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8.回望福建开放四十年

  一、市场经济

  1992秋,中共十四大召开,这是邓公南巡后召开的中共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代表大会,大会在报告中重点阐述确定中国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告别计划经济体制。

  大会开幕式后,在人民大会堂休息大厅,遇上刚上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贾庆林,八十年代他就认识我,向我招手,微笑很高兴,看到我胸前记者牌,小李,你也来了,怎么跑去香港当记者了?我问他,中国要搞市场经济了,海外港台特别关注,今天确定个时间采访您行吗?他说,好啊,问秘书唐维克,下午有时间吗?唐说,下午代表讨论。贾省长说,晚上还有会,那10:30打电话到京西宾馆我房间采访吧。晚上如约进行了采访,连夜加班写下一稿,次日在我当年服务的香港经济日报一版重要位置刋登,海外反应很好。这篇稿及时,是大陆省长中最早表态支持发展市场经济的省份。

  二十多年过去,中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转眼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令人感慨万端。

  二、乡愁

  1972年,故乡宁化城内唐朝一座千年古塔要拆,上头说因战备需要,县城三座古塔全要拆,防台湾蒋帮以作飞机轰炸目标。那时还是初中生,学校组织拣塔砖到中学建猪圈,肩挑大竹萁,前后一头一块刻有唐开元几年制砖头,重得弯腰都挑不动,扁担都要弯。

  1982年,家乡城内唯一青石板古大街要拆,建新马路,家中三进古宅前院临街,后院临江,外有店面内有天井,江边吊脚楼上二楼,自小读书及卧室就在此。当年县委书记头脑一发热,要求一个月古街全拆,大户给安置费二千余元人民币,叫你去城郊山上建新房。那时省城工作,年末回乡,老父告之,古宅已荡然无存,才知县委书记下令拆了古街,百姓对他骂声不绝。

  1992年,北京前门西四条,趁赴京采访,看望外公叔父、东京时孙中山同学、已故辛亥革命老人刘春海后人,清末春海公为主出钱,买下土地,建下好一座大院汀州会馆,让汀属八县客家子弟赴京有落脚之处,听亲戚告之,此地即将被拆,整个前门一块宝地,港商、台商虎视眈眈,急思改造,建新商业街,趁在未拆除的汀州会馆石礅前,赶紧拍了个照留念,在会馆四合院,与亲戚吃了晚餐,夜深离去,恋恋不舍,抬头月朗星稀,耳边传过一阵清脆鸽哨声。

  2002年,曾生活十余年的福州,到当年单位分配宿舍在东街口闹市周边转转,临近就是南后街,三坊七巷,那些地方才是真正的民俗福州,港商李XX来了,已吃掉三坊七巷一角,还想整个吞掉建豪宅区,还好京城古建筑专家赶来,福州有识之士及故宫博物院单院长联合向当年省领导,当今大领导积极献言,南后街拆了,但保住了三坊七巷,阻止了对福州城大规模浩劫性破坏。

  记下这四十年中仅四年的片片记忆,像是蒙太奇镜头画面,脑海中挥之不去,看到的其实还有更多,不再多述。想表达一个愿望,城市建设要美丽,不能丑陋,乡村建设要美丽,也不能丑陋。这些年有些地方明显走了弯路,既浪费了钱,又毁了文化。走了一城又一城,完全分不清谁是谁,城市缺少了原有独特文化风貌,缺少了城市性格。

  城市乡村都在变,希望变得更好,让人找得到回家的路,留得下美丽的乡愁。宣传上的“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未必是好事,为了GDP,整天乱挖乱拆乱建,到处烟尘滚滚,脚下没有一条可走的踏实的平路,幸福感并未提升。

  还是喜欢山川秀丽,天高云淡,鸟语花香,四处郁郁葱葱,有清新的空气,没有污染的江河。城市有文化底藴,历史有传承,人民有尊严的安祥的生活。

  三、我与武夷

  巍巍武夷山,是我心中的山,我心灵的故乡,也是精神的根据地。近四十年,每隔几年,总想找空闲进山住几天,像看望老友一般。每次走进这秀甲东南的青山绿水,很简单,漫无目的,就是喜欢到处看看那满眼绿色,就是喜欢到处走走,在丛丛树林中深深呼吸,清新空气中带着大自然特有香味,沁人心脾。

  黄岗山、大竹岚、九曲溪、玉女峰,都留下足迹,百看不厌,百游不累。熟悉这里的深山老林,参天古树,大片茶山,野生动物,珍稀花草,婉延伸进云里雾里的羊肠小径,名闻天下的大红袍,还有农舍,田园,老人与村姑。红男绿女,黑瓦白墙,炊烟袅袅,芳草萋萋。

  八十年代初,刚做记者不久,青春年少,冲劲十足,来武夷山采访,那时山中全是原始未开发状态,住在武夷山管理局,只有两个木板床床位的“招待所”,天天清晨登天游峰当健身,我是大王去巡山,走了一峰又一峰,回到省城写下报导,建议此地可尽快开发旅游。如今,多年建设,武夷山已成为名震世界的国家级风景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当年曾走到幔亭峰下一个古村落,采访一位个子不到一米五的自称“矮胡”的胡姓农民,他在山脚下开了个“矮胡饭店”,个小瘦弱,农活干不过人家,但生性灵活聪明,肯动脑,率先搞起旅游,自家房子拿二层楼当饭店,有十来间可住宿,价钱公道,他会厨艺,做的农家菜特别好吃,还会点医术,客人有点小病痛,他找点草药免费给客人治。他是闽省农村第一个办个体旅馆农民,农村观光旅游鼻祖。

  县里领导对他干这些吃不准,说他农民不务正业,搞资本主义,总是打压他,还要他改店名,不能叫“矮胡”,称有影射当年一位中央领导嫌疑。我采访调查后,觉得他路子是走得对,没有什么做错,是农村致富榜样,立马写了报导挺他。“矮胡”事迹一经传开,时任省委书记项南特地前来看他,叫他“矮胡饭店”名称不必改,说人家中央领导才不会那么小气,还请来新华社社长穆青到他店里做客,给他手书“矮胡饭店”招牌,穆青特意赠他书法“矮胡不矮,艺高胆大”八个大字。之后,四面八方游客更是慕名而来,胡老板很快发了财,被选上省政协委员。

  四年前,老人八十岁时,来武夷,特意去看他,他特别高兴,告诉我,农家小饭店已成知名大饭店,交给了孙子管理。他平常没事扛个锄头进山,四处寻觅挖草药,研究开发做药丹,老妻走后,娶了个年轻太太为伴,心情快活,只希望延年益寿。这次来武夷,一到酒店,相熟朋友告之,很可惜,他已去世两年了。 

  四、心中南普陀

  8月8日,观音菩萨成道日,陪重要客人访南普陀,游毕,寺院陪同的办公室主任法旺师傅给每人一随喜香包,回家拆了,一看盒内空空,当晚即电法旺,他大为惊讶,再三抱歉。9日快递二香包,说好事逢双,希望送来吉祥。没想到10日又快递来铜制精美燃香盒,两个寺院特制香茗杯。古寺新风,令人感佩,小小差池不要紧,但他们体会客人的心情感受,重视细节的处理,礼物虽小,给人予善良,给人予美好。

  与南普陀结缘是三十多年前,1983年,在省报任对外开放宣传记者,当年闽省刚开放,从省城坐10个小时班车来厦调研旅游资源,南普陀在海内外名声大,特在寺庙住下,大麻条石砌成的石头小房住了两周,隔壁房是北大高材生出身的大方丈妙湛法师,天天晨钟暮鼓,听妙湛大师讲经弘法,讲寺庙历史与这座城市的渊源,介绍南普陀在海外华侨心中地位,还有名闻遐尔的南普陀素菜。当时写下文章刋登福建日报、人民日报。

  客居香港三十年,心中总还惦记这座千年古剎。此次重访,留下一个美丽故事。佛光普照,慧光无边,平安喜乐,吉祥永远!

  (原载2020年9月1日中国评论新闻网)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