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曾有一支民族地区的部队,在红军长征之前就进行了一次“小长征”,这就是红七军。
1930年11月,红七军由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率领,奉命离开百色北上远征,转战桂黔湘粤赣五省,历时九个月,行程7000多里,损失5000多人。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突破敌人围追堵截,于1931年7月到达江西中央苏区,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合。毛泽东、朱德高度评价红七军的这次“小长征”,并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给红七军授予“转战千里”的锦旗。毛泽东称红七军的战略转移为“千里来龙”。
1931年2月1日,红七军扺达乳源梅花乡(1952年划今乐昌市辖),转战乳源,在乳源瑶区,红七军经历了梅花血战和杨溪抢渡武江两场战斗。梅花血战是红七军北上远征以来“最悲壮、最惊心动魄的一战”。杨溪抢渡武江战斗把2000多名红七军分为两部分,邓小平遇强敌围困,也是惊心动魄的一战。
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乳源瑶汉族人民在红七军转战乳源时,发辉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梅花血战、杨溪抢渡武江战斗积极支前;红七军400多伤病员转移到铁龙头村时,瑶区群众热情接待。尤其是红七军大部队撤离之后,为救护留在乳源瑶区的40多名红七军重伤病员,乳源瑶汉族人民义无反顾,铁龙头村民开展了浴血救护红七军伤病员的反国民党重兵“围剿”的战斗:面对敌人的疯狂烧杀,铁龙头村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弃家园,不屈不挠,英勇扺抗,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以钢铁般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以牺牲44条鲜活的生命和村子两次被烧的惨重代价,保护了红七军伤病员的安全,使红军伤病员无一人落入敌手。
对少数留在乳源瑶山的红七军重伤病员,乳源瑶族人民冒着被杀头的极大危险,关心和保护他们,帮他们疗伤治病,并因伤残让他们长期留在瑶山。
红七军转战乳源,乳源瑶汉族人民用本土医药,把大多数伤员的伤病治好。其中,后来成为开国少将的吴西将军,受伤以后在乳源瑶山历时八个月之久,就是用瑶医瑶药治好了伤。瑶医瑶药救红军成为红七军转战乳源瑶区的红色传奇。
红七军转战乳源,无论是在西京古道沿线,还是瑶山古道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乳源瑶汉族人民怀着对红军烈士的无比崇敬,为烈士修坟筑墓,深切缅怀!
红七军转战乳源瑶区时,地方党组织和党员坚定的信仰和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在中共地下党员张金泮身上充分地反映出来。在400多名红七军伤病员的紧急转移、40多名重伤病员的隐蔽养伤和浴血救护红军伤员的反国民党重兵“围剿”的战斗以及瑶医瑶药救红军等等生死考验面前,张金泮意志坚定,敢于斗争,临危不惧,不怕牺牲!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硝烟远去,古道荒芜,但红七军转战乳源瑶区留下的光辉战斗足迹和英雄传奇成了瑶区永恒的记忆,留下了许多珍贵史料、遗址遗物、烈士墓碑以及口口相传的红色故事。
《红七军转战乳源瑶区》一书,首先从浩如烟海的诸多历史资料中,有重点地选録了一些当事人撰写的第一手资料,回忆録,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传记和其他权威历史资料,以便让读者瞭解红七军“小长征”披荆斩棘、浴血奋战和转战乳源的历史。然后随着红七军转战乳源瑶区留下的足迹、发生的故事和红七军转战乳源瑶区时与乳源人民的交织研究,以物见史:见证红七军转战乳源瑶区时惊心动魄的战斗历史,为穷苦百姓而战换来与人民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的血肉深情;见证乳源瑶汉族人民舍生忘死,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可歌可泣的“拥军”英雄壮歌;见证乳源瑶汉族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牺牲和重要贡献!
红七军转战乳源瑶区的红色历史,是乳源瑶汉族人民光荣的革命史,是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珍贵的爱国主义教材。
2022年10月
本文作者:秦正京,中共乳源瑶族自治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南粤古驿道乳源瑶族自治县西京古道保护和活化利用领导小组组长。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