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一九七八年我选择瞭高考,幷且考入了武汉大学中文系。这件事是我人生中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而武大带给我的絶不仅仅是一个学士的学位。现在的学位,只要有钱,便能买到,别说学士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恐怕拿得出钞票就是件简单的事。可是谁又能买到扎扎实实地在校生活四年、并与志趣相投的同学们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呢?

  我进武大时,正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同步。由工人而成为学生,学校充满活力充满书卷气息的氛围一下子便打动了我。在我的心中,犹如自己新生命的开始。虽然那时的我们开始上课用的多是油印教材,许多观念仍然是“文革”观念的延续,而且一些工农兵学员留校的老师水平也不太高,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又有了学习的机会。

  进校没多久,思想敏鋭的同学们已经开始对“文革”文学进行批判和反思了。记得我们年级成立了一个名为“长征”的文学社(社刊名为《红枫叶》)。因为都没经验,文学社并不活跃,但那时经常讨论的一些话题,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现在想来当然觉得好笑,我们讨论最多的是:爱情禁区问题(即小说能不能描写爱情),歌颂与暴露问题(即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能暴露阴闇一面),喜剧与悲剧问题(即能不能写悲剧)。几乎同时,我们又参与了系里组织的“文学是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讨论会。我们为这些现在看来一目了然的问题争论不休。当然也在争论中越来越清楚文学究竟应该如何做。

  我在校的四年,的确赶上了大好时光,刘道玉校长鋭意改革,学校的学术气氛很是活跃,各种社团都涌了出来。不过因为“左”的思想影响深刻,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清理,也不容易。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全校性作文竞赛。我报名参加了。赛场气氛很严肃,足见校方重视。但赛题出后,令人大吃一惊,乃是有关“做新长征的突击手”或是什么“在新长征路上”之类的题目。这与我先前的设想大不相同。我一直觉得大学里的作文题至少应该感性一些,可以有些个人的情绪色彩。结果那一次竞赛令我十分失望。记得坐在考场,我想这样的文章做出来岂不就是几句空洞的口号么?那又有什么做头?更兼我对政治术语素无兴趣,从来也不往脑子里记,选用一些什么样的文字来写这篇文章我都不知道,于是我审题不到三分钟,便首先退出了赛场。这是我自己一生中做的一件最为大胆的事情,而我自己觉得那审题的三分钟思考,也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觉醒。现在想来,也只有在武大当时的宽容的氛围中,我才敢如此扬长而去。

  大学四年,所受教益终身难忘。我的同班同学弓克在毕业前夕说,大学四年,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学到了什么,而在于我们知道了怎么去学。我觉得他说得太好了。我想这也正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我传授了多少知识给你们,而在于我使你们知道了知识的重要幷且给了你们一把钥匙——一把开启知识之门、智慧之门的钥匙。

  的确,许多的东西,通过自学也能学到。但大学的学术气氛、每星期变化不同的各种讲座、各系妙趣横生的黑板报、为开晚会而进行的排练以及演出、慷慨激昂的学生演讲以及同学们之间对于作品的探讨等等,乃至小操场冒着大雨看电影之类,却都不是自学可以见识到的。你只有参加了,只有身临其间,你才能被感染被熏陶,你也才能从心灵上有真收获,从气质上有真改变。

  我们班曾经成立过一个剧社。我是剧社成员之一。剧社主要成员有六七人。除了我之外,还有童志刚(童志刚因为朗诵得好,富有激情,故而每次都是主要演员。但他最主要的问题是太瘦);夏武全(夏武全扮相好,嗓音好,但他的致命问题是普通话里夹杂着突出的武汉口音,偶尔还会嗑巴一下);弓克(他能出许多花点子,因而充当了剧社的导演,他致命的问题是自己怯于上场,总是策动他人);张磊(他也是主要男演员之一,他的主要问题是表演能力弱了一些);崔琰(她是唯一的故而也是最重要的女演员,她嗓音好,扮相也好,同时也很会演出,但要命的问题是她的个子太高大了,而与她相对的男生们都显得那么瘦小)。我在其中似乎打杂比方准备道具借服装以及陪伴崔琰,这是一个最无用的角色,几乎从来都没有上过场。我们给剧社起名为“熙德”,口号是“美得像熙德一样”。理由是我们最初排演的剧目是《熙德》中的一个片断,演出非常成功,给大家留下美好印象,为纪念它而起此名。后来我们还排演过什么我就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演过一个《骷髅的迷恋者》,之所以记得它,是因为我们做了一个骷髅,演出前每天放在床底下,很是吓人。

  剧社的活动几乎是大学生活中最容易让人怀想的故事。

  我们还有一个诗社,诗社的成员大多也是剧社的班底成员。在诗社里,我算是主力。不光写诗,还有刻钢板。我在上大学前,在原单位搞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工作,比较会刻钢板。于是诗社所出诗集最重要的作品大多由我来刻。那时诗社社长是童志刚,他的诗是公认的最好,激情四溢。为此发表在诗集最前面的组诗几乎全都是童志刚的,我刻了几册诗集,结果几乎全都刻的是童志刚的诗。曾经想过,在我们班上,对童志刚的诗风最为瞭解的大概就算我了。我一直觉得童志刚是最应该成为诗人的一个人,可惜阴差阳错,加上毕业分配的不顺,童志刚后来成为了文学评论专业的研究生,从此离开了诗歌。这使得我们班最应该做诗人的童志刚没能做成诗人,到如今却做起了杂志主编,这是一次真正的人才浪费。

  我写小说也是由大学开始。起先写过一篇,参加学校小说创作竞赛,结果惨败。被评选老师批评得一塌糊涂。好在我自己有一份自信,没有太大在意,又写了第二篇。由这篇始,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写作之后,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越来越感受到大学四年对于我来说真是一笔财富。不在于大学是否训练了写作,而在于你经历过大学生活的浸泡后,你对生活对社会有了全然不同的理解。你站的角度和你过去完全不一样了,而且,你懂得好作品的价值,懂得了独立思考的可贵,更懂得了文学的意义。

  虽然大学不能教会你所有的东西,但有些东西不进大学你是永远也得不到的。因为这些,我们的母校武汉大学便是永远地镌刻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它给予我们的财富令我们一生受益。

  (说明:此文写于1999年,曾收入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的《樱花树下的家——高校文学经典读本丛书·武汉大学卷》,陈军、胡纯琦、龙涛编,以及作者所着《我的人生笔记:一个人怎样生活无需要问为什么》等散文集。)

  这里把近十年的情况也交代一下。

  我一直都是一个写作者。生活方式几乎固定不变。但这十年,却有了一些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我在2007年当选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于是,我的生活多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经常要开开会,以及经常要面对记者的提问。在我来说,很麻烦的。

  但这十年内,我却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两部长篇小说以及数部中篇小说。此外还有文化随笔《汉口老租界》及旅行随笔《客观》二书。当然也有我喜欢写的中篇小说。我几篇重要的作品,都是在这十年内完成。

  而最重要的是:2008年,我调至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是为该系的二级教授。这也是人生一个重要的内容。我自己是很高兴的,因为在我接近退休的年龄,还有单位愿意要我去工作,我自以为这样的人生也算是一种成功。虽然调动到一半,省作协突然不放,但华科大依然不介意,依然承认我是学校教授的身份。

  因为此故,我领衔在华科大成立了“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主要做一个名为“春秋讲学”的项目。为本系教师们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这个中心已经做了三年。在每年春秋两季邀请全国著名作家评论家前来驻校讲学。社会影响非常之大,我自己也十分有收益。

  这十年中,我的作品也获了一些奬。不过,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些奬真没什么。我高兴的是,有些作家的作品是要靠得个奬才被大家认可,而我则不需要。即使一个奬也不得,我也是个好作家。这一点,几乎是公认的。怎么说,我也要为武大中文系78级争气才是。

  2012年我连任了湖北省作协主席。也是这一年,我出任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兼主编。这是我第二次编杂志。也是我出面第二次对杂志进行改版。庆幸的是,改版还算成功。上次做《今日名流》杂志,一做八年,现在做长江文艺杂志,也已三年。我其实非常想放下这些事,回到安静的书房,研究或是写作。无论如何,这些事务性的工作,都不是我之所爱。

  还有最值得一说的,去年,我的长篇文集(3卷)和中篇文集(7卷)都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两部文集,也算是给自己即将到来的60岁的一份大礼。

  2015年,我满六十,几近老年。始觉人生快速得只如一瞬。这真是没办法的事。从今年起,我要尽快地减少自己的工作,让自己尽快适应老年人生活。很庆幸有这么多同学与我一样,都在陆续进入老年。回看三十年,大家像是一起长大的,一起玩到现在。旁人见我等是老了,但我们彼此相看,却都还觉得年轻。而且此后大家一起玩的时间越来越多。想想这个,似乎多了一份开心。

  2015年1月

  汪芳简历 (学号787044)

  女,汉族,1955年5月11日生于南京。网名:WF。1957年随父母迁至武汉。原籍江西彭泽县。

  1974年高中毕业,曾在运输公司当过四年装卸工。

  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考生。

  1982年毕业后到湖北电视台任编辑,曾做过电视剧编剧、电视专题片撰稿人。

  1989年调作协湖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

  1993年底至2001年初任《今日名流》杂志社长兼总编。曾为湖北省青联副主席、湖北省人大八届常委,湖北省政协第八、九、十、十一届常委。

  2007年9月在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湖北省作协主席。2012年9月在湖北省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连任。2012年出任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现为湖北省作协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1976年始发诗作。1982年大四时首次以笔名方方发表小说处女作《大篷车上》。1987年发表《风景》,被文学界认为“拉开‘新写实主义’序幕”,成为中国“新写实”派代表作家之一。已出版小说、散文集约90余部,其中长篇小说三部(《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武昌城》)。曾获中国《诗刊》新诗一等奬。中篇小说《风景》、《琴断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奬。2012年因长篇小说《武昌城》获南方传媒年度杰出作家大奬。其他作品亦多次获《小说月报》百花奬、《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奬、中国女性文学奬等国内重要奬项。多部小说被译成英、法、日、韩、意、泰、葡萄牙等外文在国外出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