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68章 能毖博成15

  【经文】

  古1之2善3为4事5者6,微7妙8圆9通10, 深11不可12识13。夫14唯15不可12识13,故16强17为4之18容19:豫20若21冬22涉23川24,犹25若21畏26四邻27;涣28若21冰29将30释31,俨32若21客33;敦34兮35其36若37朴38,旷39兮35其36 若21 谷40,混41兮35其36若21 浊42。孰43能44浊42以45静46之47,徐48清49;清49以45惇50之47,徐48神51。葆52此53道54者6不55欲56盈57。夫14唯15不55盈57,故16能44毖58而59博60成61。

  【注释】

  1.古:古代,过去已久的年代。例,《庄子·齐物论》:“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2.之:指示代词,那(些)。例,《庄子 · 达生》:“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3.善:善于。 例,《庄子 · 马蹄》:“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   4.为:做,干。例,《庄子·人间世》:“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   5.事:事情,世事。例,《庄子·田子方》:“君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   6.者:助词,表示“……的人”。例,《庄子·人间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7.微:精辟的道理。例,《淮南子·主术训》:“孔子学鼓琴于师襄,而谕文王之志,见微以知明矣。”见:感悟到。   8.妙:深刻的意义。例,《庄子·秋水》:“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与?”适:满足;是:此。   9.圆:圆满,周全。例,唐·吴越僧《石桥设斋会进诗》之六:“愿满事圆归去路,便风相送片帆轻。”   10.通:顺畅。例,《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重为惠,若重为暴,则治道通矣。”重:慎重;惠:恩惠;暴:暴力。   11.深:深奥。例,《淮南子·要略》:“夫道论至深,故多为之辞以抒其情。”   12.不可:不容易,难。例,《庄子·秋水》:“知是非之不可为分。”为:用在动词前,加强语意;分:分辨,区别。此处“不可”一词若理解为“不可以、不能够”,则陷入“不可知论”;而把“不可”理解为“不容易”,表示“分辨是非”是不容易的,但不会陷入“不可知论”。   13.识:认识。例,《庄子·大宗师》:“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   14.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例,《庄子·天运》:“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15.唯:副词,只因为,正因为。例,《庄子·德充符》:“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16.故:连词,所以,因此。例,《庄子·天道》:“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17.强(qiǎng):勉力,尽力。例,《孟子·梁惠王下》:“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18.之:人称代词,他们。例,《庄子·人间世》:“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婴儿:比喻天真纯朴的本性。   19.容:指人的行为状态。例,《庄子·天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恶美。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   20.豫:大象。例,《说文解字译述(全本)》:“豫,象之大者。”大象是陆地上体型最大的动物,步履沉重、缓慢。故“豫”字被用来形容人们顾虑重重、举止慎重的样子。如《楚辞·九章》:“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21.若:好像,如同。例,《庄子·大宗师》:“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22.冬:冬天,冬季。例,《庄子·天道》:“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   23.涉:徒步过河。例,《庄子·山木》:“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   24.川:河流。例,《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25.犹:犹猢,猴类动物。例一,《尔雅·释兽》:“犹,如麂,善登木。”例二,《水经注 · 江水》:“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 犹猢胆小多疑, 一有声响即爬上树, 时而停下反顾,或上或下,进退不定。故“犹”字被用来形容人们瞻前顾后、 迟疑不决的样子。 如《离骚》: “心犹豫而狐疑。”   26.畏:怕。例,《庄子·达生》:“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27.四邻:周围邻居。例,唐·韩愈《徐泗豪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书记之任亦难……赞天子施教化,而又外与宾客四邻交。”   28.涣:涣散,离散。例,清·李敏修《钧州吟》诗:“蚩民益涣群。”   29.冰:固体状态的水。例,《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吾其内热与!”   30.将:副词,就要,快要。例,《庄子·逍遥游》:“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1.释:消融,融化。例,《庄子·庚桑楚》:“是乃所谓冰解冻释者。”   32.俨:庄重,敬重。例,《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33.客:客人,来宾。例,《庄子·则阳》:“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34.敦:诚实,厚道。例,《易·临》:“敦临,吉,无咎。”   35.兮:语气助词,表示感叹。例,《庄子·人间世》:“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36.其:人称代词,他们。例,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7.若:指示代词,这样,如此。例,《庄子·德充符》:“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也。”   38.朴:檏实。例,《庄子·天运》:“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   39.旷:空阔,旷荡,形容心胸开阔。例,陶潜《桃花源诗》:“土地平旷。”   40.谷:山谷,指山间泉水小溪流经两山之间而通于河川的沟壑地段。例一,《说文解字》:“谷,泉出通川为谷。”例二,《淮南子·地形训》:“东方,川谷之所注……西方,高土川谷出焉。”例三,《庄子·胠箧》:“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 “谷”字,常用以比喻甘居低下,心胸宽宏,能容纳万物。   41.混:水势盛大浑浊。例,《汉书·司马相如传》:“汩乎混流,顺阿而下。” “混”字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各种心绪交汇掺杂,如《人间道》十一:“一时脑中混乱如麻。”   42.浊:浑浊。例,《庄子·田子方》:“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   43.孰:疑问代词,谁。例,《庄子·山木》:“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44.能:能够。例,《庄子·天地》:“能有所艺者,技也。”   45.以:介词,在……时候。例,《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46.静:平静,安定。例,《庄子·天道》:“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47.之:助词,用在动词之后,调整音节。例,《庄子·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48.徐:缓慢,慢慢地。例,《庄子·天道》:“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轮:圆形木块;甘:顺利;苦:阻滞。   49.清:澄清,清澈。例,《庄子·山木》:“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   50.惇:敦厚,诚实。例一,《说文解字》:“惇,厚也。”例二,《书·武成》:“ 惇信明义,崇德报功。”   51.神:造物主。例,《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天:天然的;引:引起。造物主是指“道”,它无色无声无形,故“神”表示“本性空明”。如《庄子·在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52.葆:保持。例,《庄子·田子方》:“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真:本性。   53.此:指示代词,这。例,《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者,此之谓大本大宗。”   54.道:指本性空明。例一,《庄子·人间世》:“唯道集虚。”例二,《淮南子·精神训》:“虚无者,道之所居也。”   55.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56.欲:喜欢,爱好。例,《左传·成公二年》:“余虽欲于巩伯,其敢废旧典以忝叔父?”   57.盈:自满。例,《易·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58.毖:谨慎。例,《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59.而:连词,表示顺接,就。例,《战国策·赵策四》:“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60.博:多。例,《荀子·儒效》:“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61.成:成就,成果。例,唐·李白《化城寺大钟铭》:“少藴才略,壮而有成。”

  【译文】

  古代那些善于处理世事的人,他们往往能够阐述精辟的道理、说明深刻的意义、待人接物周全圆满、处理事务顺畅无阻,显得深奥不容易认识。正因为不容易认识,所以勉强地说明他们的行为状态:顾虑重重行止憧憧好像冬天行走在结冰的河面上一样,举棋不定瞻前顾后仿佛对左邻右舍的人有所畏惧;就如担心河面上的冰即将离散融化,又如到别人家里作客庄重而谨慎;他们诚实厚道多么檏实,心胸开阔如能容纳万物的山谷,他们面对现实世界百感交集而心思如潮水般翻腾浑浊。有谁能在浊水翻腾的时候使它平静下来慢慢地得到澄清;又诚心诚意地保持这种澄清状态而渐渐地恢复空明的本性呢?能保持这种空明本性的人是不喜欢自满的。正因为不自满,所以能够谨慎地工作而取得很多的成就。

  【评说】

  老子生活在东周灵王到敬王期间,王室衰落,诸侯纷争,国家纷乱,民生涂炭。一切忧国忧民的人,在大动荡、大灾难降临的年代,有谁不心潮起伏?!有谁能心清不浊?!老子面对现实,百感交集,对国家、对人民,充满着忧虑、关切、希望和无奈的复杂心情。

  本章是从“古之善为事者”开始的,针对当时的现实而“以古喻今”,可以说是对先秦时期诸侯纷争的批判,因为各诸侯王为了争权夺利,为了争当霸主而发动战争,造成天下大乱。诸侯王的举止,与“古之善为事者”的做法是背道而驰的,是国家纷乱的制造者。如何制止这种昏乱局面呢?老子提出“浊以静之,徐清;清以惇之,徐神”的办法来恢复国家安定、天下太平的局面。在这里,首先是要“静”,各诸侯王之间、诸侯国内部各派势力之间,要“静”,不要为争权夺利而大动干戈。这正如急流浊水,使其“静”置,则浊水将渐渐澄清;其次,对于渐渐澄清的水,要继续维持静态,就是“惇之”,即诚心诚意、老老实实地保持安定、平静状态,不要再去搅动它,一直到清澈、空明的状态。老子曾问:“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无疵”就是空明,空明即是“无”,是“得一”,得道,也即是“神”,“神”的出现,是由于“静”,幷且“惇之”于静。不论自然界或社会界,不论个人、家庭、国家、全天下,如果要实现稳定、平衡、有序、和谐的状态,首先要能“静”下来;而如果一旦实现稳定、平衡、有序、和谐的状态,必然表现得很“静”。又因为“静”而入“神”,就进入吉祥的境界了,这将使世界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使万物欣欣向荣。

  春秋时期社会之动乱是浑浊的表现,其必然丧失生机,丧失活力。老子以“古之善为事者”为鉴,暗喻各诸侯王不是“善为事者”。这是“言有宗,事有根”的。老子是现实社会中人,他的心思和时代脉搏同步,社会激流冲击着他,使他百感交集。当然,老子并未为社会昏闇所迷惑,他忧国忧民,他的治世良方是天下不要大乱,要恢复安定的社会秩序,让百姓得到生机,让人民安居乐业。所以,面对当时动荡的社会,提出“浊以静之,徐清;清以惇之,徐神”的治世主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凡是太平安定的时期,国家兴盛,人民康乐。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一个重要的决策,就是 “安定团结”。而后胡锦涛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也是以安定为基础,从而达到平衡、有序、和谐。只要能惇于安定团结,中国必然出“神”。世界各国预言“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人就要认真努力去实现这个预言,只要遵照老祖宗的教导去做,静之而清,惇之而神,整个中华民族(大陆、台湾、香港、澳门)都将因“神”光普照而灿烂辉煌。不但中华民族要长治久安,全世界所有国家、地区也应长治久安,让普天下都静之而清,惇之而神。这样,在全人类的经济、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预言也许会实现,这就是:“人类将在100年内到其它行星去定居;下个世纪将出现婴儿在体外发育、并培育出新的优良人种”。能如此,也证明由于出“神”而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啊!试问:如果天下不安定,一时间贫铀弹扔到科索沃,一时间飞机撞击纽约摩天大楼,一时间导弹轰炸伊拉克,一时间自杀式爆炸此起彼伏……如此种种,天下能够清平安定吗?能有平衡、有序、和谐吗?那些作孽者应该放弃私心,丢掉魔性,走上天道而“与时俱化”(见注)啊!

  【思考】

  1.谈谈你听说过的“古之善为事者”的一些具体事迹。

  2.当代世界有哪些国家曾经历“混兮其若浊”而“浊以静之徐清、清以惇之徐神”的过程?

  注:

  《庄子·山木》:“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