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在热带亚热带和临海环境作用下,自然风光独具一格;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地域特色十足的岭南文化,或称广东文化。广东自然和人文或文化相结合,产生广东许多可视、可悟或者可视又可悟的文化景观资源,一经开发利用,即为文化旅游景点,满足人们对旅游的各种需要。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在广东有悠久的历史和内涵,在全国旅游文化占重要地位,至今更是方兴未艾,风靡全省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几乎成为一个全民性行为。它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效益,四处瞩目可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崛起全国,有力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使成千上万人群走出家庭,迈向大自然和各个风景名胜区,怡悦身心,增长见闻,获得各种满足。其发展趋势正日益高涨,不可阻挡,已成为广东最大一项经济产业,在全国也堪称翘楚。但旅游的灵魂或核心动力是文化,故伴随旅游应运而生的旅游文化也成为广东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反映广东文化的特质和风格。尤其现代旅游,是一种高度综合性产业,更需要文化软实力支持,它与广东文化相结合,正有力地推动广东旅游业走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并呈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局面,送走和迎来广东旅游的大好春天。
一、广东旅游文化发展梗概
自古以来,即有中原人士前来广东观光游历。但只到明清时代,广东商品经济有很大发展,城市和圩镇商业繁荣,交通网络深入城乡,为旅游活动提供更有利条件。鸦片战争以后,广东首先沦为半殖民社会,内外交流更趋频繁,旅游日益普遍、活跃。
明清广东在全国的地位上升,吸引更多的游人度岭入粤。他们的吟咏、题刻,不但使原来风景名胜锦上添花,而且增加了大批新的景点。例如唐代已出名的肇庆七星岩,明代更成为很热闹的游览区。到万历年间七星湖开展较大规模经营,新辟星湖20景,到湖上饮宴的游人更多,“仙客浑忘归”。清代诗人朱彝尊度岭入南雄,过三水,登端州阅江楼,泛舟清远峡,望飞来寺,每处都留下他的笔墨。理学家徐干康熙时南游广州见“翠幕红楼映日明,笙萧万户踏歌声”,一派繁华;著名学者潘耒两度漫游岭南,到梅州,他称赞梅州地多胜景,文教兴盛。明末画家张海林绘《程乡胜迹图》,盛赞梅州科甲鼎盛,民亦殷富。
广东好些著名风景区,明清已成为文人墨客常履之地。清代诗坛上负有盛名的袁枚晚年特到七星岩、西樵山,所写诗句情景交融,使人如见其游览之乐。特别是西樵山虽然唐代已为世人所知,但间有游人而已,到明代才吸引不少名流学者到此讲学游览,成为广东名山之一。仅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在西樵山建有天峰、大科、四峰、石泉书院及小书院10多所,成为岭南文化名山,陈白沙、方献夫,湛若水、戚继光、袁枚、黎简、康有为等读书讲学,作画吟诗,评花赛龙,优游林下。一些名胜古迹所在地,往往与水果栽培业相结合而成为旅游胜地。广州东郊萝岗,不仅有玉岩书院、罗峰寺等古迹,而且冬有梅花,夏有荔枝,故“粤人多往游焉”。
明代广东大部分州县城得到重建,一些园林建筑也先后竣工,提供了更多游乐场所。在今广州惠福西路坡山“岭南第一楼”和越秀山“镇海楼”,登楼眺望,山川形胜,了然在目。屈大均说镇海楼“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楼)莫能过之”。城西濠畔街在明代“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但这个游人常履之地,清初已经衰落。然而广州园林荟萃,清代有醉红、翠林、余香圃等10多处大小园林,以种植花果盆景牟利为目的。还有大量非经营性质私人园林,分布城内外。此外,富有岭南风格的广东四大名园,即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和佛山十二石斋(梁园),还有一些庙宇、宝塔、历史纪念建筑也在这个时候落成,如韶州风采楼、佛山祖庙、西樵山白云寺、汕尾鸡鸣寺、肇庆崇禧塔、潮安凤凰塔、广州陈家祠、石室等。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各地,庙宇祠堂林立,皆为群众集会娱乐之处。
明清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为群众性游乐活动提供了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广东许多民间风俗活动也主要在这时固定下来。例如起于南汉的广州花市,在道光年间形成定例;佛山秋色也以明清规模最大,佛山祖庙每逢庙会有数以万计的人参加;广州、端州等地的赛龙舟;吴川梅緑的元霄良夜,人们倾城出动逛花桥;潮州元霄观灯也是群众性大游行;还有梅州元霄山歌节,番禺沙湾飘色,中山、五邑地区舞龙,皆起于明中叶,兴盛于近一二百年;粤北壮族“古事队”春节期间出游,哄动各村落,人人争睹。
明末一位毕生以探险考察为事业的伟大科学家徐霞客,他曾从福建延平府(今南平市)取道韩江,过潮州府,最后到达罗浮山,扺广州,北上南雄离粤,这也是广东旅游史上一件盛事。
明中叶澳门被葡萄牙侵占以后,很快崛起为东方的第一大商埠、国际公共留居地和进入中国的门户。从此揭开了近世外人来华旅游新的一页。一些传教士或其它文化人假道澳门入粤,对传播西方文化,促进旅游发展也是有作用的。如利玛窦前后居澳门二十年,经常往返于澳门和肇庆之间,后来还到韶关、南昌、南京、北京等地。利玛窦在肇庆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天主教堂——仙花寺,那里经常宾客盈门,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贬谪徐闻县经年,当时也拜访过利氏。
洋教传入内地,教堂等西洋建筑逐渐出现在广大城乡。清雍正十年(1782年)广州有天主教堂8所,以后不断增加;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新会一县就有教堂20所。到民国8年(1919年)全省有基督教堂942所,天主教堂464所,参加礼拜的信徒越来越多。教堂和礼拜作为一种新的人文景观,亦成为旅游观光的重要对象。
随着西风东渐,在广东旅游的外国人逐渐增多。干隆以后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的十三行夷馆就是租赁给外商停居的地方。到18世纪末,英、美、荷、西、奥等国先后在此建立商馆,以供居住和活动,这是有组织的旅游业务的雏型。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广东当局准许外商按指定时间到广州海幢寺、花地闲游。这两地成为广州最早供外商游乐的场所。
鸦片战争以后,香港取代澳门地位,万商云集,也是中外游客汇集之地。香港建起了新式旅馆、游乐场、影剧院、跑马厅、烟馆、妓院等,还有“导游社”,穗港之间的旅游逐渐得以开展。宣统三年(1911年)广九铁路通车,穗港旅客更加方便。旅游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西洋文化加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魏源写道:“澳门自明中叶为西洋市场,园亭楼阁,如游海外”。
广东又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明清时游历南海的人更多。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率领的庞大舰队途经南海七下西洋,远及西亚和东非各地。这是15世纪初中国人民伟大的海上旅行。郑和最后一次远航比哥伦布发现美洲要早五十九年。光绪二年(1876年)郭嵩焘出使英国航经西沙群岛,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勘察西沙群岛。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都留下这些海上旅行者的遗迹,许多著作记述了他们的各种活动,成为广东近代海上旅游的先声。
清宣统三年(1911年)至民国26年(1937年)间,来广东旅游的一般为零散游客,外国人来粤经商、传教、兴办学校而兼顾旅游,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探亲访友和进行贸易,旅游尚未形成规模,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事业这时尚处于萌芽阶段。这时期的旅游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广东和国内旅游交通联系的范围有所扩大,拓展旅游空间。
20世纪初,广东省铁路修建、进展很快。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潮汕铁路全线通车,清宣统三年(1911年)新宁铁路全线通车,同年广州至香港九龙铁路通车,民国5年(1916年)粤汉铁路广州至韶关段通车,民国25年韶关至武昌段通车。水运方面,清同治四年(1865年)英国设立省港澳轮船公司,经营水上交通。同治十二年中国招商局成立,广州设立分局;民国6年梁墨缘等合资经营粤海航运公司。
二是兴建了一批适应旅游接待的新型酒店、旅店,提高了接待能力。
民国3年(1914年)广州先施公司附设企业东亚大酒店开业。东亚大酒店除客房外,设有中西酒菜部、音乐茶室、礼堂、美容室,六楼天台还设有游艺场,各种游艺项目有七种之多。东亚大酒店在当时属设施豪华的酒店,誉称“百粤之冠”,与先后开设的西濠大酒店、大东大酒店、亚洲大酒店在广州并称为“四大酒店”。这类酒店装修富丽堂皇,重视商业广告,宣传自己特色,能给客人提供多种服务项目,如代购车船票、为客人擦鞋等。还设有洋货柜,便利客人购买日用百货。民国16年(1929年)开业的有新亚大酒店,它是华侨组成的华南置业公司投资白银30万元兴建的。建筑外型为西欧古典建筑。民国21年(1932年)有台山归侨谭鼎初等26人创办的新华大酒店,楼高九层,建筑面积为8480平方米。民国26年(1937年)竣工的爱群大酒店,楼高15层,建筑面积11434平方米,高6405米,为建国前广州最高建筑物,酒店建筑风格独特,30年代被新闻界誉为“开广州建筑之新纪元”,房间里有电话、卫生间,夏有电扇、冬有暖气,上落有电梯,还设中、西餐厅。民国26年广州的旅店、酒店、客栈共有302家,分布在省港码头、交通要道、繁华商业区。
风景名胜地肇庆,民国27年(1938年)前商会设旅业同业公会,按国民政府《商业登记法》登记,归旅业同业公会管理的旅店近10家,床位470张。
在毗邻香港的深圳,陈济棠胞兄陈维州在罗湖车站开设专门为港客、归侨“服务”的“又生公司”,设有戏院、茶楼、赌场、妓院、鸦片烟馆、花艇,一时热闹非凡,形成畸型繁荣,将“服务”引入歧途,直到建国后,才被取缔。
三是少数风景名胜区的建设
伴随交通、旅业发展,少数风景名胜建设接踵而起。如肇庆七星岩,民国20年(1931年)成立了七星岩公园筹备委员会,民国21年(1932年),一些有志于发展旅游业的人士,参与瞭风景名胜区筹建,制订了章程,并广为筹集经费,修建亭台楼阁及道路,自民国23年(1934年)起,先后建造佶闲亭、揽胜场、后乐亭、十友亭、七星桥、聚星桥、七星岩公园坊、南华亭、旋空轩和环岩路。因修筑了道路,改造了桥梁,增加了景点,游客逐年增多。一些建有宗教寺庙的风景区,因有虔诚的信徒捐献、维护,得以修建和保存,如西樵山风景区,修葺龙母庙,民国22年修建云泉仙馆、道士住宿的听泉楼和戴云精舍等。这些风景名胜区建设,为近现代旅游业之先声。
四是创立了经营旅行业务的中国旅行社
中国第一家经营旅行业务的商业机构,是民国12年(1923年)8月15日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旅行部。民国16年易名为中国旅行社。
总社设于上海的中国旅行社,于民国22年(1933年)11月在广州市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开设分支机构,最初名为“中国旅行社广州支社”,民国26年4月升格为分社,归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广州分行领导。中国旅行社及分支机构的创办宗旨是“阐扬名胜、服务行旅”,其经营业务范围:(1)代售国内铁路、航空、航运、公路客票;(2)承办旅客分离运输行李;(3)承办进出口货物运输、报关及协办银行押汇贷款;(4)接送照料过境旅客(包括出国留学生、华侨、外侨及各国驻华使团、外交信使等);(5)代办邮电业务;(6)经营旅馆、食堂、餐厅及招待所;(7)组织旅行团等。各地的分支机构则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客人需求,其服务项目各有侧重。中国旅行社广州支社(分社)的主要业务是经营进出口货运、代售水陆空客票及开办外交人员、留学生的旅行等项目,甚少组织旅行团队活动。民国27年(1938年)10月广州沦陷,该社被迫结束营业。
此外,在著名旅行疗养胜地从化温泉,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与外国人士于民国24年(1935年)组建有“广州扶轮会”高级俱乐部,也经办接待旅客的住、食、交通和疗养休假等业务。
民国27年(1938年)10月12日,日本派遣陆海空军从惠阳澳头登陆,国民党军不战而溃。21日广州市沦陷。民国30年(1941年)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东南亚各国和地区也相继陷入日军之手,香港的粤籍居民大多逃难回乡,华侨和外籍华人与国内亲属中断了联系。一向从事接待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探亲旅游的旅店、客栈行业,几乎全部停业。广州不少大酒店如爱群大酒店、新亚大酒店等成为日军的招待所、指挥部。全市只有50余家酒店和旅店维持经营。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民国28年(1939年)下半年,中国旅行社广州湾办事处成立,地址设在广州湾赤坎(今湛江市区赤坎),后改为分社。中国旅行社广州湾办事处的目的在于方便沦陷区人民通过当时还属于法国租界的广州湾,内进至抗战大后方(国民党统治区)。广州湾分社除了在码头接送旅客,安排食宿外,还代雇轿夫、挑夫(因公路已破坏不能行车,旅客只好步行或坐小轿,另雇挑夫担挑行李)。重要的旅客还派专人陪同护送。同时,又开办收兑留交脱险内进人员在后方亲友汇济的旅费及押运业务。还在广州湾至广西玉林沿途遍设旅馆、招待所等。此外,还协助滞留香港沦陷区的文化界、民主运动的知名人士脱险,柳亚子、邹韬奋、夏衍、郁达夫、沈雁冰、张学铭等人就是经他们护送至广西再转达重庆的。
广州沦陷后,广东省国民政府迁至韶关。民国29年(1940年)粤汉铁路的衡阳至韶关段恢复通车。中国旅行社总社乃指定衡阳分社派员到韶关组建中国旅行社曲江支社,该支社成立于民国30年,地址附设在省政府招待所——互励社内。其经营业务范围是发售粤汉铁路火车票和赣粤、粤闽运输公司汽车客票,并照料过境中转旅客的食宿和迎送。经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从香港沦陷区营救脱险归来的文化界、民主人士,也是由该社接待然后转至重庆的。该支社于民国33年(1944年)日军进犯粤汉铁路全线前夕结束营业。
风景名胜区肇庆,经连年建设稍有起色的七星岩又遭破坏。自民国27年(1938年)1月15日起至民国32年10月17止,日军空袭肇庆市区55次,投弹1244枚,其中七星岩遭空袭9次,投弹193枚。民国33年9月16日,日军占领肇庆,七星岩水月宫被日本宪兵队占住,至1945午9月17日日军撤出肇庆时,七星岩已是弹痕累累,断壁残垣。
民国34年(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向盟国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结束。海外华侨、外籍人士亦恢复与省内眷属联系。曾经停顿八年,专门以华侨、港澳同胞为接待对象的旅店、客栈也随着恢复生机。广州市太平南、西濠口、长堤、白云路等处,成为这些旅店、客栈的集中点,有120多家,直至1954年私营工商全行业改造时全部纳入公私合营企业。
中国旅行社广州分社在太平南路原址复业。直到1949年广州解放前夕,该分社仍由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广州分行领导。
民国34年(1945年)9月,广州湾回归,设立湛江市,当时市政府曾把湖光岩风景区列为五年规划中的一个项目,发起劝捐修复湖光岩的活动,还组建了“湖光岩名胜风景旅游社”,组织湖光岩一日游活动。然而,事实上建设并无进展,游客归来,多有“破烂不堪”之类的记述。
建国后,广东旅游业不断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1949—1965年为旅游业复兴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的深圳、拱北、广州等出入境口岸,是中国对外的主要通道,是广大华侨、港澳同胞出入境的必经之地。在此期间,广东建立了隶属于中国国际旅行社的分支机构,如中国国际旅行社广州分社,专门接待外国旅行者。还有由政府接待华侨的接待站、广州中国旅行社等单位组成的广东省华侨服务社,及各侨乡设立的相应机构,也是广东省专门接待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的接待服务单位。
1966—1978年为曲折发展阶段,主要是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旅游被视为“吃喝玩乐”、“游山玩水”、“宣扬封、资、修”,不少景点(区)被破坏,旅游人员被调走,甚至受到迫害或投入“五·七干校”劳动,广东整个旅游业出现历史倒退,偶有一些接待景点,仅为有限接待任务或为广交会服务。
1979年以后,广东旅游业才出现迅速发展阶段,旅游资源得到高度重视开发利用,产生大批新景区,旅游人员大增,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服务质量,旅游社数量大幅度增长,旅客遍及国内外,近年更出现全民旅游热潮。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广东入境游客2530万人次,占全国入境总数的94%,涉外宾馆440家,客房54222间,床位119113张,从业职工117764人,全省旅游营业额41亿人民币,纯利润超过2亿元人民币。据新编《广东省志·旅游志》(方志出版社,2014年),到2000年,广东入境游客672918万人次,占同年全国入境总人数的809%,接待外宾212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4979亿元,比上年(1999年)增长1954%。广东旅游区也大面积增长,2001年国家旅游局公布,广东有国家4A级旅游区11个,包括广州白云区、香江野生动物园、深圳华侨城、观澜高尔夫球会、珠海市圆明园、南海西樵山、仁化丹霞山、中山孙中山故居、阳江海陵岛、肇庆七星岩星湖、清远清新温泉等,2000年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65处。同年,广东省历史人文旅游景区(点)162处。这些历史人文景区,包括公园、园林、祠堂、牌坊、塔、亭台楼阁6大楼。如惠州西湖、广东四大园林、潮州韩文公祠、雷州雷祖祠、潮州已略黄公祠、广州陈家祠、从化广裕祠、潮安从熙公祠、珠海梅溪牌坊、梅州节烈坊、潮州太平路牌坊、肇庆七星岩牌坊、广州六榕寺花塔、怀圣寺光塔、韶关云龙寺塔和三影塔、清远慧光塔、湛江硇洲灯塔、河源龟峰塔、梅州市千佛塔,以及开平碉楼、饶平道韵楼,广州镇海楼、韶关涵碧楼和风采楼,梅州联芳楼和泰安楼等。它们皆以某一文化内涵显胜,具有很高旅游价值而名列高位。有赖于这些自然、历史人文风景名胜区,近年广东旅游业才势如井喷,形成引领全国旅游潮流,它们所藴含旅游文化能量,功不可没。
二、广东旅游文化载体
旅游对象必须有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才能吸引游客驻足欣赏。故旅游文化依附这些旅游对象而存在,无论古今都应如此。虽然现代旅游对象更加复杂、广泛,但它们的核心价值仍是其所藴含的文化特质和风格。广东现代旅游文化大致可分自然和人文两种旅游对象为载体,反映广东文化特点和格局。
(一)自然风光的文化载体
1.山岳风光
在人类活动干预下,广东已几乎没有原始状态的地貌,或多或少承载着人类活动的痕迹,也就是附加了文化的分子,即旅游文化。这类山岳风光,经历代开发,已成为名山。按收入《广东省志·旅游志》名録,它们是:
罗浮山,在博罗、龙门、增城之间,主体在博罗境内,占地260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峰432座,主峰飞云顶,海拔1281米,为花岗岩和变质岩组成山体,有名泉瀑布980处,石室幽洞72个,洞天奇景18处。山势伟雄壮丽,云雾缭绕,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高,生长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药用植物1240种,是天然药种基因库,广东著名“药市”,罗浮山百草油蜚声海内外。
天下名山数二樵,罗浮山是东樵,以历史人文风光闻名,西汉已是名山,各种异闻传说甚多。东晋道家先师葛洪长期在修道炼丹,同是一位化学家和医药家,留下炼丹炉、洗药池等古迹,着有《抱朴子》、《肘后急备方》、《金匮药方》等传世。山上建有冲虚观、为道教等七洞天,三十二福地。相传东晋以来建有9观、12寺、22庵、僧、道、儒三教幷存,古今名人慕名来游甚多,苏东坡、徐霞客即为其中佼佼者,大量摩崖石刻更使其锦上添花,为书法临摹之地。罗浮山下近年发现先秦缚罗国遗迹遗存,其中有城址及相关石器,可供考古旅游使用。1945年东江纵队司令部设在冲虚观内,故罗浮山又是广东红色旅游之地。
西樵山,位于南海县西南部,离佛山27公里,东北距广州45公里。西樵山是一座耸立于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的死火山,山体外陡内平,状如莲花簇瓣,直径4公里,周长约13公里,面积14平方公里,有72座峰峦,以大科峰(海拔344米)为最高。群峰罗列,参差有序,九龙岩、冬菇石、石燕岩等峰峦,形态万千。全山有16个岩洞,232个泉眼,28处瀑布,“飞流千尺”、“云岩飞瀑”最为壮观,山顶有3个火山口积水形成“天湖”。动植物种类繁多,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是观云海、看日出和避暑胜地,也是地学考察的好地方。
西樵山是我国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华南地区目前唯一大型古石器制作场,考古学界称为“西樵山文化”。
东晋时,西樵山是全国道教中心之一,明清两代为佛道幷存之地。明朝中叶,湛若水、方献夫、霍韬、陈白沙等名宿在西樵山开坛讲学、研究理学以降,山上开办云谷,大科、石泉、四峰书院、西樵遂成为南国理学名山。保存有许多文物古迹:“白云古寺”、“云泉仙馆”,康有为少年时代读书的“三湖书院”、“奎光楼”、“逍遥台”等,还有不少碑碣、诗联、匾额、壁画、雕刻和摩崖石刻,西樵山的楼台、书院、寺庙、民居等建筑,具有岭南建筑文化风格和地方特色,无愧为南粤名山之一。
丹霞山,位于广东北部仁化县城9公里处,西南距韶关市56公里,锦江自北向南穿境而过,风景区由本体山峰(25平方公里)和外围景观两部分组成;东起僧帽峰,南扺屯军寨,西至观景亭,北到凉伞石,面积180平方公里,开放游览面积12平方公里。
丹霞山风景由红色砂砾岩形成的独特地貌——丹崖赤壁,地学上称为“丹霞地形(貌)”,上世纪20年代,由地质学家冯景兰首先发现命名。景区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主要风景点有“锦石岩”、“龙鳞片石”、“幽洞通天”、“马尾飞泉”、“碧湖”等,另有锦江沿河景观和多处远景奇观;中层风景点有:“别传禅寺”、“杰阁晨钟”、“丹梯铁索”等景;上层风景点有长老峰(海拔350米)、海螺峰、宝珠峰(海拔409米)等三峰及许多岩洞。长老峰上的“观日亭”可赏“丹霞日出”,海螺峰顶有“螺顶浮屠”(塔4层,高840米,建筑精致),登上三峰,外围景观“玉女拦江”、“群象过河”、“蜡烛峰”、“花壶峰”等处奇峰怪石,尽收眼底,尤以阴元石、阳元石,形象逼真;锦江绕丹霞山蜿蜒而过,沿岸亚热带林木苍翠,形成“緑水丹霞”奇秀景色。
丹霞山自唐末五代(907—960年)超已有僧侣栖息,南宋始营庵建寺,明末(1644年)江西虔州(今赣州)巡抚李永茂隐栖此山,清康熙元年(1662)淡归和尚于长老峰下天然洞中栖息。丹霞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録,自此闻名中外。
金鸡岭,位处乐昌县坪石镇武江畔。金鸡岭海拔338米,四周由于红砂岩地层垂直节理崩塌,悬崖如刀削,垂直石壁高130米,属丹霞地貌。金鸡岭地势险要,四门险口筑有古寨,壁垒森严。岭上巨石峥嵘,西北峰顶有座巨石(长208米,高84米,宽38米),貌似雄鸡而得名。附近有“一字峰”,以雄险称奇。整个金鸡岭风景区,面积25平方公里。
金鸡岭地处南岭山地隘口处,有通往中原的天然孔道,历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1852年太平军洪宣娇率2000女兵在此据险抗击清兵,遗址颇多,可供游人观赏。1980年以来,旅游部门加强了对金鸡峰的保护、建设,植树緑化,修建石级步道10多公里,制作大型摩崖浮雕“华夏魂”等雕塑,增设相应旅游服务设施。
圭峰山,位处新会县会城镇北郊,山势蜿蜒起伏,主峰海拔545米,面积33平方公里。山林茂密,景色清幽。古为名儒硕彦讲学授业之所,又是高僧羽客栖身修行之地,至今还留下不少古迹;镇山宝塔、陈白沙讲学亭、苏东坡游圭峰碑记及“冈州第一峰”牌坊等。抗战时被毁成秃山。建国后山上广植林木,成为干部学习、劳动的场所。1958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圭峰山,并命名为“新会劳动大学”。圭峰山经多年建设,山麓广植龙眼、荔枝、杨桃、柑橙等岭南佳果,山下的玉湖滨,建有亭、台、楼、阁多处,湖畔遍植葵、竹、桉、柳、紫荆,园林风景秀丽;山北叱石岩、陡岩飞瀑,古寺苍松,为一处胜景,已形成综合性旅游区。
莲花山,位于珠江口狮子洋西岸番禺区境,水路距广州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莲花山为红色砂岩、砂砾岩构成,因红岩色美,硬度适中,又有临江水运之便,早在西汉已大规模开采石料,形成采石场,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展示南越王墓物件即采于此。这一人工石矿场,经长期锤凿,遗留下约4公里的悬崖峭壁、奇岩异洞,成为人工丹霞“石景奇观”;位处莲花山巅(海拔108米)的莲花塔,八角九层高50米,远航归来。“望塔而知省城至”,故有“省会华表”之称,是登高望远的好去处。清康熙三年(1664年)兴建的海禁关塞——莲花城,城高566米、墙厚234米,设南北二门,占地133公顷,鸦片战争中列为第二道防线。1985年以后,在修复基础上,重建三座清兵营,并按八旗军制,复制军旗、兵器、服饰供人参观。
玄武山,在汕尾市陆丰县碣石镇附近,旧称五福山。玄武山前襟南海,后枕群岗,寺塔耸立,殿宇古檏幽深。山为花岗岩小丘,上有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明清两代续有修葺重建,有佛殿、僧房、厅堂等99间,戏台一座,均保留明代的建筑风格。寺内有南宋“北极真武”铜铸像,明代“释迦牟尼”雕像和“宣德”铜炉、殿内挂有清同治帝、民族英雄林则徐、刘永福等书赠匾40余面,全寺经修饰,更加富丽堂皇。
寺后的福星垒塔(1981年重建)花岗石砌成,呈八角形,高186米,结构严谨,工艺精细,雄伟壮观,可登塔观海。“碣山观海”,为陆丰八景之一,有很高文化品位。
石花山,位于江门市台城东北3公里,海拔约300米,是花岗岩风化的石蛋地貌,远视如花而得名。由石花山、石花水库、石花公园连结而成的风景区,面积16平方公里。石花山石上因花岗岩“球状风化”而成巨石嶙峋,有石桥、石屋、石龟、石椅、石鼓等奇形怪状“石蛋”,加上民间传说,增添几分神奇。山腰的西岩寺,内有三宝佛、六子佛、观看佛、十八罗汉等24尊大佛。寺后是“登峰门”,山顶有“赏花亭”,山麓辟有石花公园,九孔桥横跨水库两岸,7公里长的水泥公路将山上山下连成一片,亭台桥榭、緑树成荫、水影成趣,周围遍植荔、橙、桃等岭南水果,更为风景区增色。
南昆山,位于龙门县西端、从化县东邻,距广州市区97公里,面积124平方公里,主峰天堂顶海拔1210米。
南昆山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境内重峦叠嶂,古木参天,青篁遍野。南昆山地势高,天凉,加上山高林密,是著名避暑胜地。山上多流泉飞瀑,其中川龙峡瀑布长近1公里,分五级飞泻而下,蔚为壮观。
南昆山属南亚热带气候,动植物资源丰富。古木名树多,有高等植物及其变种1100种,其中有冰期遗留下来的“活化石”穗花杉、红花荷、白克木、观光木等,有南亚热带特有的竹柏、竹叶松、孔雀豆等50多种,是广东省珍稀动物植物的种源基地,又是科学考察地、天然植物园。1984年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龙山,位于肇庆市封开县城50公里的龙山风景区,面积20平方公里。石灰岩峰林拔地而起,有大小洞穴80多个,主要有白石岩溶洞、黄岩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和黑石顶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
白石岩风景区入口处是“一石成山,天下少见”的斑石,为花岗岩穹体结构,长1350米,高191米,宽650米,占地1050亩,称为“天下第一石”。白石岩洞内石景70处,回廊深隐,石台高低错落,洞内有洞,景中有景,神奇壮丽;黄岩洞内石锺乳多姿多彩,洞内发现有距今约1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生活遗迹。黄岩洞附近还有双龙洞、神猴看榜等奇洞怪石。尤为重要的是,遗址中出土盘状器形制与东南亚地区“苏门答腊式”石器相同,出土手斧式砍砸器也也越南和平文化手斧相近,反映该洞文化遗存与中南半岛同期文化可能发生文化交流。
鼎湖山,在肇庆市区东北18公里,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传黄帝在山上铸鼎得名。由10多座山峰组成,主峰鸡笼山海拔100091米。天溪、云溪两支水系及其附近峰峦等自然景观和古刹丛林等人文景观构成风景区主要景点。区内山势雄伟,古木参天,浓阴蔽日,断崖飞瀑,碧水澄潭,构成一幅幅风光旖旎的图画。其中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中部,北回归线横贯其内:1979年又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图”(MAB)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定位站,主要保护对象有是南亚热带常緑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据统计,区内有高等植物283种,1147属、2558科。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植物有水松、观光木、杉木和紫荆木等。区内有兽类38种和变种、鸟类177种和亚种、爬行类27种和亚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动物有穿山甲、豺、小灵猫、苏门羚、苍鹰等。自唐六祖惠能高足智常禅师在山上创建白云寺以来,鼎湖山渐渐发展为佛教圣地和文人常履之地,留下文明古迹甚多。现分东西两个景区。西片云溪景区有鹤亭小憇,伏虎听泉、葫芦妙远、白鹅戏水、圣水浴佛等;东片天溪景区有歇群小峰、碑亭、曲径云村、飞水潭、庆云(寺)怀翠、幽谷奔雷等。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我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
此外,还有梅州阴郡山、兴宁神光山、潮州凤凰山、龙川霍山、深圳梧桐山、珠海黄杨山、顺德顺峰山、恩平鳌峰山、高州观山、阳江北山等,都是地方著名景点,历史悠久,或曾经名噪一时,后又开辟了些新的景区。
2.溶洞奇观
广东京广铁路以西的英德、曲江、乐昌、连南、连县、阳山、乳源、清远、以及翁源和粤西的阳春、云浮、罗定、高要、封开、怀集等地是石灰岩主要分布地区。石灰岩虽然坚硬,但在含有碳酸的水里却可慢慢地溶解,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鉵和冲刷作用,产生富有游览观察价值的岩溶地貌,亦称喀斯特地貌。其特征是:石山林立、孤峰突起、溶洞遍布,常有地下河(湖)及洞中溶解沉淀而成的石乳、石幔、石笋、石柱、石花等。其形状似百花、若彩旗、象锦带、如宫灯,形成迷宫仙境般的岩溶洞穴,比较著名的有:
肇庆七星岩,七座石灰岩孤峰错落在一个西江故道积水成湖之中,形成“群峰倒影山浮水”的山色湖光美景,有“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石山内还有溶洞和地下河,七座岩峰(海拔80-100米)从东至西名为阆风、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阿坡,散峙于广袤湖滨。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记载,唐代已负盛名,明朝大修寺院亭阁,定星岩20景。风景以湖岩石洞取胜,可与兰亭、西湖、凤台、燕矶并列。石室洞内外留下历代诗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题字、碑名等375款,以唐人李邕《端州石室记》最负盛名至今,与星岩湖光峰影相得益彰,被誉为“千年诗廊”,属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上世纪五十年湖面扩至7000亩,加上造林緑化,长20多公里的翠堤,把水面分成波海、中心、东湖、青莲、里湖等“五湖”。湖面岩峰、山麓堤畔建有各种亭、台、楼、阁,集“山青、水碧、石秀、洞奇”于一处,吸引海内外游人,有“五岳归来不看山,料君未上七星岩”之句。
英德宝晶宫,位于英德市城西南7公里处,于1981年发现后开发。以宝晶宫为中心,分碧落洞、宝晶湖、浪伞洲、南山五个景区。宝晶宫是岭南最秀丽的岩洞之一,溶洞上下重叠4层,中贯垂直高差百米竖井,有高达30米大型石幔4处,气势磅礴,已开放面积16万平方米,游程15公里。宝晶宫外围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颇多。古人沿北江至南山赏景赋诗留下石刻、诗文200多幅(篇),建有寺、亭、书院多处,南山景区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凌霄岩,位于阳春市与云浮市交界处,是以山水岩洞为特色的岩溶地貌风景区。凌霄岩分正东、西岩三洞穴,已开放正岩。主洞长15公里,洞中有洞,有六个大“厅”,高60—70米不等。正岩入口凌霄大厅,高60米、宽35米,可容数千人,雄伟壮观。洞中有19条高大的钟乳石柱直撑岩顶,气势磅礴。主洞有一条长300米的地下河,深15米,可泛舟穿洞而过。距凌霄岩2公里的玉溪三洞,由甘婪水穿破三座相邻的石灰岩山而成的巨洞,全长3公里,可泛舟游览。一洞“金盏叠泉”、二洞“三变石”最为奇现。
云浮蟠龙洞,位于云浮县城2公里的狮子山中,洞口离山麓约20米,主洞全长482米,还有多个支洞逶迤蛇行(上下左右)。洞分三层,上层为天堂通天洞,下层为龙泉地下河,中层为九龙长廊,似群龙戏水,曲折回旋,奇景叠出。由于石灰岩溶解沉积而成的石乳、石笋、石幔,其状如龙、象、马、猴、羊、兔等形象,共有57景。最具特色的是洞中循石廊走20多米,洞穴上倒悬着一朵朵、一簇簇玲珑剔透、晶莹闪亮的石花,为全国罕见。形似“玉罗帐”的石幔,和当地龙母用“玉罗帐”的传说以及当地《龙母法斗赖布衣》的传说结合,更具神秘感。洞中还挖掘出剑齿象、猩猩等的化石,据考证,蟠龙洞成于距今数十万年更新世,有科学考察价值。
此外,坪石碧水洞、乐昌古佛岩、连县大口岩、怀集燕岩、封开黄岩洞和双龙洞等均有人类活动遗迹遗存已开发为旅游景点。
3.河流峡谷
地形学上把两坡陡峭,横剖面常呈“V”或“U”形山谷称为峡谷。它是河流强烈下切(蚀)(有断层形成)的结果。峡谷常以“雄伟险秀,寂静隐蔽”的特色为旅游者所向往。广东位居南岭南侧,华夏构造影响西江、北江切割东北——西南走向的粤境地层,形成众多峡谷,吸引古今游人,留下许多文化旅游资源。
九泷十八滩,在武江流经坪石至乐昌县城长60公里的河道,由河水切割瑶山所成的乐昌峡,两岸对峙,谷深林密,薄雾飞烟。江中滩多水急,河道曲折蜿蜒,此段江峡称为“九泷十八滩”。“泷”是落差大的急流,共九个泷;泷中有十八浅滩。九泷之中,尤以韩、金、白芒、垂、梅、腰六泷为险。最美处是百鸡滩,江心有上百个大小礁石,船只经过时,激起千朵浪花,游人如置身山水图画之中。由于九泷十八滩具有“水美景奇滩险”的特点,成为古今文人墨客赏景赋诗胜地。东汉马援征交趾,经由乐昌峡,作《武溪诗》曰:“滔滔一河深,鸟飞不渡,兽不能临,嗟哦武溪何毒淫。”为历史上第一首题咏粤北山水诗。上游右岸建有“韩泷祠”,放置东汉马援、周昕、唐代韩愈的塑像。从1987年起,旅游部门开辟了九泷十八滩漂流项目,成为中国第一个河川旅游漂流,惊险刺激,却又有惊无险,吸引海内外游人。
飞来峡(清远峡),位于清远城区东23公里处,是北江三峡中最险峻的峡谷,出此峡即进入珠江三角洲北缘。峡长9公里,南北两各有36峰对峙,苍翠而奇峭,山青水碧。苏东坡《峡山寺》诗句“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是对峡景的概括。“峡江烟雨”是此峡有名景色。峡江北岸的飞来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为全国道教“第十九福地”。藏霞、飞霞、锦霞组成的飞霞风景区,建筑布局精巧,庙宇巍峨,神话传说更添神奇色彩。20多年前被一次突然来临泥石流摧毁成一片瓦砾。后在各方面支持下始得重建。今日飞来寺,为有这段经历而显得更有旅游文化品位。
湟川三峡,位于连江上游,从连州乘船顺流而下,依次为龙泉峡、楞伽峡、羊跳峡,全长20多公里。峡区两岸石灰岩分布,形成数十米高的悬崖。龙泉峡岸陡如削,更有一钟乳石乳头喷泉江中,终年不断,状若龙涎,故又称“龙涎峡”。峡中有石马、石狮及“狮子接凤凰”等石景。楞伽峡两岸石幔、怪石兀立,有贞男、贞女、晒网、倒挂观音等石景。北岸石壁刻有“楞伽古峡”盈尺大字,旁有宋代疏导航道记文的崖刻。羊跳峡相传古代两岸相距咫尺,山羊一跃而过得名,三峡中最窄,景色也最精彩,有16景之多。从连州城至阳山黄牛滩的连江,山青、水秀、洞幽、石怪、峡奇,兼具“长江小三峡之雄奇,漓江之秀美”。此外,沿岸有秦代进军岭南所筑阳山关、湟溪关等关隘,已为军事探险之要地。还有阳山县境的“同冠峡”和“大理峡”,峡谷风光壮丽。加上沿途十一级梯级电站,游人泛舟畅游,如入仙境。
西江三峡,位于肇庆市区附近30公里的西江河道上,包括三榕峡、大鼎峡、羚羊峡。羚羊峡长13公里,两岸山峰对峙,高约600—800米,江面在此收窄(仅120米),水流湍急,最深达77米。出峡一泻千里,直奔珠江三角洲平原,流入南海,蔚为壮观。大鼎峡有“龟顶松明”“白沙夜月”“五显滩”等名胜为游人常履之地。两岸还有出山虎、入山虎、望夫石、砚洲等景点,传说中的包公乘船掷砚江中平风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羚羊峡南岸老坑开采砚石,制作的端砚,全国闻名。
4.湖库水景
广东地处中、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天然湖泊和人工水库众多。经历代的开发,河源万緑湖(新丰江水库)、惠州西湖、潮州西湖、雷州西湖、肇庆星湖、湛江湖光岩、斗门白藤湖等较为著名,特别是其中人文胜景,使这些湖库大为增色,已成为旅游水文化一个个亮点。
惠州西湖,原是东江古河道洼地积水而成。湖区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4公里,湖水面积近17平方公里,紧靠市区,依傍群峰,相连东江。惠州西湖以堤桥把湖面分成五部分,形成“五湖六桥”之胜。现仅存三湖,尚有朝云墓、六如亭,以及苏轼资助建筑的苏堤、西新桥、东新桥等遗迹,还有苏轼手迹和宋、明、清朝的题咏石刻。湖内洲渚交错,沿竹岸柳堤,可见百花洲、点翠洲、洒洲塔、九曲桥等景点,不让于杭州西湖。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和靠近大中城市的湖库得到更快的开发。如广州白云山麓湖、明珠湖、磨刀坑水库(南湖)、流花湖、东湖;深圳的“五湖”:深圳水库、西沥水库、石岩湖、香蜜湖、银湖;中山长江水库、斗门白藤湖、从化天湖、流溪河水库;湛江鹤地水库和青年运河、阳江城区鸳鸯湖、龙川枫树坝水库、高州水库、恩平锦江水库、东莞松山湖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龢利用,已成为颇有知名度水上旅游区。
5.地下温泉
广东自燕山运动以后,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强烈,发育了一系列大小断裂,为地下热矿泉的发育和上升出露提供了地质条件。因此,广东温泉众多,有230多处,居全国第三位,多被辟为旅游度假区,让游人享受泉香水滑之福,感受水文化魅力。
从化温泉,位于从化县中部,距广州80公里。温泉水量大、泉眼多,分布在流溪河河岸和和河床中,有10多处得到开发利用。水温最高70℃,属重碳酸钠型泉,含有钙、镁、二氧化硅、氡等成分,水质无色无味。从化温泉是20世纪30年代初开发建设的时仅为少数达官贵人享用。从上世纪50年代起广泛种植梅、李、荔、竹、松等数十万株树木,建造岭南园林式别墅和亭、榭等建筑,加上天湖和百丈飞涛、香粉、飞虹等瀑布景点,成为一个大型疗养、度假和观光的综合旅游区,长年游人不絶。
中山温泉,位于中山市三乡雍陌,距澳门30多公里。温泉水温高达90℃,属氯化钠型泉。1980年以来,建有温泉宾馆,先后建有11幢主楼和14座别墅,计有349间高、中档双人客房,设备现代化。温泉旅游区内有高尔夫球场,占地50万平方米,为国内第一座按国际标准建设的高尔夫球场。中山温泉成为度假、疗养、娱乐、观光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此外,丰顺汤坑温泉、广州三元里温泉、惠州汤泉、潮州东山湖温泉、深圳玉律温泉、台山温泉、恩平温泉、阳江热水温泉、阳西咸温泉、新会温泉、新兴龙山温泉、龙门温泉、徐闻温泉、乳城温泉、银盏温泉、曲江枫湾温泉与小坑温泉、南华寺温泉等都已建成疗养游览区。
6.海岸海滩
广东海岸多为花岗岩组成的岩岸,在岩浆冷凝过程中产生的垂直节理,把岩体分割成长方或正方状的岩块,经千百方年风化、冲刷,特别是球状风化作用,形成圆浑的石墩、石蛋、石柱、石壁等特有地貌景观。加上其中产生的洞穴,与当地异闻传说、神仙高人逸事相结合,更增加了它们的神秘感,形成自然与人文一体的旅游胜景。如潮州葫芦山和珠海石景山的“石蛋”,造形如狮如虎;陆丰玄武山观音岭前金厢滩和浅澳、田尾山海角石林、潮阳莲花峰、惠东巽寮湾、珠海香炉湾等,则是海浪拍击花岗岩海岸形成的海蚀柱、台、穴地貌。人们利用这一奇特造形,冠以雅名,题刻赞颂,如“南天一柱”、“惊涛”等,如锦上添花,极大地增加了它的吸引力,带来游客如云。
广东濒临南海,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生物组成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更是海洋旅游精粹所在,是一项新兴旅游项目。如电白的放鸡岛,是我国第一个潜水旅游区。广东海岸线(含岛屿)长6882公里,有153处海湾,最著名的有阳江闸坡海滩、湛江南三岛海滩、台山上川岛海滩、深圳大小梅沙等。阳江闸坡海滩,海岸线总长20公里,其中沙滩岸线长1455公里,风景区内海岸线曲折多变,大角湾、马尾湾、南湾等5个岬角海湾,海水湛蓝、透明,表层水温年平均值为23℃—25℃,年变幅值为133℃,海浴时间为8个月。此外,惠阳的大亚湾海滩,湛江的硇洲岛海滩、东海岛飞龙滩海滩、南澳县青澳湾,台山下川岛海滩等,有花岗岩海岸依托,海水碧波万顷,沙洁滩缓,浪小潮平,是进行海水浴和帆板、冲浪、滑水等海上娱乐运动的好地方。滨海旅游已成为时尚,是各种节假日游客最多去处,为体验海洋文化魅力所在。
(二)人文风光的文化载体
1.名城古镇
人文景观也就是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积淀的文化成果,只要一经定向开发,它们就可成为旅游对象,反映文化旅游内涵,享受文化之旅带来的各种美感。广东有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它们的文化底藴和外在文化景观,已见于上述。在此,仅就代表广府文化广州、潮汕文化潮州、客家文化韶关、雷州文化雷城四座名城名镇作扼要介绍,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广州,是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广东的省会,历来是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广州有2100多年建城历史,有古代的灿烂文化和近现代的光荣革命传统,被列为全国七大旅游重点城市之一,1982年国务院批准广州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广州城区及城郊的风景名胜,规划为“三线一中心”的旅游网络。“三线”是指东南水乡线(黄埔军校旧址、南海神庙、莲花山、余荫山房、上下横档岛、龙穴岛、虎门等),东北疗养度假线(北回归线标志塔、从化温泉、流溪河森林公园、南昆山避暑地等),西北名胜古迹线(太阳岛水上乐园、洪秀全故居、盘古皇庙等)。“三线”以广州市区为中心,这一中心包括:八大近代史迹、十大旅游公园、八大风情街、十大公园以及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专题项目等。八大近代史迹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红花岗烈士陵园、中山纪念堂、鲁迅纪念馆(国民党一大旧址)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起义纪念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旧址、黄埔军校旧址等。十大旅游公园是白云山风景区、麓湖公园、越秀山公园、流花公园、荔湾湖公园、兰圃、西苑、广州动物园、广州植物园草暖公园。八大风情是清平路农贸市场、文德路文化街、南华西文明街、西关市井风情街、西湖路灯光夜市、高第街日用品集市、华林玉器酸枝工艺品街、上下九一第十甫商业步行街等。其他略。
潮州,位于韩江三角洲的北端,东有韩山,西有葫芦山,北有金山,奔腾的韩江流经的城东,风景秀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南海郡六县,其中揭阳便是潮州最早的行政机构。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潮州始名,意即“潮水往复”。
晋初,潮州是个海滨城镇。上通闽赣,下接阐汕平原,经济逐渐繁荣,成为粤东重镇,县、郡、府治地。唐时农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唐代的韩愈、李宗闵、杨嗣复、李德裕及宋朝陈尧佐等几位宰相,都先后流放潮州,带来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韩愈率领群众辟东湖,建亭阁,湖中种荷,放养鸳鸯,环湖植树,写下粤东造园第一章。唐宋时期,建开元寺、修韩祠、辟金山,建湘子桥等。明代又扩建城垣,筑凤凰台、建凤凰塔等,初步形成了“潮州八景”,清代又形成“新八景”。建国以后,对古城文物进行修复和保护,重建北阁佛灯景组,修复帮韩文公祠,重建鳄渡秋风亭和祭鳄台等。1986年国务院批准潮州为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韶关,位于粤北曲江盆地,扼大庾、骑田岭两个重要山口和浈江和浈江、武江两条水道,历来为粤、赣、湘三省的咽喉,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向有“铜韶”之称。
隋开皇九年(589年)设置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为名),筑城于浈水之东莲花山下。因洪水为害,五代后梁时移州城于帽子峰山下之“中洲”(今市中心区)。
韶关处于南岭的丘陵、河谷冲积盆地中,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岗丘环抱,山水分隔。浈武两江汇合成北江,把市区一分为三,构成了市区半岛和东、西河的三江六岸格局。风景秀丽,有风采楼、南华寺等名胜古迹。
雷城为雷州半岛一座历史悠久城市,从汉代徐闻县治开始,历史各朝,直到明清雷州府治,都为半岛政治中心城市。保留厚重俚僚土著文化积淀,有大量石狗塑像,风味菜肴白斩狗为当地一絶,雷州陈文玉事迹,雷祖祠(庙)、各种乐俗、斗歌活动、俗重鼓等也集中在雷州城。现保留明代墙旧基,众多宗教龢民间信仰建筑,骑楼和明清街市,以及纪念流寓人物修筑西湖十贤祠等,1994年被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雷州传统文化中心,也是新兴旅游城市。
2.民俗风情反映旅游文化
各地方、各民族的风土民情、生产习俗、节日喜庆、服式装束、民间艺术、工艺名产、烹调技艺和精神风貌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对异国异乡游人有很大的吸力。这些民俗风情,为历史上产生,传承至今,加入现代旅游之列。广东的民俗风情主要有:
汉族节日与传统活动
汉族的春节、元宵、清明、端阳(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和冬至,是一年四季中较主要的节日,结合节日喜庆,汉族人民组织许多民间活动,如春节的“迎春花会”、元宵节的“灯会”;清明节的踏青(祭祖);端阳节水乡“龙舟竞渡”;七夕“乞巧”;七月十五盂兰节(中元节);中秋节的“赏月”、“山歌会”(客家);重阳节登高,放风筝等。从1987年开始,广东在“中秋”与“重阳”两节日之间,举办“广东欢乐节”活动,以番禺的“鳌鱼舞”、澄海的“蜈蚣舞”、大埔的“火龙舞”、吴川的“飨滍舞”、潮汕的“英歌舞”、平远的“船歌(舞)”、广州的“荔湾歌艇”、佛山的“舞十番”、吴川的“梅緑飘色”等均获好评,吸引海内外游人。
瑶、壮节日与传统活动
广东瑶族主要分布粤北山区的连南、乳源、连山和连县等地。瑶族区习惯分“过山瑶”和“排瑶”。“过山瑶”居住较分散,流动性大,排瑶定居。乳源的瑶族又分:“东边瑶”、“西边瑶”、“深山瑶”、“浅山瑶”。“排瑶”为粤北独有,其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社会组织等方面,都与其他地区的瑶族有较大区别。连南是全国最大的“排瑶”聚居地。
瑶胞多择高山陡坡而居,村寨或隐于山林之中,或置梯田之上,景色迷人。连南“排瑶”向有“八排二十四冲”之分,大寨谓“排”,小村称“冲”。瑶寨风光以金坑乡内田村“杉木之乡”的林区村寨和南岗乡的梯田村寨最具代表性。“过山瑶”习惯独门独户,选择山腰近水源处构筑房舍。距乳源县城北57公里的必背瑶寨,四面青山环绕,一泓山溪长流,风景格外秀丽,今已成为民族旅游区,游人四面八方而至。
瑶、壮族最大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古王诞辰”,是瑶族同胞祭祖先、庆丰收的传统节日,举行大型的“耍歌堂”(“过山瑶”为“坐歌堂”)活动。瑶山素有“百里歌台”之称,“耍歌堂”活动通宵达旦,亦可连续几个晚上。“坐歌堂”不在外而在厅堂里演唱,自农历七月初七“开歌节”之后,凡喜庆节日均可举行。
壮族集中在连山南部的加田、小三江、上帅,福堂、永丰等地,节日与当地汉族、瑶族相似,几乎农历每个月都有“节”。壮胞素爱唱歌,春节唱“年晚歌”,男女分组“坐歌堂”,各村举行游行“装古事”活动。
瑶族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各种原因,从内地迁居东南亚和欧美等地,人数达几十万人。这些瑶族华侨华人,近年常回粤北瑶乡,带来异国风情,对当地旅游也是一种推动,这在全国少数民族是少有的。
3.美食佳肴
美食从取料、加工烹调到食用,有一系列环节,反映了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营养价值,心理习惯、审美观念等,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品赏美食已成为现代人一个旅游目的而四出追求。广东美食即为一个旅游品牌。
粤莱作为驰名中外的一种菜系,包括了广州菜、潮州菜和东江菜,而以广州为代表,有“食在广州”之誉。
“食在广州”是对广州烹饪技术之高超,菜式之多样,调料之讲究,味道之鲜美,原料之广泛,色、香、味、型之统一,厅堂、餐具、菜式之配套等食经茶道的一种美的概括。
粤菜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选料广泛。广州的食谱,花式繁多,虫鱼花艹均能入馔,飞禽走兽可作佳肴。粤菜的另一种特点是口味清淡,注意保持物料的食味,并注意食物的“寒性和热性”,符合营养学的观点。造型和命名也就讲究,说明粤菜有很高文化品位,不是简单的满足人的口福。
粤菜的独特风格可归纳为“清、鲜、嫩、滑、爽”五字。炮制方法有蒸、炸、泡、浸、焖(炆)、炒、焗、炖等36法之多,重色彩,求镬气,讲求火候恰好。
粤菜共有菜式3400多种,名莱230多种。著名的菜有龙虎斗、烤乳猪、冬瓜盅、鸡丝燕窝、茅台鸡、牡丹鲜虾仁、冷脆烧雁鹅、香滑鲈鱼球、红烧果子狸、开煲狗肉等。
广州点心款式计有1000多种,为全国之冠。广州点心的特点是制作精细,咸甜兼备,诸如常见的虾饺、干蒸烧卖、娥姐粉果、马蹄糕、蜂巢香芋角、玉液叉烧包、糯米鸡、白糖伦教糕等都富有地方特色。著名的点心有泮溪酒家的緑茵白兔饺、北园酒家的鸳鸯千层糕、广州酒家的沙湾原奶挞等。在饼食中,以广式中秋月饼最为有名。
潮州菜源于粤东潮州,已有数百年历史,它用料广、刀法精,烹调考究,味道清香,风格独特,兼收广州菜、江浙莱和西餐之长,自成一格。因潮汕地处海滨,故其菜用料以海鲜、飞禽为主,但瓜果、野味,甚至野菜亦可入席,蜚声海外的潮州“护国菜”,便是用番薯叶精制而味道甘香无比。潮州名食有:“明炉烧味(大海螺)”、“绉纱甜肉”、“厚菇芥菜”、“沙茶牛肉”、“糯米酥鸡”、“潮州卤鹅”、“上汤鱼饺”、“清金鲤虾”等,潮味浓郁。
东江菜集中在客家人居住地区,其菜肴保留古代中原的烹调法,属粤菜系,味浓色鲜,下油重,口味偏咸,但主料突出,喜用“三鸟”,少配蔬菜,河鲜海产也用得不多。其传统名菜有:“盐焗鸡”、“酿豆腐”、“东江炸肉卷”、“东江圆蹄”、“七彩杂锦煲”、“梅菜扣肉”、“糟汁咸菜月玄胱”、“东江牛肉丸”等。
粤菜这三个支系,特色各异,可谓各显神通,各尽所长,令食客大开胃口,尽享口福而归,也使游客对广东饮食文化大开眼界。
广州的酒家环境幽美,装饰古色古香,富有岭南庭院建筑特色。像广州泮溪(全国最大的园林酒家)、北园、南园等酒家,几乎所有餐厅建筑都是由亭、台、楼、阁组成,奇花异卉、假山池石,红楼緑水点缀其间,人们品尝佳肴的同时,也得到环境美的享受。
4.旅游工艺品
雕塑工艺
中国雕塑工艺美术,是个庞大体系,主要有玉器、象牙雕刻、骨刻、石雕、木雕、竹刻、刻砚以及其他雕刻等。广东的象牙雕刻、玉器、木雕、刻砚等较为著名,是有广东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也是购物旅游一个主要对象。
广州象牙雕刻,以玲珑剔透的镂雕技法而闻名。据历史记载,早在秦代,已有象牙刻成的武器。晋代,有了编结象牙细簟(席)的精湛工艺。到清代,出现了象牙球这一广州牙雕的名牌产品。民国4年(1915年),广州的26层象牙球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奬。
建国后,广州象牙球不仅在镂空层次上攀登了新的高峰,而且在造型上也不断创新。旧式的象牙球一般都是由一节节镶嵌的球柱来支撑球体,较为单调。50年代后,改进为有一定景物和故事情节的造型,使之与浑圆的牙球互相配合,取得更完美的艺术效果。例如:象牙球“举杯邀明月”,以牙球摹拟月亮,下面雕刻李白对月畅饮,富有诗情画意。“蟹篓”也是在50年代发展起来的,篓眼剔透,雕刻精细,篓内的螃蟹形象生动。
广州牙雕品种多姿多采,既有通雕、牙船、镂空花瓶、牙球宫灯、山水盆景等传统作品,也有以古代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古典名著为题材的作品,还有以现代新人新事为题材的作品。
冯公侠微刻艺术曾以在一颗米粒大小的象牙上浅刻孙总理遗嘱计154字而名扬海内外。他的儿子冯少侠的技艺日臻精湛,能在同样大小的象牙上浅刻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全文,连同题款等共计551字。
广州大新象牙雕刻厂,每年平均有2万名外宾参观并购买牙雕工艺品。广州牙雕产品远销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自全球禁止捕杀大象取牙以后,广州牙雕改用其他材料,仍以上乘质量和精巧工艺取得游客青睐。
玉器自清康熙年间设粤海关以来,广州成为珠宝、玉石进出口贸易的中心,从而促进了玉器生产的发展。建国后,广州玉器恢复了传统的手镯、戒指、玉附、耳环、各种花卉和人物、花鸟、山水等产品。
广州玉器,在保持幷发扬中国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洋的长处,格调新颖,秀丽潇洒,适合国外的需要。饰品是广州玉器的传统产品,造型生动,上好玉件还以全金镶托,更显得富丽华贵。
广州南方玉器厂上世纪80-90年代每年接待各国和港澳游客、外商等2万多人次,产品远销五大洲。展示了广州玉雕艺术达到历史高峰。
木雕,广东金木雕以镂雕见长,并饰以金箔,产品金碧辉煌。
广东潮州金漆木雕,在明、清两代已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建筑上的雕梁画栋,朝拜祖宗的屏风、神龛、馔盒、香炉罩以及生活日用的床榻、厨柜、椅凳、烛台、笔筒等,都饰以金漆木雕。
潮州金漆木雕选择优质樟木,先凿粗坯,后精雕细刻,又经磨光,层层髹漆,最后贴上金箔而成,作品金碧辉煌,闪闪发光。它的艺术特色是题材广泛,构思饱满,布局匀称,多层镂通,刀法流畅,繁而不乱。
广州与苏州、北京是全国性家具制作中心,多用铁力木为材料。广州的号称“广做”(广作),而苏州的称“苏做”,北京的称“京做”。据宣统《番禺县续志》记,广州硬木家具专而精,自成一家,作坊集中广州今海珠区,多达100多家。仅用紫檀、酸枝制作木雕家具即有椅、几、轿、柜、七巧台、睡床、八仙桌、屏风等,且吸收不少西式家具结构、造型和纹样别具一格,为中外人士收藏。现广东广泛使用“红木家具”,实源于“广做”。
刻砚,全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因其产于广东肇庆市(古称端州)而得名,约始于唐代武德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端砚的砚石,石质优良、幼滑、细腻、滋润,素有“发墨不损毫”、“呵气研墨”的特点。它还有各种珍贵的石品、花式以及罕见的透明晶莹的石眼。端砚的式样则充分体现了实用和欣赏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时代,各种不同的需要,产生了蛋形、瓶形,神斧形、古鼎形、石琴形、自然砚等,构图简练,雕刻线条流畅,主题突出,使用方便,风格古檏大方。在图案上,多以花鸟、鱼虫、走兽、山水、仿古器皿等为主。其中有的参加出国展览,有的作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时选赠的高贵礼品。
角雕,高州角雕是一种新兴的工艺美术品。至1987年,高州角雕产品已由几种发展到200多种,絶大部分取材于花卉、虫鱼、飞禽、走兽和古今人物等。它所用的原料主要是中国南方的黑牛角和滇、黔、川、藏等地的白牛角。雕制时,根据产品所需的颜色进行选料,然后进行精雕细刻,使之形神兼备。《仙鱼戏水》、《虾群》、《鸡冠螳螂》、《猴山》、《蟹笼》等作品,都以其技艺精湛、逼真传神而饮誉国际市场。
缅茄雕刻缅茄雕刻仅产于高州,是中国雕刻艺苑中别具一格的雕刻工艺。缅茄的体态有如一枚荔枝核,上截蜡头金黄,质坚带韧,下截果身黑褐,十分坚硬。整颗缅茄有如乌黄二金交接而成,形状奇异。茄雕艺人在小小的缅茄蜡头顶部刻出各种字体的古雅图章;蜡体上还能刻出争妍斗艳的花卉,栩栩如生的瑞兽,风光旖旎的名胜。这种小巧玲珑雕刻,畅销世界各地。亦为高州旅游首选商品。
广东传统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故砖雕应运而生,在城镇传统街区旅游中,常见砖雕建筑物,可见其文化品位和艺术。
砖雕有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三类。
一般装饰在祠堂庙宇的柱头、墙头、马头(民间称门前的飘墙头为“马头”)、照壁和家庭门前的神龛楣边,以及天井的照壁。
砖雕的材料是土质上乘的“青砖”。这种砖坚实,不易开裂,适宜于雕刻。大都以故事人物或花卉为内容。广州市陈家祠民间艺术馆的外墙头,北园酒家后门的壁饰砖雕,就是清代组合式浅浮雕的砖雕装饰,供旅游者驻足观赏。
工艺美术,工艺美术轻巧精致,文化品位高,为装饰、送礼佳品,备受游客欢迎。
刺绣
粤绣,是广州及其邻近的南海、番禺、顺德等县的“广绣”和潮州的“潮绣”的统称,历史上达较高水平,而为各种史籍所载。
在中国四大名绣中,粤绣以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制平整光滑,金银垫绣立体感强,富丽堂皇等独特的地方风格而独树一帜。
粤绣的品种繁多,应用范围广,题材也很广泛,其中百鸟朝凤、龙凤、“博古”是最具传统特色的题材。
粤绣的色彩十分丰富,主要分为“威彩”(以较饱和的色彩为主调)和“淡彩”(以三间色为主调)两类,它是依据不同的刺绣品种来确定色彩的。例如刺绣喜帐用“威彩”,刺绣文房用品用“淡彩”。《百鸟朝凤》是粤绣的传统优秀作品,表现了千姿百态的百鸟聚集、飞翔在凤凰四周,同时陪衬以太阳、青松、翠竹、牡丹、红梅等,寓意吉祥美好,作品气氛热烈,装饰性强。
潮绣是指以潮州为中心的潮州、汕头一带的刺绣。它在清朝光绪年间创始了“浮金线”绣,这是一种立体“钉金”刺绣,这种绣法使绣品更加具有立体效果。潮州刺绣香包,如“虎”等各种动物造型,稚拙可爱。潮州刺绣同广绣一起畅销世界各国,赢得很高声誉。
抽纱花边,汕头抽纱是广东著名传统手工艺品,其中重工手帕早已驰名中外,它以薄如蝉翼的白布作底料,用白纱绣成,富有立体感。通花,原名“哥罗纱”,是用钩针将彩色或白色棉线连续不断地钩织成多种花型图案的工艺。汕头抽纱有台布、枕袋、被套、手帕、通花制品等八大类几千个花色品种。
1980年,在慕尼黑第三十二届国际手工业品博览会上,潮安县生产的大型玻璃纱台布“双凤朝牡丹”荣获金质奬章;1981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奬评奬中,又获金杯奬。
汕头抽纱在国际上素享盛誉,不少国家都把它视为珍品。1972年,周恩来总理曾把汕头抽纱重工玻璃纱台布赠给伊朗王后,立即轰动了皇宫,争相观看,赞叹不已。1979年5月,在日本举办的中国抽纱展销会上,汕头抽纱优秀艺人林佩卿先后在东京等地表演了几十场,观众惊异地称赞:“这是地地道道的手工艺珍品”。汕头抽纱艺人还在澳大利亚等国表演,也获得很高评价,汕头抽纱由此走向海外旅游市场。
绣衣,潮州绣衣,是广东传统的出口工艺品。1982年,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奬金杯奬。潮州绣衣共有抽、擅、雕、拉、垫、平绣等五大类约60多种针法,工艺精巧,变化万端。1985年以后,又发展了仿古绣衣和时装绣衣,其中仿古绣衣又分中式、西式两种,中式仿古绣衣,特别受到海内外侨胞的欢迎,大多作为儿女嫁娶的结婚礼服,是喜庆节日礼品。西式仿古绣衣则大多借鉴古代欧洲骑士装、贵妇装、匈牙利梳头衫等式样,幷且在领胸、袖等处绣以不同图案,显得活泼美丽,两种绣衣在海外旅游市场上占有很高份额。
漆器,兴起于明末清初,距今约有300多年。阳江漆器分皮胎、木胎、纸胎。产品有日用工艺品、家具等类,以皮胎漆器最有传统特色,具有古雅、防潮、美观、耐用等优点。建国前,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在华侨中素有声誉。1956年,建立了阳江漆器工艺厂。传统的阳江漆皮箱以杉木作胎,内外各粘一层牛皮,经过加固、烫平,再在表面髹饰而成。漆枕头则是在木架上用藤条编织轮廓后,套上一层牛皮、烫平后再髹饰而成。它们的优点是质轻、耐水防潮、坚固耐用、无裂缝、色泽光亮。此外,还有各种盘、茶叶盒、茶具、酒具、花瓶、家具、烟具日用品以及屏风、挂屏、磨漆画、仿古文物等艺术欣赏品,品种已有500多种。1962年诗人田汉参观阳江漆器工艺后,欣然命笔,赞曰:“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阳江朱漆好,留得岭南春。”
广州织金彩瓷称广彩,生产起于清代雍正年间而鼎盛于干隆之时。它是在自胎瓷器的釉上彩绘烧制而成,色彩艳丽,如锦锻上绣着万缕金丝,具东方艺术风格,时称“洋彩”、“洋瓷”。民国时期,广彩技艺频于失传。1956年建立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恢复广彩生产。产品画面构图精美,分“斗方”和满花彩绘(金地满花和黑地、蓝地满花),绘以花篮、斗鸡、金鱼、彩蝶、龙凤、古装人物等传统图案,配套彩绘产品有各种茶餐具、花瓶、大皮碗、圆盘、箭筒等。广彩名家辈出,多次在国际全国比赛中获胜。岭南画派画家居巢,后廉兄弟、高剑父、陈树人等先后直接参与广彩技艺研究和实践,留下传世佳作。
三、方兴未艾部门和区域旅游文化
随着广东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相对宽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也随而优化和多样化,旅游成为各社会群体普遍要求,旅游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文化一个产业部门,并呈迅猛发展之势,旅游景区,旅游路线,旅游饭店,旅游管理等部门星罗棋布,大有全民旅游发展势头。旅游内涵或产业核心是旅游文化,无论是城市游、滨海、温泉、山区、乡村等度假方面的生态游,修学、生态、探险、体育、高尔夫等方面的专业游,以及主题公园、境外、异域风光游等,无不以它们所藴含的文化内涵为核心,才能具有旅游魅力,吸引游客前来,形成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成为一门新兴文化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有自己一席之地。特别是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旅游业高速、健康发展。如国务院发布《中国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广东省也于2008年制定了《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以建设旅游强省为目标,并迅速迈开了坚实的步伐。现在,广东省旅游业发展处于全国前列,许多旅游经济指标居全国首位。近年,广东旅游收入,创汇总额等指标占全国水平的25%左右。在整个广东经济中,旅游业的地位日益提升,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左右,在第三产业值加值中超过100%。这个比例正随着广东旅游业的崛起而逐年被刷新,而举世瞩目。与此相应,旅游文化的内涵、品位,受众人数和社会影响程度也水涨船高,日益融为广东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带动了其他文化部门的发展,起到旅游文化的综合,联动作用,旅游文化已成为广东社会经济发展一个强大的软实力所在。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旅游部门也很多,在广东以滨海旅游、异域旅游和专题旅游至为风潮,由此反映的旅游文化发展成就也最为丰富多彩,备受注目。
1.滨海旅游文化
广东省是我国海岸线最长,海疆最广的省份。广东省的海岸线数达850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约1/3,同时广东省岛屿众多,有1134多个大大小小岛屿,而且气候温暖,雨水充足,海岸线曲折离奇,礁,滩,石,景各具特色,风光旑旎,各式各样不同的海岸在历史的长河中充当不俗角色,是一首首动听的渔歌。
近20年来,广东省充分利用其天然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旅游经济。由于海洋旅游经济是以海洋自然资源为基础展开的经济活动,所以要发展海洋旅游经济必须具备天然的海洋旅游资源。在海洋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化港口城市的要求,进行港口、码头、桥梁、海底通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配套建设各种海上运动,如帆板、潜水、冲浪等。休闲、娱乐消费的服务设施,把沿海城市建成集观光娱乐、度假旅游、休闲康复、购物运动,科普会展等功能的滨海旅游经济区域。这种区域,凝聚了对海洋认识、旅游价值评价,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管理,以及旅游人员培训等一系列问题,这即为滨海旅游文化内涵所在。
广东省拥有大量的岛屿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地理观景带,众多岛屿的地理环境的个性,往往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等。这些历史文化底藴正是开发环境岛屿旅游的魅力所在,这也是近几十年来岛屿旅游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岛屿旅游吸引力大小,自然风光是一个重要方面,另则为人类活动赋予它们的劳动成果,即旅游的文化方面。
所以广东在开发岛屿滨海地带旅游,理应积极导入IS014001国际环境管理标准,着力建设海洋生态旅游岛,和海岸两者旅游开发与改善当地岛民生活紧密结合,注意地域资源的有效使用和良好保护。同时充分利用海水、游泳、潜水、沙滩垂钓、渔船打鱼,开展体验海洋生产和生活的娱乐活动,以开展反映海洋文化观赏、体育运动项目、娱乐康体、消遣度假,休闲养生,科普探险、自然保护教育等形式新颖、极具影响力的旅游项目;开发适销对路的海洋旅游经济和文化产品,吸引来自各地的旅游者,扩大海洋旅游经济文化圈,提高海洋旅游经济、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使海洋旅游迅速成为广东旅游经济的新的生长极。广东省沿海区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批出名的滨海旅游文化风景区,如深圳大小海沙、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御温泉、台山上下川岛、阳江海陵岛、阳西沙扒、电白放鸡岛、湛江东海岛、徐闻大汉三墩、惠州巽寮湾、雷州天成台,汕尾品清湖、遮浪、碣石湾、汕头南澳岛等海洋风景。同时休闲渔业、海岛旅游、邮轮旅游、邮轮母港等系列海洋旅游开发项目也正在逐渐发展,并成为广东旅游经济和文化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和发展方向。
2013年,国家旅游局把这一年定格为中国海洋旅游主题年。随着游览中国海洋主题的到来,海洋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引领广东旅游经济的契机,同时更加快了广东海洋旅游文化的长足发展。近年广东各县市,都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海洋旅游经济和文化。现今已经形成游海水、观海景、食海鲜、住海滨的黄金海上旅游经济文化圈。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这里,将得到食、住、行、游、购、娱一系列配套完整的服务,身心得到极大的怡悦和满足。
按广东旅游区域分工,已形成以深圳为主的中部和粤东、粤西三大旅游区域。中部旅游开发配套工程完善,东西二边的海岸区域比较滞后,相对开发程度较低。
中部即珠三角一带,以深圳为代表的海洋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如它的260km海岸线中,由于多年的强度开发,保留原生态海岸线现存不多,城市的海岸生态空间随着深度开发变得越来越小。尽管如此,凭藉强大的经济实力,深圳旅游项目和区域布局体现了很高的文化品位,如旅游展示技术,新技术、高水平服务和严格科学管理等,吸引大量游客,如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华侨城等就远近驰名。
粤西的江门、珠海、中山,三市有机联合,这将大大促进三市的海洋资源合作,互利互用,极其有利于海洋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三市已进行海洋资源再整合,大力发展高端海洋休闲旅游业。以建立粤港澳滨海休闲旅游文化中心为目标,科学设计三市旅游的精品线路,大力开发邮轮旅游和游艇会所、个性海岛游等高端休闲旅游项目,共同打造新会黄茅海、川岛旅游休闲娱乐区,淇澳岛、翠享新区、大广海湾区高端游艇旅游区。同时依托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加强跨市区域资源整合,建设若干个具有一定国内外知名度的旅游型小城镇。如黄茅海宋元政权交接发生崖门战役,复原银洲湖南宋小朝廷景观、建筑、人物活动,战争情景,事后发生各种传闻,以及相关文物古迹等。这一历史文化旅游区建设,就有很高历史文化要求,和很高新展示技术,一俟建立起来,将成为广东滨海旅游一大亮点。
珠三角西海岸的江门、台山等,海岛众多,海岸线优美,尤其是川岛镇极具生态优势,仅台山便拥有5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当地一直以渔业为主,很少甚至没有工业,是宜居、宜行,宜玩的滨海旅游特色地带。台山沿岸海域水深等深线大约4米,非常适合发展游艇会,潜水俱乐部等水上体育运动。而且这一海域,岛礁很多,礁石林立,海草丰富,海底清澈漂亮,自然风光旖旎,其中川山群岛更是如梦如幻,它现有岛礁300多个,无人海岛约100多个,可以发挥其后发优势,按照这岛礁特点,发展滨海文化旅游。上下川岛各具独自的特色,上川岛突出中西交融的海洋文化,是第一个来华西班牙教士圣方洛各·沙勿略登陆地点,至今其墓和西洋教堂是海上丝路一个重要旅游点。下川岛则是以宋王府洲皇族文化为特色,经统一规划开发,这里将成为人类滨海旅游的天堂。
粤西电白市也拥有丰富的自然最观和人文景观的旅游资源,品位极高,主要分为滨海旅游资源、温泉旅游、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四个品种。其中滨海资源有放鸡岛、龙头山、莲头岭、水东湾红树林保护区、緑色长城林带等;温泉资源有御水古温泉等;人文资源有冼太夫人故里、曲艺之乡等;生态资源有良田、鹅凰障、浮山岭、千亩荔枝贡园和沉香基地等。另外还有临港工业资源、全国十大码头之一博贺渔港码头资源等。可谓是千姿百态、各式各样、尽有自然、人文风彩。
目前电白已经建有放鸡岛旅游景区,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放鸡岛旅游区被评为广东省首批滨海旅游示范区、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放鸡岛还获得“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称号。这内中即有不少开发海岛旅游所应具备文化理念、文化设施等,所以放鸡岛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滨海旅游文化示范区。
粤东滨海文化旅游可以南澳县为例。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它地处东海和南海两海交汇处,海天一色,海域广阔。天然条件优越的海湾、海滩较多,沿岸不泛美丽的自然海滩作为天然泳场。环县周边还有很多礁石、小岛。在这里一望无际,蓝天碧水,风光无限。同时不少海岛已经无主人,岛民已经搬上岸居住,留下一条条原始的旧渔村。无主岛岛内大多建设有小码头,而且无主岛离岸不远,海水清澈见底,浅滩众多。无主小岛野生的贝类很多,粘在礁石上,自然风光十分壮观。据科学考察,这里的水域营养盐充足,饵料生物种类多样,水温盐度适宜,潮流畅通,水质清新无污染。盛产鱼、虾、蟹、贝、藻五大类海产品1300多种。在全国旅游产业面临向海洋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南澳开始注重将旅游产业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全岛如火如茶的“渔家乐”“农家乐”旅游与生态海洋种养业正自发地发展起来、“农家乐”与种植业、科普观光与清洁能源工业等目前便是南澳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典范。岛上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更为丰富,正在打捞明代沉船“南澳I号”出水不少文物,与阳江海陵岛宋代沉船“南海I号”相互辉映,大大地提升南澳文化旅游的品位。岛上宋井、金银岛、总兵府、云盖寺50多处文物古处,30多处寺庙等,形成南澳岛有“海、史、庙、山”相结合交叉文化旅游的特色,堪为滨海旅游翘楚。
目前广东省已经把南澳县作为全省唯一的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县、粤东唯一的省级滨海旅游示范景区,南澳将在建设滨海旅游产业园的同时,促进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和产业有效升级,包括加快南澳现代渔港经济区规划建设,开发凤屿、官屿、猎屿三个无居民海岛,推动“南澳I号”博物馆、汕头大学海洋科研实验基地、南澳海洋科普旅游基地、海洋养殖示范与海产品加工基地等海洋综合开发项目,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临港产业、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南澳特色海洋经济和海岛旅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这里将会建设成为世界瞩目的东方明珠。
广东是滨海资源大省,拥有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一百多个,沙滩、海水、自然环境良好,经近年开发,大角湾、青澳湾、巽寮湾三个达到A?级标准。大角湾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省现已建成的滨海旅游区已达30多处,但目前已开发的数量仅占全省滨海沙滩总数20%。这条海岸线上滨海度假游却并未形成在国际滨海旅游业上知名的“拳头产品”。广东现只有八个旅游休闲度假区,沿海岸从西南向东北,依次排列为:湛江雷州半岛、阳江海陵岛、江门川岛、深圳大鹏湾、惠州大亚湾、汕头青澳湾、汕尾红海湾。这些度假区,实可用邮轮旅游一线相连起来,成为滨海旅游大经济合作区域,也是大文化旅游区域,这是广东正在建设的滨海旅一个大方向,一个系统性工程项目。
2.体育旅游文化崭露头角
近年来广东经济的快速发服,为广东体育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广东省政府2012年5月14日正式发布的《关于加快转变我省体育发展方式的意见》,拉开了广东新时期体育改革的序幕。根据这一文件,广东体育改革的核心是将全民健身运动作为群众工作的主题,同时也成为今后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广东省体育局制定了未来10年的群众体育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把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健身指导等工作方面作为重要任务。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中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进一步成熟规范体育市场,居民的人均体育消费正显着增加,同时全省体育发展的协调性也在增强,城乡、区城及群体间体育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建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体育服务网络,初步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竞技体育重新定位和改革,不唯金牌论,不以竞技比赛成绩为衡量体育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准。就是说今后要把体育旅游和全民健身等体育产业作为首要发展目标和任务。经济的强势发展、全民健身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落实以及把体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将极大的推动广东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这一切又离不开体育文化的支持、体育旅游与文体相结合,已成为近年广东体育旅游一个明显特色。
近年来,广东省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很快。2009年全省共举行全民健身运动1200多次,省以上大型群众体育竞赛61次,参与群众超过4000万人次。省体育局全年投入2200万元扶持全省各地建成3038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至2009年底,已完成90%行政村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已投入3100万元扶持粤东西北地区为主的全省各地新建和维修66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2009年“广州市第五届体育节暨全民健身日嘉年华活动”在广州新体育馆举行。活动中1000多名选手参加体育舞蹈比赛,同时还有排球比赛、跆拳道精英争霸赛等;体育馆外全民健身活动成果和体育彩票宣传展览,吸引了大批游人驻足参观;还有大型国民体质监测车为群众做体质检测,多位专家学者解答群众提出的健身,营养、康复保健养生等问题,广场上还有舞龙舞狮、健身腰鼓、太极伞舞、毽球、轮滑、车模等的精彩表演和比赛。16km的健身跑的道路两劳,成为群众健身体育活动的舞台。深圳、江门、汕头等全省各地也举行各种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日全省各地有500多万群众参加体育活动。近年来,广州开展的国家足球篮球国际邀请赛及各地开设的三人篮球赛、小型足球寨、龙舟赛蓬勃开展,也都极大地推动了体育旅游的发展。这些活动不少与庆典活动等相结合,显示体育活动离不开文化的支持。
实际上,体育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也是滨海旅游,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很快,广东更一马当先,北起饶平,南至海安,在18000多千米的黄金海岸及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上,滨海体育旅游开发不断。汕头地区的南澳岛、台山的上川岛、湛江的东海岛等,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民众前往观光旅游,名闻国内。沿海各地及海岛都把滨海体育旅游业作为重要经济产业来抓。滨海体育旅游项目有观海景、冲海浪、吃海鲜、买海货及冲浪、帆板、垂钓、海上游船、捕鱼、沙滩排球、伞翼滑翔等各种休闲体育项目。统计资料表明,沿海地区及海岛近年来接待的游客人次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说明广东体育旅游文化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接受和践行,这完全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事物,其生命力是很旺盛的。
实际上,广东近年兴起緑道不仅是一种体育旅游路线,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緑色文化,具有综合性文化内容。因为緑道沿着江河、溪谷、山脊和道路铺展、延伸,它像一条緑色丝带,串联起一个个城市,城镇和村落,包括各类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历史古迹、风景旅游区等,把不同自然和人文景观区域串联起来,构建成不同区域旅游单元,在线状旅游中体验广东旅游地域、族群和文化差异,达到锻炼身体,认识自然,瞭解社会,陶冶身心和情操之目的。所以,这种緑道旅游是一种新生事物,是广东文化建设,开拓旅游资源的创新,也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意义,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
广东緑道建设始于2010年,后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了2011—2015年《广东省緑道网建设总体规划》,规划要求在2015年确保全省建成总长8770公里的省立緑道,并构建全省互联互通、配套成熟完善的緑道网。这规划得到各地县市的贯彻执行,并给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更具体、详细緑道规划方案,其中一项核心内容,即为緑道反映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使緑道实际上成为交通、旅游、运动、观光、休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走廊。
2012年,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和深圳市人才基金会合编《广东緑道文化》一书(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分述广东21个地级市发展緑道规划和践行成果,成为广东緑道文化标杆和名片。
广州是最先规划和实施緑道工程的城市,在市属各区建设起緑色文化长廊。新设置的南沙区,沿滨海岸线、河涌、山脊形成緑道全长169公里,为人们提供一条观光、休闲、健身、体验自然和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胜地。在从化,沿流溪河两岸,建成緑道272公里,沿线凉亭、廊道、栈道、花架、园林小径、湿地公园、艺术广场不絶如缕。广州东北部增城、花果之乡、湿地公园、艺术广场前后相接,实际建成緑道348公里,驿站22个,与广州城区緑道实现无缝对接。东江支流增江穿过增城,緑道为增江增色不少,有诗曰:“一江春色醉游人,两岸百花望荔乡”。广州东郊2005年设立萝岗区,原有“萝岗香雪”羊城八景之一、玉岩书院、天麓湖郊野公园等风景名胜,亦被223公里緑道串联起来,形成旅游文化网络。广东老城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各有緑道37公里,66公里和121公里,新建白云区有231公里,天河区78公里,黄埔区103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已建成緑道2080公里,串联起了20主要景点,151个驿站和服务点,覆盖面积36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超过8000万,成为全省线路最长、串联景点最多、综合配套最齐,分布最广的緑道旅游网。
广东其他城市緑道建设也不甘后人,深圳以上《緑丝巧织锦绣》为题,报导全市修筑省緑道356公里,市级328公里,社区级534公里,总长1200公里,省级驿站39个。旅游城市珠海,緑道给其锦上添花,共建緑道约1000公里,分6条线穿过全市,每条线都有动听、抒情名称,如城一线曰“海天之旅”,城二线曰“鹤洲竞技”,城三线曰“黄杨信步”,城四线曰:“田园牧园”;城五线曰:“古村览胜”;城六线曰:“城市足迹”等,这些緑道充分展现文化休闲的魅力。其他城市,不必罗列它们建设緑道数字,仅从其煽情标题,即可见这些城市对这项旅游文化工程的热情、期望和信心。如佛山《一抹新翠映新城》、韶关《心中有緑路自宽》,河源《龟峰一望秀苍苍》,梅州《森林围城唱休闲》,惠州《青春黛緑是天堂》,汕尾《緑道漫步思万千》,东莞《流淌流韵更流芳》,中山《幸福和美一线牵》,江门《五邑緑道任骑游》,阳江《漠阳大地緑腰带》,湛江《半岛延伸青罗带》,茂名《碧玉嵌沿海滩》,肇庆《风景总在緑色间》,清远《春满城乡緑满道》,潮州《人文更因緑色美》,揭阳《春渡榕江緑道浓》,云浮《緑意深深奏清音》等,都处处洋溢着緑道与城市文化旅游的赞颂,展现一幅幅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和谐相处,浑然一体的画卷。广东各地市正阔步前进在不断延伸的緑道走廊上,演奏着广东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乐章。
3.始露荷尖的游艇休闲文化
游艇休闲业是一种集航海、运动、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亲海型高端旅游业。这种旅游业涉及范围很广,既有工程技术、海洋、水上运动及其管理、涉及自然技术经济人文等领域,有很高文化品位,故作为一种休闲文化,实为海上旅游综合体。广东省的“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游艇旅游”,广东省旅游局成立“游艇旅游协会”,以此来鼓励推动游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广东旅游休闲文化仍处萌芽,或才露尖尖角阶段。但随着珠三角和沿海经济振兴,这一文化产业已出现良好发展势头,正日渐做大做强,前景看好。
广东因近邻香港、澳门、游艇休闲产业在国内起步较早,以深圳浪骑游艇会为首,陆续增加五六个游艇会,其经营效果甚微,基本处于亏损状态,但这并没有打击游艇休闲产业的发展。在水域条件良好的地区,陆陆续续有很多资金实力维厚的企业或者个人瞄准了游艇休闲市场;对广东游艇休闲市场持乐观态度,游艇休闲业逐步走上发展轨道。这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地区:一是以广州、珠海、深圳为主的珠三角地区,游艇消费、游艇活动日趋频繁和成熟,如浪骑游艇会、大梅沙游艇会、南沙游艇会等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极大地带动了珠三角游艇休闲市场;二是粤东地区,以汕头为中心,游艇消费刚刚启动,部分人士和企业有购买游艇的迹象;三是粤西地区,以湛江、茂名、阳江为主,游艇游费主要以旅游、休闲为主;四是粤北地区、以清远、四会、西江、北江沿岸地区,如肇庆都有筹备游艇俱乐部的计划和建设,发展势头迅猛,基本上以地产配套设施的形式出现。目前,我国沿海主要城市把游艇产业发展提上日程,瞄准游艇市场,重点是放在游艇消费、游艇服务与管理。游艇休闲,意图通过发展游艇休闲业来带动游艇产业链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根据国外游艇休闲业发展史可知,发展游艇经济必须具备经济实力、收入水平、地理环境、消费观念、社会文化、相关政策支持等要素。这也值得广东借鉴。从广东目前的状况来看,除了游艇消费文化氛围的建设、相关政策支持需要逐渐完善以外,基本上符合发展游艇休闲产业的条件。与广东毗邻的香港,游艇休闲业非常发达,市场成熟,可以成为广东游艇休闲业的引领者和助推剂,能够大力促进广东游艇休闲业的发展。这是我国其他省区难以比拟的。
纵观国内外游艇休闲业发展状况,广东发展游艇休闲文化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技术条件,广东是全国船舶制造中心之一,造船技术先进,能够为游艇休闲业提供后勤服务。游艇码头建造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游艇建造、维修技术的发展和游艇码头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游艇休闲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次为经济条件。游艇是以高端休闲的定位引入国内,目标群体锁定为中高阶层。广东有大量的私人资本、企业资本,完全具备消费游艇的能力,是游艇消费的主体。广东地区整体经济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2011年广东人均GDP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人均跨越7000美元,远远超过国际人均收入3000美元的标准,近年这个水平又有所提高。事实证明广东完全具备发展游艇休闲业的经济基础和实力,市场潜力巨大。游艇休闲文化乘势发展,也是必然,不可逆转的。再次为自然环境条件。发展游艇休闲业需要良好的水域条件、自然资源环境、旅游资源等。广东地区河网密布,沿岸的生态植被资源也非常好,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气候好,雨水多,温度适宜期长,无冰冻期,给游艇休闲业运营期带来天然的便利。广东的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岛屿资源,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游艇休闲业的发展。
最后为市场条件。广东游艇休闲业的需方市场潜力巨大,目前还有一些消费群体购买了游艇却无泊位停放和使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游艇消费。有研究指出,广东水上用品消费额不断递增,市场渐具规模,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迎合市场需求的水上俱乐部零星出现在珠三角,客观上促进了水上休闲活动的发展。从供方市场来看,广东游艇俱乐部或游艇会、水上活动中心等也在逐渐增多,只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规模不大,数量少,设备设施、管理、服务等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所以说广东发展游艇休闲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增值空间,也就是游艇休闲文化的前途也是乐观的。
4.节庆旅游文化
广东岁时节日,各种风俗活动甚多,是一笔潜力甚大旅游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这种文化资源开拓上表现了极大热情,超乎平常胆识和勇气,开发出许多旅游产品,既进入了旅游市场,也作为群众节庆旅游最有特色、最受欢迎项目。
先是20世纪80年代,风行一时的“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模式,得到普遍推广,事实上也取得一定效果。在广州就举办过“广东民间欢乐节”、“广东音乐节”、“羊城国际粤剧节”、“羊城艺术博览会”、“国际舞蹈节”、“广东音乐节”、“广东艺术节”,以及地方性艺术节活动,如阳江“风筝节”,梅州“山歌节”,番禺“醒狮会”,番禺南山“荔枝节”,增城“荔枝节”,连南“盘王节”,广州天河区珠村“乞巧文化节”等。这些活动,既有高雅、更多是普罗大众节目,动辄成千上万人参与,哄动一方,既有当地人,也有外地来人赶来参观,都受到某种艺术熏陶,分享了欢乐,故能为各界喜闻乐见。如增城荔枝节,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絶,常见一家大小,乘车乘前荔枝园,满载而归。每天这个收获季节,通往增城公路常者堵车现象。阳江风筝节,吸引成千上万人聚集江城鸳鸯湖风筝场,个个引劲翘望蓝天各色风筝飞舞,形成一片欢乐海洋,也带动了购物、相亲、访友、说书、曲艺等活动,为当地一个最盛大节日,不亚于过年。上世纪90年代以来,配合国家旅游局举办的“中国旅游购物节”、“中国旅游艺术节”,以及各种主题旅游活动更是花样翻新,精彩叠出,不一而足。
5.异域旅游文化地理区位和历史传统,广东与外界交往一直比较多,异域旅游向称发达。早在20世纪60年代,广东就是最先开香港——广州游。1983年,从广州出发到香港的第一批“香港游”,不仅改变了过去限制内地居民走出去,接触外部世界的状况,也为广东打开了境外游的市场。香港游、澳门游、新马泰游成为90年代最流行的黄金旅游路线。进入21世纪以后,欧洲游、美国游、台湾游、韩国游、日本游等,都颇具吸引力。据统计,2006年,广东省各县市旅游团组织出境的人数超过256万,同时也吸引超过1亿人次国外游客入境。现在,广东异域旅游,遍及全世界,直飞或转飞的旅游线路可扺达世界主要城市,几乎举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只要有某方面的旅游价值或吸引力,就不乏广东游客的身影。这些被称为旅游“发烧友”的一群,甚至深入南北极,热带非洲、沙漠、草原、南美亚马逊河腹地,乃至南北极等,旅游和探险结合在一起,使旅游具备挑战色彩,广东人在这方面的出色表现,在全国是罕见的。
这种异域旅游,絶大多数是依靠旅行社组织的,故相关广告铺天盖地,占领了各种传媒阵地,大小旅馆、街边摊档,以及专人派发等,形成庞大旅游宣传网络,充斥文化市场,且有越演越烈之热,不可阻挡。
毋庸置疑,异域旅游,对开启人们视野,增广见闻,接受异域文化和宣传中华文化,实现中外文化交流,并借此建立各种社会经济文化联系都起了巨大联络作用,由引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也是不言而喻的。这对树立中华民族形象,发展和平友好外交关系和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禆益作用,同样是不可少的。
6.区域旅游文化指某个特定区域单元,全面建设旅游项目,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旅游区域,这其中反映的区域文化,即为区域旅游文化。实际上,上述各个部门旅游项目,都离不开特定地理单元,要以一个区域为依托,要接地气,才能开发,布局某个旅游项目。所以,这种旅游实际也是区域旅游一部分。不过,这里所说区域旅游是指某个区域全境配置各种旅游项目,同时发挥它们旅游功能,满足游人对旅游事业的需求,故其收益也是多方面,综合性的。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各市县或区镇,大多做过旅游发展规划,或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列上旅游规划内容,都可视为区域旅游范畴。可以说,某个区域各个部门旅游的总和或集合,即为区域旅游,它们所需文化支持或反映的文化个性与风格,是为区域旅游文化。
深处粤东山区的广东梅县,近年凝心聚力,全力打造区域旅游,出现一派兴盛局面,在全省树起一支全域旅游标杆而举世瞩目。梅县本有丰富的山水旅游和客家风情文化旅游资源,过去也有过不同程度开发,亮出雁南飞、灵光寺、客家大屋等旅游的名片,但它们到底是单独、片断、零星的,效益到底有限。近年在“中国旅游强县”的基础上,极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现有区景的提档升级,培育旅游新景点新业态,推进旅游与人居环境的的全面融合,开启了全域旅游的新面貌。
为了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梅县修编了《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围遶着做好叶帅故里、客都明珠、国际慢城、长寿之乡等几大主题,把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先锋产业和幸福导向产业,并以此为基础,融合交通基础、国土资源、城市水系、智慧城市和美丽乡村等专项规划来推动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梅县振兴和发展。今年,梅县抓住梅州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机遇,造景点,建景区,抓城市到乡村,从百姓到干部,处处热火朝天建设美丽乡村,把景点扩大的景区,打造全域旅游。结果今日梅县旅游景区接踵而起,梅花山庄、各个特色围龙屋,曾宪梓体育场,人民广场,华侨中学等无缝聚集在一起,加上原有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尽显梅县旅游景观特色。这些新旅游的产品,还包括特色小镇、特色文化、旅游电商、自驾露营,低空飞行等,都先后进入旅游市场,结果甚为诱人。据统计,2013年前来梅县游客人数是80316万人次,2016年则上升至1633万人次,增长了一倍多。另外,随着大量外来人口入住,梅县新城人气旺、财气旺、事业旺。全城旅游也成为一项富民工程、扶贫工程龢民生工程,引来一大批省、市、区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从城市酒店、宾馆增加,到人文景观,农家乐,民宿等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说明梅县全域旅游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梅县是客家文化之都,梅县全域旅游的发展强大支撑点或灵魂就是客家文化。这一建设过程和它辉煌成就,无一不展示客家文化的特质和风格,彰显客家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可以说,梅县全域旅游的勃兴,同是客家文化在旅游领域里一次广泛、全面和卓有成效的应用,也为客家文化发掘、提振和宣传,提供了一个极好机会和范例。
毫无疑义,梅县全域旅游勃兴和它展示客家文化软实力,为全省其他地区旅游发展和旅游文化应用,树立了良好榜样和决策参考。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