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理想的归宿

  我出生于五岭之一都庞岭下一个小县城里,跟着姥姥度过童年时期。六年以后,被舅舅接到桂林市,在那里开始了小学学习生活。再后又随父母来到桂南,在那里上了中学。

  学校的生活已经淡忘,只记得当时很听话,很驯良,成绩也很好。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老师的宠儿。我自己也充满了幻想,充满了憧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进入神圣的科学家的殿堂。

  在高中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茫然,我逍遥,时不时还想在喧嚣声中摆下一张书桌。风暴却常常把我卷入现实。宠爱我的老师一个个被风吹雨打,被宠爱的我却无力去为他们遮一遮风雨。由此我认识到自己天生的懦弱。一个黄昏,一位长着强健的三角肌的高年级学生挥舞竹鞭,狠命地抽打一位年老体弱的女教师,只因为她不承认自己是“牛鬼蛇神”。女教师痛苦地连声哀叫,却没有人挺身喝叫“放下你的鞭子”。这个镜头长期在我的脑海里定格,也许是对那场运动最深刻的印象。

  幻想破灭了,1969年春天,我又回到家乡农村,家乡母亲以宽广的胸怀迎接了我。我跟着社员一起出工,干遍了一年四季所有的农活。我爬上高高的都庞岭砍柴,挑着担子蹒跚地往下走。当快到家的最后一段路,我头发虚,眼发黑,双脚颤抖,时不时涌起把担子往山沟狠命一甩的念头,然而嘴上却喃喃地念叨:就到了,就到了……以后,我干活到了最精疲力尽的时候,脑海常常回闪这一刻的镜头,往往就增添了不少“挺”的勇气。

  我的乐园是村里的大队部。劳作了一整天,晚上一大群男女青年就聚集在大队部编戏排戏,然后到各个村子演出。“乐者,乐也,人性之所必不免也。”(《荀子·乐论》)虽苦虽累,却也愉情悦性。艺术的虚幻境界(哪怕是最拙稚的艺术)能使人迷,使人醉,正是它伴随着我度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

  不料,经过两次县文艺汇演,我竟然被县专业文艺队调去当专业编剧。1974年,我创作的文场剧《瑶山教师》在地区文艺汇演出尽风头,六期的《汇演简报》竟有三期大登对于这出戏的赞扬文章。一时间,悠扬的文场曲唱遍桂东北十余个县。汇演结束后,地区文化局组织了一个由副局长带队的修改班子,准备修改后代表地区参加自治区文艺汇演,却要把原来艰苦奋斗的主题改为反教育黑线回潮。我天生对路线斗争是外行,折腾了好几个月,最后因当年自治区没汇演(因批判《三上桃峰》)而作罢。

  在文艺队几年里,我随队下乡演出,走遍了县里的山山水水,吸吮了大自然的天灵地气,也培养了我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我时常想,有哪一天不在文艺队干了,我一定要带着全家在大山深处哪个学校当个教师,教十几个学生,种一两块菜地,赏月色溶溶,听松涛阵阵,意惬矣,愿足矣。

  1976年中国政治生活发生重大变化,1977年恢复高考,已经成家立业的我,对此似乎没有激起多大兴趣。到了1978年,大概是早年积淀下来的潜意识以某种形式被触发了,终于走进考场,被第一志愿学校武汉大学録取。

  珞珈山是美丽的,大学生活是美好的,课堂的讲听、宿舍的切磋、图书馆的游览,拓展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才智。然而,年近三十的人难免有属于我们这茬人的想法,每晚从教室回来躺在床上,不由得就想起都庞岭下小县城里那个温暖的家。四年的本科生活即将过去,我又面临新的选择。以当时的情况,我再回到小县城工作已不可能,因而分配到哪里都有个家属调动的问题。按当时的政策,研究生学历要比本科生学历优惠,于是又咬咬牙考上了研究生,进入北京大学学习。

  北大的未名湖也是美丽的。一个同学曾经对我说,全国最漂亮的三所大学,你已经读了两所了(还有一所是厦门大学),该满足了吧!我的意趣确实也在乎这山光水色,如同在武大经常上珞珈山漫游一样,我也经常到未名湖畔散步,亦清爽,亦虚空,而且不时在湖畔遇见同样散步的朱光潜等名人。

  基于对大自然的兴趣,我的硕士论文题目选了《中国山水传说研究》。我利用有限的经费,跑遍了大江南北武夷、雁荡、峨眉、富春等名山胜水。论文以后改成论著,被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选中。接着就是学术著作出版难,一直到九十年代,才又缩成《广西山水传说探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南方室工作。三年以后,全家从广西转来北京,终于又过了上团聚生活。

  少数民族文学多藴藏在远山僻野、丛林莽原,待挖掘、待整理。不过也正对我的意趣。我曾为着完成国家级重点项目原始性史诗研究,到了广西大瑶山、四川大凉山、云南阿佤山、西双版纳等地的村村寨寨。我的感觉是仿佛进入了一个时空隧道。如果说,前些年我体验的是大自然的原始状态,那么从此我不但体验了大自然,而且体验了社会的原始状态。进入阿佤山的时候,只见云雾之上,隐隐约约地显露出一片山头村寨,又时隐时现,恍如看到仙山琼阁……

  然而,最使我心摇意荡的是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中那么一种野性,那么一股野气。大酒大肉,狂歌狂舞,没日没夜地唱,没完没了的跳,还有祭仪、巫音,使人飞扬,使人放纵……此情此境,有几人能享!

  近些年来,我越接触南方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越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它的原始性、混融性、浪漫性以至狂放性。它曾参与创造了《山海经》、《楚辞》、《庄子》、《竹枝词》等不朽篇章,它为中华民族文学贡献了盘古、盘瓠、洪水等神话和原始性史诗、英雄史诗以及诸如《孔雀公主》、《阿诗玛》、刘三姐民歌等著名作品,它与汉族文学传统形成了互补互衬关系。于是,这几年来,我下功夫在整个大中华文学史的背景下审视南方少数民族文学,写作《中华民族文学关系史》(南方卷)。我曾经到过传说中孔雀公主七姐妹沐浴的金湖、景真公主传递葫芦信的流沙河、阿诗玛遇险的石林、刘三姐对歌的山峰……好好想,好好写。此书如果年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将是中国第一部民族文学关系史,或第一部从民族文学关系角度进行研究的中国文学史。初稿完成以后,我还战战兢兢,东敲敲,西打打,力争少出点错,少挨点骂……

  我很怀念大自然,常想着如果哪一年我不干了,深山老林泉边月下的一座草庐是我很理想的归宿。

  1998年3月

  刘亚虎简历 (学号787029)

  男,汉族,籍贯:广西灌阳,1949年6月3日出生于广西,那是五岭之一都庞岭下一个小县城,跟着姥姥度过童年时期,六年后,被舅舅接到桂林市读小学,后又随父母来到桂南上中学。高中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9年春天回到家乡农村。其间,白天劳作,晚上编戏、排戏、演出。参加过两次县文艺汇演,被县专业文艺队调去当专业编剧。

  1977年恢复高考,因已成家立业没想考。1978年终觉不甘,走进考场,被第一志愿学校武汉大学録取,广西(桂林)考生。1982年毕业时考上北京大学民间文学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南方室工作。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南方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神话学会副会长。

  主要学术成果:

  获部级二等以上奬项(三项):

  《神话与诗的“演述”——南方民族叙事艺术》获中国文联主办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奬·学术著作奬(相当于一等奬)(2009)。《南方史诗论》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民委主办第五届中国民族图书奬二等奬(2001)。《中华民族文学关系史》(南方卷)获中国文联主办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奬学术著作二等奬(2001)

  出版专著(九部):《神话与诗的“演述”——南方民族叙事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天籁之音——侗族大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多彩世界——西部艺术》(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民族出版社,2001)、《荒野上的祭坛——中国少数民族祭祀文化》(北京出版社,2000)、《南方史诗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中华民族文学关系史(南方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广西山水传说探美》(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原始叙事性艺术的结晶——原始性史诗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

  获优秀等级结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神话与诗的“演述”——南方民族叙事艺术》。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