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坑瑶寨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北,距必背镇政府驻地7公里。村寨山坑地处必背河南面而得名“南坑”。村寨三面环山,依山而建,属必背镇半坑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南坑瑶人姓赵,自其到此立居的祖先算起至今400多年。今分为一村和二村,两村共有瑶族80多户,300多口人。
南坑山坑水流与横溪水库相接,村距水库数百米。与大桥镇的铁龙头曲潭相距三四公里。1931年三四月间,红七军30多名伤病员在铁龙头村的曲潭山坳隐蔽养伤,伤愈人员归队时,路经南坑瑶寨,在南坑今一村的瑶胞家歇宿。歇宿住房为一栋泥砖房,面积30多平方米。
1931年2月2日,红七军在乳源梅花(1952年划乐昌)“血战梅花”后,400多伤病员转移到乳源大桥的铁龙头村,后留下40多名重伤病员,其中35名在铁龙头曲潭山坳隐蔽养伤。伤病员痊愈后,分批经南坑出瑶山去江西中央苏区。
曲潭是铁龙头村的调耕点,与南坑一山之隔,有时候这里的山坑田就由南坑瑶人租种。南坑瑶人赵志田等因此成了铁龙头村地下党员张金泮的骨干力量。“在张金泮和当地民众的掩护和帮助下,到离铁龙头村六七里的曲潭山坳搭一茅棚……隐蔽养伤。邓安德和南坑村瑶胞赵志田,到角村民张顺等也经常送物资、信息到曲潭山坳来。”(《瑶乡乳源文化铭作选》50页,梁健主编,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一九三一年农历正月的一天,必背南坑瑶寨有十多个男瑶胞到曲潭附近的山上打野猪。打猎途中,给曲潭伤病员送东西的瑶胞赵志田,带着他堂弟赵志林,来到曲潭茅厂探访红军伤病员,与黄连长、刘班长等聊天。赵志田、赵志林兄弟问了红军伤病员养伤的情况,他们还到曲潭山岩看望了伤势很重,生命垂危的唐连长和一个被打碎了腿骨的战士。黄连长和刘班长等也问了瑶胞的生产、生活情况,他们亲密无间地谈了一个多小时,赵志田、赵志林兄弟才离开曲潭回家。”(《乳源革命历史参考资料汇编》97页,乳源瑶族自治县档案馆、史志办2015年8月编印)在曲潭养伤痊愈人员,归队带路等事宜,张金泮安排由赵志田、赵志林等瑶胞负责。伤愈人员抄近路来到必背南坑瑶寨,赵志田安置他们在自己家里的屋厅歇宿,向村里好几户瑶胞借粮米,解决红七军吃饭问题。赵志林又上山寻找草药,用石舂臼把草药舂烂包扎红七军黄连长尚未全好的伤口。赵志田还收来一批瑶胞用过的破衣服头巾和布袋,缝补好给红七军伤病员穿,化装成瑶胞,作向导领他们顺利绕出了大瑶山。“一九三一年农历三月初,曲潭山坳的红七军伤病员大部分人的伤病基本医治好了,又因几十人的粮食、用品长期给养有困难,伤病员们商量要离开曲潭去江西找部队。一天下午,曲潭养伤的33名红七军伤病员,在黄连长的带领下,经横溪群众的指路,来到必背兰坑(编者注:南坑)瑶寨找赵志田。赵志田、赵志林兄弟热情接待了他们,把30多名红七军伤病员安置在自己家里的屋厅住宿(该屋厅现还在)。赵志田、赵志林、赵敬香、赵志才、赵志明、赵敬通等几户瑶胞,主动捐献米粮给红七军伤病员吃。黄连长的一条腿被敌人打伤,子弹穿过腿部,两边伤口尚未愈合。赵志林即上山寻找治枪伤的草药回来,用石舂臼把草药舂烂,亲自替黄连长洗净伤口,包扎上草药。各户瑶胞还主动借出各种用品替红七军伤员煮饭等。红七军伤病员在兰坑(南坑)瑶寨住了五天后,就由赵志田带他们离开瑶山。离开时,赵志田又发动兰坑(南坑)瑶寨的几户瑶胞,捐了米粮送给红军伤员在路上吃用,并送了一些瑶族头巾和瑶胞衣服、瑶族用的布袋,让红军伤病员化装成瑶胞,然后离开瑶山。红军伤病员也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瑶胞留念。有一个姓刘的班长把自己的一张蓝底白花、印有燕子飞翔等花式的被单,送给了赵志田。赵志林还特地找了五服草药回来,送给黄连长,让他带在路上换药敷伤。黄连长非常感动地说:‘谢谢!谢谢!’。三月初的一天,黄连长、刘班长等33名红七军伤员离开必背兰坑(南坑)瑶寨,由赵志田作向导,带着他们从南坑到公坑——方洞——草田坪,绕出了大瑶山,然后到桂头墟。到桂头后,大部分伤员同志从桂头渡武江,去江西跟随红七军大部队,有少数伤员则在桂头附近住了一段时间,先后回广西老家去了。”(《乳源革命历史参考资料汇编》97—99页,乳源瑶族自治县档案馆、史志办2015年8月编印)“两个多月后,……还有三位尚未治愈的重伤员留曲潭外,其余人员均相继治愈,在邓安德、赵志田和张顺等的安排和向导下,先后分三批化装成瑶胞,到仁化,转往江西去找大部队了。”(《瑶乡乳源文化铭作选》50—51页,梁健主编,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南坑瑶寨1931年红七军伤愈人员归队时歇宿的住房,为南坑一村赵志田、赵志林家的泥砖房,原房屋坍塌后重建。曾经捣药为红军治伤的石舂臼至今尚存。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