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亲子沟通1 谁盗走了他(她)的灵魂?——家长如何帮助学生管理手机

  【活动目标】

  1.让家长瞭解学生手机管理的背景及概念。

  2.让家长懂得对孩子进行手机管理的重要性。

  3.让家长明白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手机管理。

  【活动重难点】

  1. 重点:让家长懂得对孩子进行手机管理的重要性。

  2. 难点:让家长明白如何引导孩子有效手机管理。

  【活动时长】

  120分钟

  【活动准备】

  视频、配乐、签字笔、A4白纸

  【活动过程】

  一、家教预热:

  (一)热身游戏《创意自我介绍》

  目的:让原来互不相识、互不交流的家长学员们开始熟悉起来。

  游戏方法:

  1.首先,老师先做一个创意自我介绍。

  2.要求家长学员们将自己的手掌描画在纸上,在每个手指图形上写下自己的一个特征,再拿着这个手掌图向邻座的学员做自我介绍,并听取他人的自我介绍。

  3.要求学员们将自己刚刚认识的新学员介绍给坐在另一边,或前面、后面的同学,并组成4人小组。

  (二)游戏小结,引出课题

  1.小组讨论游戏的感受和思考。

  2.导师小结:由游戏引申到人际之间的“心理需求”,引出沉溺于手机背后的心理需求,让家长思考快速变化的社会时代背景下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手机管理问题。

  3.导师播放视频《14岁初中生因手机丧生》(1分钟50秒),提出问题:你怎么看视频里的这位家长?你会怎么说?你会怎么做?

  4.导师请2-3名家长分享后继续看案例,由案例里家长的行为引出本次工作坊的主题——手机管理。

  二、家教导航:

  (一)引入3个例子来帮助家长带入到不同的情境当中,引导在场的家长们讨论交流学生玩手机背后的3种心理需求,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也是积极地分享自己的看法。

  (二)手机管理的必要性。

  沉迷手机的表现:

  为何学习没有兴趣,玩游戏时却全神贯注神采奕奕,就是通宵也没问题,甚至还夜不归宿?父母用尽办法,断网砸电脑,为何还是管不住孩子玩游戏?孩子离不开手机,去哪里都带着。孩子承诺不玩了,可是依然管不住自己。孩子撒谎,或者不愿与父母交流,亲子关系有隔阂。

  沉迷手机的危害:

  网瘾已经被国际社会鉴定为精神疾病的一种。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最突出的危害就是导致孩子社会化大脑的退缩,人在行为上失控、情感上扭曲,执行力、洞察力、决策能力下降。

  手机上瘾的心理学分析:

  手机屏幕背后,充满着高中生对独立感、成人感和自信感的渴望,手机是成人的象征,是高中生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的载体。他们通过与同伴分享经验来构建自我同一性。手机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满足瞭高中生现阶段的心理发展需要。

  三、家教体验:

  (一)导师呈现《学生使用手机的调查问卷》数据及案例。

  手机娱乐性强,学生通过手机获得愉悦感;通过手机聊天,获得自己的“私人空间”。

  (二)组织反思

  学生心声(学生对喜爱使用手机的原因)

  为什么喜欢用手机?因为手机可以:聊天交际,看电影视频,看小说,玩游戏放松,瞭解时事网上购物,便捷支付(微信、支付宝)

  (三)案例分析

  高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解决“同一性”(12-18岁)危机,向成年人过渡。此阶段的孩子要去摸索“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渴望独立,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希望能以成年人的姿态获得个人的解放。

  数据展示1:家长使用手机的时长也不比孩子短。

  数据展示2:家长使用手机工作,孩子误认为娱乐,给予错误引导。

  小结

  ①中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造成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增强;

  ②家长在家中如何使用手机,孩子会耳濡目染,孩子会进行模仿。若家长在家亦是手机控,当进行管教时,就丧失了说服力。

  数据展示3:关于手机对学习的影响,家长和孩子的看法有明显冲突!

  学生心声(学生对家长管束手机的看法)

  家长管束的方式?口头提醒,警告、威胁,说教(心灵鸡汤),藏手机,断wifi,收电话卡,约定时间。

  对于家长的做法,孩子的感受是?烦躁,不理睬,敷衍,家长根本不管,没了手机还可以玩电脑,理解。

  (四)导师小结:

  1.孩子对沉迷手机的危害认识不足,导致即使有公约,也未能自觉遵守。

  2.我们都发现,纯粹的说教,对于管理孩子使用手机成效很低。

  3.如何能更有效地让孩子从沉迷手机中走出来?

  四、家教探索:

  (一)为什么会手机上瘾?

  家长讨论1:我们平时是否观察到孩子手机上瘾并作出科学的判断?

  1.需求得不到满足

  家长讨论2:我们平时对孩子有哪些需求是拒絶或忽略的?

  2.学生自控力不足

  家长讨论3:我们是否对孩子自控力不足的表现进行分析?

  3.亲子沟通中藏危机

  家长讨论4:我们平时对孩子有哪些不恰当的语言或行为暴力?

  4.父母期待值过高

  家长讨论5:我们平时对孩子有哪些不恰当的“驱他实现预言”?

  导师小结:

  1.沟通。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有这样一项关于孩子使用手机的调查,研究表明那些手机成瘾的孩子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家庭教育问题。

  在1200名调查的学生当中,百分之八十的孩子认为他们无法与父母沟通。

  2.成绩。孩子认为父母只关心自己的成绩,不关心他们的烦恼和困惑——这些在父母眼中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在孩子眼中,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都是大事。

  而对于这些父母眼中的小事的处理,恰恰是他们步入社会后处理一些事情的基础。

  3.情感。《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明星刘烨自顾自玩自己的手机,儿子诺一说“爸爸,我做了一个梦,观音菩萨让我陪你聊天”。

  虽说童言无忌,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孩子是非常渴望与父母交流沟通的。

  4.认知。每个人都有认知上的差异,家长与小孩在认知上的差异通过平常的行为体现。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自我(人格)发展理论》

  案例分析:认知扭曲的案例

  我有一个很要好的女性朋友。前一段时间她失恋了,每天都闷闷不乐,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对我哭诉的时候,她重复地说着这么几句话:“我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傻子,他骗了我那么久我都没发现;我现在知道了,从三年前我们在一起开始,他说的每句话都是假话;我现在已经不相信爱情了,我这一辈子恐怕要孤独终老了。”

  导师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中的“认知扭曲的十大‘陷阱’”与学员一起分析上面案例中存在的哪几个问题。

  (二)如何帮助孩子管理好手机?

  1.导师给出三个维度供参考: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结合具体案例分析。

  2.观念上的差异

  (1)优秀父母的教育观

  ①尊重原则:尊重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情绪。

  ②宽容原则: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宽松和谐的环境,家长过高、过严甚至苛刻的要求,严重违反了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

  ③激励原则:汽车奔跑需要加油,孩子成长需要激励。

  ④理解原则:理解就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既是一种科学的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

  ⑤提醒原则:提醒是理性的批评,而不是情绪的发泄。

  ⑥信任原则:每个孩子无限的潜能。

  (2)亲子沟通面面观

  ①规定时间,制定规则:孩子玩电子产品,无论是过度放纵还是严格禁止都是不理性的,把握好分寸才是正确的做法。

  ②父母以身作则:爸妈们请将手机和Pad等放一边,好好地陪伴孩子游戏和玩耍。

  ③转移注意力:跟孩子来一场家庭游戏、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跟孩子画画、或者带孩子外出去散步逛公园等。

  ④孩子自己赢取时间:我们可以制定奬励措施,每天作业完成的好,正确率高,就会赢得半个小时的游戏时间。

  ⑤让孩子意识到危害:比如耐性的减弱,体重的增长,成绩的下降,朋友的减少,等等。

  ⑥帮助孩子增强自控力:比如向班里自控能力强的同学取经,制定自己的每日作息计划和每周学习目标等等。

  ⑦让孩子学会管理手机增强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我们情商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孩子步入社会,开始独立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⑧增加家庭情感交流:孩子现阶段的需求是什么?增加家庭活动,学习后一家人看电影,多带孩子外面走走,欣赏大自然等等。

  五、家教寄语:

  亲子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优秀的人才拥有好的生活习惯,好的生活习惯源于从小养成。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懒惰的家长总想用最轻松的方式教育孩子,可是所谓的轻松也必定会为孩子的将来埋下隐患。

  六、家教拓展:

  请家长选择一对一练习或选择一本亲子沟通类图书阅读后写一篇读后感并在家教群内进行分享。

  一对一练习

  我要放下我理想中的孩子,

  我爱我现实中的孩子,

  我接纳你的优点,也接纳你的缺点

  我知道我是个不完美的妈妈(爸爸),

  我已经在学习如何做得更好!

  我也知道你不是一个完美的孩子,

  我相信你有能力改变,我会一直支持你!

  我们一起努力!我爱你!我亲爱的孩子!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