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16.我与醉白池

  上海人大概没人不知道醉白池的。它虽然在松江,但它是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资历却远比豫园、古猗园、秋霞圃、曲水园久远,兴建于宋代。园内林木繁多,亭台楼阁一应齐全,人们以一睹其风采为快。而我不仅多次去观光,而且多次住在其中,这样的经历不可不记。

  我与醉白池的缘份全仰我姊姊,她叫章念辉,三月十五日出生,适是月半,故名辉,小名阿月,我唤她阿姊。她生性活泼、单纯、热情,爱好文艺,善歌善舞。中学毕业,正值志愿军招收文艺兵,她立刻报名,即奔朝鲜。当时我正在苏州家中度假,闻讯时她已走。此时虽已停战,但志愿军尚未撤回祖国,她去朝鲜后待了两年才撤回国,然后去了酒泉国科基地,直到1963年才退伍。当时她已结婚,丈夫是松江人,叫陈光耀,也是文工团员,原是战斗员,因伤转入文工团。他父亲是《申报》老工人,因家里抚养不起,他被送入孤儿院,解放初即参军,抗美援朝始,直接上了前线,后与我姊相识、相爱、结婚。当时文工团在战争时代是很起作用的,我听一位志愿军领导人说过,在残酷的战争中,我们是靠三样东西获胜的:即“炒米、坑道、文工团。”这是大实话,尤其文工团给了战士很大精神安慰,不能小看他们的作用。按部队规矩,退伍即退到原籍,故姊姊他们回到姊夫的原籍松江,被安排在县文化馆工作。

  县文化馆即设立在醉白池公园内,包括他们的宿舍也在醉白池内。醉白池是个大公园,占地七十八亩,公园中间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亭园,这个亭园环绕一个小池子而建,周围是个回廊,回廊顶端有个亭子,亭中立一大匾,上书“醉白池”三字,特别有诗情画意。亭旁有一棵很大很大的香樟树,遮住了半个水池。有一次台风刮断了一根树枝,结果给工作人员做成了一个樟木柜。

  在回廊醉白池亭对面有个圆洞门,门里是个四合院,原来是仓库,今改成宿舍,住了十来户人家。姊姊就住在正面的两间房间。不少邻居都是部队下来的,隔壁祝馆长也是。他是一个粗壮的大汉,却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儿;另有一个邻居姓张,是搞美工的,都是文化人。大家在一起很热闹,形成一个小社区。

  于是我经常有机会去松江,进入醉白池,有机会近距离欣赏醉白池。醉白池古迹并不多,只有两样东西给我留下了印象:一是碑刻众多,二是照壁。大门口就有一副巨大的砖雕,听说是江南第一,雕着个巨大的“贪”——即民间说的“四不像”。似鹿非鹿,似马非马,四足踩着四样珍宝,“福禄寿喜”皆全,但它的头仰视太阳,还想吞下太阳,于是从天上坠落,所以叫“贪”。“贪”的结果就是四大皆空,这是民间传说而已,但很有教义。这些古迹保存得都很一般,残破不堪,直到“文革”后才修复。

  真正醉白池古迹并不大,但公园内有一条河,有回廊、有休息亭、有不少花木,是休息的好地方。最大的特点是“静”,是历代士人追求的境界。“文革”中的一年,我多次肺炎发作,加上心情极其压抑,又没有地方可以疗养,十分纠结。姊姊、姊夫知道后邀请我去醉白池休养。于是在这年的初春我去了松江,住在醉白池。白天在园中晒太阳,静悄悄与醉白池为伴,下午睡个觉,再去园中发呆,晚上与文化馆邻居闲聊。姊姊与姊夫每天准备好吃的饭菜,让我过得十分轻松、舒适,先后住了十天。让我深深思考了人生许多问题,对未来建立了信心,身体得到了调养。醉白池百年仙气,松江的美味、郊区的空气让我回神,这是我一生中最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在醉白池我度过了惊蛰,我又抽空画了两幅水粉画,一幅是《醉白池的早春》,另一幅是《醉白池的长廊》,留下了我珍贵的记忆。每天清晨有不知多少小鸟齐鸣,其婉转、清长、美妙,让人有说不出的兴奋。夏日的夜晚,各种昆虫的鸣叫,加上青蛙的啼叫,如交响乐,听了让人愉悦思眠。

  姊姊、姊夫热情好客,多次请全家十多号人去醉白池过春节,我们分别住在回家乡过年的同事家中。当年人都很热情好客,串门子与借宿都很随便,不似如今人与人这么陌生自私。大家聚在一起,孩子们在园中疯玩,我女儿还掉入河中,逗得大家狂笑。大人们玩麻将、聊天、喝茶、吃瓜子,这样的场景,再也拼不出来了。我记得我们夏天也去过,听到一片蛙叫,忍不住晚上打了手电去抓青蛙吃。但月光下,只见河边小路上趴着一条条东西,用手电一照,竟是一条条蛇在休息,吓得我们逃了回来。

  后来文化馆与宿舍通通搬出了醉白池,我也就再没有去过这承载着许多美好记忆的醉白池。

  写于2022年4月24日

  疫情隔离于家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