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港人反国民教育科什么?

  自2012年4月30日香港教育局发布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以来,香港围遶国民教育科的争论此起彼伏。6月,教联会辖下的青衣国民教育服务中心向学校广派《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学手册》,也许是纸质的东西读起来更方便,关注的人短时间内猛增。先是一群90后中学生的抗议,然后出现国民教育家长关注组的Facebook,29日“民间反对国民教育大联盟”举办游行。国民教育科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多的反对声?
  
  香港以前有德育及公民教育科,新指引改为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从字面上理解很简单,就是要加强国情教育。国情教育通过瞭解国家的历史现状,民族文化,社会发展等增强爱国情怀,当然无可厚非。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如果说回归前忽略或缺少与祖国的“亲密接触”,那回归后更深层次地瞭解中国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实际上,很多港人并不是反对进行国民教育,而是对教什么,怎么教等存在不同意见。
  
  教什么?教什么得有教材,而港人的不满恰恰因“教材”引爆。由国民教育服务中心委托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编制的《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学手册》被批“内容偏颇”,对中国政府“一面倒地唱好”,“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等,被视为“政治洗脑”。尽管有很多人士出面强调并非“洗脑”,也相信港人有自己的判断,“洗”不成脑,但担心与疑虑依然存在。国民教育的开展期为3年,课程指引表明,办学团体和学校可自行决定教材。按德育及国民教育专责委员会的说法,3年内学校可因应自身需要调节课程内容,现时没有、也不会推出“中央教材”,3年后该科应有教科书。这意味着上述手册不是正式的教材,教育局局长吴克俭也表示,手册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育局会对手册内容提修改意见。但由于国民教育服务中心每年从教育局拿几百万的赞助,想抹掉手册的“官方色彩”也难。
  
  怎么教?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经过多年酝酿在2010—2011年施政报告中列明会独立成科。独立成科显示了特区政府对推行国民教育的重视。但学生和家长关心的是独立成科是否意味着会有“分数”?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升学与派位?为消除疑虑,近期教育局局长吴克俭专门就这一科的评估问题撰文称,该科不属于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科目,“不设公开考试,不鼓励测验和打分,建议采纳多种评估方法如观察、反思等”。教育局希望今年9月开始实行,并计划在2012/13-2015/16学年为每所学校一次性提供数额为53万港元的津贴,以协助推行。但现时的情况是已有多所中小学表示新学年不会推行国民教育,不但不推行,还有团体希望政府撤回,重新谘询,取得一定共识后再推行,目前,已有团体声明为迫使政府撤回国民教育,不惜“罢课”。鉴于此,有学者建议国民教育是否可以先通过“科目渗透的方式”进行,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可由中文科讲授,历史方面的内容可由历史科介绍,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可由通识科讲授等。
  
  政府的推介手法与时机。国民教育是上届特区政府的“遗留”问题,很多东西都由上届政府定下,新政府所作的就是“希望9月份新学年实行”。但这么说,并非表示新一届特区政府可以毫无主观能动性的“萧规曹随”,只一句“都是上届政府定下的”了事。从教育局指引出台到现在,政府有多个官员包括政务司司长出面“撑”国民教育,特首梁振英也在游行后发声,指国民教育非“洗脑”,但在过去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政府本还可以做得更多、更好,尤其是主要负责推介的教育局。时值9月立法会选举前夕,报名参选的立法会候选人也纷纷出面评议,有关国民教育的议题自然越议越热。这是否给特区政府一个启示:在选举前夕的“敏感期”,任何一个议题都可能成为选举议题,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而成为选举议题也就意味着议题“政治化”,令本可以理性探讨、商量的事宜在议席面前变成“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选边站”游戏。特区政府施政将满一个月,是月度总结的时候了。
  
  2012年7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