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让家长感受正向生命能量对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要性。
2.让家长学会如何将正向能量赋予和传递给孩子。
【活动重难点】
1.重点:让家长懂得如何将正向能量赋予和传递给孩子。
2.难点:让家长在亲子相处过程中能运用和实践赋能的方法。
【活动时长】
120分钟
【活动准备】
视频、配乐、纸巾、签字笔、A4白纸、鼓励卡
【活动过程】
一、家教预热:
(一)热身游戏,调动家长的参与热情。
所有家长围成一个大圈站好,每个人左手食指向上,右手手掌心向下,左手食指顶在旁边家长的右手手掌心下面,用手掌连成一个圈,当听到导师念的文段出现“孩子”这个词时,每一个家长用力抓旁边家长的手指。
热身游戏参考文段:纪伯伦的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孩子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孩子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孩子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孩子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孩子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孩子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孩子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二)导师播放泰国视频广告《凤梨的故事》(1分34秒),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视频的这位家长,你会怎么对孩子说?你会怎么做?”
(二)导师请2-3名家长分享后继续看视频,由视频里家长的赋能言语和行为引出本次工作坊的主题——赋能,让孩子的生命更有力量。
二、家教导航:
(一)导师讲述什么是“赋能”。
赋能:家长将正向能量赋予和传递给孩子。
(二)导师讲述为什么要给孩子“赋能”。
1.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自我(人格)发展理论说起:
埃里克森的自我(人格)发展八阶段
高中阶段的孩子处于第五个阶段“同一性VS角色混乱”,他们经常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不确定,或者对自我感到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也经常会发问:“我是什么样的人?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才是我想要的?我在追求什么?”。孩子试图自己从智力、社会、性别、道德等整合起来达对自我整体认识,即获得自我同一性,能明确自己做事的目标、对预期获得认同,有自信心有收获成功的幸福感;,这时孩子就会体验一种“明确自我意识,自我内外一致”的感觉;而缺乏同一性的孩子会体验到“自我的社会角色不确定感”,没有解决好这个阶段的危机的话孩子就会出现自我的角色混乱,总会处于犹豫、迷茫、仿徨,对生活缺乏目标与方向,无法发现自我认识,缺乏责任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2. 由心理学家罗伯特·默顿的“自我实现预言”说起:
自我实现预言也叫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指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他们对自己评价,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会影响到自己未来的行动。父母不恰当的自我实现语言往往容易让孩子缺少安全感、内在能量不足,形成自卑、退缩的人格,进而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和厌学、弃学等行为问题。
三、家教体验:
(一)导师带领家长进行缠纸巾体验活动。
活动内容:每两个家长为一组,其中一个家长扮演孩子,另一个家长扮演爸爸或妈妈,孩子站着不说话,爸爸(妈妈)从脚到头给孩子的身体缠上纸巾,一边缠一边重复说:“我这样做是对的,都是为你好!”,直到纸巾缠到头顶,然后孩子用力挣脱身上的纸巾。
(二)小组内分享感受,导师请1-2名家长自由分享。
(三)导师小结:很多时候我们被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长轨迹给自己划上了自我限制的框框,觉得为人父母理应为孩子付出一切,甚至认为自己做的所有都是为孩子好,他们要感恩自己,要知足。却从未意识到我们的“好”背后,塑造的是一个个不自由的灵魂,不自信的个体,这些孩子缺少自我能量,很难产生成长的内动力。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尝试改变自己,给孩子积极赋能呢?
四、家教探索:
(一)家长分小组讨论、分享:我们该如何给孩子赋能?
(二)导师总结——从认知、情感、行动三个层面总结给孩子赋能的方法与技巧.
1.认知层面:
(1)父母自我的积极信念:
父母要先给自己赋能,才能给孩子赋能。一个喜欢埋怨,经常出现消极想法的家长,他的孩子也不可能是积极乐观的。一个对外界充满信任、凡事能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的家长,孩子的内心也会充满阳光和能量。
(2)父母对孩子的合理期待:
心理学“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认为,当人的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也就是说,对一件事情或人无论是抱太高的期望和太低的期望,到最后事情或人成功的可能性都不大。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会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反而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使他们对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缺乏信心及亲近感。首先,对孩子有期待是很正常的事,但我们必须要分清这种期待有多少来自我们的执念和虚荣,有多少是对孩子热爱的支持。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设计的发展目标要考虑孩子的身心特点和自身条件。最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结合社会需要和可能。应在家庭教育中适当调整期望值,不要将子女培养的目标定得太高,应该让他们感到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够实现。每一次小的成功都是给孩子增加自信的“加油站”。等孩子对自己充满自信时,再逐步提高标准,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更有效。
(3)父母要让孩子成为自己:
①体验活动:两两一对,A扮演父母,B扮演孩子。
——B蹲下,A拉着B拼命跑
——B蹲下,A伸一个手指给B,B拉着A,A慢慢陪着B走。
②家长分享:各自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有什么感受?
③导师小结:当父母一直拉着孩子走,过度控制和保护,这是盲目的爱,孩子的成长没有方向,没有自己,孩子不是孩子;当孩子往前走时,父母只是陪伴和支持,这是成熟的爱,孩子成长的内在力量会很足,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2. 情感层面:
(1)温暖的家
一个温暖的家,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爸爸妈妈爱孩子,孩子也爱爸爸妈妈。孩子在这个家里感受温暖的爱,就像胚胎存活在子宫里的状态一样,非常有安全感;反之,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孩子没有安全感,就会试图找其他的场域来补偿自己的安全感,如电子游戏、网吧、恋爱、离家出走等。
(2)理想化镜映
当我们在意识层面给予孩子足够理想的镜映时,孩子的潜意识也会给自己足够好的镜映,这种镜映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无限的力量。
(3)无条件的爱
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理论家科胡特曾有一句经典表述:“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这句话指的时如果父母在表达禁止或拒絶时带有可能充满愤怒的严厉,可能使孩子对拒絶与禁止产生过分的恐惧和焦虑,以至于很长的时间孩子会因为避免拒絶而对外界停止创造性的探索,因为他的内驱力的很大部分被压抑了;如果父母在表达关爱与深情的同时过于带有诱惑性,或许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并不是成长所需的那份依赖,反而在分离与个体化阶段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所以父母要给孩子不带诱惑的爱,也就是无条件的爱。我们要尽量避免用物质(金钱)来交换对孩子的期待或目标,我们要尽量避免当孩子取得成就时表达我们的爱意,如“你这次考试有进步,太棒了!妈妈爱你!”我们也要避免当孩子做得不好时威胁孩子说:“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你再这样我就走了!你再这样就给我滚出去……”
(4)无条件接纳
很少有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有相当数量的父母打心眼里不接纳自己的孩子。接纳孩子,是对父母的最高要求,也是最低要求。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出现不良情绪或行为时,首先要暂时放下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失落,接纳孩子不好的行为(结果),用同理心理解孩子,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感受,不评判孩子做的对与错、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尽量做到“对事不对人”,无条件接纳孩子不好的一面,告诉他:“我爱你,哪怕你做得不够好我也一样爱你,我相信你有能力改变,我会一直支持你……”
3. 行动层面:
(1)正向激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一次经典的实验后共同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它又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和“期待效应”。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家长对孩子正向的赞美、激励、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孩子的行为,当孩子获得家长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家庭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2)积极回应
当孩子迫切的希望父母给予自己足够的关注和回应时,父母冷淡的态度或者是选择性忽略使得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孩子与父母的情感链接无法被建立起来,孩子很难对父母表示亲密,孩子的安全感也会渐渐缺失。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孩子更加需要父母的正面评价,因为积极的回应是孩子自我评价建立的基础,积极的回应也是家长的一种正向反馈,家长可以通过耐心倾听孩子的表达、理解孩子的感受、及时给予孩子回应、引导孩子寻找例外(如:曾经成功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看看问题到底在哪里?有没有转机?) 等方法来让孩子积极回应,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认可和支持,也会让孩子保持倾诉的热情,进而遇到状况时会继续向父母倾诉,以求得到父母及时的帮助和开解。
(3)榜样力量: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不管是在价值观、情绪、行为等方面都要做孩子的榜样。
(4)亲子行动:家长要给孩子多一些有意义的陪伴,多和孩子一起读书、散步、看电影、旅游等。
五、家教寄语:
《追风筝的人》有一句话:“孩子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安全、被接纳、被爱、有价值,孩子才有能量,才愿意、也才有能力去努力超越自己,为爱而改变和成长,从而有良好品格、习惯和优秀的外在行为表现。你我都不完全,我们的爱也不完全,我们有责任从自己的改变开始,给予孩子生命能量,让他的生命变得更加阳光,更加精彩!
六、家教拓展:
(一)每个家长尝试找出孩子三个值得肯定的方面,并给孩子写一张鼓励卡。
(二)推荐视频与书目:
1.纪録片《零零后》
2.短视频《继承者》
3.书:《追风筝的人》、周鼎文《读懂孩子》、尼尔森《正面管教》丛书、科恩《游戏力》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