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毕业时,老师要我们同学之间互相勉励,交换通讯地址。我便写上“永定县金胜乡中金保第十甲(金砂半铺里永复居)”。然而,这个“半铺里”地名的由来,使我反复捉摸了几十年而不得其解。虽然人们从何时叫起已无从考证,但其内涵还是可以考一考,意义不大,仅聊以为慰而已。
从字面上解释,‘半’是一半,不成一,‘铺’有二种解释:一是客家方言一铺路‘十华里’;二是店铺的铺。还有一个‘里’字,可理解为“乡里”的里,“里程”的里和“里边”的里,以及客家方言的助词。诸多因素纠结一起更难理解。
几十年来,时常在别梦依稀中记得小时候母亲在“铺边”(与上李屋对面相望的地方),种过地瓜、緑荳等作物,我还在那里采过緑荳、拉过地瓜藤,那时的地瓜和緑荳是种在老房基中间的,附近有一排排的河卵石基础(石脚),一直延续到修公路时。在我对“铺”字有所认识和理解后,才意识到那里原来可能是某个时期的店铺遗址,所以那个地方就叫做“铺边”。
我有一个大胆猜想:早在“半铺里”的地名出现之前,先民就在“铺边”这个地方建有房舍定居于此。因地处主干道边,为了便于商旅,先民也曾开设过客栈之类的店铺。这点可以比较肯定,否则就不会有“铺边”的地名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如水、火灾或年代久远,店房坍塌了,一度只剩半间店面,而且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里叫做“半铺里”。为何不叫“半间店”呢?因为这不合古人的口语。店即铺, “半间店”即“半铺”。至于“里”,我倾向于客家话方言的助词,如在周边的“田塅里” 、“大培里”、“焦坑里”、“大山里”、“东阁子里”等,于是后来迁入的先民便自称“半铺里”人,外界也把这里称之为“半铺里”。
注:罗永光(1935—2018),赤竹半铺里人。龙岩煤机厂劳动服务公司原经理。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