02/c_129036060.htm。
近年来,我国影视行业制作越来越注重体现中华文化主体性,在节目设置和影视创作中以一种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的内涵。在纪録片创作上,《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一批以国宝、文物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津津乐道。在这些节目中,曾经死气沉沉、离我们相距甚远的人物和文物变得有温度、有趣、鲜活起来,不再是那么高高在上、古老厚重、不可接近,这种表现形式与当下社会生活和情感建立了关联,增强了传统文化的活力和吸引力。在综艺节目创作上,《朗读者》、《中华好诗词》、《经典咏流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推动了中华文化传承的全民参与,掀起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开启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民传播时代。
在动漫创作上,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护法》、《大鱼海棠》、《相思》等一摆之前粗制滥造、以说教为主、效仿美日的制作方式,开始注重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取材,在审美上立足于东方美学基础,剧情结构饱满,制作艺术优良,尽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张力。2015年动漫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国内上映后引起了极大反响,2018年走出国门,在日本院线正式公映,成为首部在日本上映的中国动漫。满满“中国风”的动漫影视,不但深受国内民众的推崇与喜爱,更是开始逐步走向国际,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征服更多的观众。
在电视剧创作方面,《甄嬛传》、《琅琊榜》、《芈月传》、《步步惊心》等画面精良,服化道考究的大陆剧从国内火到了国外,幷且广受我国台湾地区民众的追捧。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传播艺术系副教授郑淑慧表示,台湾人追大陆剧有一个其他国家地区没有的原因,就是台湾与大陆共同拥有历史印象,在看历史剧和宫廷剧的时候容易激起共鸣。郑淑慧:《大陆剧在台湾火热,原因有三》,中评社:http://www.crntt.com/doc/1051/7/4/8/105174887_2.html?coluid=93&kindid=13691&docid=105174887&mdate=0831003106。针对大陆剧在台湾热播现象,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评论道:“中华文化本来在两岸就是相通的,两岸间包括文化、影视、娱乐等方面的各领域交流合作,在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瞭解,融洽同胞亲情和实现心灵契合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两岸本来就是一家,中华文化是我们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是岛内任何‘去中国化’行径都割裂不了的。”人民网:“国台办回应《延禧攻略》在台湾点击量破亿次: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https://news.sina.cn/gn/2018-09-26/detail-ihkmwytp2021502.d.html?from=wap。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溯源本土传统文化的影视剧创作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创作潜力,在传播与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还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时代的鲜活力,丰满了中华文化的形象内涵。同时,具有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影视作品,更容易为两岸搭起沟通的桥梁,两岸艺术工作者可以一起投入到这一方向的影视创作中来,共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二、网络直播和自媒体与中华优秀文化的展示
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一直以来面临着场地小,受众少,票价贵等困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直播技术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要去看一场传统文化艺术演出,可能会面临票价贵、戏院距离远、座位偏远、音效不好等问题,但是通过网络直播,我们可以拥有更便宜的“入场”方式、多样化的观看场所、最佳的观看视角、清晰的音效等。相比于传统的文化艺术展示方式,网络直播还具有受众范围更广泛的显着优势。2017年光明网、斗鱼直播团队走到湖北、安徽、浙江等14个省市自治区,深入非遗文化发源地,走访国家级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推出移动直播30多场,向广大网友展示了包括南京云锦、龙泉青瓷、古琴艺术在内的多项世界非遗项目,直播总覆盖观看人数近3000万。中国网:“‘非遗传承与网络直播座谈会’在京举行”,http://www.china.com.cn/newphoto/2017-09/04/content_41526037.htm。如此大规模的观看人数一方面体现了网络直播不受时空局限,受众范围广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吸引力。随着拍摄设备的不断改良,手机拍摄性能的提高,现场録制不再需要许多专业复杂的设备和相应负责的人员,拍摄方式的改变使得一些不适合在舞台上进行的、非主流的文化技艺得到了展示,有利于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共同传播与传承。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在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注册账号,上传拍摄的视频,与海内外观众进行互动。与传统文化结合,优质精彩、新奇有趣的短视频可以在群体间、人际间进行快速共享传播,进而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网络直播和自媒体平台给了传统文化更多的创新空间,客户终端的观看者不仅可以是观众还可以是表演者,他们可以将看到的学到的传统文化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改良或者改编,丰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此外,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平台的“网红效应”还可以带动大众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比如最近在网络大火的“网红”教授戴建业,以其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场景化的古诗词解读方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其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的一个视频片段一周之内点击量就超过3000多万次,坐拥70万粉丝。戴建业教授独特的讲解风格令网民们耳目一新,使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与热情。
利用网络直播与自媒体来进行传统文化的展示也存在不足之处,它不能达到与现场相同的体验效果,降低了观众的现场参与感,但是相信随着VR等技术的发展,这一问题在未来也会得到有效解决。随着互联网生态的发展,网络直播和自媒体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逐渐壮大起来,它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规范引导。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发挥净化网络空间,提升大众审美品味,提高民众文化品德素质修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作用。反过来,网络直播和自媒体可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向更多的观众群体传递传统文化的内涵,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两岸同胞可以利用这种新的传播形态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交流,共同维护两岸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础,增强中华民族意识,创作出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弘扬传承中华文化。
三、文字数字化、教育信息化与中华文化的创新化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做出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决策。十九大再次提出要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数字中国作为信息化时代下国家发展的新战略,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领域。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将有利于中华文化保护的完整性和传承的创新性。
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老化、腐蚀、褪色、遭破坏的现象,影响其观赏价值、教育价值、研究价值,通过数码显微技术、数字影像技术、三维虚拟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可以完成手工无法完成的修复,延长其寿命和价值。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电台音频资料、新闻纪録片、老唱片等进行存储和修复,最大程度地保留文化的原始信息,在收集和存储过程中,系统化地梳理整合中华文化,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研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库中的文化资源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和再次开发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中华文化的转化方式更加具有创造性,比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人会动、水会流、鸟会叫的清明上河图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驻足观看,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再现宋朝时期清明之际京师汴梁的风俗景观、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这种处理方式一下子拉近了人们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使人们产生一种很强的临场感,直观地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文化的数字化转化方式增加了文化的吸引力、表现力、感染力和传播力,更容易和当下的生活建立关联,融入到现在生活中。
2017年《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显示,从文化消费者市场角度看,2015年我国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纸质阅读,微信阅读成为最受欢迎的电子阅读方式。出生于信息时代的90后、00后,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更习惯于从网络中获取知识信息。 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2.0行动计划》通知,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2.0行动计划》”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信息化教育与数字化的中华文化教育结合,可以使青少年从小就开始接触优秀的中华文化,培养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与大陆共享中华文化的台湾在古籍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起步早,开发有规划,并已取得可供大陆学习的显着成果。曾参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数字化工程的台湾艺术大学前校长谢颙丞在看到大陆节目《国家宝藏》、《我为故宫修文物》时,称赞大陆的创意,表示两岸可以携手,通过数字化将中华文化IP一源多用,共同传播优质中华文化。台海网:“两岸携手传播‘国家宝藏’,台学者建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news/bilateral/2017-12-20/2085224.html。所以大陆不但可以借鉴台湾将文化数字化的成功经验,还可以与台湾一起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中华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传承。
四、传统文化IP的打造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2018年10月25日,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发布了《面向高质量的发展:2017-2018年度IP评价报告》。根据报告定义,文化IP必须既有产业价值(经济效益),又有文化价值(社会效益)。产业价值是“底盘”,没有产业价值,IP就难以进入市场和公众视野,更难以从一个文化产品成为文化符号;没有文化价值,IP就难以持久,而且文化价值正是IP凝聚淬炼、从产业“跃升”为文化符号的核心动力。瞭望智库:《2018年度IP评价报告》(全文),http://www.mifanxing.com/p/1469047。在中国当代语境下,文化IP并不局限于文学、动漫、影视作品,还包括在国家文物、名胜古迹、城市、国花、国宝、节日、企业、人物等内涵上衍生出来的产品。IP是打造世界级文化符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和方法,是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商业博弈,还是国家间文化实力的交锋,都表现为IP之间的竞争。瞭望智库:《2018年度IP评价报告》(全文),http://www.mifanxing.com/p/1469047。传统文化IP的打造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密切相关,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传统文化IP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责任,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展示中国好形象”的责任,承担着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培养文化自信意识的责任。
在当今中国文化生活中,西方文化仍然处于流行态势,青年人更倾向于追逐欧美日韩文化潮流,比如在过节日的时候,西方的万圣节、圣诞节、感恩节在大街小巷和学校都要比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更有氛围;看电影的时候,青年人更愿意选择好莱坞大片;上海香港的迪斯尼乐园在孩子们的心中更有吸引力……我们的价值观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淡化了我们本身文化认同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很有必要采取行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IP。《IP评价报告》综合总体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众多文化IP中,与传统文化、经典文化深度结合的现代文化娱乐产品占据了领先地位。所以我们在打造自己的IP时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
以故宫博物馆为例,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故宫博物院已经研发9000多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10亿之多,幷且故宫与腾讯合作推出的故宫表情包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在谈到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方向时,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博物馆的文化创意要跟着人们的生活走,要让文创产品接地气,更好地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所以故宫博物馆所研发的产品既具有鲜明的故宫文化印记又具有时代生活气息,如此故宫文化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更具生命力和现代气息的转化。故宫博物馆的成功为传统文化IP的打造树立了典范。2016年11月29日,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财政部五部门共同编制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鼓励社会力量与文物博物馆单位深度合作,针对文物博物馆单位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与博物馆藏品资源,广泛应用多种载体和表现形式,开发兼具艺术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文化创意系列产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计划行动》,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6/5143875/files/a05f61476d51487eb cab3d9260a5ab59.pdf。
我国台湾地区在文创方面起步早,产业结构多样,而且一直坚持使用繁体字,具有打造传统文化IP的优势。但台湾文创产业规模不大,岛内的“去中国化”行径也削弱了文创产业的创作力,而大陆的市场企业规模更大,政府龢民间推动力更强,两岸之间的合作不但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效果,还可以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五、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是规范和监管问题。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产生带来了很多治理问题,在互联网与文化相结合的领域,相应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完全,这不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在大众创作时代,有些作品还会打着中华文化的幌子挂羊头卖狗肉,曲解文化原意,污染网络生态。有关部门应加大审查力度,及时清理不合格的文化作品,净化网络空间,保证中华文化得到正面的传播。
二是技术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华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新形态离不开技术平台和技术手段的支持。在保证传播和传承形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技术平台的安全,防止其突然的系统崩溃或遭病毒袭击等。有些技术手段耗费颇巨,在技术发展和应用还未成熟时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成本,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带动和支持。
三是泛娱乐化和过度商业化问题。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我们要避免中华文化的转化方向过于迎合大众,要以合适的方式引领大众的文化取向。传统文化的产业化也应该避免完全地市场化商业化,不然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被过度开发,出现浮于流表的“虚热”等问题。
总的来讲,任何一种新表现形式、新行业、新形态的出现都会面临一些问题,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方式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利大于弊,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要求,有助于实现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李美良: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